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 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张翠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检测预习,掌握学情 (1)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及更.刮目相待()(3)、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刮; 3、小组互相评价,自主更正记忆 4、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5.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 6.齐读课文; 7.小组内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8、指名朗读,其他人倾听评价 9、学生结合注解自主疏通文意,教师观察、巡视、指导 10.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

最新劝学优秀教案(3课时)

《劝学》教案 高一第二周共三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段 一、课前三分钟 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 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 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 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 阅读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自主学习检测 (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舆.(yú)马 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 ..(qí)(jì) 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 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而行无过.矣 ...己则知明 (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劝学》优质教案精品文档.docx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 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 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 ,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 ,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 , 就是学习。可以说 , 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 为 , 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 , 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卿、当涂、务、博士……”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3、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对话。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 2、能够运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等词语。 情感目标: 1、学必有得,刻苦治学,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语句的翻译。 3、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谁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学 生)背诵。(教师)朱熹在这首诗后两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的思维 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作为吴国的开创者孙权,深 深地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劝勉他的爱将吕蒙要读书学习。今 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板书《孙权劝学》(二)司马光及作品 司马光,谁能讲一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讲述)司马光自 幼神童,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并主持编纂了《资 治通鉴》。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这本 书取名《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第一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读一读。 2、再读。第二遍,指名读,正音。 当涂 ...... ..孰.大有所益 ....非复吴下阿蒙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 4、齐读让学生齐读课文。 5、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6、讨论归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吕蒙大有长进的事。

优质课《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 读课文,根据标题,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 已”。已, 停止. (2) 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点名让学生读第2 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 段。 3. 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 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4 孙权劝学 【课前导入】 导入一“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须“勤奋”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导入二《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生答:吕蒙) 是的,但吕蒙年轻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后来怎么会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如何做的。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己于国都意义重大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探究法。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须“勤奋”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二、基础积累 1.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请看大屏幕,完成填空题。 (多媒体显示) (1)司马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2)《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共1 362年间的史事。 (学生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识记) 明确:(1)君实北宋政治史学 (2)资治通鉴编年战国五代 2.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你会读下面的字吗?请看大屏幕,给加点的字注音。 (多媒体显示) 卿.今当涂掌事( ) 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孰.若孤( ) (学生完成,互相订正。教师出示正确注音,学生练读) 正确读音:qīnɡ yé shè shú 3.文中有很多文言知识你掌握了吗?请看大屏幕,完成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卿今当涂 ..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见往事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优秀教案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 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docx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经典教学案例(孙 权劝学).docx 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卿、当涂、务、博士……”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3、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对话。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 主旨。 2、能够运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等词语。 情感目标: 1、学必有得,刻苦治学,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语句的翻译。 3、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谁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学生)背诵。(教师)朱熹在这首诗后两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的思维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作为吴国的开创者孙权,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劝勉他的爱将吕蒙要读书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 板书《孙权劝学》 (二)司马光及作品 司马光,谁能讲一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讲述)司马光自幼神童,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这本书取名《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第一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读一读。 2、再读。第二遍,指名读,正音。 当.涂孰.大有所益.非复.吴下阿蒙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 4、齐读让学生齐读课文。 5、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6、讨论归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吕蒙大有长进的事。 (四)译一译,想一想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能够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使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能够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你们说这件事有难度吗? 生(齐):有。 师:别人能听他劝吗? 生(齐):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 师:是啊,这件事难度确实很大,别人很可能不听他劝。叫我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愿意,不过还真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难度很大的事呢,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谁劝谁?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他为什么要劝这个武将?

优质课《劝学》 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点名让学生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劝学教案 (1)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课文分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H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淡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优质教案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舆yú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 锲qiè镂lòu 螯áo 鳝shà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 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 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 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 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 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 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 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4、指名学生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后记鲁教版五四制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后记 一、背景案例: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学生讨厌学,老师害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上学期到洋思中学学习了半天,听了一堂公开课《孙权劝学》。回来后,在教学中不断思索,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文化气息。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的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 (一)、导入: 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问:读出意思来了吗?这句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板书:吕蒙) (二)、解题: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个填空题。ppt出示:孙权劝(谁)学习(什么),结果(怎样)?引出话题。 (三)、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出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出示关于《资治通鉴》的介绍 (四)、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懂文意。 1、请一位学生读。 2、其他学生评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顺。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最终明确。 3、学生试读(ppt出示去掉了标点的课文,可以请学生试着挑战) 4、全班齐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五)、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