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第五章《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一、平面向量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1)改变传统教材结构

在几十年来的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中,向量进入中学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平面向量的集中讲授,在我国高中数学教材中是首次,其目的之一是系统地学习向量知识,目的之二是以向量知识作为工具,改变传统的综合几何、平面三角等内容的讲法。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在传统教材的复数中讲授,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在传统教材在解析几何中讲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传统教材的三角中讲授,新教材把这些内容糅合到一章。用向量的观点来处理,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

按照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平面向量作为工具性内容在安排上尽量提前。由于介绍向量的数量积要用到有关三角知识,因此将平面向量安排在紧随三角函数之后作为第五章。又由于讲斜三角形解法可以用到平面向量,新教材又作了将斜三角形解法移入平面向量这一章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在平面向量这章还运用向量方法解决了解析几何入门的有关知识,为学习解析几何做好了准备。同时,在后续的第七章直线与圆的部分向量知识立刻就能应用,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后安排空间向量,让向量的应用得到完善和深化。这样的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

(2)改变传统教材内容

用向量的观点来处理,由于向量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因此,向量的引入不仅使高中数学教材采取混编体系成为一件别无选择的事,而且使它在研究其它许多问题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新高中数学课程为了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将代数、几何等内容综合编排。向量的引入,使高中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加强了;使高中教学内容与大学内容衔接更加紧密。

2、作用

(1)工具性和方法性

向量带有基础知识的特点,是一种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向量有一套优秀的运算系统,由于它提供的向量法、坐标法,使其成为研究高中数学的重要方法。纵观平面向量这一章,如果除去应用性知识,纯属向量知识约占10课时,教材上大量的篇幅是突出向量的应用,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和方法性。例如用向量方法推出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平移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而且与物理学中力学等内容的学习相互呼应。在后续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的学习中,向量仍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仅花费10课时的代价换来这么大的效益是十分合算的。

向量有一套优良的运算系统,几何中有关长度、角度的计算,平行、垂直的判定与证明,很多场合下都可以化归为向量的运算来完成,教材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证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导出,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这些体现了数学中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向量“形”、“数”兼备,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在引进向量知识时,教材充分运用几何图形直观的特点,而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又注意充分运用向量法与坐标法,处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沟通代数与几何

向量是除函数外的另一条主线,使几何代数化、符号化、形式化。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础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的工具。新教材引进向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由于它的引入,使几何与代数变得更加紧密,一维二维和三维过度更加顺畅;有效克服了繁琐和技巧导致的“双基异化”。它是知识、是方法、是思想。

(3)突出新教材的理念……注重应用

向量的概念是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有关问题的重要工具。教材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更加注重应用。用例如从速度、位移、力、加速度

等引进向量的概念,从力做功引入向量的数量积。关于向量应用的实例课本上比比皆是,涉及到力、速度的分解与合成,各种测量问题,工程技术中的曲柄连杆机构问题等等。课本上还安排了有关实习作业。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本章结束时安排了一个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要求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对这个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这已经不是将数学知识简单地套用到实际问题中,而是充分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内涵和它的深刻性,并能有力地培养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主要内容及知识体系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部分是“解斜三角形”;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部分一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

本章的难点: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解斜三角形等。

本章的主要内容:向量的概念,运算及其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在解斜三角形中的应用。知识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向量在高考中的地位

1、高考必考内容

每年高考都有不同程度的试题,04年广东试题占20%。随着使用新教材的深入,必将成为一个考试的亮点或热点。分析05年高考试题,对向量的考查开始横向发展,突出其工具性和方法性特征。

2、命题变化趋势

2000年——考查向量基本概念,定比分点公式。

2001年——考查向量坐标运算,向量的数量积。

2002年——考查向量坐标运算,基本出现向量与数列的综合。

2003年——考查向量与平面几何的综合,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

2004年――考查向量夹角计算,求向量的长度。

2005年――考查向量的基本运算及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几年的命题体现了平面向量考查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以及基本运算技能,数乘要求考查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和内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000年考题)

第二层次: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

第三层次:和其它数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同曲线、数列三角等知识相结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把握好本章教学的要求

由于这一章是新内容,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要求,按大纲的规定,我们把这一章知识点归类如下:

应了解的内容:共线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应理解的内容:向量的概念,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坐标的概念。

应掌握的内容: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几何意义,向量垂直的条件,平移公式。

会运用的内容: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及通过解三角形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以保证这一章的教学顺利。

(2)重视本章的教学,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

由于这一章是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作准备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学好这一章的知识。而对于基本技能和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和培养。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3)重视向量的工具性和方法性特征

平面向量由于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章教科书注意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和方法性,很多公式都用向量来推导,如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平移公式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4)注意处理好新旧思维矛盾

学习向量运算与学习数的运算有类似之处:从学习顺序上看,都是先定义运算,再研究运算性质;从学习内容来看,向量运算具有与数的运算类似的良好性质。当引入向量后,运算对象扩充了,不仅仅是数的运算了,向量运算是建立在新的运算法则上,向量的

运算与实数的运算不尽相同,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它有一套自己的运算法则。但很多学生往往完全照搬数的运算法则,而不注意向量运算法则的特点,因此常常出错。

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时让学生加以辨别、总结,利于正确理解向量的实质。例如向量的加法与向量模的加法的区别,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积的区别,在坐标表示中两个向量共线与垂直的充要条件的区别等等。

(5)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这一章中,从引言开始,就注意结合具体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从帆船在大海中航行时的位移,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介绍相等向量及有关作图的训练,渗透平移变换的思想。

由于向量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形”的特点和“数”的特点,这就使得向量成了数形结合的桥梁,向量的坐标实际是把点与数联系了起来,进而可把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这样就可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同时也可以用几何的观点处理某些代数问题,因此这部分知识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解析几何思想。

附:聚焦2005年高考数学平面向量的“交汇性”

向量是新课程新增内容,具体代数与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用向量证明几何中有关平行、共线和垂直的命题,用向量计算角度和距离,用向量表示点的轨迹,以及用向量处理三角恒等变形,证明不等式,求解函数的最值,较之传统方法更为简捷。

作为中学数学的一个新的知识“交汇点”,向量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数列、不等式的综合题成为各类考试中考查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将该部分2005年高考试题作一归纳总结,供参考。

1、平面向量与函数的交汇

例1.(2005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题)已知函数b kx x f +=)(的图象与y x ,轴分别相交于点A 、B ,22+=(,分别是与y x ,轴正半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函数6)(2

--=x x x g 。

(1) 求b k ,的值;(2)当x 满足)()(x g x f >时,求函数)(1)(x f x g +的最小值。

分析:向量的方向向量实际上它是继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以后的第三个表示直线方向的等重要概念。要学会并善于运用它来求解.

解:(1)由已知得},{),,0(),0,(b k

b b B k b A =-则 于是 .21,22???==∴?????==b k b k b (2)由,62),()(2-->+>x x x x g x f 得 即 ,42,0)4)(2(<<-<-+x x x 得

,521225)(1)(2-+++=+--=+x x x x x x f x g 由于

3)

(1)(,02-≥+>+x f x g x 则,其中等号当且仅当x +2=1,即x =-1时成立,∴)

(1)(x f x g +时的最小值是-3.

例2(2005年湖北省高考数学试题)已知向量x f t x x x ?=-=+=)(),,1(),1,(2若函数在区间(-1,1)上是增函数,求t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以及运用基本函数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依定义,)1()1()(232t tx x x x t x x x f +++-=++-=.23)(2

t x x x f ++-='则 .0)()1,1(,)1,1()(≥'--x f x f 上可设则在上是增函数在若

,

23)(,)1,1(,230)(22x x x g x x t x f -=--≥?≥'∴考虑函数上恒成立在区间,3

1)(=x x g 的图象是对称轴为由于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故要使x x t 232-≥在区间(-1,1)上恒成立?.5),1(≥-≥t g t 即

.)1,1()(,0)()1,1()(,5上是增函数在即上满足在时而当->'-'≥x f x f x f t

5≥t t 的取值范围是故.

评注: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形式,即而运用代数方法——高次求导法、二次判别式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求解.

2、平面向量与不等式的交汇

例3.(2005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已知向量a ≠e ,|e |=1,对任意t ∈R ,恒有|a -t e |≥|a -e |,则( )

(A) a ⊥e (B) a ⊥(a -e ) (C) e ⊥(a -e ) (D) (a +e )⊥(a -e )

解:对任意t ∈R ,恒有|a -t e |≥|a -e |,故两边平方得:

2222221,2210a t a c t a a c t t a c t a c -?+≥-?+-?+?-≥即:

又上式对任意t ∈R ,恒成立,即有:

220421410c c c ?≤?--=-≤恒成立.即=4(a )(a )(a ) 故当1a c =时,上式成立,本题应选C 。

例4.(2005年江西省高考试题)在△OAB 中,O 为坐标原点,]2,0(),1,(sin ),cos ,1(πθθθ∈B A ,则当△OAB 的面积达最大值时,=θ( D )

A .6π

B .4π

C .3π

D .2

π 解:2222sin cos 1sin 2|||||1cos sin 2a b a b a b θθθθθθ=+∴=+=+21

,(),且()()(1+sin )=2+4

由三角形面积公解式:

2211|||sin 224S b a b =-==()() 又0]sin 2[01].22S ππ

θθθ∈∴∈=

(,,,,故当时,最大 应选(D ).

3、向量与三角的交汇

向量与三角的交汇就是当今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它常常包括向量与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与证明的交汇、向量与解三角形的交汇、向量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交汇等几个方面.

例5.(2005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已知向量(cos ,sin )m θθ=和()

()2sin ,cos ,,2n θθθππ=-∈,且825m n +=求cos 28θπ??+ ???

的值.

解: ∵()cos sin sin m n θθθθ+=-++

∴ (cos m n +=

由已知82m n +=,得7cos 425πθ??+= ??

?又2cos 2cos ()1428πθπθ??+=+- ??? 216cos ()2825θπ+= ∴(),2θππ∈ ∴ 598288

πθππ<+< ∴ cos 028θπ??+< ???

∴ 4cos 285θπ??+=- ??? 评注:本题是以向量的模为背景,结合三角函数化简求值等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例6.(2005年天津市高考试题)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0,1)和点B (-3,4),若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且| OC | = 2,则OC = __________。 解:设()2cos ,2sin OC θθ=,则θ的终边在第2象限,即sin 0θ>且cos 0θ<,

又14134arctan arctan 223223ππθπ??????=+-=- ? ???????

?? 由 2cos22cos 1θθ=-,得2344412cos 1cos arctan 1sin arctan 123355πθ????=--=-=-= ? ????

? 所以:21cos

10θ=,29sin 10θ=cos θθ?=

得:()2cos ,2sin

OC θθ??=== ???. 4、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以解几为知识为载体,以向量为工具,以考查圆锥曲线性质和向量有关公式、性质及应用为目标的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个热点.

例7.(2005年全国卷Ⅰ文科试题)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斜率为1且过椭圆右焦点F 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与(3,1)a =-共线。

(Ⅰ)求离心率(Ⅱ)设M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R ∈+=μλμλ,证明22μλ+为

定值。

(I )略解:离心率e=3

6=a c . (II )证明:(1)知223b a =,所以椭圆12

222=+b y a x 可化为.33222b y x =+ 设),(y x =,由已知得),,(),(),(2211y x y x y x μλ+=

?

??+=+=∴.,2121x x y x x x μλμλ ),(y x M 在椭圆上,.3)(3)(2221221b y y x x =+++∴μλμλ 即.3)3(2)3()3(221212222221212b y y x x y x y x =+++++λμμλ①

由(1)知 .21,23,23222221c b c a c x x ===+ 22222122238

a c a

b x x

c a b -==+ 22221212121212123933()()43()330.22

x x y y x x x c x c x x x x c c c c c +=+--=-++=-+= 又222222212133,33b y x b y x =+=+,代入①得.122=+μλ 故22μλ+为定值,定值为1. 例8.(2005年福建省高考试题)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C 的右焦点为(2,0),右顶点为)0,3(

(1)求双曲线C 的方程;

(2)若直线2:+=kx y l 与双曲线C 恒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 和B ,且2>?OB OA (其中O 为原点).求k 的取值范围.

分析:这是一道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问题,可以设法得到关于k 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出k 的范围,即:“求范围,找不等式”。或者将k 表示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利用求函数的值域求出k 的范围。

解:(Ⅰ)略解:双曲线C 的方程为.13

22=-y x

(Ⅱ)将得代入13222

=-+=y x kx y .0926)31(22=---kx x

k

由直线l 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两点得

?????>-=-+=?≠-.0)1(36)31(36)26(,0312222k k k k 即.13122<≠

k k 且①

设),(),,(B B A A y x B y x A ,则

,22,319,312622>+>?--=-=+B A B A B A B A y y x x k

x x k k x x 得由 而2)(2)1()2)(2(2++++=+++=+B A B A B A B A B A B A x x k x x k kx kx x x y y x x

.1

373231262319)1(22222-+=+-+--+=k k k k k k k

于是解此不等式得即,01393,213732222>-+->-+k k k k : .33

12<

由①、②得 .1312<

3()33,1(?--

本题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解析几何的交汇知识点,形成一求解参数k 的取值范围的综合题,它既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运算,也考查了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

5、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试题,既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也考查了平面几何知识,同时考查了向量知识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例9.(2005年湖南省高考试题)P 是△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则P 是△ABC 的(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解:由条件?=?=?知:()0;PB PA PC PB CA -==

()0PC PB PA PC AB -==,故PB CA PC AB ⊥⊥,P 为P 是△ABC 的垂心.

例10.(2005年江苏省高考试题)在△ABC 中,O 为中线AM 上的一个动点,若AM =2,则OA OB OC +()的最小值是 .

解:如图,设||,||202OA x OM x x ==-≤≤则,()

2M BC OC OM ∴+=为的中点,OB , 2222224212021 2.OA OC OA OM x x x x x x x ∴+==-?

=-=--≤≤∴=-(OB )()cos180()()当时,取最小值 6、平面向量与导数的交汇

向量、导数都是新课程新增内容,它们都是重要的解题工具。同时又是新旧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

例11.(2005年江西理科试题)已知向量

(2cos ,tan()),(2sin(),tan()),2242424

x x x x a b πππ=+=+-()f x a b =?令.是否存在实数?))()((0)()(],,0[的导函数是其中使x f x f x f x f x '='+∈π若存在,则求出x 的值;若不存

在,则证明之.

解:)4

2tan()42tan()42sin(2cos

22)(πππ

-+++=?=x

x x x x f 21tan tan 122)2221tan 1tan 22

2sin cos 2cos 1sin cos 222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0,:()()sin cos cos sin 2cos 0f x f x f x f x x x x x x ''+=+=++-==

令即

例11图

.0)()(],,0[2,2='+∈==x f x f x x 使所以存在实数可得ππ

π

7、平面向量与学科外的交汇

例12.(2005年全国卷Ⅱ高考试题)点P 在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4,3)ν=-(即点P 的运动方向与v 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v |个单位).设开始时点P 的坐标为(-10,10),则5秒后点P 的坐标为( )

(A)(-2,4) (B)(-30,25) (C)(10,-5) (D)(5,-10)解:设5秒后点P 的坐标为P 0(x 0,y 0),则x 0=-10+20=10,y 0=10+(-3)×5=-5,故选C 。

以上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敬请批评指证。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三角函数)

回归课本(五)三角函数 一.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 函数sin()y x ω?=+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二.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鵻+)的简图,理解A, ,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 、arccos x 、arctanx 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 【注意】近年的高考题中,三角函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 法,一般都在选择题与填空题中考查,多为容易或中等难度的题目.其中,同角三角函数的 基本公式和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三角函数式的值等为考查热点. 三.基础知识: 1.常见三角不等式 (1)若(0,)2 x π ∈,则sin tan x x x <<. (2) 若(0, )2 x π ∈ ,则1sin cos x x <+≤(3) |sin ||cos |1x x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θθ+=,tan θ= θ θ cos sin ,tan 1cot θθ?=. 3.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1 2(1)sin ,sin()2(1)s , n n n co απαα-? -?+=??-? 2 1 2(1s ,s ()2(1)s i n ,n n co n co απαα+? -?+=??-? 4.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 αβαβ ±±=. 22sin()sin()sin sin αβαβαβ+-=-(平方正弦公式); 22cos()cos()cos sin αβαβαβ+-=-. sin cos a b αα+ )α?+(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a b 的 象限决定,tan b a ?= ). 5.二倍角公式 sin 2sin cos ααα=. 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 2 2tan tan 21tan α αα =-. 6. 三倍角公式 3sin 33sin 4sin 4sin sin()sin()33 ππ θθθθθθ=-=-+.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的100问

回归课本的100个问题 1.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lg x y x =—函数的定义域;{}|lg y y x =—函数的值域;{}(,)|lg x y y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2.在应用条件A ∪B =B?A ∩B =A?AB时,易忽略A是空集Φ的情况. 3,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个数为2n -1;如满足{1,2}{1,2,3,4,5}M ??≠集合M 有______个。 (答:7) 4、C U (A ∩B)=C U A ∪C U B; C U (A ∪B)=C U A ∩C U B;card(A ∪B)=? 5、A ∩B=A ?A ∪B=B ?A ?B ?C U B ?C U A ?A ∩C U B=??C U A ∪B=U 6、注意命题p q ?的否定与它的否命题的区别: 命题p q ?的否定是p q ??;否命题是p q ???;命题“p 或q ”的否定是“┐P 且┐Q”,“p 且q ”的否定是“┐P 或┐Q” 7、指数式、对数式: m n a =,1m n m n a a -=,,0 1a =,log 10a =,log 1a a =,lg 2lg51+=,log ln e x x =,log (0,1,0)b a a N N b a a N =?=>≠>,log a N a N =。 8、二次函数①三种形式:一般式f(x)=ax 2+bx+c(轴-b/2a,a ≠0,顶点?);顶点f(x)=a(x-h)2 +k;零点式 f(x)=a(x-x 1)(x-x 2)(轴?);b=0偶函数;③区间最值:配方后一看开口方向,二讨论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b = (答:2) ; 910递减,在时)0,[],0(,0a a a -> 1112 13 14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过原点 15()y f x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 T 期为a 的周期函数”:①函数()f x 满足 f -1 )(0)() a f x =≠恒成立,则2T a =;③若1 ()(0)() f x a a f x +=- ≠恒成立,则2T a =. 16、函数的对称性。①满足条件()()f x a f b x +=-的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2 a b x += 对称。(2)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一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3)反比例函数:)0x (x c y ≠=平移?b x c a y -+ =(中心为(b,a)) 17.反函数:①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一一映射;②奇函数若有反函数则反函数是奇函数③周期函数、定义域为非单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回归教材2-1

2014届高三数学回归教材(选修2-1) 一、知识网络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二、习题重温 1.(P8)证明:若03422 2 ≠--+-b a b a ,则1≠-b a . 2.(P12-3)下列各题中,q p 是的什么条件? (1)11:,1:-= -=x x q x p ; (2)51:,3|2:|≤≤-≤-x q x p ; (3)x x q x p -=-=33:,2:; (4):p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q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P 27-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2 3,x x N x >∈?; (2)所有可以被5整除的整数,末位数字都是0; (3)01,02 00≤+-∈?x x R x ; (4)存在一个四边形,它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4.(P31-1)在一次射击训练中,某战士连续射击了两次.设命题p 是“第一次射击击中目标”, q 是“第二次射击击中目标”.试用q p ,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或?∧∨,,)表示下列命题: (1)两次都击中目标; (2)两次都没有击中目标. 5.(P42-4)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0,1(-,)0,1(,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的斜率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商是2,点M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6.①(P48-5)比较下列每组中椭圆的形状,哪一个更圆,哪一个更扁?为什么? (1)112 163692 22 2 =+=+y x y x 与 ; (2)110 63692 22 2 =+=+y x y x 与 . ②(P72-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抛物线,观察它们开口的大小,并说明抛物线开口大小与方程中x 的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1)x y 2 12 =;(2)x y =2;(3)x y 22=;(4)x y 42=. 7.(P49-8)已知椭圆 19 422=+y x ,一组平行直线的斜率是23. (1)这组直线何时与椭圆相交? (2)当它们与椭圆相交时,证明这些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的中点在一条直线上.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 一、教材科学史 1、人教版必修一册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页)细胞核的功能探究(52页)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65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81页)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01页) 2、人教版必修二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42页) 3、人教版必修三册 促胰液素的发现(23页)生长素的发现历程(46页) 二、重要概念 1、人教版必修一册 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的少数种类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加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人教版必修二册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可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的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转绿: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加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3、人教版必修三册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自生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 育种方法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应用 质壁分离的应用信息传递的应用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集合)

回归课本(二)集合、简易逻辑 一.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二.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 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注意】近年的高考题中,集合的考查通常以两种方式出现:①考查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②在考查其他部分内容时涉及到集合的知识.很少有正面考查逻辑的内容.逻辑与充要条件的知识往往是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三.基础回顾: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I U U I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I U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I U C A B R ?=U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U I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U U I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I I I I I 5.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 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真值表 7. 8. 9.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四.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 1.必须弄清集合的元素是什么,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陈述句、反诘问句都是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直线与圆的方程)

回归课本(七)直线与圆的参数方程 一.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圆的参数方程. 二.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 方程. 【注意】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两个类型的问题:①基本概念和求直线方程;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综合性试题. 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基本方法......... 三.基础知识: 1.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 2121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 222(,)P x y (12x x ≠)). (4)截距式 1x y a b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2..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21212||,l l k k b b ?=≠;②12121l l k k ⊥?=-.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①111 12222 ||A B C l l A B C ?=≠ ;②1212120l l A A B B ⊥?+=; 3.夹角公式 (1)21 21 tan | |1k k k k α-=+.(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 (2)12 21 1212 tan ||A B A B A A B B α-=+. (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2120A A B B +≠). 直线12l l ⊥时,直线l 1与l 2的夹角是2 π. 4. 1l 到2l 的角公式 (1)21 21 tan 1k k k k α-= +. (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k k ≠-) (2)1221 1212 tan A B A B A A B B α-=+. (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2120A A B B +≠). 直线12l l ⊥时,直线l 1到l 2的角是 2 π. 5.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 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000(,) 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 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4:选修4-4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

回归课本(十)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一. 考试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注意】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有:排列组合的理论基础、原理,二项式定 理的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等. 三.基础知识: 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12n N m m m =+++L .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12n N m m m =???L . 3.排列数公式 m n A =)1()1(+--m n n n Λ= ! !)(m n n -.(n ,m ∈N * ,且m n ≤). 注:规定1!0=. 4.排列恒等式 (1)1(1)m m n n A n m A -=-+;(2)1m m n n n A A n m -=-; (3)1 1m m n n A nA --=; (4)11n n n n n n nA A A ++=-; (5)1 1m m m n n n A A mA -+=+. (6) 1!22!33!!(1)!1n n n +?+?++?=+-L . 5.组合数公式 m n C =m n m m A A =m m n n n ???+--ΛΛ21)1()1(=!!!)(m n m n -?(n ∈N * ,m N ∈,且 m n ≤).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m n C =m n n C - ;(2) m n C +1 -m n C =m n C 1+. 注:规定10 =n C . 7.组合恒等式 (1)11m m n n n m C C m --+= ;(2)1m m n n n C C n m -=-; (3)11m m n n n C C m --=; (4)∑=n r r n C 0=n 2; (5)1 121++++=++++r n r n r r r r r r C C C C C Λ. (6)n 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ΛΛ. (7)1 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ΛΛ. (8)1 321232-=++++n n n n n n n nC C C C Λ. (9)r n m r n r m n r m n r m C C C C C C C +-=+++0110Λ. (10)n n n n n n n C C C C C 22222120)()()()(=++++Λ. 8.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m m n n A m C =?! . 9.单条件排列 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n 个元素中取m 个元素的排列. (1)“在位”与“不在位” 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11--m n A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11---m n m n A A (补集思想)1111---=m n n A A (着眼位置)1 1111----+=m n m m n A A A (着眼元素)种. (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 ①定位紧贴:)(n m k k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k m k n k k A A --种.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本章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 知识包括集合的 有关概念、表示、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用集合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简易逻辑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意义,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本章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它内容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教科书在“集合”与“简易逻辑”之间插入了“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两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 答:这两小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学生学习不会困难,并且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至少有以 下两个优点: (1)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2)为下一章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作必要 的准备。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另外, 又要控制不等式的难度,对一般学生来说,不要超出教科书的要求。 2、在新教材中为什么要增加“简易逻辑”? 答: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学都要使用 逻辑,而以“严 谨性”著称的数学,因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推理,就更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新教材中新增了“简易逻辑”这部分的内容。

3、怎样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 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另一是“可兼有”,即“a 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如“”,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x也可能属于B但不属于A,x还可能既属于A也属于B。在数学书籍中一般采用后一种解释,即“可兼有”,我们在解题时都要遵循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4、大纲中没有真值表这一知识点,教科书中讲真值表是否超纲? 答:不算超纲。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的意义,但对于“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引进真值表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真值表在这里只是一种数学语言,由于采用了表格形式,比较形象,容易接受。 5、教材中把“集合”与“简易逻辑”放在同一章中,这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答:简易逻辑与集合有着密切的联系,简易逻辑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集合的观点用集合思想来解决。 (1).三个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的关系。 ①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或 中的“或”,它是指“x∈A”或“x∈B”中至少有一个是成立。 ②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且中的“且”是指“x∈A”和“x∈B”这两个条件都要 满足。 ③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中对应于 集合P,则命题非P就应对应着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CuP。 (2).用集合观点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p 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设A={x|p} B={x|q},如果A B,就是x∈A则x∈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即p q。如图: A

高中数学回归课本(极限)

回归课本(十三) 极限 一.考试内容: 教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根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二.考试要求: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三.基础知识: 1.特殊数列的极限 (1). (2)1101100() lim ()()k k k k t t t n t t k k t a n a n a a k t b n b n b b k t ---→∞-?? 不存在 . (3)( )111lim 11n n a q a S q q →∞ -== --(S 无穷等比数列 }{11 n a q - (||1q <)的 和). 2. 函数的极限定理 lim ()x x f x a →=?0 lim ()lim ()x x x x f x f x a -+→→==. 3.函数的夹逼性定理 如果函数f(x),g(x),h(x)在点x 0的附近满足: (1)()()()g x f x h x ≤≤; (2)0 lim (),lim ()x x x x g x a h x a →→==(常数), 则0 lim ()x x f x a →=.本定理对于单侧极限和∞→x 的情况仍然成立. 4.几个常用极限 (1)1 lim 0n n →∞=,lim 0n n a →∞ =(||1a <); (2)00lim x x x x →=,011 lim x x x x →=. 若0 lim ()x x f x a →=,0 lim ()x x g x b →=,则 (1)()()0lim x x f x g x a b →±=±????; (2)()()0 lim x x f x g x a b →?=?????; (3)()()()0 lim 0x x f x a b g x b →=≠. 7.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lim ,lim n n n n a a b b →∞ →∞ ==,则 (1)()lim n n n a b a b →∞±=±; (2)()lim n n n a b a b →∞ ?=?; (3)()lim 0n n n a a b b b →∞=≠ (4)()lim lim lim n n n n n c a c a c a →∞ →∞ →∞ ?=?=?( c 是常数).

(整理)回归教材经典例题和练习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12>5 (2)若a 为正无理数,则a 也是无理数: (3)x ∈{1,2,3,4,5} (4)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吗? 2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是偶数都是偶数,则b a b a +, (2)若m >0,则方程有实数根02 =-+m x x 3证明:0,02 2 ===+y x y x 则若 4 下列各题中,那些q p 是的充要条件? (). :,:)3(;0:,0,0:)2(:,0:)1(2c b c a q b a p xy q y x p c bx ax x f q b p +>+>>>>++==是偶函数 函数 5下列各题中,那些q p 是的充要条件? . 0:01:)4()0(0:),0(04:)3(; 0)4)(3(:,03:)2(; 43:,43:)1(22 2 2=++=++=≠=++≠≥-=--=-+=+=c b a q c bx ax x p a c bx ax q a ac b p x x q x p x x q x x p 的一个根,是方程有实数根; 6下列各题中,那些q p 是的充要条件? . :,:)4(; 33:,2:)3(;51:,32:)2(; 11:,1:)1(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q p x x q x p x q x p x x q x p -=-=≤≤-≤--=-= 7 求圆()()22 2 r b y a x =-+-经过原点的充要条件。

}{}{; ,)3(;,)2(;,)1(.q x |x ,p x |x 8的什么条件是那么的什么条件是那么的什么条件是那么满足条件满足条件已知q p B A q p A B q p B A B A =??== 9 写出下列命题,并判断真假: }{}{}{}{不是素数, 是偶数这里不是素数是偶数这里这里这里3:,2:,)4(;3:,2:,)3(;3,22:,3,24:,)2(;3,22:,3,24:,)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 10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8 7)3(4343)2(3725)1(≥<>>>或且 1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 这里这里是实数是无理数这里是实数是无理数这里1578:,32:,)4(;1578:,32:,)3(;:,:,)2(;:,:,)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ππππ 12 写出下列全称命题的否定: 3 ,:)3(:)2(3:)1(2的个位数字不等于对任意点共圆;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整除的数都是奇数;所有能被x Z x p p p ∈ 13写出下列特称命题的否定 . :)3(:)2(022,:)1(02 00数有一个素数含三个正因形;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p p x x R x p ≤++∈? 14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 )4(01,)3(05)2(,)1(02 0023对角线互相垂直存在一个四边行,它的; ;都是整除的整数,末尾数字所有可以被; ≤+-∈?>∈?x x R x x x N x 15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教材4-1,4-4教材分析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教材4-1,4-4教材分析 一、宏观上对教学容的定位 1.选修系列4课程的作用 课标描述系列4所涉及的容都是基础性的数学容,对于系列4的学习,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还应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写专题总结报告等,力求使学生切身体会“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独立思考是“做数学”的基础。” 2. 高考知识点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关于4-1《几何证明选讲》的一点教学体会 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概念与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探究. 知识结构 载体和策略加强课本习题挖掘,在问题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几何知识,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和思想的一致性. (1)关于相似三角形 关键词:相似对应成比例思维训练 研究方法:寓理于算综合推理

D A 案例1 P6相似三角形引发的对应边成比例的思考 一个ABC ?三条边分别为4,5,6,线段的a 长为2,线段b 长为3,现在要把线段b 截成两段,使这两段与线段a 组成的三角形与相似,则线段b 被截得的两端长分别是____和____,若线段b 的长为5.5 呢? 案例2 CD AC BC ?=2形式引发的思考: (1)结论的得到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1. P4-4:在ABC ?,AC AB =,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画弧交AC 于点D ,求证: CD AC BC ?=2 思考1:题中隐含的信息:BC AB ≥,若AB BC <呢? 例: 在ABC ?中,AC AB =,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画弧, 交CA 延长线于点D ,求证:CD AC BC ?=2. 观察条件和结论,你能想到什么?均是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结论,那么三角形要相似,你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如图,在ABC ?中,点D 在边AC 上,若DBC A ∠=∠,则有:CD AC BC ?=2。 (2)你能从结论的形式想到什么?射影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用锐角三角函数会简单些,当然锐角三角比不过是相似直角三角形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更加精炼第表达了相似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你还能从结论的形式联想到什么?切割线定理 BC 是圆O 的一条切线,由于弦切角定理知:=DBC A ∠∠,结论显然了。 (4)ABC ?中,点D 在边AC 上,若有 2 BC AC CD =?,那BC 是ABD ?的外接圆的过点B 切线吗? 案例3 角平分线定理---P7-例题:已知AT 为ABC ? 角平分线,求证:= BT AB TC AC . 思路一:课本(关注角相等,利用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思路二:利用面积比11sin 22 S ab C ah = = 思路三:利用正弦定理(关注角相等) (2)关于圆锥曲线 这一段容主要是结合平行投影的知识利用平面斜截圆柱得到椭圆并类比此方案用平面截圆锥面得各种圆锥曲线,从而使学生对在解析几何中所研究的在概念上相对分散的圆锥曲线建立起动态的,统一的概念。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但要为学生指明自学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知识间在关系及自学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让学生适量完成相关学习报告。总之,更多地是以高考为教学动机和参照的。 D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