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

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然而,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温疫论》)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应用范围较

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它与和解、调和治法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范围。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至于寒邪伤人肌表的表寒证,当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豪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主要目的。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上述八种治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对于多数疾病而言,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治法能够符合治疗需要的,常需数种治法配合运用,才能治无遗邪,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配合运用之后则变化多端。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 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

的逻辑。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由于方药呈现的效用与受作用的机体整体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方药所含有的多种物质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这种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方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阐明中医辨证论治机理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高方药与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概念:治法是根据临床症侯,在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即治疗大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中药方剂组成、功效、主治[1]

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 一、解表方 1、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桂枝汤 1)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 【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3)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川芎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2、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1)银翘散 【组成】银花连翘淡豆豉桔梗荆芥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微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党参 g 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 【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饮食,口干色淡红,脉弦。 二、清热方剂 1、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实热证。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2、清热凉血方剂---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 3、清热燥湿方剂---白头翁汤、茵陈蒿汤郁金散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湿热痢疾,热泄)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郁金散 【组成】郁金、诃子、黄芩、大黄、黄连、栀子、白芍、黄柏 【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马急性肠炎 4、清热解毒方剂---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疮疡肿毒 三、泻下方剂 1、攻下方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芒硝、积实、厚朴 【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 【主治】结症,便秘 2、润下方剂---当归苁蓉汤 当归苁蓉汤 【组成】当归肉苁蓉番泻叶广木香厚朴炒枳壳醋香附瞿麦通草六曲【功能】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与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4.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5.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桑菊饮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4.柴葛解肌汤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三.扶正解表剂 1.人参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君:羌活6g 2.参苏饮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3.再造散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5.加减葳蕤汤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6.葱白七味饮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有失血病史 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脉滑实 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2.大陷胸汤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大结胸证。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苔黄舌燥,脉沉 3.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二.温下剂 1.大黄附子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2.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3.三物备急丸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

方剂学――功用主治汇总

第一章解表剂 1、xx表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穹草芩地黄) 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附,紫苏,甘草,陈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 xx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银翘,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3、xx解表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 第二章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2、温下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3、润下 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枳朴大黄麻杏芍,麻子仁) 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4、逐水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大戟甘遂芫花,十枣煮) 5、攻补兼施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枳实厚朴芒硝大黄人参当归甘草桔梗大枣生姜) 第三章和解剂 1、xx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枣)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滑石甘草青黛】)调和肝脾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温里剂的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固涩剂的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龙胆泻肝汤的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清泻肝火的药:龙胆泻肝汤 小柴胡汤的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银翘散中的配伍意义: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青蒿鳖甲汤的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清燥救肺汤的活肺大法:宣肺:桑叶清肺:石膏润肺:麦冬、阿胶、胡麻仁。肃肺:杏仁、枇杷叶。补肺:人参、甘草。 越鞠丸的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桑菊饮和银翘散的比较:银:辛凉平剂桑:辛凉轻剂温病初起卫分证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配伍:银:以清热解毒为君,臣以疏散风热之品功用: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力大;桑:重在宣肺络之风而止咳。主治:银:温病初起,风热外感,桑:风热客于肺络,症状:银:发热微恶风寒、表证重,口渴、热重,咳嗽、肺气不利桑:身不甚轻、表证轻,口微渴、热轻,但咳、以咳为主证。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比较:君药:理中丸:干姜:四:人参。主治:理: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四:脾胃气虚证。相同:望色:面色无华或萎白舌淡苔白。不同:理:四肢畏寒肢冷:四:四肢乏力。胸腹:理:食少腹满腹痛喜温喜按自利呕吐大便稀溏。脉:理:沉迟轻四:脉虚弱无力辛凉轻剂平剂重剂: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汤 滑石:甘草6:1 桂枝:芍药1:2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银翘散中金银花与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安神剂中治疗肝血不足的药物是:酸枣仁汤。 猪苓汤的组成: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回阳救逆:四逆汤 凉开之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解表剂的治法:汉法和解剂的治法:和法 肾阳虚: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平胃散的君药、主治:苍术为君药、主治湿滞脾胃证。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 著《 _________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 剂 ___ 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 2.南北朝时期,____ 著《_______ 》,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 61739 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 A.《太平圣惠方》 B. 《普济方》 C. 《圣济总录》 D. 《外台秘要》 E. 《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填空题 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___的体现, 2. 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 _、_____、__ __ _三种。 3. 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 在《____》中 说: “论治病之方 又以 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 E. 王孟英 2. 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 A. 《医学心悟》 B. 《医方考》 C. 《医方集 解》 D. 《古今名医方论》 E. 《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 ?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十种。”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有郁热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4.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5.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桑菊饮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4.柴解肌汤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5.升麻根汤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三.扶正解表剂 1.人参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君:羌活6g 2.参饮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 3.再造散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5.加减葳蕤汤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6.葱白七味饮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有失血病史 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脉滑

方剂功效主治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程*《医学心悟》)】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里热亦盛证。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证。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脾约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滋阴益气。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舟车丸】行气逐水。水肿,水胀。 【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便秘证。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弱血虚脾弱证。 【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著作 一、A型题 1、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B 【考点】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 【解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2、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D 【考点】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纲目拾遗。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3、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中华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 【解析】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中华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4、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经集注。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第二节中药性能 一、A型题 1、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A.助火

常用方剂临床应用

《常用方剂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解表剂 一、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毛,汗而发之”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二、适应症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三、分类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使用注意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随时空的与体质强弱的不同酌定用量。 第一节辛温解表 一、适应症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二、常用药 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 三、代表方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

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血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之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2.加减法: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药理研究: 1)发汗作用;2) 解热抗炎作用;3)镇静、镇痛作用;4)平喘作用;5)镇咳祛痰作用;6)抗过敏作用;7)利水消肿作用;8)中枢兴奋作用;9) 强心升压作用;10)降脂减肥作用。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抑郁症、嗜睡症、肥胖症等。 【临床报道】 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李风林等以本方水煎服,1~3岁,麻、桂、杏、草各6g,水煎2次共100ml;4~7岁,4药各8g,水煎2次共140ml;8岁以上,4药各10g,水煎2次共200ml;每日分3次温服,服后加衣被令其微汗,热退即停药。治疗小儿发热167例,体温均在38℃以上。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例。结果: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

方剂学——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方剂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 D.吴鞠通 E.王孟英 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 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 三、多项选择题 1.汗法可用于治疗() A.外感表证 B.疹出不透 C.疮疡初起 D.里热实证 E.饮食停滞 F.水肿、泄泻、疟疾见表证者 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 B.开达膜原 C.滋补肝肾 D.回阳救逆 E.调和肝脾 F.调和寒热 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 B.行气 C.活血 D.化痰 E.利水

F.驱虫 4.戴天章所言之和法包括() A.寒热并用 B.行气活血 C.补泻合剂 D.苦辛分消 E.表里双解 F.平其亢厉 四、简答题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和法的定义、适应证和分类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法治法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 3.程钟龄《医学心悟》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F 2.ABEF 3.ABCDEF 4.ACEF 四、简答题

方剂学(功效、主治、组成)表格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甘草、桂枝、杏仁 枝汤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蕴热证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杏甘石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大黄、枳实、厚朴、芒硝[与脾约丸的区别] 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温脾汤攻下寒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当归芒硝 麻子仁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与小承气不同有2] 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黄龙汤攻热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3黄疸疟疾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之证,肝脾气郁证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外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 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热伤血络,热扰心神,蓄血瘀热)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芍药、丹皮 黄连解毒泻火解毒三焦火毒热盛证黄连栀子黄芩黄柏 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竹叶、蜜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金银、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潰堅,活血 止痛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 1.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炙甘草【桂枝:芍药=1:1】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疲,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 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皮、炒甘草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咽痒,咳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芥穗、豆豉、芦根、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生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薄荷、生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胸膈痞满。“逆流挽舟”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预寐。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者失音不语,神疲预寐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一、选择题 【A1型】 1.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 B.李东垣 C.程钟龄 D.成无己 E.吴昆 2.提出“八法”的医书是: A.《医方考》 B.《医学心悟》 C.《医方集解》 D.《医林改错》 E.《成方便读》 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 A.治法 B.药物 C.证候 D.病因 E.病性 4.温法最常与下列何法配合运用: A.和法 B.消法 C.下法 D.汗法 E.补法 5.不属于汗法治疗范围的病证是: A.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B.水肿腰以上肿甚 C.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D.脾虚 腹满 E.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6.吐法适用于实邪壅盛、病情急迫的哪些病位的病证: A.上焦 B.中焦 C.下焦 D.中上焦 E.中下焦 【B型】 A.汗法 B.下法 C.和法 D.消法 E.温法 7.邪犯少阳首选的治法为: 8.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 9.阳气衰微首选的治法为: A.外感表证 B.气滞血瘀 C.热入营血 D.燥屎内停 E.心脾两虚 10.消法适用于: 11.补法适用于: 12.下法适用于: 【X1型】 13.“八法”的内容有: A.寒、热 B.消、补 C.汗、吐 D.下、和 E.温、清 14.和法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 A.邪犯少阳 B.肝脾不和 C.胆胃不和 D.寒热错杂 E.表里同病 15.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 A.消食导滞 B.行气 C.化痰 D.活血祛瘀 E.驱虫 二、名词解释

16.温法 17.下法 18.和法 三、填空题 19.治法是方剂的,方剂是治法的。 20.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治法为指导临证组方的,占主导地位;方剂从属于治法,为体现和完成治法的。 21.前人把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简单概括为,反过来说亦即。 22.“八法”为代在其著作中提出的。 23.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对于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其,可适当配伍之品。 四、是非改错题 24.“八法”的制定是以脏腑辨证为依据的。( )。 25.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晚于方剂形成的一种理论。( ) 26.治法是方剂的具体体现。( ) 27.吐法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指导下而制定的。( ) 五、问答题 28.简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9.温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和分类各是什么? 30.什么是消法?消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方剂学笔记(功用和主治)

解表剂 一、xx表 xx: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xx: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xx。主治阴暑。 xx: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二、xx表 xx: xx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xx: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 xx杏仁甘草石膏汤: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症。

xx肌汤: 解肌清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升麻xxxx: 解肌透疹。主治麻疹初起。 三、xx解表 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 参苏饮: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再造散: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主治xx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一、寒下 大xx: 峻下热结。主治 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大黄xxxx: 泻热破淤,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 xx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腹痛。 xxxx: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寒积腹痛 三物备急丸: 攻逐寒积。主治寒实腹痛。 三、润下 xx: 润肠通便。主治津枯便秘。 xx煎: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虚便秘。 麻子xx: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 四、攻补兼施 xxxx: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增液xx: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证。 五、逐水 十枣汤: 功逐水饮。主治1.悬饮。2.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