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及其形态的对比区分;(3)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形态的对比区分

【学习重难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前自主学习案

一、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 ______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在现实活动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唯物主义及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三)唯心主义及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观唯心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

......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及其关系

1、哲学上的两个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基本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如图所示:

学案编号40 使用人:班级:编制人:李振博领导签字:耿居新

装订线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内探究案第一课时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

1、易错点辨析:(1)哲学基本观点就是哲学基本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时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4)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因此凡是唯物主义观点都是科学的,我们都应提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我们都应彻底否定。()

(5)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就是唯物主义。()

(6)追求物质满足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满足就是唯心主义。()

(7)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一切唯心主义都是非可知论。()

2、思考并把以下观点分类:

(1)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2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3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甚灭

○4王夫之:气着,理之依也○5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

○6泰斯乐:水是万物的始基○7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8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9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10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1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13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14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5王守仁:心外无物

○16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17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18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19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唯一的对象

○20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21柏拉图:理念论○22黑格尔:绝对精神

○23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4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典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分别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典例2: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发生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

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这说明()

A.存在决定思维

B.思维与存在不可分离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典例3:从下面漫画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典例4: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两种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存在不足之处D.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典例5: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认为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认为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上述观点()

①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③

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典例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④缺少辩证法思想,具有机械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当堂反馈】:

1、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因为()

A.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不能同一的问题 B.是区分真伪哲学的唯一标准

C.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D.正确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绘制完毕。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思维和存在是相互决定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可以脱离存在而存在

4、下列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的是:()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心外无物”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理生万物”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源”与“原子是宇宙之源”

5.关于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坚持意识是本原的根本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具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④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问题

学案编号40 使用人:班级:编制人:李振博领导签字:耿居新

装订线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内探究案第二课时

探究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易错注意:(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

(2)唯心主义,就其总体上和根本上来说都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那就是看到和肯定了人的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和对物质的反作用。其错误在于把这种能动性和反作用过分夸大了。

(3)从哲学基本派别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典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典例2:“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典例3:“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上述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

①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②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

的主观精神③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④认为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孤立存在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典例4: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与之蕴含相同哲理的观点是()A.我思故我在B.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C.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典例5:下列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一定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②凡唯物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③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地方,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典例6: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典例7: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中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

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典例8: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当堂反馈

1、“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气者,理之依也”“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心外无物”“动恒动,静恒静”这些观点依次是()

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形而上学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首诗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心远地自偏”的说法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作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也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

发展A.①② B. ②③ C.①④D.①③

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①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⑤上帝创造世界

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10、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6分)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 所教班级 执教者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彭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彭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段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段霞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陈婷婷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陈婷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忽丽霞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忽丽霞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张琳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张琳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李永朝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永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三、【知识梳理】 1.哲学怎么产生的? 2.哲学的本义? 3.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 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 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第一课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导学案-【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课第一框国家是什么导学案 【课标内容】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国体是形式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 1了解国家的性质及国家类型 2.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说明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难点:国家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区别 【知识梳理】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是一种是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的产物与表现 (2)国家的性质: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2.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体与政体 1含义: (1)国体,即,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体,即国家政权的,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2.)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国体。(反作用) 3.影响政体的因素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上的不断变化。 (2)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惯、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4.现代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 (1)代议制的含义: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的制度。 (2)决定因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 地所有国家事务。 (3)意义:代议制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 二、民主与专政 1.国家职能 国家的根本职能是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职能。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辨证统一的)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是服务于的。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适用范围不同:民主只适用于,专政只适用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二】笔记 前言 1、政治的含义: (1)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看:政治就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2)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角度看: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3)从政治与政权的关系角度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剥削被剥削 2、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奴隶 封建社会:地主←→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产阶级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人民民主专政 1、国家的基本知识: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属性根本属性:阶级性 主权属性(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社会属性 (3)国家性质(国体) ①含义: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

个阶级手中,哪一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一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②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2)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为: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为:①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 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人权事业取得进展。 4、我国的专政 (1)对象: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2)原因:在现阶段国内仍有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安定的敌人存在。(3)意义: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即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统治。

辽宁省示范校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导学案:10.2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版(最新

温馨提示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不是起决定作用。议题:发挥创新作用,跨入“高铁时代” 学习目标: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导学案 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实现的。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请思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作生产是在精神领域搞创造, 1.识记创新在民族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2.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学习重点: 识记创新在民族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预习任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实现的。 试判断:创新就是科技创新。( ) 提示错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2.具体表现 (1)更新了人们的,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2)提高了的素质。 (3)开辟了更广阔的。 (4)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地位 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作用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创新、创新、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人的实践方式决定人类的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也最需要创新精神。这体现了创新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课堂活动】 探究点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规划按“八横八纵”铺网构架,打造东西南北互通的高速铁路网,完工 后的每条八横八纵高铁网将覆盖广袤的国土面积。预计到 2020 年,中国 200 千米及以上时速 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 2.5 万千米,届时真正的高铁时代将来临。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一场商业格局的变革也随之而来,各地以全新的面貌灵活机动地应对高速发展的“高铁时代”。 (1)请运用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高铁时代”。 (2)你知道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规划的“八横八纵”吗? 答案(1)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抓住高铁发展带来的机遇,增强创新意识, 推陈出新,引进高新人才,运用新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依据“高铁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部分和环节。③创新推动人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运用高铁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2)①八横是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 广昆通道。 ②八纵是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1)科学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不接受任何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也不承认有绝对完成了的科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3.1 《伟大的改革开放》导学案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学案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题:伟大的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1.改革开放的进程。 2.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改革开放的意义。 【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改革开放是党的重大决策。 2.科学精神:改革开放的意义。 3.公共参与: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改革开放40 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检、导】 (一)新知探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本P31-P35,独立完成相关的填空或问题)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序幕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课本P31) 1、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1】的重大决策。 3、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2】,开启了【3】和【4】新时期。 (二)突破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率先取得突破,【6】得以推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9】进行部署。 3、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10】,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11】进行了部署。 (五)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1、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12】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13】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想一想】: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提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1.意义:(课本P34) (1)改变了面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迎来了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14】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15】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16】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课本P34 探究与分享) (1)表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等。 主义的【17】,是决定当代【18】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19】的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20】,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含义? (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6、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 (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 (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 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 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 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 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等 列举:我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事例?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篇三:文化华为和思维变革 探究三:华为的文化创新说明了什么?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核心素养 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属性。 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真理,正确对待错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房子的定位,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房子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背离了这个常识,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由此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化、经济泡沫化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认识上的变化。 【易错易混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2.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4.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5.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6.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意味着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检测提升】 1.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信真理不会在网络热议中走失。因为( )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唯一的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分析:(1)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2)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 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知识准备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素质和________________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最全)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向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产生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的任务 哲学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智慧或智慧之学即追求智慧之学。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二者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二者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本质);个性、特殊性 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抽象的、共性、普遍性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德国康德;英国休谟)。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静止、片面、孤立)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指挥,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 导学案

政治必修四学案1 1.1追求智慧的学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的关系。2.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是“”。 3.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_____________。 4.哲学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___________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一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____________。 6.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________、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知识点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_________的总的看法和,就是世界观。 2.哲学就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问。 3.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____________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4.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的问题。 5.哲学是世界观,也是。 6.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 7.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

_______。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点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的概括和总结 2.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体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知识;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知识。 3.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的规律。 4.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和方法论的指导。 【必背要点】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则把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联系: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 ③两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联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统一的。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

9.4 全民守法-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三导学案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9.4 全民守法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 2、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 教学难点: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导入 【课前预习】 1、全民守法的内涵是什么? 2、全民守法的原因是什么? 3、全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 4、如何推进全员守法(措施)? 【合作探究】

到超市购物微信扫码结算后发现活动商品仍然是原价,没有优惠2元,协商无果后,张先生诉至北京通州法院,要求商家赔偿500元。2019年9月3日,通州法院通报审结此案,法院认为商家构成价格欺诈,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据介绍,2018年12月12日,张先生到超市购物,发现店内啤酒有优惠促销活动:买立减2元。但张先生付完款还未走出超市大门时,通过小票上啤酒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享受优惠价。 试对本案各方行为作出评价。 【当堂检测】 1.面对某市政府启动的“植树增绿行动”,市民潘某决定“收声做事”,一是实地调研了解种树决策的合理性及其缺陷,二是给政府有关部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表达态度。潘某的“做事”启示我们( ) A.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C.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 D.要参与民主管理,不因人微言轻而放弃监督权 2.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方便快捷地参与政治生活。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 A.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 C.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所谓“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晒客族”的一个口号是“没有不能晒的,只有不想晒的”。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网络是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 B.是正确的,因为公民不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 C.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D.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自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4. 中国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有的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有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有的冒用他人身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这些乱象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已成为社会公害。针对这一现象,作为网民应该( ) A.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网络秩序 B.行使公民权利,充分表达意愿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中政治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81国家财政

导学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国家财政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五第二节第 1次课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 、识记财政的作用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423904.html,]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 、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1、财政收入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5 分钟) 1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 、识记财政的作用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源:学.科.网Z.X.X.K] 二、达成目标(35分钟)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及实质 (1)财政是国家的 (2)实质:财政是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其实质是。 2、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来源:学科网] 【点拨】正确认识财政:从财政的内容看,它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从财政的实现途径看,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从财政的实质看,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3、财政的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1)国家财政是 (2)国家财政具有 (3)国家财政具有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就是财政收入。 (2)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来源:学§科§网Z§X§X§K]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和 2、财政支出 (1)含义:就是财政支出[来源:学科网ZXXK] (2)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①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财政盈余是指 财政赤字是指 ③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

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的基本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误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有些事物现在不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 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例如黑格尔,他主张绝对观念”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是第二性的,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是认为,尽管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但思维是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维内容的内容了。就是说,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是主张可知论的。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哲学认为要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他们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K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 和_______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二悬一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府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一和____________ 的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