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第2期

2010年6月

四川林勘设计

SI CHUAN F ORESTRY EXP LORATI O N AND DESI G N

No.2

Jun.2010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3

赵梦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8)

摘 要:生态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对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它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径,逐渐为旅游业界和理论研究者所重视与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理论体系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有片面、简单甚至滥用,使生态旅游失去其本

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生态旅游健康

持续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其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

三个方面对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tour is m

ZHAO Meng

(L ife Science Acade my,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Abstract:Since the1980s of20th century,ecot ouris m not only br ought consider2

able econom ic benefits,but als o had a positive r ole on the ecol ogical envir on ment

p r otecti on and constructi on.I n the directi on for the future,ecot ouris m had be2

come an i m portant way t o actu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 ing of t ourist industry

and been concerned by t ouris m and researchers gradually.There is short of a uni2

fied fra me work in current theoretical syste m of ecot ouris m at home and abr oad,

and the app licati on of ecot ouris m may be one-sided,si m p le or even abuse which

will lead t o ecot ouris m l ose its original meaning.Theref ore,it is necessary t o re2

search and exp l ore the theory of ecot ouris m,in order t o p r omote healthy and sus2

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ecot ouris m.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 r ogress of ecot our2

is m fr om three as 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 on and connotati on of ecot ouris m,its i m2

pact on the envir onment and ecot ouris m p lanning and manage ment.

Key words:Ecot ouris m,Sustainable devel opment,Pr otecti on of envir onment,

Research p r ogress

生态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它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渐为旅游业界和理论研究者所重视与关注,它的实施对于旅游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早,领域较广,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具有指导性的成果。与国外相比,我国拥有十分丰富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倡导和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既符合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理论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在应用时可能就有片面、简单甚至滥用,使生态旅游失去其本来意

3收稿日期:2010-03-26

义。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拟对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

1 生态旅游的兴起、定义与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兴起

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主要是:(1)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生活、工作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人迫切希望能走进大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恢复,因此提出了“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口号,生态旅游也因此产生。(2)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地居民由于维持生计而乱伐滥猎、过度放牧等活动,造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开展生态旅游能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改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从而能有效地阻止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是解决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3)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环境质量下降,旅游业已不再是所谓的“无污染产业”,开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要求。(4)生态学本身的发展也为生态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发展时间不久,由于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在关注,对它的概念表述各异,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各界所普遍接受的旅游生态学和生态旅游的定义。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后,1988年他给出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这可能是学术界对生态旅游最早的定义了,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特别强调了旅游的环境,即人们对原始生态环境的旅游需求。此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机构围绕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例如,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分部生态旅游研究小组成员伊丽莎白.布(Boo Elizabeth,1990)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国内许多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也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王献博(1995),卢云亭(1996),郭来喜(1997),李东和(1999),程占红,张金屯(2001)等,强调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思想去指导和实践的旅游;(2)强调生态旅游时开发者和旅游者双向对环境保护的旅游,如康云海(1997),张延毅(1997),王尔康(1998)等;(3)强调生态旅游时旅游者追求回归自然和健康旅游的旅游,如王兴斌(1999),何平(2002),张文瑞(2004)等。

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生态旅游除了具有常规旅游活动的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内涵,对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理解,相关研究多围绕供、求两个主体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种定义关注旅游需求方的行为,认为主题是旅游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形式理解,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第二种定义关注旅游供给方的行为,认为主体是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甚至包括旅游地居民在内,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第三种定义强调供求双方两个主体行为的综合。认为生态旅游既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又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53

赵梦: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随着对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第三种理解,认为应该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做综合性的解释。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虽然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尚未最终达成一致看法,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已达成共识;

(1)旅游地主要为受人类干扰破坏小,较为原始的古朴地区,特别是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2)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等的环境意识很强;(3)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4)旅游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5)当地居民能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并分享其经济利益,因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6)生态旅游对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等能起到环境教育作用;(7)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

总之,生态旅游是它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游客浏览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做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1.3 生态旅游的特点

尽管人们对生态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各家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的认识确实基本一致的。王跃华(1999)将生态旅游归结为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和四大功能。两个要点指:(1)旅游对象的自然性;(2)旅游对象不应受到损害。三大标准指:(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2)旅游对象应受到保护;(3)社区的参与。四大功能指:(1)旅游功能;

(2)保护功能;(3)扶贫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无疑,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强大而又潜在的生命力。

1.3.1 生态性

生态旅游其本质就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球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其中的每项活动都作为一个生态环节,发挥自己的应用功能,保证这一系列的良性运转。

1.3.2 高品位性

旅游本身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具有高品位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人类感情最终升华而与其共鸣,乃是它的目的,更是它最大的特点。它的高品位性还体现于旅游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

1.3.3 二重性

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不仅自然保护区或较少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可以开展生态旅游,而且历史文化浓厚的旅游地同样可以开展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其实,对于生态旅游的二重性,我们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的地区(如中国西部地区),也是民族文化原生状态较完整的区域。

1.3.4 保护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传统旅游由于在开发时没有充分地考虑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生态冲击,无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社会和生态价值,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传统旅游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措施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而生态旅游将生态保护的思想融入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之中,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强调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保护性旅游”。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就生态旅游的功能而言,它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样既不破坏旅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价值。其实,生态旅游就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走的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3四川林勘设计 2010年第2期

1.3.5 教育性

生态旅游不仅向人们提供游娱的场所,而且是游客在游娱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地价值,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生态旅游所强调的主要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2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997年8月9日,《中国林业报》刊载记者胡勘平题为《生态旅游,福音还是祸根》的文章中指出,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危机与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被证实,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开发者的开发活动干扰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张建萍(2001)在其专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分8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D.H.Green等(1992),按照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列出了旅游对环境的11类35种潜在的负面影响;Cater(1994)认为,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是在传统旅游环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生态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传统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有的学者还进行了对实证案例的研究,如Herry以牙买加为例,Erize以南极为例,Prechil以热带旅游度假区为例,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2.1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2.1.1 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这一旅游形式,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接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贴近大自然,在自然中认识和学习自然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这一效应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

2.1.2 加强了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一效应体现了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在开发与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某些有价值的原生地得以保护,这些原生地往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若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很有可能会被破坏或另作它用。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一旦遭受破坏,则再也无法恢复。通过开发开展生态旅游,这些资源不但可以被加以保护,而且可用发展旅游的所得资金来维护这些资源。

2.1.3 有效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给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带来了经济效益,还给当地居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促进了整个旅游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效应也体现了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2.2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对个案的分析,获得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前后的环境变化资料,如松花江三湖(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自然生态区域,由于在开发生态旅游中缺乏明确的保护措施,给环境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松花江周边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0%,到了90年代已经降至50%,湖面上2000多艘机动船排放的含油废水和废油的泄露,使湖中油类浓度超标0.8倍,白山、红石两湖也受到有机物污染,按三类水质标准高锰酸钾盐超标80%,总悬浮物超标19%,总大肠杆菌数超标31%。周世强等(1995)根据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情况,分析了生态旅游对保护区事业的正负面影响。他们指出,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四点:(1)保护区内人口,机动车辆流通量季节性增加,对依赖廊道景观生活繁殖的野生动物造成基因交流的障碍和活动领域的限制;

(2)机动车排放的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3)旅游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践踏小道两旁的更新幼树、幼竹和草本地被层植物,攀摘野生花卉,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4)经营者和旅游者遗留在区内的旅游垃圾,特别是不可降解的玻璃瓶、易拉罐、塑料袋,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涉及到地质地貌、景观植

73

赵梦: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被、野生动物等多项内容。

2.2.1 野生动物和植被

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而造成的。生态旅游的开发,如修建公路、宾馆、索道等,可能会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境,引起野生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种群交流受到阻碍。此外,游客的户外旅游活动造成的喧哗,机动车的噪声等,会对野生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造成干扰,影响动物的正常生活习性。

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游客采摘对植物造成伤害;(2)游客践踏引起的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种子萌发;(3)游客践踏影响植物生长;(4)游客吸烟和生活用火,增加火灾对山区植物的威胁程度;(5)新建基础设施中移除地表植被。

2.2.2 土壤和地质地貌

大量的游客进入景区后,增加了土壤踩压强度,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功能和渗透功能减弱、土壤板结、地表径流增加。甚至有些景区以开发生态旅游为名,大兴土木,严重破坏了地质地貌,导致自然景观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衡失调。如泰山在扩建索道时,扎到了约15000m2的主体面山体,严重破坏了泰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2.3 景观破碎化

由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生态旅游实践,再加上生态旅游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够,导致景观规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水泥路、盘山路修建不合理;景区内店铺、饭店、宾馆等人工设施太多,城镇化现象严重等,既干扰了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又破坏了景观的和谐美。

2.2.4 外来物种入侵

游客和各种交通设施是外来物种的主要承载者,而自然保护区中旅游者越多,人员的流动性越大,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机会就越高,外来物种进入景区以后,往往造成景区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崩溃。

2.2.5 废水、废气和垃圾的污染

旅游作为一种相对高消费的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也相对较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国内黄金周旅游者的聚集以及景区内的管理不善,使景区环境退化尤为突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游客乱扔垃圾造成垃圾堆积成灾;垃圾的存在进一步造成临近水体污染;游客、饭店、景区内宾馆等产生的污水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以及景区内宾馆饭店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污染了大气环境。据有关机构统计,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和2000t旅游垃圾倒入山内的溪流和水体中。

3 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与管理

3.1 生态旅游规划

近年来,国外对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评估进行了较多的讨论。Choohg-Ki Lee等人(1998) (1999)以韩国的明州山为案例,应用二分选择问卷法、条件评价法(CVM)、支付意愿法(W TP)对生态旅游的潜在收益进行了估算。其结果显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可大幅地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价值,但其他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大规模开发方式将会使巨大的生态价值丧失。Stefan Gossling(1999)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了砍伐、放牧等常规利用的经济价值。

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是其成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20世纪90年代,国外有关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些专著问世,将“游憩地的等级理论”、“岛屿理论”、“环境容量”等引入生态旅游规划。

功能分区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景观建筑师R ichard Forster(1973)所提出的同心圆模式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分区模式,它将国家公园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该模式曾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 CUN)的认可。L. B.W.N ieuwka mp(1996)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他还总结了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的重要性:首先要优化利用生态旅游区资源,并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再次要根据服务

83四川林勘设计 2010年第2期

的需要对管理人员加以分流。

生态旅游规划功能分区非常成功和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是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2 ti onal Park),该公园规划和开发具体分为功能各不相同的5个区域:(1)绝对保护区:这一区域具有珍贵的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的物种,约占公园总面积的4%,该区域严禁进行任何旅游活动,游客不允许进入;(2)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该区域约占整个公园的93%,多为湖泊、冰川和陡峭的山坡。此区域在开发过程中也处于保护范畴,但与绝对保护区相比,可有控制的进行一些野外考察活动,其活动量一定要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旅游建设上只允许建设一些人行小道和简易宿营地;(3)自然风景观光区:该区域面积小,仅占整个公园的1%,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主要开发功能为旅游观光,这一区域可修建简易的旅馆和其他设施,并且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以保护自然地原始环境不受污染;(4)娱乐区:该区域主要用以娱乐活动,面积小,占公园的1%,开展各种户外活动。该区域可修公路,允许机动车辆进入,旅游设施较为齐全,也是旅游者比较集中之地;(5)旅游城镇区:该区域主要是班夫市区和路易斯顿游览中心,占地面积不足公园的1%,但却是公园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主要负责公园游客的食宿、娱乐和购物。

我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一般分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对旅游线路、游客数量和旅游方式等严格控制,尽可能避免自然景观被破坏;缓冲区应该避免较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活动;试验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设立旅游和娱乐休闲设施。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提供使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经历,这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2)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控制到最低。

3.2 生态旅游的开发

3.2.1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理论

结合国内外的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小众型和本土化开发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旅游发展。另外还有对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如以广东省梅州市阴那山生态旅游发展为例探讨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也有学者提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并给出了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四体两翼”和两翼对接模式。

3.2.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例如长白山西坡旅游开发对保护区区域的环境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等。

3.3 生态旅游的管理

3.3.1 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律问题

就当前形式来看,中国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政策与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与执行机制不科学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加强立法建制,加强执法监管,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建立生态旅游评价、评估体系等工作。学者们已经对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经济法律分析,并对生态旅游法律保护的内涵、构成与功能进行探讨,还有学者提出应从产权归属、生态理念、国际接轨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3.3.2 生态旅游认证

在广泛介绍国外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如澳大利亚的NE AP、绿色环球21、厄瓜多尔的S mart Voyager等。学者们呼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更有学者对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的支付意愿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有从构建原则和标准内容设置上对我国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的构想,以及生态旅游区认证标准体系的构建。

3.3.3 管理方法

生态旅游需要高效的管理。全球权威组织“绿色环球21”与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共同制定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可供我国作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的标准。另外,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我国生态旅游市场失灵现状的

93

赵梦: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两个原因,因此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政府管制的两条途径是用社会手段来约束逆向选择产生的负内部性;用经济手段来抑制道德风险产生的负内部性。也有学者从社区参与角度对生态旅游管理进行研究。

3.3.4 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讨论

要实现包括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生态体验的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目标,其管理应该坚持区域管理、政府介入、量度依赖和信息传播等4个原则。具体来说,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态旅游区的基础数据、生态旅游环境变化的指标、生态旅游的单位及其边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生态旅游的合作管理方式。再具体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其管理的要素包括:社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管理、教育与培训管理、利益分配与管理、科研管理、政策制定与决策管理、组织管理。

4 小结

在近20年中虽然有许多学者、专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生态旅游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其研究也还很不成熟,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生态旅游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我国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重视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有效地引用到生态旅游领域中,这些学科知识是生态旅游研究得以深入的基础;(2)加快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研究,从而为生态旅游地的等级划分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使生态旅游地的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3)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以及社区参与的模式。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有利于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4)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践,促进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使生态旅游理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些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展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实践。

中国广阔的土地、多样的生态系统和56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极其深厚的资源与文化基础,多学科介入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必然会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起到推进作用。

5 参考文献

1 Cebalbs,Lacurain.T ouris m ecot ouris m and p r otec2 ted area[M].S witzerland:I U C N(The World Con2

servati on Uni on),1996.

2 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张金红,张金屯.生态旅游的兴起和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110-113.

4 卢宏升,卢云亭,吴殿廷.中国生态旅游的类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02):

82-85

5 尚天成.生态旅游理论研究[D].北京:国家图书馆,2002.

6 钟林生.生态旅游区域规划与管理的景观生态学途径[D].北京:国家图书馆,2000.

7 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2,17(1):5-10.

8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

地理研究,1999,(2).

9 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

10 Martha Honey.Ecot ouris m and Sustainable Devel2 opment.W ho Owns Paradise?[M].W ashingt on D

C:Island Press,1999.

11 The Nature Conservancy:Ecot ouris m:About the

I nitiative[R].htt p://www.thc.O rg.

12 Sheryl Ross,Geoffrey W all.Ecot ouris m:T owards Congruence bet w een Theory and Pracitce[J].

Touris m M anage ment,1999,(20):123-132.

13 Sheryl Ross,Geoffrey W all.Evaluating Ecot our2 is m:The Case of North Sula wesi,I ndonesia[J].

Touris m M anage ment,1999,(20):673-682.

14 Pearce D G.A lternative T ouris m:Concep ts,Clas2 sificati ons,and Questi ons[J].Touris m A lterna2

tives:Potentials and Pr oble m s in the Devel opment

of Touris m[C].Philadel phia:University of Penn2

sylvania Press,1992:15-30.

15 David B W eaver.Magnitude of Ecot ouris m in Costa R ica and Kenya[J].Annals of T ouris m Research,

1999,(4):792-816.

04四川林勘设计 2010年第2期

16 Vanessa Slinger.Ecot ouris m in the Last I ndigenous Caribbean Community[J].Annals of Touris m Re2 search,2000,(2):520-523.

17 钟林生,肖笃宁,赵士洞.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1):71-77.

18 Robert W,Macint osh&Charles R G.T ouris m: Princi p les,Practices,Phil os ophies[M].John W W iley&Sons,I nc.,1995:16-67.

19 赵新勇.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林业企业,2005,70(1):24-

26.

2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1 Choong-ki Lee,Ju-hee Lee,Sang-yoel Han.

M easuring the Econom ic Value of Ecot ouris m Re2 s ources:the Case of South Kore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Sp ring).

22 Choong-ki Lee.Valuati on of Nature-based Touris m Research U sing D iel m t omous Choice Con2 tingent Valuati on M ethod[J].Touris m M anage2 ment,1999.(3).

23 Stefan Gossling.Ecot ouris m:A Means t o Safeguard

B i odiversity and Ecosyste m Functi ons[J].Ecol og2

ical Econom ics,1999,(29).

24 Gunn.C.A Touris m Planning(Third editi on)[M].

Ne w York:Tayl or&Francis,1994.

25 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6. 26 连玉銮,石应平.关于小众型生态旅游及其适应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3):189-

193.

27 叶文,薛熙明.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55-61.

28 陈义彬,梁锦梅,俞万源.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4):508-512.

29 于立新,孙根年.深层生态旅游开发与新世外桃源建设[J].人文地理,2007,(2):63-67.

30 车秀珍,尚金城.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规划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3):118-123.

31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

(5):82-84.32 李长荣.法制和管理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1):20-22.

33 彭俊瑜,陈煜.生态旅游问题的经济与法律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144-146.

34 王伟,乔兴旺.中国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初步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905-909.

35 刘睿文.南太湖地区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1-44.

36 宋瑞.关于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1): 56-61.

37 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15(2):112-116.

38 程兴火,周玲强.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5): 12-16.

39 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认证的构想及其实施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6,(A01):66-70.

40 黄祖辉,程兴火,周玲强.生态旅游区认证登记综合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70-75.

41 诸葛仁.绿色环球21:规范生态旅游的国际标准[J].旅游科学,2005,(1):63-67.

42 郭美荐.加强生态旅游政府管制的经济学思考—以内部性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7,

(2):147-149.

43 郭舒,曹宁.生态旅游管理初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9-93.

44 董红梅.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6):31-33.

45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5,(10):298-302. 46 胡善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1-67

47 鲁小波,李悦铮.21世纪初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6):43-49.

48 程占红,张金屯.生态旅游的兴起和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1,(11)

49 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2)

14

赵梦: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完整版)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酿酒过程中

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塘、蟹池,最后灌溉蔬菜瓜果以及稻田,直至污水进入水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云南迪庆作为滇、川、藏联手创建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有着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大发展的今天,具有极高的旅游市场需求。迪庆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迪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能够改善迪庆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藏区人民带来就业岗位,促进迪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但迪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极为重要,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问题应得到正视和有效解决。本文通过调查梳理迪庆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分析发展现状,应用SWOT 分析法对迪庆藏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分析,并基于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SWOT的分析结果,针对目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客观、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能够为迪庆生态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与保护,促进迪庆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tourism and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Diqing of Yunnan is the center of “China Shangri-La eco-tourism area” jointly established by Yunnan, Sichuan and Tibet, possessed of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 which can satisfy the extremely high demand of tourism market in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t presen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qing,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ibet area and increase of jobs for Tibetan,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iqing,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Howeve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lso deepens the reliance on eco-environment and makes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tourism expan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solved effectively. In the paper, eco-tourism recourses of Diqing in Tibet area was investigated and sorted out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SWOT was appl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as well a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Besides, based on eco-tourism status in Diqing and SWOT analysis result, its region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eakness and challenge in curren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Diqing, objective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co-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qing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lative polic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qing’s eco-tourism.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

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进行,在充分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为了促使贵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文章首先要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的相关理念基础上,提出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旅游发展 一、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思路的产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是以研究大型动物在生态旅游中作为游客观看的对象开 始的,后来学者们在研究生态旅游的时发现,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越来越注重保护其居住的环境。如Lindberg, Enriquez & Sproule 1996年以洪都拉斯伯利兹地区为例,发现随着社区居民从公园生态旅游中获取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则更加积极地支持保护区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在对生态旅游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Stefan Gossling (1999)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常规利益(如砍伐、放牧等)的经济价值。 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开始重视始于1995年,起初学者们主要是将生态旅游的一些思想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进行研究。而关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同时从多角度去考虑有关生态旅游对于各种相关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如阎传海(1997、1998)对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张崎等(1999)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电子教案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张广海包乌兰托亚 2012-10-9 11:25:10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6期上 一、引言 休闲农业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使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大众青睐。20世纪3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并逐步向美洲、亚洲等部分国家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0年代后,各主要国家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也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4亿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开发的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休闲农业开发现状与经济效益研究、休闲农业区域开发与规划个案实例研究。 (一)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对休闲农业并没有统一定义,有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庄旅

游、田园旅游、观光农业等不同提法,但表述的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资料搜集整理中均理解为休闲农业。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早期的休闲农业概念研究中,国外主要学者Dart(1974)、Hoyland(1982)、Murphy (1985)、Wales (1986)、Denman(1990)、Davies(1992)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基于营运农场中提供的休闲游憩设施,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下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Bramwell(1994)、clarke (1996)、 weaver (1997)、IIbery (1998)、sonnino (2008)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将休闲农业理解为目的在于娱乐、教育、休闲、体验农业劳动的一项经营活动。Lane.B(1994)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地域、旅游活动本身、规模、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及类型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进行了界定。MikeWoodS(2000)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以实现对乡村自然、人文的感知、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DeboI’ ah等(2005)采用了这样一个定义:“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参观农业耕作、栽培、园艺或农业经营的活动,其目的是娱乐、教育或亲自体验农业劳动。”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对休闲农业“乡村性”的本质基本认同,也是对休闲农业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 (二)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与经济效益研究 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基于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个层面,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促进休闲农业的兴起与扩展。Greffe从物质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现代的与传统的为分界,对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