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一)什么是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对费斯汀格来说,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关于认知失调的定义,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调。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这种范例同样可应用于两种不一致的行为。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失调的程度是认知要素重要性的功能。对个体来说,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越高。例如,损失一角钱所引起的失调就无法与损失100元所引起失调相比。如果某人不喜欢吃菠菜,但又多少吃了一些,这会产生失调,但程度却不会太高,因为不喜欢吃菠菜和吃了些菠菜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都不占重要地位。

在决定失调的程度时,必须考虑认知结构中所有与失调有关的认知要素。前面我们谈到的失调只包含两个认知,实际上,每一种失调都牵涉到两个以上或更多的认知。除了两个主要的认知外,其他有关的认知也都对失调的程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主张和平和参战是两个矛盾的认知,会导致认知失调,但个体参加战争可能与保卫祖国的认知一致,因而可以减少失调程度,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失调。

"存在于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最大失调等值于对较少抵

抗元素变化的总体抵抗力量",如果失调程度超出这一最大极限,那么较少抵抗元素的变化就会发生困难,失调也就不能解决。通常,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失调并不能达到它的最大值。个体往往会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以减轻失调的强度。

(三)被迫顺从

在费斯汀格的著名实验中,费斯汀格发现在导致态度改变方面,较小的报酬比较大的报酬更有效果。由此,他得出结论说,用于引发个体的这种行为的压力越小,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压力越大,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小。"

20人:(1)控制组。(2)一美元报酬组。(3)二十美元报酬组。实验者告诉被试,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事实上是非常有趣的,并要求被试告诉下面的被试(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这项工作的确令人高兴和愉悦。上述过程完毕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以5—15之间的任一数值表示工作令人欢欣的程度。结果见下表。

条件平均估值

一美元报酬组二十美元报酬组控制组+0.35—0.05—0.45

的估价。这一现象用传统的强化理论是不能解释的。更少的报酬能导致更大的态度改变,而更多的报酬成了坚持原有态度的理由,因而不会导致失调的体验,更无法导致观点或态度的改变。

费斯汀格的这一实验曾引起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重新设计实验以验证费斯汀格的发现,有的却没有发现支持费斯汀格结论的用力证据。1965年,罗森伯格(Rosenberg)曾设计过一项实验,实验结论与费斯汀格的结论恰好相反,态度的改变与报酬的多少成正比,即报酬越多,态度改变的倾向越大。

洞察力:人际敏感与群际敏感

洞察力:人际敏感与群际敏感【针对痛点】 1、不知道如何理会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 2、不知道如何理解组织:包括潜规则、惯例、权力分配与运作 3、不知道如何预测人、事的发展趋势 【培训后感受与关键收获】 ?感受:理解是享受 ?知道:如何人、组织都有行为惯性 ?掌握:分析、理会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方法 ?掌握:理解组织的方法 ?掌握:根据理解预测人、事的发展趋势的方法 ?企业各层级管理者 ?专业HR从业人员 2天×6小时/天=12小时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实操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 ?公司大门口的标牌 ?鱼池旁的标语 ?缄口的学员 ?开会的潜规则 ?车祸后请假的员工 ?求职业务经理的老板 ?才入职的副总 ?醉酒后的倾诉 ?42-6的裁员面临全体罢工的处置 ?海棠花会后的增员 分享与分析 ?您有观察的习惯吗 ?您依据什么分析一个人 ?什么时候是人最真实的时候 ?人为什么要伪装、掩饰 ?我们如何理解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您根据什么分析一个组织 ?组织的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组织的惯例是如何形成的 ?组织的授权是如何形成的 1、行为惯性 ?行为的产生与持续 ◆行为背后的动机 ●情绪背后的动机 ●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后的动机●组织与企业背后的动机 ◆行为的类型及产生原因:意识型●无意识行为 ●潜意识行为 ●有意识行为 ?自主性行为 ?被动性行为 ◆行为的类型及产生原因:知行型●知行合一型 ●知行二元型 ◆行为的类型及产生原因:社会型●独自型 ●群组型 ●社会型

◆心智模式 ◆行为模式的养成 ◆行为的持续一贯性 ◆行为的中止 ◆行为的拐点 ?行为惯性产生的原因 ◆个人的行为惯性 ◆组织的行为惯性 ?为什么会保持行为惯性2、人际敏感与群际敏感概述?什么是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如何获得的 ?什么是群际敏感 ?群际敏感是如何获得的 ?人的洞察要素 ◆价值观 ●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格雷福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群际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态度

认知失调对管理者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813235.html, 认知失调对管理者的启示 作者:宋紫薇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31-01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取向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认为,认知之间的不一致关系指的是认知不平衡、不对称、不和谐以及不协调状态。这种不一致的认知关系产生了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引发了要获得一致的、愉快的行为。所有这些理论代表了一种总的认知取向,即它们都是把态度、期望、知识、信念等作为基本因素来解释行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第一种: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第二种: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第三种: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第四种: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经常被应用于管理文献中,以解释和预测管理决策中产生态度和行为变化时的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认知指的是有关一个人自己或所处的环境的任何知识、观念、信念或情感。费斯汀格把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无关、失调和协调。如果两个元素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对另外一个认知元素就没有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Relation of irrelevance);如果认知之间以某种方 式相联系以至一个元素对另外一个元素意味着什么,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有关的关系,这种关系或者是协调,或者是失调。协调是指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失调是指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反面。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倾向。然而认知失调理论和其他一致性理论有两个重要区别:(1 >它侧重于一般的认知行为(Cognitive behavior),所以,它主要不是一个有关社会行为的理论;C2与其他的一致性理论相比,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一

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 米德 ?B) 库利 ?C) 弗洛伊德 ?D) 埃里克森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分)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 互动性 ?B) 间接性 ?C) 整体性 ?D) 矛盾性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2分)

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 ?B) 社会规范理论 ?C) 进化理论 ?D) 社会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 A??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 相互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强化原则 ?D) 交换性原则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5(2分)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 速度测验 ?B) 智力测验 ?C) 能力测验 ?D) 典型反应测验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6(2分)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A)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7(2分) 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冯特 ?B) 勒温 ?C) 墨菲 ?D) 海德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8(2分) 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 马太效应 ?B) 鲶鱼效应 ?C) 旁观者效应 ?D) 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9(2分) 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认知失调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理由不充分效应与认知失调理论 班级:13应用心理学姓名:张雨佳学号:2013326601011 其他组员:周相群、杨林竺、王嫕、杜诗音 1目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丁格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提出假设: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此时,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适和压力,其程度取决于这种不协调对你生活的重要性。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你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那么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认知协调的心理反应。 本实验通过让实验组参加一个困难任务的实验(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并对接下去的假被试谎称这是一个容易的游戏,而撒谎这个行为的报酬(一支圆珠笔)是不充分的,以此来验证不充分理由效应以及认知失调理论。 2方法: 2.1材料 图1任务样本 任务样本如上图所示,以及白纸60张,两支黑笔,圆珠笔60支,实验结束问题反馈表(详见附件)。 2.2被试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生60名,29男31女,男生年龄20.9±2.0,女生年龄19.0±1.3,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3实验设计 自变量:实验组撒谎且因此得到报酬一支圆珠笔,控制组不撒谎也没有报酬。控制变量:实验环境控制在教室 因变量:对实验任务难易程度的认知;对同类实验参加的意愿。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2.4实验流程 1.展示指导语“欢迎参加本实验!在实验中,请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图形形状如下所示。要求两手同时画且不能间断,如果画得一模一样,可以获取一定现金报酬。”并同时展示任务样本如图1所示。在被试明确实验任务后即开始实验。 2.被试完成任务并告知他任务失败。 3.在完成步骤2后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他们没有得到报酬,也不需要说谎。另一组为实验组,他们需要帮助研究者对等待实验的假被试谎 4. 愿意参加类似实验)。 3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表1被试任务困难程度与参加同类实验评分(mean±sd) 组别任务困难程度 (-5到+5) 参加同类实验 (-5到+5) N 控制组(不撒谎) 2.70±1.725 0.57±2.956 30(男15人,女15人)实验组(撒谎) 1.13±2.515 1.90±2.578 30(男14人,女16人) 由表1得,在任务困难程度评定上,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认为任务是困难的,但是实验组相比控制组评分低,也就是可能实验组会相对来说觉得任务较容易。在参加同类实验评定上,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想参加同类实验的,但是实验组相比控制组评分略高,也就是实验组可能对参加同类实验有更强烈的意愿。后续将对此做进一步深入的独立样本t检验。 3.2独立样本t检验 (1)任务困难程度 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方差不齐,故用矫正公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任务困难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 t df p -2.813 51.339 .007 结果显示t0.5/2(51.339)=-2.813,p<.01,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对困难程度地评分显著低于控制组,即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认为任务更加简单。 (2)参加同类实验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齐性,故直接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管理心理学案例

管理心理学案例 一、知觉与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二、个性与心理测验---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谓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点,以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他将其定义为失调感。例如,一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章后,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因为“我平日吸许多烟”与“研究证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失调感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两个认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两个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给人带来不愉快心理体验的失调感可成为动机作用于人,使人努力减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种:①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②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③收集新的认知因素重新调整原来的认知系统;④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费斯廷格提出,人在减弱或消除失调感的过程中,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 编辑本段 相关的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让被试做 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

组织行为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有效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 社交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工作沟通在有效的管理者工作时间中占的比例最高好。 2、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沟通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 概念、通信和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按照罗伯特卡茨的观点,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3、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的技能 D. 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正确答案:C 解析:技术技能指应用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社会心理学对组织行为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什么层次的研究?

A.群体 B.个体 C.组织 D.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心理学是个性行为的理论基础,群体行为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 5、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可能是下列哪方面技能的缺乏 A. 信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技术技能 正确答案:C 解析:人际技能指在群体中与人相处、理解他人、激励他人的能力,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反映的是人际技能的欠缺。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称为 _________。 A.角色冲突 B.角色期待 C.角色扮演 D.角色知觉 正确答案:B 解析:别人认为你在一定情境中应该怎么做,是他人对你的一种期望与要求,因此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知觉是自己认为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应该怎做么做的一种看法;角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名词解释:是由菲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简介: 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 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人类梦境共十二种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公布了一项有关人类梦境的研究成果:尽管全球有60多亿人,但大家做的梦只有12种。 经过多年研究,加菲尔德博士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无论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是12对梦。因为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令人陶醉的美梦。 1.追击邻居或电影明星并与之拥抱(美梦);被野兽或怪物等可怕的东西追击

党校《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解释印象管理及其主要表现。 答: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努力操纵或控制他人对自己形象或印象的过程。是采取系统措施创设和维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印象,特别是防范归因偏差。 印象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印象动机,指个体实际上操纵他人产生印象的程度;第二方面是印象建构,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意象和怎样做。 2、简答心理测评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 答:心理测评的方法主要有6种:1、纸笔测验。简称笔试,即要求被试者根据项目的内容,把答案写在试卷上,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2、量表法。3、投射法。4、仪器测量法。5、工作样本法。6、评价中心法。 心理测量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的认知能力、个性和兴趣的测量。 3、组织中与工作满意感有关的变量包括哪些? 答:组织中与工作满意感有关的变量包括:动机、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缺勤、离职、压力和工作绩效。 4、需求理论的内容和实践意义有哪些?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实践中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是基本的要求;2、从行为管理上来说,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当归属需要成为主要激励源泉时,一些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往来机会的工作就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4、当自尊需要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要时,一方面要注意员工的培训,保证其能胜任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足感和工作绩效;5、注重民主管理,同时,注意在工作中为员工留有发挥主导性的余地。 5、常见的激励员工的方法有那几种? 常见的激励员工的方法有:知识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 6、在设置目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设置目标时应注意:建立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确立每个目标的优先权;找出与目标有关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工作;确立完成较小工作的日期;定期对目标进行评估。 7、什么是目标群体? 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人群集合体,即为群体。这三个条件为:1、各成员相互依存,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2、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3、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8、影响沟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组织结构的影响;空间距离;沟通媒介的选择;社会角色的影响;信息过量和过滤;语言和情绪上的障碍等。 9、在发展团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发展团队时要注意: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个成员的付出得到鉴定;使工作任务更重要、更有趣;对那些为团队做出贡献的人给与奖励。 10、豪斯的理论观点可以归并为哪几种领导类型和风格? 豪斯的理论观点可以归并为4种领导类型和风格包括:1、指令型领导。2、支持型领导。3、参与型领导。4、成就型领导。 11、弗鲁姆和耶顿提出的选择领导作风的原则包括哪些? 答:弗鲁姆和耶顿提出的选择领导作风的原则包括:信息的原则;目标合适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接受原则;冲突原则;合理原则;接受最优原则。 12、简要说明组织的概念。 答:现代的观点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的开放性;2、组织的复杂性;3、组织是完整的结构系统。 13、影响组织环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组织环境的因素主要有:1、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性;2、技术创新;3政府法令和宏观政

认知失调理论

(一)什么是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对费斯汀格来说,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关于认知失调的定义,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调。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这种范例同样可应用于两种不一致的行为。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失调的程度是认知要素重要性的功能。对个体来说,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越高。例如,损失一角钱所引起的失调就无法与损失100元所引起失调相比。如果某人不喜欢吃菠菜,但又多少吃了一些,这会产生失调,但程度却不会太高,因为不喜欢吃菠菜和吃了些菠菜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都不占重要地位。 在决定失调的程度时,必须考虑认知结构中所有与失调有关的认知要素。前面我们谈到的失调只包含两个认知,实际上,每一种失调都牵涉到两个以上或更多的认知。除了两个主要的认知外,其他有关的认知也都对失调的程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主张和平和参战是两个矛盾的认知,会导致认知失调,但个体参加战争可能与保卫祖国的认知一致,因而可以减少失调程度,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失调。 "存在于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最大失调等值于对较少抵

认知失调

概述 [编辑本段]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 [编辑本段]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心理学专业综合347真题

2013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347(专业硕士) 一、简单题(20*7) 1,简述乔姆斯基对人类语言获得的看法。 2,请简述视崖实验,并说明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3,什么是评测的晕轮效应,请举例说明。 4,请解释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工作中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 5,简述维基斯特和麦独弧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6,哪位心理学家第一个描述外向和内向的心理特征,他是在什么理论框架内提出内外向分类的。 7,简述组织承诺的概念与主要维度 二、论述题(40*2) 1,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偏差有哪些,请分别进行解释。 2,论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并针对下面的偷药的例子,依据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三个阶段进行相应的解释。 A母亲得了重病,治病的药很贵A没有凑够钱,于是A找到药的制造者希望他可以便宜卖给自己或者以后还给他,但是制造者坚决反对,A感到很绝望,决定闯进制造者的实验室给母亲偷药,他应该这样做吗? 三、实验设计题(40*2) 1,某研究者进行一项认知行为对焦虑心理的治疗的疗效研究,要求采用双盲程序和控制安慰剂效应,他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2,员工进入组织需要适应过程,让员工更好更快地适应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双赢。请依据现场干预研究的实施规则,设计一个可行的现场干预研究的实施方案 2014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347(专业硕士) 一、简答题(20*5) 1,请简述心理测验中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2,什么叫从众,其机理是什么? 3,请举例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4,请简述组织管理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人性假设的理论。 5,什么叫霍桑效应?心理学家如何解释这个效应? 二、论述题 40*3 1,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是怎样产生的?你如何看待自我效能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强的员工,通常会表现出高的绩效,但也因此而具有更多的外部就业与发展机会,故离职倾向也较高,如何利用所学的管理心理学知识来处理这样的困境? 3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至少说出5位)?请对这些代表人物所持有的理论观点加以必要阐述。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题

《消费者行为学》 第1章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是什么【P5】 2.什么是人口统计特征给出属于人口统计特征的三个例子【P4】. 3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有什么区别 4市场细分的定义是什么【p4】 5.什么是角色理论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行为的【P5】 6.“交易”在这一章里是什么含义P4 7.商人为什么有必要了解他们产品的频繁使用者P7 8.数据库营销的含义是什么举出使用这一技术的例子P9-P10 9.流行文化是什么这个概念与营销和消费者行为有何关系P13 10.这一章中提到“人们常常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请解释这句话并举例。 11.描述消费者与一个产品之间的两类关系。 12.“全球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P11 13.C2C与C2B电子商务之间有什么区别P12

14.为什么信息经济学观点认为广告很重要 15.定义社会营销并举出这种方法的实例.P18 16.定义消费者成瘾并举出两个例子.P19 17请举出被消费者的例子.P20 18耗损??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个问题P20 19定义“反消费??并举出两个例子.P21 20.实证主义范式和解释主义范式在消费者研究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23-24 第2章 1.举例说明享乐型消费者的定义.p41 2.包装的大小对我们吃东西的多少有影响吗举例说明。有---膨化食品 3.触觉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P46 4辨别并描述知觉的三个阶段。P40 5 绝对限与差别限有什么区别49

6 潜意识知觉有作用吗为什么说有作用为什么说没有作用 P39P51 7 “消费者实践一种…心理经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P52 8 描述两个导致刺激适应的因素的例子。P51 9 定义“图示”并举例说明这个概念与营销的关系。54例 10列出三个广告中的符号学元素并举例说明这三个元素。p55-56 11 超真实的概念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书中例子除外。P56 12什么是定位战略营销者可以用来为产品定位的方法有哪些 P97P98 第3章 1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有何区别P72 2举例说明营销中的“晕轮效应”。 3营销者如何运用重复来提高消费者了解更多品牌的可能性 4为什么在产品广告中用流行歌曲作背景音乐不一定是好主意 5经典条件与非经典条件有何不同P24

认知失调理论案例

认知失调理论及案例 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他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简单来说,认知失调指逻辑上的不一致和态度行为上的不一致,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 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认知失调的案例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我依然吸了,那样我的认知就会出现失调的现象。或者说,一高中生喜欢上网,由于学业原因,他母亲禁止他上网,但他有了网瘾,忍不住依然那么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冲突。 当我们在商场里购物,看到一物品想要购买时,其价格却让人止步,可是自己内心爱极了,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在逻辑上产生了混乱。我们怎么解决呢,有几种方法,一:不管他,二:想办法买下,三:考虑好结果等。 感情有时也如此,当一对情侣相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带给父母看,但是父母却不同意,怎么办?坚持爱情,还是听爸妈的话?这也是一矛盾,纠结。他们该何去何从? 认知失调理论在生活中应用颇多,解决的办法也因人而异。有矛盾是正常的。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这种紧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简介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示例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用处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编辑本段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容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心的不愉快和紧。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海德的平衡理论缺点 海德平衡理论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

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内容结构:个体行为基础40%,群体行为30%,组织系统30% 一、课程目的和考试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增强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行为现象的直接感受和经验;学会从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更好完成硕士论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主要考试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部分。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个性理论、价值观与态度、激励理论;群体行为主要包括团队管理、沟通管理、冲突与谈判、领导理论;组织层面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组织学习。 课程主要知识点如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学科基础;影响组织行为的个体因素及其工作原理;个性心理特征;归因理论;认知的成分;个体传记特点的组织行为学结论;气质的类型和特征;性格的分类;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学习理论;强化理论;感知过程;知觉的过程;个体的知觉偏见;个体能力差异;价值观及其分类;态度及其来源和类型;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奥尔波特价值观分类;罗克奇价值观调查;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罗宾斯价值观阶段分类;格雷夫斯七类型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态度的形成理论;态度改变理论;态度的功能;学习理论; 态度的成分;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雷格的X理论和Y理论;赫茨博格的激励-保健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