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接口问题.kdh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kdh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kdh

2006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63期 No.3, May 2006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63 30

文章编号:1004-5139(2006)03-0030-06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 中文系,北京100089)

摘 要:本文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探讨句法和语义的接口问题,认为可以有不同的探索的思路,文章对不同的探索思路作了一定的分析,并就每一种探索思路提出了一连串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句法语义接口;自然语言处理;构式;词语的特征研究

On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LU Jian-m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the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Beijing 100089, 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ssue of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e propose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 link syntactic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problems for each approach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nstruction; study of lexical feature structure

现在世界范围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工作,大致都停留在句处理阶段。其进展不像希望的那样快。句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让计算机处理、理解自然语言中一个句子的意思,又怎么让计算机自动生成一个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让人能理解的句子。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现在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大的方面说,大致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要求研究者拥有两方面的语言知识:一是范畴(category )知识,二是规则(rule )知识。范畴知识有句法的,有语义的;句法的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义的如施事、受事、工具以及数量、领属、自主、位移等。范畴用来刻画语言对象的一个或一组特征。规则用来表述范畴间的关

系。一个范畴可能刻画为几个特征,一个特征也可能用来刻画多个范畴。所有规则都是建立在已知的或者更确切点说是假设的范畴的基础上。从逻辑上来说,所有规则都可以表示为P t Q 这样的蕴涵式。比如,可以有这样的规则,如果某个词W 是名词(P )

,那么W 能作主语(Q )。这条规则在‘“名词’”跟‘“主语’”两个范畴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尽管这条规则所描述的联系是粗糙的,甚至不那么正确,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系,是分析语言的结构时必不可少的。而语言学家所要做的,正是去寻找正确的和好的联系。范畴知识一般用词库(机器可读词典MRD )来负载,规则知识则由所谓规则库(规则的集合)来承担。计算机建立了词库和规则库,就可以利用这些词库和规则库,按研究者的需要进行运算、分析,然后研究者根据计算机的分析结果

(着重看计算机的分析结果是否跟预期的要求或目标相符),来调整原有的范畴体系、具体语言成分的属性取值以及相关的规则,即改进词库和规则库的内容。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研究,主要借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因此,基于统计的“句处理”,其重要依靠就是存放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真实出现的语言材料的语料库(corpus)。语料库可以分“生语料库”和“熟语料库”。所谓生语料库,是指未加工的、未带有任何语言学信息标注的语料库;所谓熟语料库是指经过词的切分、词性标注等一定加工的、带有语言学信息标注的语料库。([7]、[8])可见,建设一个语料库,除了通过某种手段录入大量语料外,重要的是要对所录入的语料进行如下的标注加工:词的切分(Segmentation,或者说“分词”)词性标记(Part-of-speech tagging)

句法层次和范畴标记(Grammatical

parsing)

词义标记(Word sense tagging)

篇章指代标记(Anaphoric annotation)

韵律标记(Prosodic annotation)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说的。从小的方面说还各有招术。但不管用什么策略,用什么招术,都有赖于或者说都离不开有关自然语言的各种资源,特别需要语法、语义等多方面分析研究成果的支撑。具体到中文信息处理,那就是离不开有关汉语的资源或者说知识。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资源建设,已成为中文信息处理,乃至我国的信息科技发展的关键性工程。在汉语资源的建设中,揭示、描述句法语义的互动、接口(interface)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朱德熙先生[9]生前一直强调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这是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是从汉语本体研究中悟出的道理。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说,亟需从交际过程中编码、解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交际过程中编码、解码的过程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句法、语义的接口问题。

怎么解决好句法语义的接口问题?现在大家还是在探索之中。句法语义的接口问题,我想,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探索的思路。

一种是从考虑句子意思的组成的角度来研究探索,研究探索一个句子的意思是由哪些意义编织成的,这些意思是怎样编制成一个句子的意思的。这个思路可以看作是由外往里的思路。另一种是考虑人到底是怎么把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所得通过言辞表达出来的。这个思路可以看作是由里往外的思路。

就前一种思路说,一个句子的意思是由哪些意义编织成的,是值得考虑、研究的。我先前曾认为,句子的意思是由这样一些意义组成的[3]:

(一)具体的词汇意

(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二)抽象的

关系义

(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

(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

后来受到Adele E. Golgberg [13]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的影响,又认

31

32

为句子的意思是由这样一些意义组成的[4]:

(一)具体的词汇意

(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

(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 (二)抽象的

关系义

句子的意义 (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

(三)抽象的句式义

(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

现在先且不说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由这些意义组成的,即使承认是由这些意义组成的,也还存在一个问题:这些不同的意义是怎样编制成句子的意思的?

就后一种思路来说,王黎[6]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从客观世界到最后用言辞把人的感知所得表达出来,这中间一共可以分为五层(以存在事件为例):

客观存在——一个湖面,一条船,船在湖面上

认知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层面形成意义框架——

存在物/事件、存在处所、存在方式

意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如汉语)而形成

根据构式意义的需要在词库中物色具体词语而构 成具体句子——“湖面上漂着一条船”

以上当然也还只是一种假设。但这一假设为我们深入探索句法与语义的接口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基础;而且,从实际的话语交际中,我们确实也可以体会到:

说话者与听话者在下列认识上取得一致才能进行正常的、顺畅的交际: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将形成一个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一定投射为某个特定的语义框架,这个特定的语

义框架又一定通过特定的构式来加以表达,这个特定的构式为能准确表述语义框架的内容,就在语言层面词库中选择最恰当、合适的词语,选择最恰当、合适的词语组合规则,最终形成交际需要的句子。

如果我们承认存在上面假设的内容,也还

有许多带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与现象到用言语表达出来,王黎[6]设想了五个层面或者说阶段,并作了具体说明,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也就是说,中间到底可以分析为几个层级(或者说层面,或者说阶段)?具体是什么样的层级(或者说层面,或者说阶段)?

2.我们该怎么研究意义框架?对于意义框架的研究是否可以采取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头挤压的办法?譬如说研究“获取”这一意义框架,是否既可以研究“获取”这一意义框架可能会有哪些子框架——诸如“抢”框架、“偷”框架、“买”框架、“赢”框架、“拿”框架,等等;也可以反过来,研究诸如“抢”框架、“偷”框架、“买”框架、“赢”框架、“拿”框架等,可以概括为什么样的上位意义框架。

3.意义框架是否可以认为是由框架元素以及框架元素之间的合乎逻辑的概念关系所形成的?或者说是否可以认为意义框架是由框架元素以及框架元素之间的合乎逻辑的概念关系所构成的?意义框架内各个框架元素之间是主从依存关系呢还是平等依存关系?该理解为主从依存关系能更好地解释种种语义现象呢,还是该理解为平等依存关系能更好地解释种种语义现象?这里,我还觉得,不管你认为是主从依存关系还是平等依存关系,都必须除了正面证明你所认可的依存关系之外,还得证明为你所否定的那种依存关系之不可取,以便强化人们对你所认可的那种依存关系的认识和认同。

4.单个意义框架,只能表述简单的意思,要表达复杂的意思,必须要求多个意义框架参与。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存在着不同意义框架之间的连接、协调和整合的问题?是不是还应该研究各个意义框架之间的连接问题,还应该相应地研究各个构式之间语言层面的相互连接问题?

5.能否认为意义框架为各个语言所共有,比如说任何语言都会有诸如存在框架、转移框架、获取框架等,而构式是属于个别语言的?怎么给构式定义?是动词唤起构式的形成还是构式决定各个词项的选择?汉语有多少种构式?

6.构式意义从何而来?我上面所说的句子意思还应包括语义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这语义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否就包含在构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之中?

7.进入构式的某个词的词义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它的表义作用的?

8.任何意义的表达都有赖于某个特定的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就言语交际需要的情况看,到底需要多少、哪些概念结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其概念结构是否相同?这些问题将涉及到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其他学科。

菲尔墨(F. J. Fillmore)[12] 把句子分为情态与命题两部分。以上只是就对命题部分的理解来说的。目前只想到这一些问题,如果把情态问题考虑进来,那么情况将要复杂些,肯定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无论是由外往里的思路(即考虑从句子意思的组成的角度来研究探索一个句子的意思是由哪些意义编织成的),还是由里往外的思路(即考虑人到底是怎么把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所得通过言辞表达出来的),都不可忽视词语特征的研究。词语携带了丰富的句法语义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在的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反过来,句子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也正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某些关键词语不同。因此,重视词语的句法、语义的特征的研究与描写,将是解决好句法语义接口问题的重要一步。我们注意到,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语言研究说,似有这样一个趋向,那就是逐步重视特征的研究和描写。这一点,无论在语言理论研究上或是在语言应用研究上,都是这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33

我们知道,乔姆斯基因为认为结构主义对语言的描写所概括的规则太复杂了,所以他要提出生成语法的观点,以简化语法规则。简约,一直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发展到“最简方案”(MP)以及近几年的论述,众多的原则和移位规则更趋简约,D-结构,S-结构都没有了,似只保留了“原则和参数”理论和如下的“X-阶”结构模式:

XP

X’

YP

ZP X

X是一个结构的中心词(head);X’是X的中节;XP是X的最高节点,或者说最大投射;YP是标示语(Spec.),ZP是补足语(Comp.)。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简约原则,并提出中心词(head)理论和特征核查(feature checking)理论,注入了新的研究课题——接口(interfaces)研究。基本的句法运作是从基础部分(即词库)取出带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语义、句法特征的词项,进行来回匹配、合并(Merge),形成词项组合结构。这个词项组合结构如能通过特征核查,即中心语跟标示语,中心语跟补足语,在特征上吻合,便分别去跟音韵和逻辑语义接口,从而最终生成我们所听到或看到的句子。乔姆斯基[10, 11]进一步提出句法推导的基本步骤是先从词库(LEX)选出词汇项,构成词汇列(Lexical Array),形成短语(phase),通过“探针”(probe)与“目标”(goal)相互核查后,如果没有不可诠释特征,就“转移”(transfer)给两个语音和语义的界面接口层次,以获得音义结合的语言形式。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特征描写的概括力。总之,词语特征的分析和描写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走上了“大词库,小规则”之路。

在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这方面的语言应用研究中,现在较为普遍地采用了Pollard &Sag[14]提出的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缩写为HPSG)。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是基于约束的词汇主义(Constraint–Based Lexicalism),而基于约束的词汇主义来源于这样的心理语言学事实:语言理解是以一种高度整合和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认为,词语携带了丰富的句法语义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在的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反过来,句子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结构,也正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语不同。显然,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15, 16]把语法规则的“重担”几乎全部转移到了词汇上,是严格的词汇主义(lexicalism)。而规则的描述都是围绕中心词展开的,而其最基础的、普遍通用的原则是中心词特征原则,因此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同时采用复杂特征(complex feature set)和合一(unification)运算的方法来实行计算机对句子的理解与生成,这是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区别于其它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描写词语的特征,成了描述语法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其“词汇主义”的主要手段,因而也成了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文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的研究最终也走上了“大词库,小规则”的道路。陆俭明、王黎[1]和陆俭明[4, 5] 曾强调词语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的影响与制约。正如上面已经说到,词语携带了丰富的句法语义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在的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反过来,句子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结构,也正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语不同。而进一步考虑,实质上也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制约问题。重视词语的具体意义(事实上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重视词语的特征研究与描写,这可能是解决语义与句法接口问题的一条光明大道。

现在的问题是,词语的特征到底该如何描写,才能满足解决语义与句法接口问题的需要,这是亟需探索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 王黎. 句处理中排歧问题补议[A]. 孙

34

茂松、陈群秀主编. 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

本处理[C].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 陆俭明. 语义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作用. 徐

波、孙茂松编. 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 陆俭明. 试论句子意义的组成[A]. 语言研究

论丛——第四辑[C].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4] 陆俭明.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

[J]. 汉语学习, 2004a, (2). 又见苗传江、杜燕玲

主编. 第二届HNC与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a.

[5] 陆俭明.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中国

语文, 2004b, (5).

[6] 王黎. 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 外国

语, 2005, (4).

[7] 詹卫东. 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J].

当代语言学, 2000a, (2).

[8] 詹卫东.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

构规则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b.

[9] 朱德熙. 句法答问[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0] 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A].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15[C].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MIT, 1998.

[11] Chomsky, Noam Three Factors in Language

Design[J]. Linguistic Inquiry, 2005, 36.

[12] Fillmore ,C. J. The Case for Case(1968)[M]. 胡

明扬译.《“格”辨》.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3]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5. [14] Pollard ,Carl and Sag , Ivag A., Information

Based Syntax and Semantic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5] Pollard ,Carl and Sag , Ivag A.,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16] Sag, Ivag A. and Wasow, Thomas. Syntactic

Theory: A Formal Introduction[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1999.

收稿日期:2005-12-01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

****** ****** ****** ****** ****** ****** ****** ****** 《话语与多元文化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ISSN 1744-7143 (英国 Multilingual-Matters 公司出版发行)主编:施旭(浙江大学)该杂志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刊物,其宗旨是打破西方在话语、文化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

的垄断,促进学术的文化多元化,为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服务。杂志发表四大类文章:(1)解构

文化霸权话语,(2)关注被边缘化的、尤其是东方的话语,(3)探索文化和谐的话语模式,(4)

讨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话语原则和学术创新的策略。编委会由包括亚、非、拉学者在内的国际知

名学者组成。杂志2006 年两期;2007年起每年四期。本刊是国际学术领域里唯一讨论学术文化

不平等问题的新杂志。热忱希望中国国学、文化学以及外语学界同仁为这一新思潮推波助澜,并

形成中国学派。欢迎各大学图书馆订阅。创刊号2006年五月出版,可在线查阅。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61209890.html,/multi/journals/journals_jmd.asp;主编邮箱: xshi@https://www.360docs.net/doc/261209890.html,;主编

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61209890.html,

35

TEST语法语义规则

TEST语言语法语义规则 程序中最后的声明必须是一个函数声明,名字为main。没有原型说明, 约定:主调函数的定义必须在被调函数的定义之前。 1.→{ fun_declaration } 2. → function ID’(‘‘ )’< function_body> 3.→main’(‘‘ )’ < function_body> 4.→ ‘{‘’}’ 5.→{} 6. →int ID; 7. | ε →{} 8.||| || | | < call _stat> 9. → if ‘(‘) [else < statement >] 10. → while ‘(‘’)’ < statement > 11. → for’(‘;;’)’ 12. →write ; 13. →read ID; 14. →’{‘’}’ 15. →< expression >;|; 16. < call _stat>→call I D’(‘’‘) 17. < expression >→ ID=| 18. -> |< additive_expr >(>|<|>=|<=|==|!=)< additive_expr > 19. < additive_expr>→{(+|-)< term >} 20. < term >→{(*| /)< factor >} 21. < factor >→’(‘< additive_expr >’)’|ID|NUM 有待扩充: 1.函数名、变量名都不可以重名。(有待修改:同一函数内部变量名不能相同,但不同函数的变量名可以相同,符号表的处理会更复杂) 2.考虑函数带返回值的情况; 3.考虑函数带参数的情况。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2017年第1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7, №1 总第55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55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项目主持人:彭玉海 子课题负责人:于鑫,王钢,王洪明,张红,李侠,孙敏庆 一、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俄罗斯语言学家阿普列相(Ю.Д. Апресян)的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其语言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既继承、发展俄罗斯国内传统(积极语法思想和“意思 文本”模式理论等),又充分吸纳西方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依存语法、格语法及结构主义等语言学思想养分,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原创性,研究深刻、细致、独到,形成其在世界语言学范围内享有盛誉、独具一格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并且对汉语相关研究具有突出借鉴和指导作用。汉语语义句法研究同阿普列相的思想在深层实质上彼此关联、交织,但国内汉语界专门引进、借鉴阿普列相先进思想进而展开研究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因此有必要系统化研究其语言学理论。这位语言学家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集成描写理论,该理论统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一系列语言问题研究,贯穿在该学派系统词典学、新型同义词解析和积极词典理论中。 本课题将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阿普列相的学术思想,力图挖掘其语言学理论精髓以及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其用于指导汉语语义句法研究、义位集成描写和词条编纂,实现其语言学思想同汉语研究的有机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学术引进与学术创新相结合的理论目标,达成学术前沿与国家急需的现实要求。这赋予本课题研究以突出的理论现实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课题成果对于汉语词汇实践教学和词汇知识实际掌握、运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第二,对于俄汉互译时准确理解和炼词达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俄汉双语词典、汉语词典、汉语机器词典以及集成描写词典的编纂。 第四,对于汉语文本自动处理、机器翻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第五,课题研究还将有助于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中俄学术沟通和交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语言学界,阿普列相的论著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波兰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以此进入欧美和亚洲各国,扩大了阿普列相在世界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同时也显示出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的学术地位与显赫价值。鉴于阿普列相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俄罗斯语言学界通过出版相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汉语言文学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朱怀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可以用于句法-语义结构研究,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关键词:概念整合接口语法 “句法-语义接口”指词义影响句法的问题,如词义如何具体地影响句法,词义的哪一部分影响句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句法。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注意到动词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语义类型上相同的动词,其句法表现往往也相同,动词语义能够决定句法形式(Fillmore,1970);80年代的形式语法学派也认为动词语义能决定句子结构。本文主要讨论人们如何根据意义构建句法形式和如何根据句法提示构建意义两个部分。前者探讨从意义到句法的实现,后者探讨从句法到意义的生成。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通过建立心理空间网络及空间之间的映射和投射产生新创结构来构建意义,它同样可以用于语法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1996)介绍了作为语法的核心过程的整合思想,构建了从概念结构到典型的语法结构之间的映射和实现框架,为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语法整合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并不能直接进行认知构建,语言只是提供给人少量的但是充分的提示,当这种提示与人脑中已经存在的结构、认知原则、背景框架等结合时,人们就能构建意义。因此人们能根据语言提示来构建概念结构,

Fauconnier和Turner(1996)认为,语法也能通过概念整合构建出其实现过程,提出了概念与语法构式结合整合出语法形式的操作思路;Mandelblit(1997)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构式语法融入到语法意义与形式的生成过程中,提出了完整的语法整合框架。我们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构式语法与事件结构理论结合,来表征语法与意义之间的表征模式。 概念整合在意义构建上是通过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合并,整合出新的意义;同样,意义到形式或形式到意义的生成也能通过多空间结构之间的映射和投射完成。语法作为一种抽象图式,也能反映出事件合并和概念整合,事件结构和语法构式之间存在成分和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进行跨空间的映射。语法整合是概念整合的一种类型,与构建意义的概念整合不同,语法整合主要研究句子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二、语法整合网络 语法整合的句法实现是以想象事件和句法句式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句法句式表征出来;语法整合的意义实现是以句法句式和事件结构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想象事件表征出来。想象事件和构式为句法句式提供了具体角色和关系框架,句法句式则为想象事件和构式提供了句法体现。Mandelblit(1997)以简单句“斯纳吻了丹尼”为例,说明了语法整合的基本结构。输入空间1是一个想象事件,有一个叫“斯纳”的人吻了一个叫“丹尼”的人,这一想象事件被一个语义框架(即概念结构)表征,概念结构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图式,其语义角色如“施事”和“受事”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COLIPS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 (1)小王有一撮黄头发。 “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现在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面例(1)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 (2)小王黄头发。 例(2)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 归纳郭锐(2002)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动态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 (3)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4)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意味着板式不好看] 二、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或说“配价数”)发生变化。例如: (5)张三跑了一身汗。 (6)张三高李四一个头。 例(5)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说“配价成分”)──“一身汗”。例(6)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一个头”。换句话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 再如“总共/一共修了王家三扇门”里的“修”和“总共/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里的“吃”。这里的“修”、“吃”就表现出了语法的动态性——它们原先在词汇层面都是二价动词,后面只能带上一个宾语;而在这里则表现为三价动词,后面带上了两个宾语。但它们跟“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给”,从词汇平面说,本来就是三价动词,到句法层面也实现为三价动词;而“修”和“吃”,从词汇平面说,本来是二价动词,只是到了句法层面才呈现为三价动词。 §5. 关于Goldberg 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亦称“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源于C.J.Fillmore,而真正对句式语法作深入论述的,是Paul Kay(1995)和Adele E.Goldberg (1995)。“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句式有独立的语义;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完全推知的,因为句式本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综观学界目前对紧缩研究的现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复句紧缩(如果你饿了,你就吃吧。——饿了就吃。)和构词紧缩(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可以说这两个领域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相比之下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排队分房子——排房子)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是紧缩研究最薄弱的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这个部分。全文共八章,十点五万字。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我们首先在紧缩理论方面做些建设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一)对紧缩的界定,对紧缩涉及到的原形式和紧缩形式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紧缩的判定标准。(二)将紧缩的性质概括为三点。(三)讨论了紧缩的动因。其次,我们论述了研究紧缩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文所持的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理论。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只研究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但是考虑到本文学术背景的完整性,我们将其他两类紧缩(复句紧缩和构词紧缩)的已有成果也做了梳理。这样做也可以方便读者将本文研究的紧缩和其他类型的紧缩进行比较。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连动结构“动1 +(宾1)+ 动2 +宾2”紧缩为“动1+宾2”以后导致的句法语义后果。句法后果是“动1 +(宾1)+动2 +宾2”从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分析性结构)变成“动1+宾2”这个句法语义不透明的结构(动词与宾语错配的综合性结构)。语义后果是“动1”的词义增值了。词义增值以后“动1+宾2”重新变成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环的语义句法互动过程。“动1”的词义增值发生在“动1+宾

2”这个结构里,其动因是人们追求构式的可推导性,其机制是人们把一个综合构式的意义重新分配,这导致剩下的动1多承担了一部分意义。“动1 +(宾1)+动2 +宾2”紧缩为“动1 +(宾1)”的限制是多方面的:a.“动1 +(宾1)”所代表的过程必须与“动2 +宾2”所表示的过程相重合;b.“宾2”在认知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c.要通过语言系统的核查:当语言系统中已经有一个形式与紧缩操作要生成的形式相同,为了维护语言的清晰度,这个紧缩形式会被拒绝;d.“动1 +(宾1)+动2 +宾2”所代表的事件要有一定的熟知度。最后,用我们建立的词义增值理论讨论了已经争论多年的“去”的“往”义如何获得的问题,“非”的肯定意义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承”如何会衍生出“听闻”意义的问题,结论是这些无法从引申角度得到论证的词义都是紧缩的结果。第四章讨论形式动词删略造成的紧缩。实际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的“A个B”结构,很多AB是词,比如“汇报”“表态”,有的还是单纯词,如“浪漫”“幽默”,有的是词组,如“洗手”。本章主要讨论了“A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给出了两个规则:规则(一):作个AB→个AB→A个B规则(二):个AB→A个B把“A 个B”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存在原形式的,一种是实际语料中找不到原形式的,前者用规则(一)生成,后者用规则(二)生成。而规则(二)是规则(一)的一部分,这样就将两种“A 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做了统一的解释:都生成于紧缩。我们通过追索“浪个漫”这个结构体中“浪”功能的来源,证明了轻动词的存在。并基于汉语实际对形式语法的轻动词理论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承认轻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作者简介:刘宇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江苏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已有两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界面研究,二是构式语法的方法。在分析和对比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第三种研究模式,即因果元构式的方法。将因果元构式与题元等级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界面研究中的不足,如词汇语义“颗粒”难以确定的问题,局限于单向映射的问题,以及句法结构的特异性被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因果链;构式;元构式;词汇语义;句法;界面 1.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传统研究及其不足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lexical meaning syntax interface,下文简称为界面)研究“谓语动词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句子结构相互关联”(Arad,199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1)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子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 (2)动词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即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映射具有什么规律,包含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词汇语义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罗列动词的语义角色,即把动词(在句子中)必须有的名词成分罗列出来,如Gruber(1965)、Fillmore(1968)、Stowell(1981)、Cruse(1986)、Givón(1990)等人的做法属于这一类。詹卫东(2004)把动词与语义角色的搭配能力形象地描述成“动词在自己周围挖坑的能力”。 另一类主张在特定的维度上进行谓词分解,如Jackendoff(1976,1983,1990)基于空间位置与运动关系的谓词分解;Tenny(1994)基于体特征(aspectual properties)把谓语动词分解成有限的概念特征或基础谓词(但不一定是原子谓词);Croft(1991)受Talmy(1985,1988)的启发,提出了对事件进行分解的因果链(causal chain)方法。 理论的多样性体现了理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为各家的术语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比如Givón(1990)提出了“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Gruber(1965)和Jackendoff(1972,1976)提出了“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Fillmore(1968)提出了“语义格”(semantic case),Stowell(1981)提出了“题元栅”(theta-grid),cruse(1986)提出了“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词汇语义单位不仅名称不同,数量也不同。比如,杨成凯(1986)以列表的方式对比了Fillmore (1966,1968,1971,1977)各时期语义格的数目和名称:1966年提出6种,1968年和1971分别提出9种,数量虽然巧合,但名称和所指各不相同,1977年又缩减为4种。此外,Halliday(1967)提出9种语义角色,吕叔湘(1942)提出12种,丁树声等(1961)提出8种,汤廷池(1972)提出12种,邓守信(1971)提出9种。 名称不同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数量不同体现的是不同学者对词汇语义的不同切分,即词汇语义的“颗粒”大小不同。数量越多,“颗粒”越小;数量越少,“颗粒”越大。“颗粒”大小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词汇语义与句法之间映射关系的不确定,既可能是多对一的映射,也可能是一对多的映射。 比如对(1)和(2)来说,罗列语义角色的作法认为Tom和the new offer分别是Agent和Theme,都映射为主语;thevase和Flora分别是Patient和Experiencer,都映射为宾语。不同的语义角色映射为同一句法单位,是多对一的映射。 (1)Tom broke the vase. (2)The new offer pleased Flora. 多对一映射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例3,其中Agent和Source映射为主语Tom,Theme和Goal映射为宾语the fox。

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中 文 信 息 学 报 第16卷第4期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 ESSING Vol.16No.4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尹 凌 姚天 张冬茉 李 芳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根据领域文本的特点,该方法将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其浅层句法分析部分采用有限状态层叠的方法,将文本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深层分析部分的负担。其深层句法语义分析部分将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词汇搭配信息来决定句子的结构。该方法在解决领域相关文本的短语结构歧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浅层句法分析;深层句法分析;有限状态层叠;分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T P391.1 A Hybrid Analysis Based Chinese Tex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Yin Ling Y ao T ian fang Zhang Dong mo Li 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030 Shanghai)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s a Chinese text analysis method on specific domain.A ccording to the texts character, t his met hod combines shallow parsing technolog y w ith deep parsing and semantic analysis technology.Drawing on fi nite state cascades method,its shallow parsing module recognizes named entities in the tex ts.So that it greatly eases t he burden of the deep analysis mo dule.Principally depending on wo rd collocation information,its deep analysis mod ule combines syntactic analysis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sentence structure.It gains goo d effect at resolv ing t he ambiguity of phra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do main. Key Words:shallow parsing;deep parsing;finite state cascades;sub semant ic field 一、概述 对于汉语语料库的多级加工,主要分为切词、词类标注、短语结构标注、语义信息标注[1]等。针对后两个阶段,本文以足球比赛报道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分析方法。它对已经完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中间文本进行处理,借鉴并扩展了C.J.Fillmore的格语法,分析结果力求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格关系标注清楚。 分析足球比赛报道文本的特点,发现有许多实体名称,如球队名称,比赛名称,人的身份等,对深层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这些实体名称称为命名实体(named enti 收稿日期:2001-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83003). 作者尹凌,女,197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姚天,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张冬茉,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李芳,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

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1)“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 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 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 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 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 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 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 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 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 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 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

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概述 摘要: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本文尝试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 关键字:句法—语义接口投射理论构式理论 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角度,从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下面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作以简要介绍和评析。 一、投射理论 投射理论从词汇语义角度研究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这里的词汇语义具体是指动词的语义。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句法形式由主要动词决定,动词的句法表现是主要动词语义投射的结果(Grimshaw 1990,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 Pinker 1989)。从这一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动词语义的哪些方面与句法相关;2)如何表征动词与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3)从词汇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系统的本质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Grimshaw(1993) 提出了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两个概念,词汇意义中在句法层面表现活跃的那部分被称为“语义结构”,词汇意义在句法上表现不活跃的那部分则被称作为“语义内容”。Levin and Rappaport(1995, 1998)将前者称为“语义变量”,后者称为“语义常量”。虽然所用标签不同,但在将动词语义分为两个部分,甄别和句法形态相关的那部分语义从而认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由于对决定句法的语义因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这部分语义因素的表征中,所以,关于学者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结到其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中。 对于如何表征动词和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语义角色表”,另一类采用“谓词分解”。“语义角色表”是最早提出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表征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列出和动词论元相对应的事件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类型。在语义角色表中,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关的部分体现为一系列的语义角色。通常认为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经验者(experiencer)、受益者(beneficiary)、工具(instrument)、处所(location)、目标(goal)、来源(source)等。每个动词都和一定的语义角色表(又称格框架、题元栅)相联系,如动词put必须与表示施事、客体和处所角色的三个论元相联系,其语义角色表为:put: 。语义角色表是描述论元语义特征和句法位置之间联系的十分有用的工具,但这种描写工具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我们无法确定语义角色应该细分到何种程度,没有可靠地测试方法来确定具体论元担负何种语义角色,无法解释语义角色和论元实现之间的联系等等。同时语义角色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解释语义角色的共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谓词分解”的方法,将动词的意义(而不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