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圻饶氏宗谱历修序言(2013)

蒲圻饶氏宗谱历修序言(2013)
蒲圻饶氏宗谱历修序言(2013)

蒲圻饶氏宗谱文献之一

----历修序言

上官仁庄饶有武整理

1、《饶氏初续谱序》

(一修吴氏撰。一修序共两篇)

予友饶君伯玉公,见示家谱,索予弁其首。予维世谱之作由来尚矣,所以见本源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尊卑秩然不紊,昭穆然而易见。且古之大家世族,莫不以此为先务。伯玉之作其追武前修而知所本者哉,后人启斯集者,有以感发,其孝思之诚,宁不归功于伯玉乎?尚加珍藏什袭(极珍重地收藏),以传无穷。是为叙。

永乐癸卯仲冬月(注:1424年)姻眷弟乡进士吴性顿撰(乡进士为举人的别称)

《伯玉公自序》

余自解组归家,细清六世以前墓所,瞭然一一编列于后,兼承亲友吴年兄赠序,我后六子暨宗族之贤达,当继志绩修,无负先人之致望于孝思也可。

明永乐甲寅春月吉旦伯玉志

按蒲志载,伯玉公宣德元年贡,则仕于宣德世无疑也。永乐改元先宣德卅三年,而旧谱云,解组永乐甲寅,是未仕而解组也,有是理乎?又成化改元后永乐六十二年,而旧谱云成化甲午年卒,永乐癸卯年葬,是未死而先葬也,有是事乎?要之年代先后舛(chuǎn)错,读史者自不待办而知之也。五修世熙识

上官仁庄有武2008年注:世熙派名日垣,字雅修,号苹洲,又号屏周,册名世熙,邑增生,梅山关下官仁庄人。对古谱有深入研究,多处提出质疑。

完白公《世系》云:“伯玉旧谱唯载流行支干而无帝号”,瓛祖只用干支不用帝号,“明永乐”是后人加上去的。明永乐只有22年,到甲寅1434年则有32年,1434年应是宣德9年甲寅,故落款应为“明宣德甲寅”,1434年。伯玉公生于洪武23年即1390年,贡于宣德元年即1426年36岁,卒于成化十年甲午即1474年。吴氏写序于1424年,是年伯玉公34岁,伯玉公自序于宣德甲寅即1434年44岁。应是1424年伯玉公修谱后并由吴氏写序,1426年伯玉公去当官,退休后清理祖墓,于1434年写自序。修谱与清理祖墓是分两次在仕前和仕后进行的。

2、《饶氏二续谱序》(二修完白撰)

我饶氏派出婺州,廛自宋宁,历今四百余年,传世十六派,衍千百蕃,庶甲邑中矣。第棋布星列,崇、嘉、咸、夏、宁、岳、湘、沔侨寓。几遍庆吊不通,觌面莫识,即井里相连,烟庉相望,亦弟疑兄年,穆袭昭讳,且记载无传,茔兆多述,尤为可恫。噫嘻吁,十六传已如此矣,况繇此而世愈远人弥伙!路人之视,祖骨之迷,又将如何耶?今即不联其情谊,使如初一人之身,要亦当使伯叔兄弟雁序无紊,字号名位鱼贯无淆,茔兆首趾胪列可考,繄(yi,惟)谱是赖哉。昔壬子予当读礼,触水木本源之思,欲叙次,是谱以付梓,而力不逮。迨壬戌入籍,邀润升斗,浮沉宦海一十八年,鞅掌王事,鞭长不及。庚辰归政,可竣此役。然祖父母妻体魄未安,流览山川,上下原巘(yǎn。为祖父母妻寻找坟地),卒卒(匆忙的样子)不暇者又二年。幸而改厝(厝cuò,为停柩,改厝是将停柩入土)事毕,方舐笔和墨以从事,而戎马忽忽匝郊圻矣(戎马:指战事,郊圻:指边境,匝:周围、环绕。当时正值明

清之交,战事不断)。夫非庙无以萃涣,非谱无以识远,倘斯谱不就,则玉鱼之藏何所托。以闻于后,南山北邙磷飞鬼哭,即悲其光景之岑寂,亦止荒丘视之矣,孰知其即我一脉之传乎?髫年有志,皓首无成,死亦何以见先人于地下。故每于鼠窜鸟逸之余,辄为拈笔,粗檃(yǐn剪裁改写)其概,以谋诸梓。奈抄抢起于悍邻,播迁迫于兵戎,攘夺出于家人,骨肉囊箧一空,力仍不逮矣。幸有云台荒庄,山木葱蔚,捐以博填,可酬祠谱之愿。然半死白头翁,卒业于蜩螗沸羹之日,芜秽不及芟,穹采不及遍矣。唯一片尊祖敬宗之心,萃涣睦族之念,惺惺千古,可对先人启后生云尔

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十三代孙二修若蒙完白甫撰

3、三修无序言

4、《饶氏族谱小叙》

(四修可闲撰。四修序共六篇)①

人本乎祖,而世俗往往有问其所生与所生之自出,则知之至高曾而上,虽昭穆莫辨,而封茔之址向无问矣,而生死之日时更无问矣。不谱而不便于前人者何如也,且有以孙冒祖讳而不知,卑犯尊名而罔忌,同分且然而疏支无问矣,同室且然而异处无问矣。不谱而不便于后人者又何如也。我族自洪都迁蒲,从前家谱煌煌,数朝递传而下,抱奇才、登仕藉、列贤书者实繁有人,谱之待续亟矣。叔祖完白公居户部,欲续之,爰奉钦差,植鼎革故未果,而只立碑数十纪之。王考先考(已故祖父、父亲)理家政时,乐捐,欲倡之,缘族多故未果。迄闲有志亦未即,逮致今累世簪缨,千万户大族,曾他姓后起者之不若也,不亦愧先灵耶!戊申家居略为序次,庶几于世次,邱墓不至,懵然无觉,尊卑讳忌不至,悍然不顾也。是所望于我后人有能励力族众,敦本源而善继述之者。

雍正六年戊申春月(注:1728年)十五世孙孟良氏可闲谨撰

上官仁庄有武按:可闲,字孟良号如桂,梅山大屋山人。

《饶氏续修谱叙》(四修宏亨撰)②

书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夫以百姓之平,原于九族之亲,亲睦之切,于风教岂细故哉?传有言尊祖则敬宗,敬宗则收族。然非有谱以收之,族将涣散而无属矣。所以古人必重敦本之义,上谕十六条敦孝弟即继以笃宗族也。方今皇路升平,刊谱牒者式宗欧苏,诚以谱立,则亲疏属之一体,遐迩联于同堂,路途猝谈,知为族类,不得以秦越(春秋时秦国和越国,比喻两方疏远)相视矣。夫以越人视族人尤其小焉者,彼祖宗之邱墓无纪,追远之祀典奚从?甚至悖逆之俦,弱肉强食,因其无谱,蔑弃公祖,踞为私陇,抹入枯骨,厝已尸骸,公庭鲜据,含冤负屈者有之,非谱牒不修之故哉。我族肇自唐尧,祖于孔京,数传而后发迹平阳,演于婺州,盛于临川。历世簪缨,累朝禄秩,载在家乘,玲炳史册。原谱开端于伏羲,递传煨烬于兵炬。万历庚子春,白沙道川公按旧谱迹葺而续之,以给诸族,是诚尊祖敬宗而善继善述者也。叔祯公来蒲后,七世伯祖瓛公以乡进士开仕路;公之四子克亨祖,知宛平;暨族伯考檀城公,主户科。其间之出宰郡邑,绾缓外翰,职司盐稞者,历历可指也。谱牒之续,仅闻手录而未授剞劂(ji jue,雕板,刻印),想亦阻于人心之多歧与时势之变易也。予自束发受学,粗知亥豕(指字形相近而易混淆,意思是粗通文墨,略有知识),即萌恢复志,奈数奇屡踬(命运不好,办事不顺。踬:zhi)屋场。风晨月夕间(早晚之意),翻阅旧谱,不胜扼腕,每欲起而倡其事。因训课之余,取来蒲以前七代分析之,小宗手录其次序,详记其亲疏与夫生地卒葬,以俟续修之日附于大宗全帙。前岁资南翁任族事,誓志续修,秋渟翁以领修任,而前户事超伧翁及诸髦士(英俊杰出之士)辈,皆愿戮力协修。予虽迂疏,愿效赞

勷(即襄,帮助)。值春初,怀铅握椠(qiàn写字用的木版片),稽数千万户口,搜罗其世系,详列其昭穆,考究其生地年月,谛审其各祖各支之邱墓葬向,近而数十里许,远而数百里许,酷暑严寒,未尝自惜。间有不思谱牒之关系甚重且大者,或一至不获再至焉,再至不获三至五至焉,委曲开导不以暴弃置之,期无遗漏而后即安。世系稍停之余,即与族众商确,起草创给缮写订纂集,兢兢业业,靡有定期,不过聊效刍荛(刍荛:churao,割草打柴的人。谦词),敢妄冀兰琯之权自我操乎?至先代之为忠为孝有德有功而当传赞者,与晚近之廉贞节义,有关风教而宜表扬者,诸公均有责焉,务须各举所知,各尽所长,登之谱牒,俾后之人睹遗轴而奋兴,无堕先型永敦翕和庶有以联九族之谊,而不失亲睦之遗,是则区区之微意也夫。

乾隆辛未岁仲冬月十四孙四修宏亨怀元氏谨撰

《续修族谱叙》(四修清庆撰)③

凡人无穷达,贵有能为之才,事无难易,贵有必为之志,知其难,而必为之,则忘其难而事克成(完成,实现)。予敢云能为,但有不得不为者。吾族自叔祯公适楚,历今十余世,荷列祖庇荫,丁男不下百千万计,科名七世书香,犹绳绳未坠第。先世邱墓或湮于曼草荒烟,后代支派半徙于邻封异域,非谱何以备稽考,联族属,令祖宗一脉所自出者,不致散焉?无纪从兹不续势将老成彫谢,简编缺残,即间有流传,亦不过存什一于千百。安知不久而愈失。迁蒲后七世祖伯玉公,解组抚宁,归考六世以前墓所,编摩成帙,进士吴性公赠叙云:是诚追武前修而知所本者。后叔曾祖完白公致仕(辞官),闻有手录,伊子若孙秘之祗巾未获。目睹则今日续修非迟之,又久事有必不可已者乎。先是予主家政,欲首倡未果,会资南继起,予仍矢志佐修,旋资南以军务阻,予故不揣谫陋,领袖其事。第数代之源流,合族之世系,虽与族叔祖位夏公相参考,而其中遗误舛(chuǎn)错,恐非一二人能校正也。凡族中英彦,当群起匡襄,自抒真见,序昭穆,稽世派,考年月日时,详里居卒葬,俾展卷了如指掌。庶上有以继千百载之统绪,下有以启亿万世之规模,中有以继千万人之情谊,不诚厚幸哉!

乾隆辛未八月眉山官仁庄十六世孙清庆秋渟氏谨撰

注:清庆字秋渟,上官仁庄人。

《饶氏续谱叙》(四修夏扶雍撰)④

予莅蒲阳七载,接见邑绅士多矣。有饶生鼎瑚者,未尝一接其人焉。是岁夏,饶生携家谱相谒,求叙于予。予慨然叹曰:饶生非叙谱而来也,肯为予来哉?予非因叙谱而获与饶生晤也,何由而晤哉?兹详观饶氏谱之在西江也,宋则有次守进表述谱续修,明则有道川其人,历叙三沙所由来,源流之分合,了然迨其。迁蒲后先达如瓛与若蒙,谱牒手而笔之,一篇之中尝三致意焉。其有望于后之续修者洵大有心乎。今饶生之志切续修也,非所以继往乎,非即所以开来乎。彼饶族之览斯谱者,木本水源之思,春雨秋霜之感,有不油然动蹶然兴者乎。斯道也,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极之千百世以上,此心同焉,俟之千百世以下,此心同焉。果其是究是图,则家敦孝悌,户型仁让,而民俗有不跻于隆古哉!余于饶生之修家谱而睾然(高远之意),有远望焉。

蒲邑教谕夏扶雍撰

《饶氏续谱序》(四修鼎瑚撰)⑤

谱之普于予族也,有自来矣。伯祖伯玉公去始祖千二公仅七世,亦既手编系次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迄崇贞乙亥岁十三世伯祖完白公,孝思追远,匪独(不只是)清冢勒石,拓土禁木,建享堂,置祭田,已也复手书十二世以前系次于髻山石室,年已七十六矣。其一片尊祖敬宗

之心,萃涣睦族之念,不诚可对先人启后生哉!烽烟告儆未及锓(qǐn,雕刻)梓,嘱其冢嗣伯麟公续修以成其志。我清顺治初,伯麟公命族人叙次序图,亦欲授之剞劂未果。雍正十二年春始获见公手书谱帙,予兄弟录而藏之,宝若大训(圣贤之言)焉。乾隆三年(1738)又获豫章旧谱,见其详载黄帝以来至叔祯公迁蒲,其间支分派别,犁然不紊,真使千百世如一日,千百里如一堂矣。非谱安能若是乎!然谱所以联族,祠所以衎(kàn,快乐安定)祖,二者奚可缺一哉。雍正元年壬寅,余父领首重新祖祠,垣墉既勤丹护斯涂。乾隆丁卯年,予与弟琏鸠族众俱同志,告成于己巳之冬。顾祠修矣,谱安敢缓而不修也?然又安敢卤莽而修也?庚午秋滋澜兄哄然倡诸言,辛未春秋渟叔毅然见诸行,佐其事,则位夏叔祖与超伦兄。凡世系之在仁(仁祖)分者已锓大半,在礼(礼祖)分者亦锓十分之一,而豫章旧谱序则悉锓诸梓矣。以岁歉费艰(收成不好,经费困难)暂停。在秋渟叔屡以谱事相邀,维时糊口生徒故谢不敏尔。壬申秋,秋渟叔殁,我族伯叔坚以谱属予兄弟,斯不得以少不经事才不任重辞也。吾想千二公以前之系次,则西江旧谱可考也,千二公以后之系次则完白公谱牒可稽也,今派衍二十,丁蕃万千,其聚而居斯土(有武按:八修原文为“士”。“居斯土”意为居本县,与后面的“处他邑”相对应,故改士为土)者,与散而处他邑者相半,苛不详其世代里居,则骨肉一本之爱竟等路人,其谓清本支、联族谊何?且公钱无一文之蓄,公山无一值之价,仅费照丁派,而贫乏者若苦之照丁催费,而奸鄙者故展之,修谱固若斯之难也!癸酉春族伯叔昆弟复以家督推吾弟,吾弟日与文灿叔祖、昭裔叔、位夏叔祖、纯一叔祖,奔走远近数千丁男之门,书世系,催丁费,而不惮三至五至之劳,归则调理梓匠需用,暇即编稿不暇,尽以稿付予,予属稿定散而写镌。历寒暑三载始观成第,其间有不惟不肯出力以为族谱功,反恣横议以为族谱害。纵彼智术可欺予兄弟,岂可欺族之孝子仁人与后起之贤达者乎?然则兹谱之修也,分之则见为子孙千万人之身焉,合之则见为祖宗一人之身焉。敦本之道在是,收族之道在是,而孝友之念油然而生者亦复在是矣。

乾隆十九年甲戌孟冬朔十七世孙四修鼎瑚禧台氏识

上官仁庄有武注:豫章,古郡名,指今南昌地区一带,广义而言即今江西省。

鼎瑚字禧台,亦字清献,号双溪,别号朴斋,邑庠生,三板桥人。与弟宸翰均为四修家谱督修之一。这是一篇最有价值的序言,向后代传递了最有用的信息“乾隆三年又获豫章旧谱”。

《续成家乘弁语》(四修勋庆撰)⑥

谱之修也,乾隆辛未开局,历七载未成,岂事之难成耶?非也。阻于考据之无由耳。予族自千二府君迁蒲,至伯玉公北直解组归,清六世墓所,编七代系次,于永乐癸卯岁著定总图,炳如日星。越十三世,完白公膺显仕闻,亦著有手牒,不获一览。辛未春合族议续,兄秋渟甫首其事以纂修任,叔祖位夏及超伦、资南两侄剞劂(刻印)几半,无何(不久)秋兄谢世,禧台、宸翰两兄继起,谱尚未竣。甲戌夏以家督推予,自愧疏浅,勉强承事。令长男华英、次应召检阅,遗者补,谬者正,庶渊源有自一展卷而了如指掌。说者谓纂修,数易必参考,而始定不知,前本道川公所续,后本伯玉公所编,将六世以前墓所,悉附以图,至以后私祖依各分缮写付梓,岂不昭然若揭哉。是秋告成,计印二十部,各自珍藏。虽工程及未首次而事之,难处更甚,用是不揣翦陋,以告合族孝慈暨千万世之孝慈者。

乾隆丁丑秋月谷旦龙桥十六代孙勋庆朝瑞氏谨志

注:勋庆字朝瑞,龙桥柿树湾清江垅人。

5、《饶氏续修家乘序》

(五修耔崖撰。五修序共四篇)①

岁道光戊戌,予主江汉书院讲席,蒲之饶子芳谷就业焉,及庚子仍掌院教,芳赴科场谒见,因其续修谱帙以叙请予。溯令族本轩辕之系,为帝尧之裔,至周京封蓟,理自蓟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至汉尉京兆赠太傅濴者,宣帝敕令尧傍益食谨遵之,既避帝仍存数典不忘之意,此饶所以氏也。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物理犹然,而况汝族之原原本本者乎。是以代有达人,簪缨奕叶。斓以七岁戏彩,娥以十四号江,翮之友爱,鉴之忠贞,诗派如德操,理学如双峰,凤阳则廉能著,渔阳则惠政敷,翰林侍讲则宠锡进谱,七省经略则荣膺奉诏,盖文武甲弟迄我大清不衰也。若此者炳麟史策,焜耀纪传,彰彰在人耳目间矣。尚待予之缕扬哉。而饶子之意固有进饶子之言,曰芳族自叔祯祖始迁蒲延迄于今,关分为六,丁合数千。前之谱虽已续,当此不续,恐迁徙无常,有一家而觌面行路者矣,生庚卒葬有遗忘而不可知者矣,忠孝廉节有抱芳行而湮没不传者矣。故主修经数手,寒暑历六年,幸观厥成,祈一言以弁其首,俾后之人有见于续修之不容巳而不得诿为难,予味乎其言而叹曰,是乃敦本睦族之要道也,孝子仁人之苦心也。饶氏之功其不小也,夫饶氏之兴其有暨也夫。

道光二十年庚子仲冬月谷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掌教江汉书院年家眷弟黄冈万承宗耔崖氏拜撰

《续谱自叹》(五修定寰理垣撰)②

人之生也,苦于人狭而志远,亦苦于志远而行艰。予不才,自任户事即念及家乘未葺,惓惓不释,会合族间伯叔昆弟,俱以踊跃赴,莫不愿承先启后,大为族光。于是辑世系,抡丁费,募梓人,而局一开,奈及数载,册过半矣,余未就者即早夜星弛子若孙分,其栉沐卒未之逮。岂其有先诺者,忽后缓欤(yú,语气助词)非也。天下境遇贫富,人材兴替,居址远近,万有不齐矣,夫有余则资易而不足难,情不能以富而弃贫。人存则考易,而人亡难,情不能有存而无亡。人近则聚易,而人远难,情不能以近而失远,以致旷日持久功犹弗竣及。族侄苹洲惜予劳之过,悯予力之竭,以其学问才猷协之,讵知不数载即以捐尘。当此之时人为予惜少佐,予更惜以渊深之学鏖战棘围,屡荐未售,失族望,亦失一邑望,吁事之幸不幸未可强也。兹又侄孙起如积学力久,遇事有识,见有担当,其弟侄孙芳谷已早登胶序(学校的通称),更襄者有人,予一一筹之,以为选择,莫此为最,于是欲揭户事以诿之,以诿之户事者兼理谱事,不言而谕不谓再三推让而不与,至于再三推让合家以宗族称孝额进,而始不能与,夫人才难得,成功难就。即起如侄孙之从事亦且逾年殚心竭虑,每从远近之分生齿故丁收合完备,从高曾以下支分派别卷册完成。漏阑灯灺(xiì,熄灭),与予聚首谈曰:天下大事难干,孙夙不知而今乃知之,亏我老叔祖不知何以始基于前,非叔祖于前美既彰,而孙于后盛几莫由传。予闻斯言愈增叹焉。频年来任劳不知凡几,倘非今而苦衷莫由慰也。窃幸祖德之灵长,宗功之诒远,合族子孙之光昭,事毕功举,予其以翦劣敛手而退,顾非敢告劳,与我族诸君子告罪云耳。

定寰理垣氏手书

《五修家乘自叙》(五修起如撰)③

鸿不敏,束发时,先君子晋一公授鸿兄弟一经,每夜阑叹曰:谱自先代纂辑,距今八十余载行将续,汝辈不思少进光前人耶?稍长阅谱卷首名纪伯玉公其初修也,完白公其次修也,伯麟公其三修也,乾隆间鸿曾祖圣维公任校正,佐禧台、卓菴、朝瑞诸公四修。遐哉尚已!越道光十四年,苹洲公主纂辑甫三载下世,叔祖理垣氏偕族以成谱,责鸿家督,固固辞不允,喟然曰是谱也。鸿先世手泽存焉,不成将堕前志,昔龙门司马氏迁嗣父谈官太史续汉书,成一家机杼(文章自成一派),流传弗衰,读史者殆仰峨眉天半哉。夫人成不甘不肖不必才学识兼优,苟于本根稍有裨益,庶仁孝字颇认识焉。则鸿之承父志以承祖志也,与迁意略仿佛

云。至纂费辑丁族先达之力也,鸿何力之有焉。汰冗订讹,弟芳谷之力也,鸿何力之有焉。

道光辛丑季春月中旬五修二十代孙起如鸿声可亭氏沐手谨撰

注:作者派名闳声,字可亭,号起如,别号柏村居士,太学生。梅山大屋山外屋人。

《饶氏族谱成志》(五修芳谷撰)④

国史之作,有以一手成之者,即有以数手成之者,盖其难也。若家乘固易于史,而以续为创,其成之之难亦或近之。我饶氏之谱历修俱式欧苏,祖若宗官阶宦续,诰命奖语,暨节孝才猷列传,均胪次简端,兹悉更附本系之后,非变古也,便观览耳。自道光十四年,经始苹洲氏董其事,间以旱蝗而工停矣。洎(jì,音计。及,到)戊戌三月朔(初一),无禄苹洲陨命而工矣又停。可斋氏继之,不数月又无禄,谱功终未竟也。入祠者靡不凄然动仁孝之感。是秋,笏(hù,音户)肄业江汉书院归痛老成凋谢,又见其纸残板散,益耿耿不能安。族父老聚而言曰,我族之谱虽续实创,始未成,中未成,岂遂无以图厥终(厥终:结果)?旋理垣氏以宗长诿笏兄可亭,笏兄体诸父老之意,嘱笏曰,山无亏篑(kuì,筐),井必及泉,谱之未成,此大缺事。丁捐两项予同关长集之,一切不律所系责在于汝,其母忽笏唯唯悉心核订,率子侄缮写付梓,阅两寒暑告竣。幸荷列祖之灵,无负诸父老意。至艰难辛苦,后之续斯谱者同不同未可知也,奚庸赘?计丁六千余零,页四千余,卷四十爰(yuán,古代计量单位)。志之。

道光辛丑春月二十代孙慎笏芳谷氏谨撰

上官仁庄有武按:慎笏芳谷氏派名文声,字芳谷,别号笔岫山人,册名慎笏,更名友兰,邑庠生。梅山大屋山外屋人,闳声可亭起如氏亲弟,二人均为五修督修之一。

6、《六修谱序》(六修希曾撰)

予不敏,自束发受书,粗涉经史,略闻道义,长犹无成。癸亥春,先大夫奉直公见背(去世),予即以家计废,读于祖德宗功,自愧无以报于万一。同治壬申诸亲友不以予为不肖,至举一切公事诿予,积十余年经费巨万,诸务告成,予亦颇殚(dan,音单,竭尽)心力,渐有退志。于是游金陵,渡申江,东出辽阳,北抵燕京,南至台湾,往来沧海者数四(多次),阅历几遍,备尝辛苦。丙戌返里,惟欲日与诸弟子侄辈间居课读承欢。慈围而已逾年,族中诸君子以家督推予,属以续谱役。予慨然曰,予何能,敢当此巨任哉。予族自经咸丰粤匪之乱,谱牒半归灰烬,重以道光戊申光绪壬午连年瘟疫,迁徙卒葬俱多失考。岁乙亥后光兄约议续谱,后七年松生甫亦主此议均不果。予不逮(及)两先生远甚,敢当此巨任哉。诸君子曰:古人云,公事毕然后治私事,子岂于宗族不一置念者。予再三辞不获命,始毅然身任。夫谱之普于予族也,由来旧矣,自千二甫君迁蒲,历七世至伯玉公,于永乐癸卯手编世系,此为族谱创修之始。越二百有二年,崇祯乙亥奉政大夫完白公解组归田,手书十二世以前系次于偏髻石室,此为族谱二修,时公年七十有六,未及卒事(没有完成),适当鼎革(正好改朝换代)。至我清顺治初,完白公冢嗣(嫡长子)伯麟公叙次系图授之剞劂(刻板)以成父志,此为族谱三修。亦越乾隆辛未距三修约九十年,秋渟公倡首续编,时夏位、超伦、滋澜、禧台诸公共勷其事,工甫及半,以岁歉费艰(年岁不好,经费困难)中止。秋渟公殁(音莫,死),禧台、宸翰公兄弟继起,朝瑞公复踵其后,阅七年而告竣,此为族谱四修。洎(ji4,音计。到,及)道光甲午年,距四修又八十三年,族举理垣公续编,苹洲公主纂辑,逾五年苹洲公卒,可斋公继之,复无禄,可亭公又继之,芳谷公主纂辑,前后合八年而始蒇(chan3,音产。完成)事,此为族谱五修。历稽往代递经数手,及予之身,材力较前人更绌(不足),时势较前人倍艰,猥(苟且)承斯役敢自怠乎。用是昼夜筹画,刊发条章,不避劳怨,沿门筹资,间有强项者往往相予龃龉(jǔyǔ,意见不合),予一秉以至公。限于丁亥九月,齐集丁费、草

谱,捐项先于仁、礼、谅三分各举一人,俾司出入,予于银钱概不经手以示清白,惟总理稽查,日与弟辈订讹补阙,以图速成,而免虚耗,盖恐仍如从前之旷日持久也。旋以祠宇狭隘,难以容众,因从族议于祖堂东开基拓地构栋宇数楹,计费资壹千七百八拾余缗(min2,古计量单位,一串为缗)。祠甫落成,即派组卿、竹青两人往黔蜀等省清查迁支,公备资斧辛俸(旅差费)约计钱叁百余串。又派致重、省吾两人往湖南、慈利、永庆等属按谱清丁,公备资斧辛俸计佰串。遂于戊子十月念八日誊真开印红谱,略仿欧式绘图于前,仿苏式列世系于中,传序载各支后,务使开卷了然。次第印刷,年将一周,于己丑九月行将竣工,拟于十月诹(zōu,商订)吉散谱。奈族中阘茸(tàrǒng,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之辈,罔识大义,百端构煸,故生风波。嗟乎!修谱以睦族为本,顾可与嚣嚣者较长短哉。余因概置度外,婉转开导,务期上有以对宗祖,下可以启后人,以无愧乎。敬宗收族之道斯巳耳至,于崇礼义广教训合一族而咸知亲睦,端有望于后之仁孝者。

光绪十五年己丑冬十九世孙希曾鲁堂谨撰

7、《七修谱序》

古人最重宗子。宗者,所以统一族众,俾勿涣散无纪也。自封建废宗法格而不行,后世推族之贤能有德者,以司族事,即宗法之遗意也。余何人敢谓贤而有德哉?岁丁巳承乏为族代表,常愧而不自安,虑无以符族望。逾年戊午,族众以始祖之庙中亭朽壤,势将倾圯,委余修葺,予力虽薄义难辞,于是醵(jù,集资)金庀(pǐ)材鸠工,修墙垣以代向之楹柱。凡四阅月始蒇事(经四个月完工)。庙甫落成而族中诸贤达复以七续宗谱见委,予闻命之下汗流浃背,惧弗克胜任,出矢言以辞。诸贤达责以大义执不听诿。公举诸老成练达若者赞修,若者编辑,若者理财政,若者司帐项,并各关关长担任各关一切事务,予惟董其成而已。予见诸贤达筹划周密和衷共济始应命。因恭阅我族历代谱牒,例严以正法密而尽。陶必铨(字士升,号萸江)云:正家于不言之化,协于不谋之合,定于不争之分,爱于其所亲,敬于其所尊。我先辈之为谱也,正家于不言之化也;图之总也,协于不谋之合也;派之衍也,定于不争之分也;考居址爱于其所亲也;谨祠墓敬于其所尊也。有科名封爵者暨忠孝节义堪旌表者,修举族中公事者,皆书于谱,录贤纪功也。本名生年月日,父讳母氏必书详所自出也。逃入二氏(指躲避尘世,身入空门者),抱养螟蛉,不书防乱宗也。如此则不言宗而宗法寓于其中矣。予本此意以谱吾家也足矣,奚敢损益变更于其间哉。爰于己未之秋,传约各庄清丁造册,草册即齐,即就始祖庙为续修。所择庚申二月之吉,告庙兴工时,梓木工价虽贵,予励之以勤生计,程度虽高,予持之以俭费,可省者省之,工可速者速之。其年四五月间,湘省战事发生,我始祖庙适当冲要,溃兵纷纷,炮声隆隆。予与诸同事暨梓木各匠,仍不惊不扰,日以编纂剞劂为事。仗祖宗之灵,卒免池鱼之害,而吾家之谱得于本年十二月之吉告厥成功,盖亦幸矣,敢云功乎。是为叙。

民国九年庚申冬月二十一世子司户事九畴范卿撰

8、《八修谱序》

我族续谱之期限,订以三十年为原则。前有逾限甚久者,亦有限期将及者。此次八修距七修仅二十余年矣,甲申岁有楠若甫君提倡八续,云事在必行,势无可缓,其故何哉?因七修告成之后,不数年南北战争,人民间有失散,及庚午冬,土寇由沔寂来,闭藏密处,诱串地方流氓,肆意猖獗,烧杀掳抢,无所不为,地方受其残害损失者,莫不痛心疾首焉。加之戊寅九月日寇莅蒲,沦陷八载,各村人民流离失所,房屋被其毁拆者有之,人民被其残杀者有之,老幼被其拉夫远行失迹者又有之。前后十余年乱离瘼(mò,病,疾苦)矣,曷(hé,怎么)堪设想哉。他置不论,在我族人丁谱帙损失居多,幸族中知识老朽剩有寥寥,如逞此进行续

修或者遗漏尚少,不然恐将来代远年湮多般失考。兹憾族运衰颓,楠公卸世,几乎此议作为罢论。可羡族众犹有热忱,终抱原议不变方针。公复开会推举予为主修,继续承办,予自愧才疏学浅,恐难膺此重任,决志推辞。诸父老责以大义,均不允许,予不得已勉为仔肩(承担任务)。以予思七次续修未获往外收族,殊属抱憾。此次既欲八续,理应遵照予父六修派人清查远族方为得当,无奈乱无了局,心有余而力不足也。纵予欲继父志,终莫如愿,只得从权,于丙戌秋将各关草谱收齐,至丁亥上季约益之、理臣、材林、际唐、价人等,由祠搬至予家,因传闻匪风复作,以为谨防起见,随令该等各负职责,将草谱绘图编正,率各庄子侄善书者誊缮完全,秋收后延请谱师入祠开局,九月朔正式付梓。所有各项事务,予只提其纲而已,其余经收费用司纳出入及校对各琐事,祈各庄诸贤达均担责任,和衷共济,速告成功,实为我族之幸也,予曷敢妄执己见哉。

民国卅七年戊子夏五月平阳廿世子声玠韵皋氏谨撰

9、《九修谱序》

国有国史,域有方志,以纪其沿革及要人要事者也。然则家谱亦为千百年后清本溯源,承先启后,成者继败者戒,有可鉴也。是故族谱实以辅史志之遗漏。修谱乃举族之盛事,何可非厚耶!我族自1948年八修家谱,迄今已四十余年,基于丁旺徙繁,今族中贤达之士倡导九修家谱辅成。族人嘱余为序,余一介儒夫,长操教业,既无德望,亦泛才能,实非人选。无奈诸君一再以此任相委,却之愧对列祖列宗。详考八修原谱,所载姓氏溯源、名人传记、宦林实录、迁徙繁衍等,皆有历史意义之记载。如自荧公始之十四世姑祖娥,侍父至孝,柳宗元尝为撰碑文,文曰:懿兹德女,家世业儒,奇行特出,神道莫畴。此乃正史未载之轶事,亦可补柳公之遗墨也。旧制既已废除,家规家法及房头户族之非法组织亦不容保留,然列祖列宗之遗风可以育后裔,勉来者,戒不法,倡美德,既如是衡其利弊,勉为其难藉此以抒管见。

族谱者,以叙姓氏之世系繁衍为主。我饶氏源自黄帝,本唐尧之后裔,传至五十五世尧荧公,受西汉宣帝赐姓,益食为饶。荧公后又经历四十世,蒲圻饶氏始祖迁二公自赣迁居莼邑,迄今亦已七百四十余年矣。1948年八修时收族人丁四千余人,当今万许矣。惟因时间短促,除本邑及湘北鄂南数县市外,其迁往大陆各省及台湾者,侨居港澳及环球诸国者,难以一一清查,彼等若思念祖国,眷恋祖源,二三代乃至百世代后,寻祖归宗清本溯源,家谱亦可为散居异乡之族人可靠考证。

爱国者亦必爱家,爱家者必须爱国,国者皮也,家与族皆毛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故家谱之修,家族之亲,必基于爱国。鉴于此,冀当今诸君及来者,宜溢宽厚之馨,彰忠烈之行。昔者求封妻荫子,今者志报效国门,举族之荣也。切不可作奸犯科,辱门庭恚(huì,恨,怒)族人,诚如是,列祖列宗亦可得以慰藉矣。

纵观八修原谱,九修更改微微,其宣扬封建道德者有之,以正统观念歪曲历史者有之。如世考中于女性之记载,媳不署名,女不入格,乃男尊女卑之陋习陈见者也,甚而出世之言亦间或有之,更其甚者,某些传记中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短人民义举,虽不宜留存,惟其出自某祖先或名人手迹,不便更改。后辈于此则应明辨是非,判断正误,扬褒抑贬,正其身而修其行也。谨为序。

蒲圻饶氏廿二世孙安甫振蒲氏撰。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四月。

上官仁庄有武 2008年录自《蒲圻饶氏宗谱》1994年九修版,并标点、改错、加注。2009年10月根据八修谱再次校对。2010年元月罗庄邦军审核。错误之处

请贤达斧正。2013-10再次校勘。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 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丰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 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614年,秦晋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卫国,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晋厉公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

全国张氏字辈总汇

全国张氏字辈总汇(欢迎各地宗亲留言补充) 河南河南省濮阳县海通乡沙窝村张氏字辈:国永崇文友增廷新金玉庆宗延典嘉传续贤昌福泽兆茂华太呈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

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河南张氏:志国守绍。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福建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福建上杭化孙公字辈排行:衍系肇青阳,云礽庆泽长;周时昭孝友,汉代显匡勷;先德从兹盛,嗣裔自是良;宁馨徵燕梦,聪姿羡凤翔;能文推本立.圣学美廷祥;道以两铭着,名因万选扬;王猷资黼黻宸眷宠辉煌;淑慎旌珂理,丰仪表曲江;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张氏家族的分布

张氏家族得分布及族谱 本文主要就是描述我们张氏家族在全国得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张氏族谱,这些族谱记载张氏家族得内部资料与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始祖:张挥 1、安徽 1、1安徽寿县、长丰县张氏(百忍堂)主要分布在寿县得李山庙,长丰县得拐集 周边地区,吴山庙周边地区以及王楼等张氏族人,还有淮南、合肥、安庆等区域得张氏族人零星分布,源自于山东省枣庄,于明朝1435~1572年间迁址寿县(拐集),落户后生了九个儿子,本族谱就是老九成业得后裔,从拐集迁居李山庙,并在长丰县张拐子、吴山庙等地区发展,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在清光绪年间,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众,就是当时地方出名得文人,编修了张氏宗谱南谱,其祖庭在长丰县张拐。 张氏宗派:(百忍堂)族谱南谱:光业宏开寿,意谋信孔长,照钱承祖泽,世本有书香,立志希贤德,为仁发善良,万年传继远,永久乐安康。(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王楼村下郢张立新、又名秋枫、字浩然提供) 1、2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1。3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1.4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 1。5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1、6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1。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1。8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关于张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张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出自黄帝之后挥,即张姓的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 )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

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姓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族谱的前言后记

说明 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四、修谱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序一前言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注:

以志、xx、学字辈口吻) 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此举可使我族字辈有条不紊,若有不妥之处,再由子孙后代便宜行事。 家谱是经过本家族人,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供百世世孙后裔们继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望子孙后裔们为营造人文精神,弘扬家声,在构建自我价值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 躬逢盛世,人心思源,编普修志。淮安东乡观音庵张氏。自明初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于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以后,十五世影祖为嫡亲弟兄。 搬迁于现址,涧河南观音庵。(今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其后裔分布在闸南、杨槐、五里等一带。因年代久远,本次修谱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修谱。依据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影像因文化大革命而失传)。分南大门和北大门两大家庭。因诸多原因,本谱中难免有支系衔接不全。线就两门家族。先后记载整理。 本次编修本着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对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续家谱乃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功德之事。既是同根生,枝叶亦相亲。血缘相连,气血融通,追思先人,激励后人。通过修谱可以加强族人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弘扬家声,报效中华,其意义深远。家谱是宗族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无形资产。希望族人珍惜,在构建自我价值中求采得益。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续修家谱前言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张氏族谱序

张氏族谱序 丙戌年秋九月方读大雅文王之什以及裔颂长发之篇适有及门张生永传者父命来前索余坐碑记余叩厥鼻祖居东郭留侯苗裔也自东郭而徙兹艮七初不识几何年矣所可识者大勇公讳绍纲始祖生当明季遭乱在在鹿林而公独守正其所以冒险济变吸讼安民者难以仆数也一传而祖含光公讳守华兄弟鼎立农桑耳再传而祖秀如公讳洪友又复慷慨义气骨鲠刚方其救人之灾恤人之患者仍不愧为先人之家风也三传而祖应祥公讳启瑞性嗜酒娴练竹好逝田而快登临者生平乐事业姑不足论论其延师课孙忠敬交进者则卓卓乎有大志也至为祖考立石刻铭志焉未逮旋以去世不果灿然公讳文焕者永传之贤父应祥公之令子也其克家者不端而恪遗命不敢顿忘者则敬师勤学之志也由是严功课督灯火诲永传者愈以力未几学台按临幸而云程发轫故由高曾之培植实得力于庭训足多也而继父尊祖之念尔笃爰谋合族共立谱碑并置桌炉等器一以彰先人垂裕之德一以启后昆继述之志其在颂曰长发其祥绍纲有焉其在雅曰诒厥孙谋应祥有焉而无念尔祖笔修厥德之句更可为灿然公诵矣而为永传者念祖父之勤劬宜有志于秋桂春桃而不仅以采芹藻毕乃事也于是乎不避固陋而乐为之记云 本邑庠生孙梅魁轩氏撰文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吉旦立 张氏谱碑序 各族姓之世系所以谱之于书或勒之于石盖虑代远年湮昭穆失次贻数典忘祖之识也然亦勒诸石能寿世且续修又易为力乎滕县艮维之张家庄张氏之聚族而聚者约数十家其远祖曰绍纲始由东郭集迁于城前迤东之官庄传至文焕公则又东徙于张家庄乃为居是村张姓之始祖生子五人厥后五支并传能以耕读世其家迄今盖十余世矣而中间著名之人物则为谦益先生当清咸丰末年国家多难先生倡办团练捍御徙为官民所倚重有声滕费邹泗间一方人士思之而不忘为立丰碑于城前镇其功德入人之深概可也厥后又有字继洙名景泗者龆龀读书功苦力学中年以后教授生徒督课纂严故及门之士多所成就以此考之文焕公之后裔固多勇于任事生有益于人不乐于草木同朽者也张氏之茔兆盖在村北郭水之阳乾隆三十一年文焕公次子永传公曾立谱碑一次以昭后人迄于今又百余年矣其六代孙德谦公拟在立谱碑以绍前徽问序于余余维谦益先生之德叶不惟有功于一族而且远及于乡邦诚良好之模范也即以继洙君而论亦足为一般教师之矜式张氏祖姓如能仿而效之则文焕公之后裔其将保世而滋大乎又闻张氏之宗老言城前迤北柳峪村之张氏亦系自官庄乃同宗也合并记之庶分局两地者克顿族谊知如湘漓之同出一源也 前邹县劝学所所长张丕矩撰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逢丁丑榴月中浣谷旦 创修张氏家乘序 族之有谱所以定世系辨昭穆别亲疏绵久远也世系定则知祖宗所自昉昭穆辨则知行辈之衔接亲疏别知异流而同源久远绵虽更历数代转徙靡常一展兹编由百世而下溯之百世而上五衷兴感实一父母所生而亲亲之念不觉油然勃生祖安得不收宗安得不敬者哉古云水渊必回叶落归根葛蓖葵卫理殊二致已吾张氏惟知始祖讳绍纲世居滕县艮隅东郭镇汉留侯之苗裔自明代时迄今有四百余年矣徙迁城前迤东官庄村托居数载殁后葬与村东之原银顶山西南隅先人修有谱碑志亦可考焉绍纲祖育四男长曰守华次曰守荣三曰守桂四曰守财分为四支焉后又变迁守华祖居张家庄守荣祖居张家棚守桂祖居柳峪村守财祖居张山头村即徙迁以后子孙绳绳瓜瓞绵延乡里皆称望族也自列祖相传迄今十七世恐世代远年因湮世系难以分明今有十一世孙荣仓十三世孙学盛学勤等久蓄承先启后之信心创修谱牒世系分明会商族众撰拨精明强干不惮劳悴各负其责尽其能各任其事各助其资用作谱牒之印费完成鸠祖睦宗之大义祖功宗德之真诠阙卫谨按其事实援笔而乐为之叙 公历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仲春月十三世孙学贤谨叙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2020年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

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一世穆公,二世煎公,三世望公,四世武公,五世阙公,六世斌公。七世周安公,八世开辟公,九世公选公,十世梴公,十一世傅梅公。 由一世至十一世未有世次表字,由十二世至八十三世有世次表字。八十四世后,还期待贤人续题。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二十世至二十七世: “世克允德,宗永以兴。” 二十八世至卅五世: “用守是道,长发其祥。”

卅六世至四十三世: “善继人志,绍衣闻言。”四十四至五十一世: “孝友为本,弈叶攸敦”。五十二至五十九世: “明哲作范,垂裕后昆。”六十世至六十七世: “增进民权,致治大同。”六十八世至七十五世:“仁义礼智,合信则常。”七十六世至八十三世:

“修文振武,邦家之光。” 传化清本立世泽庆远长 我就记住这几辈,可以肯定比较长 我是本字辈,好像是77还是76世 刚在网上看到的: 我们家没有族谱! 只是听爷爷说了这么几个字“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就算是家谱了! 今天一早看了一则 ___“我们萧氏一族人墓碑上为何刻蒋姓”,突然让我有了一个要追溯下我们的家谱,到底祖上从何而来?在网上浏览了一上午,我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祖上何处?网上林氏的分支好多好多,枚不胜举啊!迷糊啊大致如下: 福建林氏迁山东(因本人祖籍山东临沂)简介:

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 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 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 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 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 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今属烟台福山区); 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 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 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 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

贵州遵义籍张氏族谱

贵 州 · 遵 义 籍 【张氏族谱】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于兴义

贵州·遵义籍【张氏族谱】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枝一脉、万水同源的“张氏家族”。其子孙繁衍神州,遍及全球,族众超亿。 一、张姓始祖 张挥公,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挥公仙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 张姓始祖——张挥像 二、【张氏族谱】序言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先秦时期他们就从清河开始向各诸侯国迁徙;秦汉时代的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又推动了张姓先民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更需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吾族追宗为江西人氏,早在三国时西汉

流侯张良,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大唐时大学士张统,仁宗皇帝封我族“百忍家风”。至今留下一对联:“大唐学士家声远,西汉流侯世泽长”以此认宗室。 后由于在明朝时,清兵入侵中原,明朝节节败退,我祖跟随难民逃至贵州遵义桐子县望里七甲半居住。事后没过几年,明末皇帝迁都安龙,吾祖张师达随难民西下,流落到兴义县马岭龙井居住。我支张光明做生意,与刘氏结婚,就在兴仁县海子龙井定居下来。 后因张奉先到穆家招亲,才把小兄弟张奉芝带到兴义县兴化乡全心村四轮碑照顾,为此,我支就成了贵州遵义籍人氏也。老族谱后来失踪。 三、新编家谱/字辈 正启荣发富贵昌,品行自修才流长; 道高德厚振家远,勤学志成国栋梁。 四、兴义张氏历代传人

家谱序言范文共篇.doc

★家谱序言范文_共10篇 范文一:张氏家谱序言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

家谱序言

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晋州迁居到而今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武集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武集曾经的繁华也有着我先祖的一份功劳。据传武集地处水陆要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曾经有十二作坊,其中就有我先祖一作坊,济宁、兖州、洛阳、开封、龙口等大都市都在这里设有分号,是方圆百里的集贸中心。后因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鼎盛一时的武集被洪水吞没,我先祖四处逃难,家谱尽失,自此家道中落,续谱之事一直耽搁。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守字辈牵头,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张氏家谱相关资料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张氏族谱-张华(整理)

始祖黄帝,姓公孙,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国于有熊,号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寿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史记?五帝本纪》) 尹城派 一世张挥,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玄嚣之子,一说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挥,行居第五。公字玉爵,号天禄。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因赐姓张。(封于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挥公仙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 二世张昧,挥公长子,为玄冥司水正,封诸分川,掌水旱疾疫之职。世享其祀,庙存太原县,世居尹城(山西太原),号尹城派。生二子:允格、台骀。 三世张台骀(允格),颛顼帝封于汾州;继司父之职,因治汾洮二水有功,帝嘉之,封渚汾川,是为汾神,有庙存太原县,尚存塑像。 四世张伊源,帝喾时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谟、侯、简竹、突美。突美子果正,为尧臣,精通金木之术,号通玄先生,即八仙张果老是也。(《山堂世考》)五世张侯,为帝尧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张立芳,为帝尧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张坤。 八世张敦吾。 九世张郊(大效、效),亦执掌火正。 按:《张氏南轩通谱》:侯四孙名坚单字圣宇,制汤车,驾白龙,振策登天,为天公之主事,世人称为玉帝。(《文苑》)。又有后单字子郭,因发明火灶,被后世尊为司命真君、即灶

神。(《通典?五祀考》)。 十世张重熙(仲熙、垂熙),帝舜时执掌火正。 十一世张吴光,执掌火正(台湾张世英家谱此世为张单)。 十二世张天杰,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之长。 十三世张钦若(钦);继父职,与诸侯会禹于涂山,执玉帛受典则,后迁于防山。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为张榆(检),生二子:临、卧。 十五世张临(卧),为仲康大夫。 十六世张宜(宣),为帝相大夫。 十七世张阳,为帝相大夫。 十八世张安,为浞寒大夫。 十九世张考(孝),为少康大夫, 廿世张承,为帝槐大夫,生二子:喾、誉(黉)。 廿一世张喾(发),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珑、珍。 廿二世张琦(珍),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张希(馀),为帝扃大夫, 廿四世张燧(躜),为帝廑(扃)时大夫; 廿五世的张秦(泰),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的张还(环),夏末帝发为大夫; 廿七世张纯,为商朝开国之主商汤的大夫。 廿八世张质(质明);生二子:厢、康。 廿九世张康,为太康时大夫, 卅世张启;商太康时大夫 卅一世张立;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张瑰;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张秩(秋);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张庖; 卅五世张颢(颖、灏) 卅六世强洙(决、珠);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张逸;继父职调理祖辛时为大夫 卅八世张都(郁), 卅九世张助, 四十世张须(顺乙); 四十一世张圆(图、园); 四十二世张萧(肖、辛萧); 四十三世张昶(润); 四十四世张浚,为武丁(小乙)时的将军; 四十五世张惠,为祖甲时司马(武丁时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