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几何证明

第八章几何证明
第八章几何证明

第八章 几何证明

§8.1 共线点

定义8.1.1:同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干点叫做共线点,或称这些点共线。

一、证题术1:证明A 、B 、C 三点共线的基本方法是:适当选择一条通过A 点的直线PAQ ,连接AB 、AC ,那么: ①当B 、C 在A 的异侧时,证明∠BAQ =∠PAC 、或∠PAB +∠PAC = 180o ;

②当B 、C 在A 的同侧时,证明∠PAB =∠PAC 。

1(西姆松线):证明三角形外接圆上任意一点在三边所在直线

上的射影共线。

证明:如图所示:点P 是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圆周上任意一点,不失一般性,不妨设P 在劣弧⌒BC

内,过P 作PE ⊥AB ,PF ⊥BC ,PG ⊥CA ,连接EF ,FG ,那么P 、

B 、E 、F 四点共圆,P 、G 、

C 、F 四点共圆,P 、G 、A 、E 也共圆。

由于∠BFE =∠BPE =∠BPC -∠EPC

=∠BPC -(∠EPG -∠CPG)= ∠BPC -∠EPG +∠CFG

2

P

而∠BPC 与∠A 互补,∠EPG 与∠A 也互补,所以∠BPC =∠EPG 于是∠BFE =∠CFG ,而∠EFP +∠PFC =∠EFB + 90o +90o 所以E 、G 两点在直线BC 异侧,故∠BFE 与∠CFG 是对顶角,即E 、F 、G 三点共线。

这条直线通常叫做西姆松线(实际应该叫瓦里斯线,因为是瓦里斯在1797年首先发现的)。

二、证题术2:证明点共线,可以借助某些特殊点线的唯一性。 例2(欧拉线):证明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 证明:设O 、G 、H 依次是三角形ABC 的外心、重心和垂心。E 、M 依次是BC 、CA 的中点,连接OH ,设OH 与AE 交于G`,连接AH 、OE ,则AH ∥OE ,所以△AHG`∽△EOG`,于是

G`A ∶G`E = AH ∶EO

如图4,连接BO 延长交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于M 点,因为AH ⊥BC ,MC ⊥BC ,所以AH ∥MC ,又因为CH ⊥AB ,AM ⊥AB ,所以AM ∥CH ,

于是AH = CM = 2EO 。所以G`点内分线段AE 成二比一,即G`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从而O 、G 、H 三点共线。

三、证题术3:利用梅涅劳定理

在证明点共线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就是梅涅劳定理,梅涅劳(Menelaus )是公元一世纪时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著有

图3

E

B

C

4

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的许多书籍。下面的定理就是他首先发现的。这个定理在几何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比较顺利地介绍梅涅劳定理,我们先引入有向线段的概念。

一条直线上的点排成两种不同的顺序,我们说这两种顺序确定了这条直线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这两个方向中,我们通常选择一个作为直线的正向,而把另一个方向叫做负向。选定了正向的直线叫做有向直线。在有向直线上或平行于有向直线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对于由点A 、B 按方向的不同可以产生两个有向线段,一个以A 为起点,以B 为终点;另一个一个以B 为起点,以A 为终点。为了与无向线段区别开来,我们把前一个记为AB ,后一个记为BA 。这样有向线段的长度也有正负只分。当一个有向线段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时,那么它的长度在数值上等于这条线段作为无向线段时的长度;当一个有向线段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时,那么它的长度在数值上等于这条线段作为无向线段时的长度的相反数。为了区别于一般无向线段的长度,我们把有向线段的有向长度叫做有向线段的数量。在不发生混淆时有向线段AB 的数量仍然用其本身符号表示为AB 。因此在刻画有向线段的无向长度时,一般记为||AB 。对有向线段的数量只有它们的方向一致或相反时才能进行运算。

在上述有向线段的意义下,有向线段具有下面的两条性质: 性质1o :BA AB -=或0=+BA AB 。

性质2o :对于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三个点A 、B 、C ,总有

AC BC AB =+或CA CB AB -=成立。

定理8.1.1(梅涅劳定理):设D 、E 、F 依次是三角形ABC 的三边AB 、BC 、CA 或其延长线上的点,那么这三点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FA

CF EC

BE DB

AD

证明:先证明必要性:如果D 、E 、F 三点共线。过C 作CM ∥DE 交AB 于M ,于是

FC

AF

DM BD DM AD EC BE FC

AF

DM AD

DM BD

EC BE ?=?∴

==,

,

所以

1-=??FA CF EC BE DB

AD

再证明充分性:如果

1-=?

?

FA

CF EC

BE DB

AD ,延长DF 交BC 的延

长线于E ',再作CM ∥DE 交AB 于M ,那么

FC

AF DM

BD DM

AD C

E E B FC

AF DM

AD DM

BD C

E E B ?=?''∴=='',

,所以

1-=?''?FA CF C E E B DB AD

从而

EC

BE C

E E B =

'' 进而E E ',重合。

例3(笛沙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连线共点,那么对应边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共线。

证明:设B A AB '',交于点E ,

图5

E

图6

F

C

C B BC '',交于点F ,A C CA '',交于点

D 。那么,在三角形OBC 中,

由梅涅劳定理有 1-=?''?''FB

CF

C C C O O B B B ;

同理:在三角形OCA 中有

1-=?''?''DC AD A A A O O C C C ,在三角形OAB 中有1-=?''?''EA

BE

B B B O O A A A , 将上面三个等式相乘、约分得:

1-=?

?

DC

AD EA

BE FB

CF

对于三角形ABC ,点D 、E 、F 适合梅涅劳定理,所以D 、E 、F 三点共线。

例4:求证,三角形的两条内角平分线和第三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对边所在直线的交点共线。

证明:如图7:D 、E 依次是角A 、B 的平分线与对边BC 、CA 的交点,F 是角C 的外角平分线与直线AB 的交点,由角

平分线定理有:

EA

CE AB CB DC

BD AC AB ==|

|||,|

|||和

FB

AF BC AC -

=|

|||,将这三个等式

左右对应相乘得:

1-=??EA

CE DC

BD FB

AF ,由梅涅劳定理即得D 、E 、F 三点共线。

例5:在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A 1B 1C 1中,三对对应顶点的连线AA 1、BB 1、CC 1交于一点S ,三对对应边AB 与A 1B 1、BC 与B 1C 1、CA 与C 1A 1分别交于P 、Q 、R 三点,求证P 、Q 、R 三点共线(如图8所示)。

图7

F

A

B

证明:由梅涅劳定理,只需证明:1

-=?

?

RA

CR QC

BQ PB

AP 即可。

事实上,在三角形ABS

中,P 、B 1、A 1分别是AB 、SB 、SA 三边所在直线上的点,

并且这三点共线,于是由梅涅劳定理有:

11111-=??A

A SA S

B BB PB

AP ………①

同理:在三角形BCS 中有:

11111-=??B

B SB S

C CC QC

BQ ………②

在三角形CAS 中:

11111-=??C

C SC S

A AA RA

CR ………③

将上面三个等式相乘即得: 1-=?

?

RA

CR QC

BQ PB

AP

所以P 、Q 、R 三点共线。

这个例题的结论在空间中仍然成立(如图9所示)。

R

1

图9

习题8.1

1、如图:三角形ABC 的外角平分线与对边所在直线依次交于D 、E 、F 三点,求证D 、E 、F 三点共线。

2、依次过三角形ABC 的顶点作它的外接圆的切线,这三条切线与对边所在直线依次交于D 、E 、F 三点,求证D 、E 、F 三点共线。

3、过三角形ABC 的顶点A 作角B 、C 的内、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 、E 、F 、G ,求证D 、E 、F 、G 四点共线。

4、设M 、N 是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的中点,延长CM 到D 使

CM = DM ,延长BN 到E 使BN = EN ,

求证D 、A 、E 三点共线。

5、设P 是三角形ABC 外接圆上任意一

点,P 关于直线AB 、BC 、CA 的对称点依次为D 、E 、F ,求证D 、E 、F 三点共线。

第1题

E

D

F

第3

第4

E

第5

E

§8.2 共点线

定义8.1.1:几条直线如果相交于同一点,则称这些直线为共点线,或称这些线共点。

一、证题术1:证明三线共点,可以先确定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然后在第三条直线上取两个点,证明它们与交点共线。即把共点线转化为证明点共线。这样就可以运用证明点共线的方法特别是运用梅涅劳定理来解决线共点问题。

例1:在三角形ABC 的外边作正三角形△BCA 1、△CAB 1、△ABC 1(如图1),证明:AA 1、BB 1、CC 1三线共点。

证明:分三种情形讨论。

1o 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120o 时,例如A 等于120o (图1①),

图1

A 1

C 1

A 1

B 1

1

C C

这时CAC 1、BAB 1是两条直线,从而AA 1、BB 1、CC 1三线共点于A 。

2o 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120o 时(图1②),设BB 1、CC 1交

于O 点,连接OA 、OA 1,这时:

∠BAB 1=∠BAC +∠CAB 1 =∠BAC + 60o =∠BAC +∠C 1AB

=∠CAC1,AB = AC1,AC=AB1,所以△ABB1≌△AC1C,进而A到BB1、CC1的距离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从而OA是∠B1OC1的平分线。

再由△ABB1≌△AC1C,有∠B1BC =∠CA1A,∠CAA1 =∠CB1B,所以A、O、C、B1四点共圆,B、O、C、A1四点共圆。所以:∠AOC =∠BOC =120o,于是∠AOB =120o,即A、O、B、C1四点共圆。于是∠AOC1 =∠ABC1 =60o、∠BOC1 =∠BAC1 =60o,所以OC1也是∠AOB的平分线。故C、O、C1三点共线。

3o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大于120o时,例如A大于120o(图1③),这时BB1、CC1交于△ABC外部一点O(O、A同在BC一侧),连接OA、OA1,同2o,可以证明△ABB1≌△AC1C及A、O、C、B1四点共圆,B、O、C、A1四点共圆,因此OA是∠B1OC1的平分线,OC1也是∠AOB的平分线。所以C、O、C1三点共线。

这道题还有其他许多种证法。同时结论还可以推广。

图2

1

B1

1

1

B

C

C

B

当△BCA1、△CAB1、△ABC1是三个相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

形ABC的三边为底边)时,结论AA1、BB1、CC1三线共点仍然成立

(如图二所示)。

例1中三直线AA1、BB1、CC1的交点O叫三角形ABC的正等角中心。当三角形ABC的内角都小于120o时,三角形的正等角中心到三角形的三顶点的距离之和为最小。这个性质在17世纪时被法国数学家费马首先发现,所以当三角形ABC的内角都小于120o时,三角形的正等角中心又叫三角形的费马点。

二、证题术2:证明三线共点,可以先确定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然后将这个点与第三条上某个点连接,证明这条连线与第三条直线重合。

例2:已知三个圆的圆心不共线,两两相交得三条公共弦,求证

这三条弦所在直线共点。

的公共弦为AA1,圆O1与圆O3的公

共弦为CC1。圆O2与圆O3的一个公

共点为B。由于圆心O1、O2、O3不共

线,并且O1O3⊥CC1,O1O2⊥AA1,

所以CC1与AA1必然交于一点O。连接BO并设所在直线交圆O3交于D1,交圆O2于D2,那么,由相交弦定理,在圆O2中,BO·OD2 = AO·OA1,在圆O1中,AO·OA1 =CO·OC1,在圆O3中,CO·CO1 =BO·OD1,所以

BO·OD2 = OB·OD1,于是OD1 = OD2。所以D1、D2重

合于一点B1,所以圆O2与圆O3的公共弦BB1也过O点。即三条公

共弦AA 1、BB 1、CC 1共点。

三、证题术3:证明三线共点,有时可以利用某些特殊点、线的唯一性。

例3: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依次是边CD 、DA 、AB 、BC 的中点,I 、J 依次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求证EG 、FH 、IJ 三直线共点。

证明:由图4,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EFGH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对角线FH 、EG 交于一点O 并且都被O 点平分。同时FJHI 也是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对角线FH 、IJ 也交于一点O 1并

且也被O 1平分,从而O 、O 1都是FH 的中点,故O 1、O 重合,所以EG 、FH 、IJ 三直线共点。

四、证题术3:证明三线共点,可以利用塞瓦定理

同梅涅劳定理一样,在证明线共点时,下面的定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个定理是由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兼水力工程师塞瓦(Ceva )首先发现的。

定理8.2.1(塞瓦定理):设D 、E 、F 依次是三角形ABC 的边BC 、CA 、AB 所在直线上的点,那么两两不平行的三直线AD 、BE 、CF 共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EA

CE DC

BD FB

AF 。

证明:先证必要性。如果直线AD 、BE 、CF 三直线交于同一点O ,对于三角形ADC 和三角形ADB 分别使用梅涅劳定理,那么有

C

B

1

1

-=?

?

-=?

?

CD

BC FB

AF OA

DO EA

CE BC

DB OD

AO

将上面的两个等式左右相乘即得:

1=??EA

CE DC

BD FB

AF

再证明充分性。假设条件

1=??EA

CE DC

BD FB

AF

成立。因为BE 、CF 不平行,所以设这两条直线交于O 点。又设直线AO 交直线BC 于D 1点。由前面证明过的必要性,应有

111=??EA

CE

C D BD FB AF

成立,及条件

1=??EA CE DC BD FB AF ,于是C D BD DC

BD 11=

成立。所以D 、D 1重合。这里如果AO ∥BC (图6),那

CB AO FB

AF AO BC

EA CE ==,代入

1=??

EA

CE DC

BD FB

AF 得

1-=DC

BD ,即

DC BD -=,而DC BC CD BC BD -=+=

从而0=BC 而导致矛盾,故AO 不可能平行于BC 。

下面我们用塞瓦定理证明本节例1后对费马点所作的推广。 例4:在三角形ABC 的外边以三角形的边为底边的三个相似等腰三角形△BCA 1、△CAB 1、△ABC 1(如图7),证明:AA 1、BB 1、CC 1三线共点。

证明:设三个相似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α,顶角为β,下面分三

图5

C

B

D

1图6

B

F

种情形讨论:

(1) 当三角形ABC 的最大角θ满足αθ-<0180时(图7①):

②图7

C 1

B C 1

B A 1

C 1

B

设AA 1、BB 1、CC 1交三角形的三边依次于D 、E 、F 三点,根据塞瓦定理只需证明

1=??EA

CE DC

BD FB

AF 即可。

而)

sin(||)sin(||)

sin(||||)sin(||||111

1αααα+?+?=

+??+??=

=

??B BC A AC B BC BC A AC AC S S FB

AF CBC CAC

同理有:

)

sin(||)sin(||)

sin(||)sin(||αααα+?+?=

+?+?=

A A

B

C CB EA

CE C AC B AB DC

BD

将上面三个等式分别相乘即得:1=?

?

EA

CE DC

BD FB

AF 。

(2)当三角形ABC 的最大角θ满足αθ->0180时(图7②)时,不妨设角C 是最大角。除交点F 外,D 、E 分别在BC 和AC 的延长线上,这时

)

sin(||)sin(||)

sin(||||)sin(||||111

1αααα+?+?=

+??+??=

=??B BC A AC B BC BC A AC AC S S FB AF CBC CAC )

sin(||)sin(||)

360sin(||||)sin(||||111

1αααα++=

--??+??-

=-

=??C AC B AB C C A AC B B A AB S S DC

BD CAA BAA

)

sin(||)sin(||)

sin(||||)360sin(||||111

1αααα++=

+??--??-

=-

=??A AB C BC A AB AB C C B BC S S EA

CE ABB CBB 将上面三个等式分别相乘仍然得:1=??EA

CE DC

BD FB

AF 。

(3)当三角形ABC 的最大角θ满足αθ-=0180时(图7③)时,不妨设角C 是最大角。这时,BB 1、AA 1都经过点C ,显然三直线AA 1、BB 1、CC 1三线共点于C 。

习题8.2

1、设G 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M 、N

分别是GB 、GC 的中点,延长AC 到E 使CE 等于AC 一半,延长AB 到F 使BF 等于

AB 一半,求证AG 、ME 、NF 三直线共点。

2、从三角形ABC 向外以三边为边作三个正方形(如右图)M 、N 、K 分别是平行于三角形各边的正方形边上的中点,求证AN 、BM 、CK 三直线共点。

3、以BC 为直径的5交三角形ABC 的边AC 于E 、交AB 于F ,AH 是BC 边上的高,过E 、F 分别引圆的切线ET 、FS ,求证AH 、ET 、

FS 三直线共点。

第1题

A

第2题

H

E

第3题

4、设AB是圆的直径,AA1、BB1、A1B1是圆的切线,其中A1B1的切点为C,过C作CH⊥AB于H,求证AB1、A1B、CH三直线共点。

5、从三角形ABC的顶点向某直线引垂线,得三个垂足A1、B1、C1,再作A1H1⊥

BC,B1H2⊥AC,C1H3⊥AB,求证A1H1、

B1H2、C1H3三直线共点。

第4题

1第5题

1

1

1

§8.3 几何证明的思路分析

垂直与平行、相等与不等是平面几何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关系,本节通过若干实例说明这些关系的证明方法和思路。

例1: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 = CD ,M 、N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BA 、CD 的延长线分别交MN 的延长线于E 、F ,求证:

∠AEM =∠CFM 。

思路:要证明两个角相等,一般有四种思路:将要证明的问题归结为某个等腰三角形(或构造一个等腰三角形)、集中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转化为平行线的同位角(或内、外错角)、同弧的圆周角等。具体用什么策略,要根据题设条件进行分析。 思路1:如图1。本题要证明的两个角的

位置较分散,利用题设条件中AB = CD 我们可以构造等腰三角形来达到目的。为此将DC 平移到AG 处,得到平行四边形ADCG ,然后作等腰三角形BAG 底边上的高AH ,

剩下的问题就是证明∠3=∠1,∠4 =∠2即可。欲达此目的,则需证明AH ∥MN ,这需要HM ∥AN ,而H 、M 分别是BG 、BC 的中点,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思路2:平移DC 到A 时可以改变方向

成图2的形状,这时要证明的两个角成为等腰三角形BAG 的两个底角。这仍然需要证明

图1

G

B

C

图2

B

C

BG ∥MN ,利用M 、N 的中点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例2:已知M 是线段AB 的中点,C 是

线段AB 上不同于A 、B 、M 的任意一点,D 是线段AB 外的一点,N 、P 分别是DC 、DB 的中点,Q 是MN 的中点,求证直线PQ

平分AC 。

思路:本题中点条件较多,构成的三角形也较多,因此中位线应该是予以注意的地方。连接AD 、CN 、MP ,只需要NE ∥AD 就可以解决问题。而PM 是三角形ABD 的中位线,故只需NE ∥PM 。但Q 是NM 中点,因而由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结论。

例3:已知三角形ABC 的内心O 与重心G 的连线GO 平行于BC ,那么AB 、BC 、CA 依次成等差数列。

思路:要证明AB 、BC 、CA 依次成等差数

列。需要证明AB + AC =2BC ,则需要找到AB 与BD ,AC 与CD 的比例关系,O 是内心,利用内角平分线定理得到

AB ∶BD = AO ∶OD=AC ∶DC ,由于GO 平行于BC 和G 是重心得到

AO ∶OD = 2∶1,即AB ∶BD =AC ∶DC= 2∶1

AB + AC =2BD+2DC=2BC ,即AB 、BC 、CA 依次成等差数列。 例4:从圆⊙外一点P 引圆⊙的切线PA 及割线PBC ,弦AE 过

图3

A

图4

D B

C

BC 中点D ,弦EF ∥PC ,求证PF 是圆⊙的切线。 思路:如图5,要证明PF 是切线,需要证明∠6=∠4。也就是证明∠4=∠5,这需要APFD 四点共圆。也就是

证明∠2=∠3,但∠2=∠1,∠1=∠E ,

∠E=∠3,至此问题得到解决。

例5:将任意三角形ABC 的每个内角三等分,证明每两个内角的相邻三等分线的交点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图6)。 思路:这道题按常规思路一般不易获得解决。如果我们先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构造一个结构与图6相同的图形,利用相似形的传递性达到证明的目的。具体思路如下:

设∠A=3α,∠B=3β,∠C=3γ,作任意等边三角形EFG ,在其外侧作∠A 1EG =60o +β,∠A 1GE =60o +γ,∠B 1EF = 60o +α,∠B 1FE = 60o +γ,∠C 1FG =60o +β,∠C 1GF

= 60o +α(入图7),以下需要完成△A 1B 1C 1∽△ABC ,△A 1EB 1∽△AQB ,△A 1GC 1∽△AOC ,△B 1FC 1∽△BRC 的证明,从而达到△EFG ∽△QRP 的目的。

这时,∠EA 1G=180o -∠A 1EG -∠A 1GE=60o -(β+γ)=α, 同理:∠EB 1F=α,∠A 1EM=β。

过E 作直线EM 使∠A 1EM=β,交A 1G 于M ,交B 1F 于N ,那

图5

P

B

B 1

1

么 ∠MEC=∠A 1EG -β=60o ,又∠FEG=60o ,故∠FEN=180o -(60o +60o )=60o ,∠B 1EN=∠B 1EF -60o =α,

由EG=EF ,∠MGE=∠NFE=60o +γ,∠MEG=∠NEF=60o 。于是△MEG ≌△NEF 。进而得ME=EN 。 同时由△A 1ME ∽△ENB 1,得

EN

M A EB E A 11

1=,所以

ME

M A EB E A 11

1=

再考虑∠A 1EB 1=180o -(α+β),所以△A 1EB 1∽△A 1ME ,于是∠B 1A 1E=α,∠A 1B 1E=β。

同理可得∠GA 1C 1=α,∠GC 1A 1=γ,∠FB 1C 1=β,∠FC 1B 1=γ 所以△A 1B 1C 1∽△ABC 。

进一步得:△A 1GC 1∽△APC ,△A 1FC 1∽△BRC ,△A 1EB 1∽△AQB ,所以△EFG ∽△QRO ,这就证明了△QRP 是正三角形。

习题8.3

1、设AC 与BD 为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E 为它们的交点,F 、G 为边AD 、BC 的中点,连接FG 交AC 、BD 于P 、Q ,求证EP=EQ 。

2、设D 、E 、F 是△ABC 三边BC 、CA

的中点,AH 为BC 边上的高,求证∠EHF

3、在△ABC 的各边上作等腰相似三角形△ABD ∽△BCE ∽△ACF ,求证DF=EC 。

4、在△ABC 中,∠A=60

o ,求证∠A 的平分线垂直平分连接外心O 及垂心H 的线段OH 。

5、自△ABC 的顶点A 作对边的高AG 交外接圆于F ,垂足、垂心分别为D

、H ,求证D 为HF 的中点。

D

第2题

D E

B

第4题

第5题

B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连接DF,G为DF的中点,连接EG,CG,EC. (1)如图1,若点E在CB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与G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当E,F,D三点共线时,求DF的长及tan∠ABF的值. 解:(1)EG⊥CG,=, 理由是:过G作GH⊥EC于H, ∵∠FEB=∠DCB=90°, ∴EF∥GH∥DC, ∵G为DF中点, ∴H为EC中点, ∴EG=GC,GH=(EF+DC)=(EB+BC), 即GH=EH=HC, ∴∠EGC=90°, 即△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2) 解:结论还成立, 理由是:如图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在△EFG和△HDG中 ∴△EFG≌△HDG(SAS), ∴DH=EF=BE,∠FEG=∠DHG, ∴EF∥DH, ∴∠1=∠2=90°-∠3=∠4, ∴∠EBC=180°-∠4=180°-∠1=∠HDC, 在△EBC和△HDC中 ∴△EBC≌△HDC. ∴CE=CH,∠BCE=∠DCH, ∴∠ECH=∠DCH+∠ECD=∠BCE+∠ECD=∠BCD=90°, ∴△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G为EH的中点, ∴EG⊥GC,=, 即(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 解:连接BD,

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 2 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 2 1BC ∴∠F=∠GMN ∵AD=BC ∴GN=GM ∴∠GMN=∠GNM ∴∠DEN=∠F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 =AB ⌒ ∴∠F=∠ACB 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 ∴BH=BF 又AD ⊥BC ∴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 ∵∠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 2 1 ∠BOC=60°∴∠OBM=30° ∴BO=2OM 由(1)知AH=2OM ∴AH=BO=AO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方法情况总结)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归纳总结: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二. 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如图3所示,设BP、CQ是的内角平分线,AH、AK分别为A到BP、CQ的垂线。求证:KH∥BC 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AC,。 求证:FD⊥ED 三. 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中,,∠BAC、∠BCA的角平分线AD、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 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分ABC ∠.求证:BD 平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 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108A BED ∠=∠=, 36C ABC ∠=∠=.∴72DEC EDC ∠=∠=,∴CD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 分析:将ΔADF 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BG .∴GAB FAD ∠=∠.易 证ΔAGE ≌ΔAFE . ∴ 1452FAE GAE FAG ∠=∠=∠= 13、如图,点E 在ΔABC 外部,D 在边BC 上,DE 交AC 于F .若123∠=∠=∠, AC=AE.求证:ΔABC ≌ΔADE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213E D B A

立体几何证明垂直专项含练习题及答案

立体几何证明------垂直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 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_________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5.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 个平面相交,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7.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_____________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 个平面平行. 8.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________. 9.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________平行. 10.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_____于另一个平面. 二.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 定义判定 语言描述如果直线l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 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 互相垂直,记作l⊥α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 图形 条件b为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而l对这 一直线总有l⊥αl⊥m,l⊥n,m∩n=B,m?α,n?α 结论l⊥αl⊥α 要点诠释: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知识点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性质 语言描述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 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一、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先证明某两个角相等。 2、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3、通过平移或旋转或者折叠得到的线段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线段的和差。 二、求线段的长度的常用办法 1、利用线段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线段的长度,再证明所求线段与已求的线段相等。 3、勾股定理。 三、证明角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相等。 3、角的和差 4、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某两条边相等。 5、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四、求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角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角的长度,再证明所求角与已求的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角) 2、有两个角互余。(从角) 3、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边) 4、30度角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两边相等。(从边) 2、证明有两角相等。(从角) 七、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 八、证明角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两个角相等(定义)。 2、等就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行线上。 九、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把某条线段平分,并与它垂直。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5.6几何证明举例

§5.6 几何证明举例(2)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 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 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直尺、圆规、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写出证明的过程,注意几何证明的三步)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法1 证明:过点A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 ∴∠BAD = ∠CAD (角平分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AD = ∠CA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SA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法2 证明:作BC边上的中线 AD ∴ BD = CD (中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D = C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 SS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它的正确性? 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如图,在△ABC中,∠B=∠C 求证:AB=AC 证明:作AD⊥BC,垂足为D 则∠ADB=∠ADC=90°(垂直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B=∠C (已知), ∠ADB=∠ADC=90°(已证) AD=AD (公共边) ∴△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明: (鼓励学生当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 ①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精讲点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2、数学语言表达: 性质1:性质2: 在△ABC ∵ AB=AC ∵ AB=AC ∴∠B= ∠C ① AD平分∠BAC (等边对等角) ②AD⊥BC ③ BD=DC ( ①,② ,③均可作为一个条件,推出其他两项 ) (三线合一) 四、典例精析 例1 已知,D是△ABC内的一点,且DE=DC,BD平分∠ABC,CD平分∠ACB 求证:AB=AC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编辑整理:临朐王老师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 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 为BC的中点,AD 平 分BAC ∠,BD ⊥AD 于 D .AB =9,AC =13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 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o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 18ABD DBE ∠=∠=o ,108A BED ∠=∠=o ,36C ABC ∠=∠=o .∴72DEC EDC ∠=∠=o ,∴CD =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中考几何证明题及答案

几何证明练习题及答案 【知识要点】 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熟练应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地写出较难证明的求证; 3.证明要合乎逻辑,能够应用综合法熟练地证明几何命题。 【概念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高 线( ),对应中线( ),对应角的角平分线( )。 2.在Rt△ABC 中,∠C =90°,∠A =30°,则BC :AC :AB=( )。 【例题解析】 【题1】已知在ΔABC 中,108A ∠=o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 BC =AB +CD . 【题2】如图,点E为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为CB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A⊥AF.求证:DE=BF. 【题3】如图,AD 为ΔABC 的角平分线且BD =CD .求证:AB =AC. 【题4】已知: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直线上,BF=CE ,AB ∥ ED ,AC ∥FD ,证明AB=DE ,AC=DF. 【题5】已知: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 3,PB =4,PC =5. 求:∠APB 的度数.

【题6】如图:△ABC 中,∠ACB=90°,AC=BC ,AE 是BC 边上的中 线,过C 作CF ⊥AE ,垂足是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 (1) 求证:AE=CD; (2) 若AC=12㎝,求BD 的长. 【题7】等边三角形CEF 于菱形ABCD 边长相等. 求证:(1)∠AEF=∠AFE (2)角B 的度数 【题8】如图,在△ABC 中,∠C=2∠B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B ,求证:AB=AC+CD. 【题9】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的 中点,BE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F. 求证:AF=2 1FC 【题10】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绕点C 旋转到A'B'CD'的位 置,若∠B'CB=30度,求AE 的长. 【题11】AD,BE 分别是等边△ABC 中BC,AC 上的高。M,N 分别在AD,BE 的延长线上,∠CBM=∠ACN.求证AM=BN. 【题12】已知:如图,AD 、BC 相交于点O ,OA =OD ,OB =OC , 点E 、F 在AD 上,且AE =DF ,∠ABE =∠DCF . 求证:BE‖CF . 【巩固练习】 【练1】 如图,已知BE 垂直于AD ,CF 垂直 于 AD ,且BE=CF. O F E D C B A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1.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在AB上.求证:△CDA≌△CEB. 2.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BF=13,EC=5,求BC的长. 4.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 5.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6.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 8.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 10.如图,已知∠CAB=∠DBA,∠CBD=∠DAC. 求证:BC=AD.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 12.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 13.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 (1)求证:BD=CE; (2)求证:∠M=∠N. 14.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CD≌△CBE. 1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

201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分类汇编17:几何证明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分类汇编17:几何证明 一、填空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重庆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 图,在ABC V 中,0 90C ∠=, 0 60,20A AB ∠==,过C 作ABC V 的外接圆的切线 CD ,BD CD ⊥,BD 与外接圆交于点E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_ 【答案】5 错误!未指定书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 图, △ABC 为圆的内接三角形, BD 为圆的弦, 且BD //AC . 过点A 做圆的切线与DB 的延 长线交于点E , AD 与BC 交于点F . 若AB = AC , AE = 6, BD = 5, 则线段CF 的长为______. 【答案】 8 3 错误!未指定书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省数学(理)卷(纯WORD 版)) (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在圆O 上,延长BC 到D 使 BC CD =,过C 作圆O 的切线交AD 于E .若6AB =,2ED =,则BC =_________.

【答案】 23 错误!未指定书签。.(2013年高考四川卷(理))设 12 ,,, n P P P L为平面α内的n个点,在平面α内的所有点中,若点P到12 ,,, n P P P L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则称点P为 12 ,,, n P P P L 点的一个“中位点”.例如,线段AB上的任意点都是端点,A B的中位点.则有下列命题: ①若,, A B C三个点共线,C在线AB上,则C是,, A B C的中位点;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的点是该直角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中位点; ③若四个点,,, A B C D共线,则它们的中位点存在且唯一; ④梯形对角线的交点是该梯形四个顶点的唯一中位点. 其中的真命题是_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数学社区) 【答案】①④ 错误!未指定书签。.(2013年高考陕西卷(理))B. (几何证明选做题) 如图, 弦AB与CD 相交于O e内一点E, 过E作BC的平行线与A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已知PD=2DA=2, 则PE=_____. E D O P A B C 【答案】.6 错误!未指定书签。.(2013年高考湖南卷(理))如图2,在半径为7的O e中,弦, AB CD 相交于点,2 P PA PB ==,1 PD=,则圆心O到弦CD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 A E D C B O 第15题图

中考几何证明---线段的和差 根号

线段和差根号 1.已知∠AOB=90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E.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易证:OD+OE=2 OC.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在图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图1 图2 图3 2.已知等腰△ABC中,AB=AC, ∠ACB=900 ,D为AB的中点,点E为平面内一点,连接DF、BE 。过点D作DE的垂线 交直线BE于点F ,且∠DEF=∠ABC ,连接CF .当点E在△ABC内时,如图1 ,易证:BF=CF+2DF . 当点E在△ABC外时,如图2、3两种情况,线段BF、CF、DF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图3加以证明。 3.在△ABC中,∠ABC=450 , CD⊥AB ,BE⊥AC ,垂足分别为DE ,连接DE . 当点E与点C重合时,此时EC=0 (如图1) ,易证:EB-EC=2DE . 当点E与点C不重合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EBECDE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4.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P是直线AC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PF⊥CD ,交直线CD于F . (1)如图1,若点P在线段AO上(不与点A、O重合)时,PE⊥PB ,且PE交CD于点E.求证:DF=EF . (2) 若点P在线段OA上(不与点A、O重合), PE⊥PB ,且PE交直线CD于点E ,求证:PC=PA+2CE . (3) 若点P在直线AC上(不与点A、C重合),PE⊥PB ,且PE交直线CD于点E ,(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线段PC、PA、CE间的一个等量关系。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E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专题_如何做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 C F B A E D 图1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 D 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 D B C F E A 图2 证明:连结AC 在?ABC 和?CDA 中, 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 AB CD AE CF BE DF ===∴?∴∠=∠==∴=,,,??() 在?BCE 和?DAF 中,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764473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 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 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B

F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经典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

初中几何证明题思路及做辅助线总结

中考几何题证明思路总结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三、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错角相等或同旁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四、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初二上几何证明题100题专题训练

C A B C D E P 图 ⑴八年级上册几何题专题训练100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证:∠ADB=∠FDC 。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AE=BD, 连结EC、ED,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分∠ABC,DE⊥BC且BC=10,求△DCE的周长。 8. 如图,已知△EAB≌△DCE,AB,EC分别是两个三角形的最长边,∠A=∠C=35°,∠CDE=100°,∠DEB=10°,求∠AEC的度数. A B C O M N

几何证明题复习题答案

6.(2012重庆)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F为边BC的中点,DF与对角线AC交于点M,过M作ME⊥CD于点E,∠1=∠2. (1)若CE=1,求BC的长; (2)求证:AM=DF+ME. 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答:(1)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D, ∴∠1=∠ACD, ∵∠1=∠2, ∴∠ACD=∠2, ∴MC=MD, ∵ME⊥CD, ∴CD=2CE, ∵CE=1, ∴CD=2, ∴BC=CD=2; (2)证明:如图,∵F为边BC的中点, ∴BF=CF=BC, ∴CF=CE, 在菱形ABCD中,AC平分∠BCD, ∴∠ACB=∠ACD, 在△CEM和△CFM中, ∵, ∴△CEM≌△CFM(SAS), ∴ME=MF, 延长AB交DF于点G, ∵AB∥CD, ∴∠G=∠2, ∵∠1=∠2, ∴∠1=∠G, ∴AM=MG, 在△CDF和△BGF中,

∵, ∴△CDF≌△BGF(AAS), ∴GF=DF, 由图形可知,GM=GF+MF, ∴AM=DF+ME. 7.(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ABC中,AB=AC=10cm,BC=12cm,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从点B 出发,以a cm/s(a>0)的速度沿BA匀速向点A运动;点Q同时以1cm/s的速度从点D 出发,沿DB匀速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 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 t s. (1)若a=2,△BPQ∽△BDA,求t的值; (2)设点M在AC上,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 ①若a=5 2,求PQ的长; ②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 若存在,请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1)由△ABC中,AB=AC=10厘米,BC=12厘米,D是BC的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求得BD与CD的长,又由a=2,△BPQ∽△BD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t的值; (2)①首先过点P作PE⊥BC于E,由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易证得PB=PQ,又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得方程5 2 t 10 =1 2 (6-t) 6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②首先假设存在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由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四边形PQCM是菱形,即可得PB=CQ,PM:BC=AP:PB,及可得方程组,解此方程组求得t值为负,故可得不存在.

几何证明之线段倍分关系(一) (2)

中考专题复习 几何证明之线段倍分关系(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步骤、思路和方法(本节课重点学习解题方法,可简略书写过程)。 2、灵活运用线段中点的常见用法,会证明线段的2倍关系。 3、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步骤、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线段中点的常见用法,会证明线段的2倍关系。 教学难点:作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检(用简短的语言或图形表示) 1、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步骤是: 2、线段的中点有哪些常见的用法: 3、证明线段的2倍关系除以上中点的基本图形外还有什么方法: 4、证明线段相等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例1: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60°,M为线段AC上一点(M不与A,C重合),以AM为边,构造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MN,线段MN与AD交于点G,连接NC,DM,Q为线段NC的中 点,连接DQ,MQ,求证:DM=2DQ. 请同学们标上已知条件,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由菱形ABCD你在图中能得到哪些结论?结合∠BAD=60°你又能得到时哪些结论?把你认为有用的结论标在图上。 2、由等边三角形AMN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中点有哪些常见的用法?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猜想中点Q可以怎么用?

4、线段的2倍关系有哪些常见的证明方法?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你认为有哪些可能的方 法? 5、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请写出简要解题思路(可不写证明过程)。 我的收获: (三)当堂达标: 如图,在RT △ABC 中,∠ABC=90°,在RT △BDE 中,∠BDE=90°,AB=DB ,∠ BAC=∠BDE ,连接CD ,连接AE 交BD 于点F ,点F 恰好为AE 的中点。求证:CD=2BF 。 (四)课堂小结 备用图 备用图 备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