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所译出的《艺术哲学》、《传记五种》、《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名著在中国读者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后来出版的《傅雷家书》一书也成为各大高校中久盛不衰的读物,深受读者的欢迎。

然而,大多数人对傅雷的性格却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并不清楚这种性格对其事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傅雷的性格整体而言,可用下面几个词来概括:孤僻、孤高、极端认真、耿直且嫉恶如仇。

傅雷从小就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他的母亲望子成才心切,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材”。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傅雷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扭曲,变得孤独甚至有些乖戾。然而,这种不善与人交际的性格却使他能够安下心来独处,这是非常适宜译书这一职业的。

傅雷的高傲也是很有名气的,不愿受辱可能就是后来傅雷夫妇于“文革”中自杀的重要原因。傅雷小学时的班主任、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先生常带着一种自豪的口吻回忆他这位学生:“怒安(注:指傅雷)有些孤高自赏,是有原因的。他天资聪颖,又能刻苦攻读,小小年纪,已有相当的古文底子,且博学多识。”

高傲是一种基于学识的自信,这使得傅雷具有一种罕见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艺术哲学》的《译者弁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年仅21岁的傅雷,在本世纪20年代末面对西方文化时,即具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1981年春,傅聪回国探亲,当被问及他的父亲傅雷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时,傅聪回答说:“可以用一句话说,独立思考。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任何一个搞学问的行当都是必不可少的。

傅雷的办事认真、有条有理有时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他规定几点钟工作,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与人交谈,也有时间上的限制,到了点儿他便会请人家回去。这种性格是不适宜搞好人际关系的,但对做学问,特别是搞翻译却是十分必要,因为这一职业来不得半点的粗心、懈怠和马虎。

傅雷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从处世来说可以被称作是一大缺点,但从搞翻译来说,又绝对是一大长处,这使得傅雷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真理,决不向任何的错误、歪曲和混淆黑白的行为低头。傅雷的内兄朱人秀,在傅雷去世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的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后来,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样的原因。”

固然,傅雷事业上的成功与其天资、个人努力及各种机遇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与其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通过对傅雷事业与性格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职业。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 一.神似说 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 1.行文流畅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 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 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 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 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 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 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 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 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务必反复修

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doc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字: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 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等值,译者的任务就是使译作在内容、文体及风格上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傅雷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译文也只能做到与原作相似,而做不到完全一致。 (一)不同的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

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0128565.html, 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作者:吴雨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 摘要: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我国现当代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神似说”的再解读,剖析傅雷翻译观的独特涵义,同时对傅雷对于译者艺术修养和翻译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全面阐释,力图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傅雷;神似说;艺术修养;翻译 作者简介:吴雨泽(1991-),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傅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以翻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尔扎克、梅里美等的文学作品著称。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卷、共500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傅雷先生有着广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在以流畅传神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的同时,他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也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研究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于当今文学翻译乃至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似”与“形似” 在东西方的翻译理念中,“忠实”一直都是核心标准。西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认为忠实的译者必定是逐字翻译。中国翻译家从古代的支谦、玄奘,近代的严复,到现代的鲁迅、陈西滢,当代的钱锺书、王佐良都对翻译的“忠实”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上世纪中叶,傅雷则别具一格地提出了“神似说”的翻译观念。 傅雷在1951年《重译本序》中开篇即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在1963年致罗新璋的复信中再次明确提到:“愚对译事实看法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这里的“形似”大约指保留原作的形式,包括词语、体裁、句型和修辞手段等;而“神似” 则更强调译出原作的神韵,不仅达意,而且传神,还要传达出隐含意义。 可见,傅雷看到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的不同,也注意到东西方民族文化、风俗信仰、思维方式、修辞习惯、社会背景、美学原则等诸多差异,因此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不能单纯以字词的翻译堆砌,而应当以内涵为中心,用本国文字表现出原作的精神、内蕴和气质。这里的“神似”,就在翻译中包含了超出形式美之外的高层次的、深度的审美活动。

从傅雷家书解读傅雷的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傅雷不仅在文学翻译上表现出独特的造诣、在文艺评论中显示出独到的见解,还在于他在家庭教育中深刻的教导。其留学期间写给儿子的信件被收集整理,编成《傅雷家书》,在信中父亲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正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本文将透过书信的字里行间感受父爱的用心良苦、解读傅雷的家庭教育思想。 关键词:傅雷;家书;家庭教育;思想 读《傅雷家书》,可以感知到他那充满浪漫气息却又处处彰显理性的美学见解,无论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辟论述还是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点评,无一不是他学贯中西并且不断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撇开学识见地本身,这本书更让我们读到了其家庭教育的深刻性,无论是其中反复倡导的人格教育、发人深省的道德教育,还是语重心长的精神教育,都处处体现出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重视孩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安身立命的本领固然是教育的目标所在,然而正直高尚的人格才是立足的根本。 一、中注重道德教育 良好的人格素质和道德修养历来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把自身的修养最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和规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傅雷也深切的体会到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给儿子以无尽的精神力量,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要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等,都在向孩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傅雷在给儿媳弥拉的信中写道:“一个人一旦没有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自动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圭桌。大多数欧洲人看到中国人没有宗教,而世世代代以来均能维系一个有条有理,太平文明的社会,就大感惊异,秘密在于这世上除了中国人,再没有其他民族是这样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训长大的。”学贯中西的傅雷尽管有着西方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由观念,但是他对道德的认知和恪守却视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强调文化底蕴的建构

《傅雷家书两则》写作特色

《傅雷家书两则》写作特色 1、格调统一: 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 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虽是“花开两朵”,但融会、贯穿两封信的主旋律却只有一个:就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内涵丰富: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涵养。在《傅雷家书》中也常常顺手拈来一些外文单词,文中“ruin”“perfect”等词就是,并不刻意地表现出傅雷作为

一名翻译家的外文修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和“羲皇之人”“垂手而天下治”“枘凿”等典故的运用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除此之外,“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也表明作者生活知识的丰富,反复提到“克利斯朵夫”就像常人说话那样自然,而克利斯朵夫正是他所翻译的作品中的人物,可见作者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认真,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外国文学的“内功”的深厚。 3、语言含蓄: 作者因为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自己的语言也受其影响,在文中时时出现“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等华丽铺陈、情感直露的法国式语言,但作为一名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其语言风格还是以“含蓄”为主。“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并不直接点出事情,而是从自己、从克利斯朵夫身上说开去,让儿子从别人身上吸取养料和教训。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2009年3月 第32卷第2期 外国语 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M arch2009 Vol.32No.2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2-0047-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胡庚申 (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100084) 摘 要: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鉴此,本文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文章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3)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4)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5)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6)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作者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傅雷翻译思想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傅雷翻译;生态翻译学;新视角 On Fu Lei’s Translation Philosophi e s:An Eco2transl a tological Perspective HU Gengshen (D ep a rt m en t o f Fo re i gn Language s,Tsi nghua U n i ve rsity,B e iji ng100084,C h i na) Abstract∶M r.Fu Lei is regarded as a great translat or of s pecial status in the hist 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Fr om a di m ensi on different fr om the p revi 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 l ores Fu Lei’s res ourceful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in ter m s of Eco2translat ol ogy.The study shows that e mbodied in Fu Lei’s translati on activities are the foll owing ideas:(1)“har moni ous unity”of translati onal eco2syste m s;(2)“translat or2centredness”of translati on subjectivity;(3)translat ors’acti on of“adap tati on and selecti on”;(4)“selecti on thr ough eli m inati on”in translating;(5)translat ors’pursuance t o“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 ons”,and(6)“survival of the fittest”of translated texts,etc.It is hoped that the exp l orati on in this paper may hel p br oaden the visi on of studies on Fu Lei’s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Key words∶Fu Lei’s translati on;Eco2translat ol ogy;ne w di m ensi on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评论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译作达34部之多,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加之《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傅雷家书》等著作传世,在海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一直以来,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备受关注。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但大都限于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等相关领域。鉴于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翻译学研究,而从翻译生态视角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本文因此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所谓生态翻译学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 74 ①参见《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第1-5页。另参见方梦之主编:《中国译学辞典》的“生态翻译学”词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 ---- - - 、Z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

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3)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弓丨、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一一“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 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

英汉翻译评析(答案)

Commentaries on the Version of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SV:How a Woman Ages/A Woman’s Aging/A Woman Fades Thus/What causes a Woman to Grow Old/The Way in Which a woman is Aging/How a Woman Gets Old RV: The Way Woman Withers 点评:Rhetorical Device: distillation and aesthetic hightlights of language,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alliteration(头韵) 1.二十岁的时候,我穿着一条背心式牛仔裙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一说话就脸红。三十岁的我穿着名牌套装,坐在办公桌前,满脸冷酷地对下属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敢问?也不先打个草稿。”SV: At the age of twenty, I walked about on the campus, wearing a vestlike jean skirt. My face would turn red whenever I speak. After I have turned thirty, I am seated in front of a bureau, in a suit of famous brand, reproaching a subordinate coldly “How dare you ask such a stupid question? Why didn’t you make a draft first?” RV: At the age of twenty, wearing a jeans jumper, I moved about on the campus, my face blushing the moment I had the inclination to make an

翻译风格浅谈

翻译风格浅谈 ——以《红与黑》译本为例 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 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 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 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 一、何谓风格 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 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 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 就算得入于‘化境’。”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 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3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 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 1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2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3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4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5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外语翻译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等值,译者的任务就是使译作在内容、文体及风格上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傅雷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1963年,巴西翻译家将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理论。该理论主张吞食强势文化,汲取其营养以增强自身文化机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扬弃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传统中。本文通过对比傅雷的翻译观和食人主义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译观体现了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他强调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傅雷翻译观;理论比较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西优东劣”,因此,东方文化长期处于被压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状态。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文化的束缚,改变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状态,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 1.食人主义译论的缘起 1963年巴西翻译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发展中国家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食人”一词源于16世纪,巴西的一个图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食人”给人以原始、野蛮、残忍、血腥的印象,违背了社会文明。德·坎波斯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理论中,赋予了这一术语新的内涵,即通过摄食而吸取营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属性,而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原语境文化怀有丝丝敬意和崇拜之情,即将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 2.食人主义译论的特点 (1)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面对强势文化的压迫,食人主义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传统。食人主义者不想复制欧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别处成长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译观 1.“神”与“形”的和谐 傅雷曾说:“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 06,10(3:367-369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罗立斌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 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 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

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简述傅雷先生的主要翻译思想,并评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目录 一、傅雷先生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傅雷先生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幼年丧父,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所译出的《艺术哲学》、《传记五种》、《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名著在中国读者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后来出版的《傅雷家书》一书也成为各大高校中久盛不衰的读物,深受读者的欢迎。 然而,大多数人对傅雷的性格却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并不清楚这种性格对其事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傅雷的性格整体而言,可用下面几个词来概括:孤僻、孤高、极端认真、耿直且嫉恶如仇。 傅雷从小就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他的母亲望子成才心切,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材”。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傅雷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扭曲,变得孤独甚至有些乖戾。然而,这种不善与人交际的性格却使他能够安下心来独处,这是非常适宜译书这一职业的。 傅雷的高傲也是很有名气的,不愿受辱可能就是后来傅雷夫妇于“文革”中自杀的重要原因。傅雷小学时的班主任、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先生常带着一种自豪的口吻回忆他这位学生:“怒安(注:指傅雷)有些孤高自赏,是有原因的。他天资聪颖,又能刻苦攻读,小小年纪,已有相当的古文底子,且博学多识。” 高傲是一种基于学识的自信,这使得傅雷具有一种罕见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艺术哲学》的《译者弁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年仅21岁的傅雷,在本世纪20年代末面对西方文化时,即具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1981年春,傅聪回国探亲,当被问及他的父亲傅雷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时,傅聪回答说:“可以用一句话说,独立思考。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任何一个搞学问的行当都是必不可少的。 傅雷的办事认真、有条有理有时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他规定几点钟工作,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与人交谈,也有时间上的限制,到了点儿他便会请人家回去。这种性格是不适宜搞好人际关系的,但对做学问,特别是搞翻译却是十分必要,因为这一职业来不得半点的粗心、懈怠和马虎。 傅雷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从处世来说可以被称作是一大缺点,但从搞翻译来说,又绝对是一大长处,这使得傅雷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真理,决不向任何的错误、歪曲和混淆黑白的行为低头。傅雷的内兄朱人秀,在傅雷去世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的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后来,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样的原因。” 固然,傅雷事业上的成功与其天资、个人努力及各种机遇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与其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通过对傅雷事业与性格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职业。

傅雷 “神似”

傅雷 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 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他热爱尊重原作、译前准备充分、译风踏实严谨、翻译态度谦逊。傅雷先生非常尊重和热爱自己所翻译的文学作品。译者只有对原作怀揣一腔热忱,才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其中,完成高质量的译作。他在《<米开朗琪罗传>译者弁言》中称这是“一部不朽的原作”,认为“冠上不伦不类的序文是件亵渎的行为”?,因此只谨慎地做了关于版本、参考书目和注解的翻译说明。而在另一篇《<贝多芬传>译者序》中,译者写到“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可见他以贝多芬为崇拜的对象和精神的寄托。他将把贝多芬的启示和恩泽施与大众,让读者从中获得斗争的勇气。傅雷先生之所以非常喜爱自己翻译的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经过认真遴选的,他认为非常有价值或自己非常擅长的类别。“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从文学的派别来说,我们得弄清楚自己最事宜于哪一派??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可见经过甄选之后确定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作品进行翻译,这是傅雷先生做好翻译的第一步。确定作品之后,傅雷先生并没有立即投入翻译实践,而是首先做足译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普通的译者而言,准备工作无非是通读几遍作品,熟悉结构内容,但傅雷先生所做的功课却远远多于这些。为了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他克服了当时国内资料短缺、通讯技术落后的困难,通过海外亲友从港、日、伦敦、巴黎的大小书店和旧书摊搜集研究资料,又经过苏联辗转寄回国内。为了翻译《幻灭》,他请朋友宋奇从香港购买邮寄英译本,写信咨询巴尔扎克研究专家,“??有一大堆问题寄到巴黎去请教”,此外由于此书涉及十九世纪巴黎小报界的情节,他还请老友柯灵“帮他搜集一些旧上海小报界的行话和口语”。傅雷先生在《<塞查·皮罗多盛衰记>译者序》和《<都尔的本掌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中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关于原作由来和作品分析的内容,可见译者不仅详尽参考了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的评论性文章,而且对原作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傅雷先生的准备工作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译者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体验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储备和锤炼过程。傅雷留法期间每日浸淫在艺术海洋,日日流连于巴黎的历史陈迹与妩媚景致中,卢浮宫触发了他艺术的灵感,塞纳河滋养了他艺术的气质,欧洲各国的游历又赋予他艺术的熏陶,因此他在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时感到游刃有余。他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谈到,“??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在傅雷先生看来,提高个人的学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