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乱》偶感

黑泽明《乱》偶感
黑泽明《乱》偶感

苍天下流走的人性

——黑泽明《乱》偶感

《乱》是我给自己写的遗嘱。

——黑泽明

细数能够真正推动亚洲电影迈出重要的步子,并被世人称赞,在后世留下宝贵财富,丰富精神动力的东方导演,就不得不提黑泽明了。这个能将自己的电影生涯一直延续到88岁高龄,一直到生命最后依然奋斗在第一线的电影大师。在日本电影界堪称权威,被人称为“电影天皇”的黑泽明,不仅在日本国内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西方早已称为大师级的美国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曾经言道: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也许当个人看到黑泽明在集各种荣耀于一身,站在光辉璀璨的领奖台领这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奖杯的时候,往往产生的只有情绪上的嫉妒与羡慕,加以探究才发现,背后隐藏着一件件赤裸裸的辛酸故事。每当黑泽明在筹拍电影的时候,面对的往往都是无人赞助,无人支持,就算一部电影在倾注了心血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也不得不接受如潮水的批判,他们的理由简单而不容反驳,他们喜欢新类型的电影,而黑泽明的电影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为此,黑泽明曾经忧郁到在家想要割腕了结生命,被幸运的救下。

割腕这种事,假如没有巨大的痛苦,谁也不会选这条路,但是对黑泽明来说,却促使他处理电影风格的激烈改变,尽管是不得已而为之。前期的作品总是充斥着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乱世中的英雄总是决断着所有事情(如《罗生门》里樵夫的形象)。黑泽明总在探究着一名在兵荒马乱的历史里的英雄到底能否成为事件的中心,他刻意让主人公的个人主义成为群体的意志指向,霸道的突出个人的决断能力。后来,当“英雄主义”已经没有退路,意识到个人主义在乱世中其实是无力的挣扎的时候,“智者主题”出现在黑泽明的电影里,其实这本身是他对人生的思考,态度的无奈改变。其中在后期的电影《乱》中,就有了明显的主题转变。

七十五岁的黑泽明,在经历过了割腕自杀未遂的经历,其实除了人生的观念有了一些改变之外,他的处境并没有很大的改善。电影理念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无奈只能接拍以广告为生。中间的《影子武士》固然是得到金棕榈奖的青睐,可应该明确的是,在日本国内却因为缺少人文关怀受到口诛笔伐。随后的日子里,幸而有了斯皮尔伯格的赞赏与资金支持,电影生涯得以继续,《乱》才得以拍摄。

关于电影《乱》,总不免提到莎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电影的蓝本就是这部作品。值得一说的是,黑泽明的剧本写作功底是相当深厚。大师的作品拍摄基本都是来源于对自己的编剧或者对于优秀作品的改变,如:改编自《李尔王》的《乱》、改编自《麦克白》的《蜘蛛巢城》等电影,这与他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乱》的来源于对《李尔王》的改编,本身作为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故事的充实性毋庸置疑,可将其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本土化的时候,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在电影上映之后,日本国内认为黑泽明没有完全做到民族性,而是只跟随者西方所谓价值观、电影观而拍摄,可他的精彩之处依然不能抹杀,以至于有人说这部

电影是对《李尔王》的精神内涵诠释的最精确的电影,从中可见一斑。

看过《乱》的人都会感觉,其实影片架构很简单,无非就只是以日本战国时期的毛利元为原型的故事为原型,所拍成的一个家族的衰败史。简单的说就是日本战国一字文家族秀虎将帅位传于太郎,三郎直言而被他赶走,后来国崩离析,自己流离失所,太郎、次郎自相残杀,三郎中箭而死,秀虎也随之死去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斥着死亡,人性的泯灭,英雄从最高的巅峰跌入任人宰割的低谷,一切都不让人舒服,却让人无言以对。就像在电影最后说的,神也在哭泣,它看见无恶不作的人类互相残杀,神佛也无法解救,电影演的是日本,说的却是所有人类的生命故事,无数的长镜头在黑泽明的摄影机里慢慢飘过,用细致入微的目光透视着人心与生命。

如果提到最让笔者最感触的元素,不得不提到电影里的的配角狂阿弥。在一个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的电影中,也许场面与主角总是灿烂夺目,占据影片重心。当认真的看到一个配角的巨大作用,在表现精神张力的时候,狂喜总是让人内心颤抖。看前面,虽然很努力,却一直不能理解狂阿弥这个角色设置的真正意图。可当他脱口而出,“狂乱的时世疯颠才是正常”,最后对天狂吼:“让人类哭泣真的那么好笑么!”的时候。原来,他是一个在世人看来痴痴追随着主公的疯子,可另一方面,却是从头到尾都在笑话世人所作所为的的上天使臣。夸张的舞蹈,疯狂的话语,不知所云的行为,在最后却得到最好结果的人,一个真正旁观到一字文家族陨落的可悲者,他见到了,并且难以忍受,却无能为力,因为他只是一个臣子,没有发言权。只能说,在命运面前人往往都是这么苍白无力。

枫夫人,仅有的两个女角色之一。有人骂他,说她祸水,心狠手辣,可当她的鲜血喷到墙上,猛烈的红色冲击眼球的时候,何尝她又不是悲哀,值得可怜的。作为利益争斗的牺牲品,她没有任何退路。这种女性形象,无疑是东方女性形象中的一个典型,地位低下,无可选择。当人心败坏,利益的暗斗已经超过了对精神的追求的时候,在其他人在为无耻的占有欲做着貌似正义的事情的时候,表面上心狠毒辣的枫夫人却为挽回心中的亲情,报仇做出这一切,比起其他人,要正义的多。

看充满着长镜头的电影的时候,总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里面会包含着许多导演赋予的韵味,长镜头留下的思考总是会与影片的主题相关。黑泽明在电影《乱》中利用长镜头的时候,就完全是匠心独运而出,从开始的第一秒,长镜头就已经出现在屏幕上。持久而平和的长镜头下面,在黑泽明手里却往往是充满着杀机,紧张的气氛一点一点渗透出来,使人阵阵发凉。严肃的士兵,风吹草动,这明显就是战乱的第一标志。影片开头镜头下,一片绿色,似乎祥和场景,表现的却是剑拔弩张的骑兵,极度的不和谐之下,奠定了本片主题必定将与战乱相关,充满着叛逆性。

在次郎将秀虎撵出城的时候,黑泽明将镜头留给了秀虎自己。背后是名义上胜利的部队,首领却是他的亲生儿子,宫殿在大火里付之一炬,主人首领的亲生父亲。在镜头里落寞走开的人老态龙钟,他失败给了它的儿子。前面一望无尽的荒野,没有生机,剩下的只有狂风和砂石,孤独的样子让观众在长镜头里看的一清二楚。这样的逆反,有违常理的乱伦理表现,其出现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争夺欲望的时候,主题就冲突到了观众的道德底线。当亲情在欲望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罪恶改变了所有的秩序的时候,分崩离析的世界就无法接受了。就这仅

仅的一两个轻描淡写的长镜头就将观众的心纠缠在一起的导演,怎么能不称其为伟大。

在黑泽明的《乱》里面,充满日本本土特色的背景音乐可算是应用到了极致。虽然在整部影片里,背景音乐应用并不多,多数采用的还是自然音,可每一处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死亡、悲壮、紧张等无数情绪的激荡。笔者想到一句话,即有音乐的地方,就会有可怕的故事。试举出一例,太郎之死。当一轮太阳即将被云彩遮住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声音,观众耳边的只剩下了悲情的背景音乐。画面中奔跑的马匹,呐喊的人声,枪炮声,战斗激烈进行,全部被音乐取代。

无时不刻都在死亡,自杀,他杀,流血,流泪,惨烈的冲击着观众双眼。音乐替代所有声响的位置,用音乐的形式向观众诉说场战斗,虽然抹去真实的声响,音乐的渗透力却是无穷的,更容易的深入到观众的心里。这里插入的背景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悲情,将其跟情节融合在一块的时候,才发现,它诉说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激烈,亦表达着对罪恶战争中逝去生命的人悲惨命运的可怜,更重要的它起到了表达此刻主人公秀虎的内心世界的作用,音乐声其实就是他心中的哭泣,对家族伦理的混乱的控诉。太郎背后的枪声响起,音乐结束,人死升天。死的人是凶手的兄长。一声枪响,欲望占据了亲情的位置。就这样,影片在一松一弛里面,将主题意蕴就表现在了观众面前。

鹤丸,影片里的一个瞎子。影片中他的丝竹声也做为背景音乐出现。他作为人类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的牺牲品,失去了姐姐和他的双眼。影片的最后,将镜头对准了这个虽然看不见世间战火连绵,却真真切切被战火伤害的孤独者。其他人都死去了,只剩下他自己,姐姐唯一留给她的佛主掉下了悬崖,从此他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候,影片里响起了他自己曾经吹过的曲子。悲伤幽怨,就像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将一切连接到了一起。跟随着曲子的终了,镜头越来越远,整个镜头里,鹤丸只能与没有生命的石头和狂风作伴。在最后这一个场景里面,演员配角,长镜头,背景音乐,审视人间的神佛都有意思的结合在了一起,在黑大师的处理之下,悲情到了极致,主题升华到了令人沉默的地步。

整个影片都在哭,都在想尽办法让人流泪。其实黑泽明也是倾向于在诉说自己的故事。穷困潦倒,年龄已经很高,却依然很多人反对他的电影理念,无数的痛苦现状让他在电影中将愤懑赋予在了主人公秀虎的身上。就像文章开头说的一样,这是他给自己写的遗嘱。

……………………………………………………………………………………

山东艺术学院·许尚歌·翻版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摘要: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录”,可以说是亚洲最富盛名的的电影导演。黑泽明极富民族性格因此在他的电影中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关键词:武士道能剧日本绘画故事背景的诠释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无论是从东方还是从天皇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词来看,都体现着浓浓的东方意味,实际上也体现着黑泽明的民族性格。一个具有深刻民族性格的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把他的性格带入他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因此,带有日本民族性格的黑泽明在电影的拍摄生涯中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会。从而使得他所拍摄的电影表现出日本式的民族风格。 在此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黑泽明的出身及成长经历。黑泽明出身于武士家庭,自小深受武士文化的熏陶,因此,日本传统文化包括武士文化在黑泽明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黑泽明对绘画具有很大的兴趣,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黑泽明的生长处于日本社会的大变革中,经历了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对黑泽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凤凰网一篇关于黑泽明的文章中写到,他是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碰撞出的大师,这一文章深深道出了西方文明与日本文明

对黑泽明的影响。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对于人性的解剖往往异常深刻,这与其在1923年经历的关东大地震不能说没有关系,这次大地震震出了人性,震出了社会现实,在黑泽明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 日本古代社会最为突出的一种与他国不同的文化是武士道文化,那么什么是武士,武士精神又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武士道其实就是为主公行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生命,奉行的是一种不分黑白的愚忠,强调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我们之所以谈到武士是因为,黑泽明开创了武士电影的新发展,使武士电影成为类似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电影国粹。黑泽明电影的代表作有《七武士》,《罗生门》,《战国英豪》,《影子武士》,《生之欲》等,从他的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士电影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武士文化对黑泽明作品的影响。 对于武士描写最为细致的除了《影子武士》当属《七武士》。七武士是黑泽明电影的巅峰,七武士最大的成就在于对武士的矛盾态度,在这方面极高的艺术成就使其享誉世界。勘兵卫代表的是武士阶级的典范,但是他在经过多场战争之后,早就丢去了武士的愚忠,取而代之的是其侠义精神。菊千代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但他却不失武士所具有的内在精神。胜四郎代表的是武士的未来,片子的发展实际上是他发展成真正武士的过程。战国时代,国家分裂,武士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却依然高傲,鄙视下层民众,但殊不知他们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黑泽明本身深受武士文化的影响,在七武士中其实也蕴含了他对社会的期待与希望,

《浅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

浅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 姓名:郭燕燕 学号: 20110861

浅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视都是现代科技的综合成果,其诞生、改进、提高、完善与普及,以至形成为世界性的产业,无一不依赖于当时的科技进步。因此说“影视科技是整个影视产业的先导”,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上,没有哪一门艺术像影视艺术这样与技术手段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部电影的发展史,也同时是一部电影技术史,从电影媒介诞生的第一天起,电影就与当时的高科技联姻,其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因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而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再到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立体电影等,无不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电影技术革命的概况,探讨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电影技术革命的回望与影响 世界电影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电影技术革命,必然会导致电影的观念革命和影像革命。到目前为止,可以公认的世界电影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分别是:活动影像——技术使现实变成了影像。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活动视镜”和许多同类发明的基础上成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放映了其拍摄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等,开创了电影一个伟大的时代。早期的这些电影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画面质感、表现方式还是在镜头语言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粗糙。但毕竟这些早期电影将当时生活的现实面貌搬上了银幕,为今后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形式开辟了道路。 有声电影——技术奠定了电影的视听方式。在爱迪生所研制成功的有声电影机的基础上,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这位伟大的哑巴终于发出了让人为之震撼的声音。电影声音的出现,解决了之前银幕画面无声与寂寞的问题,对画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影响,尤其对电影风格与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电影的声音,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并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们充分重视和利用,最终与画面一起感染和影响观众。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影片中就善于运用声音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制造悬念氛围。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

浅析日本电影

浅析日本电影 ——观《罗生门》有感 作为四面临海的狭长岛屿,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自强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已经作为日本国民的集体意识渗透到每个国民的灵魂中了,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观感不断地从文学、美学、音乐中得到体现。当然,电影也不例外。 日本电影中总是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包括传统的武士道情结、物哀情结、末世情结,以及艺妓文化等等。这些以一种写实的手法体现,没有刻意的包装。那些我们被吸引的和所排斥的,赤裸裸的展露在我们面前,有现实主义的暴力、自我怀疑、人性与谎言、对机械文明和信息社会的恐惧、对话障碍等主题,这些日本都在摸索,一种纯电影的极致…… 如今是21世纪,我们身边围绕的是大片、爆炸、特效、乐观与娱乐的精神。纯电影在消退,对纯电影的欣赏能力也在消退。问出:“这片子有什么好看的;警察只要多拷问能明白真相”等等问题,皆说明了我处在一个多么卑微、缺乏想象力、实用主义,傻了吧唧的乐观时代。 这种对前时代的语言维度的不理解的背后,是意识形态与世界观念的隔膜,恰如蒙太奇革命其实是一场认知方法与意识形态的革命。往往,甚至还会有那么多人坚信,历史一定是进步的,我们的今天一定比昨天要好,并引为自辩。这种自辩,与19世纪的科学乐观主义毫无二致(甚至可能还多了一些论据,比如,就连原子弹也没有真的毁灭世界,1929大股灾也没有毁灭全球经济),也因此在精神上更反衬着这个时代的空虚、琐碎与无聊。 就是在这样无意识的消耗中,我们一遍的又一遍的回顾经典,譬如《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却依然震撼,毫无厌倦。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放之影史,《罗生门》吹响了日本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号角;放之类型,《罗生门》揶揄了黑色电影的东方式解读;放之作者论,《罗生门》喷薄了黑泽明的人道主义情怀;放之工业,《罗生门》引领了日本电影的产业革命(正片剪辑、同期录音、国际发行);放之风格,《罗生门》被众多电影学者供奉为“纯电影”的极致。《罗生门》,宛如电影故事本身的多维度视角,幻化出了一种五光十色的光芒。 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 这大概是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的一个主题。 “一个人虽然很难以百分之百的坦率直面自己,但是如果他以别人的面目出现,那么他就很难避开事实。”黑泽明 每一组镜头,都是一段文学化的描写。演员的表演,尽力地突出了个性,虽然不免显得有些舞台剧似的夸张,但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要的东西吧。并且,每个演员充分地充当了导演的木偶,他们对情绪和内心的表达如此深刻,看到丈夫斜视妻子的眼神时,也让我心里引起一阵冰凉;死人起舞时,马尔克斯附身了黑泽明。结局虽刻意,但也不失镜头的美感。 这是“拍”出来的奇门遁甲 叙事结构、形式风格、文化理论、哲学视角、类型趋向,……,人们似乎可以从任何角度,轻轻松松地遁入《罗生门》的影像城池之中。但是,这部单机拍摄,42天收工的电影,并不是一般的文学改编(《筱竹丛中》芥川龙之介著)。打个比方,《罗生门》的影像气质,更加类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岛迷宫”。说得通俗一点,黑泽明仅用一部摄影机,便拍出了诸葛孔明的奇门遁甲。 那么,这个“奇门遁甲”真的无法破解吗?或许,仅仅是或许。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试试破阵。事件的参与者(强盗、武士、妻子)为一个“三角形”、道德的审判者(椎夫、僧人、庶民)为一个“三角形”、人物对话的构图(深焦和走位)为一个“三角形”、叙事结构的时间维度(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为一个“三角形”、情节发展的空间变换(罗生门、森林、审判席)为一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仿佛一个个无形的门,带我们进入《罗生门》的多维空间之中。

黑泽明电影《梦》的艺术特色浅析

[摘要]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黑泽明的《梦》在思想内容上由八个梦境串接而成,不同的梦境用了不同的电影语言表现,八个梦境表现了人的一生。本文试着从梦的主题、梦的画面构成、梦的色彩三个方面逐一地进行解析。谴责成年人为自己欲望的满足而对世界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展现了黑泽明晚年真诚的理想与愿望:对大自然及美好心灵的怀念,劝导世人回归自然,遵循自然之道。 [关键词]思想主题;画面构成;色彩运用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做无数的或兴奋或悲伤的梦,在现实中,有些梦实现了,变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时候,有更多的梦不会变为现实,只能让人永远地梦着。这尽管给人无限的惆怅与失落,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做梦,因为没有梦的生活是灰涩的,像作家余华所说的虽然睡觉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我已没有了梦想,读起来让人感觉无限的悲伤与凄凉。然而,这个叫黑泽明的老人给了我们些许的欣慰与温暖,因为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梦着,不仅如此,他还用他独特的影视手法向我们讲解这一独特的梦境。 之所以说它是独特的,是因为这一梦境有别于他以往的影视作品,如《罗生门》《乱》等都在以严肃、简练与坎砌的手法审视人性、批判社会,探讨人类亘古以来存在的有关伦理、道义、良知等方面的问题。但在他80岁高龄之际所拍摄的这一《梦》中,却以其诗意而舒缓的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他的真诚的理想与愿望。 80岁的黑泽明的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下面让我们从梦的主题、梦的画面构成、梦的色彩运用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主题特色 黑泽明的《梦》在思想内容上由八个梦境串接而成: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前两个梦境是从儿童的视觉角度所看到的世界。中间五个梦境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反映的是人在成年后所面临的真实的、残酷的心理压力与社会问题。最后一个梦境表面上看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切入,实则是站在一个豁达而智慧的老者的位置,宣讲了理想的社会与理想的生死观。这八个梦境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而无联系,但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实际上自身紧密连成了一个圆,并达成了一个完满合一的境界。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从黑泽明一生的影视艺术来看,常常不是简单的叙事和写人,而是从整体的观念进行构思与谋篇布局。毫无例外,《梦》也是如此,在零散的表象下,有着整体的观念表达。下面就以上述的三个视觉,逐一进行主题分析。 (一)前两个梦儿童的视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孩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美丽天使,在黑泽明的梦境中,我们可以见到在孩子的纯净视界里,世界与自然有着本真的美好面貌,但是这样的美好面貌却由于成人的破坏而正在枯萎,而孩子也正在背负本不应该由他们来背负的过责。所以日照雨中的男孩将背负狐仙对人类的敌视,而桃田中的男孩也将背负桃精对人类的指责。然而,世界的罪恶也许唯有在孩子纯净与真诚的手中才能被擦去,所以日照雨中的男孩毫不犹豫地上路了,而桃田中的男孩在眼泪的恍惚中见到了满山遍开的美丽的桃花。 (二)中间五个梦成年的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在这几个梦中,虽不乏对人的意志与理想的表现,但更多的是描写了成年人对世界的破坏。《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人在少年时清新可爱,为什么在成年之后就那么令人讨厌了呢,非常恰当地指出了人在成年之后由于受各种欲望的支配而迷失本真面目的事实。在黑泽明《梦》的隧道富士山鬼哭等片段中,即描写了成年人,尤其是成年人中的所谓精英分子、政治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为了自己欲望的满足而对世界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这一部分,黑泽明借用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强烈谴责了战争、核试验等给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宋春雷 201107138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影视评论》 学期作业 宋春雷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学号:201107138 指导教师:刘志 提交日期:2013年6月20日

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作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成名作,《罗生门》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与视听语言上处处闪烁着大师的光芒,全片中全景与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将整个故事的氛围与人物之间的故事渲染的淋漓尽致。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武士与他的妻子在路途中被强盗多襄丸所劫,强盗制服武士之后将武士的妻子强暴,事后发现武士离奇被杀,多襄丸又因中毒被官府捉拿。真正离奇的地方是在公堂之上武士的亡魂、妻子真砂、大盗多襄丸三个人的证词完全不一样,从而让整个故事变的扑朔迷离。而黑泽明通过隐藏在幕后的镜头将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自利剖析的淋漓尽致。 在本片的开头,是一个对罗生门这座破庙的全景镜头,镜头中,天色昏暗,大雨滂沱,而残破不堪的罗生门在大雨之中似乎摇摇欲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首先,它奠定了整部影片昏暗、压抑的感情基调。其次,罗生门在当时的日本是一个收容死尸的地方,被称为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那么在风雨之中飘摇的这座破庙其实也就象征着当时的日本的战乱、政治的昏暗与人民的民不聊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躲雨的农夫与大和尚和樵夫共同在一个庙宇之下,镜头内的画面十分的简单,让人感觉很纯粹,或者说你只会被影片中的人物或者故事所吸引,而不会被镜头内的其它事物所分心。此时,三个人都在罗生门内,室内的光线十分的昏暗,鬼气森森,让人感觉十分的压抑,这是要为接下来的樵夫所讲的故事做一个铺垫。因为从樵夫口中我们得知,这故事简直没法理解,真的是太奇怪了。所以罗生门内阴暗的环境其实就象征着人的罪恶,故事中人物的罪恶,虚伪。 紧接着是对樵夫面部表情的一个特写,樵夫眉头紧皱,陷入深深的回忆,这个特写镜头很有意思,导演这样拍,仿佛是为了表现樵夫以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或者说给我们观众这样的一个错觉。镜头一切,转入了樵夫的回忆,往下的一大段都是樵夫一个人的主观镜头,或者说是主观蒙太奇。首先是一个跟镜头,樵夫扛着斧子进山砍柴,在林间不断的穿梭,这个跟镜头持续了有接近两分钟的时间.那么,导演是想通过这种镜头逐渐的将观众带入到故事里,另外,它表现了一个十分普通的樵夫进山打柴的场景,正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一样,增加了整个故事的可信度。

黑泽明电影十大代表作

黑泽明电影十大代表作 篇一: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摘要: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录”,可以说是亚洲最富盛名的的电影导演。黑泽明极富民族性格因此在他的电影中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关键词:武士道能剧日本绘画故事背景的诠释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无论是从东方还是从天皇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词来看,都体现着浓浓的东方意味,实际上也体现着黑泽明的民族性格。一个具有深刻民族性格的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把他的性格带入他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因此,带有日本民族性格的黑泽明在电影的拍摄生涯中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会。从而使得他所拍摄的电影表现出日本式的民族风格。 在此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黑泽明的出身及成长经历。黑泽明出身于武士家庭,自小深受武士文化的熏陶,因此,日本传统文化包括武士文化在黑泽明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黑泽明对绘画具有很大的兴趣,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黑泽明的生长处于日本社会的大变革中,经历了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对黑泽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凤凰网一篇关于黑泽明的文章中写到,他是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碰撞出的大师,这一文章深深道出了西方文明与日本文明

对黑泽明的影响。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对于人性的解剖往往异常深刻,这与其在1923年经历的关东大地震不能说没有关系,这次大地震震出了人性,震出了社会现实,在黑泽明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日本古代社会最为突出的一种与他国不同的文化是武士道文化,那么什么是武士,武士精神又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武士道其实就是为主公行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生命,奉行的是一种不分黑白的愚忠,强调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我们之所以谈到武士是因为,黑泽明开创了武士电影的新发展,使武士电影成为类似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电影国粹。黑泽明电影的代表作有,,,,等,从他的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士电影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武士文化对黑泽明作品的影响。 对于武士描写最为细致的除了当属。七武士是黑泽明电影的巅峰,七武士最大的成就在于对武士的矛盾态度,在这方面极高的艺术成就使其享誉世界。勘兵卫代表的是武士阶级的典范,但是他在经过多场战争之后,早就丢去了武士的愚忠,取而代之的是其侠义精神。菊千代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但他却不失武士所具有的内在精神。胜四郎代表的是武士的未来,片子的发展实际上是他发展成真正武士的过程。战国时代,国家分裂,武士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却依然高傲,鄙视下层民众,但殊不知他们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黑泽明本身深受武士文化的影响,在七武士中其实也蕴含了他对社会的期待与希望, 在当时日本社会迷失价值观的情况下,黑泽明希望社会可以像农

尔雅 东方电影

一、日本电影 1、黑泽明的电影艺术 《活人的记录》与什么主题有关?() ?A、战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B、启蒙者与大众的对立 ?C、青春梦想的破灭 ?D、原子弹爆炸留下的阴影 我的答案:D 2 《美好的星期天》是黑泽明哪个时期的电影作品?()?A、第一时期 ?B、第二时期 ?C、第三时期 ?D、第四时期 我的答案:A 3 哪部电影开启了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四个时期?()?A、《乱》 ?B、《姿三四郎》

?C、《梦》 ?D、《活人的记录》 我的答案:C 4 《罗生门》是黑泽明电影创作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分水岭。() 我的答案:√ 5 黑泽明的早期电影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现实主义和启蒙主义。()我的答案:× 寺山修司与《死者田园祭》已完成 1 电影《蜘蛛巢城》改编自文学作品()。 ?A、《哈姆莱特》 ?B、《李尔王》 ?C、《奥赛罗》 ?D、《麦克白》 我的答案:D 2 黑泽明的电影《梦》里讲述了()个梦境。

?A、六 ?B、七 ?C、八 ?D、九 我的答案:C 3 《没有季节的小墟》采用的是()手法拍摄。 ?A、印象主义 ?B、悲观主义 ?C、人文主义 ?D、超现实主义 我的答案:D 4 秀虎是电影《影子武士》的主人公。() 我的答案:× 5 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表现的是乱世之哀,对人性荒芜、历史荒唐的无限叹息。 () 我的答案:√

今村昌平的电影——性与底层已完成1 黑泽明的电影《袅袅夕阳情》拍摄于()年。 ?A、1990.0 ?B、1993.0 ?C、1995.0 ?D、1998 我的答案:B 2 《死者田园祭》是()的代表作。 ?A、小津安二郎 ?B、沟口 ?C、木下惠介 ?D、寺山修司 我的答案:D 3 黑泽明晚年最具有探索创新性的电影作品是()。?A、《罗生门》 ?B、《蜘蛛巢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