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

139

院校风采Colleges总第204期 2010 04

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

Ecological Design in the Post-modern Perspective

彭 慧 Peng Hui 刘文良 Liu Wenliang 内容摘要:共同的时代责任以及相近的设计追求,使得生态设计一诞生就与后现代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摒弃模式,提倡多元,城市生态设计追求自然性;解构传统,颠覆规则,服装生态设计体现包容性;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包装生态设计趋向可持续等等,正是生态设计后现代特征的鲜明体现。

关键词:生态设计、后现代、生态保护

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在建筑、环艺、产品、包装、服装等不同的设计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尽可能地减少因产品的生产、使用或报废而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设计的思想就已经初现端倪,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为生态设计思想打开了窗户。巴巴纳克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70 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巴巴纳克的“有限资源论”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生态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同样的,在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共同的时代背景、共同的责任感以及相近的设计追求,使得生态设计一诞生就与后现代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摒弃模式,提倡多元,城市生态设计追求自然性

设计艺术最大的忌讳恐怕莫过于雷同和模式化,城市设计尤其如此。一致的混凝土建筑,一致的玻璃幕墙,一致的街道,一致的广场……最终导致的是一致的乏味。虽然草地不缺,偶尔还点缀一些景观树,但并非有草有木就一定实现了生态化。“生态设计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1],而强调复杂性、差异性,提倡多样性、多选择性,否定一元性的、

一致性正是后现代思想的典型特征。后现

代主义认为,我们认识的目的并非寻找差

异之下的共同因素,而应该是“有所差异

地”理解必然差异的世界。现代主义提倡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而后现代思

想则认为“少则乏味”(Less is Bore)。事

物是复杂的,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表现所

有同类的事物,设计应当寻找事物的多样

性,体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选择性。

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想对城市生态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我国的城市绿地

建设,比较普遍的就是单一的人工草坪上

点缀些许景观树,最大的特色无非就是整

齐有序。虽然低头一看,触人眼目的也可

能是绿意萦萦,但这并不见得就是真正的

生态设计。尊重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生

态设计的基本点,城市生态设计宜于“以

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建

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

生和湿生群落”[2]。传统的园林设计,其

环境修饰和景观美化主要是以视觉观赏为

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极有可能是生成“花

瓶城市”。不拘一格,因地制宜,追求绿

色空间的自然性,形成具有生态演替过程、

层次分明的复层群落,构筑多功能和多层

次的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设计的必然趋

势。这也与后现代思想所强调的“场所性”

相一致。

后现代思想反对现代主义建立在单一

尺度、趋同文化基础上的标准化设计,主

张重视当地的自然历史特征,努力表现与

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如果从生态位原理的

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毫不例外地

会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

生态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

的差异。城市生态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城市

所在地域的环境特性,并尽可能地保持和

维护特定地域的区域生态个性,遵从当地

的地形、土壤、植物、气候以及文化等“自

然”条件,造就风格各异、天人合一的人

居环境。被誉为“后现代城市经典”的挪

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Be r g e n)的城市设

计就像一部展开的建筑史,充分考虑了城

市地域的自然风貌和发展历史,不同年代

的老房子基本上都保持着原来的外貌(内

部装饰则基本上做到与时俱进),街道也

基本保持了原样。在这座城市里,完全看

不到都市“现代化”带来的钢筋水泥的“丛

林”,而城市的能源也主要来自于挪威山

上洁净的水能。在这里,工业文明与历史

文化、人与自然都呈现出携手并进的良性

生态。

二、解构传统,颠覆规则,服装生态设

计体现包容性

对传统进行解构,对规则进行颠覆,

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性之一。现代主义

设计强调的整体统一、秩序、调和、比例

1.涂鸦画布——后现代服装

院校风采 Colleges

140

总第204期 2010 04

彭 慧 刘文良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和谐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批评研究” (编号:08B09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现代视域中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号:09YBB12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型社会下的生态包装设计研究“(编号:09ZDB047)

注释:

[1]Sim Van Der Ryn and Stuart Cowan, Ecological D e s i g n ,

I s l a n d P r e s s, Washington. D.C. 1996. p135.

[2]卢丹梅:“城市生态设计的后现代思想”,《规划师》,2004.7,第68-70页。[3]童友军:“谈后现代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第67-68页。

等原则,正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意欲颠覆的。在后现代设计观念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中原有的经典、优雅的传统设计观念被多种不同要素组合构成的多元化的设计观念所取代,“在造型上趣味多变,在素材开发上关注肌理,表现手法新颖怪异,不同风

格的混搭成了个性和时尚”[3]。结构的解构、

材料的解构、图形的解构甚至服装传统意义的解构,成为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引人注目的“亮点”,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分歧点。“涂鸦画布”(图1)即是近几年时尚的后现代服饰鲜明的艺术风格之一。服装变为设计师手中的“画布”,而穿着者也心甘情愿成为“调色盘”。简单的抽象线条,不规则的几何图案,随意的原色条纹,配以些许流行的复古元素,再加上简约的剪裁,不断颠覆着传统的服饰观念。

在服装设计的选材中,后现代设计强调赋予材料各种人文含义和组合特性,通过对材料肌理的再加工,大大丰富了材料

的构成形式。后现代服装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服装材料以纺织物为主的界限,有机的、无机的,有纺的、无纺的,人造的、天然的等等方面的材料无所不用,有效地拓展了服装设计的新空间。而后现代设计这种鲜明的“包容性”为服装的生态设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材料的混杂与拼凑,是后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特色。这种设计,一方面,大量利用旧物进行新加工,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内衣外衣化”就是这种拼凑典型。设计师恩焕(Eun Hwan )的晚礼服设计到处是没有完成的痕迹——没有结构线,没有缝纫痕,只有一堆被堆积、搭错起来的面料样卡和破碎布头。而迪奥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也经常会把碎纸碎皮垃圾布与丝绸、牛仔等拼凑在一起,为优雅高贵的迪奥发布新品。比利时有名的“安特卫普六人组”的设计风格同样以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为主,其中,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 )的设计就一直是围绕衣服的结构本身做文章,比如说,通过拼贴、重组、手工塑型,把衣服的肩部、袖口、腰部错位,他还通过对特殊材质的利用,把废旧的皮带、领带、手套、帽子、凉鞋、扑克牌甚至破碎的陶瓷片等拼凑改造成一件件震撼眼球的时

装,简直是将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些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零乱,好像仅仅是将各种各样的元素进行随意甚至是荒诞的堆砌或组合,但实质上却是设计师对服装的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结构进行了高度理性化思考的结果。

对传统服装材料的解构和新材料的开发,满足了设计师对服装各种造型设计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有意无意地切合了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设计要求。

三、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包装生态设计趋向可持续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现代经济的腾飞,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迅速恶化,人类与自然同时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有机论”角度,积极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小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和污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把“环境成本”(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的比例)作为一个量化指标,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核算,保持物质能量输出输入的恒定,从而适应生态系统的更新和同化能力的要求,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包装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包装行业中实施“绿色工程”,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要求。设计和发展生态包装,无论是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抑或是对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生态包装设计,其基本的标准就是低消耗、可复用、可再生、易降解,而这些与包装材料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包装材料,对于生态包装来说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强调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后现代的视域中,传统的功能性包装概念已经被打破,这也就为生态包装材料的选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些自然、健康、原始的材料,都有可能被选用而制作成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包装。20世纪国内曾经流行的

护肤品蛤蜊油(别名“贝壳油”),其包装其实就很值得称道:两片小小的天然贝壳里注满护肤油,合拢之后用蜡封口,白色泛黄的贝壳上天然形成的美丽花纹,也就成了高度环保的装饰。近年来,贝壳、柳条、竹叶、草编、麻绳等形形色色的绿色材料等被广泛用于制作土特产品和礼品包装,不但不再让人感到不伦不类,而且还给人一种更为亲切和健康的感觉。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对后现代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的最好诠释。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并不轻易否定科学技术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科技观推崇生态技术,这也为生态包装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生态技术的主要内涵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新型的清洁生产模式,从而实现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生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环保材料的革命,新型的环保材料往往以其可重复利用、易回收处理等优势而受到青睐,更因为其低污染、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而日益成为包装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真空镀铝纸,就由于它高贵美观的金属质感、稳定可靠的印刷性能特别是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属性而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生态包装材料,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日本一家公司开发出的一种钢箔,当它被废弃送到垃圾填埋场后,可以很快地生锈分解,几乎不会污染到周围的环境,而且这种钢箔厚度仅为30微米,质地柔软、细腻,坚韧耐磨,其弹性和绸缎相似,从而也成为一种非常时尚的生态包装材料。如果这些类似的新型环保材料包括可降解塑料等能够进一步依靠生态技术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那我们可以想见,生态包装设计未来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