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试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试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试题

2011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1.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离散变量一般表现为只能取( )。

A.整数

B.小数

C.正数

D.负数

2.报告单位的职能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供( )。

A.设计资料

B.调查资料

C.分析资料

D.研究资料

3.调查对象是指( )。

A.调查目的

B.调查任务

C.调查总体

D.调查单位

4.对次级资料的搜集称为( )。

A.书面调查

B.文件调查

C.文案调查

D.卷宗调查

5.平行分组体系是针对同一总体分别进行的独立简单分组,其分组标志数为( )。

A.一个及以上

B.两个及以上

C.三个及以上

D.不限个数

6.组距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

A.组距=上限-下限

B. 组距=下限-上限

C.组距=(上限-下限)∕2

D.组距=(上限+下限)∕2

7.习惯上变量是指( )。

A.总体单位变异

B.总体变异

C.数量标志变异

D.数量变异指标

8.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 )。

A.总体数

B.单位数

C.指标数

D.标志数

9.平均指标属于(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10.目前我国编制CPI时包括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共计有( )。

A.五大类

B.六大类

C.八大类

D.十大类

11.在时间数列中,总速度是(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

12.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13.……

14.登记误差不会出现在( )。

A.计算环节

B.抽样环节

C.记录环节

D.汇总环节

15.……

16.我国现行农业普查每10年调查一次( )。

A.在逢0的年份实施

B.在逢2的年份实施

C.在逢4的年份实施

D.在逢6的年份实施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分类标准化特点的是( )。

A.系统性

B.前瞻性

C.统一性

D.通用性

18.12位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第7~9位代码代表的区划是( )。

A.地区(市、州、盟)

B.县(区、市、旗)

C.乡(镇、街道办事处)

D.居委会、村委会

19.……

20.下列关于增加值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也称追加价值,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B.所有国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

C.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

D.各行业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21.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一般采用( )。

A.要素收入法

B.产品法

C.成本法

D.工厂法

22.……

23.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

A.商誉

B.银行存款

C.机器设备

D.土地使用权

24.财务费用包括( )。

A.税金

B.办公费

C.汇兑净损失

D.劳动保护费

25.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为( )。

A.频数

B.频次

C.频度

D.频率

26.……

27.以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几次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28

B.27

C.26

D.25

28.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

A.单产业法人单位

B.多产业法人单位

C.单产业基本单位

D.多产业基本单位

29.……

30.……

1.总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 )( )( )( )。

A.同质性

B.差异性

C.大量性

D.随机性

E.确定性

2.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 )( )( )( )。

A.设计

B.调查

C.整理

D.分析

E.报告

3.统计表一般有以下部分构成( )( )()( )( )。

A.总标题

B.横栏标题

C.纵栏标题

D.指标数值E标志数值

4.实物单位包括依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系列计量单位,包括( )( )()( )( )。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简单单位

E.标准折算单位

5.除简单随机抽样外,概率抽样还包括( )( )( )()( )。

A.系统抽样

B.偶遇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抽样

6.……

7.同一总体内的相对指标为( )( )( )( )(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计划执行程度相对指标

C.结构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E.强度相对指标

8.收入法增加值的构成包括( )( )( )( )( )。

A.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B.固定资产折旧

C.劳动者报酬

D.生产税净额

E.营业盈余

9.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的内容包括( )( )( )( )( )。

A.收入

B.资产

C.负债

D.成本及费用

E.所有者权益

10.法人单位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 )( )()( )。

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B.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D.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E.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1.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

2.……

3.普查的缺陷是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4.……

5.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

6.……

7.……

8.……

9.标准差越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越大。( )

10.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在于将不能直接加总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

11.……

12.……

13.……

14.……

15.……

16.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和行业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

17.……

18.……

19.……

20.……

1.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组各有5个生产工人,每人每日生产量的资料如下表: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若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 )(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简单调和平均数

⑵.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 )( )( )( )。

A.甲σ=50件乙σ=50件

B.甲σ=35.2件乙σ=1.4件

C.甲σ=32件乙σ=1.2件

D.甲σ=1.4件乙σ=35.2件

⑶.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 )( )( )。

A.甲ν=64.0% 乙ν=2.4%

B.甲ν=64.0% 乙ν=2.8%

C.甲ν=70.4% 乙ν=2.8%

D.甲ν=70.4% 乙ν=2.4%

⑷.对比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的代表性,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 )( )( )。

A.甲组代表性大

B.乙组代表性大

C.代表性相同

D.无法判断

甲组平均每人日产量(x)=∑x∕n =

乙组平均每人日产量(x)=∑x∕n =

甲σ=√∑(x-x)2∕n=乙σ=√∑(x-x)2∕n=

甲ν=甲σ∕甲x=乙ν=乙σ∕乙x=

2.已知某期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各月工业总产值与月初工人数资料如下表:

注:12月末工人数为230人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 )( )。

A.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期数列

B.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点数列

C.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期数列

D.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点数列

⑵.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工人数为( )( )( )( )。

A.221.25人

B.219.16人

C.220.71人

D.223.33人

⑶.计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的方法称为( )( )( )( )。

A.加权序时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简单序时平均法

⑷.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 )( )( )。

A.2732.25元∕人

B. 2713.06元∕人

C.2706.40元∕人

D. 2681.63元∕人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平均月工业总产出∕平均月工人数=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业总产出=∑a∕n=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a1∕2)+a2+a3+……(a n∕2)]∕(n-1)=

3.……

4.……

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1.统计调查误差的两个主要控制途径,除控制代表性误差外,还需控制( )。

A.登记误差

B.计算误差

C.汇总误差

D.分析误差

2.在概率抽样调查中,为了控制代表性误差,应严格遵守( )。

A.总体原则

B.全面原则

C.随机原则

D.编码原则

3.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 )。

A.机构台账

B.个体台账

C.现况台账

D.历史台账

4.原始记录不仅是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基础,而且也是( )。

A.业务核算的依据

B.效益核算的依据

C.成本核算的依据

D.利润核算的依据

5.为统一规范统计单位,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要求对统计单位进行统计须遵循( )。

A.在地原则

B.属地原则

C.隶属原则

D.管理原则

6.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 )。

A.等向抽样

B.等距抽样

C.定期抽样

D.定点抽样

7.简单随机抽样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被抽中的( )。

A.概率相等

B.比率相等

C.频率相等

D.概率不相等

8.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全面调查

9.居民的平均身高属于( )。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品质标志

10.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

A.存货

B.应收账款

C.应付账款

D.预付账款

12.对于国家为总体的情形,国内生产总值属于(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13.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 )

A.要素法原则

B.工厂法原则

C.成本法原则

D.产品法原则

14.进行统计分组时,一般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 )。

A.封闭性原则

B.收敛性原则

C.互斥性原则

D.包容性原则

15.开口组末组的组中值等于( )

A.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B.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C.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D.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16.正态分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统计分布,但有些现象不符合正态分布。下列现象中最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是( )。

A.人的身高

B.人的体重

C.居民收入

D.学生考试成绩

17.相邻两组组限重叠时,一般规定( )。

A.组上限不在内

B.组上限、下限均在内

C.组下限不在内

D.组上限、下限均不在内

18.在时间数列a1,a2,…,a n中,第i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

A.a i+1∕a1

B.a i∕a1

C.a i∕a i-1

D.a i-1∕a1

19.在时间数列a1,a2,…,a n中,第i期的逐期增长量为( )

A.a i-a1

B.a i+1-a1

C.a i-a i-1

D.a i-1-a1

20.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21.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除平均数外还有( )。

A.绝对数

B.中位数

C.众数

D.相对数

22.假设某市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人口数为20万,零售商业机构数为500个,则该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为( )

A.5个/平方公里

B.0.4个/千人

C.2个/平方公里

D.5个/千人

23.统计报告适用性的前提和条件是( )。

A.客观

B.全面

C.时效

D.真实

24.每篇统计报告都应该有明确、新颖、独特的观点,统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常常集中体现于( )。

A.标题

B.开头

C.正文

D.结尾

25.根据现行普查项目安排,2013年我国将进行( )。

A.人口普查

B.农业普查

C.经济普查

D.工业普查

26.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的统计报表填报单位须是( )

A.经营活动单位

B.法人单位

C.产业活动单位

D.行业单位

2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 )。

A.消费能力

B.经济水平

C.通货膨胀程度

D.收支差额

28.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本体代码和校验代码组成,其中本体代码有八位,校验代码有( )。

A. 一位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29.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其中第10~12位代码所对应的区划是( )

A.地级

B.县级

C.乡级

D.村级

30.在进行从业人员统计时,不属于在岗职工的是( )

A.处于试用期人员

B.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C.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D.劳务派遣人员

1.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总体来说,下列属于可变标志的有( )( )( )()( )。

A.销售产值

B.劳动生产率

C.资产总额

D.职工人数

E.平均工资

2.下列属于连续调查的是( )( )( )()( )。

A.工厂的产品生产

B.原材料的投入

C.能源的消耗

D.人口的出生

E.人口的死亡

3.影响概率抽样误差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 )( )( )()( )。

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大

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误差越大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误差越小

E.误差大小受抽样方法影响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 )()( )。

A.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B.我国外汇储备余额

C.工业总产值

D.全国农民工总人数

E.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5.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 )( )()( )。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6.从统计报表的内容来看,统计表的主词包括( )( )( )()( )

A.指标名称

B.指标数值

C.总体名称

D.分组名称

E.通常列在纵栏标题位置

7.统计报告有其特有的论证方法,包括( )( )( )()( )。

A.提问和定义

B.分类和举例

C.比较和引用

D.假设和推断

E.数字和图表

8.统计报表制度具有( )( )( )()( )。

A.权威性

B.灵活性

C.向导性

D.法规约束性

E.具体性

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从构成角度可分解为( )( )( )()( )。

A.基本工资

B.绩效工资

C.工资性津贴和补贴

D.管理费用

E.其他工资

10.企业流动资产包括( )( )( )()( )。

A.应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存货

D.货币资金

E.固定资产

1.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

2.统计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

3.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原则,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

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概率抽样调查。( )

5.统计总体可以按照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划分各组界限时,要尽量保证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 )

6.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则组距越大;反之,组数越少,则组距越小。两者成正比关系。( )

7.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反之,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大。( )

8.在解决复杂总体同度量问题上,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法不同。综合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而平均指数是通过引进

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 )

9.统计报告的突出特点就是用统计数据说话,围绕统计数据来分析研究问题,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从数据中分析问题,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

10.统计整理是统计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11.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

12.保证时间序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13.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的指标。( )

14.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

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

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编制。( )

17.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区划代码后面延拓组成13位代码。( )

18.《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中,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四种类型。( )

19.季度或年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可以按照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也可以用季末或年末人数替代。( )

20.确定企业隶属关系时,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均确定为地方属。( )

1.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如下: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 )( )( )。

A.30.76万亿元

B.30.84万亿元

C.31.25万亿元

D.31.73万亿元

⑵.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数为( )( )( )( )。

A.13.24亿人

B.13.28亿人

C.13.31亿人

D.13.33亿人

⑶.我国“十一五”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水平为( )( )( )( )。

A.2.23万元/人

B.2.33万元/人

C.2.43万元/人

D.2.53万元/人

⑷.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量为( )( )( )( )。

A.9.94万亿元

B.12.56万亿元

C.18.74万亿元

D.40.32万亿元

⑸.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量为( )( )( )( )。

A.3.75万亿元

B.3.98万亿元

C.4.22万亿元

D.4.69万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十一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a∕n=

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数={[(a1+a2 )∕2]f1 +[(a2+a3)∕2]f2 +……+[(a n-1 +a n)∕2]f n-1}∕∑f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十一五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水平=年均国内生总值∕年均人口数=

2.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根据所给资料可计算得到( )( )( )(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个体指数

C.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D.总指数

⑵.三种商品的价格指数为( )( )( )( )。

A.104.04%

B.105.58%

C.112.35%

D.125.00%

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 )( )( )( )。

A.103.33%

B.112.50%

C.118.56%

D.125.00%

⑷.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指数为( )( )( )( )。

A.107.50%

B.109.09%

C.123.36%

D.125.18%

⑸.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 )。

A.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2.35%,增加700800元

B.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58%,增加303600元

C.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5.00%,增加404400元

D.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4.04%,增加233600元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p0 q1∕∑p0 q0=即增长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p0 q1-∑p0 q0=即增加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p1 q1∕∑p0 q1=即增长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p1 q1-∑p0 q1=即增加

销售额指数(变动程度)=∑p1 q1∕∑p0 q0=即增长

销售额指数(变动方向)=∑p1 q1-∑p0 q0=即增加

3.地区2010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为12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亿元;

工业总产出为35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亿元;

建筑业总产出为15亿元,其中间投入为10亿元;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为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亿元;

其他行业营业总产出为12亿元,其中间投入为6亿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 )( )( )(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产品法

⑵.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 )( )( )。

A.28亿元

B.34亿元

C.50亿元

D.84亿元

⑶.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一般为( )( )( )(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产品法

⑷.2010年该地区增加值率为( )( )( )( )。

A.68.00%

B.40.48%

C.32.00%

D.59.52%

⑸.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 )( )( )( )。

A.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B.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C.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D.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

2013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1.在进行的“全国股民投资风险意识调查”中,中总体是( )。

A.每个股民

B.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民

C.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

D.每个证券交易所的股民

2.统计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统计设计阶段对统计调查的初步认识;统计调查和整理阶段的资料搜集与再加工;统计分析阶段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 )。

A.从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B.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C.从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到定量认识

D.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

3.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其中次级资料是指( )。

A.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B.统计活动中所取得的初级资料

C.未加工的原始统计信息

D.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4.在一项关于“某企业计算机利用效率”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确定正确的是( )。

A.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B.调查对象是该企业的所有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C.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该企业,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D.调查对象是该企业每一台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

5.2012年某市国内生产总值5万亿元,其中最终消费2.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万亿元,若求比例相对指标,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125∶100

B.50:100

C.40:100

D.90:100

6.为了了解某地区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设计时,将城镇居民家庭按居委会分组,并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在对抽中的居委会所管辖的每户城镇居民家庭逐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为( )。

A.整群随机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多阶段抽样

D.分层随机抽样

7.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

A.原始调查资料

B.历史统计资料

C.综合统计资料

D.统计分析资料

8.将全国总人口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

A.复合分组体系

B.平行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9.某连续变量数列,期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位500,又知其邻组组距为10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550

B.400

C.575

D.600

1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是( )。

A.比较相对指标

B.动态分布数列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11.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200和120,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24和1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B.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

A.平均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13.我国2001~2010年年末人口数数列是( )。

A.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B.时点数列

C.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D.时期数列

14.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 )。

A累计发展变化的程度 B.累计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C.逐期增长变化的程度 D.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15.假定某产品产量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235%,则2002年至2012年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9√235%

B. 10√235%

C. 10√335%

D. 9√335%

16.综合反映某种包括若干事物总的变动情况的指数称为( )。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

17.公式K=∑KW∕∑W称为 ( )。

A.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

B.固定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公式

C.综合指数公式

D.指数体系公式

18.计算总指数的两种方法有(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19.按分析的深度,统计报告可分为( )。

A.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

B.行业统计报告和专题统计报告

C.季度统计报告和年度统计报告

D.综合统计报告和专题统计报告

20.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 )。

A.总结

B.监督

C.评估

D.检查

21.基层统计人员撰写统计报告时主要资料来源是( )。

A.所填报的统计报告

B.工作总结

C.报刊杂志

D.会计报表

22.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的单位是( )。

A.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B.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C.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

D.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23.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使用的总量指标是( )。

A.工业总产值

B.工业销售产值

C.工业增加值

D.工业企业成本费用

24.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基期的间隔年份是( )。

A.1年

B.2年

C.5年

D.10年

25.下列各项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原煤

B.原油

C.天然气

D.煤气

2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2011年进行了( )。

A.第一次修订

B.第二次修订

C.第三次修订

D.第四次修订

27.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其代码位数为( )。

A.12位

B.13位

C.15位

D.17位

28.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未作统一规定,一般采用(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29.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看,加班工资属于( )。

A.基本工资

B.绩效工资

C.工资津贴和补贴

D.其他工资

30.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是( )。

A.厂房

B.存货

C.短期借款

D.长期投资

1.对于统计学中常用基本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统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称为总体单位,也称为样本

B.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有数量标识与品质标志

C.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

D.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是从个体的标志值汇总而来

E.变异来自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标志值上的差异,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2.下列关于登记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

A.登记误差产生与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

B.登记误差一般只出现在全面调查中

C.登记误差可以避免

D.登记误差可以计算

E.登记误差一般大于代表性误差

3.在结构分析中,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是( )( )( )()()。

A.反映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特征

B.符合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C.体现事物所处具体条件与发展阶段

D.反映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E.体现历史的延续性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 )( )( )。

A.工业增加值

B.总人口数

C.设备台数

D.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E.利润总额

5.下列能作为时间序列中发展水平的指标有( )( )( )( )( )。

A.年末人口数

B.国内生产总值

C.能源消费总量

D.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E.商业网点密度

6.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在解决复杂总体中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方法不同。具体表现为( )( )( )( )( )。

A.平均指数先计算个体指数,后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

B.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总体指数,然后进行对比

C.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

D.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

E.平均指数是先对比,后平均

7.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件形式,下列属于其自身的一些文件特点的是( )( )( )( )( )。

A.科学性

B.文学性

C.实用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8.经济普查的对象涉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 )( )( )( )( )。

A.法人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个体经营户

D.住户

E.农户

9.根据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下列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 )( )( )。

A.农、林、牧、渔服务业

B.建筑业

C.批发和零售业

D.房地产业

E.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0.企业销售费用包括( )( )( )( )( )。

A.包装费

B.广告费

C.工会经费

D.利息支出

E.汇兑损失

1.指标用于描述总体的特征,而标志用于描述总体单位的特征。因此,描述样本的特征可以用指标,也可以用标志。( )

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

3.调查时间是指调查工作开始至结束的整个期间。( )

4.普查因其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尽管其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广泛应用于国情国力调查。( )

5.统计整理结果只用统计表描述。( )

6.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通常称为频数。( )

7.直方图是描述统计分布的唯一形式。( )

8.将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称为中位数。( )

9.可以用标准差直接比较不同平均水平下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

10.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和,说明报告期水平比某一固定期发展水平增加的绝对数量,也即说明某一较长的时期内总的增长量。( )

11.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 )

12.编制综合指数是必须明确“指数化指标”和“同度量因素”两个概念。( )

13.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只在统计报告的撰写之前进行。( )

14.所搜集的资料在统计报告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数字和图表三种。( )

15.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求,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

16.在对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时,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可作为一个统计单位开展调查。( )

17.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 )

18.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出资人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该企业按集体控股处理。( )

19.在基本单位统计中,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改制的正式批准时间填写。( )

20.工业总产值由生产的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两部分构成。( )

1.某公司工人月平均工资水平分组情况如下: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三组组距是( )( )( )( )。

A.40

B.45

C.50

D.55

⑵.有一位工人的零件数为600件,则应归于( )( )( )( )。

A.第三组

B.第四组

C.第三组或第四组均可以

D.第三字或第四组均不可以

⑶.第三组的频率是( )( )( )( )。

A.10%

B.12%

C.15%

D.17%

⑷.各组的组中值分别是( )( )( )( )。

A.500 252 575 625 675 700

B.475 525 575 625 675 700

C.500 525 575 625 675 725

D.475 525 575 625 675 725

⑸.该工厂工人平均生产零件数为( )( )( )( )。

A.569.5件

B.579.5件

C.589.5件

D.599.5件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组距=上限-下限频率=f∕∑f

平均产量(x)=∑xf∕∑f=

2.某企业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表: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三种产品的总成本指数为( )( )( )( )。

A.97.79%

B.108.63%

C.109.71%

D.125.00%

⑵.三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为( )( )( )( )。

A.113.71%

B.114.86%

C.115.02%

D.120.00%

⑶.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为( )( )( )( )。

A.94.44%

B.96.57%

C.105.88%

D.106.65%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其中,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加337.5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337.5元

B.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其中,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加1175元;单位成本下降使总成本减少500元

C.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其中,产量下降使总成本减少500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1175元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⑸.资料中A产品产量变动的相对数是 ( )( )( )( )。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三种产品的总成本指数=∑p1 q1∕∑p0 q0=

三种产品的总成本增加额=∑p1 q1-∑p0 q0=

生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p0 q1∕∑p0 q0=

生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金额=∑p0 q1-∑p0 q0=

单位成本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p1 q1∕∑p0 q1=

单位成本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金额=∑p1 q1-∑p0 q1=

3.某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内固定资产折旧为10亿元,劳动者报酬为110亿元,生产税为40亿元,生产补贴为10亿元,营业盈余为25亿元,且已知增加值率为30%。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 )( )( )。

A.不变价格

B.要素价格

C.成本价格

D.现行价格

⑵.该地区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为( )( )( )( )。

A.175亿元

B.180亿元

C.185亿元

D.195亿元

⑶.该地区报告期内工业总产出为( )( )( )( )。

A.550亿元

B.583亿元

C.616亿元

D.650亿元

⑷.该地区报告期内中间投入为( )( )( )( )。

A.408亿元

B.418亿元

C.431亿元

D.455亿元

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采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时从收入角度进行的核算

B.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差

C.增加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工业总产出=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率=

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出-工业增加值=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模拟试题

1.概率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依( )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的调查。

A.系统原则

B.随机原则

C.确定原则

D.科学原则

2.登记误差不会出现在( B )。

A.计算环节

B.抽样环节

C.记录环节

D.汇总环节

3.复合分组属于重叠分组,所依据的分组标志数为( )。

A.1个

B.2个及以上

C.3个

D.3个及以上

4.变量值是指(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单位值

D.总体值

5.简单分组依据的分组标志数是( )。

A.1个

B.不超过2个

C.不超过3个

D.3个以上

6.关于统计一词的理解中,《中国统计年鉴》属于( )。

A.统计工作

B.统计资料

C.统计学

D.统计数据

7.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离散变量一般表现为只能( )。

A.整数

B.小数

C.正数

D.负数

8.下列相对指标中,属于在不同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9.以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 )次方。

A.28

B.27

C.26

D.25

10.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11.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平均指标的是( D )。

A.调和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平均差

12.调查时间是指( )。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C.调查工作起止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3.离散系数的意义是(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C.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D.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14.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是( )。

A.统计设计

B.统计分析

C.统计整理

D.统计调查

15.划分组限时,如果相邻组的上下限重叠,则( )。

A.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B.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C.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D.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16.目前我国进行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编制时使用的指数是( )。

A.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梅氏指数

D.先令氏指数

17.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为( )。

A.频数

B.频次

C.频度

D.频率

18.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

A.7.00%

B.7.10%

C.10.00%

D.11.00%

19.行业分类划分依据的原则是( )。

A.经济活动的同质性

B.经济活动的异质性

C.经济活动监管部门的性质

D.从事经济活动单位的性质

20.在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 )。

A.全面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21.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实施日为( )。

A.2011年10月1日

B.2011年11月1日

C.2011年12月1日

D.2012年1月1日

22.增加值率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 )。

A.中间投入的比重

B.中间消耗的比重

C.总产出的比重

D.中间产品的比重

23.计算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时,常需要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 )。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24.观点审核是统计报告撰写( )。

A.选题定向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B.谋篇布局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C.遣词造句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D.润色修改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25.一篇统计报告的题目《挖掘潜力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其题目类型为( )。

A.主题式

B.观点式

C.提问式

D.正副标题合用

26.企业一套表的调查单位确定原则为( )。

A.先有数,再进库

B.现进库,再有数

C.先审核,再进库

D.先进库,再审核

27.我国现行经济普查实施的年份是( )。

A.逢1、6的年份

B.逢0、5的年份

C.逢3、8的年份

D.逢3、6的年份

28.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对象包括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有( )。

A.六大类

B.七大类

C.八大类

D.九大类

29.工资总额统计中在岗职工的工资不包括( )。

A.基本工资

B.入股分红

C.工资性津贴

D.工资性补贴

30.组织机构代码的构成位数是( )。

A.1位

B.6位

C.8位

D.9位

1.总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 )( )( )( )。

A.同质性

B.差异性

C.大量性

D.随机性

E.确定性

2.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 )( )( )(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整理

E.统计报告

3.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 )( )()( )( )。

A.调查目的

B.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C.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D.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E调查的组织计划

4.除简单随机抽样外,概率抽样还包括( )( )( )()( )。

A.系统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E.重点抽样

5.实物单位包括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系列计量单位,包括( )( )()( )( )。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简单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6.统计指数可分为( )( )( )( )(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E.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

7.统计报告的特点是( )( )( )( )( )。

A.科学性

B.实用性

C.密集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8.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包括( )( )( )( )( )。

A.周期性普查制度

B.非周期性普查制度

C.经常性调查制度

D.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E.突发性调查制度

9.当前,我国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依据的指标是( )( )( )( )( )。

A.从业人员

B.工资总额

C.资产总额

D.营业收入

E.利润总额

10.在进行从业人员统计时,不属于在岗职工的是( )( )( )( )( )。

A.处于试用期的人员

B.编制外招用人员

C.外派工作人员

D.劳务派遣人员

E.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

1.标志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的依据是总体单位表现上的不同。( )

2.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有: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

3.初级资料是指他人搜集的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 )

4.邮寄访问法是通过邮寄问卷进行访问的方法。( )

5.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控制登记误差和控制代表性误差。( )

6.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

7.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

8.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的总称。( )

9.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

10.在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时通常采用水平法。( )

11.重点调查实际上也是一种概率抽样调查。( )

12.企业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熟悉企业的历史与现状是写好统计报告的关键。( )

13.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

14.2003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 )

15.一篇统计报告的标题可以有多种选择。( )

1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

17.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

18.固定资产投资(月报口径)由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构成。( )

19.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一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

20.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6位代码组成18位代码。( )

1.某公司工人月平均工资水平分组情况如下: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 )( )( )( )。

A.频数

B.变量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⑵.各组组中值分别是( )( )( )( )。

A.500 252 575 625 675 700

B.475 525 575 625 675 700

C.500 525 575 625 675 725

D.475 525 575 625 675 725

⑶.第二组的组距是( )( )( )( )。

A.75

B. 60

C.50

D.45

⑷.第五组的频率是( )( )( )( )。

A.10%

B.12%

C.15%

D.17%

⑸.该公司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 )( )( )。

A.569.5元

B.579.5元

C.589.5元

D.599.5元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组距=上限-下限频率=f∕∑f

平均工资(x)=∑xf∕∑f=

2.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 )( )( )( )。

A.118.56%

B.103.33%

C.125.00%

D.112.50%

⑵.三种商品的价格指数为( )( )( )( )。

A.112.35%

B.105.58%

C.125.00%

D.104.04%

⑶.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指数为( )( )( )( )。

A.125.18%

B.123.36%

C.109.09%

D.107.50%

⑷.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2.35%,增加700800元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58%,增加303600元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5.00%,增加904400元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4.04%,增加233600元

⑸.题干中乙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相对数是一个( )( )( )( )。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p0 q1∕∑p0 q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p0 q1-∑p0 q0=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p1 q1∕∑p0 q1=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p1 q1-∑p0 q1=

销售额指数(变动程度)=∑p1 q1∕∑p0 q0=

销售额指数(变动方向)=∑p1 q1-∑p0 q0=

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我国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0亿元,(其中,最终消费186905.3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91690.8亿元)年末人口数为134091万人。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⑴.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包括( )( )( )(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分配法

D.支出法

⑵.2010年,我国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为( )( )( )( )。

A.22605.9亿元

B.378956.1亿元

C.214296.7亿元

D.209511.2亿元

⑶.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 )( )( )。

A.成本法

B.产品法

C.要素收入法

D.工厂法

⑷.使用题干中所给的四个统计指标,可以计算得到( )( )( )(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⑸.如果2010年我国增加值率为30%,则总产出为( )( )( )( )。

A.623017.7亿元

B.638969.0亿元

C.75353.0亿元

D.1337340.0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增加值率=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

∴: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率=

2016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真题和答案

二○一六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统计分析中研究如何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方法是()。 A. 描述统计 B. 推断统计 C. 理论统计 D. 数理统计 2.“天气形势”、“职业”等是从现象的属性来表现现象的特征,这类变量属于()。 A. 定性变量 B. 定量变量 C. 定距变量 D. 定比变量 3.在抽取样本单位时,如果先将总体分成组,然后在每一组中随机抽选样本单元,这种抽样的方法是()。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整群抽样 4.能够反映变量分布的统计图是()。 A. 饼图 B. 散点图 C. 环形图 D. 直方图 .

5.有一数列59、44、38、22、90、32,其中位数是()。 A. 38 B. 22 C. 41 D. 30 6.某地区2015年居民的月平均收入为5200元,标准差为200元。则该地区居民收入的离散系数为()。 A. 19.61% B. 3.85% C. 0.15% D.0.27% 7.张红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她参加了微积分的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中,全班的平均成绩是75分,标准差是10分;第二次考试中,全班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5分。张红每次考试成绩都是85分。假定考试分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则张红两次考试的成绩在班里的相对位置()。 A. 不相同,第一次比第二次好 B. 不相同,第二次比第一次好 C. 相同 D. 因为不知道班里人数而无法判断 8.某学校10000名女生身高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为160cm,标准差为5cm,其中6827名女生身高的可能范围是()。 A. 160cm到165cm B. 150cm到170cm C. 155cm到165cm D. 155cm到160cm 9.从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容量为n的样本,在95%的置信度下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的结果为:20±0.08。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样本量扩大到原来的4倍,则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应该是()。 A. 20±0.16 B. 20±0.04 C. 80±0.16 D. 80±0.04 10.某企业想了解已经购买其产品的顾客的满意度,打算在95.45%的置信度且误差范围不超过5%的条件下估计总体,则需要随机抽取顾客的数 .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1.统计的职能有()。 A.信息职能 B.监督职能 C.执行职能 D.咨询职能 E.决策职能 2.根据组织统计调查的机构不同,我国统计调查项目分为()。 A.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C.抽样统计调查项目 D.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E.定期报表统计项目 3.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下列问项中不符合问项设计原则的是()。 A.您家有几口人? B.您是否文盲? C.您有几个孩子? D.您的存款多少? E.您在哪儿上班? 4.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A.交通运输

B.采矿业 C.制造业 D.建筑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不包括()。 A.花生 B.大豆 C.油菜籽 D.芝麻 E.野生油料 6.工业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的服务费用。

A.金融业 B.文化教育业 C.农业 D.邮电业 E.行政管理 7.建筑业总产值包括()。 A.设备安装工程价值 B.建筑工程产值 C.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D.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E.被修理的房屋本身价值

8.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A.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B.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C.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D.其它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E.调出本单位的能源 9.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主要包括()。 A.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B.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C.盘亏的产品 D.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E.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10.企业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 A.企业信誉 B.土地使用权 C.商标权 D.长期债劵 E.著作权 11.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包括()。 A.现金 B.存货 C.无形资产

最新中职统计基础知识专项单选题练习(5)(财经类)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 专项单选题练习(5) 1.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愈不密切,相关系数r值就愈接近(C)。 A.-1 B.+1 C.0 D.-1或+1 2.相关系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间(B)。 A.正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B.负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C.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D.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3.如果协方差,说明两变量之间是(B), A.相关程度弱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正相关 4.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与一个(或几个)可控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称为(D)。 A.一元回归分析 B.多元回归分析 C.列联分析 D.回归分析 5.根据回归方程y=a+bx(A)。 A.只能由变量x去预测变量y B.只能由变量y去预测变量x C.可以由变量x去预测变量y,也可以由变量y去预测变量x D.能否相互预测,取决于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 6.需求法则表明: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是(B)。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恒等 7.需求法则的经济理论前提是,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追求(A)最大的经济人。 A.效用 B.利润 C.价格 D.成本 8.可能成为吉芬商品的一般为(A)。 A.低档品 B.高档品 C.奢侈品 D.名牌产品 9.恩格尔曲线所表明的是(B)的内在联系。 A.需求量与价格

B.需求量与收入 C.需求量与支出 D.需求量与供给量 10.表明生活富足的恩格尔系数为(D)。 A.大于60% B.50%—60% C.40%—50% D.30%—40% 11.供给法则表明,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是(A)。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恒等 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A)发生变动。 A.相同方向 B.相反方向 C.相同比例 D.不同比例 13.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A)。 A.对商品价格的干预 B.对商品供给的干预 C.对商品需求的干预 D.对商品数量的干预 14.如果对于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其结果会使到少一个人情况变得更好,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差,称为(B)。 A.帕雷托最优状态 B.帕雷托改进 C.帕雷托标准 D.帕雷托平衡 15.在市场经济中,当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成员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响又不能得到相应补偿或赔偿时便产生了(A)。 A.经济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负外部性 D.经济内部性 16.用支出法计算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A)。 A.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进口 C.GDP=消费+投资+储蓄+进口 D.GDP=消费+投资+储蓄+出口 17.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C)。 A.I=S B.I=S+(T-G) C.I=S+(T-G)+(M-X)

统计基础知识试卷(1)

统计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每空2分) 1、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__________调查和________调查。 2、总量指标的特点是其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大小呈__________变化。 3、对统计变量的分布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个是分布的___________;一个是分布的 _______________。 4、抽样调查是以__________数据推断___________数据。 5、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数有_____________相对数和__________相对数。 6、抽取400件产品,其中有8件次品,则成数标准差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6 人和201 () 1 - 4() 4 8、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 9、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指标性质不同 C.采用的基期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10、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要求每隔一小时抽出10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 种抽查方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 、工资总额 B 、单位产品成本 C 、出勤人数 D 、人口密度 E 、合格品率 2、在工业设备普查中()。 A 、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 、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 、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D 、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 、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统计分组的作用是() A.划分社会经济类型 B.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 C.研究同质总体的结构 D.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E.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4、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 E 561211%,要求2 3、年比1989年增长 4、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一、1.全面非全面2.同方向3.集中趋势离中趋势4.样本5.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6. 0.14 二、1.A2.B3.C4.D5.A6.A7.B8.B9.A10.D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贸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这种调查方式是( B ) (2010年1)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7.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C ) (2009年10) A. 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8.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个体都进行调查,下述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2009 年 1 月) A.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B. 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 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D. 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分为( C ) (2008年10月) A.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和研究某种情况或问题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2012年1月)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2011年10月) A.所有自行车车主 B.每一个自行车车主 C.所有自行车 D.每一辆自行车 3.统计报表按填报部门不同.,可以分为(A ) (2011年1月) A.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B.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C.定期报表和年报 D.基本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4. 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5. 下列哪项不是.问卷调查的特点( A ?通俗易懂 (B ) (2010 年 10) B.组织方式不同 )(2010年 1) B.准确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6.为了获取最新受经济危机冲击情况, 调查人员专门选取浙江、 江苏两省,深入当地了解外 A.普查 F 列属于专门调查的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 (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 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统计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难点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2.1统计调查 2.2统计整理 (二)重点 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 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 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 (三)难点 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教学内容 3.1总量指标 3.2相对指标 3.3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二)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15中职统计基础知识测试题:第八章练习

第八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⒈当价格不变时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存在着( ) ①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 ③函数关系 ④比较关系。 ⒉当自变量按一定数量变化时,因变量也大致按照一个固定的量变化,这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 ①线性相关关系 ②曲线相关关系 ③负相关关系 ④正相关关系。 ⒊当变量x 值增加时,变量y 值随之下降,那x 和y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 ①正相关关系 ②负相关关系 ③曲线相关关系 ④直线相关关系。 ⒋相关系数( ) ①只适用于直线相关 ②只适用于曲线相关 ③既可用于直线相关,也可用于曲线相关 ④既不适用于直线相关,也不适用于曲线相关 ⒌已知2()x x -∑是 ()()x x y y --∑的2.1倍,而2 ()x x -∑ 是2()y y -∑的3.2倍,则相关系数r 为( ) ①不能计算 ②0.6 ③0.85 ⒍相关系数r 的取值范围是( ) ①01r ≤≤;②11r -≤≤;③10r -≤≤;④0r <。 ⒎如果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这说明两变量之间是( ) ①高度相关关系;②完全相关关系;③低度相关关系;④完全不相关。 ⒏已知变量x 与y 之间的关系,如左图所示,下面那四个数字最可能是其相关系数: ①-1.01 ②-0.23 ③-0.91 ④-0.32 ⒐如果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而抽样单位数n=10,给定显著性水平0.05α=, 0.025(8) 2.306t =,这说明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 ①不显著 ②显著 ③无法判断 ④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是曲线相关 ⒑已知某工厂甲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500时,其生产成本为1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2000 元,则成本总额 y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l、统计学是一门( )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 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4、变量是( ) A、可变的质量指标 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C、可变的品质标志 D、可变的数量标志 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8、标志是说明( )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特征的名称 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值 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中等学校数 B、国营企业数 C、国民生产总值 D、学生人数 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水塘中所养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每个人 D、全国总人口 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 A、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 业总产值”是( )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数量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品质标志 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 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 A、测量值数据 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产品合格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A、工人人数 B、性别 C、文化程度 D、企业经济类型 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人数 B、身高 C、工厂数 D、机器台数 6、要调查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标志 7、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 和65万元,则( ) A、“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 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 D、25、22、40、33、65是变量值 8、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因此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是只能用数值表现的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民族 B、职业 C、职称 D、文化程度 E、工作年限 10、要调查1000户养鸡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选用的数量标志有( ) A、养鸡专业户的户数 B、每一养鸡户的养鸡数 C、1000户养鸡户的养鸡数 D、每一养鸡户的收入 E、1000户养鸡户的总收入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l、统计在研究客观事物现象时,是以客观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为基础的( ) 2、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3、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4、工资是离散变量( ) 5、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个别的数量特征而不是总体的数量特征( ) 6、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0件、6l件、62件、63件、64件,因此说有5个变量( ) 7、用文字表示的指标叫质量指标,用数字表示的指标叫数量指标( ) 8、品质数据用文字回答,但有时也用数值回答( ) 9、标志和指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的联系( ) lO、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者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计9分)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基础知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了解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其具体目标为: (一)能力目标 (1)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 (2)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目标 (1)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 (3)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概述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含义,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对象和职能,以及统计产生与发展。

2、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课程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统计调查的种类、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科学试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数据的审核、统计分组、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3、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计算;相对指标的概念、数值的计量形式、种类及计算方法;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变量值、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3、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4、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

统计基础知识》 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共24 分,每小题2 分) 1.统计平均数反映()。 A.变量分布的一般趋势 B.变量分布的散趋势 C.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D.变量分布的典型特征 2.下面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人口年龄 B.产品等级C?家庭收入D.职工人数 3.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平均文化程度 4.我国的全国人口普查,()进行一次。 A. 3 年B . 5 年C. 10 年D. 20 年 5.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809元,最低为570元,据此分成6个组的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 A.240 B.120C.60 D.40 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A.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B.总体总量和时点总量 C.标志总量和时期总量 D.时点总量和时期总量 7.下列数据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学生的专业 B.学生的性别 C.学生的年龄 D.学生的住址 8. 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降低3%,实际降低了5%,则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1.9% B.167% C.60% D.97.9% 9 .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0.以下不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A.人口密度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男女性别比 D.小学入学率 11.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 平均数时间数列 B. 相对数时间数列 C .时期数列 D. 时点数列 12.统计分组的依据是()。 A.标志 B.指标 C.标志值 D.变量值 二、多项选择题(共16分,每小题2 分) 1.统计的基本职能有() A ?信息 B ?咨询 C ?核算 D ?监督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doc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 彭飞 《统计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但是在职业学校中统计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统计学比较抽象,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理解能力不强,以前又没有上过专业课,难以适应,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本文就统计学教学中几个难度较大、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己的看法,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帮助。 ?、统计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 统计基础知识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来讲的,即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提供与管理。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因为理论性较强,教材中未提及。因此,实际上职业学校统计基础只讲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统计调查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很少采用。但是在国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应用于社会科学,很多自然学科也普遍采用统计方法。因此将实验的方法借鉴到统计学中。但我国的统计中目前还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部分可作简单介绍,主要讲统计调查。 数据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教材的主要部分是讲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指标,抽样估计,统计指数, 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框架结构讲清楚,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数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大多学过一些。 学习平均数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很容易混淆。其分类标准教材中讲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应该把握:静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总体单位(平均每个人,平均每个企业,平均每个学校,…)的水平。动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时间单位(平均每天,月、季、学期、年…)的水平。 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计算时首先要看资料,根据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四个公式: 1、基本公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二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班级有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总成绩为4000分,其平均成绩为: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0.5×36=18分) ⒈记述学派的代表人是和,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是,数理学派是。 ⒉统计整理主要是对进行加工整理。 ⒊分配数列包括和两个组成要素。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⒋数值平均数包括、和;位置平均数是指和。 ⒌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具体要求是:第一,数列中各项指标、应力求一致;第二,数列中各项指标的和应一致。 ⒍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大小的尺度,也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过程的和等。 ⒎动态分析的任务除了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等分析指标外,还可以用来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和,并用来预测现象的未来。 ⒏编制综合指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复杂总体中各要素的问题,另一个是所属时期的确定问题。 ⒐等距抽样按样本单位抽选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和等。 ⒑相关系数大于1,说明现象间存在;相关系数小于0,说明现象间存在;若相关系数等于﹢1,则说明现象存在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 ⒈要研究某市全部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全部工业企业 ③每一件工业产品④全部工业产品 ⒉要了解某学校全部职工的情况,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①该校每一个职工的学历②该校每个职工的工资 ③该校全部职工的学历④该校职工的平均工资 ⒊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是() ①职工人数②设备台数 ③学生体重④学校所数 ⒋某地区在收割前随机地选取5﹪的麦田,测算其小麦产量来估计该地区的小麦总产量,之中调查属于()①普查②典型调查 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 ⒌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①520 ②510 ③500 ④540 ⒍某学校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①比较相对数②强度相对数 ③结构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⒎某企业的税后利润今年计划比去年增长4﹪,实际增长了8﹪,则该企业税后利润的计划完成程度()①8﹪—4﹪②8﹪÷4﹪ ③108﹪÷104﹪④104﹪÷108﹪ ⒏总体中如果各单位标志值的和等于其相应的总体标志总量,若要计算其平均数,则应选用() ①算术平均法②调和平均法 ③集合平均法④三种方法都可以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5级《统计基础知识》试题(范围44-9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统计绝对数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 A.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单位总量 B.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C.总指标与标志 D.实物指标和价值标志 2权数对计算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各住组距的大小 C.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D.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 A.同一总体的不同的部分对比 B.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单位数对比 C.总体变量值总量与总体总频数对比 D.不同总体的两个指标数值对比 4总体的标准差越大,说明() A.平均数的数值越大 B.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 C.平均数的数值越小 D.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5某单位有5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 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 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 C. 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 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6下列总量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工业总产值 B. 商品销售量 C. 人口出生数 D. 水库储水量 7.有10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5的离差分别是:-4、-3、-2、-1、0、1、2、 3、4、5,由此可知() A. 这10个数中有负数 B.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零 C.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 D.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5 8.假如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那么平均数 ()A. 不变 B. 减少到1/3 C. 扩大2倍 D. 不能预期平均数的变化 9.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0.如果每一个标志值都增加5个单位,则算术平均数的值()。 A.也增加5个单位 B.增加10个单位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11某校2001年在校学生人数6000人,毕业生人数1400人,上述两个指标是( ) A.均为时期指标 B.均为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12.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13.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4.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中,不用根据所有变量值计算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 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6..根据重复抽样调查资料,某小学一年级优秀生比例为2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例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相同 D.无法作出结论 17商品库存量是()。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统计基础知识(6-8章)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为(B)。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2、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D)。 A、25% B、2% C、75% D、20% 3、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B)。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4、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C)。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A)的总变动。 A、各种商品销售量 B、各种商品销售额 C、各种商品零售价格 D、居民购买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平均指数(ACDE)。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2、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ACD)。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3、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ABCD)。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C、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E)。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试卷及答案 (2)

第1页,共4页 期末测试二 1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0分) )。 B .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 B .只有全面调查中才有 D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都没有 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7688亿元,这是( )。 B .时点指标 C .总体总量指标 D .平均指标 ( )。 B .标准差 C .离散系数 D .平均差 )。 )。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例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y 都落在回归直线y ?=a+bx 上,则x 与y 之间的相关系数( )。 r=1 B .–1

2020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2020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1.投资乘数k是( )的倒数。 A.边际储蓄倾向 B.边际消费倾向 C.平均储蓄倾向 D.平均消费倾向 2.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贬值,则会导致( )。 A.进口贸易缩减 B.以本币标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C.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大

D.扩大进口贸易 3.从几何意义上讲,均衡价格是指( )。 A.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B.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 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决定的价格 D.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 4.某企业201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为600万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0天,则该企业2017年度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 )。 A.50万元

B.40万元 C.30万元 D.20万元 5.下列关于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储蓄=投资 B.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 C.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 D.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 6.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于( )。

A.货币乘数 B.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C.税收乘数的相反数 D.平衡预算乘数 7.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只能是( )。 A.增加工资 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减少货币供给量

8.与一次性原始凭证相比,采用原始累计凭证的优点不包括( )。 A.可以减少凭证数量 B.可以简化核算手续 C.可以集中反映某种经济业务的总括发生情况 D.可以事前控制有关耗费 9.静态的会计等式不包括( )。 A.资产=权益 B.资产=债权人权益+投资者权益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收入-费用=利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pdf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D)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B)。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C)。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A)。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B)。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D)。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B)。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C)。 A.各组单位数与总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单位数  12、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C)两种属性。 A.历史属性 B.物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生物属性  13、下列人口指标中,属于静态指标的是(C)。 A.年内出生人口 B.年内迁出人口 C.年末总人口 D.全年离婚人数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产业活动单位必要条件的是(A)。 A.依法在工商和税务部门登记 B.在一个场所从事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多或少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最新统计基础知识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统计基础》期中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26分) 1.统计的职能包括职能、职能和职能。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法、法、法。 3.统计总体的特征性、性、性。 4.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 5.搜集统计数据的具体方法有、、、、。 6.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有、、、、。 7.分配数列有两个要素、。 8.相对指标有指标、指标、指标、指标、 指标、指标、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6分) 1.总体单位 2.总量指标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统计调查按调查()不同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A、登记时间是否连续 B、组织方式 C、对象包括的范围 D、任务 2.按总量指标()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A、反映现象的内容 B、所反映时间状况 C、所采用的计量单位 3.现象总体中的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是() A、组中值 B、中位数 C、众数 D、离差 4.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 A.全距 B.组中值 C.上限 D.下限 5.()指标是反映同类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A. 总量 B.相对 C. 平均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 3.填表说明的内容主要包括:补充资料、注解、资料来源、填表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等() 4.在分配数列中,分配在各组的单位数叫频率() 5.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 四、简答题(共计8分) 指标与标志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某班40名学生某课程成绩分别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