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

张贺

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多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展示风采的次数明显增多。许多媒体也把这视为文化“走出去”取得实效的例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走出去”的多,“走进去”的少;我们主动送出去的多,外国主动吸收的少;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我们对流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视不够、扶持不够。

其实,与交响乐、歌剧、芭蕾、民族器乐等所谓的高雅艺术相比,流行文化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利器。流行文化本身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拥有最多受众和拥趸的一定是歌星、影星。而且,流行文化本身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它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生动、最便捷的窗口。许多非洲观众就是通过《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样子的。以往,古装电视连续剧如《还珠格格》《康熙大帝》《甄嬛传》等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但随着国内对古装戏的制作总量的压缩,这一传统优势也将面临危机。

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实际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国外观众就很难欣赏和接受中国特色的高端文化。在中国是阳春白雪的节目,在国外也一样是阳春白雪,能够欣赏的也同样是少数。单纯指望在一个小众群体里引发的影响力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常说“文化走出去要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但何谓主流?普通大众才是主流。与其征服所谓的高端人士,不如征服平民大众。而能为普通人所津津乐道的文化非流行文化莫属。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卡通动漫、电影电视……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时刻在消费的文化。“走出去”,在流行文化上用力一定比在所谓高端文化上用力更加迅速且持久。

我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注重国有文艺院团向更加重视民营院团转变,从注重高端文化向更加重视流行文化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国有文艺院团大都固守高端文化,而民营院团和民营文化机构在流行文化领域则更具优势。

实现这两个转变需要政府把扶持流行文化列上日程。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固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等原因,但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电视剧播出市场的垄断也使制作机构在整个盈利链条里所占的份额过低。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原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政策,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播出机构必须在广告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采购或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在国外推广中国流行文化的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贸易,加大对中国流行音乐、影视剧、动漫等文化产品开展国际贸易的支持。只要政策到位,我国的流行文化就一定能流行全球。到那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自《半月谈》,有删节)

1.下列对“‘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它能征服普通大众。

B.流行文化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通过它可以既生动又便捷地了解一个国家。

C.流行文化不是高端的文化,它能被普通民众欣赏,且能在一个大群体内产生影响力进而提升国家的

软实力。

D.当前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的总量大,但质量堪忧,影响力不持久,难以被人接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就是要走进西方普通民众的心里,因此,在流行文化上用力比在所谓的高端文化上用力会更加迅速且持久。

B.以前,中国部分优秀古装电视连续剧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说明国内古装戏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C.作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观点并不现实,因为国外能欣赏我国特色的高端文化的观众毕竟是少数。

D.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现状,重视民营院团的发展,重点发展流行文化,次要发展高端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很多艺术团体在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多次演出,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

B.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虽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

C.作者认为,要想使原创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扩大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的资金比例。

D.当前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流行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贸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家玉,字元子,东莞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李自成陷京师,被执。上书自成,请旌己门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先生之庐”,而褒恤范景文、周凤翔等,隆礼刘宗周、黄道周,尊养史可程、魏学濂。自称殷人从周,愿学孔子,称自成大顺皇帝。自成怒,召之入,长揖不跪。缚午门外三日,复胁之降,怵以极刑,卒不动。自成曰:“当磔①汝父母!”乃跪。时其父母在岭南,家玉遽自屈,人咸笑之。

贼败南归。阮大铖等攻家玉荐宗周、道周于贼,令收人望,集群党。①家玉遂被逮。明年,南都{2}失守,脱归。从唐王入福建,擢翰林侍讲,监郑彩军。出杉关,谋复江西,解抚州之围。

顺治三年,风闻大兵③至,彩即奔入关,家玉走新城。大兵来攻,出战,中矢,堕马折臂,走入关。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信。广信已失,请募兵惠、潮,说降山贼数万,将赴赣州急。会大兵克汀州,乃归东莞。

四年,家玉与举人韩如璜结乡兵攻东莞城,知县郑霖降,乃籍④前尚书李觉斯等赀以犒士。甫三日,大兵至,家玉败走。奉表永明王,进兵部尚书。无何⑤,大兵来击,如璜战死,家玉走西乡。祖母陈、母黎、妹石宝俱赴水死,妻彭被执,不屈死,乡人歼焉。西乡大豪陈文豹奉家玉取新安,袭东莞,战赤冈。未几,大兵大至,攻数日,家玉败走铁冈,文豹等皆死。

觉斯怨家玉甚,发其先垄{6},毁及家庙,尽灭家玉族,村市为墟。家玉过故里,号哭而去。道得众数千,取龙门、博罗、连平、长宁,遂攻惠州,克归善,还屯博罗。大兵来攻,家玉走龙门,复募兵万余人。家玉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故所至归附。②乃分其众为龙、虎、犀、象四营,攻据增城。

十月,大兵步骑万余来击。家玉三分其兵,掎角{7}相救,倚深溪高崖自固。大战十日,力竭而败,被围数重。诸将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因遍拜诸将,自投野塘中以死,年三十有三。

(选自《明史》,有删节)注:①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2}南都:明人称南京为南都。③大兵:指清军。

④籍:没收。⑤无何:不久,很短时间之后。{6}先垄:祖先的坟墓。{7}掎角:分兵互相呼应。

4.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玉遽自屈,人咸笑之咸:都

B.家玉走新城走:逃跑

C.乃籍前尚书李觉斯等赀以犒士

赀:财产

D.家玉过故里,号哭而去过:拜访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

B.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

C.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

D.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家玉曾经上书,要求李自成表彰抚恤范景文、周凤翔等人,用厚礼对待刘宗周、黄道周,尊奉侍养史可程、魏学濂。

B.凭着个人的威信,张家玉曾到惠州、潮州一带去招募士兵,他成功地劝降了几万名的山贼,并凭借着这些人一举攻打下了赣州。

C.在清兵进攻家乡的时候,张家玉逃走了,他的祖母、母亲和妹妹被迫投水自杀,妻子被捕后不屈而死,而张家玉家乡的人全都被歼灭了。

D.在增城,张家玉的部队和清军大战了十天,后来兵败被围困。在武器残缺、官兵死伤无数的情况下,张家玉无奈地投水自尽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阮大铖等攻家玉荐宗周、道周于贼,令收人望,集群党。(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玉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故所至归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陇头水

【陈】徐陵

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

攒荆夏不通,积雪冬难上。

枝交陇底暗,石碍坡前响。

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

8.“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看,“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一句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一文中对老庄生死观大胆否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并序)》一诗的诗眼(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刘庆邦

已经是后半夜了,我一个人向麦田深处走去。

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的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没有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乍圆还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

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中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都占严了。我每往里走一步,不是左腿碰到了麦子,就是右腿碰到了麦子,麦子对我的深夜造访似乎不是很欢迎,它们一再阻拦我,仿佛在说:深更半夜的,你不好好睡觉,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窄窄的小路上长满了野草,随着麦子成熟,野草也有的长了毛穗,有的结了浆果,在迅速地生长、成熟。我能感觉到野草埋住了我的脚,并对我的脚有所纠缠,我不得不趟着野草,不断摆脱羁绊才能前行。面前的草丛里突然飞起了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便停了下来。

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黄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交替翻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交相辉映。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白天为实,夜晚为虚,阳光为实,月光为虚,我想看看虚幻环境中的麦田是什么样子的。站在田间,我明显感觉到了麦田的呼吸。

从麦田深处退出后,我依然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什么人。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住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过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重温一下。桥的位置没有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也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逝者如斯,那个姑娘也许再也见不到了。

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朦胧。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

咙有些哽咽。

(摘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故乡的麦田,以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写景、叙事、忆人,自如地撷取材料,自由地表达中心。

B.文章立意新颖,构思特别。作者特地选择在夜深人静时行走麦田,与大自然对话。可见作者可以敏锐地感知事物,但内心孤独,性格内向,怕遇见人。

C.本文作者观察仔细,注重细微处的景物刻画,运用多种手法描摹,特别是对夜晚麦田的景象,用比拟、排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其独特的意境美刻画了出来。

D.文章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辽阔的豫东大平原”、“无垠的金黄的麦田”、“姑娘还送给过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等,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作者回到故乡的村庄时心里是矛盾的,他渴望回到故乡,但内心却又充满了愧疚,最后在愧疚中哽咽着离开了故乡。

(2)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插入一段姑娘送鞋的恋爱故事,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探究“我的喉咙有些哽咽”的原因有哪些?(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波伏娃的简洁与多重生活

刘海燕

在20世纪的法国,有这么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女性——她叛逆,崇尚自由,19岁时就发表了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后来,她遇到了与她有着共同信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萨特。尽管她与他的爱情曾经轰轰烈烈,但她依然保持着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博学、勤奋和执着的追求,“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语)。

这位陪伴了萨特几十年的传奇女性就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在其回忆录里,讲到她少年时代的理想:“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清晨看见苏醒的草地。我独自一人承载着世界的这份美丽和上苍的这份荣耀……”对于“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她很绝对地选择“当个作家”。

萨特感谢波伏娃:“您让我能够直视每一种未来和每一种生活,因为您,我才能去直面不可知的未来和命运。”

战争改变了波伏娃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她学会了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生。萨特宣称“战争使我懂得了必须干预生活”。作为萨特学说最善解的对话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波伏娃尖锐地指出:“你的介入仅限于思想和创作,而朋友尼赞战死在比利时沙场,博斯特加入野战军受伤,那才是行动上真正的介入。”波伏娃的批评给萨特极大的触动,于是他从战俘营回来后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义无反顾地介入到社会之中,参加了所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

40岁以后,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她才在世上找到了一个有限的、真实的立足点,内心有了坚实的自信和清晰的方向,从精英男人群中浮现出来,成为女性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波伏娃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她最著名的论断:“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人是被动地变成女人的。”

《第二性》出版后,引起的强烈反应远远超出波伏娃的想象。各种低俗的言词攻击涌向波伏娃,在餐馆、咖啡馆,波伏娃成了被指点、被议论的对象。波伏娃总结生活中的自己:“我的社会生活史本身

就包括我的著作史、我的成功史和失败史,也包括我受到的种种非难和抨击的历史。”

波伏娃和萨特一样,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成名,可一旦名望到来,在很多时候他们又希望回到无名中去。萨特后来认为司汤达和卡夫卡的孤寂是他们发挥才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在1964年因《词语》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谢绝了这一来自官方的荣誉。

在波伏娃的回忆录里,更多的笔墨是她和萨特对于社会生活、政治风波的参与和见证,其次是在世界各地的游览,个人情感部分的文字量倒是很少。战后,萨特被誉为“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世纪伟人”等,事实上,波伏娃也和萨特一起参与了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抗争。

如果波伏娃不写那些回忆录,而去写一部或者几部长的、紧凑的、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著作,或许会推迟一些暮年感的到来。因为回忆不断地刺激这一切将不再有,文字加深着岁月的刀痕,加速着荒凉气息的到来。

衰败感是导致波伏娃晚年心境虚无的重要原因。在回忆录里,尤其是在每一卷的前言中,那种衰败感都浸透在字里行间。

后来,波伏娃支撑了萨特失明的晚年。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出了她著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永别的仪式》,以自己的归山之作向萨特作最后的告别。她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爱过萨特、爱着萨特、将会爱萨特的人”。

经历了盛衰与阴影,最终波伏娃和萨特的这段爱情经历又和那样一个顶点的开始相呼应,成为世人遥望的神话。

(摘自《传奇故事》)(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波伏娃在20世纪的法国,特立独行,叛逆,崇尚自由,因而使她受到了包括法国总统在内的人们的广泛赞誉。

B.波伏娃的理想是“当个作家”,而萨特对她的影响巨大,萨特让她能够直视每一种未来和每一种生活,直面未来和命运。

C.《第二性》是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应,各种低俗的言词攻击涌向波伏娃,在很多场合她成了被议论的对象。

D.萨特和波伏娃在名望到来之后并没有沉醉其中,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又希望回到无名中去,在1964年因《词语》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萨特竟然谢绝了这一荣誉。

E.这篇传记很清晰地表现了波伏娃的一些思想,在对战争的看法上,作为萨特学说的对话者、支持者和批评者,波伏娃支持萨特“懂得了干预生活”的说法。

(2)从全文来看,写回忆录对波伏娃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说波伏娃“保持着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可是全文几乎都在写她与萨特的关系,这是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篇传记,你如何看待人格独立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国内一些企业对曝光出来的产品质量的问题总是先想着怎样灭了舆论的火,却不曾想任何一个_____________的招数用出来,都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问题更加怀疑。

②日本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本场比赛进行了点评,直言主场都能被广州恒大净胜4球,大阪樱花

不仅_________

__________,而且也让双方第二回合的比赛变得毫无意义。

③虽然一些腰封设计得十分精美,与全书风格颇为相宜,宣传语也得体精当,可有些腰封却装腔作势,夸大其词,喧宾夺主,实在让人_____________。

A.素不相识一塌糊涂难以卒读

B.素不相识一败涂地不忍卒读

C.似曾相识一塌糊涂不忍卒读

D.似曾相识一败涂地难以卒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金砖国家”最初是包含了新兴市场国家和人口最多经济体,随后演变成一个团结有力的合作机制,这反映了全球经济权力从西方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

B.当特定恶意软件被植入手机后,用户的相关信息就会传送到这一软件的监控端,而这一行为是未经用户同意和认可,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的。

C.发展新能源车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多方扶持,但实际购车上牌的电动汽车用户却是少数,究其原因是充电难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而造成的。

D.莫言的获奖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信心,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似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高原红”!多美的名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的中国梦、强军梦,经过岁月的雕饰,历久弥新!

①我深深被这种精神所感动

②用忠诚诠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③用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和智慧,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神话

④再看今天,新一代军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

⑤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⑥遥想当年,千里荒原,狂沙飞舞,一代建设者战狂风,斗严寒

A.⑤①⑥③④②

B.⑤⑥③④②①

C.⑥③④②⑤①

D.⑤⑥③①④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地球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聚集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①,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高度为8~9公里。对流层中,②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摄氏度。但有时,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情况,这被称为“逆温现象”。对流层的上部会有急流流动着,其高度大约于离地面约11公里,这是风速最高的地方。正因对流层是③,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17.请根据下面这幅图的内容,把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遗憾地说,“我错过了那次机会……”、“我又错过了……”,其实人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错过”和“没错过”构成的。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换不定的景色,错过窗外的美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车站。回顾过去,也许我们错过了许多,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而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1.D(D是现象不是原因,且“但质量堪忧……难以被人接纳”于文无据)

2.D(D原文并未说要“次要发展高端文化”,属主观臆测)

3.A(A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选项中“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的说法错误)

4.D(过:经过)

5.C

6.B(“一举攻打下了赣州”错,原文的意思是“张家玉准备奔赴赣州救急”,但后来“清兵攻克了汀州”,他就回东莞了)

7.见参考译文。

8.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描写了陇地山川的险峻地势,又极力渲染了陇头水流的气势。

9.①“回首”照应了前文的“别涂”,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②“唯言梦时往”,说明只有梦里才可以前往,通过映衬烘托,进一步写出了陇地山川的险阻和风光的奇绝。

10.(1)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B“内心孤独,性格内向,怕遇见人”属无中生有。D“文章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错误,文章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E“但内心却又充满了愧疚,最后在愧疚中哽咽着离开了故乡”错误,于文无据)

(2)①白天没有看够,所以晚上又来了;②在月夜下,麦田呈现出与白天不一样的风景,呈现出一种静谧、朦胧之美,“我”想看看这虚幻环境中的麦田是什么样子;③希望遇到家乡那些熟悉的人,夜里便于回忆往事。

(3)①回忆这段往事是夜间独行的继续,表现出作者怅然若失的情感;②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浪漫而又感伤的情怀,重忆旧梦;③有利于表达情感,以鞋为纽带传递出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4)①被麦田的美所震撼,穿梭在金色的麦田,感受到它的无边无际,壮观无比;②美好而无果的爱情回忆,令人感伤;③对不能常回故乡深感遗憾;④对乡村宁静恬淡的劳动生活的赞美,对故乡的热爱。

12.(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A 赢得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人赞誉的是波伏娃的博学、勤奋和执着的追求。B影响说反了,表述的应该是波伏娃对萨特的影响。E“波伏娃支持萨特‘懂得了干预生活’的说法”有误,波伏娃给予萨特的是批评,而不只是简单的支持)

(2)波伏娃的回忆录记录了她对社会生活、政治风波的见证和参与。回忆录加深了她对往事的记忆,加速了她暮年的衰败感,导致她晚年心境虚无。

(3)萨特是与波伏娃始终相关联的人,两人相互影响。萨特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比如在对待战争的看法上,都受到波伏娃的影响,这样从侧面表现了波伏娃的独立思想;写萨特的思想变化,而这又是波伏娃以善解、支持、直言不讳的批评促成的;波伏娃的意志从未被萨特影响,她一直特立独行,又是以萨特的思想成就衬托出来。

(4)这篇传记,极力描述了波伏娃特立独行的品格,她崇尚自由,于世俗叛逆,她的作品饱受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战争爆发后,她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生,她支持萨特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参加所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由此看来,独立的人格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应该在社会责任和自我人格之间做到:既要坚守社会的责任心,又要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13.D(似曾相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又呈现在眼前。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多用于人。一塌糊涂:乱到不可收拾,糟到不可收拾。一败涂地:形容败得不可收拾。难以卒读:文笔太差读不下去。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14.D(A成分残缺,应在“经济体”后加“的一个概念”。B介词残缺,应在“未经用户同意和认可”之前加介词“在”。C句式杂糅,应把“而造成的”删掉)

15.A(本段内容是在歌颂那些在高原上为国贡献的科学家、军人。答题时,首先要抓关联词的提示,如“④再看今天”、“⑥遥想当年”,很明显都有引领作用,所以应该是⑥③④②。①中有“精神”,承接⑤中的“精神”,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面)

16.①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大气层中急流最多的一层

17.堰塞湖的形成有三个过程:一是由下雨或泥石流等原因引起山体滑坡;二是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往四周漫溢;三是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18.写作指导:本题的思辨色彩很浓,正如材料中所说的那样,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错过”和“没错过”构成的,每一次错过,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错过每一次机会,但每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错过”在所难免,因此写作时,应该思考如何避免“错过”,如何看待“错过”,如何减少“错过”。

写记叙文,可以演绎一段“错过”的故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议论文,应辩证地对待话题,既要对“错过”表示遗憾,又要积极地看待“错过”,“错过”可以磨炼人生,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成就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参考译文

张家玉,字元子,东莞人。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选为庶吉士。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张家玉)被捉拿。(他)曾上书给李自成,请求在自己的家门上题写“翰林院庶吉士张先生之庐”,并表彰、抚恤范景文、周凤翔等人,以隆重的礼节(对待)刘宗周、黄道周,尊奉侍

养史可程、魏学濂。(他)宣称自己像殷人后裔服从周朝一样,愿意效法孔子,称李自成为大顺皇帝。李自成大怒,把他召见入宫,(张家玉)深深作了一个揖却不跪拜。(李自成)把他绑在午门外绑了三天,又逼迫他投降,并用极刑来恫吓他,(张家玉)最终都不为所动。李自成说:“(我)必定要把你的父母处以磔刑!”(张家玉)才跪了下来。当时他的父母在岭南,张家玉就自己屈服了,人们都嘲笑他。

叛贼兵败后(张家玉)回到南方。阮大铖等人指责张家玉把宗周、道周推荐给叛贼,让(李自成)收拢人心,召集朋党。①张家玉于是被逮捕。第二年,南京失守,(张家玉)脱身逃归。(后来)跟从唐王进入福建,(他被)提升为翰林侍讲,(并)监管郑彩的军队。(他们的军队)从杉关出发,打算光复江西,解救抚州之围。

顺治三年,听传闻说清军来了,郑彩就逃入杉关,张家玉跑到了新城。清军来攻打新城,(张家玉)出来迎战,中了一箭,从马上摔下且摔断了胳膊,逃进了杉关。(唐王)命令(他)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巡察安抚广信。广信已经失守,(他)请求到惠州、潮州募兵,劝降了几万名山贼,将要奔赴赣州救急。恰逢清军攻克了汀州,(他)于是回到了东莞。

顺治四年,张家玉和举人韩如璜联合地方兵攻打东莞城,知县郑霖投降,于是他们没收了前尚书李觉斯等人的家产来犒赏士兵。才三天,清军就到了,张家玉战败逃跑。上表永明王,(张家玉)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不久,清军前来攻打,韩如璜阵亡了,张家玉逃往西乡。他的祖母陈氏、母亲黎氏、妹妹张石宝都投河自杀了,妻子彭氏被捉,(因)不屈服而被杀死,(他)家乡的人全被歼灭了。西乡的豪强陈文豹辅助张家玉占领新安,袭击东莞,又在赤冈交战。不久,清军大举而来,攻打了几天,(张家玉)战败逃往铁冈,陈文豹等人都死了。

李觉斯非常仇恨张家玉,挖了他的祖先的坟墓,连家庙都拆毁了,全部消灭了张家玉的族人,(张家玉家所在的)村镇变成了废墟。张家玉从故乡经过时,痛哭着离开了。路上他召集了几千名士兵,攻占了龙门、博罗、连平、长宁,接着攻打惠州,占领了归善,收兵驻扎在博罗。清军来攻打,张家玉跑到了龙门,又招募了一万多名士兵。张家玉喜欢击剑,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跟在民间的很多豪杰结交,因此所到之处人们都归附他。②(他)于是把招募来的兵士分为龙、虎、犀、象四营,攻占了增城。

(顺治四年)十月,清军的一万多名步兵和骑兵来攻打(增城)。张家玉把他的士兵分为三部分,分兵互相呼应,相互救助,靠着深谷高山固守阵地。大战了十天,(张家玉的军队)兵力不足而战败,被包围了几层。将领们劝他突围出去,张家玉叹息说:“箭用完了,炮震裂了,想打也没兵器了;军官受了伤,士兵死了,想打仗也没有人了。哪里还需要犹豫不决。(等着)用脖子上的血溅在敌人手上呢!”接着一个一个地拜别各位将领,自己跳进野塘里死了,终年三十三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