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纪实与评析

哈尔滨市群力兆麟小学许剑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第一课

设计意图: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从教材编写来看,是传统的学生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但本课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却突出了一点: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而是需要在后面几课持续论证,最终得到准确的地球运动的结论。这一思维的过程就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地位,为后面几课的教学起到铺垫、引申的积极作用。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可能只认为地球自转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在这时可以借助小组讨论、阅读教科书让学生了解引起昼夜现象有好几种可能: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太阳转;3、地球绕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模拟材料,建立天体模拟实验的概念,再现一些天文现象,打破观察的局限。达到教材的目的: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设想各种引起昼夜现象的可能,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小球、地球仪、电筒、蜡烛、台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空间并提出假设

(演示课件:昼夜交替现象。)

提出问题:课件中出现的是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小组讨论一下,并用科学图画表示出来。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要模拟什么物体?

想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地球和太阳呢?

蜡烛、手电、灯泡都具有模拟太阳的特点,我们同学可以根据实验材料加以选择,地球仪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因为有图案所以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选择小球做模拟物的同学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说明模拟地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的变化?

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用箭头表示模拟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汇报

三、持续研究,能保留的解释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都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每一种假设地球上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你们发现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那么根据我们做的模拟实验,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觉得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根据同学们刚才讨论的结果有的达成了共识,有的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信服,如果想要说服其他同学就要用新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这些证据可以是资料、实验等等,在下节课我们继续验证自己的看法。

下课后请小组同学将自己的科学图画帖在展示板上,以便我们后面的研究。

教学纪实: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空间并提出假设

(演示课件:昼夜交替现象。)

师:提出问题:课件中出现的是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生:白天和晚上。

生:白天和晚上相互交替出现。

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小组讨论一下,并用科学图画表示出来。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对昼夜现象的猜想?

生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设1)

生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假设2)

生3:地球自转。(假设3)

生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假设4)

生5:地球自转,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设5)

点评: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这一问题刚刚提出的时候学生不能马上想到多种解释,教师在这里请学生小组讨论,不但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互相讨论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生:利用实验。

师:好,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你们要模拟什么物体?

生:地球、太阳。

师:想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地球和太阳呢?

生1:我想用小球来模拟地球,用手电模拟太阳。

生2:用手电模拟太阳并不好,因为手电的光不像太阳的光能向四面八方照射。

师:你觉得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太阳才科学呢?

生2:我觉得可以用蜡烛。

生3:我不同意,在课堂中使用蜡烛很危险,可以用灯泡直接模拟太阳。

生4:我觉得手电也可以,来回转动就可以了,或者拿得高一些让光向四周扩散。

师:蜡烛、手电、灯泡都具有模拟太阳的特点,我们同学可以根据实验材料加以选择,对于地球的模拟物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呢?

生5:我觉得,用地球仪模拟地球更直观。

师:地球仪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因为有图案所以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选择小球做模拟物的同学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用记号笔作标记。

点评:教师在这段教学过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整个选择模拟实验材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用不同的角度阐述所选材料的特性,选择了较接近模拟物的实验材料,掌握了如何选择模拟实验材料的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说明模拟地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的变化?

生:小球一面有亮光一面没有。

生:小球上的一点要有明暗的变化,这种变化还要是有规律的变化。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用箭头表示模拟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中产生的问题:

生:老师,我们在做实验时看不清昼夜交替的现象。(其他小组同学附和)

师: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你们的光离“地球”太远了。

生:周围太亮了。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一下。

生:关灯、拉窗帘

师: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点评: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就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哪种假说,观察到了什么?才能说明“地球”上确实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生1:地球自转,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我们看到地球自转的同时向太阳的一面被光照到形成白天,没被光照到的地方形成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生2:我们小组做的是第二个实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地球上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生3:我们小组做的实验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动。我们发现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但是每出现一次昼夜交替就需要太阳围绕地球转一圈。

生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地球上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生5:地球自转,太阳围着地球动,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三、持续研究,能保留的解释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都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每一种假设地球上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你们发现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生:地球或者太阳都在运动

师:什么样的运动?

生:圆周运动或自转

师:那么根据我们做的模拟实验,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觉得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生:地球自转。这种符合我们日常看到的。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种观点的地

球每绕太阳一圈才出现一次昼夜交替现象时间过长,不符合自然规律。

师:到前面演示一下

生:演示实验

师:好,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地球自转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也不符合我们日常看见的,太阳永远也照不到南、北两极。

师:你来做一做。

生:演示

师:你很善于观察,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地球围着太阳转,这种地球运动方式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演示小组实验)师: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们小组演示的不正确,当地球不自转而绕着太阳转的时候是能形成昼夜交替的,他们小组地球不仅绕着太阳转而且也自转了。

师:好,那你来演示一下

生:演示实验

师:看来地球围着太阳转这种假设也成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操作规范。还有小组要汇报,请你来说一说。

生1: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我们在做实验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我觉得这种观点更科学,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个说法。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觉得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时地球自转和太阳围着地球转,这两个观点不对,因为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即使出现昼夜交替也不对。

师: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动的呢?

生:以前就知道。

师:你是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解释的,还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说说。

生1:我觉得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时地球自转这种观点也符合自然规律,地球自转一周,就出现一次昼夜交替。

生2:我不同意。如果这样就有可能赶上一天白天,没有晚上,也有可能一天晚上,没有白天。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讨论到这。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讨论的结果有的达成了共识,有的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信服,如果想要说服其他同学就要用新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这些证据可以是资料、实验等等,在下节课我们继续验证自己的看法。

师:下课后请小组同学将自己的科学图画帖在展示板上,以便我们后面的研究。

教学反思:

儿童对于地球运动的前概念存在着不清晰的问题,他可能在某些书上看到了相应的知识,但是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在本单元教学前可以做问卷调查,测试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这样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发展情况。而天体运动是部分学生的科学知识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让学生提出多种假说就有些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如果让学生先进行预习阅读书中的四种观点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想象局限在书中的狭小空间内。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分组讨论,分层指导的方法。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能力水平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形成不同昼夜交替的假说。

要验证这些猜测,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电筒、蜡烛、台灯),那么哪一种模拟物更好,教师并没有给予肯定,在这里教师给了学生比较开阔的空间,形成了学生间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比较了不同模拟物的优劣,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师没有给予指导,而是让学生互相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本课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在进行完模拟实验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和他们已有知识可能形成差异。在这里教师提出了“每一种假设地球上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你们发现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建立地日的运动概念,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

由于在第一课中,学生并没有收集到证明地球运动的相关证据,而有关证据的获取一直持续到“地球在公转吗?”一课才告一段落。也就是说,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是一个持续的探究活动。课上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实验,课后学生先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尝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又是通过怎么样的证据说明的,把学习延伸到课后。在探究活动中,这种基于证据,基于事实,合理想象,逻辑推理,不断形成和修正解释的做法要贯穿本单元的始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 吴素霞 2014年9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四、教学重点: 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五、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动画演示、昼夜交替解释的视频、手

电筒、地球仪、模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 1、请你们打开课本72页,读1、2自然段。 这些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2、出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3、出示鸟巢昼、夜不同的照片,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时间现象? 白天用一个字表示叫什么?晚上呢? 昼过去是什么?夜过去呢?昼过去又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探究活动 1、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出现呢? 你能提出哪些昼夜交替的假说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谁来汇报你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4条假说。 3、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怎样知道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人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学习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评价任务 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5教案 教科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教学目标 1.形成的科学概念 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过程与方法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open teaching plan of "alternation of day an d night"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 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 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 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一直在交替着出现,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5、你认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呢?谁能来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学生简单说说想法)(教师准备地球和太阳的板帖,可以方便板书) 6、小结: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7、当时的科学家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假说,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说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做一名小科学家,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猜测。 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预设:15分钟) 1、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用两个圆卡片代表地球和太阳,蓝色的代表地球,红色的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为了让我们的示意图更直观,你也可以加注文字。 2、还有疑问吗? 3、学生提出假设,画示意图。师拍照上传。(5分钟)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1.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 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二、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闫蕾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 图片、圆形黄色即时贴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圆 形黄色即时贴 【课时安排】一课时 【前置性预习作业】 思考: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2、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太阳?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地球?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出示课件,一张从宇宙中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 2、猜一猜:这个颗美丽的星球是? 3、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校园美景,激趣生疑。 课件播放学校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1)观看完这段视频中,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昼”和“夜”)(2)闭上眼睛回想:白天过了是?黑夜过了又是?昼和夜是怎样出现的?(从而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探究问题 1、课堂引人:播放白天和黑夜的照片。同学们,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白天就是昼(板书昼),夜晚就是夜(板书夜)。白天那么亮,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太阳)对了,地球本身不发光,靠吸收太阳光形成白天,没有太阳照到就成了黑夜。 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从东边升起,白天来到;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现象) 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 (二)猜想 1、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今天来猜测一下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教师板书。(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一,再汇报)

2、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 3、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如何做模拟实验呢?需要选什么材料? 2、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解说照亮的部分叫昼,没被照到暗的地方叫夜)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要求小组操作: A 地球上贴有黄色小标签,请观察这个点有没有发生明暗交替现象。 B 注意分工合作,一个人拿着电筒,一个人拿地球仪,一人记录,其他同学认真看地球上照亮的部分。光线最好要保持水平,并且始终对着地球仪。 C 先验证组内相同的猜想,再分别研究各自不同的猜想。填写记录单。 (四)学生汇报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小组将自己画好的张贴在黑板上。 2、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小结:只要太阳绕地球转或地球绕太阳转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1、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参考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精品资源】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 1

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2

五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的时间;第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昼夜交替的四种传说。 学习目标: 1、我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我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的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学习重难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根据已知条件来推算某的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复习《太阳钟》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昼夜交替》。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我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我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的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三、自主学习 1、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2、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3、说一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晚上20点开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四、合作探究 (一)有人说,太阳慢慢西沉,夜色悄悄降临,太阳也在休息了。 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做演示实验:模拟昼夜交替实验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其余学生注意 观察。 四、汇报交流 1、指明名交流:让一学交流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归纳实验结论: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五、知识拓展 课后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南极和北极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六、巩固练习---利用课件进行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昼夜交替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几组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 ①提问: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这每张PPT里每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2、引入课题: ①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 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中的第一课。分为二课时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第二课时是要求学生将课后收集的有关哥白尼的故事带到课堂,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宇宙奥秘时所付出的艰辛。在这一课之后,本单元还要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地球上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昼夜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问题。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逻辑推理课。本节课,我期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真实的人类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经历假设、模拟实验验证、查阅资料求证的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以及实验验证。 2、难点:通过实验情况以及事实资料,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教学准备:课件,分组:手电筒(或蜡烛)、小地球仪、记录单,教师演示用的电灯,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动画。 提问:动画反映了地球上的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并板出课题。 2、提问:对于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谈到:一昼夜是24小时;昼夜是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3、提出问题:对于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简单能解决的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解答,并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任务。(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再现昼夜交替的情境,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地球上的昼和夜,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自己经验推想。 (1)学生先推想: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是昼,背对太阳光没被照亮的部分是夜。 (2)教师出示电灯和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像我们推想的一样,出现了昼夜现象? (3)出示“宇宙空间中,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时,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本课要研究的主题问题虽然是“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却是一个基础问题。] 2、地球上同一个地区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胆猜想。(1)学生独立思考,用简图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组织汇报。(2)教师整理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直观画出(或用课件形象演示)。 估计有四种假设。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假设持反对态度,教师注意引导。 3、我们作出的这些假设,会不会使地球上形成昼夜交替呢?需不需证实? (1)怎样来证实呢? (2)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火柴、蜡烛和小地球仪。讲清小组模拟实验的要求。在记录单上简要记录结果。 (3)学生分组实验后,组织汇报: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4)小结:这四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猜想、画图,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通过交流和直观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教案12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教案12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探索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式学习。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中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探究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揭秘科学的奥秘。 本节课在评价环节的设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节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在这部分,学生将对四种假说进行判断,说说自己认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这一部分,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上一部分自己的假说是否成立。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对第二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根据以上教材的编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采用模拟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亲身探究,以证据为基础,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 1.知识: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各个渠道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知道地球与太阳是相对运动的、太阳比地球大、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是不停地交替出现的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是困惑不解。 2.技能: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强。 3.情感态度方面: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地球与宇宙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年级科学(上)第三课《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节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达到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理论依据: 以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体验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教学方法梳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

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能力培养 1. 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 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交流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观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或动画。 问题: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 目的: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