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精炼版)【针对教师招考】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精炼版)【针对教师招考】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精炼版)【针对教师招考】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1.课程性质:

①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②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基础)

③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4)体现科学探究精神

(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3.设计思路(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1)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

(4)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5)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

(6)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4.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6.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

①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②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③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④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学知识与技能

①逐步加深对自然科学中一些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能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

②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④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⑤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⑥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③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具备探究与创新的初步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意见,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敢于改变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交流、分享与写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①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中的作用,了解科学发展带来的重大的技术发明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初步认识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

③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又带来新的问题;了解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初步懂得适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④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还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⑤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7.科学探究:

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探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

8.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①观察技能。包括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和全面的观察,能描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②实验技能。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

③合理合法地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如从教材或工具书中,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或从有关部门获得数据,或通过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等手段收集信息。

此外,科学探究过程始终贯穿着各种思维活动,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在科学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

9.教学建议:

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

②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③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④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⑤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0.教学评价的目标:

①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最重要的学习目标;

②总结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并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③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步的关注;

④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过程和需求;

⑤确定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作为分类和选拔的依据;

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教学。

11.评价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评价应以课标为基本依据,要能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②发展性原则。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③科学性原则。评价必须科学规范,以保证评价信息客观、准确,确保评价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

④多元化原则。不仅要有外部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⑤公平性原则。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避免因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12.主要的评价方法

①实践活动评价: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科学制作、问题研讨、角色扮演等。

②书面测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要改变以知识记忆为主、脱离实际的内容,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③个人成长记录: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记录学生科学学习的成长经历。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成绩等。

④连续观察与面谈:通过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或面谈,记录学生在科学课程达成目标上的表现,从而做出评价。

13.科学技术史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通过科学家获取成功与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案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培养为获得真知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②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科学过程、方法、概念、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实现科学知识的建构,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③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已有的结论也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④使学生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前人如何处理竞争、利益与合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处理道德与伦理规范、价值因素、社会责任、继承与发扬、成果共享和荣誉分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提高综合素质。

⑤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创新可能遭遇来自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的阻力,一些科学家为此牺牲了个人幸福乃至性命。

科学课程中适当引入科学技术史,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补充手段,因此不应作为新的知识来考核,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来体现。

14.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

①要强调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要避免对科学传奇故事的过分渲染甚至误传。

③科学技术史融入课程时,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④作为拓展的阅读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完成读书报告或调研报告,以锻炼收集、处理、表达信息能力。

⑤可以介绍我国古代一些长期领先的科学技术,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其文化有所了解。

⑥教材编写者应带在教师参考书中编写有关内容供教师上课选用,并提出引用建议。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耀村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

科学课程标准说明

体现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 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精)

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对象问题。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 2、学生观问题。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3、学习方式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内容选择问题。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5、课程资源问题。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材不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 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 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 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 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 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 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 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 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 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 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 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 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审读意见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 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 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 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 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 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 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 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 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 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 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 概念;体会到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 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还能 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 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 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精炼版)

1.课程性质: ①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②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基础) ③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4)体现科学探究精神 (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3.设计思路(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1)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 (4)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5)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 (6)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4.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6.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 ①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②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③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④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学知识与技能 ①逐步加深对自然科学中一些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能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②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④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200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 张少华 一、简要介绍旧版科学课标 我手里拿的这本科学课程标准是2001版的,到现在已使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历程进行一下回顾,以前叫教学大纲,课程也不叫科学,而是叫自然,后来改叫科学。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2004年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2006年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重新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2011年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组与课标修订组成员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第八稿。目前还处于修订阶段,我们所使用的还是2001版的课标。所以我只能以2001版的科学课程标准来介绍,因为它是最原始的课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叫课程目标,第三个部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它叫做内容标准;第四个部分是课程实施建议,最后是附录。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地说明了标准产生的背景、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教学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规定了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接下来再说说,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共有6条。第一条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的是对象问题。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搞不好的话,我们小学的科学课程在小学里经常会被挤掉了。哪个语文、数学老师来要课,一要就要到了。而且很多地方因为条件问题,它就不开这门课,所以很多地方把科学课叫做“精英式”。科学嘛!少部分人学的东西。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科学这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他的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及地区方面的差异如何,都应该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反对这种“精英式”的科学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里面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器材都没有,老师就是在黑板上做实验。我国的科学教育,怎么谈得上科学教育呢? 第二个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解决的是学生观的问题。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去呵护它,怎么去发展它。 第三条理念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解决的是学习方式问题。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样的。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实践性强调从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解读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解读 科学内容由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六十三个三级主题构成,每一个二级主题下面都有“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个部分,而“内容标准”中列出了相应的三级主题,绝大部分三级主题配有相应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是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这三个主题就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个大的主题实际上也是一些统一的科学概念。比如能量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统一的重要概念。这样的整合,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物理教学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从科学的观念上、从更上位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来认识自然科学。对于每一个主题,标准又把它分成了若干二级主题,比如把物质分为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其它的两个主题也分成若干个二级主题,在每个二级主题的下面都具体的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2011版课标相对于2001版课标进行了如下修订: (一)、物质 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 删除了“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2) 把“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改成了“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 增加了“经历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 增加了“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新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 物质的属性 (1) 把“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改成“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用语言文字或图表述物质的这些物理性质。” (2) 把“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改为“知道质量的含义。” (3) 把“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改成了“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 把“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改为“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3. 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 (1) 增加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 把“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改成了“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3) 把“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改成了“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4. 新材料及其应用 (1) 把“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改成了“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 把“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改成了例题3“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增加了“能在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

最新(2011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培训考试试题

最新(2011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培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 )为宗旨的基础学科。 A.科学探究能力 B.科学素养 C.创新素养 D.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 B.自主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动手操作 3.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A.合作者 B.指导者 C.促进者 D.帮助者 4.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 A.探究活动 B.观察活动 C.实验操作 D.实验观察 5.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框图不包括:( )。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表达与交流 D.大胆想象 6.科学素养即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也包括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A.科学思维 B.科学意志 C.科学态度 D.科学判断 7.下列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性质论述的是( )。 A.面向全学生 B.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C.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D.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8.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A.成分和组成 B.变化和组成 C.运动和变化 D.运动和组成 9.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物质。 A.单一 B.合成 C.复合 D.复杂

10.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A.宇宙 B.微生物 C.人 D.大自然 11.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相互依存 C.相互包含 D.相互融合 12.工程技术的核心是()。 A.设计 B.构想 C.想象 D.实践 13.学情包括学生的前概念、()、能力水平等方面。 A.年龄 B.性别 C.学习动机 D.学习环境 14.课堂教学评价属于()。 A.过程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15.下列不属于慨念性知识的是()。 A.科学概念 B.科学现象 C.科学规律 D.科学理论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课程标准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A.科学知识 B.科学探究 C.科学态度 D.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2.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为载体。 A.物质科学 B.生命科学 C.地球与宇宙科学 D.人类科学 3. 科学态度目标包括()。 A.探究兴趣 B.实事求是 C.追求创新 D.合作分享 4.了解学情的方法有()。 A.测试 B.访谈 C.画图 D.观察 5.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A.教师观察 B.活动产品分析 C.学生成长记录袋 D.单元检测 6.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