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通常,人们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种:一是上网文学,二是网上文学,三是“超文本”文学。所谓上网文学即指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供人阅读;所谓网上文学则指直接在网上创作、发表和传播的文学;

而“超文本”文学则是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网上供人阅读的文学,“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等特征,不能下载出版做媒介转换,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了,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1]本文不想对网络文学的各种定义做太多的辨析,只是粗浅地认为,要探讨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必须切实关注依赖技术发展而在传播中崭露头角的网络这一新媒介。正是它的出现才使文学的存在形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也使关于网络文学的是是非非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网络文学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回到对网络媒介的分析上。

一、从传播方式的改变看网络文学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2](P33),传播方式的改变实际要归功于媒介的改变。从早期的人际传播到后来的大众传播,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多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无不暗含了传播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随着媒介环境的迅速变化,人们在媒介的使用上必

然“转向较不集中的,用户更大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的和个人使用者更能动地介入传播内容的技术”[3](P12)。以此为衡准,今天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及发展既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必然的选择。

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处于较低级的层次,只能是一对一的,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形态和典型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均是个体,没有面向大众,也不涉及任何组织和团体。一对多的传播,是到了书籍传播时代才出现的,这时大众传播初露端倪。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P111)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它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人;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大众传播的内容多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大众传播还具有

强烈的选择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备大众传播的所有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印刷技术与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正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正在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3](P335)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还有了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社区”就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虽然网络传播仍然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际传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际传播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类传播的进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信息与思想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也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影响,因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

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

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的发展的历史”。[5](P532)传播学者施拉姆也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人们总是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则选择其容易接触的途径。他还提出了人们选择媒介或信息的或然率的公式,即: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6](P114)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今天,人们更看重网络文学读写的原因也正在于,通过网络人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对于情感的传达、传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与太多的金钱,因为网络文学是一种“无纸化”的写作与阅读。

媒介的发展最终应该对人的个性发展与自由有一个成全,网络文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如“在网络作者那里,由于没有功利的驱使,他们可能更能沉浸于审美的表达;由于没有审查制度的存在,他们可能更为直抒胸臆;由于没有诸多文学清规的桎梏,他们的表达可能更为自由,他们的作品可能更有原汁原味,质朴清新。”[7]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文学本体观念的变化,有人从文学角度总结出网络文学书写的四个特点:民间立场,叛逆立场,众声喧哗,贴近当下。[8]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强势所在。

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在总结了西方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理论

与实践后认为:文学根本就没有客观的(静态的)样态,文学是过程而非结果,“有些文本的文学性是天生的,有些是获得的,还有一些是被强加的。”[9](P8)伊格尔顿的看法是公正的,文学的确没有永恒的存在样态或审美标准,实际上,在今天看来正统而高雅的戏剧文学,在它形成的初期,也同样遭受过倍受鄙视的不公待遇,词曲艺术也曾经难登大雅而只能在民间流传。因此,我们已经形成的有关文学的观念也本应随着文学自身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网络文学作为当下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也应该得到一种公正的对待。

二、从受众的解放看网络文学

受众即读者,用在文学上即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到了网络文学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文学强大的媒介传播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以及依据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备了对以往文学传播功能的补救与优化作用,网络文学在文学的大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传播学家曾提出“魔弹论”(又称“媒介万能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子弹打靶子那样直接明显的效果,我传播什么,受众就会接受什么。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想提供的信息,受众的意愿只能通过各种调查问卷等间接形式来揣度。这种理论过高地估计了媒体的影响力,而把受众置于从属的地位。事实上,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然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限止了受众表达意愿的能力,只有网络的出现才使受众从被动的桎梏中真正解放了出来。

今天,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消费形式,也使受众的主动参与成为可能,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今天,就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大大缩小了。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控制着信息传播,起支配作用,是一种线性传播模式。而互联网及个人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却摧毁了这种权力中心,解构了传媒。“把关人”的权力在这里被分解出无数的个人传播主体,这是一种多元而矛盾的主体、分散的主体,具有动态交互性;而且由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很少第三者介入,信息的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传播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从而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

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是人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些实际上都表现了人们对媒体的另一种愿望和需求,希望它更多地向“人”这个角度靠拢,个性化、人性化是所有媒体的最终需求。显然,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在网络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网

络文学也在人的这种最大程度的自由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在传统时代,个人试图向大量公众发言,是处处受阻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传媒以虚假的‘民意’来牵引舆论时,公众往往只能被迫成为沉默的大多数。”[10](P5)然而,在网络媒介出现以后,“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的空间。

同样,网络文学也使“沉默的大多数”(即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从根本上解放了受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受众参与写作的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小说,是将“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形成的,这是由作者和网友共同完成的小说,是最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网络中出现的极为普遍的“接龙小说”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合作的《网上跑过的斑点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间中的读写互动尝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11]已不是神话。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读者文本’,其二是‘书写者文本’。‘读者文本’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而‘书写者文本’是‘读写型’文本。‘书写者’文本才是真正的‘理想文本’。”[12](P168-169)网络文学通过读者与创作者的双向互动,从而生成的文本正好与罗兰·巴特所说的这种“理想文本”不谋而合。美国的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因此也较深入)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全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13](P243)文学的本质精神是自由,正是在这种互动性的创作之中,文学的这种自由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网络小说《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曾说,“传统文学像雕塑,一定要像个样子,‘不像样子’也是个样子。而网络文学像大海里的变形虫,我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你管不着。”[14]学者欧阳友权曾将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艺术自由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一是网络文学的非功利性创作动机的自由;二是网络写作的匿名性特点提供了虚拟身份的自由,消解了文学的承担感;三是网络传播技术为网民提供了发布的自由,用“无纸传播”实现文学的无障碍传播,解决了作

品“发表难”问题;四是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还为文学网民创造了交往的自由。他认为,“网络文学现身文坛的第一个意义在于用民主平权的技术支持解放了文学话语权,体现了高技术时代的文学向民间审美意识回流

的趋势。”[15]印刷文本虽然也为读者揭示了作品的多种可能性,但作家最终把一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使读者别无选择,被动接受。而网络写作的“超文本”“非线性”使它可以将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因素通过广泛的链接建立起相互联系,满足读者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可能,极大地成全了读者的自主性、选择性。正如马克·波斯特所说:“电脑书写颠覆了作家的个性,最后,它带来了集体作者的诸多新的可能。”[16](P135)

总之,网络解放了人,网络文学解放了读者,这种解放从大的背景上讲,实际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给精英与大众精神上带来了一种平等状况,这种解放是有意义的;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于个体的一次难得的解放,人们终于可以从商品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处心灵自由的空间。虽然这一空间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质的、虚拟的,但在精神上,人们获得了自由。

三、从“媒介形态变化”与“补偿”理论看网络文学本质特征之未变

菲德勒对“媒介形态变化”做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17](P19)也就是说,新媒介是在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步产生的,像生物物种一样,媒介进化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增加生存的几率。所有的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生过程都是对过去媒介的一种扬弃的过程,而并非是平地生起,全然不同。当然,过去的媒介并不会在新媒介出现之后走向死亡,而是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

保罗·莱文森在他的多本著作中,则反复谈到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他认为,人类技术的开发总是越来越人性化,而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又都是一种补救性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与补偿。他

说:“我们选择的工具是:媒介如何延伸我们交流的范围和能力,却又不扰乱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的企盼。”[18](P129)网络的优势就在于它作为传播媒介的互动性与协同性,受众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人们交流的范围与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以上观点说明,网络这种新媒介的产生既是一种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反映出作为新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介的“人性化”特征。当文学与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从而以新的文本传播方式被创作与阅读的时候,就本质上来看,它并没有改变文学的基本特性。网络文学写作仍然遵循着老套的文学创作方法:从情节的构思酝酿到故事的素材来源,从基本的遣词造句到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思维想象的能力到创作灵感的激发,从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会生活的描绘,从个体情感的表达到审美理想与对社会人生的评介等,无不照旧。网络文学同以往文学的不同只在

于它因为借助于网络,从而更多地表现网络技术与印刷技术的不同,它可以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链接起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与想象空间,带来更为丰富的娱乐兴趣与享受,将个体的欲望满足延伸到无限无穷的层次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学丧失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分散化,每个人都以其个人的意识形态话语来组成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而且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创作到欣赏的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来,改变了文学原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但网络文学本身除去网络媒介的技术因素却仍然遵循着文学自身的创作与发展规律。当然,“媒介即是讯息”,介质的变换,必然使文学这一概念原有的定义或外延发生一些变化;另外网络文学的存在的确也给维护整个文学生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由此所引发的冲击也同样是深层次的。如果说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问题,是从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几个方面对文学内部生产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从而大大扩大和激发了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引发了文学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那么网络文学的出现则要求我们从更为广大的空间区域去研究文学,尤其要更多地从文学之外的领域去研究文学所受到的影响、面对的问题。借用布尔迪厄的一个提法,这就是一

个“场域”研究的问题。“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9](P133-134)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文学场与其他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文学场内各系统之间的占位关系及其变化,这应该引起文学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这是我们今天不该回避的理论问题。用场域的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各种关系中进行思考,网络与文学的联姻,只是为文学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的场域空间,给文学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它只是改变了文学的一些表达形式,而没有改变文学本身。

四、网络文学的问题及其救治

自古以来,文学一直作为一种高雅的、贵族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尊崇与膜拜,中西方大体如此。如: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与“兴观群怨”将诗的价值与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一步把文章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虽然柏拉图为了“正义”与“德行”试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诗发生了爱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并由此将诗看作是比历史更真实的论述,开拓了西方抬扬诗歌与文学的历史先河。文学作品的“卡塔

西斯”(净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养道德,开拓视野,滋润了无数孤寂而痛苦的灵魂,为无数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有相当大的成分都得益于文学对于社会运动、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面对现实的罪恶与残忍,人们总会到文学与艺术中去寻求幸福与慰藉;文学的审美之维以其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也总是会被理论家们用来作为反叛麻木、病态社会的锐利武器。无论现实如何移转,文学艺术永远都执着于美与真理,引领着人类幸福与前进的方向,保存着人类最后的希望。

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文学,创作者较少将心思花在读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的视野放在主体情感的灌注、主题的开掘、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等这些作品本身的问题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对于“崇高体”的论述,恩格斯关于戏剧“三融合”审美标准的看法等文艺理论原则的提出。作为一种良性循环的结果,在这种文学观念支配下,前网络时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人生的深层问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作家受到社会格外的重视,经济与政治地位普遍较高。然而今天,网络文学,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几乎被消解殆尽,“重感性”“求刺激”“伤风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网络时代,只有消费的逻辑,没有了真诚的信仰。

写作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需要有起码的人生阅历与文字修养,然而,文学网络化时代,这些已不重要。网络文学、博客写作已经将文学推向了“泛文学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公布于众,通过互联网广泛地散播。文学历来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义、人情等价值已经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诉说着低级趣味的故事。蔡智恒这个最早靠网络写作成名的人曾经坦言:“我并没有很好的文学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20]

(P227)仅靠热忱而缺乏实力成就了痞子蔡,却败坏了文学。毋庸讳言,网络文学正处于幼年时期,它较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它的泛滥的自由必然会导致文学的沦落,上网者以匿名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种临时的表演,是一种无法信任的真实,而在个性价值实现方面,过度的偏激与无节制也常常使文学成为互相叫骂的工具,亵渎了文学的神圣性。基于此,有人从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技术给文学创作带来的隐患角度认为,网络写作削平了文学的意义浓度,抑制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21]而网络文学在创作审美上的缺陷则表现在:一是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二是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22]欧阳友权从一个总体的高度认为,网络文学的缺陷与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质量不高,让人只

见“网络”不见“文学”,或者有“文学”而没有“文学性”;二是网络写作的

技术依赖问题,网络只是一门技术,文学则是源于人的精神,技术只是文学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文学的艺术目的,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创作者不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三是网络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担感的缺失问题。[1]

网络文学的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但网络文学的兴盛我们却无法否认。有人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经过几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锅老火汤,那网络文学便是一道时令小菜,新鲜,时尚,虽不如汤的实用,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坚实土壤。事实如此,网络文学现存的不足与缺限的确不用怎么大惊小怪,正如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文学不能归结为若干部杰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个作家来维持文学的生命的话,便根本不会有文学了,换句话说,便根本不会有大作家了。”[23](P61)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网络文学写家的存在,没有庞大的网络文学阅读群,那么今天的文学就会是处境尴尬,举步维艰,一时被大炒而特炒的“文学的终结”问题也许真的就会变为既成的事实。本文相信,网络文学作为现时代的文学,是对这个时代表达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崇高与美将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逻辑终究会重新得到读者的尊崇与爱戴,而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也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欣赏一些肤浅的感性的文字,“写出好的作品”也仍然会是大部分作家毕生不变的至上追求。网络文学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评论家的事业则是替文学的这一未来呐喊助威。

传播学

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基于符号的日常沟通方面 2.传达功能基于符号传承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信息方面 3.思考功能 象征性社会互动 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 缺陷 1、直线性: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性传播过程,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或共享性。 2、孤立性: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外界环境的联系。传播是处在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验范围、文化传统,以及具体的干扰因素等,都会对传播活动产生显在或潜在的影响。 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注意到信息与周围环境a. 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社会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循环传播模式比线性传播模式多了反馈的环节 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来兹克的系统模式 (一)“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五、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基模是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报告

网络营销实训 实验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日期: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调查 报告 调研人:p320209 陈正坚13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时间:5月18日—5月21日 样本数量:133 第一次网络小说问卷调查的背景:鉴于网络营销课上有这么个关于问卷调查的一系列作业,而本人又对网络小说及其状况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这个问卷及调查报告的诞生。1. 调研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调查方法进行,问卷放置在爱调研网站上(https://www.360docs.net/doc/2a575176.html,),问卷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a575176.html,/sns/survey/8044/。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网络小说你看过吗? 1 你看小说吗?(单选题) 看不看(若选不看,直接跳转为结束) 2 你看网络小说吗? 看不看 3 你看所谓的无营养无意义的YY小说吗? 看不看 4 你喜欢哪些小说?(举个例子)▁▁▁▁▁▁▁▁▁▁▁▁▁▁。 5 你知道唐家三少吗? 知不知 6 你看正版还是盗贴小说? 正版盗贴间或有之 7 你喜欢在线还是下载看小说? 在线下载 8 你多用什么工具看小说? MP3 MP4 手机电脑实体书其他 9 你觉得每千字,花几分钱看网络小说值不值得? 值不值可以接受 10 你觉得网络小说好不好/ 好烂利弊参半不知什么是网络小说 问卷结果

所有网民都会看小说。 百分之83的网民看过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只是非主流的文化,网络小说的市场很广阔。 百分之61的网民会看YY小说,表明小白文,爽文,自有其生存的土壤,作为网络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YY小说当之无愧!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 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 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 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 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 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 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 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 仪式化的符号 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 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 义 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 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 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 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经历20余年发展,网络文学市场从萌芽走向成熟 1)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随着网民的快速增长及渠道的丰富,网络文学从早期相对小众阅读形式逐步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娱乐形态;写作及阅读门槛低、获取快、互动强的特性使得网络文学在“快生活”的当下成为传统文学市场的生力军。 2)增长势头迅猛,网络文学付费阅读习惯正在养成。2016 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0%已经120亿元,而在打击盗版、付费渠道便捷化等因素推动下,付费阅读习惯正在快速养成。 3)网络文学商业模式逐步成熟,付费阅读、IP授权改编、广告等模式纷纷涌现,网络文学市场方兴未艾。其中阅读付费规模最为庞大,是营收主要来源,以订阅为主,配合各类道具和打赏形成付费体系。版权改编是弹性最大的市场,优秀IP 可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游戏等多种衍生形式,改编费用或将是一匹黑马,成为网文平台的营收主力。广告收入虽然体量微小,但是针对投放能提高平台与广告商双方的商业价值。 ●头部内容相对稀缺,流量是重要竞争资源 1)网络平台成本主要有渠道和内容两部分:内容成本主要为支付给作家的费用,包括稿酬、网站奖励以及粉丝打赏分成等。渠道成本主要指的是用户获取成本,相较而言拥有自身渠道的平台如阅文集团(腾讯渠道)成本占收入比重相对较低,而掌阅等平台相对较高; 2)影视剧、游戏等内容形态头部效应非常显著的,网络文学市场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头部效应依然明显,头部文学作品依然是稀缺资源,从当前竞争格局来看,阅文集团在网文内容、特别是头部内容方面遥遥领先; 3)更进一步,网文的核心源头——网文作家数量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的趋势,网文作品数量及质量均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 ●付费阅读助力网络文学市场高增长,IP变现是弹性所在 1)在用户持续增长、付费意愿持续改善之下,网付费阅读市场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长;同时得益于网络文学较高的IP价值,版权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2)我们预计在付费阅读、IP授权及广告等收入推动下,2020年国内网文市场规模将达到344亿元,5年CAGR 39%,其中付费阅读是主要的收入贡献来源。 ●阅文集团领跑、平台竞争激烈,差异化路线或是新平台胜出之道 1)按照收入、用户数、内容数量等指标,国内排名靠前的网络文学平台分别是阅文集团、掌阅、中文在线、百度文学及阿里文学等。阅文集团是市场龙头,依靠腾讯渠道与优秀的内容资源占据了过半市场份额。除阅文集团外,其他平台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看好未来各集团继续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2)在内容及渠道向龙头集中的背景下,通过内容品类、渠道推广等方式寻求差异化或是新平台突围的可选路径,典型代表为平治信息。 ●投资策略:拥抱龙头,关注新兴平台崛起可能 1)我们认为,阅读付费市场前景广阔,日渐提升的阅读意识与付费意识将成为网络文学平台的推动力,2020年阅读付费市场规模预计可达300亿。IP改编市场对于头部IP的价值挖掘越来越完善与重视,改编市场对于优秀内容的需求将持续刺激网络文学平台的业绩,2020年乐观估计版权改编市场规模可达80亿,另广告市场规模虽小,但是可以提供潜在增量,创造平台与广告主的双赢。得益于付费阅读、IP授权以及广告等市场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学市场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长。 2)龙头公司在内容及渠道端优势将持续凸显,新平台通过内容及渠道创新仍有望脱颖而出,建议关注即将港股上市的网络文学平台龙头阅文集团,A股标的有掌阅科技(拟上市)、平治信息、新经典等。

传播学术语中英对照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象征符:symbol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乌合之众:crowd 流言:rumor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两级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 影响流:influencing flow 知沟:knowledge gap 数字鸿沟:digital gap 可信性:credibility 专业权威性:expertness 休眠效果(霍夫兰):sleeper effect 诉诸理性:rational persuasion 诉诸情感:emotional persuasion 显著性:salience 自信心假说:self-confidence hypothesis

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McCombs&Show What is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Media concentration on a few issues and subjects leads the public to perceive those issues as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issues. That is,if a news item is covered frequently and prominently,the audience will regard the issue as more important. 属性议程设置:attributes agenda-setting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社会合意:social consensus 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 中坚分子:the hard core 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 故事讲解员:story-teller 熔炉:melting-pot 新闻框架:news frame News frame的四种功能: Problem definition(提供问题定义); causal interpretation(阐释事件原因); moral evaluation(提供道德评价);treatment recommendation(示意解决方案) 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假说;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 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poor)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作业

集合行为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宅、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集合行为的实例:甘肃陇南事件 例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武都区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拆迁户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其利益受损。事件的起因是在2006年时,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而在2008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事件发展:2008年17日19时30分许,400多名上访群众陆续突破现场维持秩序民警的拦阻,强行进入市委大院。在市委中院与民警对峙一段时间后,这些上访群众进入市委后院主办公大楼前。20时,陇南市委调集武警和民警到市委后院主办公楼前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上访人员中部分群众继续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并多次冲击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民警。22时,武警和民警采取措施将上访人员驱出市委大门。之后,上访群众继续在市委大门口围堵。2008年17日24时许,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增加到2000多人。此时,部分闹事者开始在市委大门前向门口维持秩序的武警投掷砖块、石头、酒瓶,并点燃鞭炮扔到武警当中,砸坏了武警的盾牌、头盔,烧坏了武警的服装。2008年18日0时30分许,部分闹事者冲进市委大门,冲上市委前院三层办公大楼,将1至3楼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全部砸毁,并抢劫了财物。随后冲进前院,砸毁了停放在中院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 皮尔士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制》直接传播某种观点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是最简单的观点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必须包括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与库利相比,皮尔士并没有为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显然,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2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或者语义学的传统。 3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4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学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6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对于人类的传播有重大意义。 2 人类语言的特性: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限制;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印刷~,电子~,这个历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4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传播媒介,再现的~,机器的~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意义 1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具人类语言性质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达与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意义: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关,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5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P42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分析 1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关于网络文学调查报告

研究题目: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组长:XXX 成员:XX XXX XX 时间:X年X月X日上午X点 地点:XXX 现将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学这一新鲜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大多数的理解为: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属广义上的网络文学。在网络文学中,主要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言情类 *第二类?武侠类 *第三类?搞笑类 *第四类?评论类 总体来说,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快感。看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指望年轻的网络写手写出深沉的、关怀社会的或 这有什么更远大意义的作品。 二、网络文学的产生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偏向于喜爱看网络文学。今天,我们小组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以下就是我们对网络文学为何造成如此大的响应做出的猜测。 1. 比起传统纸质作品,网络文学更加便捷,省钱。 2. 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无法比拟的。 3. 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当然还有很多,可其主要原因是文学本身的调整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突出的表现是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三?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学生看网络文学的调查,探究中学生看网络文学的情况,分析网络文学的正面 影响和负面影响,告诉青少年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文学,让网络文学这把双刃剑更多地成为 学生们的好帮手,让祖国的新一代茁长成长。 四、研究方法 1?确定主题,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整理数据 3?小组讨论,提出看法 4?结合材料,得出结论 另外,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学生的网络文学的看法和它对中学生的影响,我们还打印了50份调查问卷,在株洲书城发放并采访。此问卷主要调查中学生看网络文学的经常性,看何种类型已经周围同学的响应和父母的支持。 五、调查情况 调查人数:50人 *阅读时间经常不经常很少从不62%18%14%6% *类型玄幻?奇幻搞笑?娱乐言情?都市其他24%28%40%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2018年网络文学付费阅读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网络文学付费阅读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1月

目录 一、网络文学行业分析:付费阅读快速渗透,文娱需求反哺IP价值 (4) 1、数字经济快速崛起,互联网颠覆文娱媒介 (4) 二、数字化重塑阅读市场,网络文学乘势崛起 (6) 1、网络文学是中国在线阅读的主要表现形式 (6) 2、网络文学的用户画像:高粘性、年轻化、高消费的群体 (10) 3、网络文学IP是内容产业的创意源头 (13) 三、产业链解构:以平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运营与多元化变现 (15) 1、产业链解析:双边平台的模式带来显著的马太效应 (15) (1)内容端(作者):通过分成为主的利益分配机制获取独家版权和作者资源 (17) (2)渠道端 (19) (3)用户端(读者) (20) 2、盈利模式:付费阅读构成主要收入,IP运营变现蓄势待发 (20) (1)付费阅读的市场空间测算:付费阅读收入= 用户数*付费率*付费用户的客单价 (22) (2)IP运营的市场空间测算:泛娱乐产值* IP环节占比= IP运营的市场规模 (24) 四、竞争分析:龙头一枝独秀,二线各有千秋 (25) 五、相关企业简况 (28) 1、阅文集团 (29) 2、掌阅科技 (30) 3、中文在线 (30) 4、平治信息 (31)

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网络文学行业有望通过不断攀升的付费率提升在线阅读收入变现,同时依托IP运营分享广阔泛娱乐市场红利。 产业趋势上看,“数字化”的快速渗透带来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颠覆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阅读领域亦向数字化和移动化的方向迁移。网络文学是在线阅读乃至整个互联网文娱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3.3亿人,市场规模接近46亿元,预计未来五年(2016~2020年)仍将保持30.9%的高速增长。 平台是网络文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大部分网络文学龙头均以平台的形式运营。网文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平台,作者和读者这两个产业链核心元素在网文平台形成高效的相互联动和依存,双方都自发地向内容(或读者)最多和质量最高的平台聚集,这带来突出的马太效应。 网络文学平台主要依靠付费阅读和IP运营两部分业务变现。在线付费阅读是目前大部分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付费分成的机制有利于激励作者提升内容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并且保障作者基本的收入。而IP运营为网络文学平台提供了内容二次变现的机会,有望面向长期提升平台的变现规模和效率。我们估算,网文付费和IP运营有望在远期合计达到500亿市场空间。 从竞争格局来看,阅文集团在内容端和用户端均已积累突出的优势,占据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而掌阅科技、中文在线、百度文学、阿里文学也具备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占据行业一席之地。

关于网络文学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文学调查报告

研究题目: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组长:XXX 成员:XX XXX XX 时间:X 年 X 月 X 日上午 X 点 地点:XXX
现将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学这 一新鲜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大多数的理解 为: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属广义上的网络文学。 在网络文学中,主要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言情类 *第二类.武侠类 *第三类.搞笑类 *第四类.评论类 总体来说,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多数读者印象 深刻的就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 快感。看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指望年 轻的网络写手写出深沉的、关怀社会的或这有什 么更远大意义的作品。
ofrualdinkgwtesc,pbyhm

二、网络文学的产生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
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 了许多读者,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偏向于喜爱 看网络文学。今天,我们小组就针对这个问题 展开了调查。
以下就是我们对网络文学为何造成如此大的 响应做出的猜测。 1. 比起传统纸质作品,网络文学更加便捷,省
钱。 2. 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无
法比拟的。 3. 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当然还有很多,可其主要原因是文学本身的 调整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突出的表现 是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三.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学生看网络文学的调查,探究中学
生看网络文学的情况,分析网络文学的正面影响 和负面影响,告诉青少年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文 学,让网络文学这把双刃剑更多地成为学生们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