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第1课时什么是盐练习(新版)浙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第1课时什么是盐练习(新版)浙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第1课时什么是盐练习(新版)浙教版

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

(见A本9页)

第1课时什么是盐

1.盐:电离时能产生__金属离子__(__酸根离子__的化合物。

2.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2CO3):俗称__纯碱、苏打__。晶体的化学式为Na2CO3·10H2O,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碳酸钠粉末。Na2CO3虽然是盐,但其水溶液却显__碱性__,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3):洁白纯净的碳酸钙岩石叫作__汉白玉__。可直接用来作装饰性的石柱或工艺品。因含杂质而有美丽花纹的碳酸钙叫作__大理石__,用来作建筑物外墙和内壁的贴面或铺设地面,但石灰石的主要用途是生产水泥和__石灰__。

(3)氯化钠(NaCl)是__食盐__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白色的晶体,易溶于水。摄入过多的

作用。

A 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C )

A. 硫酸(H2SO4) B.氢氧化钠(NaOH)

C.碳酸钠(Na2CO3) D.四氧化三铁(Fe3O4)

2.下列每组物质(主要成分)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三者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D )

A. 氯化钠、食盐、NaCl

B.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5H2O

C.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D.氧化钙、熟石灰、CaCO3

3.下列有关纯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纯碱溶液呈中性

B.纯碱是碱而不是盐

C.纯碱晶体是含有结晶水的纯净物

D.纯碱难溶于水

4.将鸡蛋壳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鸡蛋壳中含( C )

A. 氯离子 B.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5.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水就可鉴别出来的是( C )

A. 氯化钠和蔗糖 B.氯化铜和硫酸铜

C.硫酸钡和硫酸钠 D.氯化钠和硝酸钾

6.新鲜鱼肉用食盐腌渍不容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C )

A. NaCl溶液中的Cl-有杀菌作用

B.浓NaCl溶液O2少,细菌无法生存

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由于渗透作用使鱼肉细胞失水所致

第7题图

7.如图是实验室里一瓶标签破损的白色粉末状固体。王丽同学取出少量该固体放入一洁净试管中,加水振荡后固体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继续加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则该固体可能是( C )

A. Na2SO4 B.NaCl

C.Na2CO3 D.NaOH

8.将下列试剂分别加入KOH溶液、饱和石灰水和稀H2SO4中,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B )

A. 紫色石蕊试液 B.Na2CO3溶液

C.CuCl2溶液 D.NaCl溶液

B 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9.分离MgCl2、NaCl、AgCl可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D )

A. 水、KOH溶液、稀硫酸

B.水、NaOH溶液、稀硫酸

C.水、KOH溶液、稀盐酸

D.水、NaOH溶液、稀盐酸

10.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一定有CO2-3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2-4

C.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不一定有Cl-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11.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如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B )

第11题图

12.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成分,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第12题图

(1)操作①是__过滤__。

(2)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_CuSO4、CaCO3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__NaCl__。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__BaCl2+Na2SO4===BaSO4↓+2NaCl__。

(4)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写化学式)__NaCl__。

13.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的化合物,其钙的化合物为Ca(HCO3)2,受热易分解,对其加热生成水和大量气体,还有一种难溶性的盐,该盐是水垢的成分之一。

【提出问题】

探究Ca(HCO3)2受热分解的另外两种生成物

【猜想】

(1)小刚认为生成物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2)你认为生成物中的固体可能是 __碳酸钙__。

【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上述2个猜想是否正确。

(3)__将加热碳酸氢钙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__。(只要求写出实验步骤,下同)

(4) 取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与结论】

(5)如果小刚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如果你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反应后的固体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盐酸,并有气泡冒出,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6)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Ca(HCO3)2CaCO3+H2O+CO2↑__。

14.由某物质R和Na2SO4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11.65 g,经试验,该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滤液呈碱性。加入稀盐酸中和滤液,当加入146 g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时溶液恰好呈中性。求:

(1)物质R的化学式为__Ba(OH)2__。

(2)物质R的质量为多少克?

(2)17.19 【解析】由题意知R为Ba(OH)2,设与硫酸钠反应的Ba(OH)2的质量为x,生成NaOH的质量为y。

Ba(OH)2+Na2SO4===BaSO4↓+2NaOH

171 233 80

x 11.65 g y

171/x=233/ 11.65 g 233 /11.65 g=80/y

解得x=8.55 g y=4.00 g

设4.00 g NaOH消耗HCl的质量为z。

HCl+NaOH===NaCl+H2O

36.5 40

z 4.00 g

36.5/z=40 /4.00 g 解得z=3.65 g

向滤液中共加入盐酸的质量为146 g×5%=7.3 g,而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3.65 g,所以HCl还与剩余的Ba(OH)2反应。设剩余的Ba(OH)2的质量为w。

Ba(OH)2+2HCl===BaCl2+2H2O

171 73

w 7.3 g-3.65 g

171/w=73 /(7.3 g-3.65 g) 解得w=8.55 g

所以共有氢氧化钡的质量为8.55 g+8.55 g=17.1 g。

C 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下图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第15题图

(1)实验Ⅰ可以探究__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__。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__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__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酚酞试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__。

(3)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__白色沉淀__现象。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2-3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__

CO2-3与H2O发生反应产生OH-(合理即可)__。

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同步训练 (新版)浙教版

1.1 物质的变化(1) A组 1.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2.普通食醋中含3%~5%的醋酸,下列属于醋酸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B.能溶于水 C.易挥发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火星四射 B.有发光现象 C.有大量热放出 D.有黑色固体生成 4.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 5.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 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 ..涉及的是()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6.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下列辨别某瓶装油是否为地沟油的简易方法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B.闻油是否有异味 C.查油的生产厂家 D.取油燃烧,听是否发出噼啪响声7.下列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第7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酒精易燃烧,可以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往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到,由此可知,物质间发生了变化。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的存在。 10.铁生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铁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环境中就会锈迹斑斑。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注:铁可以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1)提出假设:。 (2)实验设计:。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1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图示是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有些HI分子碰撞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H2和I2,有些碰撞不会发生反应。请回答: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课后辅导练习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 A、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C、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 D、养殖为种植提供氧气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依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D、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C、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答案】: 【解析】: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卷(有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知识点二: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的性质 1).定义: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酸的个性 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①具有强腐蚀性。②具有脱水性。③具有吸水性。 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例如Fe + 2HCl ==FeCl2 + H2↑)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例如CuO(黑色)+2HCl=C uCl2(蓝色)+H2O) ④酸+碱=盐+水(例如HCl + NaOH=NaCl + H2O) ⑤酸+盐=新盐+新酸(例如2HCl +Na2CO3=CO2↑+2NaCl+H2O) 知识点三:碱的性质 碱的涵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 1)中和反应定义: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的OH-反应生成H2O H++ OH-==H2O 2)碱的通性 ①、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②、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也叫中和反应。 ③、非金属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CO2+2NaOH = Na2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除去二氧化碳。) SO2+2NaOH=Na2SO3+H2O(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如:H2S、SO2、HCl. ④、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CuCl2 + 2NaOH =Cu(OH)2↓+2NaCl (试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2.5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可行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2.通过建构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在本节的前几课时中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转化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将知识串成一条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物质之间的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难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入新课这幅图中的人,他们正在做什 么? 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你们想不 想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来玩一 玩扑克牌? 我们今天这节课将通过玩扑克 牌的方式来学习化合物之间相 互转化的规律(展示课题) 生答:玩扑克牌 激发学生 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 学生有参 与课堂的 欲望。 讲授新课 板书: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游戏一: 规则: 1、第一个人出牌后,第二个人 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一个人出的 牌中物质转化而来,第三个出的 牌必须能由第二个人出的牌中 物质转化而来,依次类推。(即: 后一张牌中物质由前一张牌中 物质转化而来) 2、每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类别 要不一样,但必须都含有同一种 元素。 回忆、思考、归纳 举例:Na→Na2O →NaOH→ 通过游戏 让学生回 忆金属及 其化合物 的转化,加 强对物质 转化规律 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 识点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铁生锈与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气体。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制成合金;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评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可见,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科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改进以此相适应小学科学评价体系呢?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 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者的角色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他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然而在这些人或组织当中,谁对孩子最了解,当然是他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它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更持续的作 1 / 9

用。 在这里,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而科学活动自我评价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问题。 例: 甲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可是该生关心班集体,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乙同学头脑聪明,学习成绩突出,可是他傲气十足,自私自利,从不关心班集体;丙同学成绩良好,学习自觉,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干部;丁同学由于不肯做作业,经常课下被老师留下补作业,造成科学课经常迟到的现象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任何一种学业评价都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九年级科学物质及其变化检测题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 相对原子量:S-32 O-16 H-1 Na-23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CO B.CaCO3 C.H2CO3D.NaOH 2.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逐渐增加的是-------------------------------------------()A.浓硫酸B.浓盐酸C.浓硝酸D.碳酸钠晶体 3下列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氯化钠,稀盐酸,硫酸镁,硝酸铜 B、硝酸银,氯化钠,硝酸镁,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钙,硝酸钠,碳酸钠,氯化铵 D、稀盐酸,硫酸钾,氢氧化钠,硝酸钠4.一种医用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化合物是--------------------------------------------------------------------------------------------()A.KNO3B.K2CO3C.KCl D.KOH 5.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有气体产生B.有蓝色沉淀生成 C.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有白色沉淀生成 6.除去硝酸溶液中少量的盐酸,应该在溶液中加适量的--------------------------------()A.AgNO3溶液B.BaCl2溶液C.Ba(NO3)2溶液D.CaCO3粉末 7.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碳酸钠纯碱Na2CO3D.氧化钙生石灰CaO 8.只要一种试剂区别HCl、NaCl、KOH三种无色溶液时,可用试剂是------------()A.碳酸钠溶液B.石蕊溶液C.硫酸铜溶液D.酚酞溶液 9.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上部保持水平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10.下列物质用于保存食物,以免被微生物侵蚀而腐败的是----------------------------()A.酒精B.食盐C.醋酸D.硝酸钾 11.下列溶液既能与Ca(OH)2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第4课《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的开发 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是: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有能力完成的活动容易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本课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为:先从认识自己很熟悉的感觉器官入手,再到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再将对感官的认识拓展到其他生物种类,以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设计教学活动的逻辑序列为:第一部分,通过互相指认感官的活动系统识别自己和同学的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觉器官,会用“感官”这一名词概念表达;第二部分,学生做平时喜欢的“看图找小动物”的游戏活动,并通过识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操作活动来分别体验眼睛、耳朵、皮肤的观察功能,学会用一些词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际,本课在设计时选取了应季的主要水果桃子和香蕉来进行观察,把训练学生用比较准确地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使科学素养化身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在一个一个连续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和动物的感官,了解人和动物用感官可以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并去认识周围环境。 2.通过参与各种观察活动,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感官的功能。 3.愿意参与合作学习,体验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乐趣,乐于分享自己观察时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重点:人和动物利用感官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认识感官的功能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事先写上淀粉字的白纸课题、喷雾器、碘酒、淀粉、滴管、课件等。 小组活动: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15种常见食物样品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出示神秘信件。 2、表演魔术,显现课题。 揭示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教材安排于最后的制作神奇的信件的魔术提到这里进行表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品尝米饭 1、交流:你印象中米饭的味道。 2、学按要求细细品尝米饭。 3、交流品尝后的发现,思考:米饭原本是甜的吗?米饭变甜说明了什么?米饭为什么会变甜? 4、观看微课介绍:米饭是甜的吗? 5、交流:通过微课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亲自品尝米饭的味道,教师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使这个过程有序、高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并配合微课介绍,突破难点。]

三、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出示淀粉,仔细观察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1-2滴碘酒,观察。 3、用滴管滴1-2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前面所学。 4、思考:蓝紫色的物质还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 学变化。 5、拓展提升: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淀粉、米饭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紫色,生成的 一种新物质,更加激发探究科学的激情。在探究中让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含有淀粉的食物还有很多,有办法鉴别吗? 1、课件出示记录表,展示食物种类。 2、师生交流,用碘酒来检测时,要注意些什么? 3、展示温馨提示单。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实验结果 (1)、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2)、说说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6、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趁热打铁,学以致用,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有机地在课堂中再现生活,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课本知识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1、在革命时期,需要写无字密信传递情报。 2、介绍微课:《制作神秘信件》的网址。 六、总结提升 谈谈今天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在课临近结束时,以问题的形式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所 学的内容。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持续探究的习惯。] 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对相关活动的主动观察和探究为核心,重视对科学情感的培养,重视学 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全新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能否大胆想象善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呢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上课前,教师都有着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超出我的预料了,可能驾驭不了,这会影响后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1.1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难点: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具: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锥形瓶、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蒸馏水 教学过程: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出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的物质。 联系: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 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证据:颜色变化、沉淀的产生); 绿叶的变化(证据:颜色变化); 钢铁的熔化(证据:温度变化、状态变化); 铁丝的形变(证据:形状的变化); 水的电解(证据:气体的产生)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规则形状、蓝色固体) 2、晶体的溶解(能溶解、蓝色溶液)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生成蓝色沉淀)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蓝色变白色)(注意分析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操作注意事项)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白色变蓝色)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4、5,原因是硫酸铜晶体带结晶水为蓝色,不带结晶水为白色) 有沉淀产生?(3,原因是生成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 有状态的改变?(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摘要]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他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或者

是探究的伙伴。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评价。 1 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内容易懂也爱学,可也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相处,在一起探索、研究。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浓厚的,你要多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见过的新鲜东西,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想象,让他们自由的发言,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科学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从而锻炼孩子们的洞察力!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的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检测题.doc

9 10 11 12 13 )。 B.牙膏是中性物质 D.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苹果 B 、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D 、用土将泄漏出的浓硫酸掩埋 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 ) A 、 C 、 《探索物质的变化》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相对原子量:S-32 0-16 H-l Na-23 Cu-65 Zn — 56 一、选择题(共45分,每题1。5分) 1、小明在家庭实验中测定了一些物购的pH,结果如下:草 食苹番西牛蛋牙 肥木 I 醋「I 果|茄|瓜|奶| 清| 膏| 早7 乍 pH 2 3 4 5 6 7 请参照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草木灰可以改良碱性土壤 C.食醋?能使无色酚敝变红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1何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 肤红肿、瘙痒,其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 食盐水 B 牙膏或肥皂水 C 火碱液 D 食醋 3报载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浓硫酸大景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 源,下列采取的措施适宜的是( ) A 、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 C 、将疑化彻撒在池漏出的浓硫酸上 4有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刨溶液时, 该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 ( A. Ag-和 C (V- B. Ag C. SO? D. Ag'或 SO/- 5某地是白蚂蚁的高发地区,白蚂蚁会蛀蚀木头,它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还能腐蚀很多 建筑材料。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白蚂蚁腐蚀的是 ( ) A.钢筋 B.铜制品 C.大理石 D.铝合金 6目前生产自来水常用到氯气,氯气与水发生了如下反应:CL+H^gHCl+HClO, HC10能消 毒杀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消毒杀菌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B 、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HC10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 D 、可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自来水和纯净水 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 质。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 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 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产生光、 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 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 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蓝紫色) 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 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生成气体的 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如: 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如:青菜、萝卜、洋 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 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 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17.因为铁锈与铁片在颜色、光泽、手感、硬度、导电性能、能否被磁铁吸 引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18.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 1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0.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具体为 1. 涂上油漆。 2. 擦干,放在干燥处。 3. 涂油或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制成合金。 5. 电镀。 6.放入真空中等。 21.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 2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 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 23.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2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 比较缓慢。 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 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6.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 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7.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 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28.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 匀混合物。

我对小学科学课的认识

我对小学科学课的认识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课的兼职教师,我对我从事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感慨颇多。以前我认为她是“豆芽儿科”,对我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紧要,常常是语文、数学学科的附带课程,是处理语文、数学作业的“泄洪”课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一件事情。大家都普遍认为,搞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很远。我接触科学课的教学已经有两年有余,在以我校曾主任为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使我对科学课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发展,在这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小学3—6年级的教材和教师用书(新版教师用书这一期才到,由于时间紧,还没有阅读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也激起了强烈的震撼。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光靠语文、数学的教学是远远不行的,也达不到科学课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生对科学课为什么特别感兴趣,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呢? 我曾经做个这样一个小实验,本来是该上科学课,我故意说成要上数学课。我的话音刚落,便听到大家长吁短叹,各种奇怪的声音也由然而生,有的同学极不情愿地把科学书换成数学书;也有的同学坐到那里根本不动,在等老师改变主意;也有的同学把科学书装进书包又拿出来。当我宣布还是上科学课时,教室里欢呼雀跃,掌声雷动,那欢喜之情,无以言表。而

我的数学课却从来没有如此待遇,使我不得不陷入深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教龄有十余年的小学数学教师,难道我上数学课,却如此让学生不感兴趣,真的让人费解。在数学课上不敢说妙语连珠,我也竭尽全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可他为什么不买账呢?平时,我也阅读了大量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书籍和杂志,也观摩过许多的经典案例,也向别人请教和学习了很多,可效果总是不佳。当教师一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交流解决,同学们也就使出浑身解数来迎合老师的预设方案。我才知道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 而科学课上,教学的情形却大不一样。同学们一听到要做实验,眼睛就发“绿光”,像着了什么魔力似的。表现无穷的好奇与浓厚的兴趣,况且,上课的效果也特别地好。即使课后,还有的同学自己花钱买材料来做实验。比如,前不久我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连接一个并联电路和一个串联电路,当把实验的要求和目的布置以后,同学们就开始做实验,不停地有同学举起手邀请我去指导他们的实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就连平时上数学课爱打瞌睡的也表现出无穷的兴趣。况且,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最强!这时,一个同学急切地把我拉到他们的实验小组,用近似于结巴的声音告诉我:“我们组的灯泡就是不亮,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 事?”“那你应该检查一下你的电路有问题吗?”这又该怎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doc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1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2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