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

郑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
郑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

郑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

2011-06-17 14:57:29 作者:郑欣来源:社会学视野网点击:51 评论:0条

【字号:大中小】评分等级:0

摘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和障碍有很多,大众传媒也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影响的表层效果,而忽视了对于适应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活实践的理解。本文提出,由于城市适应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因此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全景式要素进行研究,并意欲从关注其进城前后受大众传媒包括新媒体影响的各种城市适应指标变化状况出发,来展现并解释和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与生存实践这一过程事件。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传播学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带着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左右。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型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27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希望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②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同时在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③这给大量涌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带来了福音。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全国总工会最近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④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然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而每年春节后愈演

愈烈的“民工荒”以及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更是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制度、政策和态度以及未来。

可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并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去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我国今后的社会转型和变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该群体如何实现自身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转变,并重构现代性以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实现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成为我国学术界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一个亟待关注的现实课题

在农民工进入并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这一过程也就是农工进城后的城市适应。《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的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业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⑤由此可见,所谓进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他们在新的城市社区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

关于移民或流动人群的城市适应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颇多。经典城市社会学很早就注意研究移民的城市适应问题,如帕克对外国移民进入城市后的文化维护与同化问题的论述;孟德拉斯对小农的终结和农民市民化的研究;沃思、甘斯分别对城市性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分析;托马斯与兹纳尼基对波兰移民在美国城市中求得生存资源的研究;高斯席德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适应过程的探讨等。都市人类学对进城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的关注,如曼吉等人对违章建筑区及非洲的所谓“异乡人区”、贫民区的研究;安德森夫妇、英国人类学家李特尔等人对进城农民利用志愿性社团来谋生并适应城市生活的研究等。虽然国外有关(跨国)移民的研究,不完全同于我国的农民工进城,但相关研究成果仍然对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并涌现了不少出色的成果。如李培林(1996)、周晓虹(1998)、江立华(2003)等学者基于现代性视角的研究,强调农民从传统向现代、从乡土向城市、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和变化以及

由此所获得的现代性特征。朱力(2002)、王燕华(2004)等学者则基于社会化的视角,认为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渡阶段,“城市化”、“再社会化”甚至“同化”是其重要环节,并提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而王春光(2006)、陈丰(2007)、许传新(2007)等学者对此则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着重探讨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不彻底社会化现象,并将城市中的农民工界定为“双重边缘人”,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呈现出“半城市化”、“虚城市化”以及“落地未生根”的现象。

李强(1995)、王春光(2001)、潘泽泉(2004)、郭星华(2004)、周明宝(2004)等学者则是基于社会互动与冲突的视角,围绕“社会冲突”、“社会认同”、“社会排斥”、“社会距离”、“文化适应”等核心概念探讨了农民工群体的城乡融合与城市适应问题。另外,渠敬东(2001)、李汉林(2003)、符平(2006)等学者则分别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生活世界”的角度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其余多数研究则大多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法律层面、政治参与层面描述和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障碍、内容、保障、趋势和对策等。应该说上述前人的研究探索与重要成果为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积累。

不过,现有关于农民工及其城市适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学领域,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维度被相对忽视,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及成果的数量也与现实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与地位不相匹配。而且这些学科的有关研究则几乎忽略了大众传媒在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给人们英克尔斯曾经典地论述了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对人们现代性的影响。

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输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为方式;启迪并探讨纷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大的现代性”。⑥当前,随着媒介技术及中国传媒水平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了每个角落,且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移民”群体,也必然身处这样一个信息传播水平高度发达的媒介环境中。而且,真正考虑起来,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所反映的外部世界同农村社会的实际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使得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农民工往往比对其他阶层成员的影响更为强烈,不可避免地给农民工的城市经历与认知带来冲击,促发其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改变,加速继续社会化的进程,进而有助于积极融入城市生活。⑦因此,鉴于现代大众传媒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对于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研究,理应成为传播学的研究重点。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农民工及其城市适应研究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农民工与大众传媒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农民工媒介报道与媒介形象建构的文本分析。如陈红梅(2004)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道的网络文本分析;乔同舟、李红涛(2005)对农民工群体媒体投影的社会处境再现的研究;李艳红(2006)对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王芳(2007)等对人民日报报道农民工的研究等。

其二是有关农民工的传媒歧视与传播偏见的媒介批判。如许向东(2008)认为农民工报道中的偏见与冷漠,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阶层间的偏见与歧视;黄达安(2009)则指出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存在“妖魔化”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这种妖魔化在客观上隐藏着一种话语暴力,反应了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许学峰等(2009)通过城市农民工群体传媒境遇及其成因的分析,发现农民工传播地位的变迁落后于社会地位的变迁。

其三是农民工媒介接触及其媒介素养调查。如陶建杰(2003)通过问卷调查描绘了上海市徐汇区农民工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汤晓羽(2005)对南京及其周边6城市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的呈现;以及梁媛(2007)、李红艳(2009)分别对湖南长沙、北京地区农民工媒介使用与信息获取的实证研究等。

其四是关于弱势群体话语权及媒介表达权的研究。如卫夙?(2004)以农民工跳楼秀为例对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进行了论述;段京肃(2004)通过阶层分化的视角对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媒介控制权和使用权进行了论述;李艳红(2005)对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之间关系经验研究的介绍;周海涛(2004)、杨敦显(2005)、董宽(2006)等分别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表达与传媒关系的研究。

其五是大众传媒对农民工观念及其社会化的影响力探讨。如陶建杰(2004)仍以上海市徐汇区为样本对民工的一般观念、消费观、维权观、婚恋观、留沪观等方面做了实证调查;王小红(2004)对大众传媒对农村转移人员的城市化的城市文明教育与生存环境优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杨尚鸿等(2008)以传播学为切入点对大众传媒怎样引导农民工继续社会化作了论述。不过这个方面的研究与上述几个方面相比成果少了很多。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还从新媒体传播及人际传播的角度对农民工城乡流动中的传播现象

及传播作用进行了分析。如丁未(2009)采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居住在深圳市的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的媒介技术使用(包括车载电话、手机、互联网)为个案,从一个侧面展现农民工群体社会关系的结构模式及其演变过程。⑧雷蔚真(2010)则通过对44名北京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探讨了农民工的信息传播技术采纳,以及新媒体使用如何在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作用。⑨另外,陶建杰(2010)则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农民工的人际传播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发现人际传播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⑩尽管以上从非大众传媒视角切入研究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凤毛麟角,但对传播学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应该是个很好的补充与启发。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维度逐步引入农民工包括三农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上述不俗的研究进展与出色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掩盖不了新闻传播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漠视”和关注领域的“狭窄”。就现有研究的总体来看,尚存在理论研究、状况描述、对策讨论偏多,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以及从实践中提炼概念和归纳理论的研究偏少的不足。

在研究视角方面,单纯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功能切入偏多,而相对缺乏大众传媒在农民工现代性成长、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并不自觉地带有研究偏见看待和研究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问题,而忽视了研究者自己的反思性立场以及农民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实践性,从而缺乏对其城市适应过程的真正了解与切实体验。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对农民工群体概而研究之的多,针对农民工不同亚群体的研究偏少,忽视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不断分化与社会分层,特别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现有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却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群体,以前的研究都是把他们归入到整个流动人口中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过于笼统地讨论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关系,而很少具体地论证某一种媒介形态包括新媒体对某一类农民工群体城市生活经验中的影响。

总体看来,现有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将农民工城市适应或不适应的过程当作一种理论上的应然和必然来看待,有意无意地偏向一种路径选择或模式的经验运用,并赋予其以重要意义,从而过多地关注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影响的表层效果,而忽视了对于适应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活实践的理解。

三、媒介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生存实践探讨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不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心理形态和行为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11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长环境、文化素质、人格特征、社会境遇、城市预期等与第一代或父辈农民工

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外出动机、留城意愿、适应城市的主动性、与城市居民的沟通机会和能力等也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知识储备、行动能力、现代文明意识、权利观念等方面的进步,必然有助于促进其城市适应的进程和加快融入城市的可能。

因此,对于新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受面对传统农民工难以适应城市的固定思维的影响,而过于关注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而忽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理性主体创造自己生活世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也没有必要过于强调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文明、现代性和市民参照群体的简单依赖和线性关系,而忽视乡土记忆、城市体验、现实处境、舆论环境等场域因素互为建构的重要影响;更没有必要过于夸大二元对立模式、城乡居民冲突与社会刻板印象等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不利因素和被结构化的一面,而忽视新生代农民工与包括媒介环境在内的城市环境的频繁接触、良性互动以及处于信息社会中的城市认知、资本获取等有助于其现代性增长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化力量。

特别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动机、媒介消费能力、信息获取渠道、自身媒介素养等也在发生着变化,包括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接触与使用,必然使得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变革、现代性生成、城市化、继续社会化、身份认同等若干指标变化产生关键性作用。而且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其它因素相比,大众传媒的角色地位、功能发挥将愈发凸显。

实际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和障碍有很多,但以外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大众传媒的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我们希望能够在控制“制度”变量的前提下,引入“大众传媒”的变量,着重考察大众传媒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由于城市适应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因此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全景式要素进行研究,意欲从关注农民工进城前后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各种城市适应指标变化状况出发,来展现并解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与生存实践这一过程事件。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指标研究。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两大主体各自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所产生的媒介认知、刻板印象、态度观念、行动选择及其变化状况研究;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后城市期望、身份认同、乡土记忆、城市体验、留城意愿及城市认同感与归宿感等指标变化影响研究。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不同层次研究。即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次探讨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在信息服务的使用与满足、媒介话语权与利益表达权、社会网络与文化资本、现代性增长与城市性习得的影响与互动,所带来的城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浅入深的城市适应的媒介功能与效果研究。

再次,我们有必要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媒介环境研究。即新生代农民工所接触的城市媒介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涉及媒介冷漠、媒介歧视、媒介监督、媒介呼吁等舆论环境所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城市适应阻碍或支持力量;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新媒体的使用所带来的知沟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以及因舆论环境所影响的制度环境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促进等。

最后,我们还应该着重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生活实践研究。即从实践社会学的视角○12,依据城市适应的相关指标及三个层次,在上述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从不适应到适应,或从尝试适应到难以适应的日常生活事件,试图对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区或成长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常活动、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的情境分析,从而提供各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具体形象、鲜活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以及描绘他们在具体城市适应情境下的实践逻辑,旨在关注农民工的媒介话语实践,关注农民工自身对媒介生产和媒介事件的理解,关注农民工的行动如何在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培育、滋养和展开,关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媒介互动场景中城市适应方式和意义的社会建构等。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结果或某个时空节点上的静止状态,而应该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由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等多方博弈与共同理解的过程,一种由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众多影响因素的互动与建构的过程,一种能够不断体现城市适应的各方主体具有能动性、实践性和意义建构性的过程。

四、结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上述媒介环境影响下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主要以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媒介使用与生活实践为经验研究,并突破结构论、行动论、制度论的分析范式,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社会学的修辞来管窥新生代农民工城

市适应背后的现代性的生成及其生存逻辑,从而探讨“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相互解构与重构的动态互动关系。

在社会实践层面,以发现和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在与大众传媒的动态关联中,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充分关切大众传媒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合的影响,使研究成果能对新时期国家倡导的“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市更好地接纳新生代农民工”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而传播学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还应该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比如在研究对象的确定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与当前形势的要求,确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主体,但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还需要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对该群体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与比较研究。又如在研究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必要采用实践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过程及行动主体的能动性与实践性,并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的意义解构与重新建构。另外,在研究方法的采用方面,我们倡导采用“流动式跟踪调查”等质的研究方法,这对适应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流动性和克服以往类似研究“他者眼光”的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料收集方法的运用方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问卷调查与文本分析,使得多数研究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特别是面对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抽象的农民工,容易忽视研究对象的立场和视野与经验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实际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并非一个有清晰边界的过程,而是生活世界里以事件经历为主线形成的绵延不断的行动流。○13就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实践而言,其生活经历和经验本身或许才是说明社会事实的最有力资料。所以,只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的流动、工作和生活开展深入细致考察,将以往抽象的农民工转化为依据实践的逻辑而行动的、具体的农民工,才能有望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进一步推动大众传媒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所谓质的研究方法○14,即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适应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具体研究可以参照“过程———事件”分析方法○15,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通过“流动式跟踪调查”,介入农民工的空间流动与城市适应过程,体验农民工真实的“城市生活”,走进农民工的内心世界,从而观察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两者关系的实践形态,并深入了解处于实践状态中的关系发展演变的整体状况。

其中“流动式跟踪调查”即对新生代农民工“离乡———进城———留城或返乡”的线

性或循环流动过程进行全程式的跟踪调查,了解并记录其每个空间变化与适应环节的生存策略、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身份认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文化活动、社会关系等指标的正向或负向的微妙变化直至明显变革,以及这些变化或变革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与探讨,我们有必要提出并强调媒介支持系统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而如何进一步重视并落实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利益表达权以及拥有平等的受众地位的和谐媒介生态环境建设,并设计出完善、科学且符合时代特色的城市适应媒介支持系统,对于当前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创新性。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10BXW024)的阶段性成果。

郑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注:

①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温家宝:《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具有条件农民工融入城市》,人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353543.html,/GB/11041031.html。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

⑤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

⑥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

⑦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南方人口》2007年第4期。

⑧丁未:《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⑨雷蔚真:《信息传播技术采纳在北京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

⑩陶建杰:《农民工人际传播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

○11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2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3符平、江立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刊)》,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内容提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17页) 在城市的农民工是非城镇户籍的外来者,是外业务工人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之三》。本文试论述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的在城市中,如何在职业转变、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调适,从而适应他们所处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一个从农民到市民转化。最后就如何排除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魏礼群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之(代序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1版,序言第1页) 本文讨论的农民工,是指有农民户籍身份,进城务工的人中,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 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的那部分人,包括农民出生的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不包括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工。这些人只是户籍在农村,不想、或许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标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移民城市。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调——城市性,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第二,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第三,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浅表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第四,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亲缘或地缘,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第五,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适应:法国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在一定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条件的过程。适应程度越高,生存和机会便会越大。就人类而言,适应的方式除本身的改变之外,还需要改造环境。为了生存,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竞争,也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竞争。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为了整体的生存,必需有相互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1版,415页)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农民工这个“我群”与城市居民这个“他群”之间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农民工”,其直接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制度。”(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0页)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就业、居住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的“不同户籍、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的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其原因是法律上对农民的歧视,导致城市系统从政府到市民,从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

Value Engineering 基坑底板以下0.5~1.0米以保证干作业施工。 2.4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众所周知,地下水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之外,在一般情况下,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到百 分之三十之间的无机物,主要包括钙、 铁、铝、硅等等。将地下水中所含有的部分有机物以及无机物进行充分的利用,采取烧结、 造粒、燃烧、干燥等方式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地下水得到有效的建材利用。 3结论本文中,作者首先从天津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影响、天津地区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天津地区地下水定性评价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地下水渗透性对天津地区水资源质量评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接着又从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土地利用、地下水处理 技术分析之能源利用、 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卫生填埋以及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这四个方面对天津地区地下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Puls,RW,Blowes,DW,Gillham,RW.Long -term performance monitoring for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at the U.S.Coast Guard Support Center,Elizabeth City,North Carolina.J Hazard Mater,1999,68(1):109~124. [2]王辉, 钱海涛.节理化岩体结构面分布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 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 [3]崔海炜,孙继朝,陈玺,荆继红,王金翠,张英,张媛静,张玉玺,黄冠星,刘景涛,向小平,温吉利.PRB 技术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可行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 [4]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A].2006年全国金属矿节约资源及高效选矿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 [5]苏彩燕.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处理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A].生态 学与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 [6]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 [7]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8]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0引言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务农经验,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感情日益淡薄。在社会归属取向上来看,他们知道自 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即使回乡也没有出路。 因此,更渴望融入城市。他们在创造着城市的繁华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城市梦想。受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社会保障的缺失等条件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游离于城市边缘。横亘在面前的是难以逾越的制度、文化和技能的城墙。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1.1在制度层面上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明显有别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不仅没有分享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极为尴尬。一是土地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 一大障碍。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农民工由于城市工作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和收入低的特点,只好依靠农村的土地保障,难以割舍与土地的关系。二是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属地管理和身份管理,其本质是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和户籍政策已趋于宽松,但现行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 种种不公平待遇,仍阻碍了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无法获得与城市 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事实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 体系,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障碍重重。 四就业制度。现行的就业制度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设置了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权利不平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找 到那些稳定性差、 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无保障、无晋升机会的边缘性职业和岗位。即使在同一家企业,农民工和正式工人相比,也是同工不同酬,处于不平等地位。 1.2在文化层面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同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文化冲突,成为阻碍农民工城市 融入的文化因素。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工作动机、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对上一代农民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少了把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更渴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身份认同感和成就感,消除与城市居民沟通理解的文 化障碍,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但他们进入城市后, 其原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与社会认同容易与城市中的价值观念、行为 准则发生冲突。农民工虽然与城市居民比邻而居, 但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且具有封闭性,其文化活动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 上网等,内容相对单调。其社区文化活动的范围仍旧封闭在一个传统的以血缘、地缘等乡土同质性为纽带的“圈子”中,远未融入城市社区。也无法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城市市民的认同感,更难—————————————————————— —作者简介:王新(1955-),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王媛媛(1978-),女,辽宁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 Discussions on Ways of Urbaniz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Farmers 王新Wang Xin ;王媛媛Wang Yuanyuan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阳110031)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henyang 110031,China )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新兴的工人阶层,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长期处于身份得不 到认同、权力得不到保障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甚至产生对抗甚至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 化的困境,探求其融入城市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have been a huge special colony in the society.They are working classes for the rising cities.However,they are not treated as the same as city residences.Neither their identities are not approved nor are their rights not protected in the long run.If things continue in this way,it may easily cause extreme behaviors for revenging the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 hidden trouble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Facing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to blend into cities and searching the practical ways for them to blend into cit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Key words:new generation farmers ;urbaniz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7-02 ·287·

新生代农民工之现状

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问题的调查感想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如果要问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劳动力,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的资源,然而伴随着近几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频频出现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日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给予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在乡村适应和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双重障碍和困境;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民工”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庞大数量的农民工兄弟奔波于城市谋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对精

返乡青年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返乡青年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号:11100378 张星星) 摘要: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近年来我县返乡青年农民工就业创的一些情况并作以分析原委并为他们今后发展或政府做决策起到相应帮助。显而易见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向中部地区推进,劳动力的需求剧增所以对于那些很多农民工无一技之长或是不想常年背井离乡,都想回到家乡发展事业,带动家乡发展,导致近年的返乡农民工不断增加,面对这么多农民工突然返乡的情况,他们的就业情况要得以解决,如果得以很妥善的解决,那带着一定收获的农民工发展家乡经济将是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作出很好的对策,帮助返乡农民工走向致富之路。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政府政策就业创业难建议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为了解安徽蒙城县农村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以及探讨他们就业发展方向及面临的问题困难等。对部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形式:向周边返乡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样本见后页) 调查时间:2013-02 调查地点:安徽蒙城县辛集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人:张星星 (二)本次被调查返乡青年农民工了解的总体情况 1.平均年龄16~28岁占40%,28~48岁占60%。 2.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20%,初中文化80%。 3.从事职业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都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业等 4.务工地点多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这次调查人多数为年底正常返乡,而且大部分对在家乡就业创业不是很看重。 农民工返乡增多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农民工返乡增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回家团圆,回家看看,谋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是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在过完年后,他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着手,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适应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王春光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他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王春光,2001)。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春光又将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群体(王春光,2003)。许传新(2007)在2006年的调查中,则将新生代定义为28岁以下的农民工。也有学者受文化研究中断代的提法“80后”的启发,认为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操作中量化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分界点特征明确,便于达成共识;可以和其他文化研究中的概念衔接;避免各个研究者在资料使用上因为标准不同而失去可比性(李伟东,2009)。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却没有对其具体的界定。本文比较认同的是李伟东的界定。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任远、邬民乐,2006)。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现状、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注,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城市融人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进人城市,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也随之转移。 较之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意愿有所增强。王春光(2001)指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如果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的话,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拉力的作用显然远远大于农村生活推力的作用。李涛(2009)通过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想永久地在工作的城市居住下去,有主动融人城市的要求,而在传统农民工身上的这种渴望就不是这么明显。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外出的动机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他们更想通过这种进城的机会来改变农民的身份,融人到城市环境中,成为一个城市人。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 告正式版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

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 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不仅充实 了农民工队伍,提高了农民工队伍的素质,而且为整个农民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 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于新世纪初加入 农民工大军的行列,他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 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差异 新老两代农民工的界定及涵义 “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定词汇,主要产生于上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是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 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推动城镇化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对于“农民工”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 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其外延一般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流动的 农民工——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乡务农。广义上说还包括在农村就地被企业或者其 他单位或者个人雇去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即非流动的农民工。国务院《中国农民 工调研报告》中的定义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 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广义的 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第一代农民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进入城市,加入建设城市大军的队伍。他们一般生于50、60年代,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一般从事于建筑行业等低技能行业。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于 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员。新生代农民工,又称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现了 随时代变迁的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2010年,中共中央在第七个指导“三农”工作 的一号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明确 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即第二代农民工。而近年来,随着“90后”一代的迅速成长,年轻的“90后”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的主 力大军,是推动农村发展、农村转型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庞大且充满生命力,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影响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的进程。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对策 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的后勤保障,就是要家乡安稳,孩子有书读,家人有房住,安心打工。二是农民工的工资保障,设置资金准入制度,要有资金充足的证明,否则不予开工;设置严格的惩罚制度,增加拖欠工资的风险成本。 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援助。 鼓励社会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等等。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的更多是不适应城市的焦虑心理,是城市过客心态,是心理隔膜感、疏离感。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二、加速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措施 消除城市对民工的认识误区和加强组织管理,是目前改善民工和城市关系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是政府和传媒应当关注的。 1.利用传媒,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与歧视。 现代社会中,传媒在塑造大众文化与大众心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传媒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仅仅把民工看作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而没有看到他们是有着多方面需求的社会群体,对民工的负面报道多,他们对城市所作的贡献宣传得少,并经常强化城市居民的优越与民工的所谓低素质,没有给民工群体一个公正的评价与定位。这无疑助长了某些城市居民对民工的歧视与偏见,也造就了一个缺乏公平观念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要消除这种歧视与偏见,首先,就要纠正传媒的立场,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民工心理隔膜的任务。传媒首先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对民工加以评说,对城市居民和民工要使用同一评价标准,不能把民工视为“二等公民”。其次,传媒要纠正流行的谬误。在社会上经常会流行看似有道理,实质上却是荒谬的观点。例如:很多人认为城市的失业率高是民工抢了城市人的岗位造成的。但实际上民工进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冲突很少,他们进入城市打工非但没有造成城市的就业困难,反而给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传媒在这方面应该多报道民工的正面作用,不要作出想当然的判断。再次,传媒在舆论宣传中,要特别强调,“一等公民”的意识是一种类似于种族歧视的心理,要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要让市民明确:目前城市居民与民工的差异并不是合理的,是制度原因造成的,民工的作用是城市居民不可替代的,在人格与人权上,城市居民与民工是平等的。最后,传媒要尊重民工的文化与心理需求。城市中,城市的文化与传媒关注的只是市民,民工是被遗忘的一群。在不被关怀的文化氛围中,政府和传媒有责任消除民工的孤独感。所以,应该鼓励传媒关注民工一族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减弱民工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 2.将民工纳入到其居住的社区中去,提供其与城市居民交流的机会,消除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误解与隔膜。 应该说,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都是善良的,他们对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是在不了解情况下想当然产生的。如果他们能够了解民工在城市中所作的贡献,了解民工的大多数是勤劳善良的,那么他们对民工的想当然的误解与歧视就会少得多。而且不断的交流、沟通也有助于消除民工的自卑感,加深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了解,较好完成重新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打破以往城市社区只属于市民的固有思维,把民工也视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积极吸纳他们参加城市的社区活动、为他们举办专门的社区活动,使他们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中,消除封闭的心理状态和对城市的隔膜。 3.成立正式的民工权益保护组织,使民工的权益保护合法化、制度化。 民工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在很大程度上与民工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有关。所以,政府应该帮助民工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并把民工中的代表纳入到政府组织体系中去,使民工得到合法主张、保护自己利益的渠道。把民工从原始的“血缘”、“地缘”组织转移到正式的社会组织中去。同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基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查 经济1103班张菁指导教师潘晔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发展状况的相关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关注焦点,但根据我的阅读及资料查找中,我发现社会很少具体的对某个单独的农民工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相关深入的调查,再且,对于本身也是90后的自己,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早已走入社会工作的同学,在平常的联系与交流中,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多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由此,我产生了对他们这个群体做一个严肃的问卷调查与深入了解的想法。以下是我在假期的调查中得出的相关结果,在呈现调查报告中,我将基于他们的基本信息来重点陈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我的建议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调查过程的相关处理: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信息、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以及维权方面。问卷总共分发了150份,实际回收67份,考虑到调查样本相对较小的局限而对调查分析有所影响的因素,本文在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达到一个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能提出相应有效地解决措施的目的。 摘要:90后进城务工青年作为现在的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群体将在农民工的队伍中处于不断壮大和上升的趋势,而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依旧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非资本运转的中国来说,90后务工青年的发展与生活风貌将对城市发展及三农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社会和政府都应对之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满足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需求,90后务工青年也应结合当下实际来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更好。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区域的信息 三门坡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它的土地广袤而肥沃,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4万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各种瓜菜130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已初步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另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镇人民带来了创新性的收入。且三门坡镇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中心。这也为“回乡型”农民工在家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产业保证。而对于由于学业不佳放弃求学的90后的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在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见些世面、学些本领﹑谋求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城中的生活来更好的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在城市中打工也是比较受青年们心仪的交际和求偶的方式。当然,不排除由于家庭困难而被迫过早的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的90后青年,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致使年轻的他们离开家乡,离开校园,走进城市打工,通过调查,我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和需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 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Abstract:Central Document No. 1 in 2010 first propos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ssu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ca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urgency. Cit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context, it is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ho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he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Key word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tatus analysi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