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变革发展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组织的变革发展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组织的变革发展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前言

随着产权体系的逐渐明晰,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的改革进程正在由外面环境移向内部环境,由上层体制移向公司内部结构。只有通过对公司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人力资源等进行变革,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运行的公司机制,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国内外的调查都表明,许多很有才能的企业高层领导者却并不善于运作和管理变革,结果导致许多变革虽有好的心愿和正确的方案,却未能达成希望的结果。重视对变革过程的研究能够提高变革的成功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并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议。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理论

Lewin于1951年提出有关组织变革的三段论:解冻―变革―再冻结。该理论被称为组织发展的秘诀,也是最早提出的有关组织变革过程的理论。所谓解冻,是指打破组织成员对组织现有状态不再适应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组织现行的某些方面,或所有方面已经或即将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进行改变,组织将面临衰退或死亡的危险。变革是指对现有某些或全部组织要素进行改变,以使其更适应环境要求。再冻结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新的东西得到巩固,以防再回到原来的框框中。

Van de Ven & Poole(1995)最近提出四个有关变化过程的理论,每一个都用不同的事件序列和一般机制来描述:

?生命圈理论(Lifecycycle theories)指出,一个事物具有开始、成长、成熟、终结到再开始的发展序列,并具有普遍的、内在固有的规律性机制。

?目的论(Teleological theories)指出,一个事物具有预想或设定目标、实现目标、不满足、寻找或作用、再次设想或设定目标的循环过程。它具有目标导向和社会建构的

一般机制。

?辩证理论(Dialectical theory)指出事物发展具有“正或对立面、反或冲突、合或对立面统一、正”的发展过程。它具有多元论的、对抗和冲突的一般机制。

?演变理论(Evolutionary theory)指出事物具有变化、选择、保持、再变化的发展序列,它具有竞争性选择和资源不足的一般机制。

原动力的用语是重要的,因为它提醒调查者注意到在追求综合的变革理论中可能会被漏掉的原动力,它使人们注意到原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必要的平衡,它促使人们去寻找“第五种原动力”和其他动力源(因为原动力意味着过程而不是结果),它驱使调查者在做结论前先弄清发生了什么。Van de Ven & Poole在其著作中总结了与启动每一种原动力相匹配的条件,它意味着,变革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变革干预所启动的原动力类型与环境中占优势的条件不匹配。

二、变革的类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组织变革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区分,那就是将

变革看成是间断的、阶段性的,或是看成连续的、演变的。这种区分反映了观察者在观点上的差异。从宏观上看,那些构成组织过程的事件像是不断重复的行为,但从微观上看,这一过程却表现出不断适应和调节的特点。尽管这种变化很小,但在时间跨度上却是频繁而连续发生的。这意味着人们能够改变结构和策略。一些研究者将这种连续的、渐进的变化看成是组织变革的本质(e.g. Orlikowski 1996),另一些研究者则将这些不断的调节仅仅看成是增长的变化,并将其捏合起来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聚合单元(e.g. Nadler et al 1995)。但这种聚合会不时地被诸如革命、大变和转换这类背离性事件所打断。K.E.Weick(1999)将这两种变化归纳为两种变革的形式或类型,即渐变(Continuous change)和跃变(Episodic change)。

有关渐变与跃变之区别首次由Watzlawick (1974) 和Bateson(1972)提出,它们作为一级变革与二级变革之间的区分,目前依然指导着理论建构和资料收集。所谓一级变革是试图调整或改进现有系统中的要素,使之达到更高水平或境界,或是提高生产率,或是改进标准的运行程序,这一过程对系统本身没有根本性影响,并且是可逆的。二级变革则是对系统本身的变革,所引发的是激烈的转换,不是对原有结构的改进,而是抛弃,并且其结果是不可逆的。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级变革,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策调整和完善则是一级变革。一个企业的文化从生产导向变成市场导向,但依然保留其官僚机构,可称之为一级变化;但如果该企业将其文化由市场导向的官僚机构变成网状的合作型机构,便体现了二级变化。二级变化是一种间断的变化,在认知结构上指的是组织深层结构和共享观念的改变,

三、变革的特征分析

K.E.Weick(1999)在肯定上述理论的同时,试图将类型与特征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实施变革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要素:

?组织性质的基本隐喻(Metaphor of organization);

?理解组织变革过程的分析框架(Analytic framework);

?使组织有效发挥其功能的理论模型(Ideal organization),它指出变革的方向和用来评估变革干预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

?干预理论(Intervention theory),说明何时、何地、怎样运作组织,以期与上述理论模型趋近。

?变革代理人的角色(Role of change agent)。因为我们在使用那些为回答其他问题而设计的工作的一部分,来建构一个合成的蓝图,领导人应将我们的研究看成是启发性的,而非结论性的。

组织的隐喻

组织依惯性发展,变化不频繁、不连续、并且是有目的性。

组织具有突发性和自组织性,变化是经常的、演变的、累积的。

分析框架

变化是一种偶然的中断,或对平衡点的偏离。它往往充满冲突,并为外力所驱动。它常常由组织深层结构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所致。

观点:宏观性、远程性、整体性

强调点:短期适应

关键概念:惯性或惰性、相互作用的各部分之间的深层结构、激发性、取代或置换、非连续、

革命。

变化是一种在工作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修正或改进的模式。它由组织不稳定性和对日常偶然事件的警示反应所驱动,是大量小适应的累积和扩展。

观点:微观性、近期性、局部性

强调点:长期适应力

关键概念:周期性的相互作用、调整任务权威、反应指令系统、突发模式、即发性、转变、学习。

理想组织

理想的组织具有不断的适应力

干预理论

有目的地创造出必要的变革,目标寻找、由不平衡而驱动、需要外部干预者。

解冻:调整预期、学习焦虑、提供心理安全感。

改变:认知重构,组织语义的重新定义、概念扩展、新的判断标准。

再冻结:创新性社会规范、使变革与个性相一致。

变化是循环的、序列的、无终点的,是对平衡的不断寻找、是永久性的。

冻结:使结果可见,并通过示图、纲要和故事展示出来。

再平衡:重新解释、重新标定和确定模式的顺序,以减少障碍。运用逻辑说服。

解冻:以更为用心的方式继续改进、转变和学习

变革代理人的角色

角色:变革的主要推动者

过程:注意的中心是惯性和寻找中心水平点。

变革意义系统:以不同的方式讲话、宣传替代性方案、重新解释革命倡导者、建立合作与承诺。

角色:调整变化方向的理性运作者

过程:认识、重新设计现有程序和模式。

显示怎样在界限内进行有目的的变革。用新的语言、丰富化的对话和新的身份改变原有的意义。扫清改进、转变和学习的障碍。

四、跃变

跃变(episodic change)是指不连续的、非常规的组织变革。一般的假设是,跃变一般发生于组织偏离其平衡点的时期。偏离是组织内在深层结构与环境要求之间不断严重的不适应所导致。跃变往往由外部事件,如技术变化,或内部事件,如关键组织成员的变化所引发。跃变意味着,:组织建立在平衡不时被打破的概念上。所谓平衡不时被打破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平衡期,组织非常内聚,内在一致性很高,相互依赖性很强,但正是这一点常常会损害其对环境的及时适应。对环境反应的迟缓,会导致组织运作有效性下降,从而使变革的压力增大,最终组织只有通过一次革命性变革方能重新走上发展之路。根本性的变革所形成的新机制、新组合成为下一个平衡期的基础。苹果公司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以总裁变更为标志,公司在战略、结构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Tushman & O’Reilly 1996)。Romanelli

& Tushman(1994)对在1967到1969年期间成立的25家计算机公司在战略、结构和权力分配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战略、结构和权力的变化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跃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惰性(inertia)。惰性是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方面表现出的无能(Pfeffer 1997:163)。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无论将无能归因于深层结构、第一类变化、规范、成效减少的盲点、高层领导权、角色维持、文化、自满或是技术之中的哪一种,与跃变相联系的分析框架都将“惰性”作为其中心特征。Romanelli & Tushman(1994)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通过革命所改变的是这样一个系统,由于其内部各部分相互依存,组织得以维持;外部竞争、调整和技术系统的影响,强化了管理者现有的选择。由于这类组织关系非常紧密,所以需要更有力的干预来对其加以松解。惰性经常是组织绩效成功时带来的、出人意料的副产品Miller’(1993,1994),成功的组织容易在成功的光环下放弃进一步的实践,对需要变革的信号视而不见,变得与世隔绝,适应迟缓。

跃变常常是克服惰性的唯一选择,通过替代,一个整体完全取代另一个整体。变革过程经历这样一系列事件:

?确定和定义目前所存在的;

?确定和定义它的替代物;

?采取行动将目前的去除或移走;

?将替代物植入(Ford & Ford 1994:773,775)。

五、渐变

渐变是各种持续的、演进的、累积的组织变化的综称。一般的理解是,渐变组织没有经过明显的预先设计或谋划,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实现了组织形态的脱胎换骨。渐变根植于不断更新的工作过程之中,以及社会实践之中(Tsoukas 1996)。研究者们强调“渐变是对每天所发生的事件、障碍、意外、机会和没有预期的结果的适应和尝试。”(Orlikowski 1996:65)由于这些适应是不断重复的、共享的、修正的、和持续的,它们最终会产生明显的、惊人的组织变化。渐变的独特理念是“小步骤的、持续的调整,能够积少成多创造出本质的变革”

渐变并非跃变的对立物。渐变在整个机制上有其独特特征,它是在更微观层面上的变化,并假设事物时时处处都在变化(Ford & Ford 1994)。最近,与渐变密切联系的组织强调围绕组织各组成要素的反复相互作用而建立变化机制,如权威与任务而非职位,联系得更为紧密;整体反应技能的不断提高;系统自组织化,而不是固定化;工作描述不断的重新定义;面对环境不断重构的反应方式,而非无意识地按照过去的常规模式进行反应(Wheatly 1992:90);视变革为常规,而非意外等。

六、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持续高效地进行组织学习,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从而获取组织成功的组织。这种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和采取适当的组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克服组织学习的障碍,取得可持续的组织发展和成功。

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过程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和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上至

最高决策者,下至普通员工,都有接受教育、参加学习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应为他们提供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和时间,学习体现在工作的时时处处,充满工作的全过程。它强调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既要把工作过程看作学习过程,强调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学习,认为反思是最好的学习;又要把学习与工作一样对待,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2)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促使组织成员朝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成员学习是组织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要,组织正是通过其成员个体的不断学习、进步而获得组织整体进步、发展的。学习不但是个体成员的学习,作为组织层面也要学习,个人与组织是共同学习、共同发展。(3)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由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权力下放到每个团队,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目标是由团队来间接达到的。(4)组织结构呈现扁平的网络状。学习型组织其体制画出来的结构图是扁平形的,最上面的决策层与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最好能实现面对面对话,面对面领导。这样的体制,上下才能不断沟通,下层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能亲自了解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营养。这样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能使组织成员边工作边学习,是使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好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要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6)创新性和超越性。学习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创新,为了创造未来。一个组织如果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一个组织整天学习而不能把学习转化成创造自我与未来的能量,那就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只能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全体成员全身心持续的学习,一方面,促使成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不断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推动组织自身在管理思想、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进而提高组织整体的创造力,确保组织能够在丰富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得到发展。(7)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既为整个组织规划服务,还是教导组织中个体不断创造的督导,更重要的是为设计组织发展的理念而存在。(8)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家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行动时考虑全局,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运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系统思考使组织更敏捷更易应变是学习型组织的最优势力。

七、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建立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无法替代的愿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能有一个富有前瞻性的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所有人都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即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愿景能够产生众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渗入组织的各个方面,使组织更有力、更有精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因素。有了共同愿景,组织和个人才会散发活力和热情,并为愿景而努力奋斗。在组织中为了更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西方组织领导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让员工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产生动力;二是让员工参与决策。一个组织要形成让每个员工在主观上感觉到“我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充实”,这就是一个好组织。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I(一个小的自我)+V(大的集体)=FULLI(完整的自我)。个人只有融人集体当中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建立多维度立体的组织学习系统

组织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全体人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学习以便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学习系统指的是学习的层次、类型以及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组织学习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它包含个体学习、团体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基础,学习型个人,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以学习促进个人发展,学习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团队学习是指团体成员共同学习与相互学习,其核心观念为: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当团队真正在学习时,不仅团队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戒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更快。团队学习的形式有深度汇谈和讨论。深度汇谈是一个开放型、互动型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人人畅所欲盲,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自由交换看法,以多样化观点创造性地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讨论是讨论人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加以分析和解剖,在不同观点经过充分撞击后,最终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和观点。组织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1)组织中存在知识源,即善于创新的个人和团体,因为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2)组织系统中有流畅的知识传播机制,能够使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共有的知识;(3)组织能不断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三)建立高效的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

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培养要注意建立各种集体学习条件,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为知识和教育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和创造提供保障,激发员工对愿景的向往与追求。在组织内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彼此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彼此对组织的确切贡献,使每个人的贡献都能得到充分的认同,所有成员也都应积极主动地把个人潜力和智慧奉献出来。组织成员应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信息、情感等方面要高效沟通,并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类型的组织冲突,在组织内部形成和谐、坦诚的组织氛围。组织必须提供积极的支持,因为团队只有能够获得有效运行所需的各种人力和物质资源、时间和技术的及时支援,方能进行训练、生产、科研、管理、服务,方能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学习。

(四)发挥管理者的领导功能

组织管理者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以往组织的目标或蓝图往往是某一管理者或管理者群体强加的。由于传统式组织领导处于权威、命令、支配的地位,在领导方式上讲究效率与下属的服从,于是形成有创见者往往“离群”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大多数组织员工习惯于听命行事、安于现状的被动消极的行为方式。组织管理者要适应组织变革的需要,担当起组织的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管理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它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论;管理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管理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在管理模式上要转变心智模式和管理领导方式,从以命令、控制为导向转变为服务、授权、合作为导向。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组织变革与发展 (1)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转型与创新 —组织变革与发展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异同 ?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了解组织变革的方式 ?认识组织变革的阻力 ?掌握克服组织变革的方法 ?了解组织发展的趋势 概念 辨析 有效的组织体现稳定与变革、维持与发展的统一。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 OC) —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 OD) —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两者狭义有别,广义相通,统称组织变革与发展( OC & OD )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L) 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成员能够对组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一致的认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转型,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 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T) 组织转型强调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注重组织的流程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面向整个业务流程,体现集中与机动、集权与分权并重,动态、扁平的网状组织模式。 内容 主要为三大方面的改革 结构改革

组织设计 行为改革 培训和激励 技术改革 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模式 系统模型(图6-1) 过程 卢因模式() 解冻(unfreezing) —创造变革的动力 机制1:必须确定地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强化或肯定; 机制2:这种否定必须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 机制3:通过减少变革的障碍,或通过减少对失败恐惧感来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 变革(changing) —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机制1: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即学习一种新的观点,或确立一种新的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并以这个人作为自己形成新态度或新行为的榜样;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再冻结(refreezing) —稳定变革 机制1:让成员有机会来检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员一开始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可能很小,应当用鼓励的办法使之保持持久; 机制2:让成员有机会检验与他有重要关系的其他人是否接受和肯定新的态度。群体成员彼此强化新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新态度和新行为可以保持更持久些。 吉普森模式()

组织行为学论文 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摘要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关系之间存在在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企业只有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才能取得长远发展,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变革,可以说企业组织变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基于对企业战略和组织变革相关理论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实例论证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性,本文指出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和迫切要求。论文期望能够清晰地绘出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途径及将来的变化态势,深入剖析和发掘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同是还论证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找到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求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发展战略;组织变革;组织结构 引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在组织变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十分注重新型组织结构共性与企业个性的结合,而并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企业战略的执行离不开组织结构体系的支撑,同时在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企业根据需求适宜地调整组织结构能够促使企业的效率不断地提升,一些企业之所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往往要归功于企业不断追求合理化的企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在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也显得十分的活跃。 一、组织变革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行为影响着企业组织变革,也加深了企业与组织变革的战略关系。通过研究组织变革与企业展开的关系,可以加深对企业组织理论的理。 (一)组织变革相关理论及含义 1.组织变革的理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组织理论就已经形成,根据不同的发展轨迹,可将组织理论分为以下两类:①古典组织理论,从静态角度,基于横、纵向分工,追求法律化和理性化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

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组织变革(organazational change):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相对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是一种基于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组织变革过程,它是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变革的一种长期的、系统的、约定俗成的方法,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改进和更新组织,以求达到最佳化和高效化。 1.2 关键知识点 1.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的变革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政策、社会、文化、人口、市场和竞争、技术、外部利益相关者、物质资源、自然环境等,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既可能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强大力量,也可能成为阻碍组织变革的强大阻力,对组织发展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类是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从组织内部来看,促使组织变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组织经营状况不佳、组织结构的缺陷、组织战略改变、组织规模扩大、人力资源变化。 2.组织变革阻力来源 组织变革的阻力的根源分为个体阻力源和组织阻力源两个方面,个体的阻力源来自于基本的人类特征,如知觉、个性和需要,主要包括: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主要包括: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的资源分配的威胁,除此之外,组织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固定投资以及组织间协议等组织因素也会对变革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 3.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 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有7种: 1)沟通,这种策略假设:产生阻力的原因在于信息失真或沟通不良。通过与员工进行沟通, 使他们充分了解客观情况,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从而减少变革的阻力; 2)说服教育,通过交流和解释使员工正确理解变革的原因和变革策略的科学性,转变认识, 消除异议,克服变革阻力; 3)参与,让员工直接参与变革的决策过程,能够改善变革决策的质量; 4)促进与支持,采取一系列帮助性、支持性的措施,从心理上和技能上帮助那些受到变革 影响的员工; 5)谈判,当阻力来源于某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个人和部门时,可以通过谈判,给予这些个 人和部门一定的补偿以换取他们对变革的支持,至少换取他们不反对变革的承诺。

组织发展与变革

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发展:是指全面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有计划地变革与开发组织的战略、结构、技术人员和文化等,以提高组织有效性的过程。 组织变革: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结构:组织要素相互连接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组织结构应用优缺点:(一)传统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制: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有称军队式结构,优点:结构比较简单,缺点:只适合规模较小的(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职能不同,优点: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负责制,在中层管理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的现象(3)直线职能制:它把直线制结构于职能制结构结合起来,优点:把职能制和直线制组织的优点结合起来,统一指挥,分工精细责任清楚,效率高,组织稳定性高,缺点:缺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系统刚过大(二)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1)事业部制: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公司,优点: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2分担了领导的负担3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4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效率的标准5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6各事业部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7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2)超事业部制(3)矩阵制(4)立体组织制(三)新的组织结构(1)团队结构制(2)虚拟结构制。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 组织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1)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适应性2)组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 3)组织权责体系的合理界定与授权行为的合理性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战略选择工具:SWOT分析、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估矩阵、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V矩阵、EVA管理、定向政策矩阵、产品—市场多元化矩阵。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它反映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WOT模型内涵:是一个简单有效的企战略评估分析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自由思维的环境,并不受财务驱动型的预算规划体制影响。SWOT分析可以用于测试组织内部感知的共识,并支持企业将其战略建立在优势的发挥和劣势的消除的基础之上。 PEST: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Political,政制法律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政治、法律因素,如外交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等,以及对客户战略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法律变量,如关税和进出口限制 E----Economic,经济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经济条件等等。如劳动生产率水平、消费模式、货币市场模式、税率、通货膨胀,S----Social,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以及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资源、生态等因素T----Technological,技术环境,主要考虑影响客户战略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发展动态、R&D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 组织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进入签约、组织诊断、收集分析和反馈信息,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 信息收集方法:问卷调查、面试、观察、非显著性措施。

组织变革文献综述

组织变革 摘要 组织成员对变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变革的成败,而员工对于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到变革认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鲜有实证研究检验变革情境下员工的变革认知构成维度,即使有也只限于个案式研究,对于不同变革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缺乏普适性;同时也鲜有文献全面探讨变革背景下的员工理性认知 (即组织变革认知)和感性情绪(即变革抵制倾向)两类变量对员工态度(组织承诺)的综合影响作用。本研究试图从企业变革背景出发,探讨员工变革认知的具体内涵,检验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检验员工个体性格特 征(即变革抵制倾向)对二者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目的在于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为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组织变革、员工的变革认知、变革抵制倾向和组织承诺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变革认知影响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架构,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对研究构思进行初步检验,在杭州、温州、上海、北京、南京五个地区的变革组织中大规模发放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282份,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构思再次进行检验,最终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1)组织变革背景下员工的变革认知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2)组织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且组织变革认知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情感承诺;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影响规范承诺: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对交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持续承诺; 关键词:组织变革变革认知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当今企业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变动更加频繁,变化更加剧烈,竞争也更加残酷。这就要求身处变革时代的企业,必须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持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变革中建立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很多企业大幅裁员或出卖股份,有实力的企业趁机进行并购重组以扩大竞争优势;与其他经济体的企业相比,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双重变化使得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所承受的变革压力更加明显,变革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由于企业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与发展

2.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概述 1.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其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 ①变革是组织实施动态平衡的手段。 ②变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的稳定和平衡。 ③管理者应当把组织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组织变革的原因 ⑴外部条件的变化-①劳动力性质变化; -②技术水平提高; -③资源的变化; -④市场的冲击; -⑤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 ⑵内部条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期

件的变化望、个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与 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权力系统不 相适应。 外部因素的变化一般会引起组织大的变动,内部因素的变化一般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局部变动。 3.组织变革的内容 ①结构变革:改变组织命令链结构、部门划分、岗位职权关系、协调机制、集权与分权程度、工作职责等; ②技术变革:改变组织正在使用的工作过程、生产方法和设备、信息系统及研发模式等。 ③人员变革:改变员工的工作观念、认知、员工态度、行为模式与领导技能等。 二.组织变革模型与理论 1.组织变革的权变模型P240-241 理论提出者:纳德勒、图曼斯

①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②有两类组织结构模式供采用:稳定、机械式的组织模式;灵活、有机式的组织模式; ③变革的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工作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④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计划式变革。 2.组织变革的程序理论 勒温的三步骤 组织变革程序 ①解冻;②变革;③冻结。 卡斯特的六步 骤程序对组织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进行回顾、反省和检查,并对组织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识进行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找出现有状态和希望状态的差距;确定变革方法;实行变革;检查变革成果,进行反馈,并找出以后改革的途径。 唐纳斯的八步认清变革力量;认识变革需要;分析判断问题,弄清变革的内容

组织发展与变革以某公司变革为例

设计(论文)内容及要求: 设计内容: 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实例查找, 选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论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和组织结构现状,通过对公司背景的描述,熟悉组织的结构现状; 2宏观环境分析,通过从公司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进行分析; 3中、微观环境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列举公司变革的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其取得效果 进行描述。 要求: (1)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实际情况,按期、认真完成论文; (2)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对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了解组织变革有可能遇到的阻力,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等。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南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组织发展与变革 设计(论文)题目来源自选 设计(论文)题目类型理论研究类起止时间2010.9~2011.4 一、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企业组织发展和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依据组织组织和发展的模式,合理的选择 变革方式,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 意义:每个组织都有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复杂多变的背景,组织想要维持和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在变化的背景下生存、维持和 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即不断地对组织进行变革。企业和组织不是孤立存在 的封闭性组织,它是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系统。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和组织需要不断变革才能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 设计(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技术方案、路线) 内容: 1引言背景和组织结构现状,通过对公司背景的描述,熟悉组织的结构现状; 2宏观环境分析,通过从公司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进行分析; 3中、微观环境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列举公司变革的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其取得效果 进行描述。 预期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论文,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任务书中的各项研究内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实际情况,按期、认真完成论文;

组织变革(论文)

组织变革管理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变革和变革管理,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并有效地选择组织变革的模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变革的阻力,激发变革的动力,使组织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和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定义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组织发展与变革-教学大纲

《组织变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51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组织发展与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对于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深刻理解组织发展与变革对于组织的重要意义; 目标2:全面了解组织发展与变革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标3:把握组织发展与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它行为科学的密切联系; 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对组织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 本课程应系统地介绍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理论,并精选优秀企业在组织发

展与变革实践中的经典案例,突出传统理论与最新技术及手段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教学内容参考课时分配表,授课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情况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前沿性,又要反映组织发展与变革的现实和实践,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和情境分析、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并真正投入到自觉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学习活动中。 (三)学习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课程的课后作业均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旨在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取长补短,积极为本组做出最大贡献。 本课程较为前沿,建议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预习,上课时记录讲授要点,课后结合书本和笔记及时进行复习。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论述组织变革的动因及意义

目录 1.组织变革的动因 (2) 1.1外部环境因素 (2) 1.2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2) 2.影响组织机构变革的因素 (2) 2.1环境因素 (3) 2.2战略因素 (3) 2.3规模因素 (3) 2.4企业生命周期 (4) 3.组织机构变革的途径 (4) 3.1职能机构的变革 (4) 3.2组织机构的变革 (4) 3.3管理流程的变革 (4) 4.组织机构变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5) 4.1.领导阶层思维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 (5) 4.2高昂的变革成本及前景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5) 4.3上级的权威受到挑战 (5) 参考文献: (5)

论述组织变革的动因及意义 摘要 现代市场环境变化迅速,以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关键词:市场环境组织结构变革 1.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 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日益凸显出其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协调不力、官僚主义盛行等劣势,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变革现有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变革的驱动因素有: 1.外部环境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由于贸易壁垒的减少、运输成本和通信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跨国投资金额巨大,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整个世界经济逐渐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全球化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设计其组织时应具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商业社会的诸多运作规则和方式,出现了B2B、B2C、C2C等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信息技术使管理者与组织环境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简化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控制技术更加先进,有利于组织的分权和组织扁平化。 2.企业内部因素 创新的需要,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灵活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其他方面(如过程、制度和政策等)的创新。因此,要使企业组织激发和保持创新精神和活力,就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变革,以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的创新潜能;战略重心的转移,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有赖于企业知识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员工的地位正在上升,因此,企业的战略重心正向知识管理转移;当今世界是买方市场,顾客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待顾客,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战略;由于全球环境的恶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正被提上议事口程,企业必须在履行经济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关注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统筹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上述战略重心的变化,无疑将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影响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

组织变革发展分析

扬帆组织变革进展 0 引子 2000年6月28日下午,扬帆液空公司(以下简称扬帆)的大会议室里,尽快空调机开着,依旧感受到热气憋人。时刻已将近5:00,会议大概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我认为,扬帆这些年的起起落落,与企业的变革思路和措施紧密相关,近几年遇到的困境也证明,我们的进展在战略值得检讨。因此,也有同志认为是产品开发思路问题,是人才问题等,我也同意这些观点,归结起来,可能确实是公司的战略问题。”正在讲话的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巍先生,“刚才大伙儿也谈了公司目前面临的困难,分析了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专门好的建议。下面,依旧由袁晓悟来详细谈谈对那个问题的看法。”

1 袁晓悟的发言 袁晓悟,看上去才40岁出头,但差不多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他具体负责整个集团的进展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他特不重视今天的会议,也作了较充分的预备。 “扬帆50年的进展历程,代表了中国空分机械行业的全部进展历程;扬帆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代表了中国空分机械行业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扬帆的进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最近的波峰出现在1990--1995年,其中1995年达到高峰,年产值为40572万元,销售收入46347万元,利税4467万元。自1996年开始,扬帆又逐步迈入低谷,到1999年跌入了H市扭亏脱困企业的行列。所幸的是,2000年随着第六代产品在市场中地位的重新确立,扬帆的经济状况又出现回升迹象,到2000年8月,扬帆第六代产品的订单差不多达到20个。 “我考察了扬帆进展过程的起起落落,发觉是与公司各个时期的整体战略思路紧密相关,如八十年代末我们搞了产品引进战

企业管理思路之关于组织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干预

关于组织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干预的想法 哲学家很明智,哲学上的相对论令人思路开阔,但是很多修为不够的哲学家喜欢咬文嚼字,玩弄文字游戏,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分门别类、定义化、概念化,搞得新名词不断,把本来联系紧密、难以区分的问题非要分出不同来。这在个人,是精力的浪费,在集体,则是资源的浪费。 我认为,管理的精髓首先应该定义为服务和沟通。所谓服务,是说一个管理者不应该只考虑到我有多大的权力,有多少人要听我支配,而是要首先想着怎么为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怎么为被管理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够使被管理者专心的工作,高效的工作;所谓沟通,是说一个好的管理者要深入第一线,善于沟通和协调员工与员工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去抄袭别人的制度,单纯地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制度,粗暴的去捍卫制度。 人的懒散和逐利是本性使然,也是生活所迫。对待这些问题,要学大禹治水一样,只有善于因势利导、善于疏导才能够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不利的危害。反之,如果不顾实情,一味的围坝封堵,终究会有崩堤的一刻。 因此我对企业管理的建议是:首先要致力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次是工薪待遇、工作关系的协调,然后是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企业风气的约束,最后才是企业制度的制约。 说句题外话,中国的法制改革是最失败的,很多法学者梦想着依法治国,结果却是使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做人道德底线,使这个社会法律越订越多,问题越来越多…… 关于技术部门的作用和管理,我有如下建议: 1.技术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 虽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说企业的技术部门,首先的功能是服务——为销售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在如今,订单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技术部门首先应该配合好销售部门,协助他们尽可能多的抢合同、开拓市场,并做好技术服务,维护企业良好的质量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何设计出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的产品,用以指导生产,应该是每个技术人员永远不变的方向。而在技术图纸的设计中,如何从结构上提高产品的工艺性,降低产品的制造费用,与通过减轻材料、简化结构、材料替代等节省成本的方法同样重要。只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与发展 目录 前言P1 一、诊断的关系P3-P4 二、资料搜集的方法 问卷调查P4 访谈 P4-P5 观察法P5 无干扰测量法 P5-P6 三、案例的探讨 案例背景p6 案例面临的问题p7案例问题解决的流程p7-p9 案例组织变革成效p9

四、总结P9 前言 在采取适当行动之前,企业必须分析问题征兆,以发现问题。除非此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否则就必须以依赖经验及判断力来了解此问题。然而对于问题的本质,管理者之间常有不同的看法,管理者没有公式可依循,但是可以藉由下列三个问题来了解这一阶段的目标: 1从征兆中显露的问题为何? 2解决问题必须做何种变革? 3从变革中所期待的结果为何?以及如何客观的评估这些结果?

我们可由企业组织中发现信息,来回答上述问题。例如:从财务报表中、部门报告或员工的态度调查中,可以得知,获着透过委员会或项目小组以获得信息。在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会议中,可获得许多不同的观点,而这些信息可经由一个项目小组加以筛选。对于一些专业的技术问题比较容易诊断,但对于微妙的人际关系问题,通常需要广泛深入的分析,有一种问题诊断的方法就是态度调查。 组织发展十分依赖组织诊断─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与客户一同评估组织的运作和决定最佳发展方案。因此,信息搜集的质量是组织发展过程里关键性的环节。 一、诊断的关系 在大部分计划性变革的案例中,组织发展实务专家为了诊断,必须在向组织成员搜集数据时,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搜集诊断数据之前,组织发展实务专家需要和那些将提供数据以及日后使用数据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本质将会影响到所搜集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对专家而言,让组织成员厘清自己的地位、了解信息被搜集近来的目的、哪些数据该被涵盖在内以及将如何应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信息可以缓和人们以为这些资料可能用来对付他们所产生的畏惧,而且可赢得成员的参与和支持,对成功的组织发展方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资料搜集与回馈循环 规划搜集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回馈数据追踪 在某些情况下,资料搜集的来源来自于未参与合约(第四章,此合约不论正 式或不正式签约,有可能也只是口头上的协议,说明顾客和实务专家对组织发展流程进行方式的期望,除非双方对组织发展流程完全了解并产生共识,否则很有 可能会面临到其中一方期望落空的风险。)的成员。此时,组织发展实务专家必须建立一个诊断合约以作为诊断的前奏。下列问题的解答说明诊断合约的内容。 1.我是谁?这个问题将组织发展实务专家介绍给组织,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认识顾

组织行为学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一

组织行为学-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一) (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7,分数:7.00) 1. 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论企业改革》一书中提出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是___ (分数: 1.00 ) A. 变革的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 B. 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长 C. 变革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 D. 变革的内容更彻底,效果更显著 解析:[解析]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论企业改革》一书中,提出了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特别是企业变革所具有的三大特点:(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2)变革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3)变革的内容更深刻、更彻底。 2. 人们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苟安现状,迷恋老的章程、秩序与习惯,表现为往往以各种借口反对变革,这是__ (分数: 1.00 ) A. 依赖性心理 B. 保守性心理√ C. 习惯性心理 D. 求稳性心理 解析:[解析]保守心理苟安现状,迷恋老的章程、秩序与习惯。具有保守心理的人往往以各种借口去反对变革。有些单位,打破论资排辈,把优秀的有能力的年轻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常常遇到阻力。最严重的就是这种保守心理在阻碍干部制度的改革。 3. 根据组织变革的力场分析方法,为了开创变革的局面,管理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 (分数: 1.00 ) A. 降低变革压力的强度 B. 降低变革阻力的强度或稳定性√ C. 增大变革阻力的强度 D. 变变革的压力为变革的阻力 解析:[解析]根据组织变革的立场分析方法,为开创变革的局面,管理者必须调整现实力量的平衡。管理者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开创变革的局面:增大变革压力的强度;降低阻力的强度或稳定性,把阻力转移;改变力量的方向,也就是说把变革的阻力变为变革的压力(推动力)。 4.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经验反应冷淡,总是“求稳、怕乱” ,以不变应万变,与变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格格不入,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_ (分数: 1.00 ) A. 安全性心理 B. 保守性心理 C. 求全性心理 D. 求稳性心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对变革阻力的相关知识点。求稳性也是指心理上的惰性。这种惰性主要表现在顽强的守旧心理定势,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经验反应冷淡,总是“求稳、怕乱” ,以不变应万变,与变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格格不入。

组织变革与发展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转型与创新 —组织变革与发展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异同 ?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了解组织变革的方式 ?认识组织变革的阻力 ?掌握克服组织变革的方法 ?了解组织发展的趋势 概念 辨析 有效的组织体现稳定与变革、维持与发展的统一。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 OC) —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 OD) —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两者狭义有别,广义相通,统称组织变革与发展( OC & OD )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L) 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成员能够对组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一致的认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转型,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 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T) 组织转型强调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注重组织的流程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面向整个业务流程,体现集中与机动、集权与分权并重,动态、扁平的网状组织模式。 内容 主要为三大方面的改革 结构改革 组织设计

行为改革 培训和激励 技术改革 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模式 系统模型(P.178图6-1) 过程 卢因模式(PP.178-179) 解冻(unfreezing) —创造变革的动力 机制1:必须确定地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强化或肯定; 机制2:这种否定必须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 机制3:通过减少变革的障碍,或通过减少对失败恐惧感来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 变革(changing) —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机制1: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即学习一种新的观点,或确立一种新的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并以这个人作为自己形成新态度或新行为的榜样;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再冻结(refreezing)

组织行为学论文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论文企业组织 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摘要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关系之间存在在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企业只有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才能取得长远发展,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变革,可以说企业组织变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基于对企业战略和组织变革相关理论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实例论证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性,本文指出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和迫切要求。论文期望能够清晰地绘出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途径及将来的变化态势,深入剖析和发掘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同是还论证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找到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求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发展战略;组织变革;组织结构 引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在组织变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十分注重新型组织结构共性与企业个性的结合,而并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企业战略的执行离不开组织结构体系的支撑,同时在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企业根据需求适宜地调整组织结构能够促使企业的效率不断地提升,一些企业之所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往往要归功于企业不断追求合理化的企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在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也显得十分的活跃。 一、组织变革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行为影响着企业组织变革,也加深了企业与组织变革的战略关系。通过研究组织变革与企业展开的关系,可以加深对企业组织理论的理。 (一)组织变革相关理论及含义 1.组织变革的理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组织理论就已经形成,根据不同的发展轨迹,可将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十一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任何组织都是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组织设计与权力配置结束,并不意味着组织管理任务的结束,组织必须适时进行变革才能促进组织的不断优化与发展。本章分析组织变革理论,阐述组织变革的程序与步骤,探讨组织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理论 一、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格林纳(Greiner)认为一个组织的生 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上,组织的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员工心态都不相同,每个阶段的发展后期都会遇到管理难题、导致组织发展危机,都需要进行组织变革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组织不断发展的目的。 第一为创业阶段。这是组织的创业初期。这时期,组织的规模较小,组织关 系较为单纯,多采用家长式的集中领导方式。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创业者去决 策、指挥,组织效率非常高。但是,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创业者受个人知识、能力局限性的制约,越来越难以有效地进行决策指挥,组织内部管 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 第二为聚合阶段。这是组织的快速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创业阶段并成功地 克服了领导危机之后,组织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组织人员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士气高涨,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磨炼成为具有管理技能 的决策指挥者或者聘请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明确在创业 阶段尚不清晰的组织目标,往往以集权的管理方式统一意志,集中管理。在这种 管理方式下,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往往由于缺乏自主性而感到不满,而高层主管

已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这就会产生“自主性危机”。 弟_r一覃组玖叟罩与及辰 第三为规范化阶段。这是组织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组织已具有一定 规模,增加了许多部门和下属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区域经营和多元化发展。这时,组织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适当的分权,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使组织中各级管理者拥有较多的决策权。但是日久又使高层主管感到由于采取过分分 权及自主管理,各部门、单位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盛行,相互协调及监控困难,使整个组织产生了“失控危机”。 第四为成熟阶段。为了应付“失控危机”,组织又适度回收权力,将许多原属中下层管理者的决策权又重新收回至组织高层。但是,由于分权的好处已为大 多数中下层管理者所感受和认同,重新回到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已不再可能。 于是,往往采用加强规划、建立信息系统,注重横向协调和配合等措施来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在组织形式上,成立委员会或采用矩阵式组织,既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组织运行的监控。这样一来,组织就必须拟订更多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随着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又成 了妨碍效率的官样文章,从而产生“官僚主义危机”。 第五为成熟后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组织,其发展前景既可以通过组织变革 获得再发展,也可以趋向更稳定和成熟,也可以由于不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走向衰亡。这时,组织必须注重文化的培养,强调合作精神,增加组织的弹性,不断采取新的变革措施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当然,组织的发展并不一定都按上述的阶段顺序发展,但却说明了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任何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变革,只有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