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

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
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

崔朦学号:2010710103 统计三班

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分析

摘要: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排序和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能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分析地区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全国31个省份及其直辖市,选取12个反映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通过熵法分析实现对数据的降维,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做出评价,并针对31个省份及直辖市的地理,人文等各种差异,得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结论和建议。

改革开放50多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居民生活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通常运用恩格尔系数这个重要指标,它是根据熵法分析,即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熵法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以恩格尔系数衡量生活水平高低时,还应当考虑到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它们都会影响家庭食物支出发生变化。同时仅仅以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也显得有失偏颇。鉴于此,本文熵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2011的年统计年鉴。

关键词:生活质量水平熵法综合评价

数据采集:根据数据的全面性,可比性,独立性,可得性,我们选用了反映发展水平的2010年各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X2(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3(元),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4(元) , 失业率X5(%),参保人数(万人)X6 (万人), 住房面积X7(平方米/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 总人口(万人)X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X10(%),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1(元), 交通和通讯X12,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X13。31个地区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

分析方法――熵值法

一. 基本原理

熵是源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C.E.Shannon)引入信息论,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等领域。在信息论中,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则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7,8]。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项指标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熵来确定指标权重,为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步骤

假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 { x ij}m×n(0≤i≤m,0≤j≤n),则x ij为第i个待评方案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

(1)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设评价指标j的理想值为x j*,其大小因评价指标性质而异。对于正向指标,x j*越大越好,记为x j*max;对于逆向指标,x j*越小越好,记为x j*min。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可以从初始数据矩阵X中找到,评价

指标的极值也可以根据横向对比,从其他渠道获得。定义x′ij 为x ij 对于x j *的接近度。对于正向指标,x ij =x ij /x j *max ;对于逆向指标,x′ij =x ij /x j *min 。定义标准化矩阵:Y={ f ij }m×n,其中,f ij = x ′ij /∑x ′ij ,0≤yij≤1。

(2)计算评价指标的H 值; ij ij n

f f k H ln ∑-= (3)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 ∑=-

-=

m

i i

H

m H W 1

1

(4)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用第j 项指标权重w j 与标准化矩阵中第i 个样本

第j 项评价指标接近度x′ij 的乘积作为x ij 的评价值f ij ,即∑==m

j ij

j

f W 1

,第

i 个样本的评价值f i =∑f 熵权法的定义在信息论中的信息熵被认为信息熵用来反映指标的变异程度,所给定的权重越高,指标的可信度也越高设:31个评价对象,13个评价指标,取得多评价对象关于多指标的评价矩阵

X =

????

????

??ij m n j j

x x x x x x x x x ......

......

(2122221121)

表1. 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指标

计算步骤:由于各项指标测量度不同,因此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原始

观测变量换成标准化变量,从而消除量纲的影响。设:地区指标的标准化值Xij

min max min

x x x x X ij ij --=

,][1,0∈ij X

表2 标准化值过程

该表为熵法分析初始解,显示了所有变量的共同度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几个变量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被熵法解释,而其他变量也大部分被熵法解释。因此本次熵法提取的总体效果很理想。31个评价对象,13个评价指标的评估中,第几个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ij ij n

f f k H ln ∑-= (i=1..m ) 其中:

n

k ln 1

=

∑==

n

j ij

ij

ij x

x f 1

熵权等于 ∑=--=

m

i i

H m H W 11

计算后 : K= 0.2912067 ∑=m

i i H 1

= 11.935995

表3. 各指标的H 和权数(W )的计算结果

综合评价系数 E ∑==

m

j ij j

f W

1

表4. 31个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E)进行排序

念,31个地区的平均水平为零,正分表示高出平均水平程度,正1分表示高出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负分则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负1分表示低于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

各地区的综合熵法得分排名中,可以看出,前十位的地区中,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区属经济繁荣的地区,而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区属于环境好,公共设施较齐全的地区,所以排在前十的地区都基本在情理之中。

而后十位中,由于大部分地区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又或者地理位置偏向内陆,以至环境也不是很好,从各项指标来看,绝对量都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由于人口多,占地小,所以人均项目上差了很多,使其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指标排名靠后。基于以上结果,下面从不同角度对各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这里面西藏、宁夏位于中国内陆,人口密度低,故其家庭设施等公共设施水平相对较低,而上海、北京、天津人口过于密集,且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故其公共设施相对较少。增加公共设施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由于各地区面积不同,人口密度不同,从而不仅可以从增加公共设施的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还可以通过控制人口数量,保证足够的可用面积等方面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熵法分析排名前十分别为名为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海南这几个个城市均位于沿海地带,空气新鲜,且“亲”水,我们不得不说,水既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我们改变环境的一副良药。排名后六的分别为新疆、青海、甘肃、西藏、贵州,这六个城市均位于我国内陆,它们与排名前五的省份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五个省份无一不曾遭遇过黄土风沙的袭击,也正是其不利的地理位置给其带来了恶劣的生活环境。不难发现,环境因子对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这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经济却又是最直接能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今各地区

经济发展各不相同的情况下,环境带来的影响自然会大打折扣。可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并不重要,在当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因素对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所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在快速发展经济这个重要因素的同时,应该坚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样才能稳步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

结论与建议

比较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标的各权数,可看到比城镇更注重收入水平,更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更注重蛋白质摄入量。这因为农村收入水平较代、住房条件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所致;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比农村更注重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更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注重社会稳定,因此表示为生活服务支出比重、教育文化用品支出比重、基尼系数、迈出人弄事案件数的权数城市较大、农村较小。

通过以上对31个地区的13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了各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地域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很重要的因素。大概可以总结为北方的生活质量好于南方,东方的生活质量好于西方。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另外也取决于文化、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因素。在综合得分中,广东的得分的突出也表现出了国家设定特区(深圳)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效果,也证实了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基于此,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发展经济成为重中之重,然后对于人口密度的控制,人民素质的培养,文化的传播也应加以重视。特别要强调的是,环境因素虽然目前没有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第一要素,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环境的变化将会极大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因此环境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继续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贯彻计划生育,坚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都将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萍高敏雪 2011年《经济社会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检2011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xx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孩青春期越来越前。初中阶段恋爱比比皆是。看着一些孩子手牵手,互相看,作为老师我还是诱导和开班会讨论和同学们畅谈,而不是一味的尘封。 心里学家说,只有渴望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对其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甚至一个举手投足间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好奇心,才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灵亲密接触的感觉。在班会上我问一个同学:初中生为什么要谈恋爱,他们说这挺好玩。又问他们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我对一个正在谈的女孩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几天后女孩找我说:“分手让她很难受,觉得做人没有意思。” 他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很短的时间便让她觉得分手很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不是要更严重吗。 我说:据调查,初中生谈恋爱成功的机会很小,既使少数几对成功了也要经历巨大的磨难与伤痛。大家想一想,这些生活中真实的现象,跟你所想象的恋爱完全一样吗?同学们,我想,品尝感情并不是现在的你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你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你们整个人生观。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在你们受到伤害前提醒你们注意,你们要懂得去保护自己。 我说:异性间的接近是以相互欣赏、相互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喜欢自已,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同学们,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当然,应该让他最恰当的时间,最适宜的环境开放,它才会最鲜艳、最美丽的。 一场班会很热烈,对一些纯蠢蠢欲动的同学有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家乡这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目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重点调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满意度是如何的,然后再自己的家乡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有效的问卷后进行分析,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此的反应与满意度又是如何的,这样有利于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 目前家乡周宁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假期设计并分析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家乡周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便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市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要调查的对象和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市区的一些街道区段和生活小区进行方放并进行了回收,共发放了5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 三、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在这里对调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展示,为更加直观的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绘制了条形图和饼状图进行展示。 1:您的年龄是 未成年18-30 31-50 50以上 7 17 13 9 2.您的性别是 男女 30 16 3.您的学历是

高中以下高中大学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8 25 10 3 0 4.您的身份是 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个体待业其他 20 10 15 1 5.近5年来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若有,则主要表现在(多选)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方式人际交往 36 26 28 30 29 38 24 15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均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住房和娱乐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6.对您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26 14 5 1 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情况 通过上面得出人们对居住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的住房环境相比三十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环境还是现代化的程度,都更好的满足了人们。但是现在的房价过高也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意。 7.您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0 25 15 6 对就业问题的感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极端的现象,就是对就业感到很满意的是零,这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的经济危机,更是再就业的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还有的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8.您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是否满意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田九义校应建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板书) 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猪肉价格问题对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为了确保农民利益和副食品市场稳定,进而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把猪肉和粮食一样看待,即作为略物资,由国家建立补贴、储备制度,非常必要。 从五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从6元/市斤起步,7元、8元、9元、10元、12元、14元,一路飙升到15元/市斤,并一直维持在15元/市斤的高价。随着猪价格的上涨,城镇居民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每年有5—9月,都是生猪出栏的淡季,肉价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想买就买,想吃肉就吃,并没有因肉价上涨而受影响,同时,牛肉、家禽、禽蛋价格基本没涨,且与肉价息息相关的粮价也岿然不动,大家认为涨价只是暂时的。进入7月初,肉价突破了10块,涨幅也从1块提高到2块,牛肉、家禽、鲜蛋、鲜鱼也不甘人后,纷纷上涨,远远超出了城镇居民心理预期,心开始悬了起来,不过,大家还是寄希望于回落,因为粮价上涨并不多,只要粮价不大涨,肉价回落就指日可待。可市场还是跟大家过不去,7月中下旬,猪肉价格上涨到15元/市斤后,一直坚挺没有半点回头的迹象。每年的7、8月,是鸡、鸭出笼的旺季,价格都有小幅下调,可今年不仅没降,反而涨了不少,菜油、禽蛋、水产品、蔬菜等也紧步后尘,一天一个价。虽然,肉价和副食品价格上涨是建立在公务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上调、城乡劳务市场工价上涨基础上的,但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只有一种感觉——涨得太快了,都抱怨物价涨得比工价快。价格上涨已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本文以城镇住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肉价上涨给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带来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定量分析。 一、肉禽水产品价格上涨,居民购买欲下降,消费量减少 8月份城镇居民肉禽蛋水产品消费与价格对比表 肉类项目 8月消费量(公斤)价格 2007年 2006年增减 2007年 2006年增减 猪肉 0.75 1.82 -1.07 24.75 12.37 12.38 牛肉 0.14 0.12 0.02 22.35 17.56 5.21 羊肉 鸡 0.6 0.74 -0.14 16.72 11.26 5.46 鸭 0.69 0.5 0.19 14.34 11.28 3.06 鲜蛋 0.52 0.53 -0.01 9.29 6.42 2.87 鲜鱼 0.69 0.6 +0.19 11.26 9.77 1.49 合计 3.39 4.31 0.92 因肉价居高不下,城镇居民想吃肉,但舍不得买肉,从城镇住户调查常年记帐户的情况来看,从7月20日到8月20日一个月内,没有买过一次肉的居民户占1成,买过肉,但在一市斤及以下的户也占了一成,买肉的次数减少,每次购买量也大幅度下降,每次购买都在半斤左右,在一市斤以下的占九成。过去只有买葱、买蒜论两买,今年,买肉也以两为单位,很多居民戏称买肉是买味精。 吃肉的少,卖肉的也少。笔者所在县城精瘦肉价格上涨到15元/市斤,纯肥肉也涨到每10元/市斤,屠户到农户家收购猪肉价格出上年同月的5元/市斤上涨到10元/市斤,从价差来看,猪肉价格上涨,屠户利润空间更大,似乎更有利可图,但事实却恰好相反,由于猪肉价格上涨超过了居民承受观念,买的人少了,卖的人自然减少。县城朝阳市场和中心农贸市场屠桌空出了一半左右。 肉禽蛋水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居民购买消费量普遍减少。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8月份,城镇居民猪肉购买价格上涨了一倍,人均猪肉购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猪肉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应该转向禽、蛋、水产品,但由于牛肉、家禽、鲜蛋、活鱼价格普遍上涨,除鸭、鲜鱼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投影仪展示旧“四大件”图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投影仪展示新“四大件”图片。)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投影仪展示电脑、手机、住房、汽车的图片。)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用电脑展示课题,介绍人民生活水平的概况,然后由同学介绍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 (服饰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甲:请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依次演示国家领导人、军队、学生、普通百姓服装在改革前后的变化),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展示布票实物),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展示一组数据:1977年、1990年、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分别是12.6元、275.6元、537.5元。) 教师:刚才服饰组同学通过深入调查,较好地展示了调查成果,分析总结的比较得当,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物资的丰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但是现在学生时代应倡导校服、运动服,切忌奇装异服和攀比。 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所谓“民以食为天”,近二十年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学生乙: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给大家展示粮票、肉票、菜票实物及萝卜、白菜、土豆和玉米面、高粱米等蔬菜粮食的图片)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展示大米、鱼、肉、蛋、奶等粮食蔬菜图片)请大家观看一段资料。(大屏幕演示)经过调查,我们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饮食组的同学以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到20世纪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降低44.5公斤和44.1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量增加4.1公斤,人均鲜蛋消费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增加3.9公斤。食品消费中,现在与五年前比较:鲜菜增长5.1%,干鲜瓜果类增长10.2%,水产品增长17.5%,奶制品增长3.9倍,在外用餐增长1.6倍。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学生丙: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大家请看50—90年代人们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大屏幕演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相媲美。过去中小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红砖平顶楼房,正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教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变化也是小康生活的佐证。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的彻底结束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的全面实施,更加促进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居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改革开放前

关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7月到8月 调查地点:湖北省黄冈市城区与乡村 调查对象: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问,随机采访 调查人:空军航空大学一旅七队五班宋新亚 我于2010年7月到8月,对湖北省黄冈市的部分居民对于十年来生活水平的改变进行了调查,对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变有了初步了的解。发现近十年来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这样的改变不仅是人们的人生关和价值观的改变所致,也和党对人民的好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调查准备:首先我在网上查找了近十年来对于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政策,如计划生育,教育改革,土地改革等,然后从小孩的生育教育,粮食的生产丰收,房价的上涨趋势,消费理念与理财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拟写了一份调查报告,用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暑期不同居民的作息时间选择适时的时间进行调查。 问卷题目如下(注:城市农村居民根据需要选答调查问题) 1您家中有几个小孩? 2现有几个小孩在接受高等教育? 3您家中近十年来的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4您家中的收入主要用于那些方面的开支? 5除去开支还有剩余您会用来干什么? 6近十年来粮食的收成如何? 7对于房价持续上涨您有什么想法? 8除工作农活之外时间有什么业余爱好? 调查过程:首先我随机抽取了部分居民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个别的采访了一些农村干部,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家庭情况特殊的人,如单亲家庭,无儿无女的老人等,最后还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其中还包括学生。 调查分析:根据调查显示,在黄州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大多数家庭是一男一女,少数家庭有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女儿的,政府会对这样的家庭实施一些补贴和优待,总体来说相对于十年前出生率有所降低,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计划生育认识的提高,更体现了政府对计划生育实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现在只要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都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部分学生还进一步的接受了高等教育,总体来说九零后基本都在接受教育,这体现了人们教育意识的提高,更体现了政府将教育普及化的工作做得很好。对于城市居民现在的年人均收入大约是在20000左右,对于农村居民现在的年收入大约是在8000左右,相对于十年前提高了一倍多,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除去这些必要的开支外,剩余的钱50%会选择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30%会选择进行其他生意的投资,20%有其他方面的打算,从人们收入的提升最能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持续上涨的房价,一部分人认为是商家的肆意炒作,另一部分人认为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于家庭特殊的人如鳏寡孤独者,社会各界人士会对他们的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一些人民干部和学生,这体现了当代人爱心的风靡和素质的提升。对于城市居民他们在工作之余晚上会去遗爱湖跳跳舞唱唱歌,或者去参加一些文艺培训班,对于农村居民农闲时他们会做些其他的工作补贴家用,或则打毛衣十字绣等,相对于十年前人们把大把的时间用于

高考名师预测政治试题知识点22双管齐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双管齐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最低工资标准 【热点背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自20XX年9月底,在我国31个省级地区中,21个地方政府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1.7%,还有数个地方政府承诺在年底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从20XX年9月1日执行新的个税起征点3500元。 【命题意图】近来物价上涨,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和地方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个税这两个热点,考生必须牢记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主观题精炼】 1.材料一20XX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税法于20XX年9月1日起实施。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对修改草案的意见。从4月25日至5月31日,共收到网民提出的意见23万多条,群众来信181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个税“起征点”调整上,由于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公众中有占83%的人,以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大多对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声强烈,最后表决的个税法修正案将起征点由原定的3000元提高至3500元,“税级”由修改前的9级调整为7级,以利于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代表们普遍认为,“个税法修改一小步,民主立法迈大步”。 (1)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为什么是“民主立法迈大步”。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必要性。 【答案】(1)我国公民具有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对个税法修改意见,更好地体现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进民主立法,增强立法的科学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个税法修改修正案代表了民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个税法修改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以是“民主立法迈大步”。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查报告讲解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战的处境,中国这头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改革开放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在这30多年中,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时期。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国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为此,我们小组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交通工具,联系方式,家庭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幸福指数等方面做了调查研究。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问卷: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查问卷 第1题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第2题请问您来自于哪里____ [单选题] 第3题您和您的家人目前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_________, [多选题]

第4题十五年前你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有_________ [多选题] 第5题您和您的朋友及家人目前的主要联系方式[单选题] 第6题十五年前您和您的朋友及家人目前的主要联系方式[单选题] 第7题你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是[单选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师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层练习 基础题 1.50年代看阳光,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时间观念的增强 C.通讯手段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原则()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互补性原则 3.下列最能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A.食品在总消费中的支出比例下降B.肉禽蛋奶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 D.以大米为主食 4.下列哪个词语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 A.“三转一响”B.“蓝(灰)色的海洋”C.“铁饭碗”D.安居工程

5.王维的爷爷说:“爷爷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维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的是() ①电视机在城镇家庭的普及率达100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听广播 ③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④孩子们经常跟大人去茶馆听说书 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④ 7.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②上网里聊天、发E-mai1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 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 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改革开放后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鲜词语也层出不穷。以下词语不属于此类的是:() A.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三转一响” B.国庆节“旅游黄金周” C.失业、医疗、养老“吉祥三宝(保)” D.“自主择业,竞争上岗” 9.2011年中国春晚流行语“爱我你就抱抱我”,下列流行语中,出现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A.解放土地三大改造B.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C.“文革”小组上山下乡造反有理D.经济特区招商引资一国两制 10.我市越来越多的学生上学都是家长开小汽车接送,在我们感到舒适的同时,无形当中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交通时常出现堵塞。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优先发展公交事业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

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使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安全防范成为安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安防工程中实现技防、人防、物防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工程最理想的运营模式。在发展了大量的基础用户以后,如果相应建立一个接警中心,用于接收、分析用户上报的警情和各种报告、管理用户的设备及资料,并对处警力量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那么,技防和人防将会得到高度的统一。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公司开发了Monitor XP报警中心接警软件,主要用于以美国C&K公司生产的2300系列控制主机以及可以兼容Contact ID和4+2通讯协议控制主机为前端的接警中心,并改进加强了MONITOR 3.0的功能。具有响应及时的接警功能,强大的便于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操作员、用户资料及前端控制主机的管理功能,容量大、结构稳定、开放的系统数据库。 为了操作员能够快速掌握接警软件Monitor XP ,我公司编写本操作指南以供参考。并保留修改权。

总目录 第一篇公司介绍及接警软件介绍 目录1 第一章北京迈特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4 第一节、北京迈特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第二节、北京迈特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第三节、北京迈特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软件技术特点 第二章北京迈特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接警软件介绍 9 第一节、软件运行环境 第二节、安装说明 第三节、接警软件的首次运行的设置 第二篇接警软件操作指南 目录2 第一章、接警软件结构 第二章、接警软件运行所需的软、硬件基础 第三章、软件运作流程 第一节、接警软件与前端控制主机的通讯 第二节、接警软件内部运作流程 第四章、接警软件的主要功能 第一节、接警软件界面介绍 第二节、接警功能及应用 第三节、操作员管理功能及应用 第四节、用户资料管理功能及应用 第五节、遥控编程功能及应用 第六节、抓擢功能及应用 第七节、系统设置功能及应用 第八节、打印功能及应用 第九节、报警转发功能及应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一般以人均实际收入(即调整通货膨胀)和贫困率等标准衡量,其他标准包括健康护理质素、收入增长不均和教育水平,例如拥有某些商品的多寡(如每千人的冰箱数量),或反映健康的指标如预期寿命。生活水平是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时间和地点而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想要的容易度。 生活水平异于生活质量,后者考虑到物质的生活水平和其他生活的元素,如休闲、安全、文化资源、社交活动、健康、环境质量问题等,这些判断必须基于更复杂的评估方法,而判断往往牵涉到政治,从而引起争议。即使在两个国家或社会有类似的物质生活水平,两者也可能因生活质素的因素而有不同的吸引力。 通货膨胀之测量由观察一经济体中之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之改变而得,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资料,而工会与商业杂志也做过这样的调查。物价与劳务所得两者共同组成物价指数,为整组物品的平均物价水平之测量基准。通货膨胀率为该项指数的上升幅度。物价水平量测整体物价,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扬幅度。 对通货膨胀没有单独性的确实量测法,因通货膨胀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Cost of Living Index)为个人生活所需费用的理论增幅,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经济学家

对特定的CPI值应估计为高于或低于CLI值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CPI值公认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购买力平价”(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之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该项测量值通常用于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目)能相等或高于CPI。有时劳资合约中会包含按生活指数调整条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与CPI于物价津贴、盈利、与税负上有所不同,导致生产者之所得与消费者之付出产生差距。PPI反应于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迟。虽说其具多样化的组合,一般相信这种延迟的特性使得根据今日的PPI通货膨胀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各种的论述与内容有极重要的不同。 趸售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之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则其所选择的商品为黄金。美国使用复本位制,其指数包含黄金与白银两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四)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食改革:就业制度 住 行} 社会保障制度 2、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六、巩固训练 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0世纪末 D、2010年前后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工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 D、医疗保险制度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 A、社会统筹 B、职工单位 C、个人 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5、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变化的表现。 6、就衣食住行某一方面,展开调查收集材料,写成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