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前言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 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 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 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 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 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 结合区域特点, 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 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1],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 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 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

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2]。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状的交通网络相联系,把社会城市联结成一个整体。田园城市理论直接孕育了英国现代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对城镇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提出的[3,14]。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等级规模体系在三个原则支配下形成六边形中心地网络,这三个原则分别为市场原则(k=3 )、交通原则(k=4)和行政原则(k=7)。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

心地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 值排列形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是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他认为,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况。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1.1.3区域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一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首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1.1.4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在区域规划中,采用据点与轴线相结合的模式,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陆大道研究员等在深入研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吸收了据点开发和轴线开发理论的有益思想,对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空间过程作了阐述,提出了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模式[4]。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图1-1点轴系统演化过程

资料来源: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6

如图1-1,点―轴系统的形成也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均匀分布状态到中心和轴线系统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发生着持续的变化。点―轴开发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他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1.1.5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较为系统、比较完整地提出

“核心—边缘”演变模式的,是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J.R.弗里德曼(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拉时提出来的[15,16]。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5]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按照核心-边缘理论的表述,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图1-2)。在空间相对均衡阶段,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图1-2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资料来源: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9

1.1.6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世界大城市发展迅猛的趋势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区域逐渐成为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有机整体,区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腹地,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对区域有辐射功能,带动其腹地的发展;由于城市的辐射功能受“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导致整个区域以城市为核心形成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城市空间发展同样以圈层扩展的方式进行,并且在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作用下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动,但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等,特别是在交通干道沿线扩展速度最快,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1.1.7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城市与相邻区域的中心城市相互影响。它们之间通过交通、通讯等手段不断地进行着人口、货物、服务、信息、技术、金融等的交换,区域与城市联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这种交换称为城市间相互作用[6]。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任何一座城市都必然与其周围的城市和腹地发生联系。在长期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下,城市体系空间结构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以后,自然因素在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城市区域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交通网络体系和通讯网络体系的迅速形成使各种要素在城市之间根据市场的变化自由流动,城市间作用力达到最大,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趋于稳定。

1.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范围,由于其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由于城市地域内在经济联系形成的城市空间,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空间;另一种是由于行政地理区划设定的城市空间,我们称之为城市的行政空间。我们日常说的城市空间都是指后者而言。严格地讲,任何城市空间范畴的现实状态都包含了上述两种涵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又称地域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担任特定经济功能的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化,城市不仅存在内部功能分区,而且具有外部的地域结构,不同等级的城镇构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网络,即城市体系。

按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划分,可以将其界定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两个部分。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是指由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建成区之内(通常指市区)土地的功能分区结构,或者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各种活动所连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范围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城市形态三个方面[7]。

城市化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向群体化与区域化的方向演进,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二个层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反映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关系的组合状态,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物流区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反映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传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有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型、多核心模型[8]。

1.3城镇体系理论

城镇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场所,“城镇不仅是空间秩序的核心,也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地理空间的组织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背景下进行活动的结果”(R.Cz 詹森),因而城镇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城镇空间结构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它反映了人类及其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城镇体系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其发生、发展乃至成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能从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密切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2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2.1苏南范围的界定

苏南从广义上讲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但今天通常被承认的苏南范围,仅指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通常所说的“苏锡常”)及其下属区县,不包括镇江市和南京市。本文以下没特殊说明,仅指苏锡常地区。

图2-1苏南的空间范围

2.2苏南城镇体的空间结构演化

2.21孙吴之前

最早的城镇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周太伯、伯雍奔吴,建立吴国和梅李城(无锡梅李);公元前514年吴建阖闾城(今苏州),后又设立延陵邑(今常州)。当时的城镇主要是政治与军事功能为主,少有经济功能,且城乡分异也不明显。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此后虽有反复,但大体得以保持下来,成为后来行政区划的基础,现在许多县的历史都可以追溯至此。秦先后在本地区设立了会稽郡(治吴)及娄(今昆山)、阳羡(今宜兴)等县,汉增设无锡、毗陵两县。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会稽郡,治吴,领县。到汉高祖五年领吴、无锡、曲阿(丹阳)、毗陵(常州)、娄(昆山)、阳羡(宜兴)、乌程(湖州)、由拳、余杭、富春、钱唐(杭州)、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太末、句章、邸、乌伤等县。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新设郡县增多,每个郡县所辖范围缩小。东汉永建四年(公元前129年)划钱塘江以西以北地区为吴郡,治所吴(今苏州);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所山阴(今绍兴)。至此,苏锡常地区的土要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吴县、昆山、宜兴等已经出现。

2.2.2孙吴至南北朝

三国时,孙吴政权在江南建立吴国,并分无锡以西地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领三县,治地毗陵(今常州)。漂阳属丹阳郡漂阳屯田都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毗陵郡,领县七:丹徒、曲阿(丹阳)、武进、毗陵、延陵、暨阳(江阴)、无锡,治所毗陵。东部仍为吴郡,治所吴县。漂阳仍属丹阳郡。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始一分为三。

2.2.3隋唐至宋元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吴州为苏州。同年,废郡置州,于常熟县置常州,州以县名,后常熟改属苏州,遂迁常州于晋陵,领普陵、无锡、宜兴和江阴四县。唐武宗会吕四年,升常州为望,辖普陵、武进、无锡、江阴、宜兴五县,其中晋陵、无锡、武进、江阴为望县。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领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

明初,平江府改为苏州府,领二县四州:吴县、长洲县、吴江州、昆山州、常熟州、嘉定州。常州府仍领五县(无锡、武进、宜兴、江阴、靖江)、金坛与漂阳分属镇江府与应大府。

2.2.4明清时期

清承明制,苏常二府属江南布政使。顺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为左右布政使,苏常隶属于右布政使,后改为江苏布政使司,苏州为江苏巡抚驻地。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常、松(江)三府赋重事繁,奏请置县升州,多设官吏,于是苏州府领九县:吴县、长洲、元和、昆山、常熟、新阳、昭文、吴江、震泽,常州府领八县:靖江、武进、阳湖、无锡、金匿、宜兴、荆溪、江阴。民国初,清时新设置的县重又取消,合并到原来的县。至清中,除张家港市外其它县均已形成。

图2-2苏南的明清时期空间分布

2.2.5鸦片战争至民国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外国势力相继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外工业品大量倾销,而生产原材料大量输出,冲击了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传统的社会经济体系逐渐解体;同时通过引进外国的近代工业、交通与技术,改变了中国经济地域的结构,对苏锡常地区的空间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苏南整个地区来看,市镇的发育呈现以下特点:①市镇数量迅速增长。据各地方志资料统计,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宣统年间,苏常二府的城镇数增加了一倍,由205个增长到459个,太仓州在光绪年间有城镇193个,扣除太仓州所属嘉定等县城镇,整个苏惕常地区的市镇总数当在600个以上,平均每29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市镇,其中常熟、江阴、武进、无锡等地区增幅更大,市镇更为密集。②城镇的职能的转变。传统的手工业与商业市镇特别是传统的商业市镇在外来环境的竞争下趋于衰落,而拥有近代工业与商业的城镇发展迅速,并逐渐演变为集近代工业、商业、文化、金融、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③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化。受近代工业与交通发展以及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影响,江南小城镇的发育呈现不同的走向,部分传统市镇趋于衰落,而部分小城镇却不断发展,城镇规模差异日益明显,部分城镇户口过千,人口近5万,盛泽、东山、澄江等镇均在万人以上,其中澄江(江阴县城)近5万;而有些市镇户不满百,人不过千。吴江在明清时期即以千户大镇最多而闻名,境内小市镇发育相对较弱;常熟市镇数量多,但以小市镇为主,超过千户的大镇仅有县城、支塘和和彭家桥,百户及以下的市镇多达38个;江阴有镇44个,县城已近5万(1911年49177人、1938年53466人、1949年29389人),万人以上大镇25个,占全城镇的一半多,但除县城外,其余镇都包括所属区域的农村人口,真正的城镇人口要少得多。④城镇发育的空间差异巨大,东部与中部地区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而西部的漂阳、金坛等城镇数量少;其中江阴、常熟、无锡、武进等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

2.3苏南城镇空间结构态势

2.3.1非农人口不完全聚集,分散城市化明显

苏锡常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市镇经济发达、市镇稠密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在

改革开放前,城镇发展经过了较长的停滞时期;在改革开放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75年开始每10年以1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区域内的市镇人口达到3263.70万人[9]。“苏南模式”的核心是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近镇”,虽然后来演变为“近厂又近镇”,但其城镇化的特色明显。

2.3.2城镇行政职能强化和多元化

城镇规模的大小与行政级别相对应,城镇的影响范围与行政等级之间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城镇等级越高,基础设施规模越大。从而形成了地级市—县城—县属镇—公社集镇—自然集镇—村落的分化,行政登记体系与城镇规模登记体系之间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形成了明显的城镇规模行政级别法则。城镇的城乡中介作用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强化。但一些时段苏南城镇化进程受阻,城镇人口增长缓慢,部分时段甚至绝对下降,城镇人口的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停滞,城市数量大大下降。

20时机世纪80年代后,实行以市场力量来配置资源,城镇固有的商品流通集散地的智能渐渐恢复,城镇各行各业得到长足的进步,但行政力量仍然强大,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即有深厚的政府背景。80年代以后,先后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撤县改市、撤县设区、撤乡改镇及乡镇合并等一系列措施,城市与城镇的数量大大增加,但城镇仍是各级政府的驻地,城镇规模与行政等级的关系仍然存在。但同时城镇的公商业及第三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部分非行政中心城镇的知名度与影响范围接近甚至超过了行政中心所在地城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吴县的木渎镇等,城镇规模的大小不再严格遵循“行政级别法则”[10]。

城镇职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乡镇工业与市场体系的发展,对苏锡常地区新型空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是经济职能的强化,提高了城镇的经济实力,对周围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城镇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其次是城镇更能有效地发挥城乡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再次是城镇规模扩大与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城镇的人口与经济实力接近或已经超过了城市设置的标准,接近一些县级市市区的实力,与城市之间渐渐的形成平等竞争的关系,并会改变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

2.3.3城镇发展与空间结构

苏锡常地处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城乡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密集而均匀。苏锡常地区城市的设置几经变迁,1949年前,以“切块设市”的方式设立了苏州、无锡与常州三市。1950年又将常熟县的城区设立常熟市,1958年撤消常熟市。直到1982年一直维持3个城市的格局。从1983年开始推行整县改市的设市模式,城市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所辖12个县全部实行改为县级市,区内城市达到15个平均每1200平方公里1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0平方公里1个城市的密度。各个城市的距离多在60公里以内,除苏州至吴县、无锡至锡山、常州至武进外。西部区域的城市密度相对较小,城市距离较远。苏锡常地区为了解决中兴城市和与之接壤的县极市的矛盾,先后将吴县市、锡山市撤消设立市辖区,城市数量降到12座。虽然城市减少,但苏锡常三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大大扩展,市区面积分别为1650、1631、1864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沿主要交通干道分布的特征,其中沪宁交通轴最多(昆山、苏州(含

吴县)、无锡(含昆山)、常州(含武进)),次为江南运河沿线(吴江、吴县、苏州、无锡、常州),再次是沿江公路(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锡澄—锡宜运河(江阴、无锡、宜兴与溧阳)和丹金溧漕河(溧阳、金坛)等。

从总体上看,苏锡常城市与建制镇的数量多,密度高,是全国城市与城镇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并且在地域上既具有均衡分布也具有集聚性的特点,整县改市与整乡设镇导致了苏锡常城市广域上城市与城镇的相对均衡;但受交通条件的影响,也明显地向交通轴线聚集,形成了沿沪宁铁路、江南运河沿岸、沿江公路、长江沿岸、锡澄—锡宜公路等城镇密集带构成了网络化的结构。

2.4苏锡常城镇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分析

2.4.1自然地理基础

苏锡常地区地处太湖平原,北靠长江,南濒太湖,东临上海,西接茅山。境内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其中北部沿江地区属古海岸岗地,沿太湖及西部地区属低山丘陵,中部地区为河湖水网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蚕桑、棉麻等多种作物的生长。

由于滨江临湖,河湖交错,湖荡众多,大小河道数以万计,仅苏州市就有2万条;加上几千年来,当地居民为了防洪排涝、灌溉以及舟揖之利,兴建了以江南运河、太浦河、十一、锡澄运河、锡宜嘈河与丹金漂潜河为代表的许多人工运河。河道密如蛛网,通江达海,联贯城乡,为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基础。这些自然地理作为今天的空间结构的基础。

2.4.2历史文化的演变

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每个地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社会意识与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与道德操守、历史传统与风俗沿革,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一座城市发展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11]。例如,上海从苏州的外港到近代中国最大城市的演化过程,就是直接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基于吴越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上海文化为未来的“长江三角洲国际大都市圈”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基础……合理的个人主义与文化上的宽容态度、务实精神与意识形态中立、积极学习新事物的开放心态、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正是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一座近代城市的灵魂所在”[12]。

覆盖了以苏锡常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吴文化,根植于多元文化嫁接的基础上,先后吸收融汇了古代的楚宋化、齐鲁方化、北方中原文化以及近代国外的西方文化,经历了稻作文明、农商文明与近代城市文明及现代城市文明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四次区域经济发展的辉煌:古代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明清时期繁荣的市镇经济与农工(手工业)商复合型经济、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与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经济。吴文化开放宽容的特质、善于交流的性格、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重商崇学的传统,客观向上有助于人们的创新制度的形成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也刺激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经济资源不断向商业及与此有关的新兴产业倾斜,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业动力,使苏锡常地区经历了由农业—农业手工业一农业手工业商业一农业近代工业商业一现代工业等发展过程。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区域文化给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非正式的制度环境,尤其是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直接影响到区域的诚信与协作意识、创业精神与竞争心态、创新意识与宽容心理,从而影响区域的价值取向、交往操守、创业精神与创新氛围。而且相关研究也表明,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吴文化所具有的诸如宽容、诚信、实用、开放、创新等内涵,有助于未来苏锡常地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整合,有助于乡村居民与外来居民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环境,保证都城镇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4.3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苏锡常地区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专业化市镇众多,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与城镇网络。近代以来,无锡、苏州、常州、常熟、江阴等地又率先发展的近代工业,构成以无锡为中心城市的近代工业的密集地带与城市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倾斜的发展政策下,苏锡常地区兴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与产业部门;20世纪7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开发区建设、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成长。目前,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最高、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己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

2.4.4交通运输网络决定了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结构。

清中以前,江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联系主要依赖内河航运,以大运河为骨干的内河水运网一方面将本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内地或海外,另一方面又将外地产品分散到大城乡。这时,作为苏州门户的浏家港,多为沙船聚泊之所,有“万国码头”之称,每年数以万计的船队经此驶往苏州。便捷的水运交通将苏州与周边地区的大小市镇联为一体,构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网络。清中叶以后,一是浏家港逐渐淤塞,沙船多泊上海;二是京杭大运河年久失修,南北嘈运中断,嘈粮改走海运;加之上海的开埠,大宗货物的集散地由苏州迁至上海,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应运而起。

可见,内河水运网络决定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分布格局,影响到城镇的生长与发育,对区域内规模结构与市场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3苏南空间结构的走向与整合

苏南空间优化组合的方向是将各地方的分散、独立发展趋势引向重点地区集中, 实现协调整合, 在空间上形成沿沪宁线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沿沪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沿沪宁线地区、沿沪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是未来苏南城镇高度发达的地区, 而环太湖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是支撑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

有关的资料表明, 目前苏南80 %左右的交通量是属于通过性的, 而上海是强大的吸引中心, 各个城市与上海的单一联系的区域极化发展模式也可能继续强化;从长三角的发展态势来看, 上海对苏南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空间重组, 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西向仍然是今后苏南内部经济联系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主方向, 而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 经济联

系强度较小。因此, 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东西、加强南北”, 进一步完善城区为核心的东西走廊, 包括轨道交通、区域供水、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大型公建设施共建共享等, 加强与经济社会联系, 培育一批新兴增长点, 扩大苏南对南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3-1苏南的空间结构的走向

苏南涉及苏锡常三个设区市, 更容易从省域层面上通过财政调控、行业政策等进行协调, 也易于推动都市圈空间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如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可以预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态势下, 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之间协作的需求将不断强化, 选择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 统一开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跨省、市的空间规划将不断深入。

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而且,苏南目前相当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程度、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城市企业差。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上海与南京、苏北地区至浙北地区的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正是这种空间位置,使苏锡常面临着来自上海、南京、杭州以及苏北地区的作用,构成了苏南发展与演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对苏南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4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3]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个人自身得到充分发展,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以人为本己成为区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价值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坚持人性化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最终归宿,因此,无论是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还是进行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都要着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建立优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配置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需求。

4.2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

坚持走动态协调是指在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获取。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形成的动态比较利益和开放环境下的区与区之间的动态比较利益。动态协调发展是一种具有时间变量的协调发展。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普遍存在,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有条件地支持和扶持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因此,苏锡常不仅要根据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来制定发展战略,还要分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突出特点和关键因素,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在投入产出效果和投资经营环境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确定重点地区和优先产业,并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这种倾斜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不能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4.3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

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一步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社会服务体系等)、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促进地区间、城镇间、城乡间的人才、资金、物质、能量、技术、信息的流通,从而建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合作紧密、经济融合程度高的经济区域。

4.4坚持科教兴区原则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的联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效率,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创新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才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36

[2]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23

[3]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6-93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2-37

[5]Friedman J.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Los Angeles.UCLA Press,1969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著.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郭鸿攀.江曼琦.城市空间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236

[9]资料来源《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

[10]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报告.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2001:11

[1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4

[12]华民主编.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3:372

[1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5-390

[14] Christall W.Cebtral Place in South Germany,Pretice Hall,1966.

[15] Friedman J.and Alonso W.eds.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64.

[16] Friedman J.Two consepts of Urbanization.Urban Affairs Quarterly.1996,1:78-84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Southern Jiangsu

Li 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City-Rural Planning Nanjing 210044

ABSTRACT:First of all ,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summarized ,and then the evolving history cours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Southern Jiangsu reviewe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conclud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situations in Southern Jiangsu region , and finally with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conditions in Southern Jiangsu region , and forecast the tendency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Southern Jiangsu region in the future ,and put forward principle realiz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Southern Jiangs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园林景观设计常用规范汇总

园林景观设计常用规范摘抄 一、《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第4.3.2条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第4.3.3条溢水口的口径应考虑常年降水资料中的一次性最高降水量。 第4.3.4条护岸顶与常水位的高差,应兼顾景观、安全、游人近水心理和防止岸体冲刷。 第5.1.2 第5.1.3条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它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 二、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三、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 第5.1.4条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 第5.1.5条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 第5.1.6条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第5.1.7条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第5.1.8条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第5.3.3条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荷载等级可按汽车-10级计算。 第5.3.4条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措施,桥面人群荷载按 3.5kN/m2计算。 第5.3.5条作用在园桥栏杆扶手上的竖向力和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均按1.0 kN/m 计算。 第7.1.2条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它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二、层数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重点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铺装 1. 铺装的导游作用只有当其按照合理的运动路线被铺成带状时,才会发挥作用,而当路线过于曲折变化并使人走“捷径”较容易时,其导向作用便难以发挥。在公园和校园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便是预先在规划图上标出“捷径线”,随后铺设的道路应大体上反映出这些“捷径线”,以便能消除穿越草坪的可能性。如果在一个特殊的空间中存在着众多的“捷径线”,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将铺装材料铺成一块较大的广场,一方面允许更大的自由穿行,另一方面提供了统一协调的布局,不致于过于复杂。 2. 在进行铺装的选择时,设计师应对其在平面造型和透视效果上加以研究。在平面布局上,应着重注意构成吸引视线的形式,及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在透视中,平行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强调了铺装面的宽度,面垂直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则强调其深度。 3. 景观中使用铺装地面的原则:1)用在特定设计区段的铺装材料,应从帮助确保整个设计统一为原则,材料的过多变化或图案的繁琐复杂,易造成视觉的杂乱无章。在设计中,至少应有一种铺装材料占有主导地位,以便能与附属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对比和变化,以及暗示地面上的其它用途。这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还可贯穿于整个设计的不同区域,以使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2)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处的铺料及形式。 4. 为了某些特殊原因而变化铺地材料和形式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如果在相接的两个空间中,铺料及形式出现不同,那么水平高度也应有所变化,以此来分割和区别两种不同的铺地形式。水平高度的变化主要起着过渡、媒介的作用,并由此而避免两种铺料和形式可能出现的任何直接相邻的问题。如果在分割两种详细铺装地面,水平高度的变化不可行时,则可以采取另外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采用第三种在视觉上具有中性效果的材料放于两种材料之间。这第三种材料能在短距离上达到前两种材料的视觉上的分隔,并减缓不一致的形式和线条相互发生的冲突。 5. 在一些气候较温和的地方,一般说不宜用砾石来代替环绕植物根部的覆盖物,否则会减少植物的繁衍,同时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很不利。 6. 在以直线铺砌时,应该注意砖应垂直于视线横铺,而不应与视线平行,这样做的理由是横铺的观赏面比直铺大。 7. 一般说来,大道、小路或其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伸缩缝之间的最大间距为9m。假缝也是混凝土地面的刻线。假缝的深度一般仅为0.3~0.5cm,而且它根本不将混凝土路面分断成独立的路段。从建筑的角度而言,假缝的作用是一缓冲槽,以调节可能在路表面形成的龟裂。一些专家建议,在任何方向,假缝最好相距16cm。 8. 在具有曲线的地面上做伸缩缝或假缝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要避免伸缩缝和假缝与铺面边缘成锐角。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将伸缩缝与地面铺装边缘成直角相交。 园林构筑物 1. 室外台阶的升面与踏面的大小比例需考虑:1)室外空间比较宽阔,容易使物体看起来较小,所以室外台阶比室的台阶,在尺寸上应该稍大一点;2)不同的气候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安全问题。因此,室外的台阶应做得较宽阔而且平缓。 2. 对于踏面与升面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普通的原则是,升面尺寸乘以2,再加上踏面等于66cm(2R+T=66cm)升面的最小高度极限为10cm,最大高度为16.5cm。 3. 一般说来,一组台阶的升面的垂直高度应保持一个常数。如果其高度每层都在变化,那么,顺阶而上的人就得不停地注意自己的每一步落点,经常调整步伐,分散了人们的注意

园林设计---立意

第一节园林立意 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林的创建,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 三、因地制宜,随势生机: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 第二节园林布局 一、园林形式的确定 1 根据园林的性质 2 根据不同文化传统 3 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园林的表现形式 二、园林的布置形式 1 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园中。 2 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山水式园林。它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地形起伏的环境 3 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在创作时运用综合法,即介于绝对轴线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一种园林设计方法,因而兼容了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特点。从整体布局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将一个园林分成两大部分,即一部分为自然式布局,而另一部分为规则式布局;二是将一个园林分成若干区,某些区域采用自然式布局,而另一些区域采用规则式布局。 第三节园林艺术构图法则 一、多样与统一 在园林中的应用是指: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 包括:形式的统一、材料的统一、线条的统一、花木的多样化与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指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之间的对照,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显,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兴奋的景象。包括:空间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方向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和布局对比。 协调,是指事物和现实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与配休整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中的统一。包括:相似协调和近似协调 三、均衡与稳定 园林布局中的均衡可以分为: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和质感均衡

《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2、园林的形式为四类: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和自由式。 3、颐和园中的廓如亭与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的连接达到拟对称均衡的效果。 4、园林中的墙,常作成漏花墙或栅栏墙,这就打破了实墙的沉重闭塞感,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 5、园林中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宽度大于高度的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 6、园林组景观可分为“实线”与“虚线”。“实线”是指导游路线,“虚线”是指赏景视线。 7、在水体岸坡角度小于土壤安息角时,可用种植草地和地被植物(或自然护坡)的方法,来固着岸坡;当土壤坡度小于土壤安息角,则须以人工砌筑保护性的驳岸来固着岸坡。 8、园林广场按性质和功能可分为集散方法,休息广场、生产广场。

9、园路的坡度有横坡和纵坡两种,横坡的坡度为1.5-3%左右,纵坡主路一般为0.3-8%,最大纵坡为7-9%。 10、亭主要具有休息、观景和点景的作用。 11、廊通过漏景、框景、隔景以增加景深,对园林风景的展开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 12、假山表现于外的形体之美为瘦、透、漏、皱、丑。 13、园林中常风的种植类型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树林、绿篱、花池、草坪、花坛、花境、花台等。 14、绿篱根据其高度可分为矮篱、中篱、高篱和树墙。 15、汀步附近0.2m范围以内,水深不得大于0.5m。 二、名词解释 园林设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域的过程。 立意: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造园的设计思想。 造景:人为地为园林绿地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 障景:园林绿地中凡是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的景物的手法称为障景。

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981310.html, 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 作者:王宏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园林景观的规划,在规划园林景观时除了要满足周围人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体现其艺术性。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通过对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的阐述,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过程。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方便人们生活和满足人们休闲及文体活动需求的前提下,保证环境舒适安宁,同时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和主要居住人群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视觉要求。 1、浅析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设计原则进行,确保所设计的空间及构件与人体尺度相符和各种设施构件的安全性相符。 第一,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创作生活美,再创作自然美。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生活美和自然美二者要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对抗,创造生活美的目的是为自然美增色,而不能破坏和压倒自然美。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功能性创造的源泉是大自然,创作的方法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创造其功能性时要以人的基本行为为出发点。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安全、刺激和认同要融合在一起。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开放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三种基本活动,即生存必须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尺度、场所和领域。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不能超出20-25米见方,不然则会影响大家的自由交流。 第二,要有精神文化的融入。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最关键的是园林主题的确立,园林主题要有新颖,不能落入俗套,一个园林确立一个主题为最佳,但是在主题之下,还可以确立副题,使园林景观主从分明,有中心、重点、烘托和铺垫,使之环环紧扣,主题鲜明,彰显园林的新奇之处。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还要融入精神文化,使园林景观达到美化环境和美化心灵的双重效果。 第三,带给大众不一样的感觉。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的空间、场所、领域是通过不同的感官限定的,空间主要通过生理感受,场所主要通过心理感受,领域主要通过精神方面。所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顺应自然。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要体现地域特点,并且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需要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也扩宽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麦克哈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建筑物;植物材料;铺装;园林的构筑物;水;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

1-1园林建筑设计的立意

一、园林建筑立意的含义 1园林建筑立意的含义 1.1意境 意境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也就是说凭人的智能,可以悟出佛家之最高境界。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意即是意象,属于主观的范畴,境即是景物,属于客观的范畴。《词海》中意境的定义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即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切艺术作品都应以其有无境界来评判其格调的高低、艺术价值的大和小。 1.2 园林建筑的意境 园林建筑立意亦即园林建筑的意境,造园中园林建筑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园林建筑的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古代皇家造园讲究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 还有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其更是在城市咫尺山林之中再现自然之貌、山河大川的一种景象,其布局体现“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以勺代水,以址为绘”的一种境界。并将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其意境深邃的境界。如:苏州的拙政园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使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弃官还乡,在原大宏寺旧址拓建成园。其本人曾曰:“余自筮休抵金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争,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志也”。体现了其遁世归隐、趣在田园林野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嘲讽。需要提出的是古代的诗词绘画对古典园林意境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设必须根据功能、艺术要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要求,经过综合考虑所产生。 2 园林建筑的意境和诗词绘画的关系 清.钱咏在《履园丛话》一文中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道破了诗词绘画和园林的关系。 2.1诗词绘画在创设园林建筑景象时的作用 2.1.1诗词绘画参与园林建筑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 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广泛、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刻雕、文学、绘画等手法进行造景,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标题园”,?其匾额、对联等的运用直接成一景,对主景和环境起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可以讲,对联、匾额、碑刻、雕梁画栋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无处不在,遍及每个角落,对丰富园林和建筑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道出:“……若大景致,或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然不能生色”。可以想象,如果古代园林建筑没有这些成分将是何等面目,仅剩下一副干瘪的躯壳而已,没有一点生机,其意境更难以体现。

#网上百度-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试题

园林艺术原理试题及答案纲要 一 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 1.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2.园林的形式为四类: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和自由式。 3.颐和园中的廓如亭和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的连接达到拟对称均衡的效果。 4.园林中的墙,常作成漏花墙或栅栏墙,这就打破了实墙的沉重闭塞感,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 5.园林中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宽度大于高度的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 6.园林组景观可分为“实线”和“虚线”。“实线”是指导游路线,“虚线”是指赏景视线。 7.在水体岸坡角度小于土壤安息角时,可用种植草地和地被植物(或自然护坡)的方法,来固着岸坡;当土壤坡度小于土壤安息角,则须以人工砌筑保护性的驳岸来固着岸坡。 8.园林广场按性质和功能可分为集散方法,休息广场、生产广场。 9.园路的坡度有横坡和纵坡两种,横坡的坡度为1.5-3%左右,纵坡主路一般为0.3-8%,最大纵坡为7-9%。 10.亭主要具有休息、观景和点景的作用。 11.廊通过漏景、框景、隔景以增加景深,对园林风景的展开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 12.假山表现于外的形体之美为瘦、透、漏、皱、丑。 13.园林中常风的种植类型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树林、绿篱、花池、草坪、花坛、花境、花台等。 14.绿篱根据其高度可分为矮篱、中篱、高篱和树墙。 15.汀步附近0.2m范围以内,水深不得大于0.5m。 二.名词解释(20分,每个5分) 园林设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域的过程。 立意: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造园的设计思想。 造景:人为地为园林绿地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障景:园林绿地中凡是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的景物的手法称为障景。 三.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举两例说明苏州拙政园的园主如何寄情于景来创造园林景观的。 答:苏州拙政园园主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而兴建了拙政园,因此在造成园时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失意以及平淡疏朗、自身高洁的心境。 例:远香堂前的荷花池、和谁同座轩、听雨轩。(可任选两个并展开论述) 2.以颐和园中的佛香阁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园林手法来表达特殊的景观效果。 答:佛香阁处于颐和园的至高点,在看此景时,人们观赏的视角达到630,应采用仰视进行观赏。以达到佛香阁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的景观效果。 或者:到佛香阁的台阶每级为40cm以上,以达到拜佛很艰难的景观感受。 3.以德国柏林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墓为例说明如何展开景观序列。

园林景观鉴赏论文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园林景观鉴赏论文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浅析园林艺术设计的标准 摘要: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关键词:园林设计;空间;环境艺术 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

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 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

园林艺术概论

超星学习通园林艺术概论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园林相关概念 1 【单选题】(D)被誉为“美国近代园林之父”。 A、佐佐木英夫 B、贝聿铭 C、勒·柯布西耶 D、奥姆斯特德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 A、云冈石窟 B、新疆天山 C、泰山 D、青城山 3 【单选题】(C)是中国第一位园林工程院院士。 A、孙筱祥 B、吴良镛 C、汪菊渊 D、陈俊愉 4 【单选题】(B)是北京最大的亭子。 A、醉翁亭 B、廓如亭 C、爱晚亭 D、陶然亭 5 【判断题】在园林设计中,地形与水体是园林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6 【判断题】“清漪园”这一名称出自《楚辞》。(×) 7 【判断题】园林的规划形式有两种,分别为自然山水园林和规则式园林。(√) 园林五大要素——地形 1 【单选题】规则式的中轴对称的园林的代表是(C)。 A、拙政园 B、诚笃园 C、法国凡尔赛宫 D、美第奇别墅 2 【单选题】全中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位于(D)。

A、西藏林芝 B、新疆天山 C、甘肃陇西 D、新疆吐鲁番盆地 3 【单选题】对园林建造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B)。 A、植被 B、地形 C、降水量 D、海拔 4 【单选题】世界园林三大流派不包括以下哪项?(C) A、东方自然山水园林 B、规则式的中轴对称式园林 C、印度佛教园林 D、西亚园林 5 【判断题】西安的芙蓉园属于邑郊园林。(√) 6 【判断题】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 7 【判断题】法国的园林被称为“风致园”。(×) 园林五大要素——植物、道路、建筑、装饰艺术 1 【单选题】颐和园前门牌楼牌匾上的“涵虚罨秀”几字,是由以下哪位皇帝所题的?(D) A、顺治 B、雍正 C、康熙 D、乾隆 2 【单选题】颐和园的前身是(A)。 A、清漪园 B、畅春园 C、静宜园 D、煦园 3 【单选题】以下植物中,不在春季开花的是(C)。 A、丁香 B、连翘 C、木芙蓉 D、榆叶梅

园林艺术设计的立意

立意是指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设计思想的确定。无论中国的帝王宫苑、私人宅院,或是外国的君主宫苑、地主庄园,都反映了园主的指导思想。 主题思想通过园林艺术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是园林创作的主体和核心。立意和布局,其关系的实质,就是园林的内容与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形式充分地表达内容,表达园林主题思想,才能达到园林创作的最高境界。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如汽车尾气、水体污染、资源匮乏等等。这些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后代。固然经济腾飞了,社会进步啦,人们对住、吃、穿要求越来越高,花园式社区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要用环境来换取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应该由园林工作者认真、冷静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中的部分社区多采用的是用喷泉等有水的设计 项目,对于我国的社会现状从未进行深刻地考虑,一味的追求完美,甚至是堪称为“完美杰作”以显示自己设计的高超之处。面对水资源匮乏的中国,不知道自己抱何种态度,是不是将自己的子孙后代臵之不理!!在我国参加的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师也是多采用水点缀景观,来追求心目中完美的

园林“佳作”,其实这样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采取的是不负责的态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百花齐放,城市园林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园林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个优美的环境空间,供人们观赏、游憩、娱乐,在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重寻回 归大自然的乐趣。园林景观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仅就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创新进行探讨。 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 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1)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2)庭园建筑。如:空廊、隔墙、景架等等。(3) 建筑小品。如: 雕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5-06T11:40:10.59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8期作者:俞蓝霞 [导读] 本文对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俞蓝霞 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东阳市 3221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过去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今人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转变落后的设计理念,要注重景观设计实用性,还要重视美观性与艺术性;要加强绿化,站在城市规划发展全局的角度,确保城市景观和谐。鉴于此,本文对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艺术涉及;城市景观设计;作用 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现状 1、对设计认识不足 在编制园林设计方案时,通常选用树龄较长的古树或者山林中的粗壮树木来组织设计,在设计上较少考虑到美学方面,导致城市景观设计缺乏美观,违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部分设计人员没有真正理解园林设计的意义和内涵,认为园林设计就是搞绿化,将大量绿色元素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来,导致景观设计不够和谐。因此,设计师需要提高对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站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景观设计协调性。 2、观念落后 在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还是保持传统中规中矩的设计理念。比如,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倾向于古木植物的移植,从而给园林设计营造一种自然生态的环境,但是这样的设计不仅施工成本非常大,并且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在园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不合理。园林艺术不仅需要体现出艺术的魅力,还要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这是园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注意的一点。 二、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表现城市的精神文化 我国河南洛阳市作为一个历史古都,为了发挥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园林艺术设计工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建设,洛阳市将牡丹花作为市花,每年 4 月开始就会举行盛大的牡丹花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闻名而来,只为一睹牡丹花的风采。而牡丹花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园林艺术的建设,人们生活在一个鲜花盛开的城市当中,每天工作的心情都非常顺畅,在周末还可以带家人去参观牡丹花。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建设的综合效益,远远不止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城市景观设计,可以逐渐地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居住在城市,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城市的园林艺术设计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设完成的,每年到了旅游的旺季,人们就会在朋友圈感叹北京的秋景太唯美、杭州的西湖环境好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将城市的品牌,推广到了全国,有的城市甚至将园林艺术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生产力,比如,新加坡就有花卉之都的美称,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移民到新加坡居住,因为人们认可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外来人口加入的过程中城市的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等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改善了城市景观的生态性 通过园林艺术的设计可以逐渐地增加城市的植被率,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生长群,逐渐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园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盆景、假山、喷泉、植物、果树等进行结合,让人们走近园林设计园之后,就会释放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享受自然植物带给人们的一种心灵纯洁,不断地提高该城市的幸福居住指数。 在园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景观生态性,还可以有效地结合城市自然湿地,人们常说自然湿地就是地球呼吸的“肺”,由此可见自然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结合自然湿地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园林艺术设计的方案要融入到自然湿地中,设计的方案不能对自然湿度产生任何的影响,这样人们在呼吸到最自然的空气时,也可以欣赏到最优美的园林艺术,可以将园林艺术设计和自然湿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资源效益。在园林艺术设计和自然生态融合之后,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因此,园林艺术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具有重要联系的,在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园林艺术设计将古典艺术、现代审美和城市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地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措施 1、要与城市发展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要尊重城市建设,要能够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要能够服务城市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城市园林建设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一个小自然环境,种植各种植物,进入各种不同的物种。在选择植物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尽量以当地植物为主,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与地质情况也可以引入一些外来物种,实现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要了解植物的种植时间,最好在春季种植植物,要保证建成后的园林中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协调一致,进而到达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目标。 例如,浙江东阳的1800株樱花。樱花是春季的礼物,一提到樱花,很多人的脑子里立马就想到“去日本看樱花”“去武汉大学看樱花”三月底的东阳横山小区,这里有1800株樱花,城市被包裹在了一片片粉红氛围中。这个春天,最期待的莫过于赏一场樱花的盛宴。众所周知,横山小区位于秦王宫景区周边,而小区地形高高低低。想要一览秦王宫景区全貌,在横山小区就可以做到。不仅如此,小区还有一座“森林”公园,那里可是最佳眺望点。一走进“森林公园”,最吸引人眼球的要属几株绽放的樱花树,有粉的、白的,在绿茵丛中显得格外娇艳迷人。地上红叶石楠、红花檵木等“红色”家族与绿草相伴。在这“绿树红花”间则是一条条硬化一新的弯曲小径,站在外围城墙边往外眺望,秦王宫景区景观尽收眼底。 2、融入人文性理念 不管是我国的敦煌壁画,还是埃及的金字塔,都具有这种特征。可以说,人文艺术性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只有城市景观设计富有人文性,才能与人们的心灵与精神产生碰撞,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审美体验。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人文”要素,以提

万科园林景观设计细则

万科集团园林景观设计细则 一、总体设计要求 1 整体规划注重形成项目地貌,同时考虑的土方平衡。 2 要重点考虑小区内部之重点部位,如销售厅周边、会所周 边及小区主入口等设计。 3 景观设计师要与建筑师进行充分的合作与沟通,配合建 筑设计院对建筑立面风格设计、土方工程量、护坡、基础处 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4 设计必须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发展商的预算范围内,要因地 制宜,充分考虑武汉地区的实际状况:当地树种、当地材料、施工水平等因素,不应选用过于昂贵的装饰材料及过于繁琐 的施工工艺,力争用较低的价格获得优良的效果。处理地型 尽可能减少挡土墙的出现,减低其工程造价,并能提出巧妙 构思解决高差问题。 5 项目环境设计适当考虑无障碍设计。园区内商业步行街及 休闲广场存在高差处考虑无障碍设计。 6 本项目采取组团划分与分期开发,每期/组团有各自的主题 概念设计; 创造内向亲和的组团绿化休闲空间和外向流通、 立体共享的安全、宁静的户外步行活动公共绿化休闲空间。 7 考虑武汉地区的气候环境,使园区环境具有四季景观。 二、竖向设计1 整体设计原则

1.1 要考虑未来建筑与场地的景观效果; 1.2 非山地项目的原场地土方、地形地貌尽量利用,减少土 地及景观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1.3 山地项目的原始地形、地貌不是最终的实施地形地貌时,要以场地现状来做为景观竖向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的条件, 并应时时跟进调整; 1.4 山地项目的景观竖向设计应保持与建筑设计的同步协 调; 1.5 竖向设计要综合考虑土方平衡、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 护方案要考虑建筑与道路的关系; 1.6 景观的竖向设计要结合室外的管线设计标高和坡向综合 考虑。 2 设计原则: 2.1 分项设计原则见表格

浅谈园林景观的设计

浅谈园林景观的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22T09:31:08.5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杜丽莎哈尔滨林源园林绿化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导读] 摘要:景观是我们生活的地区的基本结构,成熟的景观是文明社会发展最完善、最复杂的人工艺术,它涵盖了相当数量的知识、经济和物质资源,它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期望,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受益。 哈尔滨林源园林绿化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景观是我们生活的地区的基本结构,成熟的景观是文明社会发展最完善、最复杂的人工艺术,它涵盖了相当数量的知识、经济和物质资源,它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期望,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受益。因此,艺术代表它的创作者对生活最深的理解和最高的渴望。与此同时,艺术家们还充当着演说者的角色,用流行的形式表达出我们共同笃信的人生信仰和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1 景观园林设计原则 1.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1.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 1.3 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 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 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2.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2.1.1秩序的法则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1.2 动态的构成 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2.2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2.2.1空间的流动 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2.2网格的运用 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银行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 现代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起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