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第25卷第3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Vol.25N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 May.2003

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溥 林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它不但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繁荣,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而且为“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关键词:大学;中世纪;自由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3)03-0054-04

国内学界长期以来把整个中世纪简单地等同于“黑暗时代”,因而对中世纪的哲学与文化一直缺乏深入的了解。我们总是“言必称希腊”,对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津津乐道,却断定中世纪只是宗教上的狂热和科学上的蒙昧。事实上,中世纪与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是西方文化的根,也正是通过中世纪这一环节,今天意义上的西方文化才得以产生,伟大的希腊罗马遗产也才得以对西方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中,大学这种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欧洲中世纪文明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一)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罗马时代的城市几乎完全没落,有的成为设防据点,有的成为封建诸侯或主教的驻地,古代的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也几乎荡然无存。统治西欧各地区的蛮族王国由于刚刚才脱离原始部落状态,在文化教育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时,罗马基督教会就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其中,以意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开创的本笃会修道院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影响最大。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Oblati,意为自愿献身者;另一种是学成后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Externi,意为外来者。前者又称为内学,后者又称为外学,除僧院学校外,还有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当,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它虽然是由教会举办的,但也向一般世俗群众开放。教会首先需要的是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需要利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文艺学科教育)的学习课程。在当时的学校都设有三艺(trivium)和四艺(quadrivium),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合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septem artes lib2 erales),简称“七艺”。但是,在整个中世纪的初期,文化教育基本上局限于为教会和宫廷服务,教育水平也停留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的逐渐活跃,开始重新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西欧与其他地区的来往开始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眼界也比以前也开阔了。此时,教会学校已无法满足世俗社会的需要,于是,逐渐出现了城市的大学。城市大学的诞生标志着西欧文化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而它的出现又是与当时的历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溥林又名熊林(1970-),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2000级博士研究生。

史文化条件分不开的。

十字军东征和东西文化融合为大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发表煽动基督徒的长篇演说,为“征讨异教徒”进行总动员。以此为标志,开始了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通过十字军东征,欧洲人接触到了高水平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带回了许多学术典籍。在阿拉伯人占领的比利牛斯半岛和诺曼人占领的意大利南部,许多学者将古典文献和阿拉伯文献由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由此,中世纪的欧洲开始了解到古典文化的面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著作等。另外,一些伊斯兰文化的杰出成就,如阿维森纳的医学和哲学著作、阿维罗伊的哲学著作以及各种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知识也都传入欧洲。这对于当时的西欧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是一场大的革新。除了原来的文艺学科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外,新的三个高等学科即神学、法学和医学也开始确立,从而为大学各学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当时西欧城市各种行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为大学的组织奠定了基础。在城市的发展中,兴起了各种手工业的同业行会、商会,它们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成为控制城市的力量。在行会的发展和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与制度,这成为了大学组织的榜样,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大学(univer2 sity)一词由拉丁语universitas而来,而universitas本意为“共同体”,它是由介词Versus(往,向,朝向)与名词Unum(唯一,单独)构成,意思是“成为一体”。因此,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无非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学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2 ulty),它是由拉丁语facultas而来,本意为才能,即教授某种科目的能力,后来开始把系这个名词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来说,大学作为一种行会体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傅(magister)与学徒(discipulus)的关系。

最早兴起的大学是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15世纪,整个西欧建立了近80所大学。据统计资料,意大利有20所,法国有18所,英国有2

所,苏格兰有3所,西班牙有13所,葡萄牙有1所,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16所,匈牙利有3所,波兰、丹麦和瑞典各1所。由于当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每个地方的大学都向各地学生开放,而不限于周边地区,这就使得那时的大学都有着很强的国际性,各地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自由到自己所喜爱的大学求学。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只有完成了以传统的“七艺”为内容的基本人文学科课程后,才可能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等其他专科。

(二)

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完全实行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学校可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大学的自治性还表现在它享有其他一些特权,如免纳捐税,免受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大学在其成立之初都同当时的市政当局和教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以最早兴起的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地的大学,则多属此种类型。

中世纪大学统一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这就使得欧洲各地的学生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不同的学科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教学方法上却大致相同。如在当时的神学院,除了圣经外,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彼特?朗巴特(Peter Lom2 bar d,1100-1164)的《箴言四书》(Libri Quatuor Sententiarum),但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仍是通行的讲授和论辩。讲授(lectio)来自拉丁语动词阅读(lego),即阅读指定的教材,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地记笔记,授课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Commentarius)。论辩(quaestio)最初只是一种口头训练,后来演变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在神学院,论辩又分为两种,即问题论辩(quaestio disputata)和自由论辩(quaestio quodlibetal2

溥 林: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is)。问题论辩在课堂上进行,由教师提出一个点,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进行对辩,由教师主持,裁定胜负。有时,由一名学生就某一问题的两面自己提出论据,自己辩驳,称为独辩。自由论辩则是在公开场所进行,一般是在降临节(Advent)后的第二周和四旬斋(Lent)后的第四五周举行。自由论辩的规模很大,不局限于学术问题,任何问题都可提交讨论,参加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其他著名的访问学者。论辩的题目最后整理、汇集为“论辩集”(Quaes2 tiones),各种题目的论辩集则进一步总汇为“大全”(Summa)。它的写作方式是围绕一个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每一问题都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作者先列举维护这些意见的理由,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逐一反驳其中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并论证另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

按当时大学的规定,文学院的课程需要4年半到6年,有的学校甚至要求7年。文学院毕业后,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学士学位(baccalaureus),然后才可能继续申请硕士(magister)和博士(doctor)两种学位。当时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多大差别,它们的区别是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则公开举行,有隆重仪式。通过考试者,到主教所辖的地区,由副主教赐给学位。,统称为教授(pro2 fessor)。事实上,学位制最初只是教师行会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它起着决定职业标准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作用,学士最初根本就不是一种学位,它乃是教师行会所新招学徒的一种身份,这些年青人希望有一天也成为行会的正式学员。那些获得许可证,被接纳到教师行会的人,最初一律叫硕士,mag2 ister其本意就是师傅,表明已出师了,可以开始授课带徒,而博士或教授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范,是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13世纪的巴黎有欧洲雅典之称。巴黎大学的前身是诺丹(Notre Dame)主教学校。12世纪初,学者香浦的威廉(Guillaume de Champeaux,1072-1121)在此主持校务,著名经院哲学家彼特?阿贝拉尔(Petrus Abaelardus,1079-1142)1108年至1139年间也曾多次在这里讲学。起初,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按乡土组成德意志、诺曼底、罗马和英格兰四个同乡会,教师则按学科的不同组成艺学、神学、医学和教会法学(罗马民法在巴黎被禁止讲授)四个教授会。每个教授会有权颁发本学科的教学许可证,决定本学科的教学规则和学生

纪律,大学的重大事务都由这几个教授会共同会商。巴黎大学鼎盛时期师生达5万多人,号称与教皇和皇帝一起并为欧洲三足鼎立的势力,因此,在当时就有“罗马有教皇,德国有皇帝,法国有知识”这种说法。到了13世纪,随着经院哲学的繁荣,它更是成了欧洲学者云集的中心,来自各地的学者都在这里求学与讲学,不同学派与思想的论战也大都在此发生,因此,它更是享有“哲学家的天城”(Civitas Philosophorum)的美誉。

(三)

中世纪的大学产生以后,迅速成为欧洲文化复兴和传播的中心,也是随后进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此外,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种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如希腊雅典的学院、阿拉伯的“智慧馆”和中国的书院等,但是,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公室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当欧洲还处于文化的黑暗时期时,却正是阿拉伯世界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彪炳于世的时候。公元7、8世纪兴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古代东西诸多民族、宗教融合、碰撞的结果,它在产生之初即表现出勤于学习、尊重知识的特点,据说,穆罕默德曾对穆斯林发出“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号召。经过阿拉伯人200年左右的努力,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几乎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这些著作被翻译为拉丁文而为中世纪的学者所了解后,重新点燃了欧洲人的智慧,而这主要是在当时的大学里展开的。

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的势力也慢慢渗透进大学,经院哲学逐渐在为大学的主要内容。当时兴起的两个托钵修会,即多米尼克修会与法兰西斯修会更是积极向各个大学渗透,他们在大学的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属于法兰西斯修会的著名学者有“不可辩驳的博士”(Doctor irrefvagibilis)哈列斯的亚历山大(Aexander Halensis,1185-1245)、“六翼天使博士”(Doctor sera Phicus)波那文图拉(Bonavctura,1221-1271)、“悲惨博士”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精微博士”(Doctor subtilis)约翰?邓?司各脱(Johannes Durs Scotus,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65~1308)以及威廉?奥康姆(Guilelmus de Ock2 ham,约1285~1349)等;属于多米尼克修会的著名学者有“全能博士”(Doctor universdis)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200~1280)、“天使博士”(Doc2 tor angelicus)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以及约翰?艾克哈特(Johanes Eckhart, 1260~1327)等。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者成为了中世纪神二哲学的中坚力量,他们让他们的一代成为了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之一,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也成为了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源泉。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中世纪的大学体制为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成为当时各方面学者活动的舞台。例如13世纪的牛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开始萌芽。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罗伯特?格罗斯太斯特(Robort Grosseteste,1168-1253)和他的学生罗吉尔?培根将柏拉图对数学的强调和亚里士多德对实验观察的强调结合起来,奠定了现代科学兴起的基础,他们自己也成为现代科学的先驱。此外,但丁、薄伽丘、哥白尼、伽利略、弗朗西斯?培根、牛顿等人的思想,也都是在大学的土壤上产生的。

中世纪的大学让“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曾讲,科学的价值不在于作为实现某种崇高目的手

段和工具,它是自成目的的活动,它是自由的人进行的自由思考,它有着其内在的价值,因此,科学活动更类似于游戏,而不是获取某种实用价值的工作。然而,这种理想惟有通过某种见证获得现实力量后才能表达出来,中世纪大学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职业化就是一种见证,它让那种理想成为了现实的可能。在大学兴起以前,古代学院中的学者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既是真理的追求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更是为治国安邦出谋划策的帝王师。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知识分子成为四处游荡的乞儿,另一方面更是让他们活动沦为可有可无的工具。中世纪的大学通过知识活动的行业化,使得知识分子以“分子”的方式显现出来,让他们不再停留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境界。如果说知识是由于对自己的否定,最终才被某种力量见证出它的价值的话,那么知识分子也必须通过对自己的限定才可能为某种力量所见证。

以京师大学堂的成立为标志,我国传统式的书院教育就终结了,现代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方大学的翻版。然而,无论是从大学教育的理念,还是从大学的法律地位来看,我们的大学与西方大学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现代社会的构架、学科的分类等都使得回到传统书院几乎不可能,因此,重新审视和理解西方大学教育的精神,或许会让我们思考到更多的东西。

参考文献:

[1]C.沃伦?霍莱斯特,陶松寿译.欧洲中世纪简史[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8.

[2]亨利?皮雷纳,陈国木梁译.中世纪的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雅克?勒戈夫,张宏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1999.

[4]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华

夏出版社,1987.[5]Frederick Copleston,S.J.A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2,Mediae2

val Philosophy partl,Augustine to Bonaventure.Image Bokks edition 1962.

[6]A.Fremantle.The Age of Belief,The New American Library,Inc.

1954.

(责任编辑:王京粤)

Mediaeval U niversitie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PU L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Abstract:Universities were wa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middle ages hare a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progress of the culture in the world.It was the important medium by which Europe realized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again.It not only advanced the pros2 perity of scholasticism and the Renaissance,but also guaranteed the ideal of free thought and autonomous science.

K ey w ords:Umiversity;Mediaeval;freedom

溥 林: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西欧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始于() A.8世纪 B.9世纪 C.10世纪 D.13世纪 2.西欧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的主要原因是() ①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 ②城市就是领主的庄园 ③领主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④城市居民比较富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13世纪,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某城市颁发“特许状”,这标志着该城市() A.实现了完全独立 B.取得自治权 C.取得建国权 D.取得免税权 4.农奴科特威在某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后,他的境遇不符合史实的是() A.他就获得了某市市民的身份 B. 他从此享有自由 C.领主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D.他在城市里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 5.随着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 A.无产阶级 B.雇佣工人 C.市民阶层 D.资产阶级 6.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

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兴起 B.城市的自治 C.大学的兴起 D.古典文化在西欧传播 7.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不包括()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开放异端言论 8.下列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有误的一项是() A.文法 B.算术 C.神学 D.音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琅城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琅城是该国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1)琅城是哪国的城市?琅城的主教为什么能控制琅城? (2)琅城市民为什么要举行起义?由此可知当时欧洲城市争取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其他许多城市实现自治一样,琅城最终取得自治权的形式是怎样的?

中世纪大学教育

有资料表明,大学的主要成就是使人们变得有文化素 养。大学有创造学术人格,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潜能。人们 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赚钱这还有待证明,但事实上人们上 大学的初衷是为了获取知识,而非利用其谋利。 所有伟大的教育学家们都希望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 题,那就是人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能做的事情 往往多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既然我们已从祖先、父母、朋友以 及老师那获得了潜能,那我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 它。正如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认为撰写《大学》是他的义务所 在。“大学”被英译为university,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我们必 须付出的努力;二是我们期望获取的重要知识。在拉丁语中 studium同样意为“我们作为学生需努力学习以获得宝贵知 识”。 意大利语的university一词也可称为universitá degli studi, 意为“专注集体活动”。起初,一些由老师及其学生构成的团 体仅在该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集体活动。这些团体之间是孤立 的,没有联系的。后来,很多这样的团体联合起来并通过共同 努力来统一获取知识,这就是“大学”一词的含义。人类未发 挥出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 的不该是大学的劣势和过失,而是大学所蕴含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牛津大学充分认识到 13 世纪哲学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性,在其对学位获 得的要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 1268 年关于文学学士的毕业章程规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 (1) 古逻

辑学: 如《波尔菲利逻辑学入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解释篇》以及吉尔 伯特波里《性别 原理》 ; (2) 新逻辑 : 《前分析篇》、《论题法》、《诡辩论》、《后分析法》等; (3) 语法: 普利西安 《语法结构》、多纳图斯《原始语法学》 ; (4)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物理论》、《灵魂论》、《发生 论》、《动物机能衰退论》。 牛津大学 1409 年获得许可的必读书目及课程讲座① 必修科目学期要求 自由七艺 文法 修辞 算学 逻辑 音乐 几何 天文 普利西安《关于主题与副题》一学季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三学季 博修斯《论题主题学》第四卷 西塞罗《新修辞学艺术》 奥维德《变形记》 《维吉尔诗艺》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标签: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大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从此历经数百年战乱,政治分裂,经济败落,文化颓废,进入了所谓封建中世纪“黑暗时代”。这时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却因独尊的国教地位逐渐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基督教神学成为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教会人士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和文化知识的垄断者。欧洲各国除了僧院和教会学校几无世俗教育可言,这时的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教会把古典科学文化知识贬斥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压摧残,古代辉煌的文化财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残存下来的也变成为神学的附庸,人类文化史上的灰色记忆自此开始,但中世纪在教育上却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事物——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1]、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除由教会学校转化而来以外,大多是由社会自行创办的世俗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需要和教育进步的自然产物,并没有预先的创建计划和精心准备。[2]它们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因学习需要依照手工业封建行会的规则组建起来的学习研究组织,师生关系即行会里的师傅学徒关系。大学建立大多需要教会审批,根据教皇训令和特许而创办,但它们却不依靠教会或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是自筹办学经费,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生存发展。这种学校甚至没有围墙,教室也是临时租用的。拉丁文“大学”词汇的最初意思即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行会团体,当时同一城市的几个团体聚集组合成某一组织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的结合就是大学。学生们在外求学“最能保障安全的机会,则是与在该国的同胞联合起来”。[3]各种学生团体如“同乡会”和教师团体“教授会”组合起来以保障教育行业制度的规范和教学行为的正常运行,即保护师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和其它利益而形成大学。行会性质及受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平等性、民主性、独立性成为大学的特点,它的管理者全部由选举产生。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是属于不同类别的,它们各以不同的方式组成,它们的联合也各不相同,所在城市也各有特点,这些不同表现在大学体制的不同上。

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起源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创立的背景及起源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也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中世纪大学的创办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王室与教皇之间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 (一)中世纪大学创立的社会背景 社会基础: 1.政治上: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王室与教皇的斗争),前民族国家的发展; 王室支持大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他们统治下的繁荣,弥补战争和瘟疫带来的人口和财富上的损失; 2.经济上: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及新型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和贸易复兴;从11~15世纪,欧洲约诞生了5000个新兴城市和城镇); 3.文化上:十字军东征后,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呈现在西欧社会面前; 4.宗教上:在大学出现之前,教会机构承担着部分西方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修道院、大教堂);教会支持则是通过大学使人们学会如何尊崇神。 5. 社会环境:中世纪后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需求(如对律师、管理者、文书、医生、牧师等的需求)。首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王权在与教会的争夺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上的依据。教会自我完善的需要。再次,学者们追求理性与自由的需要。 文化基础: 1.学者对古罗马、希腊文化典籍的翻译; 2.七艺以外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世界。其次,新学科的引进也拓宽了欧洲人的思维。代数学、零的符号、小数的规律等从此为欧洲人所熟悉。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而引进的古典的以及阿拉伯人的知识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后欧洲的学术繁荣,也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处于地中海沿岸,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及埃及文明的得以便利的交流和碰撞; (二)最初的大学 大学不是有意识创办的,一开始也没有专门的法令来创办大学,它是逐渐形成的,因此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7710160.html,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作者:李学丽蒋馨岚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 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 “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 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譬如,1895年由盛宣怀奏请设立的“天津西学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2],就凸显了非常明显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它早期首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学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在其技术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中国近代大学采借西方大学模式更多地停留于貌似可以达到救亡图存的“制度层面”,而被视为“无用”的大学“理念层面”的东西却难以落地生根。所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等被奉为经典的大学理念一直都没能渗入中国大学的血脉骨髓,得到长足发展。 与中国近代大学相比,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在相关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环境的形成之下产生的。无论是教俗共举的加洛林文化,还是宗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在11世纪开始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 原因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定义的特点 2、教师的特点 3、国际性的特点 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一、 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着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

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比如说大学,早期中世纪大学为了名声,生源,往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就像巴黎大学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但是多数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世纪大学大概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且在11到15世纪不断兴起。 三、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与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书院,我发现它们在成长发展背景、促进繁荣和走向衰败的原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从成长背景、教育课程、管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与相似。 一、成长背景 在中国古代,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不过最早的书院实为皇家图书馆。由于官学的衰废、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禅林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以教育为主的书院是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一直到清代,书院仍是大学的主要形式。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并努力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既不媚俗,也较少受官方干预。研究性是指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而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

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了两种需求:一是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但不同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它培养的多是具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我国书院更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和伦理的教导。 二、培养目标与管理方式 中国的书院只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以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西欧中世纪大学概况 2008-12-02 22:07 西欧有着优秀的大学教育传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大学,其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1世纪。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据考证成立于1088年,被誉为“大学之母”。其实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东方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是西欧的先行者。后者最初借鉴于当时穆斯林的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学校(Madrasah),后来又通过十字军和其他直接的交往感受到东方兴盛的文化的影响。当时建立的大学主要有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1160)、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1220)和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1229),英国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1167)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1209),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lencia,1212)和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1218)等等。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沧海桑田,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大学都化为尘土,只有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到现在还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大多数大学的前身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或团体。这些组织或团体在被中世纪的作者记录下来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的年月,它们有些是教会学校,有些是世俗学校,大多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学校组织。来自欧洲各地,因为各自的原因聚集到一起的教师给学生讲授拉丁语、算术和其他更专门的知识。早期的中世纪大学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形式,教学场所因时而设,有时在教堂,有时在教师家里。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组织的成熟,有时借助于教会或政府的推动,中世纪大学很快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建立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如波洛尼亚大学,脱胎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团体,学生聘请教师,因此学校的管理取决于学生社团。第二种如巴黎大学,由教会向教师支付薪金,学校听命于教会。第三种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校在国王的授意或支持下建立,较少受到教会的影响。由于学校的背景和运作方式不同,因此演化出不同的特质。 波洛尼亚大学是一所世俗学校,源于众多语法、修辞和逻辑学家聚集在波洛尼亚,共同评注和讲授古罗马法。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颁布法令,宣布大学作为独立研究的场所,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影响。因此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广泛的自由。教师在学校教授“七艺”(逻辑学、天文学、医学、算术、修辞学和语法学),并主要专注于法学。15世纪又增设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16世纪增设了实验科学,当时称为“自然魔法”。很多注明的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求学或研究,如但丁(Dante Alighieri),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丢勒(Pico Della Mirandola),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等等。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巴黎圣母院附属的教育机构。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授权巴黎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只受宗教法律的限制,没有经过教会的许可,院长和其他官员不能逮捕大学的学生,国王的官员不能干预大学事务。1229年,由于学生和市民的冲突,城市警察逮捕了一些学生并导致其中部分人死亡。大学立即全面罢课,事件持续了两年之久。1231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 IX)签署了一项条款,保证大学独立于地方管理,无论世俗还是宗教事务都不受地方约束。这进一步加强了巴黎大学的独立性,甚至连国王的权威

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这段时间 中世纪一直被称为“黑暗时代”, 但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就是 “中世纪大学”

第一节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创造。 “大学是一种欧洲机构/制度,而且是欧 洲最好的机构制度”----《欧洲大学史》 (1)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被赋予自治、教学和授予学位等权利,这是中世纪欧洲的创造 (2)大学是欧洲唯一的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保持、加强和扩展其基本模式、社会作用和功能的机构 (3)大学在社会角色上对整个欧洲社会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1)制度基础:中世纪欧洲杰出特点就是以精神力量 为基础在世俗世界进行制度/机构构建,能够以一种制 度化的形式来实现理念生活。 (2)知识基础:一是十字军东征客观上激发了欧洲与 东方经济文化的接触,保存在亚洲的古典知识被发现和运回欧洲。 其次欧洲与中东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知识的传送。 (3)理智基础:12世纪后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欧洲的世俗化倾向。神学思想史的发展也在其内部培育了理性主义的因素。

(4)社会基础:欧洲中世纪城市化的发展致使出现了 城市的自治。社会政治、经济和城市自治的发展需要大 量的高深人才为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基础。 (5)教育基础:基督教为了传播的需要开始重视教育。 最初形成了修道院学校 后来建立大教堂学校 最后形成教区学校 教会学校是大学产生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并影响了大学体制的形态

二、大学的含义及特性 universitas 12世纪末,开始指称教师或学生团体 13时期后半期,出现studium generale 代指教会教育中心的“总校” 15世纪,“总校”也可以代指一般学 校。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了解市民阶层的形成概况;知道大学兴起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城市兴起以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了解大学的兴起使欧洲的教育出现新的变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重点难点 【重点】 中世纪的城市和欧洲早期的大学。 【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谚语? 2.中世纪西欧城市里生活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 3.最初的大学是怎样开办起来的?开设了什么课程?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在中世纪的西欧有个奇怪的现象,城市想要独立,需要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来获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兰西的琅城自治。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阅读教材P42的第1段,思考:城市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从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兴起。 2.阅读教材P43第1段的内容,思考: (1)城市为什么要要求自治? 答案提示: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2)城市取得自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阅读教材P43第2段的内容,思考: (1)取得自由的城市有什么特征? 答案提示:在自由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2)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答案提示: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教师总结:国王这样做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值得注意的是,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知识点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阅读教材P43、P44的第1、2段内容,思考: (1)城市的基本居民由哪些人组成?他们是如何而来的?怎样取得市民的身份? 答案提示: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在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2)他们各自从事什么职业? 答案提示: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2.阅读教材P44的第3段内容,思考:早期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浅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浅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摘要:欧洲中世纪中晚期,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其自身特征与欧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繁荣发展的几个世纪里,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它的成立不仅促进了欧洲乃至世界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更是欧洲文化发展壮大的强大理论来源,并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思想和知识的基础。本文就将探讨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欧洲文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字: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文化重要作用 欧洲中世纪中期,封建制度在欧洲最终确立并成熟,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生产方式表现出对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从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逐步回升,至十四世纪达到顶峰。在这段时期里,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崛起,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贸易范围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1],然而,看似喜人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丞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不外乎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人员的匮乏以及规范经济社会秩序的法律法规的缺失。因而,此时的欧洲急需成立一批能够专门培养精通管理和法律的人才的机构,中世纪大学的成立迫在眉睫。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市民阶层开始崛起,从而冲击了欧洲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出现了数股政治力量相抗衡的局面。这一局面反映在文化领域便是各种哲学流派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更是将拜占庭文化传遍欧洲,使得西方人领略到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化,无形中开创了欧洲崇尚文化的风气,“各国君主则纷纷以创办大学为荣,大学的兴起迎来一片繁荣景象”[2]。 大学的兴办对于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中世纪大学成为欧洲文化沟通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 当西欧处于文化的黑暗时期时,却正是阿拉伯世界以灿烂辉煌的文化显世之时公元7、8 世纪兴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古代东方诸多民族、宗教融合的结果,它产生初期就表现出勤于学习、尊重知识的特点。在西欧学术复兴的过程中,阿拉伯世界一场伟大的百年翻译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作为新的研究机构当仁不让成为新知识传播的场所。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在大学中传播和应用,带来西欧世界的学术复兴和繁荣。 二、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特色以及对当下启示问题综述 现代欧洲大学直接渊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欧洲语言中的“大学”一词,例如,英语的university,德语的die universiata,等等,都源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它最初是罗马法律中的一个普通名词,义为社团、行会。直到13世纪,它还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凡商业、手工业的任何结社和组织,都用universities,而当用于学术时,全称是univer s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到14世纪末,它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用于指为法律所许可建立的学术团体,也就是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studiumgenerale,即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例如,波伦亚大学创立前,在波伦亚城就存在着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所,以后,由于求学人数的增多,原有的研究所规模巳不能适应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敕令,正式创办了波伦亚 (Bologna)大学。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巴黎大学,则于12世纪初在原有的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从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形成来看,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是促进大学建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格拉田12世纪初在波伦亚城对寺院法的研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于 1108—1139年在巴黎大学的讲学,都直接促成了这两所大学的建立和兴盛。这种情况与我国宋明时期的书院有相似之处。当然,在一些学者看来,城市的复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直接提供了经济之源,有一些学者认为,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提高了欧洲文化的智力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十字军在客观上为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定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的比较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的比较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点,具体可以从产生背景,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办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产生背景 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是: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城市开始形成。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发组织起行会并产生了行会制度。书院一词始于唐朝,宋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其产生的背景是:首先,唐代佛教发展,当时,佛教开展译经、著书、讲学等活动,并且有自己的办学方式和讲学制度。书院受其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等级授田制受到破坏,社会上出现的庶族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学术自由。另外,宋朝中期,手工业商业繁荣,书院大多出现在这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二.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 中世纪大学作为城市商业复兴的产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复兴的需要,他的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也力求实用,所以,大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色彩。 但由于书院创办人学术观点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比如南宋的陈亮、叶适就主张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功人才,而宋代的主流书院却是从伦理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发展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术演讲和学生辩论,并配以大量的练习,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学课堂上的争辩发展了一种批判精神。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十分注重学术演讲与辩论,主要由教师的讲学和师生之间的问答,形式可分为学术讲学、讲会讲学和教化讲学。总的来说,学院和大学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自由讲学,大大活跃了学术氛围。 四.办学精神 大学和书院在办学精神上都表现出相似的开放性、研究性和独立性。 (1)从开放性来说,大学的师生来源遍布欧洲各国,为了共同的求知目的聚集在一起。而作为私学的学院比起官学更具开放性,凡愿学之士,无所谓等级贵贱、年龄长少,均可以投奔书院,择师而学。而书院大师往往虚怀若谷,来者不拒,并以此倡学一方,努力开创自家的学派特色。 (2)从研究性的角度来说,大学作为行会的性质,从一开始就拥有独立管理权,并在不懈的斗争下,为自己获得了罢教和迁校自由权等权利,大学由此获得了部分精神自由,这对学术的自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院兴起以后,却并未像中世纪大学那样为自己谋取“特权”,而是仍然按照自己的特有方式进行独立办学,独立研究。 (3)从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看,大学和书院的学术研究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本身。大学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而学院虽然注重相互争鸣的学术研究,但是书院大师在维护宗法制度这种根本问题上则是一致的。书院的自由讲学与学术研究只有在没有触犯统治阶级利益和封建集权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存在与发展。

九年级上册历史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目标】 1、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2、充分运用背景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得出合乎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3、通过学习法兰西的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古西欧城市……街道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有的是四层,也有的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子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如果只从同时期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比较的话,显然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欧城市,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此后一直到清朝,中国社会沿着既定轨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西欧城市的发展却孕育出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因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 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一、 摘要利斯特(C.WarrenHollister)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

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 11世纪末或12 1 12 样: 组成的行会成为其他团体效仿的目标,大学的雏形便是产生于一些志同道合,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者们效仿商人行会,组成的学术行会。这些学术行会公开教学,学生可自由来去以聆听老师上课。一开始大学都由教会创办,被教会一手控制,教学内容也多余宗教相关,后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学校的管理权被市民阶层分割。政治势力的多样化以及政治格局的多元化都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政治条件。 2、经济条件 公元八世纪时欧洲发生查理马特改革,这次改革使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并促成查理吗特得到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 形成与发展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著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些职业训练的性质。总之,这一学校是适应生产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这一学校的出现,对处于萌芽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