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房颤的现代治疗策略选择

慢性房颤的现代治疗策略选择
慢性房颤的现代治疗策略选择

监鏖内型苤查兰鲤墨生!旦箜垄鲞箜!塑』堡!i翌!翌堡望M盟:』塑坚!翌兰QQ!:y!!:箜:盟竺:!

慢性房颤的现代治疗策略选择

陶海龙马长生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057(2008)01-0005-03[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策略选择

慢性(永久性)房颤在临床上常难以准确界定,可

以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形式出现,但其发病时间可能

已有数年之久。2006年ACC/AHA/ESC联合公布的

房颤治疗指南¨1中将慢性房颤定义为:药物或电复律

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医患决定不再尝试转复房颤并

维持窦性心律,而允许房颤长期存在的一类房颤。国

内公布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1则将

其定义为: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

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

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

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由是,慢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

类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转复或很难转复且无法维持窦

性心律的房颤。

指南治疗建议

慢性房颤的发病机制远较阵发性房颤复杂,治疗

效果也不及阵发性房颤。2006年ACC/AHA/ESC心

房颤动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慢性房颤推荐采用B.受

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静息状态下的

心室率(Ib类适应证),并进行有效的抗血栓治疗(Ib

类适应证);对于是否采用导管消融治疗则缺乏相关

研究。国内指南也指出,除非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有风

险或房颤发作时伴有严重临床症状,慢性房颤一般只

需抗血栓、控制心室率治疗。

1.心率控制: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合并高血压

而无左心室肥厚的房颤患者,一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为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它洛尔…。对于左心室肥厚

的患者,由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致心律失常

作用,故仅推荐使用氨碘酮。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

索它洛尔和多非利特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氨碘酮作

为二线药物。氨碘酮和多非利特适用于心衰合并房颤

的患者。而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新指南中不再推

荐用于房颤治疗。

2.新药Dronedarone的分子结构与氨碘酮类似,但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5??综述与讲座?

不含碘。因此长期应用该药,无氨碘酮所致甲状腺、肺

脏等多脏器毒性之虞,不过其疗效尚需临床试验证实。

此外,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显示出其对抗房颤的

作用。回顾性研究显示,高血压或心衰合并房颤的患

者使用ACE抑制剂和ARB药物可减少房颤的复发。

但其对于房颤患者的益处,究竟来源于对原发病的治

疗抑或针对房颤本身,还有待于大型前瞻性临床实验

所证实。

3.抗血栓治疗:房颤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导致卒中

和肢体栓塞。ACC房颤指南中首次采用了明确的卒

中危险分层(见表1)作为确定治疗策略的标准,强调

除孤立性房颤和存在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

行抗血栓治疗。房颤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患者是否合

并5项临床危险因素(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

往卒中史)密切相关,以CHADS2积分表示。以上5

项危险因素中,既往卒中史积2分,其余每项危险因素

各积1分,CHADS2积分介于0—6之间。其中,

CHADS2积分≥2分属于卒中高危人群,需采用华发

林治疗;积分为1者,选用华发林或阿司匹林;积分为

0者,可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应用华发林期问需要

检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并维持其在2.0—3.0的

范围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实际采用抗血栓治疗的

房颤患者所占比例很低。国内研究显示旧’4J,房颤抗

血栓治疗中,有37.9%~57.9%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

治疗,仅1.7%一6.6%的患者应用抗血栓治疗,另有

35.5%的患者未采用任何治疗。

表1房颤的卒中危险分层及抗血栓策略

低危因素中危因素高危因素

…3她.6…5~74症涵。器,LVEF墒。<雌35%√,。主糍蓑髅

慢性房颤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如何对该人

群进行抗血栓治疗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以往研究

显示,老年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患

者㈨,同时老年患者中华发林导致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万方数据

?6?!堕废囱型蓥查2塑墨生!旦箜箜鲞筮!塑』垦!i望丛!望丛!鱼:』!旦坠!翌兰塑!:∑垒!:堑:№:!

也高于年轻患者∞J。其中,70岁以上房颤患者,华发林所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37%16l,80岁以上者高达0.76%【6‘。新近,Hylek等。刊报道一组高龄房颤患者(>80岁)的抗血栓随访结果,华发林所致严重出血发生率每年高达13.1%/100人,小于80岁者则仅为4.7%。然而同期另一组来自英国伯明翰的研究却显示华发林在老年患者中可以安全使用¨J。该研究中房颤患者年龄均大于75岁(平均81.5岁),采用随机华发林或阿司匹林治疗,平均随访2.7年,观察比较两治疗组中风和严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华发林组中风发生率较阿司匹林组明显下降(1.6%比3。4%,P=0.003);而华发林组与阿司匹林组脑出血发生率相当(0.5%比0.4%,P=0.83)。

由此看出,合并房颤的高龄患者本身具有较高的卒中发生风险,从理论上讲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然而高龄患者应用华发林的安全性,尤其是其引发严重脑出血的风险,现阶段仍不明确。需要大规模、前瞻陛的临床实验来验证华发林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较为实际的策略是,一方面应结合老年房颤患者自身条件及其有无合并症等情况,评估其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同时更要考虑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出血风险,避免“矫枉过正”。.

对于成功消融的慢性房颤患者,术后抗血栓治疗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尽管有研究显示,无卒中史或无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成功消融后可不必抗血栓治疗一1,但作者同时指出年龄>65岁的患者术后停用华法林,目前证据尚不充分。2007HRS房颤导管消融专家共识¨驯也指出,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2个月。对于CHADS2积分≥2的患者,不建议停用华法林。消融术后2个月是否仍需服用华发林,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目前正在进行的“CABANA”试验也许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

非药物治疗

AFFIRM试验显示对于无法转复的房颤,控制心室率,其治疗效果在生存率、生活质量上与节律控制无异。因而,慢性房颤的介入导管消融治疗,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然而,AFFIRM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更大的启示是,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抵消了维持窦性心律所带来的益处,因此在减少房颤复发的同时并没有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带来益处。基于阵发性房颤介入导管治疗所取得的成绩,新近有学者采用导管消融方法治疗慢性房颤,并取得一定疗效。

目前,慢性房颤的导管消融仅局限在国际上一些较大的电生理中心,其消融术式主要有解剖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分步消融。采用环肺静消融治疗慢性房颤,术后1年成功率达68%~74%¨1。”J,同时患者心功能、心衰症状、劳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on-13]。Nademanne【14}通过消融碎裂电位治疗慢性房颤,高达91%患者在消融碎裂电位的过程中房颤终止,一年后成功率达87.5%。有研究显示¨5|,隔离肺静脉前庭并消融碎裂电位,能将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提高10%。Haissaguerre等¨刮分步消融治疗慢性房颤,86%的患者于消融术中房颤终止,9个月时98%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m1,同时左心房收缩功能得以恢复。

尽管导管消融治疗慢性房颤已取得一定效果,但目前广泛开展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尚不成熟。由于在以上许多临床试验中,高龄以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衰的慢性房颤患者并未入选,因而很难准确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真实疗效。对于多数慢性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循房颤治疗指南建议,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应加强抗血栓治疗。但需注意,对于慢性房颤的老年患者,在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同时应兼顾出血的风险,实施个体化抗血栓治疗策略。对于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导管消融的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其方法学和疗效。

参考文献

f1】FusterV,RydenLE,CannomDS。eta1.ACC/AHA/ESC2006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areportoftheAmerics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and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CommitteeforPracticeGuidelines(WritingCommitteetoRevisethe2001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试alFib而118一tion):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EuropeanHeartRhythmAs.sociationandtheHeartRhythmSociety.Circulation,2006,114:e257—354.

[2]黄从新,马长生,扬延宗,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167一t97.

[3]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91-49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13-916.

[5]FangMC,ChangY,HylekEM,eta1.Advancedage,antieoagulationin—tensity,andriskforintraeranialhemorrhageamongpatientstakingwar-farinforatrialfibrillation.AnnInternMed,2004。141:745-752.

[6]FangMC,GoAs,HylekEM,eta1.Ageandtheriskofwarfqxin—associat?edhemorrhage:theantieoagulationandriskfactorsinatrialfibrillation

study.JAmGeriatrSoe。2006,54:1231.1236.

[7]HylekEM,Evans—MolinaC,SheaC,eta1.Majorhemorrhageandtolera.bilityofwarfarininthefirstyearoftherapyamongelderly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7。115:2689-2696.

[8MantJ,HobbsFD,FletcherK,eta1.Warfarinversusaspirinforstrokepreventioninallelderlycommunitypopu]ationwithatrialfibrillation(theBirminghamAtrialFibrillationTreatmentoftheAgedStudy.BAFTA):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Lancet,2007.370:493-503.[9]OralH,ChughA,OzaydinM。eta1.Riskofthronlboemboliceventsafterpercutaneousleftatrialradiofrequeneyablationofatrial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6。114:759-765.

[10]CalkinsH。BrugadaJ,PackerDI。,eta1.HRs/EHRA/EcAsexpertConsensusStatementoncatheterandSU面calablationofatrialfibrilla.

 万方数据

!逝压臌型盘蠢塑璺堡!旦簏箜鲞筮!朔』垦!迦丛!婴丛鱼:』!坠坠!型羔QQ!:!!!:箜:盥璺:!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

陈太波方全

[中图分类号]RMl.4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057(2008)01-(1307434[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赃瘸;并发症;心房绎颧

冠状动脉性心脏癍(冠心病)是心房纤颤(房颤,

AF)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冠心病治疗方法

的不断发震程成熟,冠心病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

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房颤仍然是冠心病,尤其是急性

冠脉综合征(ACS)的常觅并发症疆l。ACS是融于冠

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局部血栓形成所致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急性非毁段抬高

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ST段始高性心腿梗死

(STEMI)。约6.5%一11.3%的AMI病人在住院期间

出现新发房颤,STEMI翻NSTEMI之闺房鎏!翼的发生率比

较无显著性差异嵋’3'4}。AMI病人合并房颤或心房扑动

(AFL)的毙铡可达∞%左右疆l,这一数字随研究对象的

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而亩,年龄越大,KILLIP分级越高以

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病人合并房颤的可能性更大。

ACS德发房颡的机镧

ACS瘸入发生房颤的确切机制并不溥楚,瑟蘸认

为这一过程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促发房颇的因

素包括:心包炎、窦房结缺盎、心房缺盘或心房梗死、右

室梗死、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代谢异常和心房内压力增

加等。有研究者认为,AMI后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

也可能是发生房颇的原因之一∞J。目翦有关ACS发

生房颧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心房组织缺血和心房内压

力增加鼹方匠。一般认隽AMI早期发生房颇与心房缺

掺骞单位:100730l£京协巍送貔

?7??综述与讲座?

血关系更为密切,两层期则与心力衰竭有关;心衰可能主要通过增加心房内压力和(或)造成急性心房扩张而导致房颧,但心力衰竭秘房颠往瓮是互势医暴的关系。

动物试验表明,心房缺血可以是冠心病ACS病人房颤发生和维持的独立发病原因FJ。人类左房的供盎主要源于左圆旋支发出的左房支;右冠状动脉在后十字交叉分磁左心室后侧支的血管分支也供应部分左房。衣房的供血来自于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的农房动脉。鉴于心房供血的解剖学特征,冠脉狭窄或闭塞除了会累及心室外,同时也可能累及心房供盎。尸检资料诬实,多达17%的心肌梗梦E病例合并有心房梗死。鉴于心房供盘的解剖学特征,AMI发生房颤似乎瘦该与心腿授死相关血管和梗死部位有关。SakataK等发现心肌梗死发作后24小时之内出现的房颤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巍管多为右冠状动脉,瑟发作后大于24小时出现的房颤则多见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多表瑰为多支盘管病变坤J。后来的研究并戈发现瓶发房颤与梗死相关血管之间的关系H’9J,这些研究未能根据心肌梗死膀不溺时闷进行亚缝的分析。

临床诊断心房梗死困难,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熊是心房梗死的特征性表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致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改变以及心肌内传导减慢促发折返形成有关,心肌慢性缺瞧诱发房额的电生理视制也与此类似,但心房内传导减慢表现得更为明显。对心房缺血模型犬的研

tion:recommendationsforpersonnel,policy,proceduresandfollow?up.AreportoftheHeartRhythmSociety(HRS)T鹪kForceoncatheterandsurgicalablationofatrialfibrillation.HeartRhythm。2007,4:816-861.[1{】PapponeC,Resanios,矗u酹loG,et《.Mortality,morbidity,andquail-tvoflifeaftercircumferentialpulmonaryveinablationforatrialfibrilla,tion:outcomesfromacontrollednonmndomizedtong-termstudy.JAmCollCardiol。2003,42:185,197.

e12]OralH,PapponeC,ChushA。et81.Circumferentialpulmonary-veinab-lationforchronicatrial援赫llatiOil.NEnslJMed。2006,354:934—94l。f131HsuLF,JaisP。SandersP.eta1.Catheterablationforatrialfibrillationincongestiveheartfailure.NEnslJMed,2004。351:2373-2383.

f14lNademaneeK,McKenzieJ,KosarE,etal。Anewapproachforcatheterablationofatrialfibrillation:mappingoftheelectrophysiologiesubstrate.JAmCollCardiol。2004,43:2044-2053.【15】VermaA,PatelD,FamyT,etal。Efficacyofadjuvantanteriorleftgtrialablationduringintracardiacechocardiography-guidedpulmonaryveinanthemisolationforatrialfibrillation.JCardiovascElectrophysiol。2007。

18:151.156。

[16]ONeillMD,JaisP,TakahashiY,eta1.Thestepwiseablationapproachforchronicatrialfibrillation。-evidenceforacumulativeeffect.JInterv

CardElectrophysiol,2006.16:153.167.

[171TakahashiY,ONeillMD,HociniM,et81.Ef‰tsofstepwiseablationofchronicatrialfibrillationonatrialelectric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JAmCollCardi01.2007。49:1306.1314.

(收稿爵期:2007-12-12)

(本文编辑:夸庆宪)

 万方数据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著名的美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有实验证实,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使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5%~86%。无论在2006年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还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专家组关于房颤的“治疗建议”里,均对房颤抗凝治疗不吝笔墨,这反映了抗凝在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心房颤动同血栓栓塞的关系 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进而导致局部血流淤滞,为形成血栓的基础。尤其是左心耳部位,其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淤滞,加之左心耳内肉柱表面肌小梁凹凸不平,使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率极高,成为导致脑卒中及机体其他部位栓塞的栓子的重要来源。国内外文献报道,与房颤有关的脑卒中80%以上来自于左心耳部位栓子的栓塞。另外,血液在心房淤滞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升高,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清除,而且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血液黏度增加。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基底膜及结缔组织裸露,促使血小板吸附、聚集其上,形成血栓。还有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局部电荷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上各理论均反应房颤与血栓形成的密切关系。 二、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方法

顽固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顽固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胡大一杨新春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 .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栓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则是其17.6倍。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1)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2 )控制房颤时心室率,(3)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房颤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可以得到控制,少数房颤病人用这些传统治疗方法难以控制,需要仔细调整药物以及剂量,或辅以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慢性顽固性房颤,其主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心室率,保护心功能,预防栓塞并发症。房颤的直接血流动力学危害是房颤时失去了心房的“泵血”作用,使心排出量降低10%以上,除此之外,过快和不规则的心室率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损害,长期过快的心室率及心室激动的极不规则能够损害心室功能和结构,最终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快而不规则的心室率形成血栓的机会较缓慢而均匀的心室率明显增大。 药物控制心室率:常用的药物为洋地黄、β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1)洋地黄类药物:其基本作用是拟迷走神经作用,使房室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而心室率减慢;另外还可通过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加快,隐匿传导增加而减慢心室率。与其它减慢心室率药物相比,它能改善心功能。在房颤急性发作或房颤心室率过快时,可用西地兰0.4~ 0.8mg静注,慢性房颤可用地高辛0.125~0.250mg/d口服,其它洋地黄制剂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不如上述两药。洋地黄类药物能够较好地控制安静时的心室率,但对运动后、缺氧、发热、交感神经兴奋等状态时的心室率作用较差,需要同其它药物合用,尤其对顽固性房颤。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应注意洋地黄过量的副作用。(2)β阻滞剂:β阻滞剂能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传导时间,达到减慢心室率作用。静脉制剂有短效的艾司洛尔,负荷量为0.5mg/(kg*min) ,维持量0.05~ 0.20mg/(kg*min)及美托洛尔每次5~15mg静注,可迅速减慢心室率,但存在较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功能不全者慎用。口服β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 次,阿替洛尔12.5~25.0mg,每日3次或比索洛尔1.25~5.00mg,每日1次。美托洛尔为脂溶性,对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在合并冠心病时应首选,比索洛尔为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在合并有支气管哮喘、肺部疾患时应首选。口服β阻滞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顽固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目前的观点(全文)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目前的观点(全文) 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7%。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至80岁高龄,房颤的发生率约为15%,由于房颤伴随着高的脑卒中发生及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所以房颤的治疗成为今年关注的焦点,治疗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房颤的分类和预后 由于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所以近年新的房颤指南将房颤的发作时间作为房颤分类的标准,将房颤分为:1、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48小时,多可自行终止。2、持续性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持续时间>7天,药物治疗和电复律可以终止。3、长程持续房颤:持续时间>1年,但药物或电复律仍可转复。4、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但药物或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后短时内复发。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卒中,统计资料显示,每5-6个脑卒中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房颤引发,房颤病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病人的6倍,另外,在心衰病人中有合并有房颤,房颤加重了心衰,而心衰促进了房颤。 二、房颤的治疗 房颤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窦性心律的维持,房颤心室率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房颤前需要明确的问题:⑴房颤的病因;⑵、合并的基础病;⑶、发作频率的多少,偶发或频发;⑷、房颤发作时的心率,症状严重程度;⑸、心功能状态

1、病因治疗 一些房颤有明确的病因,且随着病因的去除,房颤可以不再发作,针对这类病人,去除病因是首选治疗策略。如新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病人20%会合并房颤。早期控制甲亢,多数病人房颤可自愈。另外预激综合征病人10%合并房颤,这类病人房颤可沿房道前传极易诱发室颤。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预激房道的消融治疗,对于年轻的预激综合征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随着旁道的消除,房颤将不再发生。但是对于大多数房颤病人来说,房颤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房颤发作越来越频繁,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发展成永久性房颤。 尽管一些房颤病因不能完全去除,但对病因的控制有利于减少房颤的发作。如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左房和肺动脉压减低有助于房颤发作的控制;高血压是房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病,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和促进心房纤维化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血压时左室的舒张末压及左房压增加而促进房颤的发生。高血压的控制有利于房颤发作的减少。另外,目前的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在心房基质改变中期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认为ACEI及他丁类药物可作为房颤的上游治疗。此外,心力衰竭的纠正,糖尿病的管控等都有助于房颤的控制,延缓房颤的进展,减轻心房的电及结构重构。 2、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 (1)药物:房颤是由阵发性房颤到频发再到持续的过程。初始的房颤发作不频繁,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持续时间也不长,多可自行转复。对于这类病人,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控制高血压,纠正心衰,尚无需服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并于8月27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新指南实际上是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延续,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新指南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 分型:房颤“五型论” 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房颤、永久性房颤。新指南指出,永久性房颤将不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时代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房颤不再是“永久性”,新指南定义长程持续性房颤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新指南指出对于怀疑房颤或确诊房颤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尤为重要,包括:症状发作时患者感知自身心脏节律是否规则;房颤发作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酒;症状严重程度;发作是否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或慢性肺部疾病;是否嗜酒;是否存在房颤家族史。 呼吁出台症状评估标准,抗凝更加细化,随访注重变化 新指南首次提出了根据欧洲心律学会(EHRA)房颤相关症状积分进行分级。EHRAⅠ:无任何症状;EHRA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影响;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受到影响;EHRAⅣ:致残性症状,无法从事日常活动。需要注意的是,EHRA积分相关的症状只与房颤相关,当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控制后,相应的症状将消失或减轻。房颤相关症状的EHRA 分级是治疗策略的选择重要依据,推荐用EHRA积分评价房颤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Ⅰ,B)。 危险分层 在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方面,新指南提出了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表1),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三个危险因素。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关键词:ACC AHA ESC 房颤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 一、药物控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心室率 I类建议 1.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测量静息状态和服药后的心室率(?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B) 2.如果患者没有预激,紧急情况下建议静脉应用?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减慢心室率,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或心力衰竭。(B) 3.没有旁道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建议静脉应用地高辛或胺碘酮以控制心室率。(B) 4.活动时有房颤症状的患者,应评估运动时心室率是否合适,调整药物剂量以使心室率保持在生理范围。(C)5.口服地高辛能够有效控制房颤患者的静息心率,可用于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和惯于久坐的患者。(C)IIa类建议 1.地高辛与?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合使用控制房颤患者的运动和静息心率是合理的。药物选择应个体化,注意药物剂量避免出现心动过缓。(B)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以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B) 3.当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证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C) 4.对于有旁道的房颤患者电复律不是必须的,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或伊布利特是合理的替代选择。(C) IIb类建议 1.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地高辛,单用或联合应用,均不能充分控制患者的静息和运动心室率时,建议口服胺碘酮。(C) 2. 血流动力学稳定经旁道传导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丙吡胺、伊布利特或胺碘酮。(B) 3.当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或怀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时,可以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C) III类建议 1.不应单独使用洋地黄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心室率。(B) 2.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C) 3.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静脉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会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不建议使用。(C) 4.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患者静脉应用洋地黄类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会加速房室传导,不建议使用。(C) 二、预防血栓栓塞 Ⅰ类建议: 1.除了孤立性房颤或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建议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A ) 2.抗栓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脑卒中和出血的绝对危险及具体患者的相对危险和获益。(A) 3.非机械性瓣膜置换的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使INR维持在2.0-3.0,除非存在禁忌证。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脑卒中、TIA或体循环系统血栓栓塞)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A) 4.具有1项以上中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这类患者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35%或缩短分数<25%)及糖尿病。(A)

慢性房颤的治疗策略

慢性房颤的治疗策略 【摘要】慢性(永久性)房颤在临床上常难以准确界定。2006年ACC/AHA/ESC 联合公布的房颤治疗指南〔1〕中将慢性房颤定义为:药物或电复律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医患决定不再尝试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而允许房颤长期存在的一类房颤。国内公布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则将其定义为:复律失败或复律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由是,慢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类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转复或很难转复且无法维持窦性心律的房颤。 【关键词】心房颤动;策略选择 1指南治疗建议 慢性房颤的发病机制远较阵发性房颤复杂,治疗效果也不及阵发性房颤。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1〕明确指出,对于慢性房颤推荐采用-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Ib类适应证),并进行有效的抗血栓治疗(Ib类适应证);对于是否采用导管消融治疗则缺乏相关研究。国内指南也指出,除非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有风险或房颤发作是伴有严重临床症状,慢性房颤一般只需抗血栓、控制心室率治疗。 1.1心率控制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合并高血压而无左心室肥厚的房颤患者,一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它洛尔。对于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由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致心律失常作用,故仅推荐使用胺碘酮。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索它洛尔和多非利特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胺碘酮作为二线药物。胺碘酮和多非利特适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而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新指南中不再推荐用于房颤治疗。新药Dronedarone的分子结构与胺碘酮类似,但不含碘。因此长期应用该药,无胺碘酮所致甲状腺、肺脏等多脏器毒性之虞,不过其疗效尚需临床试验证实。此外,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显示出其对抗房颤的作用。回顾性研究显示,高血压或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ACE抑制剂和ARB 可减少房颤的复发。但其对于房颤患者的益处,究竟来源于对原发病的治疗抑或针对房颤本身,还有待于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所证实。 1.2抗血栓治疗房颤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导致卒中和肢体栓塞。ACC房颤强调除孤立性房颤和存在禁忌症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行抗血栓治疗。房颤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患者是否合并5项临床危险因素(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需采用华发林治疗,中危人群选用华发林或阿司匹林,低危人群可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抗血栓治疗中,华发林作为一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部分凝血因子无法活化而达到抗凝目的,华发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很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需严密监测。应用华发林期间需检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并维持其在 2.0~ 3.0的范围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实际采用抗血栓治疗的房颤患者所占比例很低。慢性房颤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 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心房颤动的 临床治疗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12-02T15:53:59.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王晓丽[导读] 这些药物能同事减慢旁道和房室结传导。也可联合使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和只作用于旁道的药物。王晓丽(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34-02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0.4%~1.0%。随年龄的增长,AF发生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人群的AF发生率可达10%。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住院共收房颤患者82例,男62例,女20例;年龄6~85岁。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病15例,肺心病1例,急性心肌炎11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2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2例。 1.2 临床表现与其他心律失常一样,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惊慌、疲乏、呼吸困难、气短、眩晕、出汗,虽然心室率较快,但有些患者可能无症状。少见症状包括部分患者可能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某些严重表现,如胸痛、肺水肿和晕厥。临床上出现新的卒中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发生率大约为10%~40%。 1.3 临床诊断住院患者均有有心悸、头晕、疲乏、呼吸困难等相关的临床症状。少数并人出现胸痛、肺肿、晕厥;心脏听诊示心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还伴有基础心脏的相关体征。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2 治疗 对所有不稳定的患者应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不稳定”患者是指有明显症状(如胸痛、肺水肿),亦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一般治疗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心室率;使栓塞风险最小化;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控制心室率;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药物复律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复发:常用奎尼丁、胺碘酮等。预防血栓栓塞:持续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或(和)二尖瓣病变、心肌病者,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原则: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阵发性房颤且心室率不快者可暂不用药;非预激综合征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室率增快或心功能不全时,需立即用药,首选西地兰;长期反复发作者在去除病因后进行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药物是胺碘酮和奎尼丁;慢性持续房颤,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某些特发性房颤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风险增高但既往无症状的患者,或旁道靠近正常传导途径行射频消融时可能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或有创操作会增加危险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治疗可以试用胺碘酮、索他洛尔、氟卡尼或普罗帕酮。这些药物能同事减慢旁道和房室结传导。也可联合使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和只作用于旁道的药物。 3 讨论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发生过房颤者必须到医院查明原因并及时治疗。尽可能在去除病因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两种,常用的药物有奎尼丁、胺碘酮等,持久发作房颤者应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以防止心房血栓形成,对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房颤,可在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时行心房迷宫术治疗房颤。 心房颤动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逐渐伴随心房机械功能的退化,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导致心室率的绝对不规则。因此,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心房肌的消耗破坏是房颤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房颤常与二尖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以及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目前国内房颤的整体治疗状况不够理想,存在复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的药物单一使用不规范等一些问题,抗凝治疗率及剂量不足等问题。面对房颤这一世纪顽疾,亟待将最新的研究证据和指南精神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加强房颤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赛琴. 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09. [2] 石毓澍.临床心律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165,180,197. [3] 黄宛.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 [4]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5] 黄从新.进一步加强心房颤动防治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3):161-162. [6] 心房颤动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8,8,10(8). [7] 心房颤动治疗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2,47(2). [8]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体会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8,8,10(8).

心房颤动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1,2],据统计,2010年我国人口房颤患病率约为0.65%,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将接近1000万人。房颤引起的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增加沉重负担。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心脏节律、控制心室率和降低卒中风险治疗这三个方面。大量临床证据表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卒中风险[4,5]。随着房颤消融术的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房颤消融术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6,7]。据统计,2014年我国房颤消融手术量已达1.7万台[8],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研究表明[9]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及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这需要术者高度重视。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肝素类抗凝血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er o ral anticoagulants, NOACs)等。肝素类抗凝药物及维生素K拮抗剂临床应用时间相对较长,临床经验相对丰富,是目前房颤消融术者进行围

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NOACs的出现为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带来了新选择,相较华法林而言NOACs具有方便、稳定等优点,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口服NOACs进行抗凝治疗。NOACs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另一类是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但NOACs围手术期应用的经验还比较少,安全、有效的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还有待探讨、研究。本文旨在对现有的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进行讨论,为房颤消融围手术期制定合理优化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消融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抗凝的需求 首先,房颤疾病本身特点极易引起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栓塞事件的发生,每年约有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这要比非房颤人群高出2-7倍。对于需要接受房颤消融治疗且 CHADs2-VASc≥2分的患者来说,术前接受抗凝治疗以消除左心房内血栓是安全进行房颤消融手术的重要前提。其次,房颤消融术中造成心内膜损伤进而激活血小板参与的凝血过程也是房颤消融术引起血栓栓塞事件的 重要因素[10],一项纳入232例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在接受房颤消融手术的患者中有10.3%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左心房血栓[11],此外房颤消融术后患者需接受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治疗,这可使患者局部静脉血流减缓从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2],这同样会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因此房颤消融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十分必要。

心房颤动诊疗的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专家共 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

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显着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