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

试析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

燕杰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它的作用已经让它成为一种艺术。山西作为面食的故乡。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得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面塑特点鲜明,功能多样,并且有着很多丰富的内涵。如信仰、宗教、人们的祝福。等等。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进行分析,归纳了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山西民间面塑题材艺术特点

山西面塑艺术源于民间,如同一支清新的牧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几乎每一个欣赏者都会被它扑面而来的纯朴、稚拙的趣味所感染。山西民间面塑在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是作为礼仪、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恒久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山西民间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山西民间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稚拙之美感,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民间面塑的历史源渊流长.反映了山西面食文化古今相承的历史连续性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在现代生活中它已不是单以食品的形式存在。而是地方文化的一个艺术特色,其物质生活作用已大大降低,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它的作用已经脱离了食用的范畴.成为了人们强化友谊、联络感情、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教化人们的作用。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在题材、造型、色彩和象征意义上都有各自的特色。首先,它是一种食品,无论用于什么,最后还是要被吃掉的。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它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展示聪明才智的一种方式,是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标志。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自己磨的精面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石榴、茄子、“饫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一带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素相问,用色明快,风格朴实简练。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其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与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即新绛县.每逢过节,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来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山西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中蕴含的造型意识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深刻内涵。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深受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山西民间有个习俗,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传统国人一生中要经历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习俗中的礼馍便在这岁令时节中慢慢形成。馍有食用与观赏之分.白事的礼馍一般是供观赏,其它礼仪的礼馍以食用为主。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如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径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风呈祥或猛虎驱邪。送给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喜庆免灾之意。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