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54.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54.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第6卷第4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6 No.4 2006年12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POLYTECHNIC Dec.2006

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朱鸿林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摘要:刘基的政治思想,主要见于他的寓言体裁之作《郁离子》、科举经义体裁的《春秋明经》、《拟连珠》以及八题一○七首被吕立汉称之为“议政诗”的诗歌。《郁离子》作于刘基四十九岁出仕明太祖之前

一年,是近代论述刘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甚至唯一根据,相关研究已经很多。“议政诗”作于元末明初,主要

是入明之前作品,近年有吕立汉的专文研究。《春秋明经》四十一篇的著作年代颇有争议,但其断定对于了

解刘基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是必需的。文章从此书的文本分析结合刘基的传记、元朝的科举制度进行考究,检

讨了既有的各种说法,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此书不是刘基早年练习举业之作,也不是明初之作,而是至正八

年至十一年八月间,刘基任职江浙儒学副提举,为行省考试官时,为儒学生员讲说文义而写成的,具有应试

范文集的性质。

关键词:刘基;《春秋明经》;《春秋》研究;元代科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2-0105(2006)-04-0004-09

Decade Issues on Liu Ji’s Chun Qiu Ming Jing

Zhu Hongli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Hong Kong)

Abstract: Liu Ji’s political ideas are illustrated in Yu li Zi, Chun Qiu Ming Jing, Ni Lian Zhu as well as

Discussing-politics Poems (named by Lv lihang). Yu li Zi is the only ground for discussing Liu Ji’s political ideas

written in his forty-nine, while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about it. Discussing-politics Poems mainly consisted of

works before Ming dynasty was written between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while;

recently, study about Lv Lihang has been appeared. There are many debates on decade issues about Liu Ji’s Chun Qiu

Ming Jing, but it is necessary to infer the definite decade of it and good at the development of Liu Ji’s thoughs. By

Liu Ji’s biography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new opinion that Chun Qiu

Ming Jing is teaching material for text examples when Liu Ji did as a supervisor instead of Liu Ji’s early works or

others.

Key words: Liu Ji; Chun Qiu Ming Jing; Chun Qiu research; Imperial examination

刘基被明代中期的官方评价为“开国文臣第一”。① 他的政治思想在明代政治思想史的论著中是必见的,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论著中也属常见。刘基的政治思想,主要见于他的几部著作。它们是寓言体裁的《郁离子》、科举经义体裁的《春秋明经》、《拟连珠》以及八题一○七首被吕立汉称之为“议政

收稿日期:2006-08-29

作者简介:朱鸿林(1950- ),男,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① 刘基《诚意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卷二十,正德九年十月十九日《资善大夫

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臣詹徽宣奉赠谥太师文成诰》。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诗”的诗歌。① 《郁离子》作于刘基四十九岁出仕明太祖之前一年,是近代论述刘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甚至唯一根据,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②“议政诗”作于元末明初,主要是入明之前作品,近年有吕立汉的专文研究。③《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颇有争议,但其断定对于了解刘基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是必需的。本文从此书的文本分析结合刘基的传记进行考究,提出新的看法。

《春秋明经》共有四十一篇,最晚在明宣德五年(1430)之前已经厘定,成化六年(1470)之前已有四卷本刊行。现存最早的刘基诗文合集本、成化六年刻本《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和最早收入此书的刘基诗文类编本、隆庆六年(1572)刻本《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均作二卷。④当代学者对此书的研究不及对《郁离子》的多,但也有足够数量可以反映书中刘基思想被重视之处。王云五的《明代政治思想》抄录了此书五篇,以展示刘基关于“财经问题”以及“对于国与国间及汉族与边疆民族间的关系”的思想。⑤ 侯外庐等的《宋明理学史》有专节讨论,除了在“夷夏”问题上探讨刘基的民族观点之外,更多的从“天人感应”问题上论析刘基的气的哲学和理学思想。⑥ 孙广德的长文《刘基的政治思想》,在讨论“天人关系”、“华夷之辨”、“民本主义”、 “对外关系”、“君论与臣论”等方面,征引了此书十篇十三次之多。⑦ 周群在所著《刘基评传》中的《重民攘夷的政治伦理思想》专章中,也征引了《春秋明经》中的八篇文句,用以讨论刘基“以德养民的民本论”、“以道事君的君臣论”、“以义为利的义利观”、“忠孝观念的探索与失误”和“仕元佐明之变的思想动因”。⑧后来也以《春秋明经》为据,再论析刘基儒学思想中的“感应论”以及评论当中所见的刘基政治思想。⑨这些论著如果能有此书的确定著作年代作为立论参照时,刘基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其指涉对象应该更加清楚。

《春秋明经》之所以不易决定其著作年代,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的说明文字。此书未见刘基或其同时人物所作序跋,刘基自己没有论及它的文字留存,刘基最早期的传记、黄伯生撰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也没有在胪列刘基的“遗文”时提及它。但黄伯生所撰的《行状》有这样描述刘基早年为学表现的说话﹕“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黙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竒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⑩ 据此,历来便将《春秋明经》看作刘基年轻习举时代的作品。这样,此书对于了解刘基的成熟思想,重要性便相对地减低不少。

① 吕立汉《论刘基以诗议政的创作倾向》,《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1期〔2000年2月〕,第22-26页。

② 举例而言,早年而具洞见的,有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华冈出版社,1977年),第529-535页(第十六

章第一节);陈大络《刘伯温思想的渊薮》,《艺文志》第一五七期(1978年10月),第24-34页;近年有郝兆矩《略论刘基的政治思想》,《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28-35页;吕立汉《从〈郁离子〉看刘基的治国方略》,《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20-24页。

③ 吕立汉《论刘基以诗议政的创作倾向》,第22-26页。

④ 吕立汉《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第86-98页,尤其第90-91页。

⑤ 王云五《明代政治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22-28页。

⑥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93页。

⑦ 孙广德《刘基的政治思想》,台湾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第四十期(1992年),第1-49页。此文完整收入氏着《明

清政治思想论集〔上〕》(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1-63页。

⑧ 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5-216页。

⑨ 周群《刘基儒学思想刍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第6-18页,尤其第13-16

页。

⑩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二十。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迄今为止,关于《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1)荣肇祖、郝兆矩、吕立汉等认为它是刘基早年习举应考时之作,(2)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认为作于刘基元末辞官隐居浙东之时〔亦即《郁离子》同时期之作〕,(3)周群认为它萌于元末习举之时而写定于明朝初年,(4)杨讷认为它作于刘基元末投赴应天前。这些说法颇有递相辩难的情形,依照它们出现的次序来看各家成说的观察角度和依据,有助于我们判断究竟。

首先是,容肇祖在1980年代认为“《春秋明经》是刘基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前准备应考的著作。”①《宋明理学史》不以为然。其理由是,在此书之中,“刘基对《春秋》大事的选取和义理的论说,以及文字的凝练,表明它并非少年习作。其中所论气的感应和鬼神论,与他成年之作《郁离子》,不仅文风近似,其思想也相互通贯。如果是少年习作,不成熟的文字,则数经选辑重刻的《文集》,是断乎不会一再选进去的。”还有的理由是,“《春秋明经》中谈“华夷峻防”、“胡主中国”,其排夷、仇夷思想是公开“形于篇什”,这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代,刘基是不会轻于惹祸写这种有禁忌的文字的。”② 到了1990年代,郝兆矩认为,《春秋明经》有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刘基“后期思想相悖,显见《春秋明经》乃早年著作。”③ 周群则据正德本《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凡例》所言,以及该本的编次,认为此书“显然不是刘基早年的作品。”④更明确地说,则“《春秋明经》当初萌于元末习举之时,写定于明初。”⑤ 对此,吕立汉认为,说刘基文集的编次是“以〔各集原来成书之〕时之先后为序”,不足为据。⑥ 他认为郝兆矩之说合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论证。他以刘基会试的应试文《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试题为《荆人来聘时楚屈完来盟于师时楚时宜申来献时楚使椒来聘》),和《春秋明经》“诸篇逐一比较,发现两者在拟题、格式、文风等方面皆类似。其中《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一文,其拟题与会试题目部份相合;《郑人侵宋……同盟于幽》与会试所作之文关系密切,会试时多有套用,笔法酷似。又,是集诸篇皆在八百字左右,最短亦不短于五百字。元科举程序规定﹕经义一道,字数限五百字以上(《元典章》卷三十一),可见篇篇中式。凡此种种,皆说明《春秋明经》乃刘基早年习举业之作也。”⑦吕立汉又从刘基应会试而作的《至顺癸酉会试龙虎台赋》的文学成就,有意无意地为此说提出了旁证。刘基此文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以场屋之作为世所传诵者,百中不一二也”之作。吕立汉说﹕“会试之前,刘基‘未获睹斯台之壮观’,仅凭其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就把‘魁群山而独尊’的龙虎台壮观之势描绘得气象万千,足见其对此文体的训练有素。”⑧如果我们用同样的道理来看,那么刘基对于《春秋》经义也可以是训练有素的,二十三岁应试时,便实有可能来写出像《春秋明经》这样的文字。

① 容肇祖《刘基》,见《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四。转引自杨讷《刘基事迹考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第9页。

② 《宋明理学史》下卷,第87-88页。

③ 郝兆矩《增订刘伯温年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页。转引自吕立汉《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第90页。

④ 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9页。亦见吕立汉《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第91

页。

⑤ 周群《刘基评传》,第156页。亦见杨讷《刘基事迹考述》,第10页。

⑥ 吕立汉《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第91页。

⑦ 吕立汉《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第91页。

⑧ 吕立汉《千古人豪——刘基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对于容肇祖、《宋明理学史》和周群等的三种说法,杨讷最近的研究提出了异议。杨讷认为《宋明理学史》之说不能成立,“因为《春秋明经》里根本没有〔《宋明理学史》所引的〕“胡主中国”四个字,”而其它的有关“华夷”之辨之说,不足以构成“惹祸”的问题。但《春秋明经》的文字,确较刘基早年应试作的《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的“洗练多了,识见也广而且深,不是当年参加会试的水平能及。”所以在他“看来,《春秋明经》写于元末,是在刘基思想、文字成熟以后,投赴应天之前。”① 杨讷此说和《宋明理学史》的差别在于,《宋明理学史》将著书时间限定在至正十九年(1359)“春夏之交”刘基弃官离开石抹宜孙幕府,② 至至正二十年三月刘基应明太祖之召到金陵之间的一年,杨讷则可以倒推十年甚至二十年。周群“写定于明初”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有三十年之长,杨讷认为此说缺乏证据,难以接受。③

以上诸说,各有难以说服对方之处。《宋明理学史》论证《春秋明经》不是刘基少年习作所举的“对《春秋》大事的选取和义理的论说,以及文字的凝练”的三个理由之中,“文字的凝练”理由,便因吕立汉所引的刘基应试文《至顺癸酉会试龙虎台赋》的文字造诣而产生困难。选事构题和义理立论两点,诚然重要,但《宋明理学史》没有提出论证,故此只能算是意见。《宋明理学史》提出的政治禁忌考虑,也值得考虑,但正如杨讷所指出的,此书所说的“华夷之辨”实不足以构成“惹祸”。这是因为到了元代,这方面的论述已经是《春秋》学以及科举《春秋》一经的传统命题。元朝政府在科举用书上既然已经采用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根据《胡传》的明经之作,便不构成问题。而且,也如杨讷所着重指出的,此书的“华夷之辨”也没有仇夷排夷之类的论调。我们应该考虑的还有:第一,元朝科举的命题和阅卷官员,主要都是“华人”,《春秋》经说的传统他们是知道的。他们能够出像刘基会试时那样集中发明“荆楚”问题的《春秋》义问题,就表示他们已经考虑到“华夷”问题的议论不在“忌讳”之类。第二,刘基此书关于“华夷之辨”的问题,其实重点不是所谓的“民族”、“种族”问题,而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问题,一个已有传统的“华夷文野”之分的问题。《宋明理学史》又说此书“其中所论气的感应和鬼神论,与他成年之作《郁离子》,不仅文风近似,其思想也相互通贯。”这样的说法却难免有这样的问题:即使是近似,也只是一个命题上的相似,不是全部的相似。但此书明显的命题却有多个,而且整体上看,文字风格并不见得与《郁离子》的接近。

郝兆矩从《春秋明经》“有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而《郁离子》没有来判断“《春秋明经》乃早年著作”的说法,只能是比较《郁离子》的著作年代而言。《郁离子》在刘基的从政年代来说,切当的说是“中期”而不是“晚期”。《郁离子》完成后刘基便跟从了明太祖,此书去其卒年还有十五年,距离明朝开国也有八九年。如果按照这样说法,周群也可以说此书与《郁离子》思想相悖而是晚年之作。

吕立汉所说的刘基应试文《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和《春秋明经》诸篇“在拟题、格式、文风等方面皆类似,”也没有足够的举证。就“拟题”而言,由于元朝科举并不止于刘基应试的该科,因而即使偶有相似,也不等于《春秋明经》诸篇都是一时之作和早年之作。就“文风”而言,会试答卷与《春秋

① ③ 杨讷《刘基事迹考述》, 第10页。

② 杨讷《刘基事迹考述》,第59页。

④ 《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文长1277字,其题目为《荆人来聘/时楚屈完来盟于师/时楚使宜申来献捷/时楚使椒来聘》。

破题说此篇题旨是“春秋时,中国之安于陋者,〔圣人〕嘉其慕义而罪其猾夏。”而圣人作经之意,“所以与人之为善,而惩人之怙恶也。”刘基的答卷的说经取向,或者说作答的技巧所在,便是集中解说圣人对于楚国施行与夺和奖惩的“书法”。他从“书法”来明经义,通篇一贯,只是说明圣人与之夺之之故。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明经》所见的,其实基本不似。刘基应试经义全篇只用“书法”论析,尤其显著。④就“格式”而言,此书诸篇有明显的类别异同,因此更加不能一概而论。会试经义题和此书《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篇题目有“部分相合”,但相合的也只有三分之一,而且两篇此节的论说内容也不相同。说到《郑人侵宋……同盟于幽》一篇(第12篇)“与会试所作之文关系密切,会试时多有套用,笔法酷似,”所谓“关系”,不知何指;“套用”和“笔法酷似”,也都看不出。而且,正如上面所说,会试不止于一科,如果内容果有类似或相同,那固然可以是早年之作,但也可以是晚年之作。至于篇篇都是五百字以上,符合科举要求,那只能反映此书必与科举有关,却与是否早年习举之作毫无关系。

以上四说,除了早年习举应试说可以不言而喻之外,没有谈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刘基的预期读者问题。《郁离子》是写给待兴的王者看的(《郁离子.九难》篇末),《春秋明经》写给谁看的呢?因为不问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充份理会此书所有四十一篇的体裁和结构情形。这其实却是考虑此书著作年代的关键因素。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须知道元代科举的试文要求。据《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所载,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颁布的科举“考试程序”是: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

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已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

《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

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疏注,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元统癸酉科……稍异

其制。……后三年,其制遂罢。又七年(即至正元年)而复兴,遂稍变程序,减蒙古、色目人

明经二条,增本经义;易汉、南人第一场《四书》疑一道为本经疑。”①

《元史》所载对于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的主要讯息,是至正元年(1341)改变程序之事。此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元人黄复祖撰《春秋经疑问对》提要条给了重要左证。提要说﹕

复祖序云﹕至正辛巳(1341)大科载,复有经疑之条。卽《元史志》所谓变程序之时也。其书

以经传之事同辞异者,求其常变,察其详畧,以经核传,以传考经,以待举子之问,葢亦比事

属辞之遗意。其大旨则专为场屋进取而作,故议论多而义理则踈焉。”② 根据这两处信息,我们首先知道,本经之考“经疑”始于至正元年。其次是,“经义”字数较经疑字数多。再次是,经疑颇采“属词比事”之法设问和作答。

《春秋明经》顾名思义与科举的“明经”部分有关。从其字数和体裁两方面看,《春秋明经》诸篇中有明显的经疑体裁。这样,此书的著作年代,便不能早于本经也考经疑的年代。换言之,到了刘基应试的至顺癸酉科(至顺四年,1333;该年后来顺帝即位,改元元统,故此也称为元统科),《春秋》还只是考经义的,到了刘基登科八年后的至正辛巳(元年、1341)科,《春秋》才变成既考“经义”也考“经疑”,试文因此也有了两种不同要求的体裁。刘基习举应试时,习的只是经义体裁的文字。《春秋

① 《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9-2026页。

② 永瑢、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卷三十,《春秋经疑问对》

(据《永乐大典》本)二卷。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明经》两种体裁都有,这便足以证明它不是早年习举之作,而是至正元年以后之作。但因此书总是为科举而写的,所以可能被认为属于“议论多而义理则踈”之类而少被论及。

以上所论,从《春秋明经》诸篇结构的具体分析可以获得证示。此书结构明显地有两类之别。一类是全篇对比整齐,有明显的四对八比结构,至少也有六比,并且是段落性的对比。另一类是篇中只有偶见的段落性对比,甚至全无对偶句子可见的。两模拟较之下,有严整对比的篇数较少,只有6篇,而每篇的字数一般较多,字数最多的一篇(984字)也在此类之中。① 偶有对比和没有对比的篇数多,而每篇一般字数较少,字数最少的一篇(555字)也在此类之中。② 有比较意义的《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共有1277字。本文选录三篇附载正文之后,可以见到这两类篇章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这两类结构不同的单篇,我看是代表了元朝后期科举考试“明经”部分的“经义”和“经疑”这两种体裁。这两种体裁同时出现在《春秋明经》一书之中,便说明了此书只能出现在“经疑”成为《春秋》考试体裁之后。

从这个判断上考虑,我们应该注意黄伯生撰《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说刘基“后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为行省考试官”这句说话。根据杨讷的考证,刘基至正八年(1348)“以儒学副提举职移局杭州,”直到“大约在十一年八月他因病辞去了”职务。③我看,《春秋明经》就是这段时期之内,刘基在江浙儒学副提举这个职务上,为儒学生员写成的,具有应试范文集的性质。刘基此时有需要写此书吗?答案是肯定的。《元史》载﹕“儒学提举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④ 儒学提举主要是管学校和考试的行政工作,但认真的提举也会“与诸生讲说文义。”⑤ 若说《春秋明经》是源于这种讲习的需要而作,或者还不至于勉强。

这里需要再考虑的,是周群提出的明初写定之说。周群虽然没有为此说提出任何根据,但《明史》所说的刘基与明代科举制度制定的关系,可能是他的思考的来源所在。《明史·选举志》说: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

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

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后颁科举定

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春秋》主《左氏》、

《公羊》、《榖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⑥

科举之制既然由刘基参与制定,假设刘基撰《春秋明经》作为给考生研习的范文,也可以是情理中 事。何况,正如撰写元人王充耘《四书经疑贯通》提要的四库馆臣所说:

① 这六篇(及其字数)是第1(984,字数最多)、3*(875)、11(685)、24(677)、32(678)、33(747),*号表

示该篇的字句对比细密度稍逊。

② 只有偶见的段落性对比的是第2、4、5、6、8、12、15、16、18、29、35各篇。全无对偶句子可见的有第9、10、13、

14、17、19、20、21、22、23、25、26、27、28、30、31、34、36、37、38、39、40、41各篇。《春秋明经》四十一

篇中,字数最多的是第1篇,共984字,最少的是第20篇,只有555字。以数字计算,600字内的有5篇,700字内的有13篇,800字内的有16篇,900字内的有5篇,900字以上的有两篇。少于600字的,属于只有偶见段落性对比的各篇的有第6(566)、18(570)两篇;属于全无对偶句子可见的各篇有第14(576),20(555),27(586)各篇。

③ 杨讷《刘基事迹考述》第19页。

④ 《元史》卷九十一,《百官七》,第 2312页。

⑤ 贡奎便是例子。事见马祖常《石田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卷十一,《集贤直学

士贡公文靖公神道碑铭》。

⑥ 《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选举二》。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明洪武三年初行科举,其《四书》疑问,以《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二节,与《孟

子》“道在迩而求诸远”一节,合为一题,问二书所言平天下大指同异。 案此题见《日知录》,

葢犹沿元制。至十七年改定格式,而经疑之法遂废。”①

明初科举有经疑项目考题,《春秋明经》正如本文所示的也有经疑之作在内。并且还有张洽《传》的痕迹,处处都看到刘基的可能影响。

但这却不足以证明《春秋明经》是明初之作。首先,《明史》只说明初初场考经义,没说考经疑。《四库全书》提要说的明初经疑设问,所引《日知录》所举的唯一证据、吴伯宗所应的试题,是《四书》的疑问而不是某经的疑问,而在吴伯宗文集的原题上,也没有当作经疑题目看待。《春秋明经》有引用张洽《传》的痕迹,而明初《春秋》考试可以引用张洽《传》,只能说明刘基在制定科举制度时的影响力。客观上说,以刘基在明初的重要地位以及科举本身的重要性而言,如果此时他有《春秋明经》之作,包括刘基儿子在内的时人不可能一点也没有提及,从而连黄伯生也不能在刘基《行状》中提及。此书的科举性质至为明显,而不为这些人物所提及,反映了它不是为明初的考试制度而作的,所以也不会是明初之作。

《春秋明经》虽然是举业之作,但也反映了刘基对于《春秋》的实在学问。这和元朝科举明经的一般较高水平吻合。《四库全书总目》中元人袁俊翁所撰《四书疑节》的提要说﹕“虽亦科举之学,然非融贯经义,昭晰无疑,则格阂不能下一语。”②元人王充耘所撰《四书经疑贯通》的提要也说﹕“其间辨别疑似,颇有发明,非经义之循题衍说,可以影响揣摩者比。故有元一代,士犹笃志于研经。”③可见制义佳作也要对经义有全体和完全的理解才可。刘基自己在书中也说﹕“读《春秋》者,不以全经贯之,而欲因一句以求义,安能得圣人之微意哉?”(第17篇。)他对《春秋》经传的熟悉和贯通,是毫无疑问的。

刘基成长于浙东学术传统之中,其《春秋》学除了尊从功令所悬者之外,有可能受到其乡先贤宋代陈傅良的影响。陈傅良的《春秋后传》对元末明初的《春秋》学大师、也是宋濂、刘基的同事、歙县的赵汸很有影响。而赵汸的成就,就是运用陈傅良强调的“属词比事”之法。他的《春秋》著作之中,便包括了《春秋属辞》一书。④“属词比事”是传统所谓的“《春秋》之教”。《礼记.经解》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其为人也……属词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什么是“属词比事”呢?《春秋会通》一书“凡例”中所说的有助理解﹕ 此经大槩在属词比事,故于例之异同,事之首尾,或辞同而事异,或事异而辞同,皆通经提掇

大意,使前后贯通。一事之疑,一字之异,皆发明之,并用先儒议论。⑤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经疑贯通》八卷。按,《日知录》所举此题,即明朝首科吴伯宗所答之试题,

见吴伯宗《荣进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卷一。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疑节》十二卷。

③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经疑贯通》八卷。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八,《春秋属辞》十五卷。

⑤ (元)李廉《春秋会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凡例》(第七条)。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

这也即是所谓“属词比事,而义自见”之意。意思是以同类事情相从比看而见当下事情的意义所在。

我们可以举一例子以明此意。《春秋胡传考误》中《夏齐人取讙及阐归邾子益于邾》条说﹕ (哀公八年)传云﹕“《春秋》隠君之恶,此何以备书于册而不讳乎?圣人道隆而徳大,人之

有恶,务去之而不积也,则不念其恶而进之矣。以邾子益来,恶也;归邾子益于邾,是知其为

恶,能去之而不积也。故书以邾子来而不讳者,欲见后书归邾子之为能去其恶而与之也。”此

迂曲之论也。《春秋》惟隠君之恶,故灭邾不书灭而书入。处其宫,昼夜掠,执其君,献于亳

社,囚于负瑕,此恶之极也。不书执其君而书以邾子益来,所谓婉以成章,而不失其实者也。

按,邾子益齐出也,齐人为是取讙及阐,而复使如吴请师,将以伐我,乃归邾子。是为有所畏

而归之乎?抑果仗义而归之乎?以为能去其恶而与之,谬矣。属词比事,春秋教也。上书齐人

取讙及阐,而下书归邾子益于邾,比事以观,而鲁人畏强凌弱之罪见矣。①

这便是以类相从、按时先后来看事情原委的“属词比事”之法。

刘基在《春秋明经》书中,也主要用的是“属词比事《春秋》之教”这个经典原则来探究《春秋》旨意和发明《春秋》经义的。书中很多篇是根据这个原则来拟题的。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题目是拟给他自己练习应试的,那此书诸题反映的便是当时可能出的题目。如果是拟给别人学习应试的,那刘基便作的是借题为教的工夫,教人怎样学习《春秋》之法,而此书各篇也是明显的借题发挥,借经说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按,此书不是《郁离子》般的“借古喻今”之作,而是“借经明义”之作,故此说“主张”的少而说“见解”的多。)作为举业用书,《春秋明经》教的可以说是“授业”和“传道”之事。授业是讲的“属词比事”的分析、推理方法;传道便是说的自己的观点、主张。②

最后可以提及的是书中所见的所谓夷夏问题。刘基是否狭隘汉民族主义者,和判断此书的著作年代诚然可以有关。如果刘基不是狭隘汉民族主义者,那么此书作于元代便更毫无问题。刘基无疑认为《春秋》重视礼义(文化、价值),并以之作为华夷或夷夏的辨别标准的。《春秋明经》涉及夷夏问题的至少有九篇,与这个辨别有关的便有六篇。这六篇中,“内夏外夷”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但重点却只是华夷为礼义之有无的代表﹕有礼义是为华,无礼义便是夷。

最能见到刘基这种夷夏之辨态度的,是《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第31)篇。此篇发明文公九年三月和冬天发生的两件事情的意义。刘基认为,“尝谓夷狄猾夏未足忧,而中国之衰为可忧。”而诸侯救郑之役,“实华夷盛衰之大机也,”从此中国衰而不振。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晋灵少懦,不在诸侯,楚人师于狼渊以伐郑,是以此尝晋之能否也。晋大夫以五国之师救郑,而缓不及事,《春秋》贬大夫而人之,以见中国之不振自此始欤!由是楚势遂张,而使椒聘鲁,乃以爵书,而君臣并见,然后华夷无复辨矣。可不为之寒心哉!”之所以会“华夷无复辨矣,”是“越椒来聘,

① (明)袁仁《春秋胡传考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本),哀公八年《夏,齐人取讙及阐,

归邾子益于邾》条。

② 《春秋明经》明的是“经文”,但论析所根据的除了全书的经文本身之外,还有传记。此书所据的传记疏,刘基一般

不说,但其实三传和胡传都用,反映了他依照了元朝科举的要求。此外,他还有意思和张洽传相同的地方,虽然张传未见提及。书中提及《胡传》的一次(第9篇),《左传》两次(第9第14篇),《榖梁传》二次,其中一次没有明提(第14篇,第31篇只作“传曰”)。《公羊传》未见提及。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公然以中华之礼,行乎望国。”整个问题看来复杂。刘基此篇的破题说﹕“外夷猾夏,而中国失御侮之道,故外夷遂强,而用中国之礼焉。此夷夏盛衰之大机也。”这里,刘基没有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思想。相反,夷狄而用中国之礼,正是中国衰败之始。因为这代表了中国不能自守其礼,中国之礼反被外夷用来渗入中国。刘基认为,“越椒来聘,公然以中华之礼,行乎望国。观其以玉帛而来,固异乎执干戈以从事,推原其心,岂诚知义而为之者哉?不过借此以为窥觇之计耳。”楚国之“华化”,只是不怀好意的表面工夫。认为此事足以证明刘基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看来忽略了刘基的这个重要判断。

刘基此篇此处所说的,可以看作是对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中论此事时完全顺从胡《传》的修正。刘基在《至顺癸酉会试春秋义》(题目﹕《荆人来聘,时楚屈完来盟于师,时楚使宜申来献捷,时楚使椒来聘》)的结尾,阐释题目最后一事“楚使椒来聘”事情的书法寓意时说:

盟宋以后,楚使不通于鲁者十又四年,至文九年之使椒来聘,则楚人之再聘于鲁也。是役也,

视夫来聘于庄者(庄公二十三年,题目第一事)无以异,较之献捷于僖者(僖公二十三年,题

目第三事)为不同。于是爵其君而名其臣,遂与中国无以异,则进之而又进也。

在结尾又说:

盟宋之役(此题第三事),晋楚之从,始交相见,而玉帛之使,反自曲阜达诸鄢郢之都矣。襄

三十年薳罢来聘,以报鲁侯之朝,回视向日越椒之不书氏者,又何如耶?读经至此,太息而止。

在这篇会试的经义卷中,刘基清楚认为,《春秋》对于“楚【子】使椒来聘”此事,是嘉许的。但在《春秋明经》中,他的看法有所不同。这里,他在结尾说:

或曰﹕“来聘之举,《传》谓与之,今子之云,得无异乎?”曰﹕“君臣并书,固与之也,而

寖强之意见焉。不然,何以从此而凡役得书爵耶?愚请为之说曰﹕滕子来朝,自是而皆称子,

若曰滕之沦于夷狄,自朝桓始也。楚子使椒来聘,自是而得称子,若曰楚之进于中国,自聘鲁

始也。吁!圣人之旨微矣哉?

刘基这里说的《传》,指《谷梁传》和《胡传》而言。《谷梁传》说此事可见“以其来我,褒之也。”《左传》和《公羊传》都没有这个意思,唐朝的陆淳也不以为然,《胡传》则整体上认为是“进之”的。但刘基的议论角度独特,他认为此事的书法在表示楚之“寖强”,显示圣人对于楚人此举,并非真的“与之”。

《春秋》中的华夷问题,其实只是说的两种对立政治实体的认同问题。《春秋》是有立场的著作,作者是从“周礼”和“鲁国”的立场说话和评论的,而企图阐发的却是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所以存在矛盾而难以清楚说明。基本上,当时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类,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主方国家和客方国家。主方国家是周朝、鲁国以及周初封建的其它列国。客方国家则是四裔以及像吴楚这样由夏变夷的国家。主方国家是有政治正统和优越文化的,至少“圣人”是作如是观的。主客自然有内外之别。“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条件,不是单纯的进入,而是心悦诚服地的加入主方的中国,心悦诚服就得不用诈力。《春秋》所以始终要内夏外夷,原因就在外夷始终都是以诈以力和中国交往,没有诚服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刘基始终主张内夏外夷,原因也在于此。这原因却与种族没有过多和主要关系,《春秋明经》中的议论因此也不会有明显冒犯蒙古元朝之处。

(责任编辑 俞美玉)

2013上海闵行初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闵行区初三语文一模卷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向来枉费推移力,。(朱熹《观书有感》)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词,7-8题(4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的心情。(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 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 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9-11题(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小升初名校文言文集训阅读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刘基《苦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落下的笋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臼中岸:水边的陆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罗:排列。 C.启陨箨以艺粟菽艺:种植。 D.一旦运穷福艾艾:止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六十甲子日柱查阅表

六十甲子日柱查阅表 甲子 天德贵人 甲子开元侬先来,水生木旺有文才。怕午畏卯喜寅亥,进神裸露两半开。 甲寅 天禄贵人 自坐禄位巳旺哉,印刃墓聚必来灾。干支同损夫妻子,过旺要盼强金来。 甲辰 龙守财库 身坐财库要盼冲,勿忘甲在衰宫中。七杀入墓鬼点火,几多配偶常分床? 甲午 龙马奔驰 阴阳相泄死气临,秋降夏生是平民。红艳映出风流事,旺印汇禄救苍生。 甲申 龙虎夺魁 不应截脚叹绝死,斧死木把由谁使。若来亥子妙配合,才艺出众是大师。

甲戎 青龙献艺 妻宫伤官生财旺,无奈木犬喻青龙。母扶弟帮多荣耀,可叹鸳鸯各西东。 乙卯 凤云相会 侬居爵禄干支同,不透白金有何用?春冬无杀隐祸患,食神制杀包贵荣! 乙丑 玉女佩珠 身坐金库饿得慌,北丘东柳盼雨降。春生透庚荣华客,水火相济路路通。 乙酉 龙凤呈祥 阴阳冲克俱不同,若遇凤猴有伤痛。东北众神是亲家,西南得令泪汪汪。 乙未 财福进门 自坐木库内藏财,女命属羊有婚灾。春冬月提时见午,丙庚二透天下贵。 乙巳 木火生辉

木火生辉孤鸾方,叱咤风云后院霜。刚复自用甚聪颖,败兴富贫忙碌中。 乙亥 名利双成 虽临死宫文昌贵,才艺出众扬四海。谨防水旺把木漂,命旺见火发大财。 丙子 漓江照彩 日照江河仪表丰,阳差飞刃六秀共。午巳同来命坎坷,金木相助财官荣。 丙寅 旭日东升 长生宫里印学堂,夏见庚辛财运丰。冬遇壬癸南当官,申助阳水防命丧。 丙辰 日照龙潭 日照龙潭灵德来,春母扶子显荣贵。夏生喜水冬畏子,平生命旺福如海。 丙午 天河落彩 赤马连刃干支同,伤夫克妻灾沉重。炎上命促威风足,中和才能安乐康。

丙申 火照金城 金须火炼方成才,身旺财官包显贵。丙临申忌阳水旺,戊土出干能免灾。 丙戎 天厨贵人 夏月申时庚出干,月上透水美财官。岁运警惕壬辰来,天命刑冲祸立着。 丁卯 月照蟾宫 日坐偏印虽自强,西方劲吹身即凉。春月见蛇财官美,土重晦火大不祥。 丁丑 玉女守库 身旺白虎啣金来,命弱玄武添祸灾。见木生火有文彩,朱雀乘风发大财。 丁亥 月照天门 天乙坐镇暗合成,日贵最佳夜时辰。寅卯若来旺丁火,何惧七杀来息灯。 丁酉 玉女乘风

《烧饼歌》的由来

《烧饼歌》的由来 如果不看内容,只听“烧饼歌”这三个字,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卖烧饼的人唱的歌,或者是制作烧饼方法的歌谣。这篇神秘的预言之所以会叫做《烧饼歌》,就是因为这篇预言是以对话的方式写成的,对话的起因是从一块烧饼引起的,是从一块烧饼谈起来的,谈话内容又如“歌”的形式体现的,所以后人才称之为《烧饼歌》,其实原名是《帝师问答歌》。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成祖朱元璋即帝位于应天(今南京),国号为明,建元洪武。一天朱元璋在朝上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创业建国、功垂万世,应该为他们举行祭祀才是啊。”朱元璋本是平民帝王,自己觉着也有点不太自然,为了显示自己和历代帝王一样高贵、也是正统的帝王,就想出了这个祭祀历代帝王的主意。 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后,朱元璋带领众大臣来到历代帝王祠(刘伯温虽然有病也跟随着),亲自给每一位神像逐个献酒一杯。只有走到汉高祖的神像前面时,特别献了三杯酒,并笑着说:“高祖啊高祖,这里的其他各位都是有根基的,所以能继承大统、君临天下。只有阁下和我,同样没有丝毫根基,以一介布衣、赤手空拳、跃登大宝,实在难得,多敬你两杯吧。” 出了历代帝王祠,顺路来到历代功臣祠。朱元璋在一座神像前停下来问:“这是谁呀?” “张良(字子房)。”有个大臣答到。 朱元璋听了,带着不高兴的口吻说:“阿(e)?他就是张良?!当时人称的‘三杰’,他是三人中最得汉高祖信任的人,韩信封王,他明知不妥,却不能谏阻。后来韩信犯错,他又不能保护。他怎么能算功臣呢?” 前面说过,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刘伯温也一向以张良、诸葛亮自居。他想张良和自己一样,当初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功劳不小,现在看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态度竟然如此,看来朱元璋是个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人,于是蒙生了退出朝廷的心思。虽然要退出朝廷,回到住所还是为大明气数作了一番推算。 几天后,朱元璋正在内殿吃饭,刚拿起一个烧饼咬了一口,内使报:刘基求见。朱元璋听到刘伯温求见,灵机一动,用碗把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扣住,然后传刘伯温进来。 刘伯温进来见礼后提出告病还乡,朱元璋真情真意也好、假情假意也罢,反正挽留了一番,而刘伯温去意已决。朱元璋看实在挽留不下来,眼珠一转说:“刘基,你素来善卜,你算算看,这碗下是何物?说对了就准你回家,否则不准。” 刘伯温是什么人物,算中高手,他所用的算法是梅花易心的算法,就是利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 ..的一组是() A.吹毛求疵(cī)练达统筹藻饰 B.狡黠(xiá)涉猎聪颖要决劝诫 C.诸如此类狂妄自大惆怅(chòuchàng) D.颦(pín)眉意蕴栩栩如生拘泥(nì)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项是 (1)传统的中国画和中国诗,形式虽不一样,美学却都体现出“诗情画意”。 (2)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无不甘于寂寞,在寂寞中磨练意志、寻求生命的。 (3)汉中古道以陆路将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打通,而数千里的长江,是四川千百年来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A.内涵真理蔓延 B.内含真谛蔓延 C.内涵真谛漫延 D.内含真理漫延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受网民青睐,如今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B.折枝、攀爬等不文明行为在春游赏花中屡禁不止,原因是一些游客自以为无伤大雅而忽视了对自我的约束。 C.北京园艺博览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D.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希望能保存、拯救、发现、收集中国胶片电影。 1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A.网红书店利用漂亮的室内设计引来读者拍照打卡,是实体书店转型的结果;书店应思考如何让单纯打卡拍照的人被阅读的乐趣吸引,主动买书读书。这是书店传播知识应有的责任。 B.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令人怦然心动。遇见,是山岭两侧的溪流,走了太远终于在山脚汇合;遇见,是天两边的白云,漂泊了太久终于在天涯交汇。 C.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得名,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王室贵族占卜、记事的文字实录。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 D.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得意时的姿态。古今成功之士多有谦逊之心:不耻下问的孔子、三顾茅庐的刘备、韬光养晦的曾国藩。谦逊,是一种美德和修养。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1)斯坦·李主导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而金庸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如果说斯坦·李给了美国人一个关于英雄的宇宙,那么金庸给了中国人一个关于武侠的江湖。 (2)“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 (3)金庸的最初作品表现的是正邪分明的英雄主义。但《天龙八部》慕容复这个一心想反攻复国的角色和时政是分不开的。《笑傲江湖》也显现出对政治与现实的隐喻,透露出对上世纪50、60年代社会变化和复杂人性的思考。斯坦·李的作品对应着美国历史每个时期显露出的问题:《美国队长》对抗的是纳粹式的观念,《钢铁侠》对抗的是贪婪的资本主义与无尽的战争…… (4)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5)金庸的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6)对金庸笔下的英雄侠客来说,内功修炼是最好的方法,要成为绝世高手须约束自我、修炼心性。无论是扫地僧、张三丰还是王重阳、逍遥子都是如此。漫威英雄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他们多是具有各种缺陷的普通人,超能力的获得多与发达的现代科技有关,机缘巧 2

从六十甲子日柱看性格

从六十甲子日柱看性格 癸酉——爱喝茶。爱喝酒。爱喝水。辛酉——上下皆嘴,很能说。丁酉——爱抽烟。己酉——满肚子牢骚。1、日柱一般断命法:日柱:【甲午】【乙亥】【庚子】【辛巳】特性:欠缺决断力,经常自寻烦恼,凡事犹豫不决,生性急噪,喜钻牛 角尖;夫妻容易决裂,感情冷淡;有点神经质,劳碌,乏果断力;内向,能为他人着想,但不服从他人的意见,女命,夫普通。日柱:【乙卯】【甲寅】【辛酉】【庚申】特性:敦厚,聪明,高洁,正大光明,独立心旺盛,喜外出谋生,凭自己之力创业,不愿依靠家产祖业.但最宜薪水阶级,如果中年以前饱尝辛苦, 中年以后则兴隆幸福;如果中年以前享福舒泰,则中年后 恐将有点奔波劳累;固执、温和、稳健,有专长,做事有计划,意志坚定,有主见,男命能继承父业,亦苦恼为人之养子,承受对方之产业,甲寅日生的女命,夫缘薄;有独身、同性恋之倾向,不宜合伙事业;结婚多先上车后补票,辛酉庚申日尤重;与同胞缘薄,与异性、朋友缘厚。日柱:【丙申】【戊申】【丁卯】【己卯】【壬寅】【癸酉】特性:身体及精神较弱,看起来不太健康,但并非真的不健康,不太适合身心交瘁之工作,以一般平淡事务为宜,富人情味与同情心,恐与双亲缘分较为淡薄。成功必须倍于他人努力,易遭不测怪异之事。幼年多病或早别双亲,配偶体弱多病,恐有生离死别。

戊申、癸酉日生的女性,在中年精神颓废不振或失去丈夫。日柱:【丙寅】【丁酉】【戊寅】【己酉】【壬申】【癸卯】特性:温和,善良,斯文,忠厚,圆满;人缘佳,易受人欢迎,赏识,且易平 步青云,扶摇直上.有技术艺术之才能,学习能力很强, 将是个相当优秀的幕僚,策划,辅佐人才.不易为领导阶级.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不会拂逆他人,有品德与名望,能受社会尊敬,才能优异,惜乏领导统御之能力才具。日柱:【丙戌】【丁丑】【戊戌】【己丑】【壬辰】【癸未】特性:多不喜装饰外表,个性内向者居多,有些怪异;财运尚佳,一心一意想存钱居多,有 收藏收集物品的嗜好,亲手足缘分薄。容易生活在下层社会,女性难有理想姻缘,往往错失良机,年华老去;以中年为界,运气改变,好的变坏,坏的变好。日柱:【甲戌】【乙未】【庚辰】【辛丑】特性:敦厚,擅交际,无雄心壮志,满足现状居多,宜打开胸怀积极努力可获大成就,多半与生身父母缘分淡薄,或易认别人做干妈干爹。夫妻生活如胶漆,恋爱结婚,重视性生活;个性温和,但意志坚决,有独立精神,多创业发达于外乡;男命易到女方家落户、创业。日柱:【丁亥】【丙子】【戊子】【己亥】【壬午】【癸巳】特性:好奇心,研究心旺盛,富人情味,有幽默感,大智若愚型,好运常临,遇事常有贵人助 或总能逢凶化吉;身体非很强壮,但上了年纪, 反愈形健康;人缘好,能言善道,自由不拘,毅力不足;喜欢发表高论,女性容易因揭人隐私,言词不当招来口舌之灾;幼年多病。日

刘伯温《烧饼歌》

刘伯温《烧饼歌》

————————————————————————————————作者:————————————————————————————————日期: ?

[明]刘伯温《烧饼歌》预言详解 明] 刘伯温《烧饼歌》预言详解: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帝即问以天下後世之事若何。??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洩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方敢冒奏。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兴。〈指明朝终会迁都北京,废故都南京〉?虽然太子是嫡裔。 文星高拱日防西。 ?基曰。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帝曰。朕今都城筑坚守密。何妨之有。? 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燕王夺位,即明成祖〉。随作歌三首曰。?此城御驾尽亲征。 一院山河永乐平。〈年号永乐〉?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指蒙古人北去〉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 天下饥寒有怪异。 栋梁龙德乖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 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指八千女鬼是魏字,魏忠贤〉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若何。 忠良杀害崩如山。 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朱字〉。遇顺则正〈遇顺则正,指清顺治,明朝就亡了〉。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为未已。

刘基传阅读答案_刘基传翻译赏析

刘基传阅读答案_刘基传翻译赏析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父刘濠曾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败露,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毫无办法,只得更改名册,被株连者都得以幸免。刘基自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曾对其父刘火龠说“:你祖德深厚,这个孩子日后必成大器。”元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有关官员控制不了他,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归隐青田,着《郁离子》一书以明

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爱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极快。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来,然后大败之。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暮色降临,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

2019秋小学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3)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脚的尺寸 ) ②至之市(到、往) ③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④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⑤何不试之以足( 鞋子) 3、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2)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②辄默记辄 ( 就 ) ③儿痴如此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若不见恬 ( 坦然) ⑤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hé同“何”,怎么,为什么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_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吃 ) ②欲以去热也去( 驱除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说明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 故.(因此)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能够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画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差不多上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明白得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困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师旷 论学阅读答案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西陂记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①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③,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④,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⑤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既入陂,至赐书堂⑥,晤其主人⑦,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⑧,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⑨。折而西,有小屋一区⑩,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11)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12),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13)。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 o)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没通“殁”,死。③黄河之患指黄河决口造成水患。④芰(j )梁、松庵诸名胜指西

陂中的景物。⑤蓊然茂盛的样子。⑥赐书堂安置皇帝赐书的房子。据宋荦漫堂年谱,从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给宋荦亲笔写字赐书,宋荦在其所建御书楼收藏。⑦其主人指宋荦的后代。⑧王翚(hu 1)石谷王翚名翚,字石谷,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六境图宋荦西陂杂咏共六首,分咏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松庵、芰梁、放鸭亭六境。王石谷以此为图。⑨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ng )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题咏写在书画上的文字。⑩一区“一处。(11)艮(gn )岳石太湖石之类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 c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城东北修所谓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东北属“艮”)。(12)景从响应如影之随形,如音之相应。 景,同“影”。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3)已通 【译文】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陈仲谋、陈度光邀请我一起到西陂游玩。自从宋尚书死了以后,西陂到现在已历经了上百年了,曾经又遇上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所说的芰梁、讼松庵等西陂中的名胜,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路人指着说“这是宋尚书亲手在的树啊。”进入西陂之后,就到赐书堂,会见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画的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等人在上面题了字。转向西面,有一

六十甲子日柱特例

六十甲子日柱特例 日柱甲子:①精明,善于做人,处世练达。②甲子日、甲子时之女命,长子多夭折。③乙亥时生,目疾。④女人、夫人命。⑤容貌出众。⑥女人性烈。 日柱乙丑:①女命,有再婚之可能。②男命得贤妻之助,在事业上有大发展。③性固执。④ 靠实力、不靠运气。 日柱丙寅:①鼓盆杀克妻。②专心执着,老于世故,深藏不露、人秀气,多长寿。③身份富贵、光辉照人,易受嫉妒。 日柱丁卯:①见己土,好美食。②女人、不受婚姻之拘束。③无心伤害他人(利害得失之判断较差)。④精神易遭挫折、身体多病。 日柱戊辰:①多富贵。②善良,能怜贫恤老。③相当自信。④有时因风头太大而引起冲突。日柱己巳:①鼓盆杀克妻。②为某方面之头人,运势强旺。③容易引起冲突。④女命夫缘易变。 日柱庚午:①多痔疮、风湿之疾病。②容易亲近,也容易分开。 日柱辛未:①卯月生人富,冬月生人贵。②性格与外观相反。③女性与公婆不和,婚姻不理想。 日柱壬申:①宜晚婚。②女人老年安乐,能生贵子。③身份高贵。④行事积极,若率尔操之,容易受人误解。 日柱癸酉:①忌生于巳、午月,身弱。②女性,有自力谋生的能力。③家庭生活单调。④女人,夫运不佳。耐性不大,常为琐事烦心。 日柱甲戌:①本性善良。②夫妻缘份好,忌偏财多。③与生父母的缘较薄。④女命,子嗣贤良。性温和、运气平稳。 日柱乙亥:①容易得消渴劳疾。②女性夫子之缘不佳。③沉静、理性,由于较杞人忧天,以致常错失良机。 日柱丙子:①配偶很好,女人婚后能享福。②一生无衣食之忧。女人与婆婆不和。③精明,但死心眼。④富独创研究性格向新事业挑战。 日柱丁丑:①女人中年夫妻变缘。②夫妻难得和好相处。③运势平稳,很有表现力。④对金钱的开支与否相当执着。 日柱戊寅:①美中有缺。②一生无衣食之虑。③见乙卯富贵。④身份高贵,有意外之福。⑤乐观,但忌锋芒太露。⑥古之亲王、贵公子,多生于此日。 日柱己卯:①夫妻为儿女常发生争论。②不活泼。③女命为贵夫人。④容貌出众、统领格,但成功须倍于他人努力。⑤常遭横祸怪异之事。 日柱庚辰:①日德,心地善良;忌庚戌。②女人夫缘不佳、红颜命薄,才情胜男人。③精力旺盛、运气亦强。 日柱辛巳:①幼年患大病。②男命妻多病;女命夫善变。③性多猜忌疑惑,不易屈服。 日柱壬午:①带佛骨,信仰神佛。②一生无衣食之忧。③配偶贤良,一生有福气。④容易接近,亦容易分开。⑤头脑灵敏,但思虑欠周详。 日柱癸未:①胞胎日,纵不富贵,亦无衣食之忧。②男性权实、真诚,为妻多劳。③多才多艺,聪明、性巧。④外似迷糊,其实思虑缜密,很有信心。 日柱甲申:①天干见庚、为俊男美女。②胞胎日生,从不富贵,亦无衣食之忧。③为人较沉不住气。④妻贤。⑤红艳,多男女绯闻。 日柱乙酉:①一生无衣食之忧。②容易伤残。③女性能力优于丈夫,多离婚。④做事非常谨

2017年济南槐荫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济南市槐荫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全部答在答题卡相应区域,超出答题区域作答无效。2.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3.答卷前务必将姓名、班级、座号、考号等填、涂准确。4.请用2B铅笔做选择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做非选择题。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脑髓.(suǐ)哺.育(bǔ)褒.义词(bāo)果实累.累(lěi) B.参与.(yǔ)奖惩.(chéng)节.骨眼儿(jiē)谆.谆教导(zhūn) C.解剖.(pōu)提.防(tí)三棱.柱(léng)锋芒毕露.(lù) D.愤懑.(mèn)佝偻.(lóu)创.可贴(chuāng)垂涎.三尺(xiá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累”应读“ léi ”B “与”应读“yù”。 C“提”应读“d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凛冽钓鱼竿沧海一栗沤心沥血 B.脉搏金刚钻重峦叠嶂合辙押韵 C.谛听大姆指因地制宜左右逢源 D.松驰侯车室牵强附会不胫而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A.“栗”改为“粟”,“沤”改为“呕”。C.“姆”改为“拇”。 D.“驰”改为“弛”。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B.千佛山上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 ....,古代工匠们的技艺确实让人叹服。 C.为了让地铁早日贯通,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 ....克服了许多困难。

D.目前,智能手机销量逐年上升,普及程度让平板电脑相形见绌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运用。A.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B.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C.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借以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D.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扫码开锁即骑,这是摩拜单车深受市民喜爱的原因。B.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C.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D.李琳除了担任班长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之声”“英语角”栏目主持。 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将“因为”去掉B.有歧义D.搭配不当,“承担”改为“担任”。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北海救孔融、义释黄汉升、携百姓渡江都体现了刘备的仁义宽厚。 B.《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外表冷峻,智慧超群,心地善良,感情丰富。 C.《草房子》中孝顺懂事的细马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为平原上真正的牧羊少年。 D.《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鱼搏斗时,回忆与黑人掰手腕的往事,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答案:A 解析:考查对名著知识理解,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觅春阅读题答案范文

觅春阅读题答案范文 七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题(二)及答案 一、课内基础知识(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 识记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同复习题(一),此处略。 3.根据词性给下列词语分类(4分) 1乌鸦 2飞奔 3迅速 4美丽 5精彩 6警察 7留恋 8钢笔 9恩师 10西藏 11冲刺 12妩媚 13五枚 14少女 15小心翼翼 16侄子17我 18废都 19歌唱 20三哥 21七元 22协商 23流利 24毕恭毕敬 25音乐 26五章 27海洋 28辛苦 29爷爷 30那里 31好 32思忖33左右 34作业 35六天 36校长 37右手 38白 39黑夜 40打击 41生动 42宽阔 43市里 44一粒 45机器 46美妙 47奔驰 48字典 49生 50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量词: (五)代词: 二、积累与运用(每句1分,共10分) (赵翼《论诗》) 5. (赵师秀《约客》)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木兰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木兰奔赴沙场神速的句子是:

9.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寓于李龟年演唱的衰落,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10.古往今来许多人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数文人墨客也将这种理想写进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慷慨悲壮,文天祥的大义凛然,无不体现着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中,写出能体现爱国情感的连续的两句。 . 三、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六十甲子日柱组合精论6、己巳

六十甲子日柱组合精论6、己巳 6、己巳:中等组合。纳音五行是大林木,但是这个组合和木半点关系都没有,这就是一组火土金旺的组合。丙火强烈的生己土,己土靠生庚金泄气,所以这个日子生的人一生相对都比较强势,多得别人或者配偶的帮助,同时坐下羊刃和正印,自己或者对象或者配偶当过兵或者警察或者教师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靠伤官流通土气,所以女命生完孩子后思想和命运会发生重大转折,同时丙克伤官,孩子头肯定容易受伤或者骨头和手受一次伤。男命的话身体肯定有伤疤。伤官佩印带劫财羊刃,性格憨厚但是组合不好也是笑里藏刀的人,能克制自己和性格顽固。印旺劫财旺,财官弱,一生多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或者攒不下多少钱。因为劫财旺,很容易有异性的兄弟姐妹,同时朋友也多,坐下劫财羊刃,不论男女都克父亲,父亲或者很累或者身体不好,比自己年纪稍长的人是自己的贵人。这个日子生的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思想上会经历一次重大改变,因为伤官被正印克制的原因,也就是说会有一次改恶向善的经历,最迟在40岁左右也会经历一次那样的改恶向善的事情。女命多生儿子,男命多生女儿。不论男女第一次感情或者婚姻都不容易成功,男命找个远方的妻子,女命找个比自己大多点的远方的丈夫比较能稳定。所有己土日生的人最迟在40岁左右都会比正常

人胖一些,也比较喜欢吃些垃圾食品同时懒惰和不喜欢动脑有点笨笨的感觉。对吃喝很感兴趣,同时也会经常一次烧伤电伤或者烫伤的事情,牙齿都有毛病,土旺喜欢卯木克,所以这个日子生的人比较喜欢汽车。在人群中属于有点小福气的命。巳中庚是丙火正印的偏财,所以一般母亲都比较有能力和能赚钱,同时母亲也会经常给自己带孩子。这个日子生的人和孩子都很有缘分,女命基本上就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好母亲。贵人是属鼠牛兔龙猴的人,这节里我说的贵人就是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人或者是最亲的亲人或者配偶什么的属相,根据这个范围再把和自己属相不合的那2个属相去掉,比如己巳日生的人假如自己是属兔子的人,因为兔子先天和鼠和龙不适合结婚,我前一章里全部讲过了,所以就剩下牛兔猴三个属相的贵人最适合结婚或者交朋友了,这个规律虽然不是百分百准,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他干支组合选择配偶或者朋友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推算。

文言文《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作者是西汉时人刘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对。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光:这里指阳光。 13.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太阳的阳光.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3.有哪些反问句? “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