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电影现状浅析(毕业论文)

中国粉丝电影现状浅析

文学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 080105012 郑彬

指导教师曾焕鹏教授

【摘要】近年中国内地的电影业迎来了大发展,影片类型也不断多样化,但明星策略仍是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以青春偶像明星为卖点的

粉丝电影逐渐走入观众眼球,加入电影市场的竞争行列。依靠粉丝营销的这类电影

成功成为了时下内地电影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将结合当前电影环境大背景,对“粉

丝电影”这一现象的盛行进行系统的梳理、解读及分析,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争议。本文认为,不少粉丝电影仍会出现,求发展做到重品质,才能实现真正

粉丝、电影、偶像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明星效应粉丝营销票房口碑

前言

投资成本仅500万不到的《孤岛惊魂》以9000万的最终票房创造了国产惊悚片的最高票房,成为了2011年中国内地暑期档最大的一批黑马。其中,女主角杨幂的粉丝起到了可谓是拖起票房的决定性因素。随后上映的《大武生》、五月天自制3D电影《追梦3DNA》也因为各自粉丝的力量包场风潮不断,成为各地影院最热门的电影。更有甚者将2011称为粉丝票房元年,“粉丝票房”“粉丝营销”也随之成为近来内地电影圈最热门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风光的背后,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其存在伤害了电影本身,但无可否认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关注和研究粉丝对于票房的带头作用。

一、粉丝电影的概念、定位及源起

内地电影圈近期冒出的一个新名词——粉丝电影,至今它仍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不名思议,粉丝电影是属于粉丝的电影,粉丝这一群体对于电影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粉丝电影解释为“主打粉丝群体,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一般制作成本较低,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1] 值得注意的是,“粉丝电影”中所指的粉丝主要是那些盲目、疯

狂且非理性地追捧着个别“青春偶像”的青少年群体。而电影中出现的偶像多为跨界出演,并非具有戏剧经验累积而成的专业演员。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流行音乐、电视选秀节目或其他娱乐形式为观众们所熟知的人气明星,并非真正大屏幕创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影明星,在演技方面的能力十分值得商榷。

任何一种事物、现象的兴起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粉丝电影”也不例外。早期的好莱坞就已经开始了“明星制”的实践,围绕电影明星进行影片的制作、宣传,使其成为整个电影营销的核心。[2]在当下的中外电影界,这仍然还是个司空见惯的手法。不过时至今日,凭借先进的技术,电影中明星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了。“明星效应”在我国内地电影中的应用更是极为普通,主要表现为利用影片中导演、名演员以及近年兴起的“偶像明星”。与明星制的电影明显不同,粉丝电影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它有着许多“新”特点。

1、新鲜血液参与

粉丝电影之“新”在电影中表现为演员新、跨界大,大多都是各自领域中兴起的超人气偶像。这是粉丝电影吸引目光博得眼球,进入电影市场的重要因素。这些新晋的偶像主演主要来源于音乐界、电视剧圈。随着各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一炮而红,不少选秀达人和网络红人也加入其中。甚至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红人也加入了粉丝电影,例如魔术师刘谦、小品演员小沈阳等。凭借自身“明星效应”能够参与电影的主演工作通常都是第一次,是电影演员链中的真正的“新人”。不仅如此,影片的导演、创作团队也都趋于新人化。

2、粉丝自发营销

粉丝电影最与众不同的创造——“粉丝营销”,它是粉丝电影与其他电影类型的最大区别。通常来说,电影拍摄结束后的一切宣传工作都由电影制片方、制作公司组织完成。人气偶像必然带来狂热的粉丝群体,由于粉丝电影这一特殊性,使得在电影的宣传工作中,粉丝自发组织成规模的宣传造势甚至压过了电影公司,成为了电影宣传中最具影响力的表现。大手笔刷票房、自觉监督票房、拉拢媒体鼓动舆论……粉丝爆发了巨大的能量,

几乎包办了影片上映后的一切“角色”,从中显示出强大的创意和执行力甚至比许多公关策划公司还专业。

3、风格一致

粉丝电影秉承“年轻人演,年轻人拍,年轻人看”的原则,题材虽各有不同,风格却是大同小异。针对偶像演员、针对粉丝群体,走时下青年人喜爱的青春时尚风。在影片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穿插着各种流行因素。

二、粉丝电影风靡的原因

一种现象的流行,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哪种电影,我们都应力图把它放在文化、反应、意识形态等范围内进行讨论,因为电影是构成这些较大问题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爆炸,资讯高速发达的时代,为了能在噪杂的信息环境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眼球,不少电影投资方直觉地选择明星效应,在电影的营销中甚至强调“粉丝营销”,这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粉丝电影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

1、投资方:追求商业价值,保证电影票房

票房是电影是否成功最直观的体现,电影的上映都承受着拉动票房的压力。电影需要偶像的根本原因是电影需要票房,偶像带来粉丝,粉丝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偶像催生票房。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票房盈利成为了创作的主要或唯一目的。粉丝电影就有一部分的影片完全是制片人和投资者为迎合大众口味而摄制。一部电影若想获得丰厚的票房成绩,或买情节,或买特技,或买明星。大多数的粉丝电影为中小投资型,受资金投入、科技等因素的局限,相对简单的制作并不足以使其在电影圈站稳脚跟,只能启用偶像明星,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明星效应能够吸引粉丝群体、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保证电影票房收入中较为保险的一种手段。

2、偶像明星繁多,迫切需要转型

我国内地娱乐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偶像明星名目繁多且不断涌现,如不转型他们恐难以在各自推陈出新的领域中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无可争议,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所有娱乐形式里,电影的影响力最大。电影是一项制造明星、同时依靠明星制造的特殊产业。通过电影,演员才能接

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角色,真正得到演技上的磨练提升以及表演经验上的累积。且电影演员的职业生涯寿命远比唱歌、偶像剧的明星长的多,也更具备全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许多原本不属于电影圈的偶像明星们乐于转型,参演电影为自己扩宽事业道路。利用非专业偶像的“明星效应”,跨界参与电影通常能够产生不错的票房成绩。

3、环境因素:创意缺失、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内地电影市场一直有个通病:效仿、跟风现象严重,创意不足。当某种形式的电影取得成功,便开始了疯狂的跟风行动,题材重复直到观众厌烦。往年“粉丝电影”都取得了可观的收入,结合今年《孤岛惊魂》14倍的疯狂回报率的经验,许多发行人投资者更加笃定地认为“偶像+电影”这一模式十分可行,由此引发的疯狂投资,将偶像与粉丝捆绑,让粉丝电影这一类型的电影更加活跃于内地市场。接下来,杨幂在《孤岛惊魂》大获成功后将陆续出演6部电影,李宇春则会在徐克新片《龙门飞甲》中担任重要角色。青春偶像正在以一种更加“生猛”的姿态,强势侵入电影市场。

4、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网络的时代信息高速传播,原受众实现了由“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博客、微博、论坛等平台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成为了粉丝营销的主要手段。微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粉丝的力量,惊人又直观的粉丝人数让电影投资方看到了艺人具有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微薄网络就是粉丝进行电影营销的重要阵地,在微博、博客、论坛中有关电影内容惊人的高转发,贴吧中一个又一个随处可见的宣传贴,粉丝自制影评……有意无意,你总能看到有关的信息。通过新媒体,粉丝们这些自发的宣传表现的密不透风。网络营销已逐渐成为“粉丝电影”最关键的电影营销手段。

5、满足大众审美的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注重内外兼修,电影也是如此。电影创作表现出对于艺术美感的追求,优秀的片段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员的选择是电影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从电影自身出发,对演员的选择就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创造着我们概念中美的形象、浪漫的形象,使电影故事显得有血有肉,给观众以视觉的享受。演员不能光靠外表,却也不能没有外表。

从这一层面出发,外表出众的偶像明星们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优势。

三、粉丝电影的现状

《孤岛惊魂》造就了“粉丝电影”殿堂中不可复制的票房奇迹,一大批中小成本电影也随之将票房寄托在粉丝观众身上。然而,票房只是一种评判方式。作为电影,本应该存在还有更多的评判标准。纵观如今的粉丝电影的发展现状声势浩大却也喜忧参半。究竟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还是徒耗主演人气、无法可持续发展,目前也不得而知。

1、电影模式

过往在“偶像+电影”的模式中,要么偶像戏份不足、以玩票客串为主,如李宇春之于《十月围城》,前后出场时间屈指可数;要么以配角姿态出现,但有更专业、大牌影星压场,如周杰伦之于《黄金甲》,影片的重头戏部分主要围绕着周润发、巩俐。这些影片虽然也依靠着偶像明星的影响力拉动票房,但还服务于电影主题这一大前提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电影”。时下,突围“偶像+电影”粉丝票房模式的影片越来越多,类型各不相同,却都是为偶像或粉丝量身订做而成。要么偶像以主角姿态出现成为主要卖点,如杨幂之于《孤岛惊魂》,韩庚+吴尊型顶级偶像阵容之于《大武生》,剧中的其他演员的作用大多被人所忽视、遗忘。要么直接以自传或记录片的电影模式出现,如热映中五月天自制3D电影《追梦3DNA》以身临其境的3D演唱会为卖点,加以三段故事情节展开叙述,电影基本上就是

3D效果上对演唱会的原版呈现,甚至可以说没有电影中真正意义上的“表演”。

结合过往经验,“《大武生》”将现在“粉丝电影”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影片主演阵容分析,集结了韩庚、吴尊、刘谦这三位音乐圈、影视圈甚至是魔术圈的人气明星。影片宣传过程中粉丝营销的手段及能力更与其它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为疯狂的典型代表为韩庚粉丝团。作为韩庚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早在影片上映之前粉丝团就已经为其展开铺天盖地的造势宣传:查看百度贴吧,置顶帖子就有《关于<大武生>电影宣传的重要说明》,里面详细列明了各地粉丝团组织粉丝看片的方法方式;以分会形式进行包场活动,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共几十多个分会,直接票房贡献便达上百万;在电影上映当天集结

粉丝力量,迅速打进了微薄的当日最热话题榜,吸引更多人局外人对影片的注意;组织各地粉丝“晒票”,自觉监督着电影票房,防止出现“偷票房”事件;更为有趣的是,粉丝开始重视媒体的力量。在《大武生》每一站的宣传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贴心的粉丝频频向媒体派发小礼物,频频示好。

2、票房:参差不齐

依靠着粉丝团强有力的热情及营销能力,不少此类电影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也因这接二连三的案例,“粉丝电影”成为今夏中国内地电影圈的热门话题。但其实“粉丝影片”的发展道路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顺利。

“粉丝电影”内地累积票房

杨幂《孤岛惊魂》9000万

韩庚、吴尊《大武生》4800万

吴尊、胡歌《剑蝶》2900万

五月天《追梦3DNA.》2082万

张翰、郑爽《无极限之危情速递》680万

魏晨、张杰等快乐男声《乐火男孩》250 万

(数据来自——电影票房贴吧)

从以上数据便可知道,粉丝电影票房水平两级分化、参差不齐。《孤岛惊魂》9000万票房、14倍的投资回报率笑傲“粉丝电影”圈,纵观整个内地电影市场这也称的上一个神迹。成功的例子固然不少,失败的案例却更甚前者,由张杰、魏晨、俞灏明等十多位人气“快乐男声”出演的《乐火男孩》,以及当红偶像张翰、郑爽主演的《无极限之危情速递》票房就可以称得上极度惨淡。大悲或大喜都没能反应粉丝电影在票房方面最真实的状况。其实,在粉丝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大多数影片在票房上的表现却是平平,勉强做到低成本盈利。韩庚、吴尊的《大武生》、阿SA、胡歌的《剑蝶》上映之初虽声势浩大,最后也都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好票房,只能做到勉强收回了成本。

电影的大卖,自然归功于明星的个人力量,有时即便有大明星加盟,也未必能够获利。事实证明,也并非所有的“粉丝电影”都屡试不爽。“偶像+电影”

这一模式似乎确实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具备一定的复制性,能够成为“票房灵药”,却也能摇身一变为“票房毒药”。可见,粉丝票房也不是万能的。

3、口碑:粗制滥造

众所周知,口碑在关系人群中而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营销推广中。[3]近年来“高票房,低口碑”似乎成为了我国内地电影圈的通病。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不成正比,即使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影片却仍然很难得到认同。电影的“口碑”主要来自于专业影评、大众媒介以及普通观众的综合评价。与票房的残次不齐相比,粉丝电影系列电影在口碑方面的表现却出奇的一致。无论高低票房,都很难得到业界的肯定。

与票房的一片飘红相比,《孤岛惊魂》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与口碑却禁不起深究。打着惊悚片的旗帜,剧情并没有令人回味的悬念,还是仅靠着画面、音效等老路子来营造惊悚效果,影片整体感觉粗糙,在许多电影网站和论坛上,口碑并不好。《大武生》题材新颖、京剧打斗画面华丽,剧中人物的情感冲突强烈。但在情节表现方面却过分拖沓、缓慢,存在大量毫无必要的长镜头,忽视对细节的刻画。前奏过长,高潮部分的重头戏来得突然,这使得最后女主角大S的复仇行为显得十分突兀。剧中偶像明星们的演技表现也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更多依靠于人物造型的包装吸引观众。

口碑可以说是对电影公正真实的评价。豆瓣网上,38.5%的网友给<大武生了>3颗心的评价,2颗心及以下的达40%,平均5.3分。另一部影片《孤岛惊魂》就更加惨淡了,平均仅有3.2分。其中,1心评价高达58.2%,2心也达24.6%。由此可见,粉丝电影的质量与口碑存在的巨大问题,这无疑不利于它的发展。也有不少专家直言“粉丝电影”自身有着严重的品质问题,其存在更是伤害了电影本身。[4]

四、粉丝电影的影响

以明星效应、粉丝营销为传播特色的新类型粉丝电影,一经出现就对我国内地电影圈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了电影的类型

由于我国的电影产业化发展未久,商业电影仍然显得相当匮乏。目前在市场上活跃的只有古装片、喜剧片等少类型电影。这种“偶像+电影”模式新类型的出现,无疑大大丰富了我国内地电影的类型。如果该模式真的奏效,或许能够为我国内地电影业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歌手型演员的加入,将电影与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形态。随着越来越多明星的跨界出演,更多的相关元素出现在电影中,“集百家之长”的电影,内涵也在一定程度得到丰富。

2、繁荣市场,加强电影时代感

这些电影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今夏多部“粉丝电影”更以黑马姿态活跃于暑期档。粉丝们种种疯狂追捧的行为,这也无疑给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地电影市场带了不可多见的生气。电影的受众大多为80,90后的青少年,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流行的风向标。“粉丝电影”引入丰富多元的时尚潮流和独树一帜的动感青春元素,多数带有明显、强烈的时代气息。甚至有这么一个说法:没有观看“粉丝电影”便与这时代脱了轨。

3、扩大选角范围,新鲜感十足

总是那么几个演员活跃在电视屏幕中,极容易引起电影观众的视觉疲劳。偶像明星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这一问题,他们为电影圈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观众乐于通过屏幕看到了更多的新面孔,电影的新鲜感也跟着急速增加。极少数明星直接从由影响力的电影起步,“粉丝电影”便成了这些偶像明星开始电影梦的地方,是他们融入电影圈的第一步。而后再慢慢地让更多的导演观众所熟知。

4、为明星扩宽发展空间

电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形式,对于表演的要求极高,受众面广泛。参与电影的演出不仅能够迅速累积其表演经验,得到能力、演技等个方面的提升,更能够全面地提高个人的影响力及知名度。偶像明星们在自身领域取得成功积累足够人气后,能够重新开阔出一条新的演艺发展道路。这吸引着各路明星纷纷跨界参与电影的演出。

(二)消极影响

1、缺乏影响力,电影品质不高

受投资资金、创意等因素局限,“粉丝电影”主要依靠偶像明星的个人号召力。但电影不是摆设,不是花瓶,光漂亮是不够的。只重视明星本身的个人魅力,而忽视剧本,缺乏有影响力的导演参与拍摄,片面的追求高票房高收益,影片的质量也因此大大折扣。这类粗制影片的口碑就一直备受争议,投资商乐此不疲,业内人士却批评声不断,这非但不能促进电影的发展,反而伤害了电影本身,严重影响着华语电影的品质与形象。

2、过度消费明星的剩余价值

一部电影的成功和剧本、导演、制作团队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好电影加人气明星才有可能是锦上添花,造就双赢的局面。对偶像明星而言,太多出演“粉丝电影”甚至会变成一种负担。受影片质量的限制,他们非但没能够能到演技上的提升,最后只可能是自断前程。娱乐圈是一个新陈代谢很快、后浪推前浪的圈子,爆红的明星被过度的消费,偶像价值被不合理的利用,反而只会加速其人气的衰竭,最终被新人所替代。

3、多次观影无端浪费,引发偏见反感

电影的直接消费者多为白领、知识分子,而粉丝电影更多依靠的是粉丝营销。有时一部电影可以重复观影高达5、6次甚至更多,只为能够体现偶像的票房号召力。这种消费行为无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当电影本身在市场上口碑不佳时,一味通过粉丝营销来制造的“人气”往往事倍功半。粉丝通常排他性极强、爱憎分明,是具有攻击性的小圈子。当某部作品被贴上“粉丝电影”的标签,其对普通白领观众的吸引力必将大大降低,及容易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使其真正成功粉丝们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4、误导舆论混乱电影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媒介影响舆论的力量,粉丝也不例外。借助新媒体的兴奋度,跨越媒介平台追逐偶像支持明星。不管这类影片的质量如何都不会影响到粉丝对它的大力推荐。不少职业粉丝更是懂的拉拢权威性的报刊杂志为影片宣传造势。虽然不少媒介工作人员均表示并不会因为粉丝的行为而对影片“手下留情”,但真实情况会如何就让人不得而知了。粉丝营销的种种表现都严重误导了市场、媒介对影片的真

实评价。

五、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9月刚刚落幕的第68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星乔治?克鲁尼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三月十五日》颗粒无收。电影节就用这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鲜明的立场:拒绝明星效应,坚持电影精神。电影的精神不是票房不是明星,而是最重要的质量——电影内容所表达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

电影是一种经济和文化产品,商业与艺术并不矛盾。通过商业渠道可以传播很艺术的影片。同样,商业电影也有分艺术与非艺术之分。时下很多片方都在拿“粉丝电影”的模式做文章,接下来还是会有不少粉丝电影的出现,但这一类电影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明星效应或许在短期内能够为影片带来高收益和更多人气。但对电影而言,制作相对的粗糙的“粉丝电影”并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初试新奇之后,想要再次吸引观众便是难上加难了。长此以往,观众对此产生信任危机,最后受伤害的还是电影本身。

“粉丝电影"若想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这些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片面追求高票房,而忽视影片的质量,单凭粉丝“买单”总有穷途末路的一天,这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粉丝电影下一次努力的方向应是生产一部有口碑有票房的电影,结合当前实际还远远没有做到。相比之下,不少台湾本土影片如《艋舺》、以及近来港台热映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它们也都采用“偶像+电影”这一新人模式,却能够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堪称粉丝电影中的典范。我国内地“粉丝电影”在反思自身不足之处时,也可多多借鉴“台湾模式”的成功之处。

1、立足剧本,走高质影片之路

从传播效果上讲,口碑才是一部电影最佳的促销机器。电影终究是电影,作品本身的质量才是王道,粉丝电影自然也不例外。粗制滥造存在的质量便是粉丝电影的硬伤所在。内地粉丝电影与其他地域同类型影片相比,主要的欠缺点不在新兴演员的演技表现、不在影片的特技效果,而在于影片剧本的质量过低,内涵与深度不足。

2、扩展受众群体,收集更广泛的反馈信息

粉丝营销这种团体式消费并不能实现电影经济的良性循环,它只能暂时拉动票房,但对电影质量本身以及电影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仅局限于粉丝群体,甚至可能干扰电影工作者对影片客观真实的评价,不利于电影工作的改进,拍电影的初衷应是针对每一个观众,从而吸收更为广泛的回馈信息从而改进,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影片发展的良性循环。改进定位,吸引粉丝的同时,在电影的质量上下功夫,针对更广泛的观众群,拍有质量和有吸引力的影片,才能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下去。

3、严格选角,添加新元素

粉丝电影这一类型影片多由新导演、新演员等新兴要素构成,有着新鲜、时尚等浓厚的自身特色,这值得坚持并加以发展。对于演员的选择应保持严谨的态度,不必局限于偶像层面,扩大选角范围、新老交替,为新人演员提供相互学习借鉴的良好氛围。此外,在立足剧本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发挥偶像明星的个人特色,插入更多的电影元素,如音乐、舞蹈等,将影片的风格与偶像的魅力融合于一体。

4、明星合理接拍,积极引导粉丝

大多偶像明星都以“粉丝电影”在电影圈中起步。但也正因为出于起步这一重要阶段,合理选角合理接拍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下出现了许多盲目接拍的现象,有的偶像演员甚至一年多部电影,影片的质量因此大大折扣。影片的品质对参演者的现在、将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偶像明星更应该立足电影,选择一部高品质、真正适合自身的影片角色,并逐渐由“偶像派”平稳过渡“偶像实力派”。同时,伴随着粉丝营销,常常出现金钱浪费、网络攻击等种种不良现象,偶像明星也应承当起教育的责任,积极引导粉丝合理消费、适度推销,改进这些不良行为。

5、粉丝理智观影,合理推荐

粉丝的营销是“粉丝电影”最为显著的特色,对影片的成功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下此类此电影的买单者大多为个性张扬的90后青少年。他们看似理性却并非理性,疯狂的行为甚至引起了电影业内认识的极大关注。包场比拼、多次重复观影,疯狂的网络平台宣传,拉拢媒体……粉丝群体支持偶像的行为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都显得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现在的电影观众越发成熟,并不会盲目跟风。受众并不会因为这铺天盖地的气势走进电影院,反倒引起他们的反

感。粉丝营销是粉丝创意的产物,对电影的宣传有着明显的作用,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现在的粉丝营销并不成熟,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宣传效果。事物的宣传都应该有个度,电影亦是如此。合理的粉丝宣传应做到张弛有度,点到为止,留有空间,这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网友、媒体、电影业界人也应对粉丝电影的成长提供相对良好的舆论氛围,一味的批评打压并不能促使它走向正规,适当的鼓励与支持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港台等地相比,内地舆论大众对于“偶像+电影”这一模式一直心存的偏见,这非常不利于了粉丝电影的健康发展。粉丝电影这一新兴类型电影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虽存在着众多争议、不足。它的进步,必须从内部出发改进不足,同时也需要外界给予支持。

结语

“粉丝电影”这一模式目前仍旧拥有着相当的生命力,已逐渐流行于内地电影圈中,接下来的相当一大段时间仍会涌现不少“粉丝”型电影。同时,围绕它的争论也将持续下去。“饮鸩止渴”与“良性共赢”往往也只是一线之隔。一味的盲目推崇或打压批评都不恰当。“粉丝电影”仍旧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加以正确引导。促使它指向更高质、更美好的意义,促进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当“偶像+电影”这一商业模式真正开始良性运转的时候,对电影、偶像、粉丝才是幸事,“粉丝电影”势必能够成为华语电影中的一个新增长点,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粉丝电影.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2f2548473.html,/view/6392248.htm

【2】朱童曼.“粉丝电影”行之不远[N].新京报,2011.09.16

【3】口碑.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2f2548473.html,/view/717432.htm

【4】罗薇薇.粉丝电影点石成金还是昙花一现?.[N].南京日报,2011.09.29

参考文献

【1】程青松.青年电影手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01.

【2】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8.

【3】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1. 【4】采写.“粉丝电影”日渐走红.[N].华商晨报,2011.09.10

【5】龚倩.粉丝电影,佳酿还是迷魂汤[N]. 新华日报,2011.09.29.

【6】朱童曼.“粉丝电影”行之不远[N].新京报,2011.09.16

【7】晏九珺.浅谈大众传播的不良现象与对策[J].新闻知识,2010,01.

【8】贾虹琳.电影营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3

【9】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A Brief Anaysis on the Developing Status of the “Fans' Films”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Journalism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08010512 Zhengbin

【Abstract】In recent yeas the movie industry of Chinese mainland is welcoming great development. While the films’ types are diversifying, “the film star strategy” is still a indispensable part in Cinematic Creation. More and more films which have the selling point of youth idol star come into the sight of the audience and join the competition of film market. The kind of film which uses the fans as a marketing method is now successfully becoming the current topic of mainland movie. This paper ties into the current big film environment. It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prevailing phenomenon of “the fans’ film”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 and issues occurred in its de veloping process.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many fans’ films will continue to occur. Only by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an they realize a real win-win of fans, movie and idol.

Key words: star power, marketing of fans, box office returns, repu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