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e Gaze Track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ctive Gaze Track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ctive Gaze Track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ctive Gaze Track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Rowel Atienza and Alexander Zelinsky

Research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ACT0200Australia

rowel|alex@https://www.360docs.net/doc/2e9859310.html,.au

Abstract

In our effort to make human-robot interfaces more user-friendly,we built an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 that can measure a person’s gaze direction in real-time.Gaze nor-mally tells which object in his/her surrounding a person is interested in.Therefore,it can be used as a medium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like instructing a robot arm to pick a certain object a user is looking at.In this paper,we discuss how we developed and put together algorithms for zoom camera calibration,low-level control of active head, face and gaze tracking to create an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

Keywords:Active gaze tracking,active face tracking, human-robot interface

Introduction

The problem with current human-robot interfaces is they are very dif?cult to use.For example,to program a simple pick and place task,the user has to use a teach pendant or a programming interface to tell the robot what to pick and where to put.This simple task can easily become a pro-gramming nightmare if we further assume that the object to pick can be located anywhere in the robot’s workplace and can be any shape or color.This big gap in communi-cating what a user wants the machine to do i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why robots are very hard to use in our daily tasks.In our effort to make human-robot interfaces easy to use,we built an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Gaze direction normally indicates a person’s interest in his/her surround-ing.Therefore,it can be exploited as a very easy way to tell the robot what a user wants.For example,given the simple pick and place task mentioned earlier,a user can use gaze to instruct the robot what to pick by looking steadily at the object.Gaze can also be used to tell where to put the object (e.g.at the user’s palm).

In the rest of this paper,we present an active vision sys-tem(Figure1a)that can track a person’s face and gaze

in

(a)Active vision&active head

axes(b)Gaze direc-

tion

Figure1.Active vision and gaze

real-time(Figure1b).Since the active vision system is like a mechanical human head and it is equipped with a pair of zoom cameras,it gives users the freedom to move without losing track of the person’s face or gaze.The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 generates gaze and/or head pose information at approximately twice the video refresh rate (~16.5msec).During times when the gaze tracking system cannot generate data due to face occlusions or rapid head movements,a skin color-based face tracking system takes over control of the active head to make sure the user’s face can still be seen at all times while the gaze tracking system is trying to produce outputs to regain control.Unlike when head pose data are available,the face tracking visual servo controller relies heavily on zoom camera intrinsic parame-ters to?xate since only the2D image space face location is known.This motivated us to develop a practical zoom cam-era calibration technique that computes intrinsic parameters as zoom and focus are changed[1].

The following sections discuss how we built and put together the components of an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but interested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view our experiment videos at:https://www.360docs.net/doc/2e9859310.html,.au/rsl/rsl_demos.html under ac-tive face or gaze tracking title.

1Zoom Camera Calibr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high resolution of face images at all times,our active vision system uses a pair of zoom cam-eras.Since our skin color-based face tracking system can only generate2D image space face location,the visual servo controller relies heavily on zoom camera intrinsic parame-ters to?xate the stereo pair.The problem is unlike static camera calibration,zoom camera calibration is many times more tedious and time consuming because of the huge num-ber of possible lens settings.In order to make zoom camera calibration more practical,we use Willson’s method[11] and assign one focus setting for each zoom assuming the distance of the object to observe can be estimated[1].Each intrinsic parameter can be modeled as:

(1)

where=constant,=intrinsic parameter,=focus and=zoom using least squares techniques.The camera parameters obtained in this method are and or focal lengths in pixel dimensions along and axes respectively, and or principal point coordinate also in pixel dimen-sions and to or radial distortion coef?cients.Focal lengths and principal point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and pixel dimensions to incorporate in the intrinsic parameters the non-square nature of image pixels in CCD cameras.

2Active Head Visual Servoing

The active head has four joints/axes:1)pan,2)tilt,3) left camera(camera A)and4)right camera(camera B). The objective of the control system is to move all joints together smoothly such that the?xation point can be seen at the center of left and right images at any instant of time. Furthermore,the active head must always form a symmetri-cal con?gur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to optimize the room for left and right cameras to rotate.To make the design of visual servoing simple and robust,the control architecture distributes the task into four independent controllers instead of one homogeneous system.The controller becomes sim-pler and more robust compared to the one used in ESCHeR [8]or TRICLOPS[4]not only because it is distributed but it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known camera intrinsic param-eters and it performs smooth real time tracking by simply making joint velocity proportional to joint position error. The notion of distributed control follows the belief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fter all.Before discussing the four distributed controllers,it is assumed that focal lengths,and and principal points and can be determined using Eq1.It can also be assumed that the face location in3D space is represented by a certain

?xa-

Figure2.Fixation Point

tion point.The next section on skin color-based face track-ing actually maps this?xation point as in2D pixel coordinates.

2.1Left and Right Cameras and Tilt Controllers

Left and right joint controllers are lumped together be-cause their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re similar.Consider Figure2.Here it shows the?xation point forming image point.It can be easily?gured out that in order to move near the principal point,two subsequent rotations,and are needed.is controlled by camera axis rotation while is controlled by tilt axis rotation. can be estimated as:

where is a tunable parameter representing maxi-mum safe speed of rotation for optimum response.The tilt controller follows similarly except that is used.

2.2Pan Controller

The role of pan axis controller is to ensure that the ac-tive head physical con?guration is symmetrical in order to

Figure3.Top view of active head

give more room for the left and right cameras to rotate in either direction.This is similar to how the human neck fol-lows the right and left eyes tracking an object going to one side.Figure3shows the scenario in red triangle which is the top view of the active head.It is obvious here that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guration symmetrical similar to the blue triangle,the pan axis must rotate by.The pan axis controller trusts both left and right axis controllers to fol-low as well because the?xation point changes in the image space when the neck rotates.To design the pan axis con-troller,we can use a P controller but adding an I(integral controller)helps in reducing the error quickly.The PI con-

troller is summarized as:

Figure5.The stereo cameras originally in de-

fault vergence position(red line and symbols

with prime)are moved to a new position(blue

line).Vergence angle and vergence point are

also shown.

4.1Real-time Camera Recalibration

While tracking the user’s face,the?xation point(or ver-gence point)of the stereo pair changes as well.Suppose the zoom setting is made?xed,a change in vergence point means the cameras are repositioned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thus changing the extrinsic parameters.To calculate the new extrinsic parameters,consider Figure5.Suppose cameras A and B are originally set at the default vergence angle(red line)and are fully calibrated at this position.Af-terwards,they are moved to a new position(blue line).If we can determine the new extrinsic parameters at this new position,real-time recalibration is possible.Let us consider ?rst camera A extrinsic parameters.(Computation for cam-era B follows similarly and no longer shown here.)The intrinsic parameters have two parts:1)Translation of world with respect to(wrt)camera A coordinate,and2)Ro-tation of world wrt to camera A,.Rotation from the default vergence angle in an axis parallel to camera A Y axis changes and elements of only.From Figure 5the new and coordinates can be easily computed as:

(3)

(4)

where is the magnitude of the translation vector at the new vergence angle.For practical purposes,it can be assumed to be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known at the default vergence angle since the distance from the cam-era coordinate system origin to the camera rotation point is small compared to half the stereo pair

baseline.

Figure6.The software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active gaze tracking

On the other hand,rotation from the default vergence angle in an axis parallel to camera A Y axis results to a new rotation matrix given by:

(5)

where is the rotation matrix at the default vergence angle position.It must be noted that in general and

Figure 7.Both eye gaze and head pose are used to estimate gaze point (red X cursor in the PC screen inset).Snapshots are at 5sec interval;left-right,top-bottom.

user’s head,we can estimate half of the vergence angle,,as:

can then be used to reposition the left and right cameras using the motion control card built-in motion control algo-rithm.

Although the above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set point for tilt and pan position control,it is found that a P speed controller similar to the one used in face tracking system is more effective.A P speed controller creates a smoother transition during sudden change in set point.The only difference is instead of using 2D data,we can use the more accurate 3D head pose data expressed in stereo coordinate system.The P speed controller for tilt axis is:

Figure9.The user moves towards and away

from the active head

active head(t=0to t=13secs)and away from it(t=13 sec to t=39secs).In the top?gure,it can be seen that at the current setting active gaze tracking works as far as around2.25meters at t=39sec(theoretically,it can be made to work up to15meters).In the middle?gure,it can be seen that as the distance changes,the zoom changes correspondingly.And in the bottom?gure,vergence angle also adjusts dynamically as the head distance changes.

7Conclusion

In this paper,we presented the active gaze tracking sys-tem we developed.In contrast to using?xed camera con-?guration[6,7,12],active vision allows the user to move around the robot’s workspace without losing track of the person’s eye gaze.Furthermore,since gaze is measured by ?nding the user’s irises and facial features(e.g.eye and lip corners),the eye gaze estimate is more accurate than using head pose information only[10].

Although gaze will not completely emulate a real human-human interface,we have made one aspect of human-robo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ore“natural”.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have been promising.We intend to use this system in our future experiments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cknowledgement: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support extended by Seeing Machines Inc.,espe-cially to Dr.Sebastien Rougeaux,on this research.

References

[1]Atienza,R.and Zelinsky,A.,A Practical Zoom Cam-

era Calibration,ACRA,Sydney,Nov.2001.

[2]Cai,J.and Goshtasby,A.,Detecting Human Faces in

Color Images,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18:63-75,1999.

[3]faceLAB1.0User Manual,Seeing Machines Inc.,

2001.

[4]Fiala,J.,et.al.,TRICLOPS:A Tool for Studying Ac-

tive Vision,IJCV,12:2/3,231-250,1994.

[5]Intel Open Computer Vision Library,

https://www.360docs.net/doc/2e9859310.html,/research/mrl/research/

opencv/index.htm,2002.

[6]Matsumoto,Y.and Zelinsky,A.,An Algorithm for

Real-time Stereo Vision Implementation of Head Pose and Gaze Direction Measurement,Proc.of IEE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Grenoble,France,2000.

[7]Newman,R.,et.al.,Real-time Stereo Tracking for

Head Pose and Gaze Estimation,Proc.of IEE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Grenoble,France,2000.

[8]Rougeaux,S.,Real-Time Active Vision for Versatile

Interaction,Ph.D.Dissertation,Universite d’Evry and Electrotechnical Lab,1999.

[9]Ruzon,M.,RGB to CIE Lab Matlab Code,

https://www.360docs.net/doc/2e9859310.html,/public/software/body.html, 1998.

[10]Stiefelhagen,R.and Yang,J.,Gaze Tracking for

Multimod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Proc.of ICASSP,Munich,Germany,1997.

[11]Willson,R.,Modeling and Calibration of Automated

Zoom Lenses,Proc.of SPIE#2350:Videometrics III, Boston MA,October1994.

[12]Zhu,J.and Yang,J.,Subpixel Eye Gaze Tracking,

Proc.of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Washington,D.

C.,200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是《单片机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等。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今后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学习中认识电子技术对现代科学技术重大影响和各种应用,了解并适当涉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前沿。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计数进制和常用BCD码; 掌握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掌握TTL门电路、CMOS门电路的特点和常用参数; 理解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掌握其功能; 理解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逻辑功能; 理解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掌握其功能; 掌握555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使用各种类型的集成门电路,并能利用集成门电路制作 成一定功能的组合逻辑电路;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会使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和常用的中规模集成计数 器; 能借助于仪器仪表,对小型数字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 3.素质目标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精品课程 课程标准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数字电路 二、适用对象 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课时 72 四、学分 4 五、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后续学校和工作中必须的数字电路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字电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打下专业技能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设计思路 该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设计能力,着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塑造。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后续工作和学习来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教学目标确定。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推导新知识,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为主。

七、课程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设计;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集成逻辑门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电路。在分析设计过程中,可以对电路仿真,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软件使用能力,电工焊接等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突出以下知识和态度的培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制的相互转换和常用编码; (2)熟悉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和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 (3)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 (4)掌握基本RS触发器和常用集成触发器的应用和工作特点; (5)熟悉计数器和寄存器的结构,工作特点和应用; (6)熟悉555集成块的机构特点和工作过程,了解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的特点。 (7)能够根据要求对数字应用电路进行设计和软件仿真。 2.素质目标 (1)严格遵守行业职业道德; (2)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精神; (3)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5)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和爱护设备设施的责任意识; (6)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情操; (7)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运用各种多媒体进行自学,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独到的见解。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简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807234002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学分:1 总学时:1周 讲课学时: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外学时:0 适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 开课单位:工业中心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为: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及其EDA软件;一位大小比较器、全加器的设计;数据选择器和译码器的应用;集成计数器的设计及EDA 实现;集成移位寄存器译码显示综合设计;脉冲产生、计数、显示综合电路。通过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数字电路中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和实验设备,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集成芯片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数据数据分析方法,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 在基本技能具备的前提下,完成数字电路的设计性实验。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及设计性实验要求,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线路,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法、选择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 三、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和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应不少于10学时,基本要求: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做好预习。 2、掌握常用实验仪器设备、仪表的操作方法。 3、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课程编码:04119630 学时:64/12 学分: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仪表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能够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解决较复杂的数字电路系统相关的工程问题,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使用逻辑代数解决逻辑问题; 2、正确使用数字集成电路; 3、分析和设计数字逻辑电路; 4、正确使用数字逻辑电路系统的辅助电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 1、数字逻辑基础(支撑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三项基本定理、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了解二进制的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的不同之处。掌握逻辑函数的四种表示方法(真值表法、逻辑式法、卡诺图法及逻辑图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理解最小项的概念及其在逻辑函数表示中的应用。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和图形化简法。掌握约束项的概念及其在逻辑函数化简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1)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2)逻辑代数 (3)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4)逻辑函数的化简 2、逻辑门电路(支撑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门电路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分立元件组成的与、或、非门的工作原理。理解TTL反相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静态特性,了解动态特性。了解其它类型TTL门的工作原理及TTL集成门的系列分类。 本章主要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门电路 (2)半导体三极管门电路 (3)TTL集成门电路 3、组合逻辑电路(支撑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理解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即编码器、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掌握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在组合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1)概述 (2)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4)用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4、触发器(支撑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触发器的定义。掌握基本SR触发器、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边沿触发的触发器的动作特点。掌握触发器的各种逻辑功能(DFF,JKFF,SRFF,TFF,T’FF)。掌握触发器逻辑功能与触发方式的区别。掌握画触发器工作波形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1)概述 (2)基本SR触发器(SR锁存器)和同步触发器(电平触发) (3)主从触发器(脉冲触发)和边沿触发器(边沿触发) (4)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 5、时序逻辑电路(支撑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定义及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概念。理解时序电路各方程组(输出方程组、驱动方程组、状态方程组),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及时序图在分析和设计时序电路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用时序电路(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1)时序电路的基本概念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试行)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学时数:45 其中实验学时数:15 课外学时数:14 适用专业: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 1.大纲制定参考依据 (1)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科技学院《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说明》。 (3)2006年科技学院关于编制与修订高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硬件应用能力的工程类课程,是电气技术训练的基本入门课程,构建学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一方面为后续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它直接涉及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既是学生在今后较长时间赖以吸收新知识和自我完善发展及接受终身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工程观点,着重于电子元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讲到底”的理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为主线。处理好近期的专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课程教学容与知、技、能点及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专业需要优化整合教学容,建立“能力包”化的教学容模块。本课程体系按照能力模块划分为六个模块。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和教学目的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新生在入学伊始全面了解计算机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计算机在各方面最新发展及应用会有很大的帮助。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测控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能够对自己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使学生对以后的专业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主要本课程包括: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A/D与D/A转换电路等。 第一章绪论 1)了解数字电路及其常用芯片、对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进行简介。 2)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第二章数制和码制 1)掌握二进制、十六进制数及其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2)掌握8421编码,了解其他常用编码。 第三章逻辑代数基础 1)掌握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定律和定理。 2)掌握逻辑关系的描述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3)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方法。 第四章门电路 1)了解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MOS管的开关特性。 2)了解TTL、CMOS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典型TTL、CMOS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特性、主要参数和使用方法。 4)了解ECL等其它逻辑门电路的特点。 第五章组合逻辑电路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张晓冬等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94L117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64/4 4.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 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基本逻辑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和器件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及上机操作、课堂讨论、课后自学、完成作业及研究性教学作品等多种形式。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安排较多的学时用于实验与上机仿真,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基础,对数字电路基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进行适当详细的讲解,并指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讲授中应尽量结合数字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子课件、上机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掌握一般数字电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已制作电子教案,可在适当章节或适当时间使用。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既重“量”又重“质”,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性,又要突出重点。 号召学生参观大型电子科技展览和数字技术成果展,使学生了解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拓宽其视野。 (三)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各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加深理解。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还可以交流学习内容和体会,起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 (四)实验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环节除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一些题目进行设计。 1.实验目的: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验前指导:实验前教师应做实验内容、要求方面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先做些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工作,经过预习要达到: 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②熟悉实验内容,完成实验电路设计; ③了解实验验收标准和具体考核方法。 3.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紧靠理论大纲。共7个实验,16学时。 五、课程的考核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代码:0201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数字电子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数字电子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二)设计思路 本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及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将来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析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按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学生针对项目的各项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实施项目以实现学习目标。最后根据多元化的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能根据项目任务或工作,制订项目完成工作计划; ●学会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 ●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职业道德;

●学会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 2. 社会能力目标: ●建立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与人沟通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养成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意识,正确辨别事物的真假; ●了解电子行业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拓宽产品开发的思路; ●掌握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祖国发展强大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3. 专业(职业)能力目标: ●能熟悉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的特点; ●能正确使用逻辑门电路; ●能正确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 ●能正确分析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能熟练使用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际的电路; ●能熟练使用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实际的电路。 二、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学习领域描述包括学习领域名称、学期、参考学时、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目标等,见表二: 表二学习领域的描述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课程学分 修读学期 020******* 理实一体课程 4.5 学分 第 3/3/3 学期 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审核人 王屹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学时 适用专业 专业课程 必修课程 70 学时 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 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
裴蓓、李铁维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三个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是通过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 的方式、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字集成芯片识别、功能表读解、数字电路的 分析设计、制作与调试等能力。本课程与前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衔接,共同 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对电子 电路设计、分析、调试与检测的能力。 1.2 设计思路 通过对三个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围绕工作岗位所需 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典型的学习项目,通过 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 70 学时,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可获 4.5 学分。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三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 行逻辑电路设计, 初步具备阅读和分析典型数字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能力和数字电子电路 调试与检测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 力和职业素质。
-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吴一帆大纲审核人:王创新 课程编号:0809000315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学分: 3 总学时:48 。其中,讲授 48 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专业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数字电子技术》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现代新兴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基础,是一门必修课。学习电子技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能准确设计简单数字电路,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综合设计,为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规则和基本公式,掌握逻辑问题的描述方法和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2、掌握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和主要参数,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特点和符号,了解逻辑门电路的结构、特性,能够根据应用正确选择数字逻辑器件。 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组合逻辑器件的功能极其描述方法。了解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逻辑功能及其特点,能够正确使用集成组合逻辑器件实现相关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68学时学分:4 课程负责人:汤怀 参编人员: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边学边做,做学结合,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课程的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应用电子技术所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初步认识,使学生具备电子技术电路分析、设计和制作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前期准备。(二)课程作用 针对电子产品加工和生产人员所从事的电子产品加工、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电子产品开发等到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维修与调试所需求的数字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数字电路元器件和基本数字单元电路的分析、计算和设计、制作和调试测试方法,具备各种数字功能电路的仿真分析、设计开发技能,具有提取问题、数字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前导课程有英语基础、数学基础、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并为后续的《EDA技术与VHDL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和《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1、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学院建院以来就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是理工类学科的必修课程。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必修的重要 课程,文科类学院学生选修的重要课程,是职业教育类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技术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理解常用电工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3、掌握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掌握数制与编码。 2)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3)理解逻辑函数的化简。 4)掌握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 本章重点内容: 数制与编码及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理解逻辑函数的化简。 掌握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 第二章集成逻辑门电路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掌握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与三极管概念。 2)掌握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与三极管概念。 3)掌握TTL逻辑门电路。 4)理解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 本章重点: 1.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与三极管概念; 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与三极管概念。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掌握编码器和译码器。 2)掌握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 3)掌握数据选择器。 4)掌握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学习要求: 掌握编码器和译码器。理解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的作用。对数据选择器的计算熟练掌握。 ※第四章触发器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了解基本触发器。 2)理解主从触发器的概念。 3)了解边沿触发器。 4)掌握集成触发器。学习要求: (1)理解基本触发器的物理意义; (2)掌握主从触发器,及边沿触发器集成触发器的分析方法。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本触发器难点:主从触发器,及边沿触发器集成触发器 第五章时序逻辑电路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计数器。 3)掌握寄存器 4)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计算。学习要求: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磁性能以及磁路中几个基本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 2)了解分析计数器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寄存器 (4)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时序逻辑电路难点: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计算 第六章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了解多谐振荡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理解施密特触发器。 3)掌握单稳态触发器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基本要求 1.了解多谐振荡器的基本构造 2.掌握施密特触发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单稳态触发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第七章数/ 模与模/ 数转换电路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 1)了解D/A 转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理解A/D 转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学分:4分 学时:48课时 课程目的:《数字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电力、电子通信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技术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以后从事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等工作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衡量指标: 课程性质:①.理论;②.理论+实践;③.实践. 主要授课方式:①.讲授型;②.师生交互型;③.讨论型;④.技能培养型;⑤.其他型. 拟安排授课星期:1、2、3、4、5、6 预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并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二.课程简介及主要教学方式和方法简述 课程简介: 第1章为逻辑代数,介绍数制与编码。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逻辑代数的公式、定理和规则,逻辑函数的化简以及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第2章为门电路,介绍半导体元件的开关特性,分立元件门电路,TTL集成门电路,CMOS集成门电路以及集成门电路的使用。 第3章为组合Logic电路,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加法器,数值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以及数据分配器。 第4章为触发器,介绍基本RS触发器,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边沿触发器以及不同类型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第5章为时序逻辑电路,介绍时序Logic电路的特点与分类,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计数器,寄存器,顺序脉冲发生器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6章为半导体存储器,介绍只读存储器以及随机存取存储器。 第7章为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简单可编程逻辑器件,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PLD 开发工具MAX+plusⅡ。 第8章为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介绍555定时器及其应用,由门电路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由门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以及由门电路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第9章为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介绍数模转换器以及模数转换器。 第10章为实验和课程设计,介绍常用仪器与设备,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数字电路实验以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主要教学方式和方法讲授,师生交互,讨论,实验以及技能培养等型式。 建议教材主编:李中发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年代:2007年2月第2版 参考书主编::阎右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学分 4.5学分课程学时70学时 修读学期第3/3/3学期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合作开发企业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执笔人裴蓓、李铁维审核人王屹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是通过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方式、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字集成芯片识别、功能表读解、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制作与调试等能力。本课程与前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分析、调试与检测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三个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典型的学习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可获4.5学分。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三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初步具备阅读和分析典型数字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能力和数字电子电路调试与检测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 具体如下: 2.1能力目标 (1)能够读、识常用74系列、4000系列等集成芯片并能进行功能测试及好坏判断。 (2)能够根据逻辑电路原理图分析由门电路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 (3)能够设计制作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常用编、译码电路并进行调试。 (4)能够根据逻辑电路原理图分析时序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 (5)能够设计制作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并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仪表进行调试。 (6)能够利用555定时器设计制作振荡电路,能进行参数计算并能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仪表进行调试。 (7)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原理,能够分析ROM、RAM构成电路的功能,能够利用ROM、RAM构成功能电路。 2.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功能描述方式及相互转换方法。 (2)了解半导体器件开关作用和开关特性。 (3)了解CMOS、TTL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外特性、主要参数、使用方法和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英文) 数字电子技术 Digital Electronics 授课 专业 信息学院 电信类专业 授课 年级 2年级 课程编号92151 课程类型必修课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 上机();案例讨论() 考核 方式 考试(√);考查(); 上机();论文()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64 学时 学分 数 4 授课 时间 每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64 学时;课内实验 0 学时 教材名称数字电路及系统设 计 作者赵曙光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参考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五版) 作者阎石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授课教师1 赵曙光职称教授单位及部门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 技术系 授课教师2 刘玉英职称讲师单位及部门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 技术系 授课教师3 李晓丽职称讲师单位及部门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 技术系 课程简介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正在日益发展的电子学科,它的理论是诸多电专业领域的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常用中规模集成模块(MSI)应用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化的数字电路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学应用性人才和今后能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基本知识点1)数制与码制。数制的表示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n位有符号二进制数的编码;二——十进制编码(BCD码)。 2)逻辑代数基础。逻辑代数的基本规律和常用公式、逻辑代数的规则、逻辑函数的最小项定义、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一般与或表达式与最小项表达式之间的转换;逻辑函数的化简。 3)逻辑门电路。CMOS和TTL门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OC(集电极开路)门、三态(TSL)逻辑门和传输门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TTL与CMOS的主要特点、TTL的主要参数。 4)组合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定义;典型组合逻辑功能电路的特性和应用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42018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Digital Electronic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93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21 学时:93 学分:5 适用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信息类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电子电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述数字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为学习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门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外部特性,对各类数字逻辑门电路,特别是集成逻辑门电路有较系统地完整认识。 2.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运用逻辑函数、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真值表、波形图、时序图等方法对数字电路功能进行分析和计算。 3.掌握常用的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比较器、计数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顺序脉冲发生器、序列信号发生器、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等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功能、应用以及用中规模集成器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4.了解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一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用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逻辑电路的原理和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75112B 中文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性质:《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熟悉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为数字系统的硬件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在控制、信号处理等复杂系统及工程应用中加以利用。 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数制、码制,熟练掌握逻辑运算及逻辑函数的化简,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器件的功能及应用,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常用中规模时序逻辑器件的功能及应用,理解脉冲波形产生及整形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存储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了解常用ADC和DAC芯片的技术指标。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每章布置相关习题,并安排适当的习题课。该课程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电路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数制和码制(4学时)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代码: 学分 / 学时:3/51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基本电路理论 后续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此课程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标:围绕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外作业、小组大作业等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 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与国外相关课程教学接轨,进行双语授课;且同步开设全英语授课小班。 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深化讲解,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电路实现原理、提高对数字电路的兴趣、初步掌握简单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课堂教学中还引入讨论,使同学们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大规模集成电路一章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交同学们自学,以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抓住要点的能力。 团组大作业能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期中测验能督促同学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检验同学们前期的学习成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大作业、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作业和上课参与程度:10%。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 小组大作业及报告讨论:10%。主要考核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处理信息、口头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期中测验:30%。主要考核前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成效。 期末考试:50%。主要考核对该课程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是今后电子技术发 展的主要方向,本门课程的开设是为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分析、设计数字电子电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应 用能力,本门课程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 【目的任务】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槪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熟悉典型基本单元电路及数字系统读图。 【学习本课程的前设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电子电路知识和初步的电路分析能力。 【总体目标与要求】《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重要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字电路的安装和调试,并具备进一步学 习电子技术及其专业课的能力。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陈大钦主编 参考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阎石主编 《数字电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江晓安主编 《数字系统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韩宝琴主编 【课程总学时】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24学时;总学时:96学时。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数字逻辑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数字量、数制的概念及不同数制的互化,掌握基本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概念及逻辑问题的描述。 [教学内容] 引言 1.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1.1模拟信号 1.1.2数字信号 1.1. 2.1 二值数字逻辑与逻辑电平 1.1. 2.2 数字波形 1.1. 2.3 模拟量的数字表示 1.2数字电路 1.2.1 数字电路的发展与分类 1.2.2 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 1.3数制 1.3.1 十进制 1.3.2 二进制 1.3.3 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1.3.4 十六进制和八进制 1.4二进制码 1.5基本逻辑运算 1.6逻辑函数与逻辑问题描述 [教学建议] 基本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概念及逻辑问题的描述是本章重点,尤其是逻辑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互相转换,应通过实例详细介绍。 [作业]2次 第二章门电路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及其电气特性,特别是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 [教学内容] 引言 2.1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2.2 BJT的开关特性 2.2.1 BJT的开关作用 2.2.2 BJT的开关时间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定位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电路,如数制和码制、逻辑门电路、集成触发器和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等。注意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逻辑设计、根据手册选用集成电路和正确使用仪表等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基本数字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如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选用集成器件进行设计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学习领域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是学生进行《变频器》、《单片机》、《PLC》、《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取得“中高级维修电工证”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一环。 3 课程设计思路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设计总体思路是“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以自主研发的教学设备为平台,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为方法,引入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 4 课程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为目的,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在内容安排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回避繁琐的集成电路内部的分析和数学推导,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