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高考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高考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最新高中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高中数学活题巧解方法总论 一、代入法

若动点),(y x P 依赖于另一动点),(00y x Q 而运动,而Q 点的轨迹方程已知(也可能易于求得)且可建立关系式)(0x f x =,)(0x g y =,于是将这个Q 点的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或求得)曲线的方程,化简后即得P 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代入法,又称转移法或相关点法。

【例1】(2009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曲线C :2x y =与直线l :02=+-y x 交于两点),(A A y x A 和),(B B y x B ,且B A x x <,记曲线C 在点A 和点B 之间那一段L 与线段AB 所围成的平面区域(含边界)为D .设点),(t s P 是L 上的任一点,且点P 与点A 和点B 均不重合.若点Q 是线段AB 的中点,试求线段PQ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巧解】联立2

x y =与2+=x y 得2,1=-=B A x x ,则AB 中点)2

5,21(Q ,

设线段PQ 的中点M 坐标为),(y x ,则2

25,221t y s x +=+=, 即25

2,212-=-=y t x s ,又点P 在曲线C 上,

∴2)212(252-=-x y 化简可得8

112

+-=x x y ,又点P 是L 上的任一点,

且不与点A 和点B 重合,则22121<-<-x ,即45

41<<-x ,

∴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8112

+-=x x y (4

541<<-x ).

【例2】(2008年,江西卷)设),(00y x P 在直线m x =)10,(<<±≠m m y 上,过点P 作

双曲线12

2

=-y x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为A 、B ,定点M )0,(1

。 过点A 作直线

0=-y x 的垂线,垂足为N ,试求AMN ?的重心G 所在的曲线方程。

【巧解】设1122(,),(,)A x y B x y ,由已知得到120y y ≠,且22111x y -=,22221x y -=,

(1)垂线AN 的方程为:11y y x x -=-+, 由110

y y x x x y -=-+??

-=?得垂足1111

(,)22x y x y N ++,设重心(,)G x y

所以111111

11()321(0)32x y x x m x y y y +?=++???+?=++??

解得113934

1934

x y m x y x m y ?

--?=????-+?=??

由2

2111x y -= 可得11(33)(33)2x y x y m m

--+-=

即2212

()39

x y m --=为重心G 所在曲线方程 巧练一:(2005年,江西卷)如图,设抛物线2:x y C =的焦点为F ,动点P 在直线

02:=--y x l 上运动,过P 作抛物线C 的两条切线PA 、PB ,且与抛物线C 分别相切于A 、

B 两点.,求△APB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巧练二:(2006年,全国I 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有一个以)3,0(1-F 和)3,0(2F 为焦点、离心率为23的椭圆,设椭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为曲线C ,动点P 在C 上,C 在点P

处的切线与x 、y 轴的交点分别为A 、B ,且向量OB OA OM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二、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叫直接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来看,绝大大部分选择题的解答用的是此法。但解题时也要

“盯住选项

特点”灵活做题,一边计算,一边对选项进行分析、验证,或在选项中取值带入题设计算,验证、筛选而迅速确定答案。

【例1】(2009年高考全国II 卷)已知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C 的右焦点为F ,

过F 且斜率为3的直线交C 于A 、B 两点。若4=,则C 的离心率为( )

(A )

5

6

(B )

5

7 (C )

5

8 (D )

5

9 【巧解】设),(11y x A ,),(22y x B ,)0,(c F ,由4=,得),(4),(2211y c x y x c -=-- ∴214y y -=,设过F 点斜率为3的直线方程为c y x +=

3

由?????

=--+=0

3

222222b a y a x b c y x 消去x 得:032)3(422

22=++-b y c b y a b , ∴???????-=--=+224212222133)3(36a b b y y a b c b y y , 将 214y y -=代入得???

????-=---=-224

222222334)3(363a b b y a b c

b y 化简得 ???

????--

=-=)3(43)3(32224222222a b b y a b c

b y ,∴

)3(43)3(342

2422224a b b a b c b --=-, 化简得:)3(9)3(9162

22222a c a b a c +-=-=,∴223625a c =,25362

=

e ,即5

6=e 。 故本题选(A )

【例2】(2008年,四川卷)设定义在R 上的函数)(x f 满足13)2()(=+?x f x f ,若

2)1(=f ,则=)99(f ( )

(A )13

(B )2

(C )

2

13

(D )

13

2 【巧解】∵)

(13

)2(x f x f =

+,∴)()

(1313)2(13)4(x f x f x f x f ==+=

+

∴函数)(x f 为周期函数,且4=T ,∴2

13

)1(13)3()3244()99(===+?=f f f f 故选(C )

巧练一:(2008年,湖北卷)若),1()2ln(2

1)(2

+∞-++-=在x b x x f 上是减函数,则b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

C .]1,(--∞

D .)1,(--∞

巧练二:(2008年,湖南卷)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8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且AB=2,AD=,3AA 1=1,则顶点A 、B 间的球面距离是( )

A .π22

B .π2

C .

2

D .

4

2π 三、定义法

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选择题的命题侧重于对圆锥曲线定义的考查,凡题目中涉及焦半径、通径、准线、离心率及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等问题,用圆锥曲线的第一和第二定义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例1】(2009年高考福建卷,理13)过抛物线)0(22

>=p px y 的焦点F 作倾斜角为450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长为8,则=p .

【巧解】依题意直线AB 的方程为2p x y -=,由?????

=-

=px

y p x y 222

消去y 得:

04

32

2

=+-p px x ,设),(11y x A ,),(22y x B ,∴p x x 32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

2||2p x BF +

=,2

||1p

x AF +=,∴84||21==++=p p x x AB ,∴2=p , 故本题应填2。

【例2】(2008年,山东卷,理10)设椭圆C 1的离心率为

13

5

,焦点在x 轴上且长轴长为26. 若曲线C 2上的点到椭圆C 1的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则曲线C 2的标准方程为

( )

(A )13422

22=-y x

(B )151322

22=-y x

(C )14

322

22=-y x

(D )112

1322

22=-y x

【巧解】由题意椭圆的半焦距为5=c ,双曲线2C 上的点P 满足

|,|8||||||2121F F PF PF <=- ∴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5=c ,4=a ,∴3=b ,

故双曲线方程为13

422

22=-y x ,∴选(A )

巧练一:(2008年,陕西卷)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 1,F 2,

过F 1作倾斜角为30°的直线交双曲线右支于M 点,若MF 2垂直于x 轴,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6

B .3

C .2

D .

3

3

巧练二:(2008年,辽宁卷)已知点P 是抛物线x y 22

=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 到点(0,2)

的距离与P 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 (A )

2

17

(B )3

(C )5

(D )

2

9

四、向量坐标法

向量坐标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坐标化,把长度之间的关系转化成坐标之间的关系,使问题易于解决,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问题的数学本质。在解题实践中若能做到多用、巧用和活用,则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自己的解题智慧,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2008年,广东卷)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交于点O ,E 是线段OD 的中

点,AE 的延长线与CD 交于点F . 若=a ,=b ,则=( )

A .41a +2

1b B .

32a +3

1

b C .

21a +4

1

b D .

1a +2

b

【巧解】如图所示,选取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则)0,2(B ,)2,2(C ,)2,0(D ,)1,1(O ,)2

3,21(E , ∴直线AE 的方程为x y 3=,联立??

?==2

3y x y 得)2,32

(F

∴)2,3

2

(=AF ,设BD y AC x AF +=,则)22,22()2,2()2,2(y x y x y x AF +-=-+=

∴?????=+=

-2

223

222y x y x 解之得32=x ,31=y ,∴31323132+=+=,故本题选B 【例2】已知点O 为ABC ?内一点,且=++OC OB OA 320,则AOB ?、AOC ?、BOC

?的面积之比等于 ( ) A .9:4:1

B .1:4:9

C .3:2:1

D .1:2:3

【巧解】不妨设ABC ?为等腰三角形,0

90=∠B

3==BC AB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点)0,0(B

)3,0(A ,)0,3(C ,设),(y x O ,

∵=++OC OB OA 320,即

0,0(),3(3),(2)3,(=--+--+--y x y x y x ∴???==3

696y x 解之得23=x ,21=y ,即)21,23(O ,又直线AC 的方程为03=-+y x ,则点

O 到直线AC 的距离221

1|

321

23|

22=+-+=h ,∵23||=AC ,因此

49||||21=?=

?x AB S AOB ,43||||21=?=?y BC S BOC ,2

3

||21=?=?h AC S AOC ,故选C 巧练一:(2008年,湖南卷)设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上的点,且

,2,2==与则++=,2( )

A .反向平行

B .同向平行

C .互相垂直

D .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巧练二:设O 是ABC ?内部一点,且OB OC OA 2-=+,则AOB ?与AOC ?面积之比是 .

五、查字典法

查字典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我们用类似“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数字排列问题中数字比较大小的问题,避免了用分类讨论法时容易犯的重复和遗漏的错误,给人以“神来之法”的味道。利用“查字典法”解决数字比较大小的排列问题的思路是“按位逐步讨论法”(从最高位到个位),查首位时只考虑首位应满足题目条件的情况;查前“2”位时只考虑前“2”位中第“2”个数应满足条件的情况;依次逐步讨论,但解题中既要注意数字不能重复,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如奇、偶问题,3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0的特性等等。以免考虑不全而出错。

【例1】(2007年,四川卷)用数字0,1,2,3,4,5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20000

大的五位偶数共有( )

(A )288个

(B )240个

(C )144个

(D )126个

【巧解】本题只需查首位,可分3种情况,① 个位为0,即 0????型,首位是2,3,4,

5中的任一个,此时个数为3

414A A ; ②个位为2,即2????, 此种情况考虑到万

位上不为0,则万位上只能排3,4,5,所以个数为3413A A ;③个位为4, 4????型,此种特点考虑到万位上不为0,则万位上只能排2,3,5,所以个数为3413A A ;故共有240234133414=+A A A A 个。故选(B )

【例2】(2004年全国II 卷)在由数字1,2,3,4,5组成的所有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

中,大于23145且小于43521的数共有( )

A .56个

B .57个

C .58个

D .60个

【巧解】(1)查首位:只考虑首位大于2小于4的数,仅有1种情况:即????3型,此特

点只需其它数进行全排列即可。有4

4A 种,

(2)查前2位:只考虑前“2”位中比3既大又小的数,有4种情况:

???24,???25,???41,???42型,而每种情况均有33A 种满足条件,故共有33

4A 种。

(3)查前3位:只考虑前“3”位中既比1大又小于5的数,有4种情况:

??234,??235,??431,??432型,而每种情况均有22A 种满足条件,故共有224A 种。

(3)查前4位:只考虑前“4”位中既比4大又小于2的数,此种情况只有

23154和43512两种情况满足条件。故共有582442

23344=+++A A A 个,故选C

巧练一:用数字5,4,3,2,1,0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并且不大于4310的四位偶数共有( )

A .110种

B .109种

C .108种

D .107种

巧练二:(2007年,四川卷)用数字1,2,3,4,5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20000大的五

位偶数共有( )

(A )48个

(B )36个

(C )24个 (D )18个

六、挡板模型法

挡板模型法是在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问题中,对一些不易理解且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当元素相同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挡板模型巧妙解决,否则,如果分类讨论,往往费时费力,同时也难以解决问题。

【例1】体育老师把9个相同的足球放入编号为1,2,3的三个箱中,要求每个箱子放球的

个数不少于其编号,则不同的放球方法有 ( )

A .8种

B .10种

C .12种

D .16种

【巧解】先在2号盒子里放1个小球,在3号盒子里放2个小球,余下的6个小球排成一排为:OOOOOO ,只需在6个小球的5个空位之间插入2块挡板,如:OO OO OO ||,

每一种插法对应着一种放法,故共有不同的放法为1025=C 种. 故选B

【例2】两个实数集{}1250,,,A a a a = ,{}1225,,B b b b = ,若从A 到B 的映射f 使得B

中每个元素都有原象,且()()()1250f a f a f a ≥≥≥ ,则这样的映射共有( )个

A .24

50A

B .24

49C

C .25

50C

D .25

49A

【巧解】不妨设B A 和两个集合中的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将集合A 的50个数视为50个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排为:OO OOOOOOO ,然后在50个小球的49个空位中插入24块木板,每一种插法对应着一种满足条件()()()1250f a f a f a ≥≥≥ 对应方法,故共有

不同映射共有24

49C 种. 故选 B

巧练一:两个实数集合A={a 1, a 2, a 3,…, a 15}与B={b 1, b 2, b 3,…, b 10},若从A 到B 的是映射f 使

B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且f (a 1)≤f (a 2) ≤…≤f (a 10)

( )

A .5

10C 个

B .4

9C 个

C .1015个

D .10

15105A ?

巧练二:10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放在标有1、2、3、4号的四个不同盒子里,使每个盒子都不空的放法有( )种

A .24

B .84

C .120

D .96

七、等差中项法

等差中项法是根据题目的题设条件(或隐含)的特征,联想到等差数列中的等差中项,构造等差中项,从而可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从而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例1】(2008年,浙江卷)已知2,0,0=+≥≥b a b a 且,则( )

(A )2

1

ab (B )2

1≥

ab (C )222≥+b a (D )32

2≤+b a

【巧解】根据2=+b a 特征,可得b a ,1,成等差数列,1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可设

x a -=1,x b +=1,其中11≤≤-x ;则21x ab -=,22222x b a +=+,

又102

≤≤x ,故10≤≤ab ,422

2

≤+≤b a ,由选项知应选(C ) 【例2】(2008年,重庆卷)已知函数31++-=x x y 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则

m

M

的值为( )

(A )

14

(B )

12

(C (D

【巧解】由31++

-=x x y 可得,

2

y

为x -1与3+x 的等差中项, 令t y x +=-21,t y x -=+23,其中2

||y

t ≤,

则431)2()2(22=++-=-++x x t y t y ,即4

222

y t -=,又2||y t ≤,则

4022

y t ≤≤,故4

42022y y ≤-≤,解之得222≤≤y ,即22=M ,2=m

2

2

222=

=M m ,故选(C )

巧练:(2008年,江苏卷)xz

y z y x R z y x 2

,032*,,,=+-∈的最小值 .

八、逆向化法

逆向化法是在解选择题时, 四个选项以及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都是解题重要的信息。 逆向化策略是把四个选项作为首先考虑的信息,解题时,要“盯住选项”,着重通过对选项的分析,考查,验证,推断进行否定或肯定,或者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和筛选,找到所要选择的,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例1】(2008年,湖北卷)函数)4323ln(1

)(22+--++-=x x x x x

x f 的 定义域为( )

A .),2[]4,(+∞--∞

B .)1,0()0,4( -

C .]1,0()0,4[ -

D .)1,0()0,4[ -

【巧解】观察四个选项取端点值代入计算即可,取1=x ,出现函数的真数为0,不满足,排含有1的答案C ,取4-=x 代入计算解析式有意义,排不含有4-的答案B ,取2=x 出现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负,不满足,排含有2的答案A ,故选D

评析:求函数的定义域只需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凡是考查具体函数的定义域问题都可用特值法代入验证快速确定选项。

【例2】(2008年,江西卷)已知函数mx x g x m mx x f =+--=)(,1)4(22)(2

,若对于任

一实数)(,x f x 与)(x g 的值至少有一个为正数,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 B .(0,8)

C .(2,8)

D .(∞-,0)

【巧解】观察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答案不含2,那么就取2=m 代入验证是否符合题意即可,

取2=m ,则有 2

2)12(144)(-=+-=x x x x f ,这个二次函数的函数值0)(>x f 对

R x ∈且21≠

x 恒成立,现只需考虑x x g 2)(=当2

1

=x 时函数值是否为正数即可。这显然 为正数。故2=m 符合题意,排除不含2=m 的选项A 、C 、D 。所以选B

巧练一:(2007年,湖北卷)函数1

21

2-+=x x y (x <0)的反函数是( )

A.1

1

log 2

-+=x x y (x <-1) B. 1

1

log 2

-+=x x y (x >1)

C.1

1

log 2

+-=x x y (x <-1) D. 1

1

log 2

+-=x x y (x >1) 巧练二:(2004年,重庆卷)不等式2

21

x x +>+的解集是( ) A .(1,0)(1,)-+∞ B .(,1)(0,1)-∞- C .(1,0)(0,1)- D .(,1)(1,)-∞-+∞

九、极限化法

极限化法是在解选择题时,有一些任意选取或者变化的元素,我们对这些元素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极限情况或者极端位置,并进行估算,以此来判断选择的结果.这种通过动态变化,或对极端取值来解选择题的方法是一种极限化法. 【例1】正三棱锥BCD A -中,E 在棱AB 上,F 在棱CD 上,使

λ==FD

CF

EB AE )0(>λ, 设α为异面直线EF 与AC 所成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则βα+的值是 ( )

A .

6π B .4π C .3π D .2

π

【巧解】当0→λ时,A E →,且C F →,从而AC EF →。因为BD AC ⊥,排除

选择支C B A ,,故选D (或+∞→λ时的情况,同样可排除C B A ,,),所以选D

【例2】若3

223

2(),,log 3x

a b x c x ===,当x >1时,,,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

A .a b c <<

B .c a b <<

C .c b a <<

D .a c b <<

【巧解】当0→x 时,3

2

→a ,1→b ,0→c ,故c a b <<,所以选B 巧练一:若x x x sin 32,2

0与则π

<<的大小关系

( )

A .x x sin 32>

B .x x sin 32<

C .x x sin 32=

D .与x 的取值有关

巧练二:对于任意的锐角βα,,下列不等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βαβαsin sin )sin(+>+ (B )βαβαcos cos )sin(+>+ (C )βαβαsin sin )cos(+>+ (D ) βαβαcos cos )cos(+<+ 十、整体化法

整体化法是在解选择题时,有时并不需要把题目精解出来,而是从题目的整体去观察,分析和把握,通过整体反映的性质或者对整体情况的估算,确定具体问题的结果,例如,对函数问

题,有时只需要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而不一定关心它的解析示式,对函数图象,有时可以从它的整体变化趋势去观察,而不一定思考具体的对应关系,或者对4个选项进行比较以得出结论,或者从整体,从全局进行估算,而忽略具体的细节等等,都可以缩短解题过程,这是一种从整体出发进行解题的方法.

【例1】已知θ是锐角,那么下列各值中,θθcos sin +可能取到的值是( )

A .

4

3 B .

3

4 C .

3

5 D .

2

1 【巧解】∵)4

sin(2cos sin π

θθθ+

=+,又θ是锐角,∴2

θ<

<

434

4

ππ

θπ

<

+

<,∴1)4

sin(22≤+<πθ,即2)4sin(21≤+<πθ,故选B 【例2】(2002年,全国卷)据2002年3月5日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3%.”如果“十·五”期间(2001-2005年)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此年增长率增长,那么,到“十·五”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

(A )115000亿元 (B)120000亿元 (C) 127000亿元 (D)135000亿元

【巧解】 注意到已知条件给出的数据非常精确,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精确到亿元,而四个选项提供的数据都是近似值, 精确到千亿元,即后三位都是0,因此,可以从整体上看问题,忽略一些局部的细节.

把95933亿元近似地视为96000亿元,又把2

0.073近似地视为0.005,这样一来,就有

()()

4

29593317.3%96000140.07360.073?+≈+?+?

96000(10.29260.005)126720127000.

≈?++?=≈

巧练一: 如图所示为三角函数)sin(?ω+=x A y ,()0,2

||>

?的图象的一部分,则

此函数的周期T 可能是( )

A . π4

B .π2

C .π

D .8

11π

巧练二:(全国卷)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已知面ABCD 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EF ∥AB ,EF 2

3

=,EF 与面AC 的距离为2

(A )

2

9

(B )5 (C )6 (D )2

15

十一、参数法

在解题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个或几个新变量代替原式中的某些量,使得原式中仅含有这些新变量,以此作为媒介,在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对新变量求出结果,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参数法。

【例1】(2008年,安徽卷)设椭圆22

22:1(0)x y C a b a b

+=>>过点M ,且左焦点为

1(F

(Ⅰ)求椭圆C 的方程;

(Ⅱ)当过点(4,1)P 的动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两不同点,A B 时,在线段AB 上取点Q ,

满足AP QB AQ PB ?=?

,证明:点Q 总在某定直线上。

【巧解】(1)由题意:2222222211c a b

c a b ?=?

?+=???=-? ,解得22

4,2a b ==,所求椭圆方程为 22142x y += (2) 由AP QB AQ PB ?=? 得:|

|||QB PB =设点Q 、A 、B 的坐标分别为1122(,),(,),(

,)x y x y x y 。由题设知,,,AP PB AQ QB

均不为零,记AP AQ PB QB

λ== ,则0λ>且1λ≠,又A ,P ,B ,Q 四点共线,从而,AP PB AQ QB λλ=-=

于是 1241x x λλ-=

-, 1211y y λλ-=-, 121x x x λλ+=+, 12

1y y y λλ

+=+

从而

22212241x x x λλ-=-, ① 222

122

1y y y λλ-=-, ② 又点A 、B 在椭圆C 上,即

221124,x y += ③ 222224,x y += ④

①+②2?并结合③,④得424x y +=,即点(,)Q x y 总在定直线220x y +-=上。

【例2】(2004年,辽宁卷)设椭圆方程为14

2

2

=+y x ,过点M (0,1)的直线l 交椭圆于点A 、B ,O 是坐标原点,点P 满足)(21+=,点N 的坐标为)2

1

,21(,当l 绕点M 旋转时,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巧解】直线l 过点M (0,1)设其斜率为k ,则l 的方程为.1+=kx y

记),(11y x A 、),,(22y x B 由题设可得点A 、B 的坐标),(11y x 、),(22y x 是方程组

??

???=++=14122y

x kx y 的解. 将①代入②并化简得,032)4(22=-++kx x k ,所以

??????

?+=++-=+.48,42221221k y y k

k x x 于是 ).44

,4()2,2()(212

22121k k k y y x x ++-=++=+=

设点P 的坐标为),,(y x 则

???

???

?+=+-=.44,422

k y k k x 消去参数k 得0422=-+y y x ③ 当k 不存在时,A 、B 中点为坐标原点(0,0),也满足方程③,所以点P 的轨迹方

程为.042

2=-+y y x

巧练一:(2008年,全国I 卷)直线1=+b

y

a x 通过点)sin ,(cos ααM ,则有 ( )

A .12

2

≤+b a

B . 12

2≥+b a C . 11122≥+b a D . 11122≤+b

a

巧练二: 如图,已知直线l 与抛物线y x 42

=相切于点P (2,1),且与x 轴交于点A ,O 为

① ②

坐标原点,定点B 的坐标为(2,0).

(I )若动点M 满足0||2=+?,求点M 的轨迹C ;

(II )若过点B 的直线l ′(斜率不等于零)与(I )中的轨迹C 交于不同的两点E 、F (E

在B 、F 之间),试求△OBE 与△OBF 面积之比的取值范围.

十二、交轨法

如果所求轨迹是两条动曲线(包括直线)的交点所得,其一般方法是恰当地引进一个参数,写出两条动曲线的方程,消去参数,即得所求的轨迹方程,所以交轨法是参数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例1】已知椭圆C :1

2

222

=+b y a x 36)0(的离心率为>>b a ,短轴一个端点到右焦点F 的距离为3.

(Ⅰ)求椭圆C 的方程;

(Ⅱ)设直线l 经过椭圆的焦点F 交椭圆C 交于A 、B 两点,分别过A 、B 作椭圆的两条切

线,A 、B 为切点,求两条切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

【巧解】(Ⅰ)设椭圆的半焦距为c

,依题意c a a ?=

???=?

解之得2=c

1b ∴=,∴所求椭圆方程为2

213

x y +=.

(Ⅱ)由(I )知)0,2(F ,设),(11y x A ,),(22y x B ,),(00y x P ,对椭圆2

213

x y += 求导:

0232='+y y x ,即y

x y 3-=',则过A 点的切线方程PA 为

)(311

1

1x x y x y y --

=- 整理得3311=+y y x x ① 同理过B 点的切线方程PB 为3322=+y y x x ②,又),(00y x P 在两切线PA 、PB 上,∴330101=+y y x x

330202=+y y x x ,因此,),(11y x A ,),(22y x B 两点在均在直线3300=+y y x x 上, 又∵)0,2(F 在直线3300=+y y x x 上,∴303200=?+y x ,即2

2

30=x 为交点P 的轨迹方程

【例2】过抛物线C :2x y =上两点M ,N 的直线l 交y 轴于点P (0,b ). (Ⅰ)若∠MON 是钝角(O 为坐标原点),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

(Ⅱ)若b=2,曲线C 在点M ,N 处的切线的交点为Q.证明:点Q 必在一条定直线上 运动.

【巧解】(Ⅰ)设点M ,N 坐标分别为).,(),,(),)(,(),,(2

2221121222211x x x x x x x x x x ==≠则由

题意可设直线l 方程为y=kx+b,?????-=?=+>+=?∴=--???+==b

x x k x x b k b kx x y b kx y x y 2

121222

04,0得消去由

的取值范围是不成立三点不共势此时得由且是钝角6).1,0(.1cos ,,,.

10,0.

1cos ,0cos ,22

22121 b MON N M O b b b x x x x ON OM MON MON MON ∴-=∠<<<+-=+=?-≠∠=

∠∴∠

(Ⅱ)当b=2时,由(Ⅰ)知???-=-=?=+,2,2

121b x x k x x

∵函数y=x 2的导数y ′=2x ,

抛物线在),(),,(2

22211x x N x x M 两点处切线的斜率分别为,2,221x k x k N M ==∴在点M ,N 处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

2,2,2,,2),(),()(2),(2).

(2:),

(2:212121222

21121222

21121上运动点在定直线即满足的坐标解得交点由-=∴?

????-==????

?

?=+=

≠??

???-=--=--=--=-y Q y k x x x y x x x y x Q x x x x x x y x x x x y x x x x y l x x x x y l N M

巧练一:已知定点A (1,0)和定直线1-=x 上的两个动点E 、F ,满足⊥,动点P 满足OP FO OA EP //,//(其中O 为坐标原点). (Ⅰ)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Ⅱ)设直线l 经过点)0,1(M 与轨迹C 交于A 、B 两点,分别过A 、B 作轨迹C 的两条切

线,A 、B 为切点,求两条切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

巧练二:如图,在以点O 为圆心,|AB |=4为直径的半圆ADB 中,OD ⊥AB ,P 是半圆弧上一点,∠POB =30°. 曲线C 是满足||MA |-|MB ||为定值的动点M 的轨迹,且曲线C 过点P . (Ⅰ)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曲线C 的方程; (Ⅱ)设过点D 的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E 、F . 分别过E 、F .作轨迹C 的两条切线,E 、F .为切点,

求两条切线的交点Q 的轨迹方程。

十三、几何法

利用平面几何或解析几何的知识分析图形性质,发现动点运动规律,然后得出题目结论的方法叫做几何法。

【例1】(2008年,浙江卷)已知a 、b 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c 满足

||,0)()(c c b c a 则=-?- 的最大值是( )

(A )1

(B )2

(C )2

(D )

2

2 【巧解】不妨设以a 、b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且)0,1(=a ,

1,0(=b ),(y x =由已知0)()(=-?-c b c a 得0||)(2=+?+-?,

整理得02

2

=--+y x y x 即21)21()21(22=-+-

y x ,所以向量的坐标是以)2

1

,21(为圆心, 2

2

为半径的一个圆且过原点,故||c 的最大值即为圆的直径为2,故本题选(C ) 【例2】(2008年,江苏卷)若AB=2,AC=ABC S BC ?则,2的最大值 .

【巧解】建立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设),(y x C ,)0,0(A ,)0,2(B ,由BC AC 2=

即||2||BC AC =,∴222

2)2(2y x y x +-=

+,

化简得08822=++-y x x

配方得8)4(22=+-y x ,所以C 点轨迹是以)0,4(D 为圆心,

22为半径的一个圆(除去与x 轴的两个交点)

,所以当C 点纵坐标绝对值为22,即22||=y 时,ABC S ?有最大值为

222

2

22=?,所以答案为22 巧练一:已知)1

,1(m

m m m A -+

,)0,1(B ,其中0

2=+++

+-y x y x ,则y x +2的最大值

等于 .

十四、弦中点轨迹法

有关弦中点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过定点且被定点平分的弦;平行弦的中点轨迹;过定点的弦重点轨迹。“点差法”解决有关弦中点问题较方便,要点是巧代斜率。 【例1】(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已知抛物线C 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为)0,1(F ,直

线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中点为(2,2),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巧解】由)0,1(F 知抛物线C 的方程为x y 42

=,设),(11y x A ,),(22y x B ,代入抛物线方程则有:12

14x y =,22

24x y =,两式相减有)(4212

22

1x x y y -=-, 即

4)(4)(21212

12

1=+?=+--y y k y y x x y y ,又421=+y y ,∴44=k ,即1=k 。

故AB l :22-=-x y ,即x y =,∴本题应填x y =

【例2】椭圆12

2=+by ax 与直线x y -=1交于A 、B 两点,若过原点与线段AB 中点

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

30,则

b

a

的值为 ( )

(A )

4

3 (B )

3

3 (C )

2

3 (D )3

【巧解】设AB 的中点为),(00y x M ,),(11y x A ,),(22y x B ,则0212x x x =+

0212y y y =+,又???=+=+11

2

22

2

2121by ax by ax ,两式相减,得 0))(())((21212121=-++-+y y y y b x x x x a ,

即0)(2)(2210210=-+-y y by x x ax ,∴

10

0212

1-=-=--by ax x x y y

∴100=by ax ,又3

3

30tan 000=

=x y ,∴33=b a ,故选(B )

巧练一:若椭圆122=+ny mx 与直线01=-+y x 交于A 、B 两点,过原点与线段AB

中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2

2

,则m n 的值为 .

巧练二:若椭圆19

362

2=+y x 的弦被点)2,4(P 平分,则此弦所在直线的斜率是为 . 十五、比较法

现实世界的同类量之间,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两个可以比较大小的量a 和b ,若0=-b a ,0>-b a ,0<-b a ,则它们分别表示b a =,b a >,b a <,我们把根据两个量的差的正、负或零判断两个量不等或相等的方法叫做差式比较法;当两个量均为正值时,有时我们又可以根据

1=b a

,1>b a 或1

a 来判断

b a =,b a >,b a <,这个方法叫做商式比较法。这两种方法在数列与函数、不等式交汇问题中应用广泛。 比较法之一(作差法0步骤:作差——变形——定号——结论 (1)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2)变形: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变形手段,将“差”化成“积”。 (3)定号:就是确定是大于0,还是等于0,还是小于0,最后下结论。 概括为“三步,一结论”,这里的“定号”是目的,“变形”是关键。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把式子灵活变形,通过作商或将它们的平方差来

比较大小。

【例1】已知数列{}n a 中,11=a ,且点))(,(*1N n a a P n n ∈+在直线01=+-y x 上 (1)求{}n a 的通项公式; (2)若函数)2,(1

...11)(21≥∈++++++=

n N n a n a n a n n f n

求函数)(n f 的最小值. 【巧解】(1) 点),(1+n n a a P 在直线01=--y x 上,即11=-+n n a a 且11=a ∴数列}{n a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n n a n =?-+=∴1)1(1

n a n =∴

(2)n n n n f 212111)(+++++=

, 2

21

121213121)1(+++++++++=+n n n n n n f

01

1

22122111221121)()1(=+-+++>+-+++=-+∴n n n n n n n f n f

)(n f ∴是单调递增的,故)(n f 的最小值是12

7

)2(=f

【例2】(Ⅰ)已知函数n S x x x f .263)(2-+-=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点(n ,S n )

(n ∈N*),在曲线2)(+=x f y 上,求a n .

(Ⅱ)在(Ⅰ)的条件下,若6

,)

2

1

(1

n

n n n n b a c b ?=

=-,且T n 是数列{c n }的前n 项和.试问T n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T n 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巧解】(Ⅰ)点(n ,S n )在曲线()2y f x =+上,所以236.n s n n =-+

当n =1时,a 1= S 1=3,当n ≥2时,a n = S n - S n -1=9-6n ,

96.n a n ∴=-

(Ⅱ)1

1119611

()

,()(32)(),2

6622n n n n n n n n b c a b n ---==

==- 211111

()(32)().222

n n n T c c c n ∴=+++=-++-

利用错位相减法,1(21)() 1.2

n

n T n ∴=+-

高考数学《数列》大题训练50题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2012?上海)已知数列{a n}、{b n}、{c n}满足.(1)设c n=3n+6,{a n}是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当b1=1时,求b2、b3的值; (2)设,.求正整数k,使得对一切n∈N*,均有b n≥b k; (3)设,.当b1=1时,求数列{b n}的通项公式. 2.(2011?重庆)设{a n}是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1=2,a3=a2+4. (Ⅰ)求{a n}的通项公式; ( (Ⅱ)设{b n}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数列{a n+b n}的前n项和S n. 3.(2011?重庆)设实数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1=a n+1S n(n∈N*). (Ⅰ)若a1,S2,﹣2a2成等比数列,求S2和a3. (Ⅱ)求证:对k≥3有0≤a k≤. 4.(2011?浙江)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的首项a1为a(a∈R)设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且,,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及S n; ` (Ⅱ)记A n=+++…+,B n=++…+,当a≥2时,试比较A n与B n的大小. 5.(2011?上海)已知数列{a n}和{b 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 n=3n+6,b n=2n+7(n∈N*).将集合{x|x=a n,n∈N*}∪{x|x=b n,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数列c1,c2,

(1)写出c1,c2,c3,c4; (2)求证:在数列{c n}中,但不在数列{b n}中的项恰为a2,a4,…,a2n,…; (3)求数列{c n}的通项公式. 6.(2011?辽宁)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0,a6+a8=﹣10 * (I)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II)求数列{}的前n项和. 7.(2011?江西)(1)已知两个等比数列{a n},{b n},满足a1=a(a>0),b1﹣a1=1,b2﹣a2=2,b3﹣a3=3,若数列{a n}唯一,求a的值; (2)是否存在两个等比数列{a n},{b n},使得b1﹣a1,b2﹣a2,b3﹣a3.b4﹣a4成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若存在,求{a n},{b n}的通项公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8.(2011?湖北)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正数的和等于15,并且这三个数分别加上2、5、13后成为等比数列{b n}中的b3、b4、b5. (I)求数列{b n}的通项公式; ] (II)数列{b n}的前n项和为S n,求证:数列{S n+}是等比数列. 9.(2011?广东)设b>0,数列{a n}满足a1=b,a n=(n≥2)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4)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n,2a n≤b n+1+1.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及例题

时间+汗水≠效果 苦学、蛮学不如巧学 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 整体法隔离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法加速度分解法加速度合成法速度分解法速度合成法图象法补偿法(又称割补法)微元法对称法假设法临界条件法动态分析法利用配方求极值法等效电源法相似三角形法矢量图解法等效摆长法 等效重力加速度法特值法极值法守恒法模型法模式法转化法气体压强的参考液片法气体压强的平衡法气体压强的动力学法平衡法(有收尾速度问题)穷举法通式法 逆向转换法比例法推理法密度比值法程序法等分法动态圆法放缩法电流元分析法估算法节点电流守恒法拉密定理法代数法几何法 第二部分部分难点巧学 一、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其方向 二、利用动态分析弹簧弹力 三、静摩擦力方向判断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物体的受力分析 六、透彻理解加速度概念 七、区分s-t 图象和v-t图象 八、深刻领会三个基础公式 九、善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重要推论 十、抓住时空观解决追赶(相遇)问题 十一、有关弹簧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解题技巧 十二、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整体法与隔离法 十三、熟记口诀巧解题 十四、巧作力的矢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十五、巧用图解分析求解动态平衡问题 十六、巧替换、化生僻为熟悉,化繁难就简易

十七、巧选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环节 十八、巧用“两边夹”确定物体的曲线运动情况 十九、效果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宝 二十、平抛运动中的“二级结论”有妙用 二十一、建立“F供=F需”关系,巧解圆周运动问题 二十二、把握两个特征,巧学圆周运动 二十三、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STS问题 二十四、巧用黄金代换式“GM=R2g” 二十五、巧用“比例法”——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钥匙 二十六、巧解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三种方法 二十七、巧记同步卫星的特点——“五定” 二十八、“六法”——求力的功 二十九、“五大对应”——功与能关系 三十、“四法”——判断机械能守恒 三十一、“三法”——巧解链条问题 三十二、两种含义——正确理解功的公式,功率的公式 三十三、解题的重要法宝之一——功能定理 三十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总功为零吗——摩擦力的功归类 三十五、“寻”规、“导”矩学动量 三十六、巧用动量定理解释常用的两类物理现象 三十七、巧用动量定理解三类含“变”的问题 三十八、动量守恒定律的“三适用”“三表达”——动量守恒的判断 三十九、构建基本物理模型——学好动量守恒法宝 四十、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体问题 四十一、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过程问题 四十二、从能量角度看动量守恒问题中的基本物理模型——动量学习的提高篇四十三、一条连等巧串三把“金钥匙”

数学高中巧学巧解大全

《高中数学巧学巧解大全》目录 第一部分高中数学活题巧解方法总论 第一篇数学具体解题方法 代入法直接法定义法参数法交轨法几何法弦中点轨迹求法比较法基本不等式法 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反证法换元法构造法数学归纳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序轴标根法向量平行法向量垂直法同一法累加法累乘法倒序相加法分组法公式法错位相减法裂项法迭代法角的变换法公式的变形及逆用法降幂法升幂法“1”的代换法引入辅助角法三角函数线法构造对偶式法构造三角形法估算法待定系数法特殊优先法先选后排法捆绑法插空法间接法筛选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 回代法(验证法)特殊图形法分类法运算转换法结构转换法割补转换法导数法象限分析法补集法距离法变更主元法差异分析法反例法阅读理解法信息迁移法 类比联想法抽象概括法逻辑推理法等价转化法根的分布法分离参数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第二篇数学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整体思想 第三篇数学逻辑方法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归纳法抽象与概括类比法 第二部分部分难点巧学 一、看清“身份”始作答——分清集合的代表元素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 二、集合对实数说:你能运算,我也能!——集合的运算(交、并、补、子等) 三、巧用集合知识确定充分、必要条件 四、活用德摩根定律,巧解集合问题 五、“补集”帮你突破——巧用“补集思想”解题 六、在等与不等中实现等价转化——融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为一体 七、逻辑趣题欣赏 八、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概念——谈对映射概念的掌握 九、函数问题的灵魂——定义域 十、函数表达式的“不求”艺术 十一、奇、偶函数定义的变式应用 十二、巧记图象、轻松解题 十三、特殊化思想 十四、逆推思想 十五、构造思想 十六、分类思想 十七、转化与化归思想 十八、向量不同于数量、向量的数量积是数量 十九、定比分点公式中应注意λ的含义 二十、平移公式中的新旧坐标要分清 二十一、解斜三解形问题,须掌握三角关系式 二十二、活用倒数法则巧作不等变换——不等式的性质和应用 二十三、小小等号也有大作为——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 二十四、“抓两头,看中间”,巧解“双或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 二十五、巧用均值不等式的变形式解证不等式 二十六、不等式中解题方法的类比应用 二十七、吃透重点概念,解几学习巧入门 二十八、把握性质变化,解几特点早领悟 二十九、重点知识外延,概念的应用拓展 三十、把握基本特点,稳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十一、巧记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圆锥曲线方程的焦点位置 三十二、巧用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 三十三、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 三十四、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三十五、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定值问题、参数范围问题 三十六、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基础——平面的基本性质 三十七、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异面 三十八、从“低(维)”到“高(维)”,判定线面、面面的平行,应用性质则相反 三十九、相互转化——研究空间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利器” 四十、找(与所求角有关的线)、作(所缺线)、证(为所求)、算(其值)—— 解空间角问题的步骤 四十一、作(或找垂线段)、证(为所求)、算(长度)——解距离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十二、直线平面性质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棱柱、棱锥 四十三、突出球心、展示大圆、巧作截面——解有关球问题的要点 四十四、排列、组合问题的巧解策略 四十五、二项式定理的要点透析 四十六、正确理解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 四十七、要正确理解事件、准确判定事件属性

2020新课改高考数学小题专项训练12

2020新课改高考数学小题专项训练12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20新课改高考数学小题专项训练12 1.设集合P ={3,4,5},Q ={4,5,6,7},定义P ★Q ={(则 P ★Q 中 元素的个数为 ( ) A .3 B .7 C .10 D .12 2.函数的部分图象大致是 ( ) A B C D 3.在的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是首项为-2,公差为3的等 差数列的 ( ) A .第13项 B .第18项 C .第11项 D .第20项 4.有一块直角三角板ABC ,∠A =30°,∠B =90°,BC 边在桌面上,当三角板所在平面与 桌面成45°角时,AB 边与桌面所成的角等于 ( ) A . B . C . D . 5.若将函数的图象按向量平移,使图象上点P 的坐标由(1,0)变为(2,2), 则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为 ( ) A . B . C . D . 6.直线的倾斜角为 ( ) },|),Q b P a b a ∈∈3 2 21x e y -?=π 765)1()1()1(x x x +++++4x 4 6 arcsin 6 π4 π4 10arccos )(x f y =a 2)1(-+=x f y 2)1(--=x f y 2)1(+-=x f y 2)1(++=x f y 0140sin 140cos =+?+?y x

A .40° B .50° C .130° D .140° 7.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10,20,2;(20,30,3; (30,40,4;(40,50,5;(50,60,4;(60,70,2. 则样本在 区间(10,50上的频率为 ( ) A .0.5 B .0.7 C .0.25 D .0.05 8.在抛物线上有点M ,它到直线的距离为4,如果点M 的坐标为(), 且的值为 ( ) A . B .1 C . D .2 9.已知双曲线,在两条渐近线所构成 的角中, 设以实轴为角平分线的角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 B . C . D . 10.按ABO 血型系统学说,每个人的血型为A ,B ,O ,AB 型四种之一,依血型遗传学, 当且仅当父母中至少有一人的血型是AB 型时,子女的血型一定不是O 型, 若某人的血 型的O 型,则父母血型的所有可能情况有 ( ) A .12种 B .6种 C .10种 D .9种 11.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且正四面体的高为4,则球的表面积为 ( ) A .16(12-6 B .18 C .36 D .64(6-4 ]]]]]]]x y 42=x y =2n m ,n m R n m 则,,+∈2 12]2,2[),(122 22∈∈=-+e R b a b y a x 的离心率θθ]2 ,6[π π]2 ,3[π π]32,2[ππ),3 2[ ππ π)3πππ)2

巧学高中物理 动力学叠加系统

高中物理巧学妙解王 第二章 高频热点剖析 ---84--- 一、动力学中的叠加系统 在动力学中常会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叠放在一起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知识容量大、研究对象不单一、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几何条件隐蔽等特点,以致许多考生甚至教师对其求解感到困惑.下面就针对这类问题的求解思路作一总结. 一、无相对运动的叠加问题 这类问题因物体之间无相对运动,所以一般用整体法与隔离体求解,若系统内力已知,则用隔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外力;若系统外力为已知,则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内力. 【例1】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着质量为3kg 的小车A ,小车A 上又放着质量为2kg 的物体B ,现施加一水平推力F 在物体B 上,当F 逐渐增大到4N 时B 恰好在小车A 上相对于小车滑动;如 果将水平推力作用在A 上,且不使B 在A 上有相对滑动,则施加的最大推力max F 是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解析〗当推力F 小于4N 时,作用在A 上的静摩擦力使A 和B 一起加速运动;当F 增大到4N 以后,因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A 的加速度,故B 和A 之间将发生相对滑动.设A 、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max f ,当F 作用于B 时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内力max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 1()A B F m m a =+ ① max 1A f m a = ② 当外力F 作用在A 上时,则用隔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最大推力max F ,故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 max 2B f m a = ③ max 2()A B F m m a =+ ④ 联立①②③④得:max 6N F = 【例2】如图2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 物块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的上表面水平;当A 随B 一起沿斜面下滑时,A 、B 保持相对静止,求B 对A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 当A 随B 一起沿斜面下滑时,A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 、B 对A 竖直向上的支持力N 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而加速运动,如图3所示. 设B 的质量为M ,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 定律有:()sin ()M m g M m a θ+=+,解得: sin a g θ=. 再将A 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将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如图3所示,则有: cos sin cos x a a g θθθ==,2sin sin y a a g θθ== 所以有:sin cos x f ma mg θθ== 又2sin y mg N ma mg θ-== 得:2s N mgco θ=. 二、叠加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且有相对运动 这类情况中,叠加系统因受外力作用且加速度不同而存在相对运动,具体求解时一般采用隔离法,即“锣当锣打,鼓作鼓敲”,认真分析系统内每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然后由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列方程,同时抓住叠加体之间的位移关系或几何条件列式,再联立求解. 【例3】如图4所示,一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 4kg M =,长为 1.4m L =,木板右端放一小滑块,滑块质量为1kg m =,其尺寸远小于L ,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μ=(210m/s g =). (1)用恒力F 作用在M 上,为使m 能从M 上滑落,F 大小的范围如何? (2)其他条件不变,若恒力22.8N F =始终作用在M 上,且最终使m 从M 上滑落,则m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多长? 〖解析〗(1)取滑块m 为研究对象,m 与木板M 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 N F F mg μμ== m 在滑动摩擦力f F 作用下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 214m/s f F a g m μ= == 取木板M 为研究对象,M 在拉力F 和滑动摩擦力f F 作用下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2f F F a M -= 使m 从M 上面滑落的条件是21a a >,即 f f F F F M m ->. 联立以上四式可解得:()20N F M m g μ>+= (2)设m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为t ,恒力22.8N F =时M 的加速度为:22 4.7m/s f F F a M -= = 小滑块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为:2111 2x a t = 木板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为:2221 2 x a t = 则有:21x x L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2s t = 【例4】物体A 的质量 1kg m =,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车B 的质量为0.5kg M =、长1m L =,如图5所示. 某时刻A 以04m/s v =向右的初速度滑上木板B 的上表面,在A 滑上B 的同时,给B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忽略物体A 的大小,已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μ=,重力加速度取210m/s g =.试求: (1)若5N F =,物体A 在小车上运动时相对小车滑行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高中期末考试高效复习的方法

高中期末考试高效复习的方法 高中期末考试复习的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复习会有不同的侧重面,但有一点应该是要共同注意的。 就是期末复习应该抓住重要的内容、主要的规律和基本的方法,而不是去把很多精力和时间化在解决、攻克一些疑难问题上,或者去作尽可能多的不必要的记忆,期望考试时候能够用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存在着这种心理的)。 要抓住学科的重点内容,它决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专题复习,形成体系。 围绕专题复习,那往往要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搞清楚章节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或者说,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总体框架和主线索。 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列出诸如《学科知识系统表》是一个好的办法。 对理科科目来说,可以围绕专题适当做些综合题或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温古而知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达到的。 二、梳理方法、突出重点。 要搞清楚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而少追求一些特殊的巧解;不在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记忆上化工夫、浪费时间。

最基础最一般的思路和方法往往也就是最重要的、适用性最广泛的,这是首先要掌握好的。 目前的考试形式主要还是书面笔试,在复习中离不开做一定数量的练习。 做练习(作业、试卷)本身就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实践。 听课听懂了,看书理解了,一定要多动动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完成一定数量的书面练习,是绝不能达到知识的消化和掌握的。 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记忆能力是关键。 记忆水平的高低,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再现和能不能复做,以及再认、再现、复做的质量。 在理解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归纳的方法,它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有时要记忆的事物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 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是大多数同学的基本任务。 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思路、规律和方法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基础。 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包括试卷内容的百分之七十都属于这部分。 因此对于三分之二的同学来讲,这些内容是你的重点所在,不要在旁支末节知识上、特殊性的巧解上投入你的精力。

高中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高中数学巧学巧解大全 第一部分 高中数学活题巧解方法总论 一、代入法 若动点),(y x P 依赖于另一动点),(00y x Q 而运动,而Q 点的轨迹方程已知(也可能易于求得)且可建立关系式)(0x f x =,)(0x g y =,于是将这个Q 点的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或求得)曲线的方程,化简后即得P 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代入法,又称转移法或相关点法。 【例1】(2009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曲线C :2x y =与直线l :02=+-y x 交于两点 ),(A A y x A 和),(B B y x B ,且B A x x <,记曲线C 在点A 和点B 之间那一段L 与线段AB 所围 成的平面区域(含边界)为D .设点),(t s P 是L 上的任一点,且点P 与点A 和点B 均不重合.若点Q 是线段AB 的中点,试求线段PQ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巧解】联立2 x y =与2+=x y 得2,1=-=B A x x ,则AB 中点)2 5 ,21(Q , 设线段PQ 的中点M 坐标为),(y x ,则2 2 5,2 21 t y s x +=+=, 即2 52,2 12- =-=y t x s ,又点P 在曲线C 上, ∴2 )2 12(2 52-=- x y 化简可得8 112 + -=x x y ,又点P 是L 上的任一点, 且不与点A 和点B 重合,则221 21<-<-x ,即4 541<<-x , ∴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8 112 + -=x x y (4 54 1<<- x ). 【例2】(2008年,江西卷)设),(00y x P 在直线m x =)10,(<<±≠m m y 上,过点P 作双 曲线12 2 =-y x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为A 、B ,定点M )0,(1 m 。 过点A 作直线0=-y x 的垂线,垂足为N ,试求AMN ?的重心G 所在的曲线方程。 【巧解】设1122(,),(,)A x y B x y ,由已知得到120y y ≠,且22111x y -=,22 221x y -=,(1)垂 线AN 的方程为:11y y x x -=-+, 由110y y x x x y -=-+??-=? 得垂足1111 (,)22x y x y N ++,设重心(,)G x y

高中物理复习-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金军 匀减速运动中的某些问题,用常规解法来解,步骤往往比较多,或似乎无法求解;如改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不仅能顺利求解,而且步骤也比较简便。此处所谓逆向思维是把运动的“末状态”当作“初状态”,而把物体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过来考虑。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的物体,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运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的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为:1:3:5,如把这题中的运动倒过来逆时间顺序考虑,可用上前面的规律,则可得答案为:5:3:1。 例2:一物体以4m/s2的加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求物体停止前的第2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按常方法考虑似乎缺少条件,无法求解。如改用逆思维,将物体看成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4m/s2的匀加速运动,它在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与题目所求的物体在静止前的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 s=at22/2- at12/2=4×22/2- 4×12/2=6m。 例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上滑,最远可达b点,e为ab的中点,已知物体由a到e的时间为t0,则它从e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 ] A.t0 B.(2-1)t0 C.2 (2+1)t0 D. (22+1)t0 解析:由逆向思维可知物体从b到e和从e到a的时间比为:1:(2-1);即:t:t0= 1:(2-1),得t= (2+1)t0,由运动的对称性可得从e到b和从b到e的时间相等,所以从e 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2t,即 2 (2+1)t0,答案为C。 例4: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下来。若物体在最初5s内通过的路程与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1:5,求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时间大于5s,但比10s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无法确定。下图是按运动时间大于10s画出的示意图。 设总的运动时间为t,用逆向思维考虑,将物体看成 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s2=at22/2=25a/2 (1) s1=at2/2- a(t- t1)2/2 (2) 又:s1:s2=11:5 (3) 联立(1)、(2)、(3)解得:t=8s

高考理科数学小题训练

高三理科数学选择、填空训练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若复数z 满足i iz 21+=,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在复平面上复数z 对应的点的坐标为( ) (A ))1,2(-- (B ))1,2(- (C ))1,2( (D ))1,2(- (2)已知全集U R =,集合{ } 021x A x =<<,{} 3log 0B x x =>, 则()U A C B =( ) (A ){} 0x x < (B ){}0x x > (C ){}01x x << (D ){} 1x x >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DC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一个三等分点, 那么EF =( ) (A ) AD AB 31 21- (B )1142AB AD + (C ) 1132AB AD + (D )12 23 AB AD - (4)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472a a +=,568a a ?=-,则110a a +=( ) (A )7 (B )7- (C )5- (D )5 (5)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1,1)N ,若(3)0.977P ξ<=, 则(13)P ξ-<<=( ) (A )0.683 (B )0.853 (C )0.954 (D )0.977 (6)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2 c (c 为双曲线的半焦距),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 37 (B )273 (C )73 (D )7 7 3 (7)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65911a a =,则119 S S =( ) (A )1 (B )1- (C )2 (D ) 1 2

(完整版)常用的巧算和速算方法

小学数学速算与巧算方法例解【转】 速算与巧算 在小学数学中,关于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怎么样才能算得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我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综合应用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或利用和、差、积、商变化规律及有关运算公式,选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速算和巧算不仅能简便运算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又会算得又快又准确。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提高物理成绩的利器——巧学妙解王

第一章、方法与技巧讲解 1、整体法 整体法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用 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整体法的思维特点就是本着整体观念,对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是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在物理中的具体应用,它把一切系统均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揭示事物 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而不必追究系统内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每个运动阶段的细节,因而避免了中间量的繁 琐推算,简捷巧妙地解决问题。整体质量等于它们的总质量;整体电量等于它们电量代数和。 整体法适用于求系统所受的外力,作为整体的几 个对象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系统内力不需考虑,只需考 虑系统外的物体对该系统的作用力,故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例1】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三角形木块abc ,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12m m 、的两个 物体,且12m m >,如图1-1所示,若三角形木块和两 个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 ) A 、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的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因 12m m 、、12θθ、的数值均未给出;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解析〗由于三角形木块和斜面上的两个物体都是静止的,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如图1-2所示,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12()m m M g ++和地面的支持力N F 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无任何滑动趋势,因此 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所以D 正确. 【例2】如图1-3所示,人和车 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人用水平力F 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如果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能求解,事实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作一个整体,对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 ,所以有:2()F M m a =+,解得:2F a M m =+ 【例3】有一个直角架AOB ,OA 水 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OA 上套有小环P ,OB 上 套有小环Q ,两个环的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 图1-4所示。现将P 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两环再次 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相比,OA 杆对P 环的支持力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 变化情况是( ) A .N 不变,T 变大 B .N 不变,T 变小 C .N 变大,T 变小 D .N 变大,T 变大 〖解析〗先把P Q 、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如图1-5所示, 则绳对两环的拉力为内力,不必考 虑,又因OB 杆光滑,则杆在竖直 方向上对Q 无力的作用,所以整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OA 杆对它的支持力,所以N 不变,始终等于P Q 、的重力之和。再以Q 为研究 对象,因OB 杆光滑,所以细绳拉 力的竖直分量等于Q 环的重力,当P 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发现细绳和竖直方向夹角 α变小,所以在细绳拉力的竖直分量不变的情况下, 拉力T 应变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例4】在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置两个物体A B 、如图 1-6所示,1kg A m =,2kg B m =,它们之间用不可伸长 的细线相连,细线质量忽略不计, A B 、分别受到水平向左拉力110N F =和水平向右拉力240N F =的作用,求A B 、间细线 的拉力. 〖解析〗由于细线不可伸长,A B 、有共同的加速度, 则共同加速度为:2214010 10m/s 12 A B F F a m m --===++ 对于A 物体:受到细线向右拉力F 和1F 拉力作用,由 牛顿第二定律得:1 A F F m a -= 即11011020N A F F m a =+=+?= 【例5】 如图1-7 示,质量为M 的 图1-1 图1-2 O P A Q B 图1-4 图1-5 A F 1 B F 2 图1-6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高考数学复习小题训练15

高考数学复习小题训练15

高考数学复习小题训练(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设集合{}2,1=A ,则满足{}3,2,1=B A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A .1 B .3 C .4 D .8 2.“1=a ”是“函数a x x f -=)(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设π20<≤x ,且x 2sin 1-=,cos sin x x -则 A .0≤x ≤ B .4π≤x ≤45π C .4π≤x ≤47π D .2 π≤x ≤23π 4.函数)11 2lg(-+=x y 的图象关于( )对称; ....A y x B x C y D =直线轴轴原点 5.在正方体ABCD -A 1BC 1D 1中,点P 在线段AD 1上运动, 则异面直线CP 与BA 1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 A.02πθ<< B.02πθ<≤ C. 30πθ≤≤ D.03πθ<≤ 6.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 1 log 2 *∈++=N n n n a n ,设{}n a 的前n 项 的和为n S ,则使5 -

赛),决出每个组的一、二名,然后又在剩下的12个队中按积分取4个队(不比赛),共计16个队进行 淘汰赛来确定冠亚军,则一共需比赛( )场次 A.53 B.52 C.51 D.50 8.若将))((b x a x --逐项展开得ab bx ax x +--2 ,则2 x 出现的频率 为14,x 出现的频率为1 2 ,如此将))()()()((e x d x c x b x a x -----逐项展开后,3 x 出现的频率是( ) 32 5 .51.61.165.D C B A 9.若m 是一个给定的正整数,如果两个整数b a ,用m 除所 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 与b 对模m 同余,记作[mod()]a b m ≡,例如:513[mod(4)]≡.若:2008 2[mod(7)]r ≡,则r 可以为( ) .1.2.3.4A B C D 10.如图,过抛物线)(022 >=p px y 的焦点F 的直线l 交抛物线于点A 、B ,交其准线于点C ,若 BF BC 2=,且3=AF ,则此抛物线的方程为 ( ) A .x y 232= B .x y 92= C .x y 2 9 2 = D .x y 32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11、设函数 2 (1)(1)()41 (1) x x f x x x ?+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匀减速运动中的某些问题,用常规解法来解,步骤往往比较多,或似乎无法求解;如改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不仅能顺利求解,而且步骤也比较简便。此处所谓逆向思维是把运动的“末状态”当作“初状态”,而把物体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过来考虑。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的物体,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运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的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为:1:3:5,如把这题中的运动倒过来逆时间顺序考虑,可用上前面的规律,则可得答案为: 5:3:1。 例2:一物体以4m/s2的加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求物体停止前的第2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按常方法考虑似乎缺少条件,无法求解。如改用逆思维,将物体看成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4m/s2的匀加速运动,它在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与题目所求的物体在静止前的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 s=at22/2- at12/2=4×22/2- 4×12/2=6m。 例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上滑,最远可达b点,e为ab的中点,已知物体由a到e的时间为t0,则它从e 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 ]

A.t0 B.(2-1)t0 C.2 (2+1)t0 D. (22+1)t0 解析:由逆向思维可知物体从b到e和从e到a的时间比为:1:(2-1);即:t:t0= 1:(2-1),得t= (2+1)t0,由运动的对称性可得从e到b和从b到e的时间相等,所以从e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2t,即2 (2+1)t0,答案为C。 例4: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下来。若物体在最初5s内通过的路程与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1:5,求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时间大于5s,但比10s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无法确定。下图是按运动时间大于10s画出的示意图。 设总的运动时间为t,用逆向思维考虑,将物体看成 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s2=at22/2=25a/2 (1) s1=at2/2- a(t- t1)2/2 (2) 又:s1:s2=11:5 (3) 联立(1)、(2)、(3)解得:t=8s

36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巧解妙算大全4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式题的巧解妙算(四) 1.特殊数题(1)21-12 当被减数和减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零除外)交叉相等时,其差为被减数与减数十位数字的差乘以9。 因为这样的两位数减法,最低起点是21-12,差为9,即(2-1)×9。减数增加1,其差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一个9,故31-13=(3-1)×9=18。减数从12—89,都可类推。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十倍、百倍、千倍……,常数9也相应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其差不变。如 210-120=(2-1)×90=90, 0.65-0.56=(6-5)×0.09=0.09。 (2)31×51 个位数字都是1,十位数字的和小于10的两位数相乘,其积的前两位是十位数字的积,后两位是十位数字的和同1连在一起的数。 若十位数字的和满10,进1。如 证明:(10a+1)(10b+1)

=100ab+10a+10b+1 =100ab+10(a+b)+1 (3)26×86 42×62 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十位数字的积与个位数字的和为积的前两位数,后两位是个位数的积。若个位数的积是一位数,前面补0。 证明:(10a+c)(10b+c) =100ab+10c(a+b)+cc =100(ab+c)+cc (a+b=10)。 (4)17×19 十几乘以十几,任意一乘数与另一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原式=(17+9)×10+7×9=323 证明:(10+a)(10+b) =100+10a+10b+ab =[(10+a)+b]×10+ab。 (5)63×69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相乘,用一个乘数与另个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十位数字,再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