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生物课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生物课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生物课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生物课的几点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近五年了,作为高中生物学科的一名一线教师,有幸的经历第一轮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程给高中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我们每一位一线生物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要备好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一、在生物教学备课中存在的误区

1.生物“备课”等于“背课本”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等于“背课本”,就是把课本中的内容毫无遗漏的全背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课本的内容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等等,这样的课上起来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备课,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创新精神。

2.生物“备课”等于“背教案”

现在,在市面上有很多版本的生物学科的优秀教案,客观的说这些教案有很多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在使用时必须结合我们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视优秀教案为法宝,把它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经常把优秀教案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内容绝对化

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一、首先要提升对备课的理解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1、什么是备课? 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心为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而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协助学生实行更有效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实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为之”。 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 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协助教师对教学实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当前很多教师谈及备课时,表面上似乎注重的是备课,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备课和教案的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这仅仅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想方设法驾驭教材,因为那仅仅个例子。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教学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与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如果我们要问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是最神奇的老师,一定有这样的答案:“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间便到了”。理应说,这些教师的确是很好地掌握了课程进度,时间安排似乎臻于完美,按照预期的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2、那备课是什么呢? 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1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语文的本色。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经在全省使用,它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元”被“专题”取代,教材编排重视实践和“对话”,关注体验和探索,并且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苏新高考方案已经初步确定(目前待批),语文分值增加到160分,选文科考生增加到200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觉。高中母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课程、教材、高考改革的大潮面前,一部分教师一时还无法适应变化,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消极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少课堂仍然“涛声依旧”;一部分教师则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不住课改节奏,课改浮躁过火,出现了“泡沫化”倾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一、构建全新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语文教学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关乎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根基,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余秋雨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教学承担着丰盈学生情感和构建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改革是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改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立足课堂与走向生活的统一,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和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我阅读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教师的思索和实践,正是这些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对学生的吸引力,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做得更好。 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问题主要表现是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2、教案过于详尽。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的行动: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提倡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集体备课出实效。 第二: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多用激励,慎用批评。寻找学科的魅力,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第三: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作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开启社会百科全书,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第四: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何把握这个度,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这就需要谈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建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有感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习心得 新乐小学唐平虎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对这一理想的最美好的注脚,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这里成长。 拜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收益匪浅!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梦想。然而,课堂正失去往日的魅力,成为教师和学生都遭受折磨的地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他,重建课堂的魅力,让每一节课能够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和成长的场所。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的潜价值。 以往的教学主要是教师来设计,来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太多,教案管理过于死板,过于详尽,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事件,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风气严重,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孕育空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真正的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究,这

也需要教学机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从统治者的神坛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互动,探究。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的力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波,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他能发掘出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科学组建合作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制定好小组合作规则,比如: a.一个一个的说,说出自己的见解; b.别人说的尽量不重复; c.注意听,听不懂马上问; d.轻轻的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 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大组交流等,同时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个学生都应当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报告者,记录者,操作者等,并且角色应该互换,增加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要建立好面向小组而不是面向个人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加强合作意识。

如何备好一节课

如何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课程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备课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备好一节课,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增强人文关怀,所以教师的备课也要立足于更为高远的基点。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以如何备好一堂课则显得很重要了, 一、含义与分类 1、含义 写教案不等于备课(写教案是备课的环节之一),抄教案更是伪备课。 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实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规划教学活动。即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新课改要求,备课是“备学习”,而不是“备上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而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准备。 2、形式 备课形式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3、分类(从教学内容上分)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学期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范围,并作出整体的安排。 (2)单元(或课题)计划——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实行全面安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是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是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水平的培养。 备写教案时,一般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时划分等环节。 单元备课的好处,一是便于全面、系统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这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二是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三是能把备课和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阵磨枪”,并起到相互促动的作用。 (3)课时计划(教案)——课时备课 在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实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授课的质量。教师钻研全册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是比较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教师角色转变和行为转变两个方面。在具体考试中,考查形式多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大家不仅要识记,还要重在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在考试中随机应变。现将这一知识点的备考方法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应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要求从教师观角度回答,那么这一条基本上是首选,因此需要大家记住。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以前老师总是习惯“教教材”,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做到“用教材教”。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老师灵活使用教材就体现这一点。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材料中出现,老师能够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体现这一点。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学校教育社区化,以及社区生活教育化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的角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材料题中出现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体现这一点。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记忆,可以总结为“四者一开放”,即促进者、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社区开放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行为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瑶 【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 (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练习及答案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50分;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 2.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 3.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强调评价策略。( ) 4. 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理的预设就必然有理想的生成。( ) 5.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教学目标的现象目前仍大量存在。() 6.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既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使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 7.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8. 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 9.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10. 有人认为,把课堂教学设计搞得越天衣无缝,教学效果就越好。() 11. “填鸭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缺乏交流,教师一味讲授,课堂呈单线状态。() 12. 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多用批评,慎用激励。() 13. 教师应一切为了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14. 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15. 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为主,忽略三维目标落实。() 16.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7. 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按照升学目标的要求办事。() 18. 只要有使用价值,都属于教学资源。() 19.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20.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21. 不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22.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大,有意注意的时间会逐渐延长 23.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4.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总体设计者,又是主要组织者。() 25.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26. 合作学习只要在合作的基础上都能进行,并取得好效果。() 27. 考试成绩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28. 在小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评价俗套化,应因人而异进行评价。() 29.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 30. 教师的口头评价也是一种正式评价。() 31. 一个教师的课如果讲得好,那么他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 32. 教学中教师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往往会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33. “马太效应”有助于教师科学评价学生。() 34. 教师应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 35. 教师应从评价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6. 教师在实施口头评价时,信息反馈越及时,对即时反馈越有利。() 37. 教师评价学生,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唤起他们的自信,以调动学生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 课改十年之后再探讨美术教材,不能仅仅讨论教材的编排形式、美术知识体系和栏目结构等问题,应该再次审视时代背景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改变,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由此反思现有美术教材,才能做好本次美术教材的修订工作。本文结合笔者主编上海市初中美术课本十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一孔之见,供方家同行参考。 一、新课程的观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适应时代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他的教学观念,美术课本编写水平的高下,也取决于编写者的观念和对新课程的理解,所以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与新课程有关的各种观念。 (一)后现代教育观 社会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必然要借鉴后现代课程理论(美国的“课程”是“大课程”,相当于我国的“教育”。)。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多尔(William E. Doll)教授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普利高津的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多尔描述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他借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的自组织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课程”,即4R课程理论,4R包括:丰富性(richness)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recursion)是指课程并没有起点和终点,任何课程活动终结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关联性(relation)课程具有教育和文化双重意义。其中,“教育关联”指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网络;“文化关联”指课程之外形成的课程的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严密性(rigor)指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变通方案、关系和联接;也指有意识地努力寻找我们或是他人潜藏的固有假设,并在这些假设中展开磋商和对话。[1] 这种思想对我国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后现代美术观 美术课本必须体现“美术”的本质规律,否则就会丧失美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美术?似乎是常识,却并不易把握,如在课本上出现美术知识体系不全面、美术语言肤浅、误解中国画、不懂设计要领等现象。笔者曾把美术定义为: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为了美化生活和环境,用一定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作品,且以此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或省思。包括绘画(中国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美术、书法、篆刻,还包括摄影、摄像、新媒体艺术以及各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等。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各种创作观念。[2] 如今的美术课本介绍各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必不可少。一方面这些艺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征,标志着美术发展的新趋势,对学生形成“后现代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这类艺术充斥于现实生活且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有的还隐藏着“后殖民主义”阴谋,学生需要学会识读、判断和赏析,课本编制者也应该有足够的鉴别能力。 (三)后现代课程观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培训教师资料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 略》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但是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二、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三、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教材误用”的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教材,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并明确其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观;建立;意义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将向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转变。“本本式”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依据、“法定文件”,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及教学的个性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材料式”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材料式”的教材观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助于释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以往人们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说到教材就是指历史教科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课本,好像除了历史教科书(课本)之外,就没有别的教学资源了。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科书唯一化、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它要绝对服从。这种教材观说到底就是一种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这种“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认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依据,是历史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件”。它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学,教师必须持有一颗“尊敬”之心,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去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按照这一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如果越雷池半步,那就是大逆不道。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僵化的“本本主义”。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很难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教科书按什么顺序写就按什么顺序讲。如果哪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变动,往往就会招致同行的反对。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对教师来说,它使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附庸。教师只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久而久之,课堂上教师的灵活性不见了,教学的活力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被扼杀了。“照本宣科”培养不出“学者型”的教师只能打造出“照葫芦画瓢”的“教书匠”。对学生来说,学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同样不见了,学习的活力同样没有了,学习的创造性同样是被扼杀了。“照本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