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污染及其对植物的危害

氟化物污染及其对植物的危害

氟化物是一类对植物毒性很强的大气污染物,在地壳中广泛而大量存在,凡使用的矿石中含有氟的工厂,如铝厂、钢铁厂、玻璃厂和陶瓷厂都可以排出氟化物,包括氟化氢、氟化硅、氟硅酸和氟化钙微粒等,其中以氟化氢为代表,是国内外常见的危害植物的污染物。

氟化物对植物的毒性比SO2大10~1000倍,而且比重比空气小,扩散距离远,往往在较远距离也能危害植物。植物受害后,主要是嫩叶、幼芽上首先发生症状,叶片退绿,叶尖或叶缘出现伤区,伤区与非伤区之间常有一红色或黑褐色的边界线,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对于主要植物的受害症状,大体如下:

禾本科作物,首先在新叶尖端和边缘出现黄化,特别是抽穗前后的剑叶和幼穗的顶部最为敏感,很快表现症状,由绿色变为灰绿色,当接受的剂量增高时,叶尖、叶缘的伤斑迅速扩展,高浓度氟化物能在数小时内使叶片出现褐斑,并在一两天内呈现枯萎状态。检查受害叶片时,可见同化组织中的叶绿体明显褪色,细胞壁亦受侵蚀;叶尖和叶缘细胞由于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严重时叶绿体受到破坏,使叶片受害部分呈干瘪和黄化状态。这类作物,在生育后期受害较重,尤其在开花期受害,减产最为明显。

柑桔类受氟化物危害时,叶片萎缩或现黄色,叶尖叶缘有伤斑。萎缩现象一般在新叶展开前后即出现,因而停止正常发育,中部凹陷呈现勺状。受害严重时,叶片脱落,桔树光秃,损失很大。一些资料认为柑桔落叶是氟化氢危害的主要症状。

桃树受害时,除叶片表现症状外,果实发生组织软化现象,受害桃在成熟前2周或数天,沿腹缝线的果皮部分及皮下果肉即变成赤色,表现“早熟”,而且过度软化,以至萎缩或成“裂果”。

针叶树在春季迅速生长时,对氟化氢最为敏感,表现叶尖退绿,进而显红褐色或浅褐色。急性危害在短时间内可使绿化松林成一片烧焦状,破坏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氟化物危害植物时,之所以表现出上述症状,这是由它的毒害作用机制决定的。研究指出,氟化氢从叶片气孔侵入叶组织后,从细胞间隙进入导管,随水分而运动,流向叶尖和叶缘,逐步在这些部位累积,所以首先在叶尖和叶缘达到较高浓度产生危害,表现症状。氟化物在植物体内的毒害作用,主要是氟能取代酶蛋白中的金属元素成络合物或与Ca2+、Mg2+等离子结合,使酶失去活性。植物吸收氟比物后,叶片pH下降,使叶绿素失掉Mg2+形成去镁叶绿素,从而使叶绿素含量下降,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引起植物缺绿。另外氟化物还能导致钙营养

障碍。植物细胞保持形态,维持生物膜透性均与钙有密切关系。钙不足则细胞外渗性变大,内容物易渗出。植物生长点、新叶、顶芽易发生溃烂,生长点枯死,植物的幼芽等部位在受氟化物危害时易表现症状,可能与此有关。此外,一些报道认为,氟化物气体危害植物,使体内氟化物积累过多。对于喜钙植物,如大豆等,认为主要是氟钙结合;对硅酸植物,主要是氟硅化物积累。这样,不仅引起前述的生理问题,而且使植物输导系统受到伤害,通道被阻塞,导致水分、养分的运输受阻,使部分组织干枯、变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