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ESMO临床实践指南-结直肠癌合集

结 直 肠 癌 Colorectal Cancer

总第54期 2014年08月

●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主编:万德森

●责任编辑:陈功,孔令亨,张荣欣

●电子版: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2013年ESMO临床实践指南特刊

1.早期结肠癌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

2.直肠癌诊断治疗与随访指南

3.结直肠癌家族性风险指南

(中文翻译版)

前言

ESMO(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欧洲肿瘤学会)是欧洲最负盛名的肿瘤内科学组织,也是与美国NCCN齐名的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肿瘤学术组织。NCCN颁布的临床肿瘤学诊治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广为应用,相较而言,业界对ESMO颁布的指南则接触较少,尤其是中国的专业人员。事实上ESMO也颁布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指南。以结直肠癌为例,ESMO曾经在2009年颁布了诊治指南,近年来,ESMO在结直肠癌诊治方面的很多新观念、新策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业界同行的认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晚期结直肠癌的诊治中,推荐按转移瘤是否可切除、疾病进展的快慢以及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及需求,而将患者分成不同的治疗组别(0-3组),分别适用不同的治疗目标、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法,开创了基于治疗目标的晚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新篇章,迅速得到业界的认可,并成为标准诊治策略,也让ESMO结直肠癌诊治指南得到全球业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ESMO的诊治指南修订有其独特的形式,一般是先形成“共识指南”,然后经广泛讨论后再最终成文为“诊治指南”。ESMO于2012年9月28日发布“ESMO 结直肠癌诊治共识指南”(Annals of Oncology 23(10), 2012: 2479–2516)(翻译版见我科主编的“结直肠癌”通讯总第49期,2013年1月出版)。时隔近一年之后,,2013年6月ESMO官方杂志Annals of Oncology在线发表了基于2012年共识指南而修订的跟结直肠癌相关的三个诊治指南(2013; 24(suppl 6): vi64-88),即:早期结肠癌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直肠癌诊断治疗与随访指南和结直肠癌家族性风险指南。ESMO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的更新相对NCCN则要慢得多,一般2-3年才更新一次。

ESMO诊治指南以文字稿的形式分不同章节从一般信息、诊断检查、治疗、随访等方面将早期结肠癌、直肠癌分别阐述,而家族性风险指南则全面阐述了和结直肠癌相关遗传性疾病的筛查、诊断、遗传咨询及干预。ESMO指南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丰富,并将关键内容以表格和流程图的形式展现,重点突出分明,是从事结直肠癌诊疗的专业人士难得的参考书,相信会让广大同行受益匪浅。

为了帮助国内同仁更好理解本指南,我们组织了人力对2013 ESMO结直肠癌相关诊治指南英文进行全文翻译,并利用“结直肠癌”通讯特刊的形式全文刊载,以飨读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时间紧迫,翻译和审校的工作量巨大,以及翻译、理解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本次翻译完全忠实于英文原文,对翻译内容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请与本次翻译的主要工作人员、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陈功医生联系,电子邮件:chengong@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需要申明的是,本翻译稿为非正式出版物,仅用于内部交流,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

万德森,陈功

2014年08月. 广州

ESMO临床实践指南?:早期结肠癌诊断、治疗和随访

R. Labianca1, B. Nordlinger2, G. D. Beretta3, S. Mosconi1, M. Mandalà1, A. Cervantes4和 D. Arnold5代表 ESMO 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

1Ospedale Papa Giovanni XXIII, Bergamo, Italy;

2Hospital Ambroise Parè, Paris, France;

3Humanitas Gavazzeni Clinic, Bergamo, Italy;

4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INCLIVA, University of Valencia, Valencia, Spain;

5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Tumor Biology Center, Freiburg, Germany,

这些临床实践指南获得了日本肿瘤医学学会(JSMO)的认可

本文原文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 2013; 24(suppl 6): vi64–vi72

?由ESMO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于2002年4月审批,2013年7月最后一次更新。本期刊物取代之前所有已出版版本—Ann Oncol 2010; 21 (Suppl. 5): v70–v77. *通讯地址:ESMO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ESMO总部,Via L. Taddei 4, CH‐6962 Viganello‐Lugano, Switzerland;电子邮箱: clinicalguidelines@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一般信息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CRC)是男性中的第三大肿瘤,女性中的第二大肿瘤,占全球所有肿瘤的10%。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比值:1.4),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几个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均有10倍的差异。每年估计有608000人死于CRC(约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8%),因此,CRC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1]。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过去大肠癌总体风险低的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而在过去大肠癌风险高的国家,发病率趋于稳定(西欧和澳大利亚)或有所下降(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2]。发现北欧和欧洲东南部之间存在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梯度变化:在过去低风险的地区,例如西班牙和东欧,新的CRC病例增多[3]。这些日益增长的发生率反映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与这些“西方化”改变相关的各种后果,例如肥胖症、缺乏运动、大量饮酒、大量摄入红肉和吸烟。

在很多西方国家,死亡率已逐渐下降,这是由于癌症筛查计划、切除腺瘤、早期检出癌性病变以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早期肿瘤的治疗。在欧盟(EU),男性的CRC死亡率为15‐20例/10万人,女性为9‐14例/10万人,西欧和北欧国家的CRC死亡率均已下降,女性尤其明显。

在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欧盟男性的CRC死亡率每5年下降6%,女性的CRC死亡率每5年下降8%。这项2007年更新的分析显示,在年轻的人群中(30‐49岁),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更大,每5年约下降10%[4]。在欧洲,不同地理区域的结肠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28.5%到57%(男性)和30.9%到60%(女性):对23个国家51个注册数据库的汇总数据估算值为:男性,46.8%;女性,48.4%[5]。

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取决于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生活方式因素或行为因素(例如吸烟、大量摄入红肉、肥胖、缺乏运动)及遗传学因素。国际指南推荐[6,7],根据个人的患病风险,对筛查试验进行分层。对于散发性结肠癌而言,年龄被视为主要的不可变危险因素:近70%的结肠癌患者年龄超过65岁,这种疾病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罕见,尽管SEER和西方国家注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40‐44岁的年龄组内,结肠癌发病率升高,而在最年老的年龄组内,发病率下降[8]。

有以下情况的个体则被视为结肠癌的高危人群,必须主动筛查,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还应到遗传学门诊就诊[7, 9]:

(i) 腺瘤、结肠癌、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

(ii) CRC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

(iii) 遗传性综合征(占所有结肠癌的5-10%),例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及其变异型(1%)、Lynch相关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3-5%)]、Turcot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及MUTYH相关息肉病综合征,

筛查原则

筛查的目的是在健康人群中检出癌前病变,以及很有希望治愈的极早期恶性肿瘤

对于风险处于平均水平的人群,欧洲CRC筛查与诊断质量保证指南[10]提供了有关质量保证的“指导原则和循证建议,采用欧盟成员国强制推行的计划中目前采纳的各种方法进行CRC筛查时,应遵循这些原则和建议。”

这些建议是:

-对于50‐74(或70)岁的男性和女性,目前只建议做大便隐血试验(FOBT)。

在平均风险水平的人群中,愈创木脂(g)FOBT可使不同年龄组[I,V]的

CRC死亡率下降约15%[I]。每年筛查一次的获益似乎大于每两年筛查一

次的获益,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年[II,B]。

-根据检出率和腺瘤及癌症的阳性预测价值评估,大便免疫化学检测优于

gFOBT[III];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3年[V]。

-在合理安排的筛查计划中,开展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S)可降低CRC

发病率和死亡率[II];最佳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0年,甚至可以延长到20

年[IV,C]。最佳年龄范围可能是55岁到64岁之间[III,C]。在74岁之

后,由于这一人群的合并症增多,应停止平均风险水平的FS筛查[V,

D]。

-结肠镜检查:目前,降低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性的证据有限[III]。

需要注意的是,结肠镜检筛查在右半结肠内的有效性可能不如在大肠的

其他节段内的有效性[IV]。筛查的年龄范围是50‐74岁[V,D],首次结

肠镜检的最佳年龄是55岁左右[IV,C]。最佳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0年,

甚至可以延长到20年[III,C]。FOBT与乙状结肠镜检结合:目前没有

证据证明,在采用FOBT筛查之外增加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有任何额外的

获益[II]。

-新的筛查技术目前还在评价之中,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肠成像,

大便DNA检测和胶囊内镜检查,因此,对于平均风险水平的人群,不

能采用这些方法筛查[V,D]。

诊断

症状

结肠癌起源于肠道粘膜,通常朝管腔内生长和/或扩散到邻近器官。症状与相对较大的肿瘤和/或晚期肿瘤相关,而且,结肠癌的症状通常不具有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是排便习惯改变、全身疼痛或腹部局限性疼痛、没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体重下降、无力、缺铁性贫血,具体取决于原发性肿瘤的部位和分期;症状与预后较差相关,而且,症状的数量(不是持续时间)与生存期成反比[11]。对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各种预警特征预测大肠癌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及阴性比值),结果显示,在19000多例中,CRC的汇总现患率为6%(95% CI:5%到8%),而且,只有深红色的直肠出血和腹部肿块才有95%以上的特异性,说明这两个特征中如果出现任何一个,都强烈提示CRC的诊断[12]。结肠癌可为多发性或同时性(2.5%),同时出现多个相同或不同的组织学模式和疾病分期。

同时性原发性肿瘤患者与单个部位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同。术后5年内,3%的患者会出现异时性原发性肿瘤,在长期生存者中,该发病率在数十年后可升高到9%。

诊断性操作

内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操作,可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因为35%以上的肿瘤位于乙状结肠直肠),或(最好)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有很多优点,例如,可确定肿瘤的确切部位,可对病变取活检,进一步检出同时性癌前病变或癌性病变,切除息肉。手术前,如果因任何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可将局限性的左半结肠镜检与钡灌肠相结合,查看结肠的其余部位,以了解近端结肠的情况。模拟结肠镜检查或CT结肠成像还不是标准的检查手段,但可以精确地确定肿瘤部位,或检出同时性病变或息肉,对于可以实施腹腔镜切除术的患者可能也有帮助。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术前无法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则术后3到6个月内应进行这项检查[V,B]。

病理学

标准评估应包括标本的形态学描述、实施的手术操作、肿瘤部位和大小的确定、有无肉眼可见的肿瘤穿孔、组织学类型和分级、肿瘤是否扩展到肠壁内和邻近器官(T期)、癌症相距切除边缘的距离(近侧,远侧,环周)、有无肿瘤种植、淋巴血管侵犯和/或神经侵犯、出现肿瘤芽殖、切除的区域淋巴结的部位和数量及其可能存在的癌细胞浸润(N期),最后,可能还有其他送检器官是否受累(例如,肝脏)(M期)[13]。

必须根据第7版的美国联合癌症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系统报告病理分期(表1)。

分期和风险评估

分期操作

一旦确诊结肠癌,应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借助仪器筛查,以检出或排除转移性肿瘤。临床检查可能会发现内脏肿大(肝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腹水和/或同时性肿瘤(主要见于女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肝酶水平通常在术前检测,即使有转移的情况下,肝酶也可能是正常的。为了确定肿瘤是否转移到肝脏,或是否存在与肿瘤有关的并发症(穿孔、瘘道、梗阻等),可以进行肝脏和整个腹腔的超声检查,但CT扫描通常更合适[V,B]。不过,CT扫描发现腹膜种植的敏感性相对较差,而且,敏感性受病灶大小的影响。对于局部晚期肿瘤,可进行核磁共振成像,评价未曾治疗的患者有无肝转移时,核磁共振也可作为首选的一线检查[14]。常规进行胸部CT扫描的临床获益存在争议,通常不推荐这种检查[III,D]。同样,初诊时也不推荐进行18‐F‐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因为这不会改变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法[15]。 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的术前评价有助于CRC患者的术后随访(或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但它对无症状患者的诊断的预测价值低,因为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16]。在术前,CEA水平可能有预后价值(>5 ng/dl提示预后差)。术前升高的水平在手术切除后1个月如果还没有恢复正常,可能提示疾病仍持续存在。

手术分期方法包括评估肝转移、肿瘤的淋巴结扩散和肿瘤穿过肠壁蔓延到邻近结构。至少需检查12个淋巴结,才能进行充分的pN分期[17]。这对于确定II期状态特别重要,因为已发现,如果至少有14个无肿瘤的淋巴结,则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好。不过,还不完全清楚这是手术问题(切除更多的淋巴结)还是病理问题(发现更多的淋巴结,并预防II期的分期错误)。术中超声检查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肝转移;隐匿性肝转移可见于15%的患者,其中5%是孤立性病灶,容易切除。

风险评估

虽然结肠癌的局部失败率很低,但术后的全身性复发常见,而且往往是最终的死亡原因。结肠癌的预后与TNM分期系统的分期特征有明显关系,包括肿瘤穿透肠壁的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受累。不过,很多其他参数对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分级、淋巴或静脉或神经侵犯、淋巴组织炎性反应和切除边缘受累,这可通过Dukes和TNM分期系统反映。而且,目前正在评价各种因子在高危状况下单独或组合应用的价值,例如p53、k‐ras和bcl‐2的表达、TGF‐α、EGFR、增殖指数和非整倍体。肠梗阻和肠穿孔是提示预后不良的临床表现。

治疗前的血清CEA和/或糖类抗原19‐9(CA 19‐9)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就诊时的年龄超过70岁不是标准治疗方法的禁忌症;在该患者群体中,发现了可接受的患病率、死亡率和长期生存率。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围手术

期输血会损害预后,但这些发现在一项大规模的多机构前瞻性随机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这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并没有优势[18]。

在决定个体患者何时采用辅助治疗时,风险评估特别重要。众所周知,辅助治疗是原发性肿瘤切除后使用的全身治疗,目的是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目前已明确,5‐FU单药辅助治疗可使II期结肠癌的死亡风险绝对下降3%‐5%,单用氟尿嘧啶类的辅助治疗可使III期肿瘤的死亡风险下降10%‐15%,而采

用含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时,死亡风险进一步下降4%‐5%[I,A]。应与患者全面讨论每一种治疗方案(包括仅观察),考虑肿瘤的预后、非疾病相关特征(例如体力状态、年龄、合并症等)和个体的喜好。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证据显示某一种预测标志物可预测辅助化疗用于早期CRC的获益,因此,在做出决定时,采用任何预测标志物信息都是不合适的 [IV, C]。

通常,推荐辅助治疗用于III期和高危II期患者[A]。因此,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风险。单纯采用手

术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

(i) I期:85%–95%,

(ii) II期:60%–80%,

(iii) III期:30%–60%。

以上生存率的范围宽,反映了预后的较大差异,具体取决于各期的亚分期、肿瘤分级和下面将要讨论的其他生物学特征。

最近研究了几种新的预测因子,包括微卫星灶的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MMR)、18q缺失、k‐ras突变、TP53、TGFBR2、DCC和胸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

目前,最有希望的危险因素是染色体18q的等位基因缺失(预后不良)和MSI/MMR(预后良好)。特别是MSI/MMR,可用于识别II期患者中复发风险很低且化疗获益可能性很小的一个小亚组(10%‐15%)。除了这一预后信息,MSI/MMR状态不能用于指导治疗决定,说明用于评估潜在预测价值的数据具有不均一性[19‐22]。在III期肿瘤中,MSI/MMR状态的作用还不确定:较早的研究中有关5‐FU单用的潜在获益数据和最近分析的结果不一致[23],而关于奥沙利铂,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因此,如果计划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治疗,则无需测定MSI/MMR[IV,D]。

普遍的共识认为,II期患者如果至少有以下一种临床特征,则应视为高危患者:淋巴结取样数<12;肿瘤分化不良;血管或淋巴或周围神经侵犯;肿瘤表现出梗阻或穿孔且为pT4期[II]。

评估风险时,必须从肿瘤分期和分级开始,综合所有已知的肿瘤相关预后因素,大致估算复发的几率。例如,如果某位II期G3腺癌患者有血管侵犯、出现肿瘤芽殖且胸苷标记指数高,则复发的几率超过70%,远高于另一位有IIIA期G1病变但病理学和生物学参数相反的患者。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根据个体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出具体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年龄对决定的影响。

因CRC就诊的患者中位年龄是72岁,而在临床试验中,患者的中位年龄是63岁,各项研究中,不到10%的患者年龄超过70岁。面对切除术后的高危CRC老年患者(70岁以上),必须牢记的几点是:(i)对于其他方面都健康的70岁老人来说,男性的预计生存期大约为8年,女性约14年;(ii)对于70岁以下的人和70岁以上的人来说,化疗的毒性是相似的[II];(iii)老年人和普通人群相比,辅助治疗的有效性相似[II];(iv)汇总分析的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患者采用基于奥沙利铂的联合辅助化疗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获益。不过,采用基于5‐FU的化疗时,他们可能与较年轻的患者的获益相似[24]。

MOSAIC研究的亚组分析也证实,70岁以上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中增加奥沙利铂可能没有进一步的获益[25]。

最近开发了列线图,也可用于CRC。这些统计数据工具力图提供所有确切的预后因素,并尽可能精确地定量估计5年和10年死亡的风险[26]。

局部/局限性疾病的处理

恶性息肉的治疗

只要息肉的形态结构允许,就应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完全切除术。如果息肉内有侵袭性癌,则需要与病理科医生全面评估与不良转归相关的组织学特征。对于包含侵袭性癌的肿瘤性息肉,做出手术切除的决定时,存在预测不良转归并权衡手术风险的不确定性。不良组织学发现包括淋巴或静脉侵犯、3级分化、4级的侵犯(侵犯息肉下方的肠壁粘膜下层),或切除边缘受累。虽然第4水平的侵犯和切除边缘受累都属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但没有这两个因素,也不能排除不良转归。已提出多种分期系统用于息肉侵袭性的分层,例如累及粘膜下层(sm1,sm2,sm3:分别累及粘膜下层的上1/3、中1/3和下1/3)、侵犯息肉蒂、超出粘膜肌层的侵袭性肿瘤的绝对厚度。如果手术风险为平均水平的患者的息肉内存在不利的组织学特征,则推荐切除[IV,B]。如果有蒂息肉的侵袭性癌仅限于蒂的头部,没有其他不利因素,则不良转归的风险很小。目前的共识是,结合适当的随访检查时,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充分的治疗方法[IV,B]。侵袭息肉的蒂,但切除边缘清晰,而且组织学特征良好,可以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治疗,风险与2级侵犯(侵犯粘膜肌层但限于蒂的头部和颈部)相似。有蒂息肉样癌可采用与包含侵袭性癌的其他有蒂息肉类似的标准治疗。无蒂息肉中的侵袭性癌通常应视为有4级侵犯。因此,对于手术风险为平均水平的患者,推荐标准的手术切除治疗[IV,B]。 局限性疾病

手术目的是广泛切除受累的肠段并清扫相关淋巴结。结肠切除范围取决于血供和区域淋巴结的分布,应包括肿瘤两端至少各5cm的结肠节段,但常常包括更宽的范围,因为结扎了供血动脉[IV,B]。

为了明确是II期还是III期,识别并清除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必须至少切除12个淋巴结[IV,B]。

目前,已广泛采用腹腔镜开展腹腔大手术的多种手术操作。对于结肠癌特别是左半结肠癌,可以安全地开展腹腔镜下结肠切除术[I]。而对于右半结肠癌来说,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则不太明显,因为吻合口必须用手缝合,而这需要开腹手术[IV]。腹腔镜下结肠切除术的长期肿瘤学结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结果相似[27] [I]。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优点包括疼痛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和肠梗阻持续时间缩短[28] [II]。目前公认,只有符合以下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腹腔镜下手术:

(i) 技术熟练的外科医生;

(ii) 没有过去的腹腔大手术引起的严重腹腔粘连;

(iii) 没有局部晚期疾病和/或急性肠梗阻或穿孔。

梗阻性大肠癌可以采用一期或两期治疗。两期治疗是先做结肠造瘘,再行结肠切除,或先做Hartmann手术,再闭合结肠造瘘口并吻合。另一种方法是一期治疗:结肠次全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可在术中结肠灌洗后进行节段性切除[III]。可在内镜下放置支架,缓解直肠乙状结肠癌引起的梗阻,随后进行一步切除。梗阻性右半结肠癌可采用结肠切除和即时吻合的方法治疗[IV]。

各期肿瘤的治疗

0期 (Tis N0 M0)的治疗方案是:

(i)局部切除或单纯的息肉切除术。

(ii)对于不适合局部切除的较大病变,整块肠段切除。

I期 (T1‐2 N0 M0)

(传统的分期方法: Dukes’ A 期或改良 Astler–Coller A 和 B1期)。广泛手术切除和吻合。没有辅助化疗。

II A,B,C期(T3 N0 M0,T4 a‐b N0 M0)标准治疗方案:

(i)广泛手术切除和吻合。

(ii)对于未选择的患者,术后不应常规推荐辅助治疗。对于至少有一种前述临床高危特征(见上文)的高危患者,临床实践中应考虑辅助治疗[II, B]。

III期(任何T,N1‐N2,M0)

(i)广泛手术切除和吻合。

(ii)术后的标准治疗是奥沙利铂和一种氟尿嘧啶类的二联治疗方案。虽然三联治疗方案均优于5‐FU/FA单用[I,A],但相比FLOX,应首选FOLFOX4或XELOX。禁用奥沙利铂时,应首选输注或口服的氟尿嘧啶类单药治疗,而不是静脉推注的5‐FU FU/LV。

治疗方案

三项标志性试验中,已证实了联合应用奥沙利铂的的获益。MOSAIC研究显示[29],与对照组(LV5FU2)相比,在5‐FU/LV方案中增加奥沙利铂(FOLFOX 方案)可明显延长3年后的无病生存率(DFS),使复发风险下降23%。6年后随访的更新数据证实了FOLFOX4辅助治疗在DFS方面的获益,在总生存率(OS)方面也可见该辅助治疗的优势,但仅针对III期患者[30]。

NSABP C‐07 试验比较了静脉推注FU/ LV + 奥沙利铂 (FLOX) 方案和FU/LV 单用(Roswell Park方案)的有效性;FLOX组和FULV组的3年DFS分别为76.5%和71.6%[31],复发风险的下降幅度与MOSAIC试验相似。MOSAIC 试验和 NSABP‐C07试验中的毒性特征不同:与FOLFOX方案相比,采用FLOX 方案时3‐4级腹泻更常见,采用FOLFOX方案时,3级感觉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12%,而采用FLOX方案时,发生率为8%。由于FLOX方案具有毒性以及缺乏OS获益,其很可能无法用于临床实践。XELOXA国际性III期研究[32]

评估了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XELOX)辅助化疗和推注FU/LV(Mayo Clinic 或Roswell Park方案)辅助化疗在 III 期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口服治疗组的耐受性良好,优于氟尿嘧啶类的静脉治疗组。由于卡培他滨无需采用中心静脉通路,因此,很多患者可能会首选卡培他滨[IV,B]。

如果发生临床相关性神经毒性,应停用奥沙利铂,继续使用氟尿嘧啶,因为氟尿嘧啶在FOLFOX/XELOX辅助方案中约发挥三分之二的治疗作用。

如前所述,在特殊情况下,卡培他滨或5‐FU/LV输注的单药治疗可以作为另一种治疗方法。X‐ACT试验显示,卡培他滨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具有良好的毒性特征,与静脉治疗相比,总成本降低[I]:随访4.3年后,数据仍证实,在III期患者中,在DFS方面,卡培他滨与5‐FU/LV[33]具有等效性。

阴性结果的试验与伊立替康加5‐FU(推注或输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关。CALGB‐89803试验[34]在1200多例患者中比较5‐FU/LV + 伊立替康 (IFL) 方案和 Roswell Park方案。这项研究已被提前终止,因为IFL组与FL组相比,死亡率升高(分别为2.2%和0.8%)。有效性结果显示, IFL与FL相比,OS 或无事件生存期没有改善。PETACC‐3试验[35]比较LV5FU2 或 AIO 方案加伊立替康的治疗和 LV5FU2 或AIO方案单用的治疗。结果显示,加伊立替康的方案与未加伊立替康的方案相比,在DFS方面没有任何明显优势。

与化疗相关的靶向药物目前在结肠癌的辅助治疗中没有作用。所有评价贝伐单抗、NSABP C‐08 [36]、AVANT [37]或西妥昔单抗、NCCTG NO147 [38] 和PETACC‐8 [39]的试验都是阴性,很可能是由于早期疾病与晚期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不同。

在辅助治疗中,还有很多尚未解答的问题:

(i) 辅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3个月还是6个月?在意大利,TOSCA

试验在II期和III期结肠癌患者中,根据无复发生存率(RFS)评估3个月的FOLFOX4 或 XELOX治疗是否劣于6个月的治疗。这项试验与其他研究(SCOT、法国、美国、希腊、日本…)共同构成了大规模国际协作组(IDEA)的基础,对于III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持续时间,IDEA将给出明确的答案。

(ii) 预后/预测因子的验证:对大规模试验(例如PETACC‐3, AVANT 和PETACC‐8)的大型亚组分析预计能得出令人关注的潜在阳性数据。

(iii) 阿司匹林在辅助治疗中可能具有的作用: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40],确诊CRC后定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升高癌症特异性生存率,但仅见于突变

PIK3CA癌症患者,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令人激动的发现。

个体化药物治疗

对于这种疾病,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确定可促使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分子学标志物。

随访和长期意义

随访

虽然通过充分的手术切除加或不加辅助化疗,患者获得了最佳的初始治疗,但仍有30%‐50%的结肠癌患者会复发,其中多数会死于结肠癌。

事先检出肿瘤复发是初始治疗后监测的主要目的,但只有改善生存率,才有临床意义。而且,随访的成本高,对于国家医疗保健系统来说,随访会消耗很多资源,包括金钱和操作,因此,必须在有合理证据的情况下,才需要强化监测。

过去,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随访可改善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转归。多项试验均未证实随访的获益,而且,遗憾的是,过去的荟萃分析结果是基于非随机化研究数据,或随机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混合数据。

过去10年内,又发表了4篇系统综述[41‐44]。这些研究均证实,接受更强化监测的患者与没有或几乎没有随访的患者相比,生存期改善。据估算,OS上升7%到13%。根据这些数据,强化随访现在应被视为对结肠癌患者的

标准做法[I,A] [45]。

OS改善的原因是早期发现复发性疾病,特别是孤立性局部复发的检出率升高。据报道,强化随访组和少量随访组的复发率相似[46],但强化随访组预计为8.5个月。强化随访组内,孤立性局部复发的检出率升高(15% 相比9%,,RR 1.61,P = 0.011),肝转移的检出率也有非显著性的小幅上升。死亡率的绝对下降幅度为9%‐13%,与辅助化疗在III期中的获益相似。此外,这项分析所包括的试验都是在转移性疾病的现代多学科治疗方法出现之前实施的,因此,目前在临床实践中的真正获益可能还会更明显。

尽管有这些结果,但近期的数据仍发现,随访建议的依从率低。这可能是由于难以确定哪种检查是最佳的监测检查。实际上,虽然汇总数据显示生存期优势与强化随访有关,但由于这些荟萃分析所包括的研究具有非均一性,因此,无法确定临床实践中必须采用哪种类型的监测。看起来似乎多检查比少检查更好,而少检查又比完全没有随访更好,但几乎没有充分的证据水平可以推荐最

佳的监测策略。实际上,某一项试验中的“强化”随访可能与另一项试验中的“少量”随访相似,而且,无法根据荟萃分析数据推导监测的间隔时间和随访的持续时间。只有包括CEA检测和/或肝脏影像学检查的研究才实现了生存期的显著改善,但所有考虑肝脏影像学检查的研究也包括血液CEA检测;单独

检测CEA在个体研究中没有获益,仅在荟萃分析中才可见死亡率下降[47]。

尽管如此,CEA升高往往是复发的最早表现:在其他检查临床/仪器检出复发前1.5到6个月时,即可检出阳性的CEA数值。CEA升高的假阳性率为7%‐16%,假阴性率最高40%。对于术前CEA没有升高的患者,术后监测CEA也可有效检出复发:在这些患者中,44%的复发病例可见术后CEA升高。没有证据支

持其他实验室检查也可用于检出复发。

在肝脏影像学检查方面,已发现CT扫描比超声检查更敏感(分别为0.67和0.43),但新型造影剂增强超声扫描(CEUS)可明显提高超声检查的敏感性。CT扫描可检出胸部复发:在结肠癌中,20%患者最早的复发部位是肺部,肺切除可确定30%的5年生存率。相比之下,没有数据显示常规的胸片检查

具有优势。

根治术后的最初2年内,异时性原发性癌症的发生率为0.7%,但没有证据显示切除管腔内复发性肿瘤可带来生存期的获益,因此,不建议采取强化内镜随访。如果术后1年发现结肠内没有肿瘤或息肉,应在3到5年后进行结

肠镜检查。在这个领域,具体建议主要基于II和III级证据,尤其是关于间隔时间和随访持续时间的证据[48]。

近期报道了对患者总数超过20000例的大规模结肠癌随机试验中个体患

者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82%的III期结肠癌复发和74%的II期结肠癌复发是在原发性肿瘤切除术后最初3年内确诊的[49]。

推荐的建议如下[50]:

(i) 必须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强化随访[I, A]。

(ii) 建议在术后3年内,3到6个月询问一次病史,并做体格检查,检测CEA,术后第4年和第5年,间隔时间可延长到6‐12个月 [II, B]。

(iii) 术后1年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此后,3到5年检查异常,查看有无异时性腺瘤和癌症 [III, B]。

(iv) 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后最初3年内,可考虑6到12个月做一次胸部和腹部CT扫描[II, B]。

(v) CEUS 可替代腹部CT扫描 [III, C]。

(vi) 其他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的优点尚未证实,只限于疑似有复发症状的患者。

长期意义:存活者护理计划

因此,随访是结肠癌治疗结束后的标准做法,包括定期访视和检查,通常在肿瘤专科完成,需长期坚持。不过,近年来已日益认识到,最佳的癌症存活者护理需要的不仅仅是监测检查,在这个方面,初级保健执业医师应发挥重要作用[51]。

在西方国家,目前CRC存活者是长期癌症存活者中的第三大群体,占该人群的11%左右。

存活者护理计划在癌症管理系统中的优先性日益突出,支持结肠癌患者及其医疗保健提供者,使其遵循推荐的随访安排只是帮助患者术后重新恢复并保持健康的一部分。

Tjandra监测荟萃分析[44]的数据报告了强化随访组的获益,但这种获益不太明显。实际上,这项系统回顾发现,虽然OS和再次切除率有获益,但癌症相关死亡率没有改善,生存期获益不是由于复发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在这些患者中,使监测产生生存期获益的其他因素包括合并症的管理、促使患者采取有益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心理社会支持。

存活者护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52]:

(i) 预防复发和新发的癌症(传统的随访终点);

(ii) 癌症后遗症及其治疗的干预(康复治疗);

(iii) 评估后期的医学和心理学效应(现代的随访终点);

(iv) 促进健康(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合并症等)

大多数CRC长期存活者均报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很好,但也发现了几个问题。一些患者有肠道功能障碍:腹泻、便秘、肠梗阻、疼痛。部分结肠切除术会导致稀便,但这通常会逐渐改善,而且,手术也会引起粘连。提供饮食建议很重要,同时建议使用非处方药(例如,纤维素类泻药、大便软化剂、腹泻治疗药物)。使用奥沙利铂的存活者可能会产生麻木或疼痛的感觉[53]。

76%的结肠癌存活者年龄在65岁以上,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长期就业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业和经济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虽然结肠癌存活者常常可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据报道,精神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应考虑评估精神抑郁状态,但各种心理社会干预在CRC存活者的有效性的证据有限。

大多数结肠癌存活者后来都死于其他原因。因此,在结肠癌的管理中,一般医学治疗和预防问题同样重要。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没有虑及这个简单的问题。近期的一项分析显示[54],总体上,存活者与对照组相比,遵循建议随访慢性病的可能性较小,例如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和慢性肺病, 某些类型的预防措施也较少。例如,患有糖尿病的癌症存活者接受预防性眼部检查的可能性较小,有数据显示,他们接受的HbA1c强化监测较少。

虽然制定存活者护理计划现在还被视为实验性问题,但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胃肠道肿瘤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备注

采用表2所示的系统,应用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没有分级的声明被视为专家和ESMO成员认为合理的标准临床实践。

表2: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

(摘自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公共卫生服务分级系统a)

证据水平

I 至少一项方法学质量良好(产生偏倚可能性小)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或

对多项没有非均一性且良好实施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提供的证据

II 小模随机试验或怀疑有偏倚(方法学质量较差)的大规模随机试验,或,对这些试验或多项有非均一性的试验的荟萃分析

III前瞻性队列研究

IV回顾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V 没有对照组的研究、病例报告、专家观点

推荐的等级

A有明显临床获益的有效性的可靠证据,强烈推荐

B可产生有效性但临床获益有限的可靠证据或中等水平证据,一般推荐

C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效性,或获益不超过风险或缺点(不良事件,成本等),可选

D否认有效性或证明有不良转归的中等水平证据,一般不推荐

E否认有效性或证明有不良转归的可靠证据,从不推荐

a Dykewicz CA.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预防机会性感染的指南概要。Clin Infect Dis 2001; 33: 139–144。

表1:第7版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原发性肿瘤(T)

TX 无法评估原发性肿瘤

T0 没有原发性肿瘤的证据

Tis 原位癌:上皮内或侵犯粘膜固有层a

T1 肿瘤侵犯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侵犯到大肠周围组织

T4a 肿瘤穿透到内脏腹膜层表面b

T4b 肿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结构或与其粘连b,c

区域淋巴结(N)d

NX 无法评估区域淋巴结

N0 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1到3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1a 1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1b 2到3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1c 浆膜下或无腹膜覆盖的组织内有肿瘤卫星灶种植

N2 ≥4 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a: 4–6,b: ≥7)

远处转移(M)

M0 没有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M1a 转移局限于一个器官或部位(例如肝脏、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

M1b 一个以上器官/部位或腹膜有转移

表‐1:续

分期T N M Dukes MAC e

解剖学分期/预后分组

0 Tis N0 M0

– –

I T1 N0 M0

A A

T2

N0 M0

A

B1

IIA T3 N0 M0

B B2

IIB T4a N0 M0

B B2

IIC T4b N0 M0

B B3

IIIA T1-T2 N1/N1c M0 C C1

T1

N2a

M0

C C1

IIIB T3-T4a N1/N1c M0 C C2

T2-T3

N2a

M0

C C1/C2

T1-T2

N2b

M0

C C1

IIIC T4a N2a M0 C C2

T3-T4a N2b

M0

C C2

T4b

N1-N2

M0

C C3

IVA 任何T 任何N M1a– –

IVB 任何T 任何N M1b– –

a这包括局限于腺体基底膜内(上皮内)或粘膜固有

层内(粘膜内)、但没有穿透粘膜肌层进入粘膜下层的肿瘤

细胞。

b T4期的直接侵犯包括其他器官或大肠其他节段的

侵犯,是肿瘤穿过浆膜直接蔓延所致,通过显微镜检查

证实(例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肠),而对于腹膜后或

腹膜下间隙的肿瘤,是通过蔓延到固有肌层之外,侵犯

其他器官或结构(即,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

腹壁;或中段或远端直肠癌侵犯前列腺、精囊、宫颈或

阴道)。

c肉眼可见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的肿瘤属于cT4b

期。不过,如果显微镜下没有发现肿瘤粘连,则应属于

pT1-4a期,具体取决于壁侵犯的解剖深度。应采用V和L

分期标准,确定有无血管或淋巴侵犯,而PN部位特异性

因子应用于评估神经侵犯。

d原发性肿瘤在大肠周围脂肪组织内有卫星灶结节,

但结节内没有残留淋巴结的组织学证据,可能代表肿瘤

的非连续性扩散、静脉侵犯及血管外扩散(V1/2)或完

全被肿瘤组织替代的淋巴结(N1/2)。在N期中,被替代

的淋巴结应单独作为阳性淋巴结计数,而非连续性扩散

或静脉侵犯应属于部位特异性因子的肿瘤种植期,并在

这一期计数。e MAC是改良Astler–Coller分期标准。

Edge等. [17].经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位于伊

利诺伊州芝加哥)认可使用,。本材料的原始资料为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 (2010) ,由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LLC出版,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参考文献

1.GLOBOCAN 2008 website: globocan.iarc.fr. (12 July 2013, date last

accessed).

2.Jemal A, Center M, deSantis C, Ward EM. Global patterns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and trend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0; 19: 1893–1907.

3.Center MM, Jemal A, Ward E.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rate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9; 18: 1688–1694. 4.Bossetti C, Levi F, Rosato V et al. Recent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in Europe. Int J Cancer 2011; 129: 180–191.

5.Coleman MP, Quaresma M, Berrino F et al. Cancer survival in ?ve continents:

a world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CONCORD). Lancet Oncol 2008; 9:

730–756.

6.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Colorectal cancer early detec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7.Schmoll HJ, Van Cutsem E, Stein A et al. ESMO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a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nn Oncol 2012; 23: 2479–2516.

8.Davis DM, Marcet JE, Frattini JC et al. Is it time to lower the recommended

screening age for colorectal cancer? J Am Coll Surg 2011; 213: 352–361.

9.Balma?a J, Balaguer F, Cervantes A, Arnold D. Familial risk-colorectal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 Oncol 2013; 24(Suppl.

6): vi72–79.

10.European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Segnan N, Patnick J, von Karsa L (eds). 2010.

11.McDermott FT, Hughes ES, Pihl E et al. Prognosis in relation to symptom

duration in colon cancer. Br J Surg 1981; 68: 846–849.

12.Ford AC, Veldhuyzen van Zanten SJO, Rodgers CC et 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alarm featur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ut 2008; 57: 1545–1553.

13.Washington MK, Berlin J, Branton P et al. Protoco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Arch Pathol Lab Med 2009; 133: 1539–1551.

14.Koh JL, Yan TD, Glenn D, Morris DL. Evaluation of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estimating peritoneal cancer index in colorectal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Ann Surg Oncol 2009; 16: 327–333.

15.Niekel MC, Bipat S, Stoker J. Diagnostic imaging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with CT, MR imaging, FDG PET, and/or FDG PET/CT: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cluding patients who have not previously undergone treatment. Radiology 2010; 257: 674–684.

16.Thirunavukarasu P, Sukumar S, Sathaiah M et al. C-stage in colon cancer:

implications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biomarker in staging,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689–697.

17.Edge SB, Byrd DR, Compton CC et al. (eds).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7th edition.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0, pp. 143–164.

18.Busch OR, Hop WC, Hoynck van Pependrecht MA et al. Blood transfusions

and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N Engl J Med 1993; 328: 1372–1376. 19.Ribic CM, Sargent DJ, Moore MJ et al. Tum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bene?t from ?uorouracil-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olon cancer. N Engl J Med 2003; 349: 247–257.

20.Sargent DJ, Marsoni S, Monges G et al. Defective mismatch repair as a

predictive marker for the lack of ef?cacy of ?uorouracil-based adjuvant therapy in colon cancer. J Clin Oncol 2010; 28: 3219–3226.

21.Sinicrope FA, Foster NR, Thibodeau SN et al. DNA mismatch repair status

and colon cance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clinical trials of 5-?uorouracil-based adjuvant therapy. 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863–875.

22.Tejpar S, Saridaki Z, Delorenzi M et 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prognosis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stage II and III colorectal cancer: more complexity to the puzzle. 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841–844.

23.Roth AD, Delorenzi M, Tejpar S et al. Integrated analysis of molecular and

clinic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stage II/III colon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12; 104: 1635–1646.

24.McCleary NJ, Meyerhardt JA, Green E et al. Impact of age on the ef?cacy of

newer adjuvant therapie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II colon cancer: ?ndings from the ACCENT database. J Clin Oncol 2013; 31: 2600–2606. 25.Tournigand C, André T, Bonnetain F et al. Adjuvant therapy with ?uorouracil

and oxaliplatin in stage II and elderly patients (between ages 70 and 75 years) with colon cancer: subgroup analyses of the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of Oxaliplatin,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trial. J Clin Oncol 2012; 30: 3353–3360.

26.Weiser MR, Landmann RG, Kattan MW et al.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colon cancer recurrence using a nomogram. J Clin Oncol 2008; 26: 380–385.

27.Clinical Outcomes of Surgical Therapy Study Group. A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d open colectomy for colon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 350: 2050–2059.

28.Hewett PJ, Allardyce RA, Bagshaw PF et al. Short-term outcomes of the

Australasian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comparing lapar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open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colon cancer: the ALCCaS trial.

Ann Surg 2008; 248: 728–738.

29.Andrè T, Boni C, Mounedji-Boudiaf L et al. Oxaliplatin, ?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colon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 350: 2343–2351.

30.Andrè T, Boni C, Navarro M et al.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with oxaliplatin,

?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stage II or III colon cancer in the MOSAIC trial. J Clin Oncol 2009; 27: 3109–3116.

31.Kuebler JP, Wieand HS, O’Connell MJ et al.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

weekly bolus ?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surgic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 II and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NSABP C-07. J Clin Oncol 2007; 25: 2198–2204.

32.Haller DG, Tabernero J, Maroun J et al. Cape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compared with ?uorouracil and folinic acid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stage III colon cancer. J Clin Oncol 2011; 29: 1465–1471.

33.Twelves C, Wong A, Nowacki MP et al. Capecitabi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 colon cancer. N Engl J Med 2005; 352: 2696–2704.

34.Saltz LB, Niedzwiecki D, Hollis D et al. Irinotecan ?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is not superior to ?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alo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of CALGB 89803. J Clin Oncol 2007; 25: 3456–3461.

35.Van Cutsem E, Labianca R, Bodoky G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biweekly infusional ?uorouracil/leucovorin alone or with irinotecan in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stage III colon cancer: PETACC-3. J Clin Oncol 2009; 27: 3117–3125.

36.Allegra CJ, Yothers G, O’Connell MJ et al. Phase III trial assessing

bevacizumab in stages II and III carcinoma of the colon: results of NSABP protocol C-08. J Clin Oncol 2011; 29: 11–16.

37.de Gramont A, Van Cutsem E, Schmoll HJ et al. Bevacizumab plus

oxaliplatin- based chemotherapy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colon cancer (AVANT): a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col 2012; 13: 1225–1233.

38.Alberts SR, Sargent DJ, Nair S et al. Effect of oxaliplatin, ?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with or without cetuximab on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resected stage III colon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12; 307: 1383–1393.

39.Taieb J, Tabernero J, Mini E et al. Adjuvant FOLFOX-4 with or without

cetuximab (CTX) in patients (PTS) with resected stage III colon cancer: DFS and OS results and subgroup analyses of the PETACC-8 Intergroup phase III trial. Ann Oncol 2012; 23(suppl 9): abstr # LBA4.

40.Liao X, Lochhead P, Nishihara R et al. Aspirin use, tumor PIK3CA mut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N Engl J Med 2012; 367: 1596–1606.

41.Bruinvels DJ, Stiggelbout AM, Kievit J et al.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Ann Surg 1994; 219: 174–182.

42.Rosen M, Chan L, Beart RW, Jr et al. Follow-up of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

analysis. Dis Colon Rectum 1998; 41: 1116–1126.

43.Renehan AG, Egger M, Saunders MP et al. Impact on survival of intensive

follow up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BMJ 2002; 324: 813–819.

44.Tjandra JJ, Chan MK. Follow-up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Dis Colon Rectum 2007; 50: 1783–1799.

45.Jeffery GM, Hickey BE, Hider P. Follow-up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treated for

no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7;

CD002200.

46.Renehan AG, Egger M, Saunders MP et al. Mechanisms of improved survival

from intensive follow-up in colorectal cancer: a hypothesis. Br J Cancer 2005;

92: 430–433.

47.Chau I, Allen MJ, Cunningham D et al. The value of routine serum 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 measurement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surveillance of patients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J Clin Oncol 2004; 22: 1420–1429.

48.Rex DK, Kahi CJ, Levin B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cancer resection: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nd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1865–1871.

49.Sargent DJ, Patiyil S, Yothers G et al. Endpoints for colon cancer adjuvant

trials: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20,898 patients enrolled onto 18 randomized trials from the ACCENT group. J Clin Oncol 2007; 29: 4569–4574.

50.Tsikitis VL, Malireddy K, Gree EA et al. Postoperative surveillance

recommendations for early stage colon cancer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surgical therapy trial. J Clin Oncol 2009; 27: 3671–3676.

51.Grunfeld E, Earle CC. The interface between primary and oncology specialty

care: treatment through survivorship. 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 2010;

25–30.

52.Sisler JJ, Taylor-Brown J, Nugent Z et al. Continuity of care of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oncology–primary care interface.

J Cancer Surviv 2012; 6: 468–475.

53.Howell D, Hack TF, Oliver TK et al. Models of care for post-treatment

follow-up of adult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lity 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 J Cancer Surviv 2012; 6: 359–371.

54.Grunfeld E, Earle CC, Stovall E. A framework for cancer survivorship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to polic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1;

20: 2099–2104.

ESMO临床实践指南?: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随访

B. Glimelius1, E. Tiret2, A. Cervantes3 & D. Arnold4, 代表ESMO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

1Dept of Radiology, Oncology and Radiation Science, Akademiska sjukhuset, Uppsala University, SE‐751 85 Uppsala, Sweden;

2AP‐HP, H?pital Saint‐Antoine, Pierre et Marie Curie University, Paris 6, France;

3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INCLIVA, University of Valencia, Valencia, Spain;

4Klinik fuer Tumorbiologie, Freiburg, Freiburg, Germany

这些临床实践指南获得了日本肿瘤医学学会(JSMO)的认可

本文原文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 2013; 24(suppl 6): vi81‐vi88

?由ESMO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于2002年4月审批,2013年7月最后一次更新。本期刊物取代之前已出版版本—肿瘤年鉴2010; 21 (增刊5): v82–v86. *通讯地址:ESMO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ESMO总部,Via L. Taddei 4, CH‐6962 Viganello‐Lugano, Switzerland;电子邮箱: clinicalguidelines@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发病率与流行病学

在欧盟,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所有大肠癌发病率的35%,即,每年15‐25例/10万人。死亡率为每年4‐10例/10万人,女性的死亡率较低。

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多数欧洲国家,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约为70岁或略大于70岁。

有大量文献描述了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膳食和膳食成分很重要,虽然风险升高不显著,也不是普遍存在的。膳食纤维最有可能降低风险,而大量摄入红肉或加工的肉类最有可能升高风险。吸烟升高风险的程度至少与中到大量饮酒相同。已发现,与之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明显降低风险。定期使用NSAIDs与发病率下降相关。II型糖尿病会升高风险,其中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很可能有导致直肠癌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也会增加罹患直肠癌的风险。

约15%的病例有遗传性因素,但这种现象在结肠癌中比在直肠癌中更显著。最常见的疾病是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诊断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

直肠癌的诊断基于直肠指检,还包括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及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灶下缘距离肛门边缘≤15cm(通过硬管乙状结肠镜测量)的肿瘤属于直肠癌,距离超过15cm的肿瘤属于结肠癌。

大多数肿瘤(95%‐98%)是腺癌,通常起源于腺瘤。多数直肠腺癌的特征是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微卫星灶的不稳定性(MSI)非常罕见(只有百分之几)。约三分之一的直肠癌与异常的DNA甲基化相关。在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中,有几种途径具有关键作用,其中,WNT信号转导途径是最重要的。抑癌基因APC常常发生突变。还有P53和 TGFβ途径中的其他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原癌基因的激活,例如KRAS和PI3CKA。BRAF突变在直肠癌中罕见。

分期和风险评估

应详细询问病史,开展全面的体格检查、全血计数、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检测癌胚抗原,拍胸片(也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肝脏和腹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检查。

对于最早期的肿瘤(cT1‐T2),需进行内镜直肠超声(ERUS)检查,而对于所有肿瘤‐包括最早期的肿瘤,都应进行直肠MRI,以选择患者的术前治疗,确定手术范围[2, 3] [III, A]。术前需做全结肠镜检查。如果肿瘤是梗阻性,还建议做仿真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以排除近端肠管的肿瘤(但在梗阻消除后,应补做常规结肠镜检查)。

淋巴结分期很不可靠,即使ERUS与MRI结合也不例外。除了淋巴结增大(这个特征本身就不是特别准确),ERUS提示的圆形、边界不规则和低回声/信号不均可协助转移的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应包括有近端、远端和环周切缘的手术标本及局部淋巴结(建议至少检查12个淋巴结)。环周切缘(crm)的病理组织学状态非常重要,对于环周切缘和残留(R)肿瘤分类标准的解释还不确定,已提出一种扩展的分类标准[4]。此外,应评价血管和神经侵犯 [III, A]。

应采用TNM分期系统。这些建议中,首选第7版(2010年版),但有些欧洲国家仍在使用第5版。正如表1所示,需要对cT3进一步细分。TNM系统如表2所示,分期组合如表3所示。

表1. 原发性直肠癌的诊断性检查

参数可选择的方法

部位(与肛门边缘的距离)触诊

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软式内镜)

形态学确认活检

T分期

早期ERUS

MRI

中晚期MRI (ERUS)

括约肌浸润 MRI

(ERUS,

触诊)

N分期MRI (CT, ERUS)

M分期肝脏/腹部的CT, MRI (或 US)

胸部CT/胸片

评价 MDT研讨会

MRI,核磁共振成像;ERUS,直肠内超声;CT,计算机断层扫描;US,超声;MDT,多学科团队;括号内的方法是欠佳的方法。

T1期肿瘤如果是有蒂腺瘤,也可根据Haggitt的标准细分,如果是无蒂腺瘤,可根据Kikuchi(sm)系统细分[5, 6](表4‐5)。这两种系统有重叠之处。粘膜下层(sm)的浸润程度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此,可决定手术类型[7] [III, B]。为了便于细分,这些小病变标本应钉在软木板上,然后送往病理实验室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识别MSI肿瘤(虽然这些肿瘤在直肠内非常罕见)。 局限性/局部疾病的处理 总体策略

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盆腔内残余肿瘤的风险降至很低的水平,因为残余的肿瘤常常会引起致残性的局部复发。在预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群体中,这一风险最好在5%以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急性并发症和迟发型并发症。除了少数(≤10%)固定的肿瘤向不易切除的器官内生长的病例(某些cT4b期病变),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另一个治疗目的是保留良好的括约肌功能。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直肠癌可以分为4类:

a) 非常早期(某些cT1期病变)

b) 早期(cT1-2期,某些cT3期)

c) 中期(cT3-某些cT4a期病变)

d) 局部晚期 (cT3crm+,某些cT4a期病变,所有cT4b期病变)。

除了临床T分期,还有其他具有意义的因素,例如肿瘤与肛门之间距离、肿瘤位于前壁、原发肿瘤或淋巴结与直肠系膜筋膜(mrf)之间的最近距离、直肠系膜的大小、cN分期和血管及神经侵犯。目前无法确定哪个T亚分期和N 亚分期属于这些组。

可采用“良好”或“早期”或“好”、“中期”或“差”和“局部晚期”或“很差”这些词语将直肠癌归类于这些临床亚组。近期的很多研究中,局部晚期这一词常用于中期/差的这一组,但最好用于描述真正的局部晚期/很差一组的肿瘤,正如最新的欧洲共识文件中所述[8–10]。

可通过MRI判断壁外血管侵犯(EMVI)。出现EMVI (EMVI+)是预后不良的信号,提示会发生远处转移,可能还会发生局部治疗失败。EMVI+肿瘤至少为中期。

表3. 分期组合

I T1‐2, N0, M0 IIA T3, N0, M0 IIB T4a, N0, M0 IIC T4b, N0, M0 IIIA

T1‐2, N1/N1c, M0 T1, N2a, M0 IIIB T3‐T4a, N1/N1c, M0 T2‐T3, N2a, M0 T1‐2, N2b, M0 IIIC T4a, N2a, M0 T3‐4a, N2b, M0 T4b, N1‐2, M0 IVA T1‐4, N1‐2, M1a IVB

T1‐4, N1‐2, M1b

Edge SB, Byrd DR, Compton CC, eds. 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0.获得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许可后使用。这份材料的来源是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LLC,出版的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2010年),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

对质量保证和控制的需求

直肠癌的治疗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多学科团队(MDT )成熟的协作模式。熟练的外科操作、良好的病理学检查、扎实的放疗技术、合适的化疗以及长期的全面随访(也包括功能随访)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很多国家在直肠癌手术中启动了质量控制计划,这对于改善转归很有帮助。正如其他文献中所述,应由外科医生和/或病理科医生评价直肠系膜切除的质量[11]。

表 2. TNM 分类标准(第7版,2010年)和细分标准

TNM 扩展到

Tis

原位癌;上皮内或侵犯固有层 T1 粘膜下层 T2 固有肌层

T3

浆膜下/直肠周围组织 T3a a <1 mm T3b 1–5 mm T3c 5–15 mm T3d 15+ mm

T4 穿透到腹膜脏层(a )或侵犯其他器官(b)b N1 累及1–3 个区域淋巴结 N1a 1 个淋巴结 N1b 2–3 个淋巴结 N1c 脂肪内种植的小癌灶 N2 累及4个或4个以上区域淋巴结 N2a 4–6个淋巴结 N2b 7 个或7个以上淋巴结 M1 远处转移 M1a 一个远处器官或一组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 一个以上器官转移或腹膜转移

a 在做出治疗决定前,基于MRI 评价的这种细分系统有临床价值,被用于这些建议中,也可用于组织病理学分类,但尚未验证,而且没有纳入任何版本的TNM 系统中(5-7)。

b 这是TNM6-7中的细分标准,在TNM 5中是相反的。

Edge SB, Byrd DR, Compton CC, eds. 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0. 获得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许可后使用。这份材料的来源是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LLC,出版的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版(2010年),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27591545.html, 。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的概率约为25%,而全病程中最终发生肝转移的比例则高达40%~50%[1,2]。目前观点认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完整的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转

化后切除的患者预后与初始切除者近乎一致。因此,转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转化治疗是一种通过对适合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方法[3]。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于术前化疗药物的应答率与转化切除率成显著正相关[4]。因此,针对患者转移特点,个体化地选择高应答率的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成功率。经典双药化疗、三药联合加强化疗、联用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使转化切除率不断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HAI)、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选择性内放射疗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以及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以及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初步的研究证据,有望在转化治疗领域贡献独特的力量。本文就CRLM的转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CRLM可切除性的评估 CRLM是否可切除的评估应当由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完成[5]。2019年第4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指出,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需同时满足能实现肝内肝外所有病灶的切缘阴性(R0切除)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全文版)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病人的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并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

订。2016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修订了该指南。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共同修订了该指南。2020年再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一起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 (注: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1。本《指南》内容暂不涉及未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应用的技术和药物)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本《指南》为便于诊疗策略的制定,将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阐述。 1.2 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病人,除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检查、病理学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一年到头了,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I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 1.1 手术相关进展 (1)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年挪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11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引起轩然大波。该研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例(7.6%);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2.4年时为11.6%(95%CI:6.6~19.9),而在NCCR为2.4%(95%

CI:1.4~4.3)(P<0.001)。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和永久造口率(24.8%)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研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研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0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外,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研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45%~70%),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研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201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即封闭的) 圆没有角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课堂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二)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年到头了 ,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 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 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T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迸展 1.1手术相关进展 (1 ) 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 (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 W 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门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 ,引起轩然大波。该硏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 )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 (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 例(7.6% ); 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 2.4年时为11.6% ( 95%CI : 6.6~19.9 )z而在NCCR 为2.4% ( 95% CI : 1.4~4.3 )(P<0.001

\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 ,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 )和永久造口率(24.8% )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 )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o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硏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 (坏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硏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 )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 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O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夕卜,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 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硏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 : 45%?70% ),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硏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 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象,而可能是手术方式(而不是培训)本身。 TaTME目前在国内外科界也是很热门的话题,尽管笔者本人及所在中心尚未开展,

2013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备课笔记(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六店小学 年级:501班 授课教师:孙运柱 科目:音乐 无为县开城中心校制

六店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五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现在处于过渡期,年龄也大了,不再是小孩子,已经是大孩子。要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爱学愿学。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尽量避免枯燥乏味,要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分析: 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有一些要求复习的内容了,但是这个阶段又要学习不少的内容,所以,学习任务是繁重的。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学习、复习、掌握。本学期要学习歌曲7首,每首都有一定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的学生开始变声,要注意对嗓子的保护。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 (一)歌唱 学会教材中的8-10首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2-3首。 (二)、读谱知识: 1.学习用竖笛在G上吹奏do。 2.认识2/4、4/4、3/4、6/8拍的旋律。 3.认识民族乐器惊胡、京二胡、板鼓、月琴等。 4.了解说出京剧的集中行当。 四、欣赏部分:

要求学生对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包括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体会或认识。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感情的效果。能对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的分析。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六、教学安排:

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研究

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03T15:32:08.4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作者:庞进宝[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分析了治疗手段,简述了治疗模式。 博白县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600 【摘要】结直肠癌(CRC)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我国消化道肿瘤第3名,且发病趋势逐渐递增。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分析了治疗手段,简述了治疗模式。【关键词】结直肠癌;诊断;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些年我国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前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中医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在治疗手段和治疗模式方面都有所变化。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结直肠癌在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要想在早期进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也得以更新,当前的主要诊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排泄物诊断法:根据患者粪便的隐血情况、癌细胞脱落情况以及基因蛋白等进行检测;(2)血清学检测;(3)结肠镜检查;(4)气钡双对比造影。此类检测常规方式对结直肠癌分期不同的患者敏感度也有所不同,分别在21%-93%不等,但是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有指导价值。除上述提到的常规筛查法之外,近年来,人体正电子体层扫描术和放大内镜检查等也逐渐被推广使用,实践表明这两种检测方式相比于常规筛查来说准确率更高。对无症状群体来说,临床建议在50岁时便应参加常规结直肠癌筛查,如果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其后代的发病几率是普通群体的2-3倍。有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发生到就诊过程的延误时间平均为35周,因此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确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期意义重大。 二、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一)外科手术治疗 CSCO结直肠癌指南2017版提出:应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采用广泛系膜切除术(切除肿瘤下缘超出5cm的直肠系膜)治疗高位直肠癌,而不适合采取常规扩大清扫范围之髂血管旁淋巴结,除非临床诊断伴有其他转移[1]。结肠癌手术采取的根治方式为结肠切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肿瘤血管起始根部的淋巴结和清扫范围之外的可以转移淋巴结也应进行活检或者切除。有专家指出采取完整的肠系膜切除术用于结肠癌手术,可能会清扫更多的结肠系膜及淋巴结,存在的风险和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是当前用于结肠癌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是将其用于直肠癌治疗,腹腔镜手术的进展并不显著。2015年初,NEJM杂志中有研究中指出,从直肠癌根治术效果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并无显著差异,甚至有一定优势。而在同年10月份JAMA杂志却报道了与NEJM杂志相反的结果。另外,2009年德国人Hohenberger等在结肠癌中应用了TME原理,研究结果显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能最大程度减少腹腔肿瘤播散,同时最大限度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进而得到最大程度降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效益。当前还没有明确判定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熟优熟劣。有学者提出应用机器人下直肠癌切除术,但仍需进一步证实。(二)内科治疗及放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替吉奥、希罗达类药物是用于结直肠癌化疗的三大类药物。二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的前体口服制剂,在胸苷嘧啶磷酸化酶(TP)的活化作用下载以内变成活性产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将此类药物为基础构建化疗放放已经在治疗一、二线结直肠癌治疗中被公认。由5-FU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构成的FOLFOX/XELOX方案以及与GPT-11联合构成的FOLFIRI/XELIRI方案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可互为一、二线。另外,由于结肠癌治疗的放射野设计以及对放疗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并未广泛应用,而在直肠癌治疗中应用广泛。术前放疗有利于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制造机会[2]。目前对于放疗是否能提升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几率尚无定论,但有资料显示在术前应用较高的放射剂量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对于初期无法实施结直肠癌切除治疗的患者,在术前需做化疗,以缩小局部肿瘤,控制转移率,为手术治疗奠定基础。当前,市面的细胞毒性药物主要为以下几种: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这三种药物可独立应用,也可联合应用。(三)中医药治疗中医文献中没有“结肠癌”这一词汇,但是有诸如“肠游”、“肠溜”、“肠瓣”等词汇,与结直肠癌的病因和症状类似。中医辨证认为导致结肠癌的根本发病机制为机体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湿毒蕴滞凝结所致。因此,中医诊治可依据肠游、肠溜、肠瓣等急症的诊治方式。临床治疗的常用中药制剂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槐耳颗粒等,与放化疗联合使用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报道指出,中医药与化疗方案联合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由于单纯化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1年的生存率[3]。当前尚未明确中医辨证与中药应用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对结直肠癌采用中药治疗主要通过对肿瘤细胞增殖、端粒酶活性、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抑制,加快细胞凋亡速度,阻滞细胞周期、免疫力调节等多种路径。而当前尚缺少大型临床实践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依据,还无法明确中医药整体辨证的治疗优势。(四)靶向治疗随着生物进程机制与分子通路不断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被明确,靶向治疗药物逐渐在临床应用。当前用于结直肠治疗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贝伐单抗、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人源性)和西妥昔单抗(鼠源性)[4]。目前,靶向药物仅适合用于IV期患者的解救性治疗和术前新辅助治疗中,而不适合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应用,对有选择的患者可选择细胞毒类化疗药物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单独应用EGFR靶向药物治疗。2010年Tabernero等人在西班牙对连续XELOX和贝伐单抗联用与贝伐单抗单用维持治疗两个方案进行对比,前者的中位PFS是10.4个月,后者则是9.7个月。两组的OS显示无明显差异。但是尚无对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抗VEGF和抗EGFR靶向药物三者联合应用的报道。 三、治疗模式(一)新辅助治疗

2013年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2013年春 一、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装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术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识字是下限,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要继续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装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一节课写的字不要太多,可以分散到每一节课中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写字的质量。 (二)关于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环境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已然成为威胁我国人...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错配修复(MMR)基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主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降低自发性突变等。错配修复(MMR)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研究发现大约15%的结肠癌患者被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携带有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个体一生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达30%~70%。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热门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如默沙东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可阻止PD-1和它的配体PD-L1、PD-L2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目前该药针对结肠癌、肺癌、肾癌、胃癌、卵巢癌等35类癌症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展开。 2016年第5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 (pembrolizumab)治疗存在DNA错配修复(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临床II期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7%(n=16/28)(具体数据可参考文献链接)。该实验由约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肿瘤学副教授Dung T. Le主导[4]。 该系列临床研究确认了第一个基因标记物——错配修复(MMR)缺陷——可以用来预测对PD-1抗体pembrolizumab的响应,这一标记物可在一系列癌症中预测PD-1抗体药物的响应情况。未来,MMR缺陷检查可被广泛应用,让更多患者从pembrolizumab和其他PD-1药物中获益。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鉴于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建议鼓励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在最新的PD-1免疫疗法治疗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晚期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MORE Health现对中国患者开放PD-1抗体药物Pembrolizumab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三期临床试验项目,详情见下: 项目名称:比较Pembrolizumab(MK-3475)与标准化疗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 项目介绍:这项研究的初步研究假设是,与当前标准化疗相比,Pembrolizumab将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关注这种疾病的必要性刻不容缓:幸运的是,免疫疗法能够改变现状。近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宣布,其重磅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得到了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好消息,在结直肠癌的方面有更重要的突破。

2013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2013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 ????? ? ???????????? ????????? ? ?? ????????? ????????????????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 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 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图2 1 3 4 2 a b

2013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3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中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中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发布时间:2013-8-22 9:28:44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已跃居癌症发病率的第3~5位?有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脏转移,而且20%~34%的患者在确诊时就已伴有肝转移?肝转移灶完整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获得潜在治愈的唯一机会?有研究表明,未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0~5%,而初始即可手术完全切除,或经过转化治疗而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到30%~50%?然而,仅15%~20%的患者在确诊时可接受根治性切除,绝大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切除?转化治疗可使10%~30%初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为可切除,对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经转化治疗后,肿瘤病灶的切除率与转化治疗的有效率高度相关?转化治疗加手术切除逐渐成为初始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而分子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方案的联合应用则可以增加治疗的有效率?转化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尽量应用具有最高效率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高的转化切除率?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会与一般晚期结直肠癌的姑息治疗有所不同? 为进一步规范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合理应用,提高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中国抗癌协会(CACA)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组织肝脏外科?结直肠外科和消化道肿瘤内科专家,结合该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包括NCCN结直肠癌指南(2012年第3版)?ESMO晚期结直

肠治疗指南(2010年)?联合手术和化疗及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欧洲专家建议(2009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泛欧洲共识(2006年)?美国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病人选择专家共识(2006年)?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中国结直肠癌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12年)],提出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中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专家指导意见),旨在为我国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转化治疗的目标人群:潜在可切除患者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影像学技术和围手术期支持系统的发展,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可切除标准较传统标准有很大的扩展?目前公认的可切除标准为:在维持足够残余肝脏体积的前提下,完全切除所有转移病灶(R0切除)?依此标准可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3类,即初始可切除?根本无法切除及界于两者之间的潜在可切除患者;见图1?影响分类的因素包括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生物学行为以及肝脏的健康状况等?本意见中的潜在可切除患者,是指经多学科专家组(MDT)讨论后认为目前不可切除?但有可能经转化治疗降期达到可切除标准的人群?当然,在分类决策中,多学科专家组医生的观念?技术及经验等也会起到一定的主观作用?

2013年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师:陈耀君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201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第三四单元试卷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四单元试卷 (P27-45) 班别:姓名:评分: 一、我会算。(填未知数每空1分,其它每题0.5分,共20分)18-9=16-8=14-9=2+12= 8-4=9-8=11-4=1+8= 8+3=14-8=7-0=9-5= 7+7=6+4=11-8=14-6= 12-4=15-6=18-4=17-8= 13-6=11-9=13-8=7+2= 7-2=11+3=6-3=10-3-2= ()-2=9 4+()=6 ()-1=4 ()+2=12 ()+7 =14 ()+9=13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一个两位数个位的数是3,十位的数是5,这个数是()。 2、47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100里面有( )个十。 4、6个十和6个一是( )。 5、和79相邻的数是( )和( )。 6、比91小,比88大的数是( )和( )。 7、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 8、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 47 28 69 76 79 67 ( )>( )>( )>( )>( )>( ) 9、想一想,再填数。 10、用做成一个 ,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 三、看图我会填。(共30分) 1、(16分) 写作:写作:写作:写作: 读作:读作:读作:读作: 2、(8分)

3、(6分) 四、我是聪明的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7个十和2个一是72。() 2、七十二写作702。() 3、最小的两位数10比最大的一位数9多2。() 4、65和73之间有7个数。() 5、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做成一个圆筒。() 五、解决问题。(共15分) 1、(3分) 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打“√”)2、(6分) 3、(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