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数学建模竞赛A题答案参考

2012年数学建模竞赛A题答案参考
2012年数学建模竞赛A题答案参考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A题:葡萄酒的评价

一、摘要

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酿酒葡萄的好坏与所酿葡萄酒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葡萄酒和酿酒葡萄检测的理化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葡萄酒和葡萄的质量。附件1给出了某一年份一些葡萄酒的评价结果,附件2和附件3分别给出了该年份这些葡萄酒的和酿酒葡萄的成分数据。请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下列问题:

1. 分析附件1中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哪一组结果更可信?

2. 根据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和葡萄酒的质量对这些酿酒葡萄进行分级。

3. 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

4.分析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并论证能否用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来评价葡萄酒的质量?

附件1:葡萄酒品尝评分表(含4个表格)

附件2: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含2个表格)

附件3:葡萄和葡萄酒的芳香物质(含4个表格)

本文针对灾情巡视路线问题,通过分块的方法,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成功的解决了分组数,最短时间和最佳巡视路线问题。

对于问题一:我们先通过Prime 算法求出了最小生成树,通过初步观察将其分为三块,在每块中寻找最优回路,并计算出每条回路的长度。同时我们建立了巡视路线均衡度评估体系和动态规划模型,通过均衡度的大小来对每个回路及回路之间的顶点进行调整,最终求解出最佳的三条巡视路线,并求出了巡视路线的均衡度0.0785a =。 分组巡视路线如下:

123:1343532313329302827242326:2521171622181151413192025:34891012117652L O B A A R Q Q N P O L O M K K J L M O L O C D E F F H G E O

--------------------------------------------------------------

对于问题二:在考虑了巡视人员在各乡镇及村停留的时间,还有汽车行驶速

度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组数和最短巡视路程的约束关系min

173524T t m V

++≤,采用了逐步讨论法,先对3m =的情况进行了检验,得知不满足条件,再对4m =的情况进行了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最小组数为4,并求出了最佳的四条巡视路线及每条巡视路线所需要的时间,其中巡视时间的均衡度为:0.088b =。

对于问题三:我们通过MATLAB 软件编程求出了所有的点到点O 的距离,分析得出单独访问点H 所需要的时间最长,此时间即是完成此次巡视的最短时间,时间为min T =6.43。求出最小生成树后,在分块时,我们采用了模型一即动态规划模型,最终确定了组数23m =,并求出了最佳的23条巡视路线及每条巡视路线的长度及所需要的时间。

对于问题四:我们采用了控制变量法,逐一改变变量,,T t V ,其中,T t 每次的改变度为1, V 每次的改变度为5。通过巡视时间的均衡度的改变量的大小来判断,,T t V 对最佳巡视路线选择的影响,若巡视时间的均衡度较大,则说明影响很大,反之,则影响很小。通过观察与计算,我们发现最短巡视时间min 与,,1/T t V 近似成线性关系。

关键字:均衡度 最小生成树 动态规划模型 Prime 算法

一、 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今年夏天某县遭受水灾,为考察灾情、组织自救,县领导决定,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全县各乡(镇)、村巡视。巡视路线指从县政府所在地出发,走遍各乡(镇)、村,又回到县政府所在地的路线。题中附录给出了巡视路线图,此图包含了乡(镇)、村公路网及每路段的公里数等信息。

1.2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及巡视路线图,我们需要通过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若巡视人员分三组(路)巡视,试设计总路程最短且各组尽可能均衡的巡视路线。

问题二:假定巡视人员在各乡(镇)停留时间T=2小时,在各村停留时间t=1小时,汽车行驶速度V=35公里/小时。要在24小时内完成巡视,至少应分几组;给出这种分组下你认为最佳的巡视路线。

问题三:在上述关于T , t和V的假定下,如果巡视人员足够多,完成巡视的最短时间是多少;给出在这种最短时间完成巡视的要求下,你认为最佳的巡视路线。

问题四:若巡视组数已定(如三组),要求尽快完成巡视,讨论T,t和V改变对最佳巡视路线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2.1 问题一的分析

若巡视人员只有一组,那么巡视路线就是从县政府出发,走遍每个乡(镇),村,又回到县政府所在地的路线。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巡视路线图抽象为一个赋权无向连通图,然后在图中找到一条至少经过每个顶点一次,总路程最短的回路,即求Hamilton回路。现在巡视人员分为三组,我们可以先用Prime算法求出巡视路线图的最小生成树,然后将最小生成树分解为三部分,在分解的过程中使每个子图的顶点数尽量相等,子图内部尽量形成回路,一个子图内的顶点尽量聚集在一起。分解后对每个子图的路程求解比较,我们建立了均衡度评估体系,若均衡度的值较大,则对子图的顶点进行调整,若某图的路程较长,此将其靠近附近子图的顶点调整到附近子图中,多次比较调整后,可求解出最佳路线,根据最佳路线我们可以求出每条回路的长度,通过均衡度的的大小来判断巡视路线是否均衡,此时均衡度包括巡视路线均衡度。

2.2 问题二的分析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假定了巡视人员在各乡(镇)及各村的停留时间为2小时和1小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35公里/小时,而且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巡视,问题一中我们将路线分为了三组,这样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当有三组路线时,每组回路所通过的乡镇,以及村的个数,这样就能求出每个回路的总停留时间,再由回路的长度和汽车的速度可以求出行驶时间,它们的和就是每组回路所需要的时间,通过时间是否小于24来判断三组巡视路线是否满足条件,若不满足则加组重复问题一中所述的过程,再进行求解。求出最佳回路后,通过均衡度的大小来判断巡视路线是否均衡,此时均衡度包括巡视时间的均衡度和巡视

路线的均衡度。

2.3 问题三的分析

若巡视人员足够多,那么完成巡视的时间由离县政府最远的乡(镇)或村决定,因为汽车行驶速度为35公里/小时,在乡(镇)及各村的停留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1小时,由图中信息可知,任意两个乡(镇)和村的距离不超过35公里,那么最短时间由离县政府最远的乡(镇)决定,我们只需要计算出离县政府最远的乡(镇),再由题目中的相关信息计算出此组巡视路线所需的的时间即是最短时间。确定最短时间后,我们需要寻找最优路径。根据题目信息,一共有17个乡镇,35个村,总的停留时间是一定的,即是17235169?+?=个小时,这样我们所要确定的是分成m 组后,行驶完巡视路线的最短总路程所需要的时间不能超过m 个最短时间减去停留时间的值。求出最小生成树后我们可以对每个结点进行遍历,这样可以求出最小的巡视路程,若分成53组,则从县政府点O 出发每组只到一个乡镇或村进行巡视,这样虽然满足条件,但资源浪费较严重,通过一一巡视的方法,可以求出最大的巡视路程。通过最大和最小的巡视路程,可以确定m 的最大和最小值。在求解最佳回路时,可以运用问题一中所用的方法。

2.4 问题四的分析

当巡视组数已定,比如确定分为3组,要求尽快完成巡视,即巡视所需的时间最短。当,,T t V 改变时,最佳巡视路线将会随着改变。我们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因为,T t 都是停留时间,我们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讨论,当,T t 不变时,V 对巡视路线的影响,当V 不变时,,T t 对巡视路线的影响。

三、模型假设

1)巡视过程中无任何意外出现,如公路完好不会误车; 2)邻县村可以经过但不停留; 3)每条路可以不止一组走过; 4)巡视途中只考虑巡视乡(镇)、村,只与巡视路线、时间有关

四、符号说明

(),G V E :赋权连通图 i G :(),G V E 的第i 个子图 i V :(),G V E 的第i 个子图的顶点数

ik V :第i 个回路中停留的乡镇的个数()1k =,村的个数()2k =

i L :子图i G 的最佳回路

ij d :相邻顶点i 到顶点j 的距离即权值 i l :i L 的权值之和

i T :巡视第i 个回路所需要的时间

T :巡视时在每个乡镇停留的时间 t :巡视时在每个村停留的时间 V :汽车的行驶速度

m :分组的数目即子图的数目 min :巡视路线的最短总路程 a :巡视路程的均衡度 b :巡视时间的均衡度

,,......,A B R :乡镇(其中是点O 代表县政府) 1,2,3,......,35:村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模型一的建立与求解 5.1.1 模型一的建立

根据题目信息,我们将巡视路线图抽象为一个赋权无向连通图(),G V E ,现要分三组进行巡视,则需要将(),G V E 分成三个子图i G ()1,2,3i =,在每个子图i G 中寻找最佳回路i L ()1,2,3i =。因为最小生成树包含了图(),G V E 的所有顶点,且最小树的边权是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距离,故可以利用最小生成树初步分块。 除去县政府点O ,其余的点的总数为52,分组时每组需要访问的点的个数为(52/3=17.33),对于每组所走的路程,我们建立了均衡度评估体系,通过均衡度的大小来指导路线的调整。

最小生成树的分块原则:(1)以点O 为中心(2)每个子图i G 所包含的顶点数在17个左右(3)尽量使位置集中的点分在一个子图中 目标函数为:3

1min i i l ==∑

约束条件:3

1

max min 530.1/3i i V l l a l =?≥???-?=

5.1.2 模型一的求解

根据Prime 算法,利用MATLAB 软件编程,我们求解出最小生成树,按照

程序运行的结果,画出了最小生成树如图1:

根据最小生成树的分块原则,我们将图(),G V E 初步分块成三个子图

i G ()1,2,3i =,如图2所示:

这样我们就初步将区域划分为三部分,再通过计算调整,我们最终确定了巡视路线为:

123:1343532313329302827242326:2521171622181151413192025:34891012117652L O B A A R Q Q N P O L O M K K J L M O L O C D E F F H G E O

--------------------------------------------------------------

每条回路的长度分别为:

1l =6.0+5.9+12.2+11.5+8.2+14.1+8.1+7.3+7.4+8.8+7.9+7.2+7.7 +7.7+8.3+7.9+18.8+8.9+7.9+10.5+10.5+10.1=202.9

2l =19.8+12+7.8+4.1+9.8+8.8+8.8+6.7+10.1+9.2+8.2+8.8+7.2 +7.8+8.6+5.2+4.6+8.1+8.3+6.5+12.0+19.8=202.2

3l =11.5+7.9+12.7+8.1+12.3+8.0+7.8+5.6+10.8+10.8+12.2+18 +6.8+14.2+7.2+7.3+9.7+8.3+8.2=187.4 最小巡视路线为:

123min l l l =++=592.5

此时的均衡度只包括巡视路程的均衡度:

max min 130.0785min/3min/3

l l l l

a --===

此路程均衡度较小,说明回路123,,L L L 较符合题目要求。

5.2 模型二的建立与求解 5.2.1 模型二的建立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巡视人员在各乡镇,村停留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1小时,汽车行驶速度为35公里/小时,每组的巡视时间必须低于24个小时。现在我们要求解的是最少的组数m ,其中m 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min

173524T t m V

++≤

5.2.2 模型二的求解

在问题一中我们讨论了分三组巡视的情况即3m =,我们将min 592.5=,

2,1T t ==,3m =带入条件式可知min

173585.9324372T t V

++=>?= 进一步分回路验证:

123:1343532313329302827242326:2521162172521811514131920:34891012117652L O B A R Q N P O L O M K J L O L O C D E F H G O

A Q K M F E --------------------------------------------------------------

(红色标明的字体表示经过却不停留的乡镇或村)

可知:11V =6,12V =13,21V =5,22V =11,31V =6,32V =11,将这些数据代入方程:

12i

i i i l T V T V t V

=?+?+

中,可求得每条回路所需要的时间:

1

1223361330.79712451126.77712461128.354324

l T T t V l

T T t V l

T T t V =?+?+

=>=?+?+=>=?+?+=>

即三组是不能满足条件的。

现在我们讨论巡视人员分为四组的情况。按照模型一的方法,我们先根据Prime 算法,利用MATLAB 软件编程,我们求解出最小生成树,按照程序运行的结果,画出了最小生成树如图1:

根据最小生成树的分块原则,我们将图(),G V E 初步分块成四个子图i G ()1,2,3,4i =,如图3所示:

这样我们就初步将区域划分为四部分,再通过计算调整,我们最终确定了巡视路线为:

1234282517925:134353231332930:25201716222324262728:2567910843:19181514121313167L O B A R Q P O L O M K N O L O E A Q P F D C O

L O F E G E D C L J I H G O

-------------------------------------------------------------------------

(红色标明的字体表示经过却不停留的乡镇或村) 每条回路的长度分别为:

1l =6.0+5.9+12.2+11.5+8.2+14.1+8.1+7.3+7.4+8.8+7.9+7.2+7.7 +7.7+8.3+12.1+10.1=150.5

2l =19.8+12.0+6.5+6.5+7.8+4.1+9.8+6.8+6.7+10+7.9+10.5+7.8 +7.9+12.1+10.1=146.3

3l =8.2+8.3+9.7+7.2+7.8+5.6+10.8+10.8+5.6+7.8+8.0+20.4+12.7+7.9+11.5=142.3

4l =8.2+8.3+9.7+11.8+7.2+8.1+8.2+8.2+8.8+15+9.9+10.2+7.8 +8.6+8.8+6.8+14.2+7.2+15.1+8.2+7.8+11.5=209.6 最小巡视路线为: 1234min l l l l =+++=648.7

由巡视路线可知:11122122313241425,8,3,11,4,9,5,7V V V V V V V V ========,将这些数据代入方程:

12i

i i i l T V T V t V

=?+?+

中,可求得每条回路所需要的时间: 1

1223

3445822.32431121.18<24

4921.065724

T 5722.988624

l T T t V l

T T t V

l T T t V l

T t V =?+?+

=<=?+?+==?+?+=<=?+?+=<

由于3124,,,T T T T 都小于24,所以当m =4时满足条件。

此时均衡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巡视时间的均衡度,二是巡视路程的均衡度。

其中巡视路程的均衡度为:max min 410.415min/3min/3

l l l l

a --===

巡视时间的均衡度为:()43

12340.088/4

T T b T T T T -=

=+++

此时巡视时间的均衡度较小,说明选择的回路较符合题目要求。巡视路程的均衡度虽然比模型一的大,但考虑到题目中所要求的是尽量减少时间,在满足巡视时间均衡度较小的前提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5.3 模型三的建立与求解 5.3.1 模型三的建立

完成巡视的最短时间由离县政府点O 最远的点所需要的时间决定,时间包括停留时间和汽车到此点所需要的行驶时间。通过观察我们初步确定点15,14, H ,16,利用MATLAB 软件和Floyd 函数我们求出了县政府点O 到所有点的距离,最终确定离点O 最远的点,就可以计算出最短时间。进一步根据我们对问题二的分析,在求解所需组数m 及巡视路线时,我们可以运用模型一求解。

5.3.2 模型三的求解

利用MATLAB 求解可得,点O 到点H 的距离最远,OH d =76.5,可求得

77.5277.52

2 6.4335

OH T T V ??=

+=+=,即最小时间为:min T =6.43 在求分组时,先利用MATLAB 编程求出了点O 到每个点的距离,最后将点

O 到每点的距离求和,即最大的行驶路程为:max 3862.4l =,再通过最小生成树求解出了最小的行驶路程为 :

min l =2*(10.1+8.2+(4.8+2*7.8+8.2+12.7)*2+8.3+9.7+9.5*2+7.3+7.2++8*2+7.8+5.6+10.8+6+5.9*2+10.3+(7.4+7.3+8.1)*2+(11.5+8.2)*2+8.8+7.9+7.2+7.7*2+8.3+7.9+7.8+10.5+(7.9+8.9)*2+8.8+(7.8+4.1+9.8+6.9*2+10.1)*2+6.5+5.5+7.2+8.1+4.2*2+(15.8

+8.8)*2+9.8+(8.6+2*(6.8+7.8))*2+8.6+8.6)=1401.2。 巡视路程l 与组数m 有以下的约束关系: 217135/35 6.43l m ?+?+<

将所求的max l 和min l 带入方程,我们可以初步确定m 的范围是1828m <<。 运用模型一的方法,对最小生成树进行分块,通过观察和主观判断,我们最终确定23m =。

23条回路为:

1:L O-2-5-6-7-E-F-12-H -12-F-9-E-7-6-5-2-O 2:L O-2-5-D-4-D-5-2-O 3:L O-2-3-D-7-E -7-6-5-2-O 4:L O-2-5-6-7-E-8-E-7-6-5-2-O 5:L O-2-5-6 -7-E-9-F -9-E-7-6-5-2-O 6:L O-2-5-6-L-19-L-6-5-2-O 7:L O-2-5-6-L-19-J-18-K-21-25-M-O 8:L O-2-5-6-7-E-11-G -11-E-7-6-5-2-O 9:L O-2-5-6-L-E-9-F-10-F-9-E-7-6-5-2-O 10:L O-2-5-6-L-19-J-13-14-13-J-19-L-6-5-2-O 11:L O-P-26-N-24-N-26-P-O 12:L O-M-25-20-25-M-O 13:L O-M-25-21-K -21-25-M-O 14:L O-M-25-21-K-17-22-23-N-26-P-O 15:L O-M-21-K-18-I -18-K-21-25-M-O

16:L O-M-25-21-K-18-I-15-I-16-17-K-21-25-M-O 17:L O-C-B-1-O

18:L O-1-A-34-35-34-A-1-O

19:

L O-R-29-Q-28-P-O

20:

L O-1-A-33-31-32-30-Q-29-R-O

21:

L O-P-28-27-26-P-O

22:

L O-2-5-6-7-E-9-F-12-G-11-E-7-6-5-2-O

23:

L O-P-29-9-R-O

(红色标明的字体表示停留的乡镇或村)

每条回路的长度为:

1

l=2*(9.2+8.3+9.7+7.3+7.2+7.8+5.6+12.2+10.2)=155

2

l=2*(9.2+8.3+11.3+12.7)=83

3

l=9.2+4.8+8.2+15.1+7.2+7.2+7.3+9.7+8.3+8.2=85.2

4

l=2*(9.2+8.3+9.7+7.3+7.2+8.0)=99.4

5

l=2*(9.2+8.3+9.7+7.3+7.2+7.8+5.6)=110.2

6

l=2*(9.2+8.3+9.7+11.8+7.2)=92.4

7

l=9.2+8.3+9.7+11.8+7.2+8.1+8.2+9.2+4.1+7.8+12.0+19.8=115.4

8

l=2*(9.2+8.3+9.7+7.3+7.2+14.2+6.8)=125.4

9

l=2*(9.2+8.3+9.7+7.3+7.2+7.8+5.6+10.8)=131.8

10

l=2*(9.2+8.3+9.7+11.8+7.2+8.1+4.6+5.2+8.6)=145.4

11

l=2*(10.1+10.5+10.5+9.2=80.6

12

l=2*(19.8+12.0+6.5)=76.6

13

l=2*(19.8+12.0+7.8+4.1)=87.4

14

l=19.8+12.0+7.8+4.1+9.8+6.7+10.0+7.9+10.5+10.5+10.1=109.2

15

l=2*(19.8+12.0+7.8+4.1+9.2+8.2)=122.2

16

l=19.8+12.0+7.8+4.1+9.2+8.2+8.8+8.8+11.8+6.8+9.8+4.1+7.8+12.0+19.8=150.8

17l =11.5+11.0+5.9+6.0=34.4 18l =2*(6.0+10.3+11.5+8.2)=72 19l =12.9+7.9+7.2+8.3+12.1+10.1=58.5

20l =6.0+10.3+7.4+7.3+8.1+10.3+7.7+7.2+7.9+12.9=85.1 21l =10.1+12.1+7.9+7.8+10.5+10.1=58.5

22l =2*(9.2+8.3+9.7+7.3+7.2)+7.8+5.6+12.2+7.8+6.8+14.2=137.8 23l =10.1+15.2+7.9+12.9=46.1 由方程12i

i i i l T V T V t V

=?+?+

可知,每个回路所需要的时间为: 1t =2+

1

35l =6.43 2t =2+2+235l

=6.31

3t =2+2+335l

=6.43

4t =3+435l

=5.84

5t =2+1+535l

=6.17

6t =2+1+635l

=5.64

7t =2+1+735l

=6.30

8t =2+835l

=5.58

9t =1+935l

=4.76

10t =2+1035l

=6.15

11t =2+1+1135l

=5.30

12t =2+2+1235l

=6.19

13t =2+1+1335l

=5.50

14t =3+1435

l

=6.12

15t =2+

15

35l =5.49 16t =2+1635l

=6.31

17t =4+1+1735l

=5.98

18t =2+2+1835l

=6.06

19t =4+1935l

=5.67

20t =4+2035l

=6.43

21t =3+2135l

=4.67

22t =2+2235l

=5.94

23t =3+2335

l

=4.32

由以上数据可知(1,2,......23) 6.43i T i =<,说明路线是正确可行的。

5.4 模型四的建立与求解

运用控制变量法,我们分别讨论了当,T t 不变时,V 的变化对选择巡视路线的影

响以及当V 不变时,,T t 的变化对选择巡视路线的影响。我们以巡视人员分为三组为例进行讨论。

我们将时间每次减少1,速度每次减小5,每次都只变化一个变量,求出巡视时间的均衡度,若均衡度变化较大则说明,,T t V 的变化对路线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1)2,1,35T t V ===时

12330.7971,26.7771,28.3543T T T === ()

max min

123/3T T b T T T -=

++=0.1402

(2)1,1,35T t V ===时

12324.7971,21.7771,22.3543T T T === ()

max min

123/3T T b T T T -=

++=0.1277

(3)2,1,40T t V ===时

12330.06,26.06,27.69T T T ===

()max min

123/3

T T b T T T -=

++=0.1432

(4)2,1,30T t V ===时

12331.75,27.74,29.95T T T === ()max min

123/3

T T b T T T -=

++=0.1356

(5)0,0,35T t V ===时

1235.8, 5.78, 5.35T T T === ()max min

123/3

T T b T T T -=

++=0.08

由以上数据可知,总的最短巡视时间min 与,,1/T t V 近似成线性关系,

min 随着,T t 的减少而减少,随着V 的增大而增大。

特殊情况:当0,0T t ==时,V 对选择路线无影响,只是V 越大,行驶的时间越短。

六、模型的改进与推广

6.1 模型的改进

模型一中先利用Prime 算法计算出最小生成树,再进行分块,在分块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算法,只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将子图的顶点进行调整。其实在求解此问题时,我们可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图(),G V E 的顶点数为M ,若分为m 组,则添加1m -个虚拟点,所有的虚拟点到点O 的距离设为无穷,这样m 组成员就分别从m 个点中的任意一个出发,最终回到m 个点的任意一个即可,他们所到的顶点之和等于1M m +-即可,再用()()11M m M m +-?+-的换位矩阵表示各点的位置,用()2

1M m +-个神经元建立一个Hopfiled 网络模型,将神经元的输出状态与城市的位置相对应,建立一个能量函数E ,其最小值与最优路径相对应,求解出迭代公式后,再通过多次迭代,最终可以求出结果。神经网络模型解决

MTSP问题效果较好。

6.2 模型的推广

这种设计最佳路线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所以此模型在日常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解决多路旅行商,车辆路线组织和作业调度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决。

七、模型的优缺点

7.1 模型的优点

(1)在模型一中求出了最小生成树,再对最小生成树进行分块,并建立了均衡度评估体系,较好的确定了最佳巡视路线;

(2)在模型四中,采取了控制变量法进行讨论,减少了问题的难度;

(3)在模型的求解时,先进行了主观判断,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7.2 模型的缺点

(1)我们没有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

(2)在模型四中,没有对,,

T t V进行变化时,路线该如何调整进行求解。

八、参考文献

[ 1 ] E.米涅尔《网路和图的最优化算法》中国铁道出版社

[ 2 ] 党建武《神经网络方法在MTSP中应用》

[ 3 ] 王朝瑞《图论》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 4 ] 王树和《数学模型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九、附录

%O点到各点的距离求法

a=[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10.3 5.9 11.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6 Inf Inf Inf;

Inf 0 4.8 Inf 8.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2 Inf Inf Inf; Inf 4.8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7.8 8.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20.4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2.7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3 Inf Inf 0 9.7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1.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1.4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9.7 0 7.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1.8 9.5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7.3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5.1 7.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4.5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20.4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7.8 5.6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0.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4.2 Inf 6.8 Inf Inf 13.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2.2 7.8 10.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8.6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6 Inf 16.4 9.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6 0 15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9.9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5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5.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1.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5.8 0 Inf Inf Inf Inf 6.7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9.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8.2 8.2 9.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9.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2012年环评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2012年度环境形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卷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试卷评分标准 一、 1、(6分) 监测因子:SO2、 NO2、 TSP, PM10、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1分,写出2个监测因子即可,每个给0.5分,) 监测布点:至少布设6个点(0.5分)上风向(西北)布设1个点(0.5分)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0.5分)东北方向(0.5分)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0.5分)东南向布设2个点(0.5分)(没有给出具体方位的不给分) 监测时间:不利季节(冬季)的7天监测代表性有效性数据(2分) 2、(5分) 废水污染源:脱脂槽(1分)磷化槽(1分)水洗槽1、2、3(1分) 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2分,每个0.5分,给出2个以上得满分,出现一个错误,该小题不给分) 3、(5分) 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 4kg/h(2分) 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87. 3%(3分) (给出结果且正确的得满分,计算过程正确,结果错误给一半分) 4、(4分) 分析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分)污水处理厂的接管要求(2分) 二、 1、(6分) 混合处理不妥(2分)反渗透浓水含有重金属Cu, Zn,易在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处理后达标排放(1分)粗化固化工段废气治理废水的pH值不稳定,应中和预处理(1分)一级离子交换树脂再生产生废水中含有Cr第一类污染物,必须在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处理,达标后排放(2分) 2、(3分) 水重复利用率=64. 5%(给出结果且正确的得满分,计算过程正确,结果错误给一半分) 3、(5分) 排放的污染物种类(1分)排放浓度(1分)排放速率(1分)排气筒高度及周边半径200m 范围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2分) 4、(6分) 粗化固化槽液(1.5分)灰化槽液(1.5分)钝化槽液(1.5分)废树指(1.5分) 三、 1、(5分) 工艺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达标排入污水处理厂不妥(1.5分)地面冲洗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妥(1.5分)采用“旋风+水喷淋”或布袋除尘中的“旋风+水喷淋”除尘除尘效率低,不能达标排放(1分)制板槽工段含铅废气排放速率未达标排放(1分) 2、(5分) 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1分) 现有工程与改扩工程的依托关系(1分) 现有工程及改扩建工程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及强度、污染物排放方式(1分)改扩建工程建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及有效性(1分) 改扩建工程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1分)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2012年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2年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1题:案例分析题(案例)(本题:20分) 某实施监理的工程,监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监理规划中明确的部分工作如下: (1)论证工程项目总投资目标; (2)制订施工阶段资金使用计划; (3)编制由建设单位供应的材料和设备的进场计划; (4)审查确认施工分包单位; (5)检查施工单位试验室试验设备的计量检定证明; (6)协助建设单位确定招标控制价; (7)计量已完工程; (8)验收隐蔽工程; (9)审核工程索赔费用; (10)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 (11)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12)办理工程竣工备案。 事件2:建设单位提出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应主持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每周一次的工地例会以及所有专业性监理会议,负责编制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负责工程计量,主持整理监理资料。 事件3:项目监理机构履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职责,审查了施工单位报送的安全生产相关资料。

事件4:专业监理工程师发现,施工单位使用的起重机械没有现场安装后的验收合格证明,随即向施工单位发出监理工程师通知单。 问题: 1.针对事件1中所列的工作,分别指出哪些属于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哪些属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对不属于施工阶段投资、质量控制工作的,分别说明理由。 2.指出事件2中建设单位所提要求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 3.事件3中,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査施工单位报送资料中的哪些内容? 4.事件4中,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应对施工单位提出哪些要求? 答疑:参考答疑: 1. (1)属于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的有:(2)、(7)、(9)、(10); (2)属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的有:(4)、(5)、(8)。 (3)第(1)项工作属于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第(3)项工作属于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工作。第(6)项工作属于施工招标阶段的工作。 第(11)、(12)项工作属于工程竣工阶段的工作。 2.事件2中的不妥之处及正确做法。 (1)不妥之处:总监理工程师应主持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解析(全六题)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一(20分): 项目建设投资3000万,建设期2年,运营期8年。其他有关资料和基础数据如下: 1.建设投资预计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8年,残值率为5%,采用直线法折旧。 2.建设投资来源为资本金和贷款,其中贷款本金为180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6%,按年计息。贷款在两年内均衡 投入。 3.在生产运营期前4年按照等额还本付息方式偿还贷款。 4.生产运营期第一年由资本金投入300万元作为生产运营期间的流动资金。 5.项目生产运营期正常年份营业收入为1500万元,经营成本为680万元,生产运营期第一年营业收入和经营成 本均为正常年份的80%,第2年起各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均达到正常年份水平。 6.项目所得税税率为25%,营业税金及附加税率为6%。 问题: 1.列式计算项目的年折旧额。 2.列式计算项目生产运营期第1年、第2年应偿还的本息额。 3.列式计算项目生产运营期第1年、第2年的总成本费用。 4.判断项目生产运营期第1年末项目还款资金能否满足约定还款方式要求,并通过列式计算说明理由。 5.列式计算项目正常年份的总投资收益率。 (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题一【参考答案】 问题1:计算年折旧。 首先需要计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值=建设投资+建设期贷款利息 建设期贷款利息的计算如下: 第一、二年贷款本金为1800/2=900万元 第一年贷款利息:900/2×6%=27万元 第二年贷款利息:(900+27+900/2)×6%=82.62万元 建设期利息合计:82.62+27=109.62万元 年折旧费:(3000+109.62)×(1-5%)/8=369.27万元 问题2:计算第一、二年的还本付息额。 第3年初贷款本息合计: 1800+27+82.62=1909.62万元 第1、2年应还本付息为: 1909.62×(1+6%)4×6%/[(1+6%)4-1]=551.10万元 问题3:计算第一、二年总成本费用。 总成本=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支出 运营第1年总成本:680×80%+369.27+114.58=1027.85万元 运营第2年总成本:680+369.27+88.39=1137.66万元 问题4:第一年能否归还贷款,计算并说明。 偿债备付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所得税)/应还本付息的金额 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件-总成本=1500×0.8×(1-6%)-1027.85=100.15 万元 所得税=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100.15×25%=25.04 万元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所得税=营收-营税及附加-经营成本-所得税 =1500×0.8×(1-6%)-680×0.8-25.04=558.96万元应还本付息551.10万 偿债备付率558.96/551.10=1.01>1,满足还偿条件。 算法2:净利润+折旧+利息=75.11+369.27+114.58=558.96万元问题5:正常年份的总投资收益率。 总投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总投资 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经营成本-折旧 =1500-1500×6%-680-369.27=360.73万元 总投资=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3000+109.62+300=3409.62万元 总投资收益率:360.73/3409.62=10.58%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2012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2012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直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 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直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直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 截至11月27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 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 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 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的**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1、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2008),A铁矿直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A)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2、在A铁矿390平巷直竖井进行切割与焊接作业,应办理的许可手续是(C) A、有限空间作业许可 B、带电作业许可 C、动火作业许可 D、高温作业许可 E、潮湿作业许可 3、该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C)万元 A 8523 B 12575 C 14425 D 15005 E 15010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 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 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 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

2012年监理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答案及解析

建设工程案例分析 第 1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 某实施监理的工程,监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监理规划中明确的部分工作如下: (1)论证工程项目总投资目标。 (2)制定施工阶段资金使用计划。 (3)编制由建设单位供应的材料和设备的进场计划。 (4)审查确认施工分包单位。 (5)检查施工单位试验室试验设备的计量检定证明。 (6)协助建设单位确定招标控制价。 (7)计量已完工程。 (8)验收隐蔽工程。 (9) 审核工程索赔费用。 (10)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 (11)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12)办理工程竣工备案。 事件2:建设单位提出要求,即总监理工程师应主持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每周一次的工地例 会以及所有专业性监理会议,负责编制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负责工程计量,主持整理监理资料。 事件3:项目监理机构履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职责,审查了施工单位报送的安全生产相关资料。 事件4:专业监理工程师发现,施工单位使用的起重机械没有现场安装后的验收合格证明,随即向施工单位发出《监理工程师通知单》。 【问题】 1.针对事件1中所列的工作,分别指出哪些属于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哪些属于施工阶段质 量控制工作;对不属于施工阶段投资、质量控制工作的,分别说明理由。 2.指出事件2中建设单位所提要求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 3.事件3中,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查施工单位报送资料中 的哪些内容? 4.事件4中,《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应对施工单位提出哪些要求? 【试题解析】: 1.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有:第(2)、(7)、(9)、(10)项;

大学物理实验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目录 一、转动惯量: 二、伏安法与补偿法 三、混沌思考题 四、半导体PN结 五、地磁场 六、牛顿环 七、麦克尔逊干涉仪 八、全息照相 九、光电效应 十、声速测量 十一、用电位差计校准毫安表 十二、落球法测量液体的黏度 十三、电子束偏转与电子比荷测量 十四、铁磁材料磁化特性研究 十五、光栅衍射 十六、电桥 十七、电位差计 十八、密立根油滴 十九、模拟示波器 二十、金属杨氏摸量 二十一、导热系数 二十二、分光计 二十三、集成霍尔传感器特性与简谐振动 一、转动惯量: 1、由于采用了气垫装置,这使得气垫摆摆轮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粘滞阻尼力矩降低至最小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考虑这种阻尼的存在,试问它对气垫摆的摆动(如频率等)有无影响?在摆轮摆动中,阻尼力矩是否保持不变? 答:如果考虑空气粘滞阻尼力矩的存在,气垫摆摆动时频率减小,振幅会变小。(或者说 对频率有影响,对振幅有影响) 在摆轮摆动中,阻尼力矩会越变越小。 2、为什么圆环的内、外径只需单次测量?实验中对转动惯量的测量精度影响最大的是哪些因素? 答:圆环的内、外径相对圆柱的直径大很多,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相对误差较小,

故只需单次测量即可。(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小) 实验中对转动惯量测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周期的测量。(或者阻尼力矩的影响、摆轮是否正常、平稳的摆动、物体摆放位置是否合适、摆轮摆动的角度是否合适等) 3、试总结用气垫摆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原理清晰、结论简单、设计巧妙、测量方便、最大限度的减小了阻尼力矩。 二、伏安法与补偿法 1、利用补偿法测量电阻消除了伏安法的系统误差,还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读数误差、 计算产生的误差、仪器误差、导线阻值的影响等或其他。 2、能利用电流补偿电路对电流表内接法进行改进: 三、混沌思考题 1、 有程序(各种语言皆可)、K值的取值范围、图 +5分 有程序没有K值范围和图 +2分 只有K值范围 +1分 有图和K值范围 +2分

工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模板

工艺思考题及参考 答案模板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上)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什么叫生产过程, 工艺过程, 工艺规程? 答: 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 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 尺寸、 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 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 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 2、 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 台, 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 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 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 工艺过程有何特点? 若一年工作日为280天, 试计算每月(按22天计算)的生产批量。 解: 生产纲领公式 N=Qn(1+α)(1+β)=??12000( 1+15%) ( 1+5%) =2415台/年 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241522 189.75280 NA n F ?= ==(件) 3、 结合具体实例, 说明什么是基准、 设计基准、 工艺基准、 工序基准、 定位基准、 测量基准、 装配基准。 答: 基准: 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的点或面, 包括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设计基准: 在零件图上标注设计尺寸所采用的基准。 工艺基准: 在零件的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叫做工艺基准。

按其场合不同, 可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工序基准: 在工序图中, 用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定位基准: 加工时, 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的正确位置; 测量基准: 加工中或加工后, 测量工件形状尺寸采用的基准; 装配基准: 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上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举例: ( a) 如一阶梯轴零件, Φ60外圆的设计基准是Φ40外圆的中心 线 (b)如图的工序图中,加工ΦD 孔 ,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 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 2.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 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W),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 a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 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 小体。 2.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放线菌与细菌需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霉菌和酵母菌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 细菌:为细而短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等。(部分杆菌还可形成芽抱) 放线菌:存在分枝丝状体和菌丝体,革兰氏阳性菌,有抱子丝和抱子(球形、椭圆形、杆状、柱状)。 酵母菌:单细胞,菌体呈圆球、卵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等。菌体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部分处于岀芽繁殖过程中菌体还可观察到芽体,大多数菌体上还有芽痕。 霉菌:菌丝和抱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到几十倍,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并还可看到抱子囊梗、囊轴、抱子囊、包囊抱子等。 四.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开始时为什么要将锅内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低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 汽的温度。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压力突 然下降而发生复沸腾)而冲岀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培养基等液体沾湿棉塞或溢岀等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