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1)

1.现状概况 (1)

2.规划背景 (2)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原则 (4)

1.规划依据 (4)

2.规划原则 (5)

第三章、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7)

1.规划期限 (7)

2.规划范围 (7)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目标 (8)

1.国际、国内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8)

2.磐安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9)

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4.产业结构 (11)

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 (13)

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14)

7.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15)

8.城市发展总目标 (17)

9.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7)

10.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18)

11.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 (19)

12.土地利用开发策略 (20)

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23)

1.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23)

2.城镇体系规划 (26)

3.县域人口发展 (30)

4.县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 (32)

5.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4)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36)

1.城市性质 (36)

2.城市人口规模控制 (36)

3.城市用地规模控制 (38)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45)

1.城市功能布局与发展方向——两个支柱、三种职能、四个板块 (45)

2.城市用地展方向及布局调整 (46)

3.城市道路交通架构 (47)

4.城市产业布局及发展引导 (47)

5.城市特色的形成 (48)

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50)

1.居住用地发展状况 (50)

2.规划原则 (50)

3.规划目标 (51)

4.布局结构 (52)

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54)

1.公共设施的范畴及发展目标 (54)

2.行政办公用规划 (56)

3.商业贸易设施用地 (56)

4.教育设施用地 (58)

5.文化设施用地 (60)

6.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62)

7.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63)

8.体育设施用地 (65)

第十章、工业用地规划 (67)

1.工业发展状况 (67)

2.工业发展策略 (68)

3.工业用地布局现状 (69)

4. 工业用地规划 (69)

第十一章、仓储用地规划 (71)

1.现状及存在问题 (71)

2.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71)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与城市景观规划 (72)

1.绿地系统 (72)

2.城市景观规划 (73)

第十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75)

1.对外交通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75)

2.对外交通设施发展前景分析 (75)

3.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77)

第十四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79)

1.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9)

2.内部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79)

3.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80)

4.道路交通设施 (80)

第十五章、市政基础设施 (83)

1.现状概况 (83)

2.现状设施评价 (85)

3.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86)

4.基础设施规划依据 (88)

5.给水系统规划 (88)

6.排水系统规划 (92)

7.电力系统规划 (94)

8.邮政电信系统规划 (95)

9.燃气系统规划 (96)

10.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98)

11.城市防洪规划 (100)

12.城市消防 (102)

13.人防规划 (102)

14.防震、抗震规划 (103)

15.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04)

第十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5)

1.生态环境保护 (105)

2.县城环境质量分析 (106)

3.环境分区及环境控制标准 (107)

4.历史古迹与传统街区保护 (108)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 (111)

1.磐安县地理条件概况 (111)

2.旅游资源分析 (111)

3.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3)

4.旅游规划 (114)

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17)

1.规划原则 (117)

2.近期建设年限及发展规模 (117)

3.近期建设目标 (117)

4.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118)

第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125)

第二十章、城市郊区规划 (127)

1.郊区范围 (127)

2.郊区范围内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127)

3.郊区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布局 (127)

4.主要农副食品基地规划 (128)

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建议 (129)

1.相关规划的编制 (129)

2.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运作机制 (129)

3.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130)

4.制定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导向的公共政策 (131)

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

2002年年底,磐安县建设局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商讨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事宜。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与准备,2003年2月,双方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春节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磐安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

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开始现场工作。

2003年2月底,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总结现场工作资料,进行了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根据项目合同,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应于2003年3月完成规划纲要(方案)工作,于2003年4月进入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并于4月底、5月底前后进行总体规划方案的讨论工作,于2003年7月完成初步工作成果,2003年9月磐安县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了磐安县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2003年12月由金华市规划局领导主持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并通过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对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在春节后的工作组现场工作中,涉及到统计局、民政局、发展计划局、县政府办公室、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旅游局、人民银行、文教局、卫生局、交通局、公交公司、水利局、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电信局、邮政局、广电局、消防队、燃气公司、环保局等,各个部门提供了图纸标示和书面意见。

1.1 修编工作方法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正处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和长三角经济发展高潮期,也处在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使得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都能够比较冷静地回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和城市规划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城市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选择比较切合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发展规划。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在磐安县于1984年、1991年、1997年三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和宏观政策、经济环境调整的进一步修编工作。经过3轮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使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设计研究单位可以认真地总结20年来城市总体规划技术工作的得失,吸取成功经验,进行技术手段和方法上的尝试和完善。在磐安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城市规划院技术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规划修编工作组和协作单位的努力下,本次规划修编工作在满足国家、省、市、地方关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对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技术层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本次规划修编更好地服务于磐安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需求。

1.2 修编技术路线

以磐安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与开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1.3 技术方法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开展既有一定广度又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扩展规划思路。

2.现状概况

2.1政区概况

磐安县建县历史虽然不长,但行政区划归属多变。今磐安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代属越国统辖范围,自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和天台。清初曾设四平县,稍时即废。1939年7月1日正式置县,以1939年设立的大盘山绥靖区为基础,划东阳、永康、缙云、天台四县边缘山区建县,县治设今大盘镇学田村。

1949年10月30日,磐安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城设安文,属金华专区。1958年撤县,辖境并入东阳。1983年7月,国务院决定恢复磐安县,县城仍设安文镇。恢复后的磐安县比原来增加岭口、玉峰、尖山、胡宅、前山五个乡镇,属浙江省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制,磐安县属金华管辖。

2.2 地理位置

磐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位于东经120o17’——120o47’、北纬28o49’——29o19’。东与天台县、新昌县相连,南与仙居县毗邻,西部与缙云县、永康市接壤,北与东阳市相连。县域呈东西短、南北长的形态,东西47公里,南北54公里,总面积1198.88平方公里。

磐安县目前县城所在地安文镇位于县域西部,东经120o26’、北纬29o’03,镇域面积90.03平方公里。镇区北距杭州市216公里、南至温州市261公里、西至金华市126公里、北至宁波市212公里。

2.3社会经济概况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2%,比1998年增长9.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95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2.41%;按三次产业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5:48.2:25.3。全市农业总产值6.29亿元,工业总产值31.71亿元,财政收入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30万元。

2.4县域人口分布情况

到2002年底磐安县人口共计20.62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0.94万人;劳务输出3.59万人。磐安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其中:安文镇3.11万人;深泽乡0.93万人;云山办事处0.23万人;新渥0.74万人。

2.5地形地貌

磐安县属浙中山区县,全县受天台山、会稽山以及括苍山、仙霞岭余脉影响,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一般都在800m以上;中南部较高,境内的青梅尖、大盘山、高二山海拔均在1220m以上,最高峰为南部青梅尖,海拔1314m;西部低,最低处是东北部夹溪谷地,海拔150m,相对高差1164m。

2.6 地质构造

县内地质以断裂构造为主,有新华系构造、华厦式构造、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等四个构造体系。出露地层为中新生代,上侏罗统岩系最发育,次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少量第三系玄武岩。

2.7 河流水系

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浙江省四大水系的分水岭,钱塘江的支流金华江、曹娥江的干流澄潭江、瓯江的支流好溪、灵江支流永安溪、始丰溪均发源于本县山区。

2.8 水文气象

磐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为16℃,最热月(7~8月)温度25.6o~ 2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全年大于10℃的年积温4859~5306℃,无霜期200~243天。全年日照时数为1441~2031小时。

平均降水14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50mm,多年平均径流量930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三、四月份出现春雨,常年雨量250~400mm,占全年雨量的17~24%;五至六月进入梅雨季节,常年雨量350~700mm,约占年雨量的21~40%;七、八、九月份,主要受热带风暴影响,常年雨量在304mm左右,占年雨量的20%。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原则

1.规划依据

1.1 国家、浙江省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国家其它有关法规与技术规范

《磐安生态建县建设规划》

1.2 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

建设部关于《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3年工作要点》(建城综函[2003]6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1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1.3 磐安县关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规划、计划

《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磐安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

《磐安县安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浙江省磐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规划原则

2.1 合理性原则

以规划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对于该区的规划设计要求为依据,使该规划设计既满足磐安县居民的现代化生活要求,又能够带动磐安县城市发展,从而使磐安县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综合地区城市化进程,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合理确定功能布局。

2.2 人本性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新磐安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县城。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的交通系统,合理的功能布局将有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3 生态性原则

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生态绿化系统的形成,提高环境质量标准,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同时加强污染防治,以形成绿树成荫、碧水环流、空气清新、舒适恬静宜人居住的生态型城市空间。

2.4 公众参与和可操作性原则

加强磐安县总体规划的灵活性,在保证整体结构系统的前提下使具体操作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富于弹性的开发计划和设计手段,针对开发建设,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

实行公众参与制度,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从而在充分满足居民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2.5 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加强磐安县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功能互补,创造便捷的整体关系。整合区域间的整体发展构想。

第三章、规划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1.规划期限

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参考磐安县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本次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具体分期年限为:

近期:2003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1年以后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的地域范围为磐安县县域全境1198.88km2陆域总面积。规划修编的行政范围包括磐安县县城行政辖区及其发展用地。规划控制区范围约230平方公里,包括现安文镇镇域全部和新渥镇镇域部分;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南起新渥镇宅口村、北至安文镇台口村,东起云山街道办事处、西至深泽乡的道士岙。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规划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13平方公里。

从地理单元上,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地区:

中心城区(以安文为主)

东南分区(以云山为主)

西南分区(以深泽、新渥为主)

具体范围安文片区北起台口畈,东南至根溪,西南至下园畈、双溪口;东南组团以云山为核心,包括中田村、上马石村、上葛村;西南组团的深泽片区以深泽为核心,北起田口村,南至森屋村,东起上横村,西到道士岙,新渥片区北起大麦坞村,南至新渥镇宅口村,西至大山下村。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目标

1.国际、国内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

随着各国经济走向开放和市场化,世界经济趋向某种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导致全球贸易资本和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同时为了聚集向心力和协调利益,各种规模的地区一体化(区域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地区乃至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要求城市在区域发展环境中对自身的地位

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1.2 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对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活动和市场组织、资金需求、劳动力结构生产影响,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或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才更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3 国际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

长江三角洲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目前虽然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但现状经济结构尚不成熟,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倾向严重,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协作和调控。配合区域功能优化的态势,进行城市空间资源合理配置,是当前新形势下赋予城市规划的新任务。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发展杭州、宁波、温州三个都市区,要求沟通联系上海、面向长三角发展,为区域内各个等级序位的城市提出的高起点的要求。尽管江浙一带小规模工业板块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后劲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随着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紧锣密鼓的进行,预计2007年将全面完成。该道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浙中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及经济结构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磐安这样一直受到外部交通制约的城市来说,道路开通后,极大地缩短了与上级城市、乃至上海等的时空联系距离。长三角经济圈及浙中城市群对磐安县的经济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1.4 城市发展政策

1996年以来,国家一再强调了控制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政策,特别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标准,以保护城市周围地区的耕地。国家也更加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强调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合理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国家对城市户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凝固的城乡户籍分离状况正在被消除,由此可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性,无疑加大了城市规划编制的难度。

1.5 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未来的产业政策走势大致是:加快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发展;积极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环保与生态产业将有优越的生长环境。

1.6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政策

《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将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与环境发展,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保护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生态(或绿色)产业的兴起,环境资源的公平使用,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农业地区的协调发展,减少交通需求和私人机动车交通的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模式、城市社区的均衡发展等等,都应成为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2.磐安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2.1 设县时间

1939年建县,1983年恢复建制。

2.2 历次总体规划时间

磐安县于1984年,1991年,1997年分别编制了三次总体规划,每次规划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基本一致。

2.3 城市性质调整回顾

1984年总体规划——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生产以二轻食品为主,是开放山区建设山区的前哨基地。

1991年总体规划——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商业综合发展的山区城镇。

1997年总体规划——磐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加工和农副产品贸易为主导,度假休闲职能逐步强化的综合性城市。

2.4 人口规模

表4-2-1:磐安历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比较

表4-2-2:磐安历年人口规模规划人口与实际人口比较

2.5 用地规模:

表4-2-3:磐安历年总体规划用地规模预测比较

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表4-3-1:磐安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

单位:亿元(当年价)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02年《磐安统计年鉴》,人均GDP采用户籍人口。

磐安县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在5-6%左右,处于徘徊阶段,二产和三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时间序列上,从资料看来1998年前以三产为主;而1998-2002年以二产为主。

4.产业结构

4.1工业结构

2002年磐安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1.71亿元,比2001年增加17.05%;工业税收已占磐安县财政收入90%以上。工业在磐安县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2002年14.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50%的份额是由工业提供的。

工业结构初步改变了以“县城搞工业,农村搞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磐安县初步形成以塑料橡胶加工、圣诞礼品、木制工艺品加工等主导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内销与外贸并举、城镇与乡村结合、工业与农业互补的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在磐安县工业企业中,其中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9个。诸多企业中,骨干企业的缺乏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2002年外贸自营出口总值达到1994万美元,同比增长34.82%。在磐安县工业销售总产值比例与江浙其他同类县市相比仍然偏低,工业的外向性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2第三产业结构

到2002年第三产业增长10.80%,2002年第三产业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8亿元,已占磐安县GDP的25.7%。

“八五”、“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公用事业等传统产业上,从而基本清除了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表4-4-1:2001年、2002年磐安县第三产业结构比较

注:表格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及2002年《磐安统计年鉴》

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

根据对磐安县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对比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作用,可以识别出磐安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 加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与周边城市相比,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基础,但也造成工业就业比率和产值比重低于区域内同类城市,影响了城市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效应,使高科技产业发展失去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2 基础设施投资倾斜力度不够,投资效益下降

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向基础设施倾斜。市政、农(林)业和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不足导致城市生产能力下降,投资效益下滑,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3 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配套

和周围城市相比,土地资源稀缺和生产要素成本较高,土地管理权过分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客观上限制了村镇经济和小型企业的发展,

5.4 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磐安县工业已在加速发展,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较低,在新一轮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层次较高的、关联度较大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行业所占比重仍较低,无法发挥区域性的服务职能;

5.5 空间联系与协作欠缺

磐安县与外部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关系不稳定。对外经济合作不够密切,学习和借鉴境外先进经验较少;对内没有稳定的经济腹地,没有明确的区域经济角色。

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6.1 丰富的自然资源

磐安县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良、丰富的旅游、物产资源。这些资源是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区域地位的重要基础。

6.2 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长期坚持的自然与环境保护政策,使磐安县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未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大气、水体、声环境均保持了高等级水平。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适度的开发,恰当的管理和建设,为磐安营造了优美宜人的城市风貌和赏心悦目的建设环境。

6.3 生态富县战略

借助浙江省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磐安县可以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整合,突出生态产业(如旅游、加工等)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生态富县战略。

6.4 浙中城市群的辐射

由于历史与自然地理因素,磐安县城城市发展始终受到制约。近年来由于浙中城市群的逐渐形成,外来文化、经济、资本对于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外部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参与浙中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必然会给城市本身带来巨大的机会。

6.5 外部交通比较优势

2004年动工的诸永高速公路将于2007年竣工通车,解决了磐安县城发展的瓶颈。打开的渠道将把城市发展带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态势之中。同时区域内资本的顺畅流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会给磐安县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7.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7.1 政策与体制方面

磐安县在城市管理方面,面对经济发展及城市功能定位的进一步优化调整,需要引进和建立新的体制,避免城市管理体制中出现机构重叠、管理分散、效率不高等弊端。

7.2 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

磐安县缺乏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不强;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也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活力的商贸金融中心,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7.3 土地开发与管理方面

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资源缺乏。且尚未形成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较为均衡的城市土地供应

机制,也未形成成熟而规范的土地市场,对未来土地效益的发挥和城市合理布局造成重大障碍。

7.4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投资缺乏合理的计划;较少考虑投资的可承受性和财务可行性;未能建立与土地开发高度协调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机制。

7.5 科技与文化发展方面

磐安县教育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对落后,也缺少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少。在文化建设方面,尚且没有完善的文化设施。

7.6 现实经济区位方面

虽然磐安县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用地等条件有限,现状区位条件无法转化为现实经济区位优势。近期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从县城城区境内通过,为磐安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8.城市发展总目标

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山水城市”的建设,努力打造休闲度假基地,把磐安县城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的“山水之城、生态之城、休闲度假之城、文明卫生之城”。

9.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磐安县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应当注意两个方面:对内,与金华各市县间的协调发展;对外,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配合“连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共同发展。

9.1 加强与金华各市县间的经济合作

磐安县应当强化与周边各市县间的合作,学习它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向经济一体化过渡。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空间发展特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周边市县好的发展经验,寻求磐安县发展二、三产业的机遇;通过与周边市县经济合作的深化,扩大磐安县经济的外向度;

发挥磐安县在部分产业领域的互补作用,促进自身的产业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关系,协调河水水系利用、城市供水等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分配;

共同保护赖以生存的水域和大气环境,协调大气污染控制和河水水系污染治理。

9.2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磐安县应当利用金华的较发达县市义乌、东阳等的资金、交通、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磐安县自身的优势形成互补的经济合作关系,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的城市进行合作,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10.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75%以上,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基本实现退耕还林,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使磐安县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0.1 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50万亩,兼用林58万亩。重点建设两条“百里绿色长廊”(磐安至仙居、磐安至新昌公路沿线),对“绿色长廊”两边25度以上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切实保护“三沿”(沿公路、河道、城镇)、“三区”(库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

10.2 “四江”源头保护工程

保护水源既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下游群众的迫切需要。对“四江”源头要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10.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磐安县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有植物种类193科821属16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榧树、七子花、香果树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国家

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金钱豹等。

要禁止对植物的滥采和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水资源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按照治山与治水结合、流域防洪与灌区配套相结合的思路,采取建坝拦沙、除险加固、修堤疏浚、兴建渠道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要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整治河道等措施改善生态系统。县城防洪堤建设要与道路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三级、四级拦水坝;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对有污染的气源要坚决治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城区要加强机动车管理,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使县境内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Ⅰ级水平。

10.4 迁人

要适应“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需要,今后对偏远村(自然村)机耕路建设要控制,引导他们下山脱贫,劳务输出,向集镇集聚,对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

11.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供给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经济面临比较严肃的抉择,从而对于整体城区的发展,带来相关影响。具体要素包括:

1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生态保护下的旅游业及其服务经济;生态保护下的农副产品、林业产品、药材等深加工、精加工;生态保护下的无污染小型工业等应成为磐安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1.2 二产、三产的侧重

不同的选择导致城市发展性质与职能的差异。产业发展方向建议以旅游业和生态型加工制造工业为两个发展极,带动全县的发展。

11.3 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生态富县的产业支撑力

实施工业强县,加快农村工业化;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打造生态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

11.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生态富县的环境竞争力

再拓县城空间。

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

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重视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

11.5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生态富县的发展动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体制改革。

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

突出外资、外经、外贸工作。

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11.6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生态富县的源动力

加强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努力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加快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打造“信用磐安”。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2.土地利用开发策略

土地利用开发管理就是土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资源配置要强调供给要素必须

具备比较优势,并且是具有需求前景的供给比较优势,没有需求前景的任何供给优势都是毫无意义的。磐安县由于地处山区,开发利用土地有限,为防止土地资源配置不均可能导致的市场混乱和投资者信心下降,磐安县必须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土地的供应计划,建立供需均衡、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供给优势。磐安县土地资源的战略性供给优势包括山水自然景观、河流水系岸线、山体及林业植被资源。此外,土地资源的供给方面还要确定区域范围内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土地及其空间分布形态,确保这些土地是在发生任何需求的情况下都不要进行开发,否则,区域生态平衡将会遭受结构性破坏,整个资源供给优势也就丧失殆尽。这就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终极界限,并且确定了土地资源供给的空间范围。因此根据磐安县发展生态型工业、旅游、实施可持续与可居住发展战略的目标,必须确定保持生态环境水平前提下的土地供给总量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

在土地利用开发方面,磐安县应当重视以下问题:

12.1 走向供给-需求均衡的土地资源配置

供求均衡的土地资源配置必须考虑空间和时间二个方面的供求关系。在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上应该以政府的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比较优势和战略性供给要素得到保护和充分利用。在土地资源的时序配置上应该以市场的需求方面为主导,因为各种需求前景的确定性是不同的。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需要考虑各种或然性,并应具有多元包容的特征;土地资源的时序配置则要考虑每一阶段中各种发展前景的确定性以及相应的优先发展地区,从而具有动态应变的可能。

12.2 走向政府——市场互动的土地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仍然在土地资源供给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作为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者,控制着土地供给总量;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物质性(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性(城市规划控制)和财政性(财政税收杠杆)措施,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的时空配置。但政府一定要关注需求方面,包括市场需求的或然性和投机性。因此,政府在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取决于对于需求方面的充分认识;政府应当是规范和引导而不是取代和扭曲市场机制。

在土地利用开发管理方面,磐安县还应采取以下具体策略和措施:

(1)加强土地盘整,消化闲置用地

针对存在的闲置土地,认真清理各类已出让或已划拨而未使用的土地。尽快通过土地市场盘整,推动这些土地的开发与使用,盘活土地存量。在新区的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有大量空置土地的地区,特别是已平整未开发土地集中的地区;对于可以复耕的土地,要尽快恢复农业、林业用途。

(2)认真清理现行政策

理顺现行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从体制上为土地市场的规范化提供保障。要认真评估并调整设立开发区、管理区的政策,土地供应主体过多必然造成市场供给与价格的无序和混乱;要认真评估土地统征和村镇自留生产生活用地的政策,不能真实反映价值的价格落差必然导致供需关系在空间上的扭曲;坚持按需供给,保持土地市场供需平衡。

(3)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4)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1.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1.1城镇化水平

1998年底磐安县共有9个建制镇,11个乡集镇。全县总人口为2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8.27%,各城镇镇区人口4.7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2.98%。到2001年底磐安县仍为9个建制镇,11个乡集镇。全县总人口为20.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10.28%。2002年磐安县城镇化水平已达35%(五普口径)。

1.2城镇等级规模现状

磐安县县域城镇体系的现状等级规模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5-1-1:城镇体系现状等级规模结构(2001年)

注:数据来源于《磐安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1999-2020年)

可以看出,磐安县城镇中,小于5000人的城镇占77.78%。除县城安文以外,其余城镇人口数均小于7000人。以小城镇占绝大多数,是磐安县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特点之一。但另一方面,城镇人口的分布集中在少数城镇,前两个等级的城镇,数量只占全县城镇数的22.22%,而城镇人口却占全县城镇人口的57.75%。

1.3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目前,磐安县城镇在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不同情况,形成了相应的城镇职能分工。

安文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县域城镇体系中体现出中心职能于一体的特点,特别是在其它乡镇中心功能较弱的情况下,安文就显得突出。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磐安县是由周边数县(市)割据而成,地理条件、文化背景不一致,导致许多城镇是接受县域外中心城镇的辐射,经济流向也以向外为主。

安文区域其它乡镇(包括新渥、冷水、仁川等镇)主要以香菇、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为主,并发展有适量的无公害果蔬、蚕桑、竹笋两用林、草编、药用包装、机械制造、五金制造等行业。在玉山区域,形成以塑料制品加工、制种、茶叶生产、无公害果蔬为主,兼有食用菌、药材、矿产资源、水资源开发等行业。在盘山区域,形成以竹制品、木制工艺品生产加工、中药材种植为主,在水果、无公害果蔬、香菇、五金制造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表5-1-2:各城镇现状职能表

注:数据来源于《磐安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1999-2020年)

1.4城镇空间结构现状

磐安县共有9个建制镇,11个乡集镇,乡镇空间分布密度1.67个/百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空间分布密度为0.75个/百平方公里,与全省、全市平均密度比,磐安县的城镇密度较低,这与磐安县是高山台地区、交通欠发达、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人口密度小相适应。现有城镇的分布直接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其中在县域东北部的台地地区,由于其地形平缓,城(乡)镇呈块状分布,交通也呈现网络相连的格局,在县域的中南部和西南部多为中低山及丘陵地形,交通线路沿山谷延伸,城镇分布呈带状分布,城镇分别沿东仙公路、磐缙公路、大科公路、磐新公路分布。

由于县城安文的规模与经济实力较弱,加上交通欠发达,县域又是邻县割据而成,因而县城难以起到带动与促进县域其它城镇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的不同区块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弱,其中玉山区的城镇与东阳、新昌、天台等县市的交往较多,县域东部的方前镇与天台经济联系较密切,导致县域城镇体系的整体性及联系性较松散。

2.城镇体系规划

2.1城镇体系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磐安县经济社会现状水平、发展前景及城镇格局的特点和问题出发,遵循全县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综合考虑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及实现战略而引起的产业结构转换迹象对就业结构、城镇规模、经济联系等网络变化等因素基础上,突出城镇体系整体效益(即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形成以磐安城区为重心的规模有序、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2.2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原则

随着磐安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将大大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有长足发展。同时磐安的工业技术状况也将发生较大改变,传统技术产业将逐步被新兴技术产业取代,社会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磐安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磐安的区位优势,强化安文的中心职能,以中心区为核心,乡镇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2)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中心区周边区域的建设,重视中心建制镇的发展,提升一批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形成和完善一级镇(县城)——二级镇(区镇)——三级镇(乡镇)的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格局。

(3)坚持区域城镇发展多元化的基本思想,根据各城镇的自身条件,进一步发展的依托产

业,合理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充分形成各自特色的城镇群。

(4)重视区域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城镇联动发展,加强区域交通网络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开放的格局。

(5)重视各城镇及区域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强化城乡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对城市总体风貌和文化古迹的保护,继承历史文脉,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6)加强区域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资金,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持久快速的发展。

2.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十字框架,网络发展

磐安县发展要坚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磐安县小城市发展步伐,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磐安县城区作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以经济发展主轴为增长点,逐步由集聚向扩散阶段过渡。充分发挥磐安县在区域经济联合上的区位优势,以及磐安县城区的在线与范围内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着眼于区域基础,着手于自身交通、产业、历史优势,以点——轴开发模式,建立一级镇(县城)——二级镇(区镇)——三级镇(乡镇)三级城镇体系。

表5-2-1:磐安县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1)一级镇(县城)

根据极核和点轴开发模式,加速磐安县城区的集聚,强化中心城区的功能作用,形成全县首位的中心城镇。

在远期或远景逐步构筑十字形“两轴”的设想,将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组成核心带状城区,安文向北连接尖山镇、向南连接冷水镇,形成磐安县经济发展的主轴;安文向东连接方前镇,形成磐安县经济发展的次轴。外围以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中心形成三个经济发展片区。

(2)二级镇(区镇)

在集聚中心城区的同时,加快发展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成为地区的中心镇。作为发展网络的次级核心。

(3)三级镇(乡镇)

在经济发达地区,对较小规模乡镇进行重组合并,规模应在0.5-1万人左右,培育成为一般城镇。

2.4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鉴于磐安县总体发展的构想,所有城镇均具有不同等级的旅游服务及交通组织枢纽功能,但是各个城镇在空间经济组成上又有所侧重。

由于磐安县地处山区,居民居住分散,磐安县村镇规划应采取撤乡并镇的战略,以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要求。鼓励村民迁人下山,退耕还林,向城镇聚集;冷水镇作为城市远景规划发展的控制地。

表5-2-2:磐安县城镇职能规划表

2.5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磐安县城镇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分析,规划期内以集约发展阶段为主,逐步向集聚——扩散阶段过渡,城镇空间格局组织以“点——轴——网络”开发模式比较适宜。

按照“点——轴——网络”开发模式的基本原理,规划期内磐安县域基本形成以磐安县城为中心,以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二级镇(区镇)的,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广布的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远期或远景逐步构筑与完善“两轴”的设想,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动脉”。两条县域的经济发展轴依托现有的乡镇,形成贯穿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轴线。两条发展轴线分为一主一次,经济发展主轴线以安文为核心,向北连接尚湖镇和尖山镇,向南连接仁川镇和冷水镇;经济发展次轴线以安文为核心,向东连接大盘镇和方前镇。

3.县域人口发展

3.1 人口现状分析

到2002年底磐安县人口共计20.62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0.94万人;劳务输出3.59万人。磐安县县城人口共计5.01万人,其中:安文镇3.11万人;深泽乡0.93万人;云山办事处0.23万人;新渥0.74万人。

表5-3-1:1996-2001年磐安县人口状况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1998-2002年《磐安统计年鉴》3.2 人口增长的途径分析

(1)人口自然增长

1996-2001年磐安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42‰、5.39‰、4.04‰、5.19‰、5.31‰、3.50‰,人口自然增长总的来说呈降低趋势。

磐安县计划生育率稳中有升,96-98年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98%、99.08%、99.53%,孕前

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2)人口迁移增长

迁移人口规模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制约。目前,磐安县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的紧迫问题。这将会影响到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影响到人口的迁入规模。

1998年,国家对城镇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是有计划吸纳暂住人口的重要步骤,各省市制定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将影响到包括磐安县在内的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速度。

人口的机械增长还需要考虑在本规划期内一些农村居民点转化为规划建成区而导致的人口增长因素。

(3)人口流动增长

流动人口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新情况,其中的一部分人长期滞留于城镇,具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住所,实际上已成为城市的相对稳定人口。本规划考虑的即是这部分暂住人口(居住时间超过1年),短期滞留的流动人口不在此进行预测。

3.3.磐安县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6—2001年分别为6.42‰、5.39‰、4.04‰、5.19‰、5.31‰、3.50‰,据此分析确定:近期(2003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取7.0‰;中期(2010年—2015年)自然,增长率取6.5‰;远期(2015年—2020年)自然增长率取6.0‰。

2010年县域规划人口21.65万人,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22.36万人,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23.04万人。

3.4 磐安县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全省201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达到46%~48%,金华市201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达到40%~41%,2002年磐安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

磐安县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人口增长率法

经测算,1996至2002年磐安县城镇人口增长率年平均为6%,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人口的集聚,其中城镇人口的集聚促进城镇人口增长率为3~5%之间,今后城镇的数量增加有限,主要依靠城镇人口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根据磐安实际情况以及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发展过程,确定城镇人口增长率近期取5%,远期3.5%,则到2010年城镇人口为1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9%,2020年为15.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2)城镇化水平平均增长率法

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规律来看,一般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时,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进入30%后,水平上升的速度加快,根据磐安的城镇化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参照其它国家、地区的经验,平均每年城镇化水平上升的百分点取:近期(2003~2010年)为6%,远期(2010~2020年)为4%,则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8.9%,2020年为67.3%。

(3)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及浙江省和金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确定磐安县2010年城镇人口在10.5~1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城镇人口在16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4.县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

4.1 县域土地资源

磐安县土地面积总计1198.88平方公里,到2002年年底实有耕地101565亩,人均耕地0.5亩/人。

4.2 县域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九五”计划实施情况

(1)在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为新增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提供了保障。

(2)加大了土地开发力度,实施耕地占补平衡。

(3)土地整理及标准农田建设有了起色。

(4)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展开。

(5)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土地利用“九五”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2)耕地比重少,立地条件差,耕地用养结合不够。

(3)土地利用还不够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土地后备资源贫乏,开发潜力难度大。

(5)资金缺乏,后劲不足。

4.3 建设用地增长与规划预期目标的比较分析

表5-4-1:磐安历年建设用地规模计划指标与实际情况比较

4.4 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发展的总结

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磐安县土地资源条件及建设用地开发与管理作出如下总结:(1)磐安县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缺乏后备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总量上不能完全满足今后相当时期内可以预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任何可能出现的发展机遇。

(2)磐安县目前的非城镇建设土地的利用尚有潜力,尤其现有林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种植业与林业、养殖业仍可继续发展。

(3)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因此需要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当调整。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特征表明磐安县的城市发展趋向于居住、旅游、服务业和生产型等类型。

(4)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磐安县土地资源的战略性空间配置是基本正确的。在过去几年里,磐安县城市发展与规划意图基本相符,土地资源的战略性供给优势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为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土地资源的供给条件。

(5)由于供给导向的发展思路,缺乏对需求方面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前景过于乐观,使土地资源的时空配置失调。同时,城市用地结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和规划预期状况之间具有一定差距,表明城市实际职能与规划预期有一定差异。

5.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5.1 道路交通设施

规划新增诸永高速公路,从县域内由深泽至维新乡穿越,规划区内预留立交用地。规划县城连接诸永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新增安文向西经马宅至东阳的公路。改造县城经尖山镇至新昌县的公路为二级公路。改善向东经方前镇至天台县的大科公路,向南经大盘镇、维新乡至仙居的东仙公路。建设怀万线实现玉山区与金甬高速连接。最终区内形成“一高一纵三横二接四联”的县域道路交通体系。其中:一高指诸永高速公路磐安段;一纵指东仙线;三横指新磐缙公路、大科线、新磐新线;二接指玉山至东阳的怀万线、双溪口至东阳的金磐公路。

5.2 污水处理

随着县城城市框架的拉开,配合城区组团式发展模式,规划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分别布局在县城的台口和新渥、尖山镇、方前镇。

5.3 电力

县域电源由东阳变电站与横店变电站以及磐安县境内的小水电站提供。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工业品价格管理 【发文字号】浙发改能源[2010]1034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11.10 【实施日期】2010.11.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浙发改能源〔2010〕1034号) 常山县发改局: 你局《关于要求审批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请示》收悉。我委已委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组织对浙江城建煤气设计院编制的《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2010-2025年)》(以下简称《供热规划》)进行了审查,并形成了《供热规划》专家组评审意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对规划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供热规划》提出的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原则和目标、规划编制方法,以及《供热规划》深度基本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供热现状基础上,对全县热负荷及供热系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规划了热源点的建设布局;考虑了供热管网布置原则和路由选

择;分析了规划实施后节能减排效果。经研究,原则同意修改后的《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作为常山县发展集中供热的依据。主要内容批复如下: 一、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必要性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县域总面积1099.1平方公里。随着常山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已拥有石产业、轴承、化工、食品及纺织等工业。为满足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热用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改善投资环境,为常山县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常山县目前尚无区域性的集中供热的热源点,热用户以自备工业锅炉形式满足各自的用热要求。据统计,目前常山县约有工业锅炉71台,锅炉总容量213.76t/h。现有工业锅炉单台容量小,热效率低,除尘效果差。需要科学发展全市集中供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和资源承载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衢州城市规划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002年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03年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通过,04年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2004]81号”文件,批准通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年~2005年,中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范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户籍总人口预测规模:2005年247万人,2020年262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为38%,2020年为60%。 2、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衢州市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三轴一点”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得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得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得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得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得重要战略与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得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得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得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得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得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AwWbDUw。 (2)区域发展得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与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得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得新经济区为重点得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得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发展规划(2011-2020)》得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得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得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得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与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得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得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得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与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得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得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得重大战略性议题。L0uyVMq。 (3)重大设施得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得完成,**城市得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得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得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得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得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得新得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得区域地位与作用。l011tsl。 (4)城市转型得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得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得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包括诸城在内得十个中等城市将发展为50万人口以上得大城市。显然,**城市得人口及用地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经济发展与土地等要素资源短缺得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得修编,满足城市得未来发展空间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得新阶段。在发展目标上,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得经济、社会、环境得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产业发展上,将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得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得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上,将更强调发展模式得集约化,城市建设重心将向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内涵方向转变。 城市发展质量与素质得提升,就是适应转型发展得关键。从更广得视角来瞧,城市发展得不同阶段与城市所处得不同区域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得资源呈现很大差异。新得发展阶段,要求城市重新审视自身资源,关注人得需求,构建起顺应阶段发展要求得城市要素,并在更为开放得区域内,寻求自身独特得竞争优势。有必要通过本次总体规划得修编,更新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标准,优化城市建设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打造高质量得城市形象。TnaXyRt。 2、规划修编范围 对**城市整个市域2182、7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统筹规划未来得远景发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发展建设得需要,合理确定本轮总体规划需要报批得发展规模与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发文登记一般采用的形式是()。 A、联单式 B、簿册式 C、卡片式 D、图表式 【答案】B 【解析】发文登记一般采用簿册式登记的形式,每年一本,便于保存,也便于查找。多数机关采用这种方式。故选B。 2、在同一市场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这类普通商品的售价要高,这是因为:()。 A、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个别劳动时间 C、高档商品的使用价值较大 D、高档商品的使用功能比较完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题目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 3、下列文学作品中,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的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 B、梅特林克的《青鸟》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其主张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述,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是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因此C项正确。A项卡夫卡的《变形记》属于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作。B项梅特林克的《青鸟》属于象征主义流派的代表作。D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19542330.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进;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经过, 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 ]81号”文件,批准经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内容简介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 ,中远期—~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