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政治备考 哲学主观题精选训练

2018届高三政治备考哲学主观题精选训练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做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2. (12分)“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沟通、对话的双向性,公民之间、公民与领导沟通交流的平等性、畅通性;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它增加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为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拓宽了渠道创新了形式。

但是,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谣言。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公众为谣言所左右,导致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网络民主”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

另外,“网络社区”中经常蔓延的“情绪式民主”又可能使“网络民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

有人说“谣言倒逼真相”,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其观点合理的成分(4分),并运用唯物论的方法说明决策者对待“网络民主”应持有的正确态度。(8分)

3、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

今年是中美建交38周年。38年的发展可谓风雨兼程、波澜曲折,虽有起有伏,但决不会走回头路,它会在起伏中前进,朝着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最关键的是双方能够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发展的哲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9分)

4.材料:互联网生态养殖的共享模式以实体农场为基点,将用户与养殖农户连接起来,用户可以通过共享的农场认养生态产品,体验当“农场主”乐趣,同时农场主既可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生态农场,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形成了从需求到产品再到消费的完整农牧产品消费链,打通了生产、管理、加工、包装、销售等农牧业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根据网上订单来安排生产、管理、预

售生态产品,又可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摘,享受田园之美、体验动手之乐,带动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运用联系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农民应如何为生态农牧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10分)

5. 2017年上半年,多档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引发关注。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风格雷同以及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少国外栏目模式在国内市场遭遇了“滑铁卢”。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真人秀综艺栏目遇冷的原因。(12分)

6.(12分)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有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总以为只有当代西方的文艺理论先进、高明,中国的文艺作品只有合乎西方标准,才是佳作,否则,无论大众如何欢迎,都是次品。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走出部分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误区?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网友的批评意见。(12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后,央视一套、三套于2017年2月18日联合播出《朗读者》。《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朗读者》节目就像慢馒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朗读者》节目工作者成功的主体原因。(12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7年6月12日,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我军新设立“八一勋章”,并组织开展首次评选。新设立的“八一勋章”是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军队最高荣誉,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海空边防。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广大军队人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做出哪些努力?(12分)

10.材料二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消息,点燃了全球中华儿女的热情。在东南亚、南美、俄罗斯、非洲,华侨华人对这一消息奔走相告。“国强,侨则安。”坦桑尼亚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朱金峰说:“我们盼着祖(籍)国越来越强大。‘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的富强,中国梦的实现,绝不仅仅关乎国内,有关乎我们海外的华侨华人。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机遇。”

“国强侨则安”,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机遇。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进行阐述。(12分)

11.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有人说,保护大运河遗产,应该疏浚断流河道,重新贯穿五大水系。专家认为:运河申遗,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对古运河任意开发,那是对遗产的亵渎;在保护现状的情况下对运河进行修整利用,例如有水河段或客货运输,或观光旅游,无水河段也可作为休闲散心之地……总之,各宜其宜,不能一概而论。把本来具有应用价值的运河,变其性质,使之成为贯穿五大水系,连接六省市,全长3600里的“世界最长”的超级摆设,就大错特错了。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专家意见的合理性。(10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 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

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空前繁荣,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原创乏力,电影票房存在造假等乱象制约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2017年3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鼓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倡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倡导电影创作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创作质量促进年”和“市场规范年”。

票房突破50亿人民币的电影《战狼2》,以中国在利比亚撤侨等事件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当下中国式“超级英雄”形象,展现了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和中国军人不畏牺牲的精神,迥异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加上精益求精的制作、类型定位和创新等,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标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战狼2》成为国产电影标杆的主要原因。(12分)

1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也门撤侨行动中的感人瞬间,到陕西粱家河村的今昔对比,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东南亚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的理由。(1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7年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携夫人开启其任内首次访华之旅,他的第一站,是北京故宫。在宝蕴楼,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故宫的历史。随后,两国元首夫妇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这三大殿中文名称中蕴含的“和”的中国文化传统。特朗普惊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深表赞叹。最后两国元首夫妇还参观了故宫文物医院并欣赏京剧剧目。特朗普总统游览完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几张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时的照片并发文感谢中国的盛大欢迎,引起全球关注。

人民网有评论指出,此次国事访问,让美国总统先到故宫参观、茶叙、看戏的安排颇有深意,它彰显了中国充分的文化自信、主动的开放心态和灵活的外交风格。与过去不同,当今世界各国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对中美两国而言,零和博

弈、寻求对抗的陈旧思维已不可取。9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特朗普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的依据。(12分)

16.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举措频出: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建立上海自贸区;从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到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从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到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门槛、减免小微企业税负,无不彰显中央加快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改革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的认识。(8分)

2018届高三备考哲学主观题精选训练答案

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分)②坚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既

看到了物质方面,还看到了非物质方面,既看到了需求侧,还看到了供给侧。(3分)③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十九大做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既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提供了依据。(3分)

2、说明: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决策者通过分析谣言,澄清事实,可以揭示事物真相。(4分)

态度: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具体、发展的实际出发;(2分)对网络民主的影响要全面分析,它增加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为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拓宽了渠道创新了形式,但网络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2分)对网络民主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正确甄别,去伪存真;(2分)要正确把握网络民主的发展态势,虽然网络谣言和情绪式民主会产生负面影响,应予以纠正和引导,但网络民主已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更应扶持发展。(2分)

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着眼长远。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美关系存在许多问题,但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双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中美关系的未来就是光明的。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摩擦分歧,但只要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中美关系就会朝着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每点3分)

4、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农民应把握生态农牧产品、市场、互联网之间固有的联系,用好互联网,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促进生态农牧产品生产、管理与销售。②联系是多样的。农民要善于分析和把握生态农牧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借助互联网,促进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摘,享受田园之美、体验动手之乐,带动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每点5分,共10分) 5、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真人秀综艺栏目风格雷同,忽视了矛后的特殊性。国外栏目模式没有具体分析国内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节目遇冷。

6、(12分)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材料中部分理论家、批评家用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文艺这一误区,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我们应该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分)②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把西方文艺理论不切实际地用来评论中国文艺作品和文艺实践,违背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我们应该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我们要反对部分理论家和批评家对文艺批评的歪曲理解,坚持文艺批评的正确方向。(3分)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艺批评不应以某种文艺理论为标准,避免标准的多元化。(3分)

7、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网友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认识,由此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②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对文化类节目的争论上,网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出现认识偏差甚至错误都是难免的。③认识具有反复

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批评,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8、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文化工作者不满足于前人经验,自主攻关,取得了成功;②文化工作者坚持革命批判精神,批判地继承前人经验,走向成功。③文化工作者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走向成功;④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注重寻找新思路,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境界,取得了成功。

9、①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强军实践,奉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培养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技能;③在军队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功勋;④树立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保持军人本色;⑤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为指引,始终听党指挥,争取军人荣誉。(每点3分,任意回答4点得12分)

10、整体统率部分。国家与个人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国家强盛,个人才能获得安定。②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会起到决定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世界带来了机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是巨大的。③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树立全局观念。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关乎国内,也关乎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华侨华人的一言一行也体现着中国的形象,作为国人,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国家民族观念,让中国越来越好。)

11、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运河任意开发会破坏文化遗产,适度开发为运河保护提供物质保证,必须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3分)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运河申遗,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所以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4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措施不能一概而论。(3分)

1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战狼2》以人们共有的英雄主义情结、流行的商业大片定位、精益求精的制作,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背景,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将爱国主义的国家主流价值和英雄式的商业表达完美结合,创造式地展示了中国形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4、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矛盾,寻找解决传播中华文化的正确方法。(4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承认中外民众在语言思

维方面存在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4分)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用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

15、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随着各国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过去的零和博弈、寻求对抗的陈旧思维逐渐被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诉求所取代。(4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双方这一共识顺应了当今时代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4分);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双方的这一共识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4分)。

16、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分)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分)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分)我国坚持各项领域的改革,改革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分)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训练

咼考哲学主观题训练 1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未曾终止。一种跳出了“非此即彼”形而上学思维观的主张一一“用简识繁”,体现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认同。该主张倡导各地的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与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倡导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用简识繁”这一主张为什么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2分) ①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简体字与繁体字各有存在的理由,繁体字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简体字书写方便,符合社会生活需要。③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简体宇与繁体字相互包容,共同发展。④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用简识繁”的主张体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存在,与谐共生。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用简识繁”倡导共同存在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繁荣。(每点3分) 2、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 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就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善;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与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2分) 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既要瞧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瞧到还存在的问题,做到实事求就是。(4分)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 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事业活动的积极性。(4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4分)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与物 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10分)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

上海普陀区2018届高三政治二模试卷带答案

上海普陀区2018届高三政治二模试卷(带 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普陀区高三质量调研 思想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第1-16题,每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得3分,错选的0分。 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 政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 家性质的 A.首要标志B.阶级基础C.社会基础 2.2017年9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A.决定权B.立法权C.监督权 3.读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空白方框中应填入的 国家机关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政协 4.党的十九大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 目标”,这一要求表明

A.中共中央切实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B.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我国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5.普陀区某中学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小政协委员们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提交了《关于移动摊位合法化和普及化的提案》的议案。中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A.实现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B.扩大了中学生行使的民主权利 C.加深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 6.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民族宗教政策时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实行上述政策是因为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权利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7.某校学生在时事述评活动中,收集到我国政府对深化全球治理的建设性主张:尊重各国多样化发展道路;各国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发展中挑战;各国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安全。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2017高考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技巧(全)

哲学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附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 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doc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五:怎样坚持(做)类知识归纳一、哲学常识(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3、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二)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四)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五)如何解放思想的?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解放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456 2020-01-26

哲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前言生活与哲学 三、简答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积极作用? (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会更加自觉,取得更大成效。 (2)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回答有关学习目的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四、分析说明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请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马哲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说明:一方面,马哲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活,马哲内容来源于时代,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然,马哲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哲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马哲总是倾听实践的呼声,紧紧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把握社会的脉搏,探求历史进步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三、简答题 21、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请回答: (1)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提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1)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2、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指出: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请简要回答:温总理的讲话体现出唯物论的哪些知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7课主观题练习

政治1-7课主观题练习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们必须适应国外形势的新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结合材料,请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性。 2.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建设性。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变了历史进程和亿万民众的命运。历史已经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面对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宣告“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当今不可超越的思想家。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则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工具。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结合材料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9分) (2)请结合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联系材料二,剖析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9分)

2015届哲学主观题训练---矛盾观3

唯物辩证法主观题训练----矛盾观(三)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试点推广类型的材料(一)典型例题 【例题1--2013安徽38】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8分)

【例题1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例题2】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的试验田,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近年来,从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到征收房改税,再到热议的“2017全国高考改革”,无一不是从上海先开始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上海改革试验的成果为什么可以推广运用。(10分) 【例题2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海通过试点探索营改增、房改税,和“高考改革”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方法,再指导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促进我国各项改革的发展。 (二)总结规律

林百欣中学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4

林百欣中学《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4 1.36. (23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已到80%。 材料二: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城镇化。 材料三: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的差异,也包括城镇棚户区困难群体与大多数市民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要破解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就必须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并行不悖”。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简要说明如何破解当前城乡“双二元结构”难题。(8分) 2.37. (29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3年,广东省曾经将“广东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精神建设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广东精神应运而生。2011年12月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界进行讨论,征集新时代广东精神。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讨论,新老广东人、专家学者和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等也通过网络和报刊、座谈会

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2012年5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公布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诚于信,侧重于对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敏于行,侧重于对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目前中共广东省委正大力宣传新时代广东精神。 (3)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共广东省委在提炼新时代广东精神的过程中是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8分) 3.36.(2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7年—2011年广东省A市GDP与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注: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34.24%上升到2011年的38.97%,而广东省提出了2012年达到45%的全省目标。 材料二:过去,A市利用全球资金、技术、原材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外源型经济”。但这一模式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动荡、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的影响而举步维艰。为此,该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本地生产要素,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并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和信用担保协会。针对该市发展“内源型经济”,专家指出,A市不缺内生性市场资源,关键是政府要善待市场资源,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让市场通过优胜劣汰以及经济周期自动完成产业升级过程。 (3)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8分) 4.37.(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训练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训练 第一单元 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4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4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有什么分歧?(6) 2、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8分) 第二单元 1、材料一:2009年4月我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初期的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输入 型病例。虽然这样,“祖国是留学生的家,”流感不能成为拒绝出国人员归国的借口。不过,如果归国人员都能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配合防疫,就能极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和防控成本。 材料二:2009年10月31日,温家宝在北京儿童医院考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时强调,国家高度重视甲流防治工作,要科学看待甲流: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前防控的重点在学校、社区以及人群密集的地方,大力宣传防控知识;要积极有序地做好甲流疫苗的接种工作。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广东省卫生厅与教育厅联合下发工作指引,重点地区的中小学毕业生优先接种甲流疫苗,并根据疫苗的供应量,逐步扩大接种人群。

(1)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甲流以及甲流疫苗临床应用的认识所体现的认识论的依据。(12分) (2)在防控甲流过程中,有人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7分) (3)结合材料,说说人们对甲流以及甲流疫苗临床应用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依据。(9分) 2、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12分))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参考答案: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3.(2008全国卷Ⅱ38)(32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说:实践决定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4.(20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4.(1)答案要点: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5.材料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 (2)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6分) 5.答案要点:(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2018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人工智能 【背景材料】: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

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热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分) 答:运用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我国港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推动港口行业从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6 分) 降低港口行业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我国 港口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6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答:特点: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持续上升。市场前最广阔消费潜力 巨大。(4分) 企业,D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适应智能家居市场的变化趋势,(2分) 坚持创新驱动。依靠先进科技提高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3 分)注重市场调研。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和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3分) 堅持绿色生产,推动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绿色消费。(2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