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绵羊红细胞免疫血清制备

抗绵羊红细胞免疫血清制备

抗红细胞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绵羊红细胞抗原的制备

1.采血:无菌试管加EDTA-K2 5滴,静脉采血5ml,加入上述试管,混匀。

2.洗涤红细胞:抗凝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加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如此连续洗2次,最后一次2500r/min 离心10min以使SRBC密集管底,直至上清液透明无色再吸去上清液,留密集SRBC备用。

3.用生理盐水将SRBC配成需要浓度,即为试验用的SRBC悬液。如需20%SRBC悬液时,则吸取1ml洗涤后的红血球加生理盐水4ml即成。

二、家兔血清的采集、分离与保存

自家兔耳缘静脉采血(用头皮针)2-3ml,加入塑料试管,温育,2000r/min

离心10min、分离血清分装于EP管中,留作阴性对照。

注:家兔耳静脉采血法:轻弹兔耳,再用75%酒精深擦,使其充血和消毒,然后刺破静脉,用注射器轻轻抽取血液。

三、免疫动物

按如下剂量及程序免疫:

1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图表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配种前20-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1次。

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猪配套免疫程序

注:什么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猪群之中,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造成的重大损失。 什么是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量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有些养殖场超剂量多次注射免疫,这样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研究生动物免疫学考点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 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 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 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1.抗感染 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抗肿瘤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 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 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 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 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免疫学技术 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 1. 理论: 分子和细胞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2. 应用: 免疫学方法 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 六、免疫学的应用 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预防:疫苗超微量测量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 第三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 2. 反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 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 2. 机体 3. 免疫方法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 二、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调节 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Th Ts B,NK,CD, 红细胞(CR1) 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 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 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 免疫缺陷等 第二章免疫学技术概论 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

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题库2-1-8

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题库2-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制备抗血清时,抗体产生不包括以下哪一个阶段() A.静止期 B.指数期 C.稳定期 D.下降期 E.活跃期 抗血清产生阶段分为静止期(约2天,血中尚无抗体);指数期(4天左右,抗体迅速上升);稳定期(2~4周,抗体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下降期(约几个月后,抗体缓慢下降)4个阶段。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属于颗粒性抗原的是() A.白蛋白 B.球蛋白 C.脂多糖 D.DNA E.血小板 血小板为颗粒状的物质,属于颗粒性抗原,其余四种均为可溶性抗原。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首次与第二次免疫接种的时间间隔最好为() A.1周内 B.10~20天 C.7~10天 D.20~30天 E.30天以上 初次免疫与第二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多为2~4周,再次免疫后两周内进行。(私人电影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25123.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佐剂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A.增加抗体的滴度 B.增强免疫原性 C.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D.改变抗原的特异性 E.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一起或先于抗原加入机体后,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不能改变抗原特异性。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纯化抗原的鉴定,不包括() A.免疫活性鉴定 B.效价鉴定 C.纯度鉴定 D.含量鉴定 E.理化性质鉴定 纯化抗原的鉴定主要对纯化抗原的含量、理化性质、纯度及免疫活性进行鉴定。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一)组织和可溶性抗原的粗提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 1.组织匀浆的制备通常需要先将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破碎,再经一定的方法纯化,才能获得所需的抗原。细胞破碎方法有: (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 (2)研磨法: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细胞的破碎除上述机械捣碎获取外,尚有酶处理法,常用胃蛋白酶或胰酶,可获得游离的单个细胞。 细胞抗原分膜蛋白抗原、细胞质抗原(主要为细胞器)、细胞核与核膜抗原,制备这些抗原前均需将细胞破碎,方法有: (1)反复冻融法:-20℃冷冻,30~37℃融化 (2)超声破碎法 (3)自溶法 (4)酶处理法:胃蛋白酶或胰酶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十二烷基硫酸钠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五种免疫球蛋白都具抗原性,皆可提取及纯化,但如分解成片段(如Fab 片段、Fc片段、轻链片段等)作为免疫原可制备出分辨力更高的特异性抗血清。制备方法有:(1)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pH环境或用变性剂 (2)共价键解离法 (3)溴化氰裂解法 (4)酶解法: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木瓜酶可将IgG裂解成2个Fab片段及1个Fc片段;

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3)免疫的类型及特点:固有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3章抗原(3学时) (1)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价、抗原表位分类、表位-载体效应、共同表位与交叉反应。 (2)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3)抗原的多种分类:重点是TD/TI抗原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 第4章抗体(3学时) (1)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2)抗体的异质性。 (3)抗体的类型及特性。 (4)抗体的人工制备:单抗、多抗、基因工程抗体。 第5章细胞因子(1学时) (1)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点。 (2)细胞因子的种类。 (3)细胞因子受体。 (4)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2学时) (1)白细胞分化抗原:概念、种类、T/B细胞表面重要的CD分子。 (2)黏附分子及基本功能:整合素、选择素。 (3)基于CD分子的细胞筛选。 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编码分子(2学时) (1)MHC的发现、基因座、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8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3学时) (1)组织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的PRR识别病原体的PAMP。 (3)固有体液免疫分子。 (4)固有免疫应答调节及信号转导。 第9章 B淋巴细胞(2学时) (1)B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化发育。 (2)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3)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 (4)B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第10章 T淋巴细胞(2学时) (1)TCR-CD3复合物。 (2)T细胞的分化发育。 (3)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Th1/Th2/Th17、Treg、Tc1/Tc2。 第11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2学时) (1)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专职APC、非专职APC。 (2)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内源性抗原提呈、外源性抗原提呈、交叉提呈、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国家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版)

.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16年版) 2016年11月

. .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16年版)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

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1.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 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 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 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 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一定 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 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细胞表位 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为不完全抗 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 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国家免疫程序及说明书(2016版)

实用标准文档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16年版) 2016年11月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16年版)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

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1.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 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1、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亲和层析 2、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亲和层析 3、制备鞭毛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56℃加热30分钟 D.-20℃反复冻融 E.灭菌后加入0.5%~1.0%氯化钙溶液

4、去除菌体鞭毛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56℃加热30分钟 D.-20℃反复冻融 E.灭菌后加入0.5%~1.0%氯化钙溶液 5、制备毒素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56℃加热30分钟 D.-20℃反复冻融 E.灭菌后加入0.5%~1.0%氯化钙溶液 6、制备可溶性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56℃加热30分钟 D.-20℃反复冻融 E.灭菌后加入0.5%~1.0%氯化钙溶液

7、可将IgG裂解成一个Fc和两个Fab片段的酶是 A.木瓜蛋白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β-内酰胺酶 8、可将IgG裂解成F(ab”)2和数个小片段的酶是 A.木瓜蛋白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β-内酰胺酶 9、可将IgG裂解成不规则肽链的酶是 A.木瓜蛋白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β-内酰胺酶 10、免疫小鼠的采血方法常为

201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201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疫苗种类接种年(月)龄 名称缩写出生 时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8 月 9 月 18 月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6 岁 乙肝疫苗Hep B 1 2 3 卡介苗BCG 1 脊灰灭活疫苗IPV 1 脊灰减毒活疫 苗 OPV 1 2 3 百白破疫苗DTa P 1 2 3 4

白破疫苗DT 1 麻风疫苗MR 1 麻腮风疫苗MM R 1 乙脑减毒活疫苗 或乙脑灭活疫苗1JE-L 1 2 JE-I 1、 2 3 4 A群流脑多糖疫苗MPS V-A 1 2 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MPS V-A 1 2

发布日期:2017-02-13 15:23:12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 注:1.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乙脑灭活疫苗第1、2剂间隔7~10天;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C 甲肝减毒活疫苗 或甲肝灭活疫苗2 Hep A-L 1 Hep A-I 1 2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1.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题库9-0-8

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题库9-0-8

问题: [单选]关于免疫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原剂量越大,产生的抗体效价越高 B.初次免疫一般选择皮下接种 C.加强免疫一般选择皮内接种 D.首次免疫后应该很快进行第2次抗原注入 E.第1次与第2次免疫间隔时间以7~10天为好 初次免疫一般选择皮内接种,加强免疫一般选择静脉接种,首次免疫后因机体正处于识别抗原和进行B细胞活化增殖阶段,如果很快进行第2次注入抗原,极易造成免疫抑制。第1次与第2次免疫间隔时间以10~20天为好,第3次及以后的间隔一般为7~10天。

问题: [单选]抗血清的鉴定包括() A.抗体特异性鉴定 B.抗体效价的鉴定 C.抗体纯度的鉴定 D.抗体亲和力的鉴定 E.以上均是 抗血清的鉴定包括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效价的鉴定、抗体纯度的鉴定、抗体亲和力的鉴定四个方面。

问题: [单选]免疫动物常用的完全福氏佐剂是() A.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B.石蜡油,羊毛脂 C.石蜡油,羊毛脂,抗原 D.羊毛脂,卡介苗,抗原 E.石蜡油,卡介苗 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福氏佐剂,分为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两种。福氏完全佐剂可提高佐剂的性能,是在不完全福氏佐剂(石蜡油+羊毛脂)的基础上加入卡介苗而制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25123.html,/ 电脑游戏排行榜

问题: [单选]制备可溶性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56℃加热30分钟 D.-20℃反复冻融 E.灭菌后加入0.5%~1.0%氯化钙溶液

猪的免疫程序表

推荐猪场防疫程序表 --------------成功在防疫.效益靠管理

2、任何疫苗都可能有过敏反应(尤其是猪瘟),请备好抗过敏药物,如 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猪场卫生消毒制度 1、进入猪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口处设消毒池,并设人员过往消毒通道, 消毒药物可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和人员的鞋底。 2、大门口处设喷雾器械,消毒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3、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消毒间,淋浴,更换工作衣、帽、 胶鞋,脚踏消毒池进入。经批准允许入场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制定路线参观。 4、空猪舍在引入猪群前应彻底消毒, 程序为:清扫杂物、粪尿,用高压水管冲洗墙壁、地面及栏架。 水冲洗干燥后可用%的过氧乙酸或2-3%的火碱溶液喷雾消毒。 对于封闭舍可随后关闭门窗及出风筒,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小时(甲醛3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15克/立方米,加水15毫升/立方米)。

熏蒸时先将甲醛称好放入容器内(按猪舍面积均匀放开)。最后放入高锰酸钾,放高锰酸钾时动作要快,以免溶液溢出,烧伤皮肤。 并迅速离开现场,封闭门窗。 5、猪场过道及运动场每周可用2%的火碱溶液或1:800的百毒杀消毒一次, 饲养用具(如饲槽)必要时每周刷洗一次,同时可用%的新洁尔灭消毒。 6、母猪进入产房前,将产房彻底冲洗干净,干燥后再用消毒药喷雾消毒。 母猪进入产房前,全身冲洗干净,经过消毒、驱除体表寄生虫后再上产床。母猪分娩前用%的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后再用消毒药布擦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并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7、作好配种时的卫生消毒工作。8、作好接产时的卫生消毒工作。 9、作好经常性的环境消毒、带猪消毒,消毒剂应按性质经常更换。 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现制定以下《猪场卫生防疫制度》请全体员工及外来人员严格执行。 1、猪场分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包括养猪生产线、出猪台、解剖室、 流水线走廊、污水处理区等。非生产区包括办室、食堂、宿舍等。 2、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专长或主管兽医批准并经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3、生活区防疫制度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七章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一节免疫学基本知识 一、抗原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及B细胞的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二是抗原性,即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既有免疫源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而只有抗原性无免疫源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决定簇(又称表位)。 依其与胸腺关系又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于TD-Ag。 抗原的免疫源性是异物性,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人类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们刺激机体产生抗A和抗B抗体。 人类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是因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机制是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二、抗体 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由B细胞产生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Ig)。 Ig的基本结构是: 4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二硫键连接。 L链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L+CL。 H链也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H+CH,但CH部分又分为CH1、CH2、CH3。IgM 和IgE还有CH4部分。 CH1与CH2区之间为绞链区。 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将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为F(ab?)2和Fc部分,F(ab?)2是两个Fab连在一起的部分。 Ig的分类是依据H链的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Ig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Ig同种型是指H链所具有的的特性。 同一类Ig分型依据L链结构特点,可分为κ和λ型。Ig的Fc段部分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等。 F(ab?)2部分是与Ag结合部,VH+VL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能结合的部位。 人类5种Ig各具特色,IgM分子量最大,免疫应答早期产生的Ab只要为IgM。 Ig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而且是唯一能通过人类胎盘的Ig。 IgA经J链连接,可形成多聚IgA。 多聚IgA与分泌片结合后,能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有人称具备局部Ab。IgE可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三、抗原抗体反应 每一种抗原物质都能在具有免疫功能的机体中遇到与其相应的免疫细胞,结合在其表面受体上,激发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且能够与这种抗体特异性地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结合。 其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结合部位原子间的接近程度,使各种弱作用键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