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乎.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而凝血四项fPr、APrI 、,rI1、Fg)是检测人体血液是否有凝血障碍的几项重要指标因为检测的是具有酶活性的凝血因子.这些活性的凝血因子影响因素较多.控制不好检测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任何一个实验室为了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保证结果的稳定性f即精密度,要保证精密度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分析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而这正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1.2 凝血试验所用器材容器壁应硅化处理或用塑料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抗凝剂比例合适.当HCT在0.25~0.55时.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超出此范围时,应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85x(100一HCT)xlfil 液量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闭否则血浆中绝对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将会影响凝血指标的测定

1.3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输液患者在不能停止输液的情况下.静脉采血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即一定要在对侧肢体静脉采血[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时间采血.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l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标本溶血缩短。

1.4血与抗凝剂混合后.应将试管颠倒混匀4次.过多的混合可能会导致溶血或血小板fBPC)激活,影响结果的检测。

·质量控制·1..标本需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BPC.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1’r结果缩短,及时送检和检测。1h内分离血浆.室温下1500g离心不少于15min.4h内测定完毕.不能及时检测的.应吸取乏BPC血浆放4℃冰箱保存.最多不能超过6h

1.5仪器应远离热源、震源,相对湿度<80%,最适温度l5~30℃.电压220~10V,因为这些因素均能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影响测定结果。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1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是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体现,要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试剂应与仪器匹配.每台仪器使用的试剂应重新标定国际第三指数(ISI)值.ISI值在1.1~1.2之间较好APrrr试验所用的活化剂不同.对不同凝血疾病的敏感性不同.一般选用对肝素敏感的白陶土为活化剂.未开瓶试剂及开瓶.复溶试剂要严格按照说明要求保存.确保试剂符合测定要求.冻干试剂与稀释液混合还原前.应置于l5~25cC 环境下平衡至少15min.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新旧试剂不能混用试剂溶解应用新鲜无污染的去离子水复溶试剂.溶解时不能剧烈振摇,防止产生气溶胶,稀释倍数要准确嘲

2.2 每项目测定标本时.都应先做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品要求稳定性好,瓶间差异小,有高低两个值,当发现失控时,对失控点要进行追查。分析失控原因.保证质控结果都在控制范围内.方可测定标本发出报告。记录工作日志,根据操作规程每月、每日对仪器都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更换试剂批号要对仪器重新定标校正。

3分析后质量控制

3.1分析后质量控制是对已完成的检验结果进行再审核、再确认、再分析的过程。审核的过程:由操作该项的检验人员审核每一张化验单.对超出正常参考值的项目一律复查检测。异常高达危急值应及时__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分析原因是否符合临床审核内容包括:姓名、科别、标本号、检测项目和测定结果,防止漏项和弄错标本号,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4 结论只有认真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凝血检测结果.保证手术病人手术的顺利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指导准确用药.指导血液病准确补充凝血因子等。

检验科质量安全制度和流程

检验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文件编号:LFKER -18~01 第A版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8年1月1日 临汾市凯尔锐医院院检验科 目录

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 组长:刘维华 成员:李莹婕岳亭如 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与持续改进 2、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手册》,拟出程序文件,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的质控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3、在医务科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对本科室 医疗质量进行检查,每次对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都要详细记录。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4、对科室的质量控制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析科室质控数据、临床反应情况、 质量缺陷问题,查找质量隐患。 5、经常到临床科室听取其对检验科各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及时改进和加强检 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验质量,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 具体职责分工: 刘维华:负责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李莹婕:协助主任负责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实验室室内质控规则 室内质控是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目的 是控制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常规工作前后的一致性。室内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应当选用与人血清基质相同、分析物含量均一、无传染危险性、稳定性好、瓶间差小、有较可靠的靶值或预期结果等。我室目前常规开展了生化、血液学. 1、质控品的保存和使用 购买回质控品后,严格按照要求保存,并做好标识。使用时应根据实验用 量,有规律、有计划地对其融解,不要一次融解过多。冰冻状态融化使用时,应轻轻摇匀,切忌剧烈振摇。未用完部分可在4℃冰箱内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另外, 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质控血清在室温的放置时间,加样完毕后及时收回放进

11凝血实验室检查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操作程序

凝血实验室检查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操作程序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临床重要性,由于血液学检查,特别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特殊性,质量控制为: 一、试剂 准确配置和缓冲稀释剂复溶抗凝剂和凝血活酶试剂、氯化钙(CaCl2)溶液,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 二、方法 1、手工法:秒表,保持37℃±1℃的恒温水浴箱或电热块。 2、仪器法:各种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三、血液样品的采集、运送及贮存 (一)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针管内见到血即应解开止血带,否则某些凝血及纤溶因子会活化。(二)用特制的已加有定量枸橼酸钠液的塑料管或抽空硅化管采血,血与枸橼酸钠抗凝剂按9:1混合,轻轻颠倒混匀可保证血与枸橼酸钠比例准确,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三)如发现血液凝固应弃去不用,也不可污染组织液。 (四)贮血使用塑料管或硅化试管等不沾湿的容器,避免接触活化凝血因子。采集血液后应尽快送到血液检验室。在运送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血样尽快离心并测定。采血到测定在2小时内完成,不可久贮。 四、标本制备注意事项分离血浆时要求相对离心力2000-2500转,离心30分钟, 测定。

五、质量控制 (一)室内控制:每天必需用正常和异常对照血浆进行测定核对。应注意有些冻干品复融后会有混浊,影响浊度法自动血凝仪的测定。如发现质控图超过原标定的平均数2SD时,应逐一检查仪器、试剂和质控血浆有无问题并加以校正。否则不能发出报告。 (二)室间质评:实验室必需积极参加由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了解本单位PT测定的准确性。回报时附仪器型号和试剂厂牌及批号等内容以供比较。 即使生活费尽心思为难你,你也要竭尽全力熬过去;即使别人想方设法刁难你,你也要坚强勇敢挺过去。做人当自强。自己强,比什么都强!不求事事顺利,但求事事尽心;不求控制他人,但求掌握自己。记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靠自己的人,命最好!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乎.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而凝血四项fPr、APrI 、,rI1、Fg)是检测人体血液是否有凝血障碍的几项重要指标因为检测的是具有酶活性的凝血因子.这些活性的凝血因子影响因素较多.控制不好检测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任何一个实验室为了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保证结果的稳定性f即精密度,要保证精密度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分析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而这正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1.2 凝血试验所用器材容器壁应硅化处理或用塑料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抗凝剂比例合适.当HCT在0.25~0.55时.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超出此范围时,应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85x(100一HCT)xlfil 液量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闭否则血浆中绝对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将会影响凝血指标的测定 1.3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输液患者在不能停止输液的情况下.静脉采血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即一定要在对侧肢体静脉采血[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时间采血.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l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标本溶血缩短。 1.4血与抗凝剂混合后.应将试管颠倒混匀4次.过多的混合可能会导致溶血或血小板fBPC)激活,影响结果的检测。 ·质量控制·1..标本需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BPC.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1’r结果缩短,及时送检和检测。1h内分离血浆.室温下1500g离心不少于15min.4h内测定完毕.不能及时检测的.应吸取乏BPC血浆放4℃冰箱保存.最多不能超过6h 1.5仪器应远离热源、震源,相对湿度<80%,最适温度l5~30℃.电压220~10V,因为这些因素均能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影响测定结果。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二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室间质量评价上报表 一、医院和实验室基本信息 1.实验室所在机构性质? A 公立(继续第2题,跳过第3题) B 私立 (跳过第2题,继续第3题) 2.若选公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 三甲综合B三甲专科 C 三乙综合 D 三乙专科 E 二甲综合 F 二甲专科 G 二乙综合H 二乙专科I 二级以下医 院J 其他 3.若选私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民营医院B独立实验室C体检中心 D门诊部E其他 4.实验室所在医院床位数? A 0-500 B 501-1000 C 1001-1500 D 1501-2000 E 2000以上 5.实验室所在医院是否有LIS(实验室信息系

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 A有LIS和HIS B有LIS,无HIS C无LIS,有HIS D无LIS和HIS LIS系统厂商为:,该厂商联 系人,联系电话 HIS系统厂商为: 6.实验室所在医院日均门诊量?()人次 7.实验室建筑面积?m2 8.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9.医院年业务额?万元/年;实验 室年业务额?万元/年 10.本实验室目前为止已开展检验项目总数 (不包括外送)项 其中:自动化仪器检测项目数? 项 手工检测项目数? 项 各专业检验项目数: 临检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生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

比% 免疫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微生物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基因扩增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其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本实验室外送项目项 11.科室人员组成 实验室负责人:性别年龄学 位 学历职称已任职时间年 实验室总人数 人员数比例(%) 职称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及以下 学历博士 硕士 本科 大专及以下

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方法及临床意义分析

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方法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出凝血常规检测室内质控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6例及健康人群70例,建立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标准,收集患者新鲜血液,分析单个凝血因子的临床意义。结果:通过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标准的建立,检测结果提示重症肝炎组凝血酶原时间(25.9±11.4)秒、肝硬化组凝血酶原时间(21.0±5.4)秒,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和健康人群组(P<0.05);急性肝炎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3.8±14.1)秒,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31.4±7.1)秒(P<0.05)。结论: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保证了凝血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对临床诊断及指导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 检验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个临床辅助科室,在疾病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测定,须验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1]。但临床实践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常规项目的检验结果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凝血试验室内质量控制能够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并反映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因而室内质控尤为重要[2]。本研究收集了76例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探讨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方法的评估及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76例肝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2~54岁,平均(38.6±12.6)岁。分为急性肝炎组32例,重症肝炎组24例,肝炎后肝硬化组20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1~58岁,平均(39.4±8.6)岁。 1.2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取健康人标准血浆,2500 转/min,离心15 min,取血浆加入0.1%叠氮化钠,分装在小塑料管中,每管0.5 ml,-80 ℃超低温冰箱保存。采用Pacific Hemostasis A Fisher Scientific Thromboscreen400半自动血凝仪测定;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生产的同一批次试剂。进行质控校准后,分别测定血浆PT和APTT,所有检测项目必须在2 h 内完成。 1.2.2正常质控血浆范围测定患者血浆时,须于前后各作1份质量控制血样,检验测定结果,并绘制质控图。将20次测定结果靶值作为基线,以上下浮动15%数值作为上下限,超出此线则应该仔细分析,寻找误差原因,再行取舍。PT 10.2~15.2,X=12.4,SD=0.9,CV=0.06;APTT 21~35,X=3.9,SD=0.7,CV=0.03。

凝血试验

凝血试验质量控制流程 目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凝血分析仪质控操作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适用于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责任:每日大生化班工作人员负责凝血分析仪所有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并对失控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科主任对所有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督。 相关程序: 1、质控物的准备购买质量好、有效期长(从使用开始,至少1年有效)的质控物。用去离子水复溶后,用子弹头塑料管分装,每只0.2ml4-8C冰箱保存,1周内有效。每天从冰箱取出质控品放置于室温约15min,轻轻颠倒混匀数次,备用 2、质控物分析的个数、浓度水平及频率每批使用正常浓度水平,每24h进行一次检测,一般在检测标本前检测,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标本的检测。 质控规则:1 3s,2 2s,①在控<2S; ②警告:2S3S。 质控图的绘制: 1.设计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 (1)暂定中心线(均值)的确定:为了确定中心线,新批号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据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提出超过3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暂定中心线(均值),以此暂定中心线(均值)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进行室内质控,1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第1个月),以此累积的平均数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规中心线(均值)的建立:以最初20个数据和3~5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无数作为质控品有效期那内的常规中心线(均值),并对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中心线(平均数),对个别在有效期内浓度水平不断变化的项目,则需不断调整中心线(均值)。 2.设定质控界限 (1)暂定标准差的设定:为了确定标准差,新批号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据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标准差,并作为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1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次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的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用标准差的设定:以最初20次质控测定结果和3~5个月在控质控结果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用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标准差。 3.更换质控品拟更换新批号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将新批号质控品与“旧”批号质控品同时进行测定,重复设定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和质控限,设定新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和质控限。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核心提示:【摘要】nbsp;nbsp;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nbsp;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 作者:李华,顾胜芳,刘静作者单位:(遵义市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保障。 【关键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控制 随着血栓与止血疾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段和用药疗效的评估与监测有直接指导作用。因此,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分析前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选用,复溶,预温和储存,仪器的选择,保养,监控和校准,检验人员的熟悉程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都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血凝的检测质量,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检测中遇到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作如下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收集重新采集复查有问题样本63例。 1.2 仪器和试剂 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3 样本采集与检测 使用真空静脉抽血管,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0.2 ml,抽取静脉血1.8 ml,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应为1:9,3 000 r/min离心15 min,4 h内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2.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见表1) 无论是血量>1.8 ml,还是<1.8 ml,都将使PT,APTT结果延长。表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略)注:与原检测结果比较P<0.01。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42104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在临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特殊性,因此规范凝血 项目检测过程,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具体的质量控制流程如下: 一、试剂 凝血活酶含钙试剂(ThromborelS) 、激活剂、氯化钙溶液、凝血酶试剂、D-DimerPlus 试剂盒、缓冲液、乏因子血浆、SysmexClean I 清洁液、质控血浆(Control) 、蒸馏水、其他消耗品 二、方法 仪器法:Sysmex CA—7000 型全自动血凝仪,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三、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 1. 采血时,首先应该确认病人姓名,并且将姓名和编号写在真空采血管的标签处。 2. 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即病人处于休息状态,并且在早餐前采血。 3. 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 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4. 取血时,病人应松弛,环境温暖,防止静脉痉挛,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取血速度平稳顺利,防止产生气泡。 5. 用定量为2 毫升的一次性枸橼酸钠( 109mmol/L )真空采血管采血至指定刻度,取血完毕立即轻轻颠倒混匀,不要剧烈震荡,并避免产生气泡。 6. 及时离心,3000 转/ 分离心标本10分钟,以除去血小板。 7. 务必于采血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如不能完成试验,冷冻贮存少量血浆( 0.5 —1ml)(最 好在-70 C,或者当贮存时间较短时,可以置于-20 C条件下),在实验前将血浆于37C下 快速融化。血浆用塑料试管存放,并用塑料吸管移取标本。 四、质量控制 (一)室内质控 1 室内质控靶值及标准差设定 1.1 靶值设定:当要更换新批号的控制品时,应在“旧”批号控制品使用结束前,将新批号 控制品与旧批号控制品平行进行测定,20d内检测完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至少20次控制测 定结果,剔除超过3SD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平均数作为靶值。 1.2 标准差设定:根据20 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 次质控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差,并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高春彪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 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 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此对检测APTT的标本离心速度不应低于3000r,时间不应少于10min。而如果只针对PT、FIB的检测时则适当缩短离心时间[5]。 离心后的标本应及时上机检测,全血贮存在2~8℃冰箱不超过4h。若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应将血浆装在小试管中快速冷冻。-20℃可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在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1]。 4仪器与试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已用上了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血凝仪。由于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参加厂方的操作培训,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中应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估活动,对仪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单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日常检测工作。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试剂成分及浓度均有差异。如PT试剂, 各厂家的敏感

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

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 随着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临床医学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床旁检验(POCT)在检验方法学和测试性能上日臻完善。然而,如何提高床旁检验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床旁检验的全面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使其结果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摆在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传统意义上,床旁检验是以护理为重点在患者床旁进行的即时检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科室、检验科,甚至用于自我监测。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床旁检验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基于干化学技术、胶体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粒子包被等技术的各种卡、板、条和便携式小型仪器广泛应用,可一次性测定血气、离子、微生物抗体或抗原、多种毒品和麻醉剂、心机损伤指标、血凝指标等。从传统试剂条的单一分析发展到多联分析;从单纯浸测发展到渗滤式和层析迁移式检测;从目测发展到微型分析仪检测,便携式和手掌式小型床旁分析仪器已在国内外普及。 床旁检验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其质量控制成为岌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床旁分析仪器操作的简易性使操作人员错误使用和错误读取数据的几率增大;由于操作人员一般不是专业检验人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很大的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功能的床旁分析仪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不同,基于干化学法试剂条上的检测模块由于各部分厚度或孔径的误差和试剂盒装配时的质量误差均会影响结果;床旁分析仪与实验室仪器由于检测样本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存在系统差异,多数检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床旁凝血仪使用全血标本,其结果相比血浆要偏高。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影响床旁检验结果及诊断和处理的准确性。因此,在POCT的质量控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标本采集和患者准备 临床检验对测试标本都有专门的要求,或是标本类型,或是抗凝剂种类,不一而足,操作者必须明确患者在受检前要注意或禁忌的事项,这是保证检验合理性的前提。由于方法学存在着差异,首先要了解在检测原理上对标本有哪些具体要求,如:光学法检测的仪器多数会受到标本中溶血和乳糜的干扰,化学显色法会受到外源性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这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采血对象要处于空腹平静的状态,饱食和油腻食物会干扰血小板因子和纤溶成分的测定;情绪紧张、激烈运动也将导致测量的偏差;血气分析时

凝血四项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凝血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一、凝血酶原(PT) 1. PT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 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即 待测凝血酶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 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 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范围:比值为0.82-1.15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 性假血友病患者.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乎.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而凝血四项fPr、APrI 、,rI1、Fg)是检测人体血液是否有凝血障碍的几项重要指标因为检测的是具有酶活性的凝血因子.这些活性的凝血因子影响因素较多.控制不好检测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任何一个实验室为了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保证结果的稳定性f即精密度,要保证精密度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分析前的工作绝大多数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而这正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 1.2 凝血试验所用器材容器壁应硅化处理或用塑料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抗凝剂比例合适.当HCT在0.25~0.55时.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超出此范围时,应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85x(100一HCT)xlfil液量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闭否则血浆中绝对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将会影响凝血指标的测定 1.3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输液患者在不能停止输液的情况下.静脉采血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即一定要在对侧肢体静脉采血[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时间采血.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l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标本溶血缩短。 1.4血与抗凝剂混合后.应将试管颠倒混匀4次.过多的混合可能会导致溶血或血小板fBPC)激活,影响结果的检测。 ·质量控制· 1..标本需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BPC.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1’r结果缩短,及时送检和检测。1h内分离血浆.室温下1500g离心不少于15min.4h内测定完毕.不能及时检测的.应吸取乏BPC血浆放4℃冰箱保存.最多不能超过6h 1.5仪器应远离热源、震源,相对湿度<80%,最适温度l5~30℃.电压220~10V,因为这些因素均能影响仪器的运行状态.影响测定结果。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问题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问题 原作者:王鸿利等 摘要对ICSH、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委员会(NCCLS)等国际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及其重要性作了简单叙述。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标准化 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因此迄今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成分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本文仅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委员会(NCCLS)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规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和标本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管理、检测和评价,以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来堵绝误差,提高实验的精密度、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影响医师对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验。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血栓与止血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倍加重视。 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

浅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研究

浅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13T13:47:55.0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张晶婷 [导读] 通过数据对比显示,影响凝血功能质量控制的因素有很多,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因素。 黑龙江省鹤岗市惠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位体检者的血样。将其放到三个试管内,不同的时间段对血清进行分离,运用普利生血凝分析和相关试剂进行血凝试验,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时问4项进行测试,比较4项不同时间段内测定的数据,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血浆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APTT和PT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结果和随时测定结果数据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FIB和TT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的结果数据没有实际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数据对比显示,影响凝血功能质量控制的因素有很多,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因素,血样标本的检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检验人员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对难以把握环节进行加倍控制,最大程度上保证凝血功能的质量。 关键词:凝血功能;质量控制;分析 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 of blood coagulation test.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blood samples from 80 physical examinees.Put it into three tubes,different time for separation of serum,using precil blood coagulation analysis and related reagents were respectively on hemagglutination test,prothrombin time,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fibrinogen and thrombin time 4 tests comparing 4 different time measurement data,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blood coagulation test.The quality control of a series of plasma analysis showed that APTT and PT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ime and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the data at any time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P>0.05);FIB and TT within the stipulated time determination data has no real difference(P >0.05).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time itself is a factor in detecting the blood samples need to be monitored within the prescribed period of time,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the inspectors need to carry out strict checks on each link,double control of difficult to grasp the link,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oagulation. Key words:coagulation function;quality control;analysis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凝血功能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延伸到治疗中的每个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临床中使用凝血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时间等。在对其进行检验的时候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上4种检测项目中的血浆的主要依靠国外提供。由于进口血浆价格不但昂贵,而且不能进行多次使用。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血浆的自制。在进行自制血浆时,要把握好检验中每一个环节,做到标注化,准确无误,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把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最大程度上使之降低到检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用检测结果的精密度来验证实验内容的稳定性,为此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凝血功能检测中质量控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80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远园例患者资料。50位常规手术患者,5位例血栓患者,10位肝病患者,15位门诊患者。对所有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对比[1]。 1.1.2 仪器仪器使用的是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 Compact、STA- R(PT、APTT、FiB、TT)。 1.2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对比数据进行分析,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结果 2.1通过对血浆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APTT和PT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结果和随时测定结果数据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FIB和TT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的结果数据没有实际性差异(P>0.05)。 2.2通过对血清的检测,结果显示,很多因素能够降低凝血功能,由多年临床经验发现,降低血凝质量的因素有:患者身体状况、标本处理环节、抗凝剂的使用、仪器和方法等,实验技术对此也有一定影响[3]。 2.3 个体状态患者身体差异严重影响凝血功能检测质量,患者身体状况出现不稳定时,检测结果和标志值有很大差异性,直接导致凝血检测的准确度,出现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剧烈运动、大量体力活等,大大增加了纤溶活性增高。 2.4标本采集在对患者采集血清时采集者由于没有使用合适的工具,导致凝血指在分析对比时出现差异。在进行采集时,首选选用无法激活凝血因子的器具,一般选用特殊玻璃器具和塑料器具。普通玻璃器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凝血因子。在对血清进行离心处理时不能去掉器具塞子,因为去掉塞子会使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增高ph值,大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4]。 2.5操作流程凝血实验操作流程对凝血检验质量控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者如果不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实验,导致操作失误很大程度上会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结果和标准值不想吻合。 3 讨论 3.1通过对血浆进行自制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效果和德国的冻干质控血浆很接近,血浆质量控制部分功能良好。 3.2 凝血功能质量控制血浆中PT的检测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水平,还能够体现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水平。血浆中APTT的测定主要是用作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体现出了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FIB和TT的测定主要是用来体现肝素、AT和FIB分别在血浆中的水平。这四种形式的组合在凝血功能检验中有其他检验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血浆中的一些因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干扰现象,很多程度上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造成了干扰,所以,在日常的临床治疗中对血浆进行质量控制和标注化是重中之重。 3.3凝血实验检测标准程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降低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凝血功能的破坏,需要根据实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F.1 外观 F.1.1 检查方法:于光线明亮处目视检查F.2 标签 F.2.1 检查方法:于光线明亮处目视检查F.3 容量 F.3.1 检查方法 F.3.1.1 称量血袋重量 F.3.1.2 计算公式 ) / ( ) ( ) ( ) ( mL g g g mL 血液密度空袋质量 血袋质量血液容量- = 注:如果适用,还应减去抗凝剂容量。 F.4 无菌试验 F.4.1 检测方法 无菌试验方法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无菌检查法”要求。使用细菌培养仪进行无菌试验应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书。 F.4.2 注意事项 留取血液样本前,应当将血袋中的血液充分混匀,混匀时动作应轻柔,不能产生泡沫,也不能使其溶血。

F.5 Hb 测定 检测方法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血红蛋白测定”。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的应参照厂家使用说明。 F.6 游离Hb 测定 检测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血浆游离红蛋白测定”。 F.7 血细胞比容 检测方法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红细胞比容”。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的应参照厂家使用说明。 F.8 储存期末溶血率 F.8.1 检测方法 在血液储存期的最后一周内取样,按 F.5、F.6和F.7测定总血红蛋白、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 F.8.2 计算公式 % 1001%??-=总血红蛋白浓度蛋白浓度 血浆或上清液游离血红血细胞比容)()溶血率( F.9 白细胞残留量 F.9.1 检测方法 用留取的去白细胞血液标本进行残余白细胞检测。 材料:大容量 Nageotte 血细胞计数盘、显微镜、结晶紫染色液。 结晶紫染色液配制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 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故迄今为止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因子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本文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 或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室标准委员会(NCCLS) 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质控),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检测、评价和指导改进,以堵绝误差,提高质量而言。 血栓与止血实验质控的目的,在于提高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可靠性。可靠性首先取决于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主要靠实验室内部质控保证),其次取决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主要靠实验室外部质控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 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 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 验。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不仅费时、费力,徒劳无功,还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 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 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血栓与止血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倍加重视。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一)PT的标准化问题 自从1953年Quick建立了PT测定方法以来,至今仍然是检查外源凝血系统诸因子及相关抑制物的重要筛选试验,并且是监测口服抗凝药治疗的主要手段。 PT测定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器材,储血容器的性质,抗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标本的运送和储存条件,孵育温度及时间,凝血活酶试剂的种类和质量(敏感性)以及判读终点的方法等,均会影响测定结果。此外,报告结果的方式也必须统一,特别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使方法标准化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 早在197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届血栓与止血国际会议上,由ICSH和ICTH联合成立了口服抗凝药控制专家组(Expert Panel on Oral Anticoagulant Control),要求该组制订推荐一个PT测定标准化方案。经过多个实验室的协作研究,在1975年该专家组提出了第一个人血一期凝血酶原时间试验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one-stage prothrombin time test on human blood)并于1976年发表(编号ICSH-EP14/1:1975)。该文件重点是讲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