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与老舍笔下儿童形象的比较

狄更斯与老舍笔下儿童形象的比较
狄更斯与老舍笔下儿童形象的比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共同的人道主义悲悯,使狄更斯和老舍塑造出两位迥异中不伐相似的儿童形象,呈现了文学创作与借鉴的广阔天地。

长期以来,人们将狄更斯的《》与老舍的《》被视为在人文主义照耀下的描写儿童形象的双壁。这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笔下的儿童,既有相似的出身,又有不同的结局。他们同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却用不同的手法刻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效果,很值得人们研究。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本文立足于研究狄更斯和老舍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受不同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经历影响,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献给读者不同的两个儿童形象。他们不同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生引以为鉴,有利于我们赏析作品,同时为我们的写作做了铺垫。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六、进度计划(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Nov.16th —Nov.22nd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Nov.23rd —Dec.20th , 2008 Data gathering

3. Dec.21st —Jan.10th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Jan.11th —Feb.8th,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Feb.9th —Mar.14th, 2009 First draft

6. Mar.15th —Apr.10th, 2009 Second draft

7. Apr.11th —Apr.20th, 2009 Final version

8. Apr.27th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二)时间和相应的内容安排

2006.2.15---3.10 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06.3.13---3.19 完成翻译和开题报告

2006.3.21---3.29 完成读书笔记

2006.3.31---4.15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老师修改

2006.4.17---4.27 完成论文二稿

2006.4.29---5.30 定稿及写实习心得

2006年6月答辩

四、论文的创新点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狄更斯与老舍笔下儿童形象的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children’s image betwween Dickens and Lao She

文学史上,以儿童为主角,通过儿童视觉看世界的作者,屡见不鲜。但是在,在文学界里,具有明显借鉴与再创造特点的儿童艺术的应推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老舍的《牛天赐传》。在他们笔下,我们看到,社会想张无情地大网笼罩在一些儿童头上,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边吃社会的黑暗,赞美儿童的美。

鲁迅先生说:“看人因作者而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现象不同侧面的再作家头脑中反应,因而笔下出现相似却不同的人物形象。牛天赐身上突出着在封建桎梏下的儿童扭曲的心灵,和具有的小知识分子爱慕虚荣又缺乏胆略的悲剧性格。而大卫身上则体现了资本主义锁链中,身心俱受凌辱的悲苦境遇,又孤舟奋进的生活的抗争。

一.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人物性格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中叶拼盘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一生遵循的诺言是:“只要我还有思想和把它说出来的能力,我就要坚持攻击残暴与压迫”狄更斯坚持“批露出并不诱人的和令人反感的真实来冲淡那包围着实际存在的东西的假光彩。”大卫身上体现着狄更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大卫是一个具有19世纪维多利亚王朝时代英国社会浓郁气息的人物形象,他性格中表现出远比牛天赐复杂得多的因素,通向摆脱社会枷锁束缚的道路更曲折。大卫出身中产阶级,是遗腹子,童年时代失去母亲,遭到凶狠继父嫌弃,饱尝生活艰辛,为了摆脱屈辱生活,十岁那年,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勇敢地只身投奔唯一的亲人——特落伍小姐。从此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终于在家庭和事业中获得美满结局。大卫是一个从不自满骄淫的青年,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仁爱正直,务实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追求幸福和出路的西方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类青年的缩影。狄更斯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中遭遇,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中叶英国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示出统治当年社会的真实力量实际是金钱。作家笔下,那个是社会只要

有钱就可以得到上流社会承认和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膜拜,社会冷酷的压迫与残暴使得家庭不富裕的孩子或非亲生的孩子的生存受尽凌辱,而宗教和道德则体现为冷冰冰的伪善,作者体现了对弱小者的伟大同情,描绘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特性。

老舍笔下的牛天赐是个弃婴,“不光彩的出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定一生不幸。在金钱至上的环境里,他虽然被一对善良的孤寡夫妇收养,可自小生活在小市民庸俗畏缩,尔虞我诈的污浊气氛中深受旁人白眼与嘲讽,心灵受到极大创伤,形成啊q性格。牛天赐常处于迷茫而又自我悲哀的境地,总耽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缺少行动热情和能力。仰慕养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非正统的出生瞬间就与资产有了瓜葛,这使牛天赐深刻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牛天赐机型性格的形成是腐朽社会制度和迂腐教育制度的必然产物,老舍为其成长抹上了一层极浓的悲剧色彩。老舍试图从广阔的人市民生活背景,从中国古老历史传统,从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上搜索城市小知识分子软弱妥协性格形成的土壤,于是在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倾注了对孩子“最有同情心的”一贯思想。他描写牛天赐被母亲封建意识所扭曲的外形——腿细而拐,磕膝拧着,脚尖彼此拌蒜,脑勺平扁,脸色黄白,细脖像颗葱”。描写了他被封建教育扭曲的心理:胆小惧事,怕苦怕死又耽于幻想。牛天赐形象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哪一类儿童的不幸命运。

二.不同人物形象反应作者不同经历与社会文化观念

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如果说狄更斯是同情并努力反映贫困儿童的不幸生活,从二姐楼资本主义的罪孽。那么,一个多世纪后的老舍,有感于社会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从而用犀利的笔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做了艺术的表现,从而挖掘儿童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牛天赐和大卫都是作者在人道主义的思想下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特殊经历,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相同出身的不同命运。两位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牛天赐被歧视,尤其是在家庭破产后的孤独,是作家对封建制制度下的金钱至上观念的愤怒控诉。而大卫备受其辱,礼金坎坷的经历更是对经前万能社会的抨击。当金钱主宰着认得命运,无情的毁灭者认得感情和人际间应有的友好关系时,也将儿童美好的心灵玷污了。因此,不把那些散发着铜臭的人际关系除去,孩子们就没有幸福可言。作家的没好人道主义理想,自觉与不自觉的用艺术形式启迪人们这一良知。三.异曲同工的现实主义创作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老舍是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大卫》《牛》中共同流淌着一股爱的深情,在这申请中有愤恨悲哀,更有希冀,幽默中饱含深意,微笑中饱含辛酸。但是两位作家表现人声主题的手法却是不同的。狄更斯善于对人物进行直接心理刻画和灵魂剖析,描写童年大卫认为自己的继父的多余的人得一段心理活动非常感人:在吃饭时候,总觉得有一把刀子和叉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个肚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个碟子和椅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个人是多余的,那就是我。像我这样在缄默与不安中吃的是怎样的饭呀!文字生动体现出一个受虐孩子的抑郁心理。狄更斯常通过任人物的言谈举止及情节发展体现人物性格,最出色的就是被洗衣婆的描写,贝西姨婆极富个性,她是硬邦邦的走路,永远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讲话,不让任何人插言,一系列语言行为的展示,将贝西乖张又仁慈的性格展现出来。而老舍继承了传统文学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同时在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手法中加入新意境,于娓娓叙述中掺入风趣俏皮的议论。小说中一串串白描速写中勾勒出鲜明人物轮廓。两位作者都对小人物不幸遭遇感到同情,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富于儿童蕴含深意的眼光,让读者既看到孩子的外贸,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

四.结束语

《大卫》是一部描写小人物探索人生的作品,无所畏惧,积极探索的大卫带着微笑自信的买入19世纪英国文学五光十色的人物群之中,一个多世纪后,老师的《》问世,但与幻想缺少行动的少年牛天赐穿吗挂,眯着迷惘上网双眼走进中国绚丽的现代文学人物画廊。这两个具有相似出身却走不通的生活道路的,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人物典型,是一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双壁,熠熠闪光于世界东西文坛。

(完整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22分)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2006年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

2006年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 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 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06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同前两年作文试题相比,变化较为明显。 首先,从命题形式来说,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2004年考题包容、2005年考题说安都是独词性的话题作文,今年则是命题作文。但是细看作文题目,我们发现,尽管是命题作文, 但是题目可写的内容相当丰富,按照材料中的提示展开写作的范围极广,可以说,由这几千年 悠久历史背景的北京城可延伸出来的立意点俯拾皆是。 其次,2006年考题与往年相比,更突出了地域特征。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极具地方色彩的 题目对于北京考生来说,既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又能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对于这样 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要想写出彩来,还需考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多揣摩,多思考才行。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弄清符号的含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将提示材料认真解读即可。许多城市都有能 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这句话是符号的意义。由符号再展开联想,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入手。从时间讲,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 合十分紧密的城市,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从空间讲,北京的各个地域有 不同的符号,如紫禁城的符号,天桥的符号等等。所以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形成的,这就要考验考生对北京的认识程度以及观察的角度和能力了。 二、寻找到最独特的表达角度。在众多的符号中,该选择哪一个呢?在寻找这个符号的过 程中,必须经过思维的过滤。必须否定第一思维。就这个题目而言,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 故宫、胡同、四合院、红墙绿瓦这些老北京特有的符号和色彩。这些符号能写吗?能写,但极 有可能大家都在写,那样,内容撞车无法避免。想得高分难上加难。怎么办?否定这一思维, 再拓展一下,可以将北京现代的符号挖掘出来。或者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 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 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更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三、运用最佳的表达方式。最佳的表达方式要根据考生实际制定。在行文操作上,考生可 以只写自己心中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符号,这是一种思路;或者考生完全可以写一组符号,将 所有代表北京的符号用一条线串联起来,但是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方法上,擅长感性写作的考生,他可以写北京的建筑物、时尚、民俗,甚至可以具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2]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都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所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

老舍先生读后感

《老舍先生》读后感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请看看老舍是如何写济南的山的吧: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春风》) --这是秋天济南的山。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些印象(续六)》) --这是冬天济南的山。 “绿树的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因为绿树太密了,所以看不见树后的房子与山腰,使你猜不到绿荫后面还有什么;深密伟大,你不由的深吸一口气。”“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绿的。山前的田,绿的。一个绿海,山是那些高的绿浪。”(《非正式的公园》)--这是夏天济南的山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作者:李志瑾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7) 参考文献(6条) 1.赵园北京:城与人 2002 2.王一川京味文化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2006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1990 4.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盛蕾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分析 2008 6.张爱辉;高琴老舍小说艺术的美学特征--"幽默"与"京味儿"[期刊论文]-前沿 2006(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烨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期刊论文]-才智2011(4) 2.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2) 3.陈军.Chen Jun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6(11) 4.陈友康.CHEN You-kang诗以民族最美的语言表现真理——论老舍的诗歌理论[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5.王本朝.Wang Benchao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4) 6.关纪新.GUAN Ji-xin老舍与北京[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 7.傅晓燕.Fu Xiaoyan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3) 8.王源"京味"老舍[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2,23(4) 9.解文静"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 10.张桂兴.ZHANG Guixing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308518.html,/Periodical_shidwx201107072.aspx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 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

老舍人生经历

老舍个人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1931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诺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眼中的老舍

我眼中的老舍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的能力。 2、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老舍。 3、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老舍。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分小组整理资料。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些了解,课下你们也收集了许多有关老舍的资料。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自己眼中的老舍。 板书课题:我眼中的老舍。 二、展开讨论 1、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 课前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现在就请你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确定本小组要在全班交流的话题,并选出一两名代表准备到前边来汇报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交流整理资料的能力。) 出示交际要求:交流时口齿要清晰,要做到语句通顺,语言流畅,要能完整

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倾听要求。 出示倾听要素: (1)、要注意仪态:眼睛要看着对方,这是尊重说话人的表现;不要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沉不住气,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也不要因为自认为已经领会了对方的意图而显出不耐烦的样子。 (2)、要注意理解:要分析对方的话,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把它们记住,以便作出相应的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倾听是有重点的。) 4、如何评价。 出示评价方法: 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是否规范,用语是否恰当; 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评仪态,评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等。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对别人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交际过程 请各小组代表到台前来汇报交流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逐个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交际方法并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四、灵活交际 教师出示老舍作品节选,学生交流。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舍? (第四步骤看时间而定,有时间就进行,如果没时间就不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交际的能力。) 教师总结: 通过这一次的口语交际,我们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更有利于我们对他作品的理解。在以后的读书和学习中,我们都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的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 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 一、引言 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 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老舍小说平民取向生成的原因 (—)独特的成长环境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对于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这一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对于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生活“心态,他可谓体会得最为深切,最为熟悉,最为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并且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走近老舍

走近老舍 教学目标: 通过对《我了解的老舍先生》的阅读指导,以点带面,使学生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老舍作品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具体指导阅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并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 课件(内含老舍头像,老舍作品片段,阅读方法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1(老舍正在写作的图片) 师: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的许多文章,你们记得有哪些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老舍的《我们家的猫》。 生2:我补充,我们还学过老舍的《草原》。 课件出示2(第三单元目录) 师:在我们本册书第三单元选入了老舍的五篇作品,我们有幸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国外有位诗人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这篇文章《我了解的老舍先生》,走近老舍的生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 二、课内得法 1、出示课件3(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边读边梳理课文从中你了解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理清课文条理后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了解到老舍先生爱养花。 师:那你是从哪看出老舍爱养花的呢? 生1:我是从这里知道的。(读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语句) 师:哪个词语最能体会出老舍爱养花? 生2:痴迷成性 师:真不错,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来了解老舍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边说边出示课件4阅读方法) (1)诵读查字典理解词语 (2)感悟抓重点段落、句子、词语 4、学生运用总结的阅读方法,来说说通过读文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哪些小事。

狄更斯与老舍笔下儿童形象的比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共同的人道主义悲悯,使狄更斯和老舍塑造出两位迥异中不伐相似的儿童形象,呈现了文学创作与借鉴的广阔天地。 长期以来,人们将狄更斯的《》与老舍的《》被视为在人文主义照耀下的描写儿童形象的双壁。这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笔下的儿童,既有相似的出身,又有不同的结局。他们同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却用不同的手法刻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效果,很值得人们研究。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本文立足于研究狄更斯和老舍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受不同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经历影响,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献给读者不同的两个儿童形象。他们不同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生引以为鉴,有利于我们赏析作品,同时为我们的写作做了铺垫。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六、进度计划(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Nov.16th —Nov.22nd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Nov.23rd —Dec.20th , 2008 Data gathering 3. Dec.21st —Jan.10th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Jan.11th —Feb.8th,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Feb.9th —Mar.14th, 2009 First draft 6. Mar.15th —Apr.10th, 2009 Second draft 7. Apr.11th —Apr.20th, 2009 Final version 8. Apr.27th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二)时间和相应的内容安排

《老舍和孩子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 冰心 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这一天,郑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我们刚刚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当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高兴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他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等等。我自己也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这一点,在我们

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那时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因为老舍常常被孩子们缠住,我们没有谈正经事的机会。我们就告诉老舍:“您若是带些朋友来,就千万不要挑星期天,或是在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于是老舍有时就改在下午一两点钟和一班朋友上山来了。我们家那几间土房子是没有围墙的,从窗外的山径上就会听见老舍豪放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我记得老舍赠我的诗笺中,就有这么两句: 闲来喜过故人家, 挥汗频频索好茶。 现在,老舍赠我的许多诗笺,连同他们夫妇赠我的一把扇子——一面写的是他自己的诗,一面是胡絜青先生画的花卉,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都丢失了!这个损失是永远补偿不了的! 抗战胜利后,我们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国。这时我的孩子们不

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3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2 绪论-------------------------------------------------3 分论点 一、文学创作中都有作者的影子-------------------------3 二、老舍用“京味”写活了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4-5 三、“京味”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5-7 结尾-------------------------------------------------7

内容提要: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京味”文学,开启了现代“京味”文学的先河。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的作品也几乎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因此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不乏有自己的影子。北京城是老舍写作的生活素材,他塑造了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新派、正派或底层平民形象,老舍都用“京味”写活了这些人物的形象。他的作品展现的是北京飞风俗民情,写的是北京的人,说的是北京的话,讲的是北京人故事,呈现出浓厚的“京味”。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关键词老舍京味文学创作

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老舍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但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她作品的幽默风、“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京味”,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开启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先河,他的“影子”即他的生活阅历,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都深深地潜入他的创作中,因而也成就了他“京味”文学创作的风格。 一、文学创作中都有作者的影子 老舍创作中的“京味”,首先是把自己的影子放到了文学创作之中。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要素,将自己的影子作为创作的人物原型,可将文学作品写得鲜活且有可读性。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作家,老舍长期生活在北京,凭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阅历知识,他在作品中描写了人们所熟悉的北京的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表现了北京各类市民的凡俗生活。透过这些浓厚的“京味”作品,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老舍用自己的影子写活了作品中的人物,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他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包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但在他41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是漂泊在外地。可是,作为一名地道的北京人,他无论他走到哪里,不管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都始终痴情不改地想北京,写北京。这是因为老舍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北京,那里有他沉淀在他心中独特的人文景观、经久不散的北京情怀。他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所以爱北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1)因此,老舍在他的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植入了他在北京生活的影子,因而写出了京味十足,鲜活的文学作品。 即使在国外生活,老舍始终心系北京。1924-1930年,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这期间,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小说都与北京有关,都是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如小说《二马》,这是老舍1929年在英国讲学期间,由异国他乡寂寞的生活体验所写得一部长篇,也是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即使是描写异国他乡的故事,作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北京人。小说的主人公是从北京来的父子二人——父亲马则仁和儿子马威,他们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伦敦求学和经商。祖国的贫弱,让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国人常常受到欺辱,这也是老舍在国外最强烈的感受。老舍有意把父子二人放到异国情景中去描写、去刻画。通过对二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的描写,作者意在说明国势的衰弱必将导致国民的受辱。 还有,老舍小说中街坊、邻里描写也很生动有味,其中也不乏有他的影子。老北京的胡同社会,主要由小生产者、中小商业者、城市个体劳动者构成。由于老舍熟北京的生活,又用自己做原型,把人物写得十分鲜活,把“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写得淋漓尽致。因而,他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北京的深刻了解,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影子有着密切关系。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 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2、新派市民形象 3、底层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对比论证: (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 举例论证: (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一: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罗小娥《北方文学:下》,2012(11):50-50) 材料二: 首先看《二马》中的老马,他是老舍将“老中国的儿女”拉出过境进行考察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材料三: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