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经线、经纬网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线的定义以及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

2、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经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重点:

1、经线与经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难点:

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教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在茫茫的海洋上一艘客轮出现了意外事故,情况紧急迫在眉睫。只有确定了客轮的准确位置,救援船只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如何准确确定客轮的位置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帮我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复习提问:

纬线的长度、形状、指示方向特点?

自主学习:

学生看课本20-23页完成以下问题:

1、了解经线的定义、形状、长度变化、指示方向。

2 、经度的划分,表示方法。

3、尝试找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什么是经纬网,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判断方向。

教师点拔:

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半圆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经度:

经度的划分:0°经线的确定:又叫本初子午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始线即0°经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180°

经线度数规律:西经越向西度数越大,东经越向东度数越大。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度数相加等于;一个在经,另一个在经。

探究二、如何判断一条经线所在的半球?如:21o W、120o E。

探究三、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探究四、如何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快乐链接:咸蛋超人想面包超人家去玩。问:如只考虑最短距离,他应该往哪个方向行走才对?

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

总结:

1、经线的特点以及经度的划分。

2、什么是经纬网?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判断方向。

考一考:略。

作业:预习地球的运动。

板书设计:

经线、经纬网

经线:长度、形状、指示方向、相互关系。

经度:东经向东度数越来越大

西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

经纬网:

定位、判断方向。

数字向北增大是北纬,数字向南增大是南纬

数字向东增大是东经,数字向西增大是西经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C.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D.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答案: B, C 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将()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A. 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B.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探索 C. 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D. 透视和理解地球系统随时间的演化 答案: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足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是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海底不断扩张 B.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D.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 B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 木材 B. 煤 C. 石油 D. 核能 答案: A, B, C 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 A. 有土壤 B. 表面温度适宜 C. 有液态水 D. 有大气

答案: A, B, C,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 C.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D.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答案: C 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 答案: 是 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 正确 A. 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人的位置 B.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 日食现象 正确 D. 月食现象 答案: A, D 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 A.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B.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 正确 C.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D.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答案: A, C 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 正确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水星和金星之间 C. 地球和火星之间 D. 木星和土星之间 答案: A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约137~138亿年前。 B. 宇宙目前仍处于不断膨胀之中。 C. 当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5×10^27kg/cm^3时,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宇宙。 D.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答案: C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简单说: 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大地不是平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 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 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 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 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 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 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

2.1认识地球

单位:惠民县桑落墅镇中学主备人:王秀芳审核人:高彦霞 学科主任:适用年级:初一年级时间:年月日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一、复习反馈: 1.什么是地图的三要素? 2.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3.怎样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4.如何判别比例尺的大小,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详略程度之间的关系? 5.你能说出地图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6.你知道学习地理有哪些基本方法吗? 二、【自主学习,快乐起航】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并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_______---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 ——宇宙观测,地球卫星照片——科学家精密测量证明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1519-1522年,_______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大洋。 3.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________________赤道周长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学习,快乐导航】 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哪些?【探究结论】 ①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球形的; ②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③月食的形成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升,扬帆远航】 (一)、单项选择题 1.读下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正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2.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其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地球绕太阳公转 3.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人们看到的月食图片,不可能是()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上任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 5.“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描述的是()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1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教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 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 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 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 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 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 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 行巩固,内化为学生 自己的知识。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 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 米。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 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 容,及时巩固。

《认识地球》复习知识点.doc

《认识地球》专题复习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登高望远、,海边看船、月食等 2、地球有多大:地球的表面积约5. 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 千米 3、识记下列重要的经纬线名称和经纬度 0°经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 南北冋归线:23. 5° S 23.5。N 南北极圈:66.5。S 、66. 5。N 两 极90° 4、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方向看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空中看北极逆时针旋转,看南极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5、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6、有关经纬线的内容 强调东西半球的划分规律:经度数<20°都是东半球 经度数>160。都是西半球 20°V经度数V160。东经就在东半球,西经就在西半球 7、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比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 夜等长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什么是地轴?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 2.什么是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 在北极怎样定方向?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端,所有方向都朝南。 4. 什么是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5?什么是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6?在南极怎样定方向?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端,所有 2、二分二至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 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 这天昼最长夜最短,北回 归线及以北正午太阳高度 角最大,物体影子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昼 秋分,9月23日前 后,太阳光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 半球这天昼最短夜最长, 正午物体影子最长,北极 圈以内极夜,南极圈以内 极昼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球体。 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哪些?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2)在海边,帆船驶来, 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帆船离去,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3)站得高,看得远。(4) 月食。(5)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半均半径是多少? 6371千米。 4. 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是多少?约4万千米。 5. 地球的表面是多少? 5. 1亿平方千米。 6. 比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 的发现?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 地號公转示童0B 极半径:6357千涤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表面积:5 . 1亿平方千米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认识地球(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认识地球 ——关于地球资源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资源的紧密联系。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从认识地球开始,然后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如今人类已经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地球采取了措施。 关键词:地球资源人类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行动 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地球是宇宙中闪烁着蓝色光芒的一颗星球,除了蓝天白云,河流山川,飞禽走兽,潮汐激光,风雨雷电……她是如此美丽壮观。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她的无私奉献,因为地球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几部电影,比如《后天》,《机器人总动员》,《生化危机》等,在被影片感动或震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想到了背后的原因,我们是如何造成了如此的灾难?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呢?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是不是要行动起来? 地球的基本资料: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赤道半径6,378.2KM ,赤道周长40075.7Km。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26′(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26′),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 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 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 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 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1)

党岘中学地理导学案

划 分 图示 主要经纬线本初子午线、_______、 180度经线、________ 赤道______、 南北回归线、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北极圈、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半球 划分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经线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东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 赤道以南为___半球, 赤道以北为___半球 定方 向 指示____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___的 地点,南极是地球上最___的地点 指示__________方向 定位 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____)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和。 2.地球自转是,其周期是; 主要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公转是,其周期是; 主要是因为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住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中纬度地区的“二分二至”。 【合作探究】 1.读课本图2-7,观看地球仪,完成P19“活动”①. 2.读课本图2-12,观看地球仪,完成P19“活动”②. 3.想一想,从赤道向北、向南,纬线的度数是增大还是减小? 4.想一想,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线的度数是怎样变化的? 课堂检测 1. 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 A. 20°W和160E B. 0°和180° C. 任何一个经线圈 D. 90°W和90°E 2.与西经40°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认识地球 模拟卷答案

认识地球模拟卷答案

大项 1 of 3 - 认识地球(985)模拟测试单选题 50.0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 题目 1 of 50 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是() A. 纵波 正确 B. 横波 C. 面波 D. 瑞雷波 答案: B 题目 2 of 50 “牛眼模式”下,溶解物蒸发析出的先后顺序是()

正确 A. 碳酸盐、石膏、石盐 B. 碳酸盐、石盐、石膏 C. 石膏、碳酸盐、石盐 D. 石膏、石盐、碳酸盐 答案: A 题目 3 of 50 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 正确 A. 维苏威火山 B. 埃特纳火山 C. 圣海伦火山 D. 皮亚图博火山 答案: A 题目 4 of 50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设想源于中国哪位地质学家? 正确 A. 翁文灏 B. 李四光 C. 丁文江 D. 竺可桢 答案: A 题目 5 of 50 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 A. 铅垂线 B. 质谱仪 正确 C. 扭力秤 D. 密度计

答案: C 题目 6 of 50 首先提出地质历史上冰期旋回与地球运动状态有关的人是 正确 A. 詹姆斯克罗尔 B. 路易斯阿加西斯 C. 米卢廷米兰科维奇 D. 约瑟夫阿德马 答案: A 题目7 of 50 哪一类恐龙数量最多() A. 蜥脚类恐龙

正确 B. 鸟脚类恐龙 C. 兽脚类恐龙 D. 盾甲龙类恐龙 答案: B 题目8 of 50 通过对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发现4亿年前地球一年有() A. 100多天 B. 200多天 正确 C. 400多天 D. 500多天 答案: C 题目9 of 50

认识地球学习资料 答案

?1 测定地球质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A 万有引力 B 角动量守衡 C 杠杆原理 D 质量守衡 正确答案 A您选对了 ?2 靠近海岸的沉积物性质真实反映了大陆的剥蚀条件,如果沉积物是沙质的,则表示剥蚀的是 A 盆地 B 海岸 C 平原 D 山地 正确答案 D您选对了 ?3 航天飞机在()飞行? A 对流层 B 热层 C 平流层 D 中层 正确答案 B您错选为 C ?4 太平洋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沿表层向()流动,进入大西洋后(),至冰岛、格陵兰岛附近,再沿深层向()流动,最后受热上升,形成大洋环流。

东、南下、赤道 B 东、北上、南极 C 西、北上、赤道 D 西、南下、南极 正确答案 C您错选为 B ?5 一年生的田间作物属于 A 可更新资源 B 不可更新资源 C 亚恒定性资源 D 恒定性资源 正确答案 A您选对了 ?6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在哪一年?A 1957年 B 1958年 C 1955年 D 1956年 正确答案 A您选对了 ?7 改善盐碱地区域水盐状况的方法是 A 化学中和 B 合理灌溉

植树造林 D 水土保持 正确答案 B您选对了 ?8 硝石这种自然资源,普遍被人类利用是在哪个时期? A 殖民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工业革命时期 D 铁器时代 正确答案 B您错选为 C ?9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大、熔点低的物质形成地核 B 地球最早是一个非均质的混合体 C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小、熔点高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 D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是逐渐演化形成的 正确答案 B您错选为 D ?10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B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C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D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