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三次产业的提出者英国克拉克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P78

3.贸易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

P129

4.城市化五个阶段比重数值:第一阶段K<0.5;二阶段0.5≤K<1;

第三阶段K≥1;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 P183

5.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P182

6.新经济地理学派五个方面的发展: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全选)

7.区域管理学派三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管理。(选三个)

8.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全选)

9.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全选)

10.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选三个)

11.新增长理论包括: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选三个)

12.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判断的四个标准:(全选)

13.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全选)

14.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所有权状况、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变化。(全选)

15.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选三个)

16.贸易条件T值不断增加,意味着该区的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

入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或下降的幅度小),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

17城市化的测度指标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城市成长力系数。(选三个)

1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选三个)

19.城市化规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选三个)

20.城市化的五阶段理论: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21.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主导产业领域。(选三个)

22.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政府资助的地区研究与开发项目、政府采购创新产品、政府直接投资。(选三个)

二、多选题

1.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性、资源缺乏型。P26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产品投入的

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P45

3.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

4.新增长理论有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P49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各

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P73

6.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

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P104

7.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

素 P109

8.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城市成长力系数

P167

9.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作用力包括: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

原始动力、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P173

10.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包括:基础研究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领域、主导产业领域 P284

11.实施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政府资助的地区研究与开发项

目、政府采购创新产品、政府直接投资 P285

12.古典区域贸易理论名称:绝对利益学说、相对利益学说、H-O

模型

三、填空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位经济学)

3.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

理学派 P16

4.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评价公式:P i=(mn- ∑Dij)/(mn-m) P27

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包括: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制度环境中的组织。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决策、责任、利益 36

6.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需求的拉动、供给的驱动。区域经济增长采用的两类方式的理论有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P45-P48

7.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根本动因)、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生产率上升的不均等增长)。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判定: P73-P82

8.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反应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 P85

9.区位理论对区位选择提出三个标准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集聚效益的选择 P97

10.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是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 P103-P109

11. 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所有权状况、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变化。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P110

12.新工业区包括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P113

13.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区域创新 P149

14.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村的推力、城市的拉力、以及它们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P167-P173

15.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三种。(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P273

16.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有投资环境因数分析法(因素打分法)、投资环境的系统评价法 P300

四、名词解析

1.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

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

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数在内的资本形式。P30

5.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

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P44

6.增长极:是指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P52

7.发展轴: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连接

的交通线,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P52

8.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

一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地储蓄率,低储蓄则资本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

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P47

9.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地区GDP的增长

和人均GDP的增加。 P64

10.主导产业:是指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

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P81 11.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限,但代表未来产

业进步方向,前景广阔的产业

12.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

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P81

13.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

的比率。 P129

14.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依照一定的协议章

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P145

15.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

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是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P165

1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

发展纲领性设想和谋划。 P252

17.区域经济政策: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

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旨在改善一国范围或管辖范围内经济活动地理分

布的所有公共干预行为。 P272

18.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P303

19.地区形象塑造: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

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以便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五、简答题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P20

答:(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理论/应用经济学路径)(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P37

答: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

(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

(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

(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

(1)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3)区域间地发政府及其竞争

三、如何实现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P38

答: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

(1)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3)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四、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P88

答:(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产业

2.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提高原有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

(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

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五、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P99

答:(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布局的影响→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2、自然资源:影响产业布局的地区组合和企业规模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2、资金:固定资本不可移: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趋利避害)

3、市场因素集中表现: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先地

4、运输

(三)科技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改善了各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

2、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

3、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

六、产业布局的类型?P105

答:1,能源指向:能源耗费占生产成本的35—60%,部门有: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石油化工

2、原料地指向:物耗高。如钢铁、建材、制糖、棉花加工等

3、消费地指向:产品易腐、不耐用、不易储存

4、劳动力指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的是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

6、无固定指向: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

7、高科技指向: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

七、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P153

答:1、工业贸易合作(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直接投资合作、间接投资合作)

3、劳务合作(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

4、科技合作(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还包括:

5、国际土地合作

6、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

7、国际经济援助

8、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八、城市化的实质(内涵)?P165

答:1.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P257

答:战略目标:是区域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

(1)总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目标和以社会公平为主的目标

(2)具体目标:GNP,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农民人均收入,人口

(3)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发展目标

十、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P287

答: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2.开发自然资源

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5.做好扶贫工作

十一、为什么要重塑地区形象?P305

答:(一)地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1)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2)是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

(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知名度的需要

十二、地区形象塑造的作用?P307

答:1.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扩大地区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

2.增强地区的内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3.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十三、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P310

1.区域定位(区域功能定位、区域形象定位)

2.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设计

3.地区意识的确立

4.地区信息标志的确立(区域信息标志,是一个区域形象的一种表征,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高度凝聚)

十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P69

答:佩第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佩第在17世纪《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收入差促使劳动力向高收入产业转移,就业层次提高使人均国民收入增加,进而使农业份额下降。克拉克1940年提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库茨涅兹法则: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研究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的各自贡献及其变化规律. 劳动力引起产业结构发生转换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出现的收入差异

霍夫曼定理(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931年提出,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专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十五、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P119

十六、区域贸易理论有哪些?P128

答:要素禀赋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钻石理论)、新贸易理论。

六论述题

一、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P32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

2、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随着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劳动者将从生产的流程中解放出来,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知识要靠人去学习和掌握,劳动工具要靠人去制造和使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人是知识、经济动作的核心与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同时,人又是经济实体,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

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经济化的创造者,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凝聚,更是知识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

3、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①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②信息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50%以上③信息工业充分发展,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④社会生活信息化⑤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主要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人力资本运营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基础知识上,建立相应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适用地区,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所采用的区域

经济政策?P278

答:(一)重点发展地区。1.中心城市地区:政策主要以指导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的;2.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发展具有带动性的主导产业为主要目的

(二)“问题”区域。其特点:区域经济失调,区域竞争力衰退,经济增长缓慢,长期高失业率,生活水平低,人口大量外迁。

1.落后地区。其特点:收入水平过分低下,高失业和高人口外流。

2.萧条地区。其特点:经济结构陈旧,支柱产业进入衰退阶段,人均收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对策:调整产业结构

3.膨胀地区或拥挤地区。其特点:经济结构臃肿、紊乱,经济发展规模过大,超过区域经济承载力;对策:疏导专业职能部门外迁

4.边界地区。其特点:存在民族、宗教、国防、文化问题。对策:用经济与非经济方法来解决。

三、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P287

答:(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1制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发展总量目标,是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体现。

2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

(1)通过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

(2)通过政府财政手段的使用,协调地区内的区域、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3)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目的。

(4)通过对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各种经济手段的使用,平等地区关系,促进区内落后地区的发展。

(二)开发自然资源

1.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客观配置

公共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政府拥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和管理权,是政府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职责的具体体现。

2.政府对自然资源配置的分级管理

同“合理分工,分级管理”方式相适应,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是逐步下放到地方的各级政府。

(1)国家直接开发的自然资源。

(2)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

(3)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在资源开发上的关系。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所谓市场机制,一方面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畅通的流通渠道。

1.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一般意义的专业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本地的专业化生产为依托而组建的,且启动资金一般都来自于政府。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平、维持秩序、维系经济关系等方面。

2.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

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等方面。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流通,是地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形成完善的生产要素流通体制和要素市场,并通过区际贸易获取本地区缺少的那些生产要素。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1.行政手段调节的特点

(1)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具有直接性。

(2)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相对规范性。

(3)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有序性。

(五)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正确使用扶贫资金。

第二,资助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第三,正确分配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和生活性支出,以此来促进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

第四,有计划地组织移民。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P55

答:该理论的思想实质: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由高到低推进,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2. 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3.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迈达尔对梯度发展的效应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积因果论”。他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3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布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远远大于扩展效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趋于下降,扩展效应则迅速增强。经过这一转折点后,梯度转移的净效果将大于零并继续加大,不发达地区从区域间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好处远大于损失,自身发展开始加速,并使区域间差距随之缩小

1.高梯度地区

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老化而失去技术经济优势,应不断创新、调整、更新产业结构, 建立新产业新产品新企业,淘汰已经成熟或衰退的产业部门,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其战略是建立“新产业开发园区”2.中梯度萧条区

充分利用本地区科学文化发达、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大力改造传统部门、创造新产业部门

3.低梯度地区:自力更生,国家财政支持,从外区引进技术和资金,地区经济起飞要循序渐进。

五、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P83

答:(一)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具备如下4个选择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一个城市选择主导产业要求的区位商和产值比重比大经济区要求高,因为城市具有更高的外向性,而大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为此,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第二,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第三,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总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这是地区主导产业的主体部分;二是目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三是目前还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

六、什么是均衡增长理论?

答: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宾斯坦认为,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如果要想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必须使投入能够足够大,克服相反的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为应当有一个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区域经济就能够增长。(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内尔森主要是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他认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降到更低的水平。并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

难被打破。(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一个问题。从供给的角度看,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1)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种需求。(2)罗森斯坦·罗丹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均衡理论并不是指所有部门都按统一比例、在所有地区都按一个速度增长。

七、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导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同一产业内的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也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地区

一个地区要保证经济协调发展,除了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包括为主导产业直接提供原材料及其他发展条件的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产业等等。

(2)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是区域内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衡量区域投资环境硬件的主要指标。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商业、饮食、卫生、教育等传统的服务业以及旅游、娱乐、保健、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 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城市 B、卫星城镇 C、乡村 D、经济开发区 2、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3、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加大了政策力度,主要加大了()的力度。 A、工资补贴 B、税收减免 C、转移支付 D、价格调整 4、国家创新体系包括() A、知识创新体系 B、技术创新体系 C、知识转播体系 D、知识应用体系 5、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 A、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B、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C、高投入、低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D、低投入、高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6、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7、()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 B、回程效应 C、涓滴效应 D、极化效应 8、欧共体转为欧盟的标志是《》的签署。 A、罗马条约 B、欧洲一体化文件 C、马约 D、政治联盟条约 9、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资源丰富程度 C、产业结构优劣 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10、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需从()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分析既全面和深入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A、总体原则 B、多视角考察 C、定性化 D、定量化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工业型经济特区的功能在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 农村; 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3.宏观调控机制 4.市场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指向 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 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 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 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 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 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 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 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 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 —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 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 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 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 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 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 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 第一章导论 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待补充)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 1、古典区位论 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