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鲁宾逊漂流记_和_蝇王_中的女性缺席

论_鲁宾逊漂流记_和_蝇王_中的女性缺席
论_鲁宾逊漂流记_和_蝇王_中的女性缺席

第19卷第2期

2006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19No .2

Mar . 2006

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

段汉武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文章运用了文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女性缺席的现象

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评析,认为作品中女性的缺席不仅体现着笛福和戈尔丁不同的女性观,而且体现了孤

岛文学特征,深化了主题意义,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塑造,并构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叙述艺术。

关键词:《鲁宾逊漂流记》;《蝇王》;女性缺席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6)02-0034-05

 收稿日期:2005-10-26

 作者简介:段汉武(1966-),男,河南洛宁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为世界孤岛文学中的精品,《鲁宾逊漂流记》

(Robins on Crus oe,1719)和《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象,学者们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叙事技巧、殖民主义、神话原型、心理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之进行阐释和评价。国外学者雷莉(Patrick Reilly )和国内学者于海青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蝇王》的研究,更使人们读来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雷莉只是关注到了《蝇王》中女性缺席这一现象,于海青也只是从男权主义角度进行了评说,两者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入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因此,笔者试图就这两部作品中女性缺席这一现象进行新的解读和评析,。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告诫我们:“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

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1]这里,让我们首先听从大师的忠告,简要回顾一下笛福(Daniel Def oe,

1660?-1731)和《鲁宾逊漂流记》以及戈尔丁(W illia m Golding,1911-1993)和《蝇王》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笛福生活的时代为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前半期,戈尔丁则生活在20世纪。尽管时间相隔两百多年,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文学理论以及文学创作皆已发生了巨变,但战争与灾难均出现在两个时代,对人与自然、人与人本身之间关系的探讨依然是不同时期作家们共同关注的主题。17世纪后半期,瘟疫和大火双重地袭击了伦敦,国内政局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共和国与君主制的战斗此起彼伏,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带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最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开始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从此,英国逐步走上了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霸主地位。惊涛骇浪般的时代造就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笛福和洋溢着冒险精神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在这部妇孺皆知的小说出版和流行的期间,英国思想文化界也发生了巨变,英国和欧洲大陆一起走进了理性的启蒙时代。启蒙时代所倡导的思想和精神开始孕育并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理性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并极力宣扬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昂扬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皆是英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在当时语言文化和文学创作上的必然反映和直接结果。冒险、奋斗、开拓、乐观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挑战自然、征服自然就是这一时代的主流思想。在自由和平等观念影响下,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基督教中所宣扬

的“女人属于男人”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要求女性服从丈夫就像臣民服从君主一样。在文学创作领域,女性形象在女性作家缺席的状态下被男权社会和男性作家所建构为或天使或魔鬼,女性自身在参与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诸领域的活动中也缺少自信。因此,在《鲁宾逊漂流记》这样一部以张扬男性精神为话语内容的作品中,女性的缺席是不难理解的。而戈尔丁却生活在20世纪,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人类自身所做出的种种残忍行径。正如他本人说的:“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2]

二战之后,世界进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时代。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国际两大阵营的对峙,核战的威胁迫在眉睫,使多数知识分子对人类的现状及未来持悲观态度。但此时的戈尔丁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批判和抨击,而是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试图从人性恶的角度来找出社会弊端的根源。同时,经过艰难的战斗,女性终于在20世纪初相继在财产、选举等领域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并且“侵入”了一向由男性所垄断的文学创作领域。这时的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则表现出了“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这些女性形象纯洁美丽,同时也洋溢着激情和勇气。面对着信心百倍的新女性和一浪高过一浪的女权主义运动,男性经典作家如海明威、艾略特等笔下也出现了或受伤或失势或无能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形象由于受到“新女性”的挑战和困扰,则表现出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焦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戈尔丁则超越了两性对抗的表面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审视人类的自身命运。《蝇王》中女性的缺席、对那只母猪的屠杀以及表现出来的悲剧生活,就是男性从焦虑走向疯狂的必然结果。无疑,这也是作家本人在女性缺席的状态下对人性自身以及人类命运严肃思考后的形象反映。

鲁宾逊的成功经历为大英帝国提供了神话般的梦想,文明征服了野蛮,知识战胜了愚昧,地狱变成了天堂,它“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

统治世界”。[3]而《蝇王》中人性恶的主题和悲观主义的论调却使我们确信野蛮代替了文明,知识被

压制和扼杀,美丽的海岛变成了人间地狱,它以寓言的形式和讽喻的技巧告诉了我们“当今世界人

类的景况”。[4](3)《鲁宾逊漂流记》出版的年代,女性缺乏自信;《蝇王》出版的年代,女性则信心百

倍,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缺席则反映各自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同时,从《鲁宾逊漂流记》到《蝇王》,我们也许还可以发现西方文明从理性走向非理性、西方文学从写实走向讽喻和荒诞的演变趋势。二

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在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

和分析作品本身。”[5]在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之后,让我们来关注作品本身。

我们发现,生活在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孤岛上的人物都是男性公民。鲁宾逊先是孤身奋斗在自己所开拓的海岛帝国,后来与星期五以及其他野蛮人一起生活,最后制服了反叛的水手,与船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乐园。在这个海岛上,唯一带有雌性的就是鲁宾逊所捕抓到的“两只母的小山

羊”。[6](75)《蝇王》中孤岛上所生活的则是一群6岁到12岁的男孩,唯一带有雌性的是第八章中所描写到的母猪。同样为雌性动物,但两者所遭受的命运和待遇正好相反。鲁宾逊在捕抓到这些小

山羊时给它们吃“新鲜的玉米”,[6](76)然后为其安排在了有牢固的篱笆和木栅的羊圈里面,里面有

草吃、有水喝并且可以遮阴,之后这些小山羊在此安家落户,并繁衍后代。但在《蝇王》中的老母猪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那头老母猪和一群猪崽正“沉浸在深厚的天伦之乐中”[4](157)时,杰克和他

所组织的猎手们手举削尖了的木棍冲向了毫无防备的它们,有人用刀子猛戳母猪,有人把标枪插进了母猪的屁股。最后,哺育了生命的母猪在鲜花吐艳、蝴蝶戏舞的地方遭到了杰克和猎手们的凌辱和杀害。

两部作品中男性的“在场”和女性的“缺席”,构成了比较明显的二元对立。这不仅是强大的男53第2期 段汉武: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

63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权文化和边缘化的女性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而且也反映着两位不同作家的女性观。但按照德里达的观点,这种“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对立其实是相对的,二者互相依赖,相互转化,并在这种关系中获得各自的界定。英国文学从发端到笛福的年代,还没有出现一个有声誉的女性作家,处于垄断地位的男性作家按照自己的准则和规范来描写和塑造女性,但女性的存在和价值依然在女性作家缺席的状态下也得到了表现。莎士比亚和斯宾塞笔下都有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或者天使或者魔鬼的形象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男权的势力下也体现着明显的自我存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宾逊生活的荒岛,信心十足的鲁宾逊用“玉米+羊圈”来对付所捕抓的母山羊,是富有征服欲和处于强势地位中的男性所惯用的手法,那就是利诱威胁和柔刚并用,尽管鲁宾逊为母山羊提供了粮草,但最终是把它们放在了羊圈,并且甚至为了生存可以吃掉它们。鲁宾逊在征服这些母山羊的过程中也凸现了男性的霸主地位,母山羊被赶进羊圈甚至被吃掉则意味着女性自身无法摆脱男性的控制。这似乎和笛福所倡导的女性观不一致。但如果考察一下其女性观的全部内涵,我们则发现这些母山羊的命运和笛福的女性观是一脉相承的。尽管笛福主张男女平等,在其文选中,笛福认为“女人的天资恐怕比男人更高,她们的脑子也比男人快;妇女在受教育以后能够干出什么事业,从一些女才子的事例(现代并不缺乏这种事例)上看得很清楚;这种事例谴责了我们的偏见……”,[7](179-180)并建议设立女子学院,敦促国王通过一些法律以纠正粗野虐待妇女的现象,塑造了“独立自主的女人”和“有健全理解力的人物”———摩尔[7](64)和“女性的一个榜样”———罗克珊娜,[8](67)但笛福并没有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则是让她们更好地服务男性。在《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1722)的序言中,笛福就十分强调该小说的伦理教化功能,但笔者认为这一强调正好说明了其作品实际上是被框定在男性教化者的霸权话语之中,因为摩尔和罗克珊娜的是非功过都要由笛福这个男性作家来评价和判断。笔者认为,他对待妇女的积极态度是受他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影响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他教育妇女的最终目的却是让她们更好地取悦男性,成为他们可心的伴侣,正如他所说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妇女的理解力,使她们能够参与各种谈话;当她们的能力和判断力提高之后,她们在谈话中就能够给人以愉快和教益”。[7](183)为了说明让妇女受教育的好处,笛福甚至把教育妇女和驯马类比。“天啊,看看我们是怎样的操心养一匹良马,把它练得多么驯顺吧,马变驯了以后,看看我们又是怎样的器重它,这一切无非是为了它能有用场;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对待女人呢?”。[7](184)非常明显,这里所运用的“粮草+羊圈”的方式和笛福所拥有的女性观是吻合的,同样说明作者并没有突破男权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只不过其思想观念中体现着某些进步的因素。

在《蝇王》中那个环境优美和物产丰富的孤岛上,杰克和其所组织的猎手们是用“假脸+刀+木棍+血祭”的方式来对付他者和异性———母猪。他们在杀死这只母猪的过程中得到某种征服他者的快感,在“杀野兽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的狂欢中得到满足。与“玉米+羊圈”相比,“假脸+刀+木棍+血祭”则显得过于疯狂和残忍。在笛福生活的年代,女性如温顺的羔羊,男性可以略施小计或者略施暴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女性。但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女性在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的斗争和争取,她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话语权。面对着她们咄咄逼人的攻势,男性则显得异常焦虑和不安。为了重振男性的雄风,他们则选择了疯狂的谋杀,试图用“嗜血”的方式把女性驱逐出去,从而宣告男性的“在场”。但在杀死这个他者和异性之后,他们却开始了同性之间的杀戮和争斗,代表着先知的西蒙和象征着科学的猪崽子惨死在猎手们“杀野兽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的狂欢之中,作为人性代表的拉尔夫则被他们追杀得到处奔跑。在女性缺席的孤岛上盛行的是混乱、野蛮和杀戮,这从另一方面恰好说明了女性在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我国学者于海青在《国外文学》1996年第4期中发表了“‘情所独钟’处———从《蝇王》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一文,文章认为戈尔丁具有男权主义倾向的思想观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相

反,笔者却认为女性的缺席正是造成这个孤岛生活悲剧的根源之一。尽管戈尔丁生活在其所隶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其20世纪50年代所出版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拒绝女性或者否定女性的倾向,但从其传记、访谈录以及相关作品的整体意义上来看,戈尔丁并不是一个男权主义者,也没有蔑视或压制女性的观点流露。

《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反映着笛福和戈尔丁各自的女性观。用“玉米+羊圈”的方式来对付那些沉默而柔顺的母山羊,是笛福女性观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用“假脸+刀+木棍+血祭”来对付那只哺育了生命的母猪,表现了戈尔丁关于两性问题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对人类前途持有悲观思想和困惑渺茫之中,戈尔丁既欲表现女性特征,却又不得不使女性缺席,从而使人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人性的邪恶和人类自身前途在缺乏两性平衡时的无望,因为人们自然要关注一个问题:在没有女性的社会,男性是否能够依靠自身来繁衍后代?如果不能繁衍后代,这个社会还能够维持多久?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探讨《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就会发现作品中女性的缺席在体现孤岛文学特征、主题表达以及人物塑造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顾名思义,孤岛文学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是遥远而未开化的海岛,这些海岛依然保持着尚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岛上要么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要么丛林密布、野兽出没,要么经常被海盗或野人所光顾。如此远离人群又险象横生的蛮荒之地,当然应该是男性展现其坚强意志和顽强人格的领

域,美丽但“脆弱”的女性自然被拒绝在外。《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宾逊、《金银岛》

(Treas 2ure Island,1883)中的主人公吉姆等都是乐观自信和富有冒险精神的男性形象,《蝇王》中的杰克也体现着暴力精神和狂欢行为以及猎奇、杀戮等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权专利的种种品质和行为。

《鲁宾逊漂流记》的素材来自与笛福同一时代的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A lexander Seilkirk )被放逐一事,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记述和描绘真人真事,而是夹杂着虚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传说。主人公鲁宾逊因船只遇难,孤身漂流到一个热带荒岛,在这个荒岛上生活奋斗了28年,把一个野蛮荒凉的海中孤岛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文明乐园。鲁宾逊辛勤艰苦的劳动,勇于进取的精神,不惧困难的意志以及与人斗、与天斗的气概,在没有女性的荒岛是何等的豪迈、潇洒,他对母山羊的呵护和照料又具有英国绅士般的优雅风度。在没有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政治的约束下,鲁宾逊依然每天阅读圣经,按照文明社会的规范乐观地生活,这一形象的塑造使文明战胜野蛮、理性战胜愚昧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而《蝇王》中的这群6-12岁的男孩所生活的海岛一点也不荒凉,郁郁葱葱的小岛,到处都是甘甜的果实和果汁,美丽的环礁湖可以恣意游水嬉戏,但这些孩子们似乎已经忘记他们是因为逃避未来核战争时飞机遇难才到达此地。在这个孤岛上,他们不仅没有体现出同舟共济这一文明社会的美德,反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杰克、罗杰等迷恋于捕抓野猪,在与拉尔夫、猪崽子等人发生分歧后,就另立山头,他们乘黑夜偷走了猪崽子的眼镜,与拉尔夫等发生争斗,后来竟然用各色泥土涂面,沉浸在捕抓和放纵野性的狂舞中,并占据城堡称王称霸,直到最终打死西蒙、猪崽子和追杀拉尔夫,完全彻底堕落为一群“野兽”。这些男孩在没有女性、远离文明的海中孤岛真实而全面地暴露出了其本性,使“人性恶”这一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

《鲁宾逊漂流记》基本上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进行叙述的,而《蝇王》则是以讽喻和象征为主要

叙述艺术的寓言式作品。尽管不少评论家认为《蝇王》的取材来自《珊瑚岛》

(The Coral Island ),但笔者却认为《蝇王》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戏拟化模仿,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缺席,是戈尔丁和笛福所隶属的时代特点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反映,体现着各自的女性观,代表着他们对人性思考的不同答案。笔者认为,无论是鲁宾逊所缔造的男权帝国,还是杰克和同伴们展现其本真人性的海中孤岛,都不是人类中的理想世界,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男性与女性

地位平等,真诚相处。

(下转第103页)73第2期 段汉武: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

参考文献[1]罗伯特?伯格,罗纳德?费德瑞柯.人类行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翁国旗.突破停滞———第五部分:中年期心理危机与调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德森.行为医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洪峰.中年底线[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A W ay out of D ilemma

———A Tiered Devel opment and Ad m inistrati on of M iddle -aged Human Res ources

HUAN G Yong (School of La w,N ingbo University,N ingbo 315211,China )

Abstract:The m iddle 2aged talents in China are confr onted with vari ous conflicts and dile mmas as a result of the s ocial cli 2mate they have experienced,the s ocial r oles they are p laying and the life peri ods they are in .It is p r oposed in the paper that a tiered devel opment of this gr oup of talents be necessary and s ome counter measures are visualized,with distinctive f o 2cus on age gr oup s .

Key W ords:m iddle 2aged talents;dile mma;ad m inistrative measure

(责任编辑 王 抒)

(上接第37页)

参考文献

[1]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

[2]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7.

[3]Green,Martin .D rea m s of Adventure[A ].Needs of Emp ire[C ].London:Loutless Press,1980.3.

[4]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M ].北京:三联书店,1984.145.

[6]笛福(高城译).鲁宾逊漂流记[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7]笛福(何青译).笛福文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8]伍尔夫(翟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On the Absence of Women in Robins on Crus oe and Lord of the Flies

DUAN Han 2w u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N ingbo University,N ingbo 315211,China )

Abstract:Thr ough cultural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the author atte mp ts t o p r ovide s ome ne w inter p retati on and eval 2uati on of the absence of women in Robins on Crus oe and Lord of the Flies .The absence of women in the afore 2menti oned no 2vels reflects Def oe ’s and Golding ’s different vie wpoints t owards women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Is 2land L iterature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absence can deepen the motifs and hel p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more vividly .It is one part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the writings .

Key W ords:Robins on Crus oe;Lord of the Flies;absence of women

(责任编辑 王 抒)

3

01第2期 黄 勇:两难中的抉择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共5篇)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共5篇) 本文是关于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共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600字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一 他是一个爱旅行的英国人,在一次远行中船翻了,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在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还救了“星期五”。他晕遇到种种困难,但他都克服过去了,把他自己从绝望的深渊里拉了出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愉快地过着每一天。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如果是我,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缺吃、缺住、缺水、缺电、缺伙伴、缺亲人,以及缺少日常用品,我想我会立马奔溃掉,更怎么可能想到什么计算日期,列好处坏处,记自己在岛上发生的事情呢?更别说二十多年,让我待那二十多天我就会垮掉,更怎么可能再去安慰自己呢?拿鲁滨孙和自己作比较,我不禁羞愧万分,突然觉得鲁滨孙好伟大…… 他勇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他遇到困难,是思考而不是退缩,这一点,也许很多人都做不到。他在荒岛上呆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中,他肯定有受过打击,尝过痛苦,忍过孤独。他也许算比较幸运了的,他后来有“星期五”作伴,比独自一人好多了。他也十分乐观向上,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换作我,我也许一天哭一次,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可以让自己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荒岛中得到生存。他总是理智地面对现实,并没有因流落荒岛而乱了头脑;他总是细心地做着一切,并没有因流落荒岛而游手好闲;他总是乐观的面对生活,并没有因流落荒岛而哭丧着脸。 鲁滨孙让我学会珍惜我拥有的一切,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饭,我也不敢浪费。我想,当我不再拥有它们的时候,它们是多么珍贵!他还教会了我要独立乐观,要是哪天我也流落荒岛,我也要成为荒岛的主宰者,我要像鲁滨孙一样,让荒岛换个模样。 他还让我知道:不管结局是不是美好的,只要付出了,过程就是宝贵的! 600字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二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文原文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 从前,有一个人叫鲁滨逊的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等到潮水退了,鲁滨逊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陪着他,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

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他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后来,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我推荐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

推荐书名:《鲁滨逊漂流记》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作者 : [英国] 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旧译《鲁宾逊漂流记》,一部家喻户晓的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遇险的经历启发写成的。笛福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勇于面对自然挑战的新型人物——鲁滨逊·克鲁索。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的抛开小康家庭,出海闯天下。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乐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为此,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 笛福:英国小说家(1660 ---1731),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到过欧洲大陆各国,以写政论和讽刺作品著称,他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晚年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汗体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沸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

《鲁宾孙漂流记》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问世即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宾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部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笛福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如实地记录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所面临的困境和为生存下去 所做的巨大努力,读起来亲切自然。清新流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鲁宾孙漂流记》让我们懂得了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要勇敢顽强,不断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困境。比如,在学习上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不畏艰险,有迎难而上的勇气,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写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漂到了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在孤岛上,鲁滨逊在废船上找到了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例如,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他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的不是时候,这些宝贵的种子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又辛辛苦苦地干了几个月;为了做一个能够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造方法;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被他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所征服了.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获救。 而我,当妈妈让我每天写一篇日记和看20页课外书,我觉得太困难了我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愿意每天坚持完成,到现在我也没能养成这个好习惯。当我学舞蹈和跆拳道好几个月了,因为身体的原因考级没有通过,我就没精打采,一蹶不振,最后放弃了。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到,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困难,我要学习鲁滨逊这种精神,不再畏惧困难和逃避困难,而是要积极、勇敢地面对和挑战各种困难,在困难面前学会自强。以后,我一定要向鲁滨逊学习。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_500字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小学生必读的好书。它主要讲了:主人公鲁滨逊幼年有着航海周游世界的理想,而父母极力反对。他很固执,就在1651年,鲁滨逊19岁的时候,背着父母,报名做了水手,在海上,暴风把船给吹翻了,鲁滨逊很幸运,没被淹死,独自漂流在一个荒岛上,接着自己探查了这个岛,开垦了一片土地,还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一群野人在吃人肉,鲁滨逊决定要救出受害者,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鲁滨逊成功救出了一个人,并为他取名为星期五。后来,他终于离开了陪伴他27年又75天的这个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国。主人公鲁滨逊正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鲁宾逊没有离开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钱,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扞卫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他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吃掉的时候,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 我想: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小学生也应该向主人公学习,要勇于向困难挑战,打不垮,压不弯,压力越大越要坚强,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要学习鲁滨逊的创新精神。

(完整版)《鲁滨逊漂流记》课文原文

《鲁滨逊漂流记》课文原文 鲁滨逊漂流记 从前,有一个人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风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易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援救。 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 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好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羊。他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英文

In Ernest Hemingway's masterpie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 uses much symbolism to assis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age he is trying to portr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n't just a book about an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many hidden meanings to it. Each element represents different things. The marlin, for example, represents strength, beauty and the last challenge we all go though. The lions in his dreams resemble youth, freedom, and also strength. Santiago, the old man, symbolizes Christ in many ways and other people and things symbolize different things like the young boy, Manolin. Manolin, the young boy, that followed Santiago was not fishing with the old man because his parents forced him to, actually he was told to stay away form the old man because he was bad luck, but because he wanted too. He liked to be around the old man and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When the old man would look at Manolin he would see himself at a younger age, someone who cared more about the elderly and their heritage than the new ways bestowed on them. Manolin symbolized the disciples of Jesus. The ones who would follow him to his death and then go out and preach his ways. He believes in the old man and takes charge and tells all the other fisherman to stay away from Santiago after his return. He would take care of the old man when he said to him "Keep warm old man. Remember we are in September." Manolin only wanted good things for Santiago, he did not want anyone to hurt him or put him down for his accomplishments. He wants to learn from the old man and to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about him as a young man or of Joe DiMaggio. Joe DiMaggio represents many things to the old man. Santiago sees DiMaggio as an equal. One whose father was a poor fisherman just like he is. When he was out fishing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uld the great DiMaggio ever stay this long as he did and quickly replied to himself that DiMaggio is young and strong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so of course he would stay. This made him feel better because now he could compare himself to his hero. Santiago thought that DiMaggio would understand him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 being the same. He wanted someone like the boy that would listen to him but understood him more and he believes DiMaggio could be that person. Joe DiMaggio also represents hope that the old man has for Manolin. He wishes that the boy will grow up and be like the great DiMaggio so that he will not be a poor fisher like he is. All of the other fisherman in the story are the people that want the newest equipment and want to do away with the old ways of living. They were intentionally putting down the old man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especially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中文摘要】左拉·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眼望上苍》是左拉·赫斯顿的代表作,被当今美国文学界和批评界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赫斯顿的代表作《眼望上苍》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眼望上苍》。生态女性主义着重研究文学、文化、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改变自然和女性同被视为他者和边缘的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自然为女性的朋友,认为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从文学批评视角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和性别问题,从而改变人们对待自然与女性的观点和态度,推进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发展。《眼望上苍》探索了现今存在的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物种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触及生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话题,如性别、父权制等,并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组成部分皆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女性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主义寻找文本中自然和女性的缺场,倡导生态和文化多元化,并主张解构主宰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黑人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即黑人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显示男性权利的客体。

本论文以黑人女性骡子般的命运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 基本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剥削之间 的相互联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珍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 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并倡导建立 一个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 【英文摘要】Zora Hurston is a prominent Afro-American female writer, folklorist, and anthropologist. As her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black American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feminis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American litterateurs and critics.As Hurston’s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an be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ngl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ased on ecofeminist theory. Ecofeminism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terature, culture, nature, and female. As a bran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feminism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women and nature so as to change the other and marginalized position of women and nature. Finally it devotes to awakening human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cofeminists regard nature as female’s friend. They think that patriarchal culture’s oppressions on women and

(完整word版)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2),推荐文档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笛福),他是该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 2.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高度浓缩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类进步的历程,他成了一位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 3.鲁滨逊在(巴西)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4.在荒岛上,鲁滨逊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野山羊),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5.偶然机会,鲁滨逊抖装饲料的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麦)苗和(稻)苗。 6.鲁滨逊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起名叫(波儿)。 7.鲁滨逊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两斗大米、两斗大麦),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面包)。 8.鲁滨逊在岛上还用(羊皮)制作了一把伞。 9.鲁滨逊用近(两)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六)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10.鲁滨逊来到岛上第(23)年的(12)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野人)。两年后,他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因此,这个俘虏名叫(星期五),他成了鲁滨逊的仆人

11.救了“星期五”,鲁滨逊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西班牙)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12.《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13.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伦敦),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14.鲁滨逊第一夜在(树上)睡觉。 15.鲁滨逊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16.鲁滨逊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 17.鲁滨逊第四次航行是去(贩运黑奴),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18.鲁滨逊有一包钱币,约值(36)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倒霉而无用),都已经发霉了。 19.(1686)年(12)月(19)日,鲁滨逊带着仆人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28)年。 20.鲁滨逊认为荒岛上可分两季:(雨季)和(旱季)。 21.鲁滨逊流落的荒岛叫:(绝望岛)。 22.鲁滨逊等人遇难时,船上有(14 )个人。 23.鲁滨逊在反检柜子时发现了(糠米)。 24.鲁滨逊给了星期五(小刀、皮带、斧头)。 25.逃离了奴隶生涯,鲁滨逊来到了(黑人岛)。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三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当你遇到船在暴风雨中遇难时,你会怎样做?当你独自一人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时,你会怎样做?当你受到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一切时,你会怎样做?是绝望地任命,还是自信地面对?是勇敢地去接受,还是懦弱地逃避?……在这种种灾难同时降临在我们面前时,我想鲁滨逊他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可以说给了鲁滨逊一个非凡地人生。与世隔绝,但重不放弃一丝一毫对生命的希望。他凭借人类独有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捕猎动物,制作陶瓷,开凿山洞,开荒种地,砍树建房,终于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有时我禁不住感叹,他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到底从何尔来,因为二十八年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数目。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怒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永不放弃,是成功最重要的一步。我想正是因为鲁滨逊他做到了这点,才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鲁滨逊虽然只是个小说中的人物,但他的事迹却令无数的后人成为了不怕困难与挫折的生活中的强者,为他们的事业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样他在我眼里是一段传奇,他用他对逆境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段世人尊敬的传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荒岛28年的孤独时光。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没有因为漂落到荒岛上而失去踪迹,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造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创造了物质条件。 把握住了生存机会。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积极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把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记述了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文原文 一天,鲁滨孙在沙滩上,发现了人类的脚印和几堆人骨头。经过仔细考察,他 发现附近的海上,住着吃人的土人。他非常害怕,只好格外地当心防备。有一天, 他听见一阵骚乱声,接着发现一群吃人的土人驾着独木船,带着两个俘虏,来到荒 岛的沙滩上,看样子要把这两个人活活吃掉。他们燃起火炬,敲锣打鼓,呐喊跳舞。鲁滨孙正在惊慌,只见其中被缚的一个人,忽然挣脱了束缚,向鲁滨孙这边跑来,鲁 滨孙可怜这个人的遭遇,完全忘记了害怕,他冲上去“砰!砰!”几枪,就把那群土 人吓跑了。 那逃来的人也是土人,不过是另一族的,鲁滨孙救了他,替他取了个名字叫星 期五。教他说话,叫他帮着做事,两人也渐渐可以谈话了。有了星期五,鲁滨孙是 何等的快活啊! 不久,鲁滨孙和星期五又从吃人的土人那里救出两个人,一个是星期五的父亲,一个是航海遇难的欧洲人。星期五父子团聚,非常快活,鲁滨孙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到了第28年,一天早晨,突然有一只英国大船经过孤岛,鲁滨孙既高兴又惊奇。这只船上有些凶恶的水手企图伤害船长,夺取大船。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鲁滨 孙和星期五赶到船上,他们与船长联合打败了那些叛徒,还把一些坏人留在岛上, 以示惩罚。 鲁滨孙也由此结束了近30年的孤独生活,告别了无名岛,带着星期五,乘着那 只大船,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祖国——英国。回到家乡一看,他的亲戚朋友,大部 分都不在人世了。)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因此到过许多 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 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 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 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 死的一条沟,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 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 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 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援救。 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 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 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 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把自然和女性,人类剥削环境与男性压迫女性等同起来,在反对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主要流派及发展历程入手,简要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生态文明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的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最先提出。美国《生态百科全书》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释是:首先,它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活动形式,它来源于妇女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以及和平和生态运动的汇聚,也对这些内容的汇聚做出贡献;其次,它也是关于对社会和环境的统治支配原因、本质及解决办法的各种理论的名称。 总的说来,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2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要求平等浪潮之后,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迎来了比较激进的第二次浪潮,而70年代以后正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致力于社会改革,也把触角深入到了知识领域,它强调把环保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和压迫自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相结合,解决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研究者的逐渐增多,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 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最典型的特点是忽视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它提倡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女性应该在法律、政治、教育和经济等领域取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它认为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性和人性,女人和男人拥有相同的能力。女性可以超越自己的性别特征,与男性携手共同为环保做出努力。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并且都受男性统治。他们认为女性的身心特征注定了她

生态女性主义

善待自然,善待女性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 Ⅰ、介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 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1) 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在作品中,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把女性受到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观点和大自然遭受人类践踏的生态学观点联系在一起,号召女性发动一场生态革命来拯救自己、拯救地球。这位作家指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生存最直接的两种威胁是人口过剩和资源破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男性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男性在地球和女人身上播种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繁殖过程中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两种威胁中起到作用。她强调,妇女已经被男性统治的社会降至少数种族的地位,尽管她们在人数,特别是在生育中的重要角色应该使她们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她们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同样地球遭受了与妇女同样的待遇,受男性统治的城市化技术社会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而同样也受男性统治的人类正在不断增加人口。人口过剩对于人类与地球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妇女必须行动起来,在征求自己的同时也征求地球。”(2)概括地讲,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就是希望妇女乃至全人类能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则来重新构建和谐的人类关系。所以,顾名思义,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潮流,它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批判男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赞颂女性贴近自然的美好本质,进而呼吁两性之间的相互平等及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错误思想的改变,而在这个潮流中,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寻求的是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与此同时,一名生态学家也必须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鲁滨孙漂流记》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鲁滨孙漂流记》 北沟中心小学502赵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还能让每一个读过他的人都受益匪浅。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主要写了鲁滨孙从小就喜欢航海冒险,在一次航海旅途中,他乘坐的船不幸遇上了大风暴,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他虽然没有被淹死,但是流落在了一座袅无人烟的荒岛上,他在荒岛上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还救了一个野人,并取名为“星期五”,他还教化这个野人,让他不再吃人肉。最后他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一艘船的船长,船长帮他离开了荒岛,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家乡。 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相信从他的身上你一定会获得人生的启示。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鲁滨孙做容器这个故事。鲁滨孙他在荒岛上没有用来盛东西的盘子、碗等容器,他就自己做,他起先只用泥捏好后放在烈日下晒,但晒出来的容器只能用来盛干的东西。后来有一次,他烧完火后发现炭灰里一块被烧得很坚硬的碎陶瓷,鲁宾孙把这块碎陶瓷捡了出来,发现用火能烧出来可以盛液体的容器,就自己用陶土做出来一些盘子、碗、锅……又点燃了一堆火,把他做的东西放在火上面烧,经过了一夜的燃烧,他烧出来了两口锅和三个罐子。他

烧的容器不仅能用来盛水,还能放在火上烧,他非常高兴。 阿斯图里亚斯曾写到: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想说:“只有像鲁滨孙那样有着顽强毅力的人,才能闯过暗礁险滩,迎来胜利的曙光。”大家赶快找出这本书来读一读吧,它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住你,让你流连于其中的。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2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3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4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5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 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 7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 8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9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 10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11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2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3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4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5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6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7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18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19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20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21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22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23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4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25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 26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27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28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29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30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31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32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33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34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35 36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7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38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39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40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41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故事影片名字的英汉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