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1-Revised_By_DingXB_09_13

光谱1-Revised_By_DingXB_09_13
光谱1-Revised_By_DingXB_09_13

软X射线光谱理论模拟方法

李玉娥

(西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730070,兰州)

摘要:通过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理论模拟,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解释实验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等离子体状态参数诊断提供帮助。本文介绍了发射光谱的特征、观测手段、影响光谱强度的一些重要因素以及在发射光谱理论模拟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原子物理过程,建立了适用于高温低密等离子体条件下的速率方程,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有望通过求解该方程来研究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

关键词:X射线光谱强度原子过程爱因斯坦系数速率方程The theoretical simulation of soft X-ray spectra

Li Yue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730070,Lanzhou,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simulation of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 on the one hand, we can be, comparing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On the other hand, can also help status parameters for plasma diagno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ission spectrum, the observation method, som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pectral intensity an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emission spectrum theory of atomic physics process, suitable for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density plasma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ate equation, is expected to be in the next step of research by solving the equation to study the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

Keywords: X-ray spectral intensity atomic processes rate equation coefficient of Einstein

一、引言

光谱是辐射源的辐射能按频率(波长)分布,是不同频率单色光入射狭缝后,通过光谱仪器分光后所成像(光谱线)的集合。光谱按其形状特征可分为分立谱

与连续谱。分立谱由一组线状光谱组成,线状光谱是在某些频率处光强集中分布的光强分布形式。从量子观点来看,线状光谱一般是由原子中电子在束缚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连续谱是在一段光谱区间上光强为连续过渡而无法分离的光谱。一般,热辐射所产生的光谱为连续谱。按照光谱的观测方式则可分为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直接观测光源所发的光谱为发射光谱。把要研究的样品放在发射连续光谱的光源与光谱仪之间,使来自光源的光先通过样品后再进入光谱仪。这样一部分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就会被吸收。在所得的光谱上就会看到连续的背景上有黑线。吸收光谱的可观测的样品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光谱强度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光通过垂直于其传播方向单位截面的能量大小,其单位是12--??s cm J

光是电磁波,其强度与电磁波的振幅的平方成正比;而根据量子理论,其强度则是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量子的个数与光量子能量的乘积。在空间任意一点处,光的强度和该点收集到的光子数成正比。

在等离子体中,谱线的强度不仅依赖于占据原子激发态能级的粒子数密度,还依赖于相应的跃迁几率。如果能精确的确定这些跃迁几率,就可以通过测量谱线的相对强度得到相对占据数密度。在天体物理学中,光谱线是地外信息的主要来源。测量光谱线的强度,可以确定恒星气体中和星际空间里元素的相对丰度。比较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跃迁谱线的强度,(例如,从不同的高能级i E 和j E 到同一个低能级k E 的跃迁,k i E E →和k j E E →),还可以得到辐射源的温度和电子密度。 光谱仪( Spectroscope)是将成分复杂的复色光分解为空间分布的不同波长(频率)单色光的科学仪器,通常采用棱镜或衍射光栅等作为分光原件。棱镜光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狭缝S 与棱镜的主截面垂直,放置在透镜L 的物方焦面内,感光片放置在透镜L 的像方焦面内。用光源照射狭缝S , S 的像成在感光片上成为光谱线,由于棱镜的色散作用,不同波长的谱线彼此分开,就得入射光的光谱。棱镜摄谱仪能观察的光谱范围决定于棱镜等光学元件对光谱的吸收。普通光学玻璃只适用于可见光波段,用石英可扩展到紫外区,在红外区一般使用氯化钠、溴化钾和氟化钙等晶体。目前普遍使用的反射式光栅光谱仪的光谱

图1 棱镜光谱仪

范围取决于光栅条纹的设计,可以具有较宽的光谱范围。

表征光谱仪基本特性的参量有光谱范围、色散率、带宽和分辨本领等。基于干涉原理设计的光谱仪(如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具有很高的色散率和分辨本领,常用于光谱精细结构的分析。

一台典型的光谱仪主要由一个光学平台和一个检测系统组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入射狭缝: 在入射光的照射下形成光谱仪成像系统的物点。

2. 准直元件: 使狭缝发出的光线变为平行光。该准直元件可以是一独立的透镜、反射镜、或直接集成在色散元件上,如凹面光栅光谱仪中的凹面光栅。

3. 色散元件: 通常采用光栅,使光信号在空间上按波长分散成为多条光束。

4. 聚焦元件: 聚焦色散后的光束,使其在焦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入射狭缝的像,其中每一像点对应于一特定波长。

5. 探测器阵列:放置于焦平面,用于测量各波长像点的光强度。该探测器阵列可以是CCD 阵列或其它种类的光探测器阵列。

在利用反射光栅分离谱线)(2λS 的时候,通常用两个球面镜1M 和2M 来替换透镜1L 和2L ,他们将入射狭缝成像到初设狭缝2S 上,或者通过镜子M 成像到观测平面上的CCD 阵列上(图2).两种系统都可以用照相记录或光电记录。根据探测种类我们将它们分为光谱仪和单色仪。

图2是光栅单色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单色仪利用光电探测器来记录选定的一小段光谱。出射狭缝2S 选定了焦平面B 上的一小段2x ?,只让有限范围λ?内的

图2 光栅单色仪

光照射到光电探测器上。通过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狭缝2S ,可以探测到不同的 光谱范围。更方便的方法也是更容易制作的的方法是用一个齿轮盒转动棱镜和光栅,从而使得不同的光谱区间成像在固定不动的出射狭缝2S 上。现代化的仪器利用步进电机直接驱动光栅的轴,并利用电子角度解码器直接记录转动的角度。 与光谱仪不同的是,不同的光谱范围不是同时测量的,而是相继测量的。探测器上的信号正比于高度h 的出射狭缝的面积2x h ?和光谱强度λλd I ?)(的乘积,其中的积分覆盖了狭缝2S 的宽度2x ?内的光谱范围。

X 射线又名伦琴射线,是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他把新发现的射线命名为X 射线,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波。X 射线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电子的韧制辐射,用高能电子轰击金属,电子在打进金属的过程中急剧减速,按照电磁学,有加速的带电粒子会辐射电磁波,如果电子能量很大,比如上万电子伏,就可以产生x 射线,这是目前实验室和工厂,医院等地方用的产生x 射线的方法. .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也可以产生x 射线。二、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从高能级往低能级跃迁时候会辐射光子,如果能级的能量差比较大,就可以发出x 射线波段的光子,说白了就是x 射线.不同元素的原子发出的x 射线光子不同,这个性质已经用来鉴别材料中的元素很久了。

X 射线由于波长较短,即使在相同的物理过程中也有与可见光不同的性质。

比如,可见光从水晶射入空气中,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40.48度时发生全反射。而X 射线只有几乎平行掠过光洁的固体表面时才会发生全反射。可见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会发生折射现象,而X 射线穿过不同媒介时,几乎毫不偏折的沿直线传播(折射率接近1),失去了用一般光学方法使其汇聚、发散及变向的可能。然而由于X 射线的波长与晶体中原子之间的间距相当,它的衍射能给我们带来了研究晶体内部结构的丰富信息。

X 射线具有一定的波长分布范围0.01-10nm ,不同波长的X 射线具有不同的用途。在通常情况下,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X 射线,波长通常在0.25~0.05nm 之间,其中短波长的X 射线成为硬X 射线长波长的射线称为软X 射线。X 射线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材料的能力越强。

由于X 射线能顺利穿透肌肉组织,但穿不过骨骼这样密度大的组织,于是就在底片上留下阴影。如果骨折的话,在底片上的阴影里很容易找到断裂处,因此,X 射线首先就被应用到外科探伤中去。南非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和英国电气工程师豪斯菲尔德,提出了用计算机控制的X 射线断层扫描原理,并发明了X 射线断层仪(简称CT 扫描仪)。这一发明使得医生们能看到人体内各种内脏器官的横断面图像,因而能准确诊断许多病症,大大丰富了医用X 射线诊断的内容。

二、光谱的理论模拟基础

在不考虑观测仪器的几何布局、光源的体积,并认为光源内是光学薄的前提下,光谱的强度ij I 正比与辐射跃迁几率ij A 和激发态能级占据数i n 。

光源中的离子分布是通过各种原子物理过程达到特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等离子体中,原子和离子通过辐射和碰撞过程在它们的量子化能级之间进行跃迁。这些原子物理过程包括:自发辐射、电子碰撞激发、电子碰撞退激发、辐射符合、电子碰撞电离、三体复合等。在高温低密等离子体中,最重要的是自发辐射跃迁过程、辐射复合和电子碰撞激发过程。

1. 自发辐射过程

自发辐射(S pontaneous Radiative Transition)υh p q +→的几率由爱因斯坦系数A 决定,爱因斯坦系数被简单的称为辐射跃迁几率,它是从吸收振子强度推导出来的:

[]

1,0322)()(2),(-=s f q g mc p g e p q A q p ενπ 吸收振子强度q p f ,是处于能级p 的原子吸收光子使得发生q h p →+υ的转变的能力的量度。式中e 为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ν为发射光子的频率,m 为电子质量,g 为统计权重。

22,)(38p r q q g h m f q p νπ=

222)(),(38p r q q g q p E h m π= 上式中)dr er p er q p q ψψ?≡*为偶极矩阵元,其中p ψ和q ψ是波函数,r 是参与该

跃迁的电子的位置矢量。这种跃迁叫做电偶极跃迁,其他形式的跃迁,例如电四极和磁偶极跃迁同样也是存在的,但是这些跃迁通常比较弱。

2. 辐射复合过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电子和空穴复合时应释放一定的能量,如果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这种复合称为辐射复合(Radiative Recombination )。辐射复合的过程简单地描述为:υh p e z +→+。辐射复合可以是自由电子与空穴直接复合,这种复合又称为直接辐射复合,是辐射复合中的主要形式。在平衡态,载流子的产生率总与复合率相等。辐射复合(Radiative Recombination )是等离子体中电子与离子碰撞的主要复合过程之一,它是光电离的逆过程,与自发辐射过程具有相同的性质,同属于光过程。对等离子体中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等离子体的辐射输运都起着重要作用。

3. 碰撞激发(电离)过程

碰撞激发过程(Collisional Excitation)可以简单描述为'e q e p +→+,在这里p 和q 分别代表原子或粒子的初状态和末状态,e 代表入射电子或散射电子。此过程发生的几率依赖于电子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和靶态的原子结构。当电子的能量高于靶态的电离能时,也可能会发生碰撞电离过程。

4. 激发态离子数布局

特定离子某一激发态能级的占据数i n 可以通过三能级系统粒子数分布模型来说明,如图1所示。蓝色箭头代表i 能级粒子占据数增加过程,红色箭头代表i 能级上粒子占据数减少过程。处于高能级j 的粒子辐射跃迁到i 能级上,或处于低能级k 上的粒子被激发跃迁到能级i 上都能使该能级上的占据数增加。相反,如果i 能级上的粒子辐射跃迁到低能级,或者被激发跃迁到高能级上,都会使此能级上的占据数减少。因此在热动平衡条件下,能级占据数由上述原子过程发生的速率决定。)(1p n z -,由下述速率方程描述

)(),()(q n n p q C p n dt d p

q e ∑<= )(),()(),(),(p n q p A n p S q p C q p F p q e p q p q ???

?????+??????++-∑∑∑<><

[]∑>++p

q e q n p q A n p q F )(),(),(

[]z e e n n p n p )()(βα++

在这里我们假定,等离子体是均匀的,而且空间分布的离子不影响布居动力学.)(),(),,(),,(p S p p q F q p C β是速率因子,单位是[]13-s m 。参数)(),(q n n p q C e 和),(p q A 的单位是[]

1-s ,被称作跃迁几率。参数)(),(q n n p q C e 和z e n n p 2)(α的单位是[]13--s m 被称作流率。上式的第一行代表从低能级激发到这一能级的流率,或者是激发到这一能级的总流率。第三行代表从高能级辐射跃迁到这一能级的流率,最后一行为直接复合流率,第二行代表从这个能级上流出的总流率。

图 3 三能级系统

对于在真实低密高温等离子体中,主要的原子过程包括自发辐射和电子碰撞激发,因此能级占据数的改变主要来自于这两个过程。在这里我们忽略其他过程,例如光电离和离子碰撞引起的转变等。因为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在等离子体中能级占据数最根本的特点。此时就可以用下述速率方程来描述

)(),()(q n n p q C p n dt d p

q e ∑<= )(),(p n n q p C p q e ∑>=∑<+p

q p n q p A )(),(

∑>+p

q p n p q A )(),(

尽管在速率方程建立的时候,应该包括几个能级任然是个问题。但是在特殊的的等离子体条件下可以解决速率方程的建立问题,然而此种解决方案只有在该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有一个更广泛的前景,这对于我们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将会对总体分布和总流率有一个更加普遍的描述,这样我们就可以预测在一些不同的条件下会有怎样的情形。

然而对于复杂的多电子原子和离子,以上的简单模型将不再适用。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来确定在求解速率方程并模拟光谱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原子物理过程参数。

结论:

对光谱进行理论模拟,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分析光谱的强度。本文介绍了,光谱强度主要有由能级占据数密度和跃迁几率决定。不同原子过程的跃迁几率计算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真实情况下,各种原子过程都是存在的,如果考虑所有的原子过程,情况将变得很复杂,所以在文章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在低密高温等离子体情况下两种主要的原子过程,分别是自发跃迁和电子碰撞辐射,对于其他次要的原子过程我们将其忽略。现在我们还没有将X 射线的产生与各种原子过程相互结合起来分析。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阐述,进一步细致地解释决定X 射线光谱强度的机理。

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软X 射线光谱理论模拟顺利完成了。我查找了相关资料,通过严密的分析与推导,我知道了光谱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能级的占据数密度以及自发辐射跃迁几率。而占据数密度又有不同的原子过程发生的几率决定。在做论文的的过程中,我渐渐的体会到了,光谱学的的美妙之

处,那些微观粒子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吸引着我,使我想不断地探索它们的奥妙。同时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对英文文献的翻译,以及刚开始不得要领,只是将素材堆叠在一起,没有一定的逻辑性。最终我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在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这方面的文献也接触的比较少,所以只能做到现在的程度。相信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戴姆特瑞德.激光光谱学[M].姬扬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张国威,王兆民.激光光谱学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

[3] 范康年.谱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5] 褚圣麟.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6

红外光谱(FTIR)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仪调查及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红外光谱仪调查 1.1 简介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全名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是基于对干涉后的红外光进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而开发的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光阑、干涉仪(分束器、动镜、定镜)、样品室、检测器以及各种红外反射镜、激光器、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不同于色散型红外分光的原理,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地矿、石油、煤炭、环保、海关、宝石鉴定、刑侦鉴定等领域。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以滤光片作为分光系统,即采用滤光片作为单色光器件。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可分为固定式滤光片和可调式滤光片两种形式,其中固定滤光片型的仪器时近红外光谱仪最早的设计形式。仪器工作时,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滤光片后得到一宽带的单色光,与样品作用后到达检测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分光元件可以是棱镜或光栅。为获得较高分辨率,现代色散型仪器中多采用全息光栅作为分光元件,扫描型仪器通过光栅的转动,使单色光按照波长的高低依次通过样品,进入检测器检测。根据样品的物态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测样器件进行投射或反射分析。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简称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它利用干涉图与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干涉图并对干涉图进行傅里叶积分变换的方法来测定和研究近红外光谱。其基本组成包括五部分:①分析光发生系统,由光源、分束器、样品等组成,用以产生负载了样品信息的分析光;②以传统的麦克尔逊干涉仪为代表的干涉仪,以及以后的各类改进型干涉仪,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后,造成一定的光程差,用以产生空间(时间)域中表达的分析光,即干涉光;③检测器,用以检测干涉光;④采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实验一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3、掌握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方法 二、原理及方法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和各地物光谱特征进行测定(参照课本)。 实验采用垂直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为: ()()()() λρλλλρs Vs V ?= 式中, ()λρ为被测物体的反射率,()λρs 为标准板的反射率,()λV ,()λVs 分别为测量 物体和标准板的仪器测量值。 三、实验仪器 1、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波长范围0.4—2.5μm(有0.4—1.1μm 或1.3—2.5μm 二种仪器),仪器性能稳定,携带方便,数据提取容易。表1.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光谱仪。 2、标准参考板(白板或灰板)。 表1.1常见的光谱辐射仪

四、实验步骤 1、测量目标和条件的选择 环境:无严重大气污染,光照稳定,无卷云或浓积云,风力小于3级,避开阴影和强反射体的影响(测量者不穿白色服装)。 时间:地方时9:30—14:30。 取样:选择物体自然状态的表面作为观测面,取样面积大于地物自然表面起伏和不均匀的尺度,被测目标面要充满视场。 标准板:标准板表面与被测地物的宏观表面相平行,与观测仪器等距,并充满仪器视场,保证板面清洁。 2、记录测量目标基本信息 主要内容如下: 土壤:土类、土属、土种;地貌类型、成土母质、侵蚀状况;干湿度、粗糙度等。 植被:植物名称、所属类别、覆盖率、生长状况、叶色、高度等。 水体:水体名称、水体状况、水色、水温、透明度、泥沙含量、叶绿素含量、污染状况等。 人工目标:目标名称、内容描述、估算面积、几何特征、表面颜色、坡度、坡面等。 岩矿:岩矿名称、所属类别、植被覆盖及名称、土壤覆盖及名称、岩矿露头面积、所属构造、地质年代、风化状况等。 3、记录环境参数 主要内容如表1.2,内容由教学教师定,制成表格填写。见附表。 4、安装仪器开始测试 ①对准标准板,读取数据为Vs。 ②移开标准板对准地物,读取数据Vg。 ③重复步骤①②,测量5—9次,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④更换目标,做好信息记录,重复①—③步骤。 ⑤整理数据,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反射率 ()λ ρg ,标准 ()λ ρs 为已知值。 仪器安装注意事项: 测量高度:仪器保持水平架设,离被测地物表面距离不小于1m。 几何关系:仪器轴线与天顶的倾斜角<±2°,标准面水平放置。

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时间:2011年9月20日 学院:城环学院班级:0904班姓名:任红霞实验名称: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气压:常压温度:15℃ 实验目的: 1.学习地物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方法; 2.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 实验仪器: 1.便携式地物波谱仪 2.标准参考板 实验步骤: 1.光谱仪、计算机充电。 2.连接电池、网线、探头电源、光纤,准备好白板。 3.打开光谱仪电源,然后打开计算机电源,并启动RS3软件。 4.在软件上调整光谱平均、暗电流平均和白板采集平均次数。 5.在软件中选择或填写需要存储数据的路径、名称和其他内容。 6.开始测量: (1)打开探头电源,探头放在白板上面,点击OPT优化; (2)探头仍然对准白板,点击WR采集参比光谱。此时,软件自动进入反射率测量状态。 (3)探头移向被测目标的测量位置,按空格键存储采集到的目标反射光谱。7.先关闭计算机再关闭仪器。 8.分析实测结果: (1)准确绘出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

玄武岩反射率曲线 页岩反射率曲线 (2)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曲线,比较地物光谱曲线特征; -2000 0200040006000 8000100003504445386327268209141008110211961290138414781572166617601854194820422136223023242418 wavelength D N 玄武岩页岩 通过图片可以明显看出,玄武岩和页岩在不同波段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而玄武岩的反射率在各波段普遍低于页岩.

(3)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 在波长为1000纳米及1850纳米附近,曲线有较大的跳跃,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预热时间不充足,电压不稳定,也有可能是由于不同波段的光纤出现交叉.

实验十 恒星的光谱分类

实验十一恒星的光谱分类 一、实验目的 利用已拍摄的恒星光谱片进行恒星光谱的分类,熟悉恒星的哈佛光谱分类法。 二、实验原理 大多数恒星的光谱是连续谱上叠加有吸收线,少数特殊恒星光谱兼有发射线或只有发射线。恒星连续谱的能量分布、谱线、数目和强度,以及特征谱线所属的化学元素均显示出极大差异。现在常用的分类系统有哈佛分类法(以温度为参量的一元分类)和摩根—基南分类法(以温度和光度为参量的二元分类法)。 三、实验步骤: 本实习所用的恒星光谱图集是有缝摄谱仪拍摄的,色散度较大,可用哈佛分类法进行分类。 先熟悉用有缝摄谱仪所拍得的各类光谱型的典型恒星光谱图,对照各光谱型特征的解释,依次熟悉一遍,要认出光谱中氢(H)的巴尔末线系、电离钙(CaⅡ)的H、K线,G带和氦(HeI)线,初步熟悉各光谱型谱线的基本特征(参看附录中恒星光谱分类的原则)。 1.从光谱图集中找出O、B、A、F、G K和M的典型光谱片,说出它们光谱的主要区别。 2.从A型星或B型星的巴尔末线系已知的波长λ和量出谱片的线色散nm/mm,以此做为判据认证谱线。 3.天鹅座P型光谱是典型的特殊光谱,它的谱线轮廓是由吸收和发射两部分组成。在光谱片上认出H的巴尔末线系,H、K线G带和HeI线。 4.对指定恒星的光谱进行分类。 5.对照“恒星光谱图集”写出如下光谱中所指元素:氢(Hydrogen)、氦(Helium)、钙(Carbon)、铁(Iron)、氧(Oxygen)、氧化钛(Titanium Oxide)及CH(Methylacline)的谱线波长。 图sh10.1 恒星的光谱分类图例

图sh10.2 恒星的光谱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8~3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number)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 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植物反射波谱特征

健康的绿色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与其她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就是由其化学特征与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就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就是呈现“峰与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就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 例如叶绿素强烈吸收波谱段中心约0、45um与0、67um(常称这个谱带为叶绿素吸收带)的能量。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与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除此之外,叶红素与叶黄素在0、45um(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就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如果植物受到某种形式的抑制而中断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会减少甚至停止叶绿素的产生。这将导致叶绿素的蓝区与红区吸收带减弱,常使红波段反射率增强,以至于我们可以瞧到植物变黄(绿色与红色合成)。 从可见光区到大约0、7um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瞧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在0、7-1、3um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 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u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就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就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 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检测器样品室干涉仪光源?→??→??→??→?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红外光谱仪并稳定大概5分钟,同时进入对应的计算机工作站。 2、波数检验:将聚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 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分析得到最吻合的图谱,即可判断物质结构。 3、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 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 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 ),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 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 4、结束实验,关闭工作站和红外光谱仪。

不同积雪及雪被地物光谱反射率特征与光谱拟合_张佳华

专题二地表反照率 不同积雪及雪被地物光谱反射率特征与光谱拟合 张佳华1* 周正明1王培娟1沙依然2许云1孟倩文1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 新疆气候中心,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积雪覆盖是影响全球气候、水循环的重要特征参数,准确测量和分析积雪光谱特征是提高遥感反演积雪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试验场基于野外光谱辐射仪测定了北京地区多种地表积雪和雪被地物的光谱,并对测得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雪光谱,反射率的峰值明显集中在从可见光波段到800n m 波段位置,积雪光谱具有反射率稳定较高的特点;在1030nm附近,光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吸收谷。由于水的强吸收,积雪光谱在1500nm和2000nm附近的反射率几乎降到了0;在300-1300nm、1700-1800nm、2200-2300nm处,老雪和融化的雪反射峰比起新雪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低为压实冻结的冰雪。对积雪和植被混合象元的光谱特性分析表明:雪被地物(包括覆有积雪的松叶和有积雪背景的松叶),由于受积雪的影响下,在350-1300nm光谱的反射率有所增加,但主要的植被光谱特性仍然保留得比较完整。最后,本文依据积雪、植被和混合光谱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混合光谱的拟合方程,结果显示模拟的混合光谱与实测光谱有较好的相关性(复相关系数R2=0.952)。 关键词:积雪; 光谱特征; 光谱拟合; ASD野外光谱仪 Spectrum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now and snow –covered land surface objects and mixed spectrum fitting ZHANG Jia-hua1*,ZHOU Zheng-ming1 , WANG Pei-juan1, SHA Yi-ran2, XUN Yun1, MENG Qian-wen1 (1.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2. Xinjiang Climate Center of, Urumqi,830002, China ) *通讯作者简介:张佳华 联系方式:zhangjh@https://www.360docs.net/doc/2311790271.html, 33

天文学课程论文《通过光谱研究恒星》

恒星光经过色散系统(光栅或棱镜)分解后形成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恒星光谱的形态决定于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光谱中包含着关于恒星的各种特征的最丰富的信息,到现在为止,关于恒星的本质的知识,几乎都是从恒星光谱的研究中得到的。绝大多数恒星光谱与太阳光谱很相似,都是在连续光谱上面有许多暗黑的谱线的吸收光谱,说明恒 星是被较冷的恒星大气包围的炽热的气体球。恒 星间谱线数目和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大部分是地 球上已存在的化学元素的谱线。通过恒星光谱的 研究,可以测定恒星的化学组成,恒星大气的温 度、压力和恒星运动的视向速度等。恒星光谱可 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按哈佛系统,根据绝对 温度把恒星分成O、B、A、F、G、K、M及附加的 R、N、S等类型,其中每型又分为10个次型。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已经对50 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并对恒星光谱根据它 们中谱线出现情况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它们与 颜色也有关系,即蓝色的“O”型、蓝白色的“B” 型、白色的“A”型、黄白色的“F”型、黄色的 “G”型、橙色的“K”型、红色的“M”型等主要类型。实际上这是一个恒星表面温度序列,从数万度的O型到2-3千度的M型。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根据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建起著名的“光谱-光度图”,也称“赫-罗”图。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星序,都是矮星。其它还有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等类型,而这一不同类型表示了它们有不同的光度。赫--罗图是研究恒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显示了各类恒星的特点,同时也反映恒星的演化过程。在恒星的光谱分类中,O、B、A型称为“早型星”;F和G型称“中间光谱型”;K和M型称为“晚型星”。20世纪90年代末期,天文学家越过M型把恒星光谱分类扩展到温度更低的情况,先提出了新的L型,继而又提出了比L型温度更低的光谱分类T型。 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确定恒星表面的温度。然而,星光所携带的信息,远不仅限于恒星表面温度。1665年,牛顿曾经做过一项在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实验。他让通过小孔进来的一束太阳光照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面的纸屏上出现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彩虹。他得出结论说,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合光”。牛顿把这些按顺序排列的单色光称为“光谱”,这实际上开创了物理光学的一个崭新时代。 1814-1815年间,在德国光学仪器专家夫琅和费在研究太阳光中的“暗线”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在此之前,他知道另一位德国科学家屋拉斯顿在太阳中光发现过某些暗的条纹,于是他着手重复牛顿和屋拉斯顿做过的实验。由于夫琅和费使用的仪器比他的前人发展得更先进、更精密,他得到的光谱是被放大了很多倍的而有利于仔细地分析与观察。夫琅和费得到了太阳光谱中的多达 700条不等间隔的暗线(今天天文学家们观察到的太阳光谱暗线已达约一百万条)。直到现在,我们仍称这些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叫“夫琅和费线”。 但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夫琅和费线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人们对此在一段长时间内却未找到答案。1856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希霍夫和他的同事、化学家本生,在研究向本生发明的“本生灯”的白色火焰中撒入不同的化学物质时形成的彩色火焰的光谱时,发现不同的化学物质都有它自己的特征谱线。物质的这些特征谱线,又反过来可以作为我们识

固体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仪器及试剂 1 仪器:美国热电公司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HY-12型手动液压式红外压片机及配套压片模具;磁性样品架;红外灯干燥器;玛瑙研钵。 2 试剂:苯甲酸样品(AR);KBr(光谱纯);无水丙酮;无水乙醇。 三、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图1 仪器的基本结构 四、实验步骤 1. 红外光谱仪的准备 (1)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30 分钟以上,方可测定; (2)打开电脑,选择win98系统,打开OMNIC E.S.P软件;在Collect菜单下的Experiment Set-up 中设置实验参数; (3)实验参数设置:分辨率 4 cm-1,扫描次数32,扫描范围4000-400 cm-1;纵坐标为Transmittance 2.固体样品的制备 (1)取干燥的苯甲酸试样约1mg于干净的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灯下研磨成细粉,再加入约150mg干燥且已研磨成细粉的KBr一起研磨至二者完全混合均匀,混合物粒度约为2μm以下(样品与KBr的比例为1:100~1:200)。 (2)取适量的混合样品于干净的压片模具中,堆积均匀,用手压式压片机用力加压约30s,制成透明试样薄片。 3.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3)小心取出试样薄片,装在磁性样品架上,放入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在选择的仪器程序下进行测定,通常先测KBr的空白

典型植物的光谱曲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典型植物的光谱曲线有 什么样的特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典型植物的光谱曲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植物光谱曲线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特点:微米有一个蓝光的吸收带,微米处有一个绿光的反射波峰,微米处有一个红光的吸收带。在微米、微米和微米处是水的吸收带,形成波谷。 原因:微米有一个蓝光的吸收带,微米处有一个绿光的反射波峰,微米处有一个红光的吸收带。这表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的反射作用强。 在近红外波段的到微米之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微米附近有一个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子的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以外而形成的高反射率。 在近红外波段到微米,是因为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下降。特别是在微米、微米和微米处,形成水的吸收带。 植物波谱特征的因素:除了以上述及的含水量以外,还与植物种类、季节、病虫害等密切相关。

影像因素季节病虫害植物种类右图为桷树、松树、桦树及草的波谱特 性曲线。可看出草在0.7微米后的波段 反射率较其他树种高。不同植物在不同 波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其形状、叶片的形态及 叶片数量、叶片的氮磷钾含量、叶表反 射率也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其波谱 特征也就不尽相同 右图为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曲线。由图看出,冬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波谱特征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其氮 磷钾含量、颜色的不同,导致了对不同 波段的反射率有所差异。 从图可知,植物所受灾害的程度不同,其波谱特征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受灾的程度不同,植物的氮磷 钾比例、叶片面积、叶表的颜色及其反 射率会有所变化。 特点图像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红外光谱法特点: 由于许多化合物在红外区域产生特征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法广 泛应用于这些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对聚合物的定性 分析,用其他化学和物理方法较为困难,而红外光谱法简便易 行,特别适用于聚合物分析。 2、红外光谱的产生和表示 红外光谱定义: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跃迁和转动能级跃 迁而产生的吸收信号。 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对应光波的红外区域分类为: i.近红外区:10000-4000cm-1 ⅱ.中红外区:4000-400cm-1——最为常用,大多数化合物的化键振 动能级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 ⅲ.远红外区:400-10cm-1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必要条件: 1)分子振动:只有在振动过程中产生偶极矩变化时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ⅰ.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一种振动方式)理想状态模型——把两个 原子看做由弹簧连接的两个质点,用此来 描述即伸缩振动;

图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模型 ⅱ.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简正振动,依据键长和键角变化分两大类) 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剪切式振动 (变形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弯曲振动:扭曲振动 非平面摇摆振动 ※同一种键型,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弯曲振动频率。 ※当振动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一致时,入射光就被吸收,因而同一基团基本上总是相对稳定地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出现吸收峰。ⅲ.分子振动频率: 基频吸收(强吸收峰):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分子振动 的振动频率。 倍频吸收(弱吸收峰):基态到第二激发态,比基频高一倍 处弱吸收,振动频率约为基频两倍。 组频吸收(复合频吸收):多分子振动间相互作用,2个或2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1500~1600、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谱带位置/cm-1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n—C— n≥4) (—C—(CH 2

几个典型颜色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bc=380:10:730; data=[5.37 8.44 11.44 12.37 12.43 12.30 12.19 12.04 11.86 11.58 11.24 10.94 10.61 10.26 9.93 9.84 10.13 10.86 12.30 14.79 21.49 32.18 39.65 42.77 43.76 43.86 43.76 43.56 43.46 43.07 42.72 42.43 42.25 42.02 41.72 41.55 3.33 4.94 6.25 6.90 7.27 7.69 8.33 9.31 10.93 14.02 18.84 23.89 28.42 32.50 34.83 33.53 29.91 2 5.14 20.04 15.65 11.93 8.74 6.10 4.38 3.49 3.05 2.79 2.58 2.47 2.48 2.63 2.88 3.17 3.38 3.33 3.24 5.02 9.73 17.92 24.85 28.13 31.79 37.19 42.99 48.73 54.68 57.69 57.36 53.72 47.53 39.61 31.37 24.20 18.07 13.06 9.70 7.69 6.54 5.64 5.00 4.70 4.57 4.53 4.66 4.95 5.12 5.03 4.78 4.45 4.20 4.41 5.19 1.42 1.65 1.76 1.83 1.82 1.86 1.93 2.03 2.11 2.21 2.34 2.58 3.21 5.90 12.10 18.07 21.00 22.29 23.49 2 4.86 2 5.59 25.78 25.65 25.41 25.17 24.92 24.72 24.54 24.44 24.20 24.00 23.82 23.73 23.62 23.48 23.39 ]; hold on plot(bc,data(1,:),'-',... bc,data(2,:),'*-',... bc,data(3,:),':',...

超星天文学的奥秘第三章答案

3.1恒星有多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恒星的真亮度,指的是把所有恒星都“挪到”距我们()个秒差距的地方时它们呈现的亮度。 ?A、3.26 ?B、4.3 ?C、10 ?D、206265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根据恒星视亮度与视星等的数量关系(m=-2.5lgE),1等星与6等星的亮度相差()倍。 ?A、6 ?B、2.51 ?C、1/0.398 ?D、10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秒差距这个长度标尺的推导过程,所利用的数学知识是极限,也就是视差角x→0时,sinx→x或者tanx→x。()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夜空中,凡是耀眼的恒星都离我们更近,凡是相对黯淡的恒星都离我们更远。()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2恒星光度和光谱测量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一般来说,表面温度越低的恒星,其发射的最强电磁波越不可能是()。 ?A、X射线 ?B、黄色光 ?C、红色光 ?D、红外线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通过测量得到了一颗恒星的光度,则仍不能获取这颗恒星的()。 ?A、最强发射电磁波长 ?B、表面温度 ?C、单位表面的电磁波辐射强度 ?D、环绕行星的数量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人类最早测量恒星光度的方法是()。 ?A、人眼主观判断 ?B、胶卷照相 ?C、光电法 ?D、CCD技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仅根据维恩公式,对一颗恒星进行分光光度测量,就可以间接获得它的()。?A、表面温度 ?B、光谱型 ?C、质量大小 ?D、与太阳系的距离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3光谱型与主序星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赫罗图可以得知,太阳属于哪一类恒星?()

各种物质漫反射光谱的测定

093858 张亚辉 应化 实验三:各种物质漫反射光谱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各种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定,掌握紫外-可见漫反射原理,熟悉InstantSpec BWS003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相性。太阳光是全色光,人眼只能看到380-750nm 的光,称为可见光。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比,所测样品的局限性要小很多。后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对透射光进行分析,溶液必须是稀溶液才能测量,否则将破坏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前者,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则可以浑浊溶液、悬浊溶液及固体和固体粉末等,试样产生的漫反射符合Kublka —Munk 方程式 式中K -吸收系数 S -为散射系数 R∞ 表示无限厚样品的反射系数R 的极限值,其数值为一个常数。 实际上,反射系数R 通常是采用与一已知的高反射系数的标准物质(本实验采用PTFE ,其反射系数在紫外可见光区高达98%左右)比较来测量,测定R∞(样品)/ R∞(标准物质)比值,将此比值对波长作图,构成一定波长范围内该物质的反射光谱。 积分球是漫反射测量中的常用附件之一.其内表面的漫反射物质反射系数高达98%,使得光在积分球内部的损失接近零。漫反射光是指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样品内部,经过多次反射、折射、散射及吸收后返回样品表面的光。这些光在积分球内经过多次漫反射后到达检测器. 2(1)/2/R R K S ∞∞ -=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InstantSpec BWS00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 2.有颜色的纸张;

3.不同颜色的树叶; 4.手臂上的某处皮肤(测试者自己选择)。 四.实验步骤 1.双击打开软件,从菜单栏中选择“Option”-“Enable Reference Material File”-“Set”。 2. 设置“Integration Time”为800。 3. 点击“Open FlashLight”。 4. Dark scan (1)将port reducer装在取样口,拧紧螺丝; (2)将light trap罩在取样口上。 (3)点击软件上的“dark scan”。 5. Reference scan] (1) 将Spectralon Reference Standard(参比)放置在样品口 (2)点击“Reference Scan”。 6. Sample scan (1)取下参比,将样品放置在取样口,点击“Acquire one Spectrum”; (2)选择“%T/R”得到漫反射光谱曲线。 (3)换另一个样品,点击“Acquire Overlay”得到该样品的漫反射光谱曲线。 五.数据处理 以λ为横坐标,R%为纵坐标作所测样品的反射光谱图。 1)下面为红、黄、蓝三种纸片的漫反射光谱图 从图中可看出红黄蓝分别在其对应波长处的反射率最大,并且各种颜色对应的最

分析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苯甲酸---最终版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杨秀琼学号:20082401129 专业:化学年级班级:08化二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时间:2010/3/25 实验指导老师郭长娟老师实验评分: 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实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 2.练习用KBr压片法制备样品的方法。 3.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熟悉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进行测定。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其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不同,因此要吸收不同的红外光,将在不同波长出现吸收峰,从而形成红外光谱。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软件:IRSolution; 压片机、膜具和干燥器;玛瑙研钵、药匙、镜纸及红外灯。 试剂:苯甲酸粉末、光谱纯KBr粉末。 四、[实验步骤]

1.将所有的膜具用酒精擦拭干净,用电吹风先烘干,再在红外灯下烘烤; 2.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量的KBr粉末(每份约200mg),在红外灯下研钵中加入KBr进行研磨,直至KBr粉末颗粒足够小(注意KBr粉末的干燥); 3.将KBr装入膜具,在压片机上压片,压力上升至14Mpa左右,稳定30S; 4.打开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将压好的薄片装机,设置背景的各项参数之后,进行测试,得到背景的扫描谱图。 5. 取一定量的样品(样品:大约1.2-1.3g)放入研钵中研细,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得到试样的薄片; 6.将样品的薄片固定好,装入红外光谱仪,设置样品测试的各项参数后进行测试,得到苯甲酸的红外谱图; 7.然后删掉背景谱图,对样品谱图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并标注出吸收峰值,保存试样的红外谱图; 8.谱图分析:在测定的谱图中根据出现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各种基团特征吸收的知识,确定吸收带的归属。若出现了某基团的吸收,应该查看该基团的相关峰是否也存在。应用谱图分析,结合其他分析数据,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在按照化学知识和解谱经验,提出可能的结构式。然后查找该化合物标准谱图来验证推定的化合物的结构式。 五、[结果与分析]

地物光谱反射率分析

实习报告 实习题目:地物光谱测定 实习时间,地点:天山堂前面空地贺兰堂地信专业机房 实习目的: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分析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 使用仪器:地物光谱分析仪 测量目标的基本信息:草地,裸地,水泥路,红灌丛,绿灌丛 环境参数表:气温:18度 实习内容,实习步骤:1. 用ASD软件打开外业测量地物光谱数据,去除十条曲线中明显异常曲线 打开ASD软件→file→open→选中测得的十条曲线→打开→选择加载的十条数据→view→graph data→在空白处右击→customization dialog→axis→min/max(设置max为1),根据图形删除其中一条或多条异常曲线(在目录中直接删除) 2.对符合条件的地物光谱曲线进行处理(导出每种地物的JPG、tab和平均值.mn数据) ①加载符合条件的曲线(方法与步骤1相同)→export→分别

选择jpg,设置输出路径和文件名,点击export即可 ②求每种地物的平均值曲线 Process→statistics→选择mean→设置输出路径和文件名即可 对于上述导出的平均值曲线,点击export→分别选择text格式,设置输出路径和文件名,点击export即可导出.dat文件 3.处理数据 ①对每种地物的jpg文件,只需要分析其曲线特征(联系地物实际特性来分析其在可见光(380-760nm)和近红外(760-1500nm)之间的光谱特征) ②将上述的dat文件(五个)分别用excel打开,并且计算红、绿、蓝波段的平均值,蓝光101-171,绿光171-251,红光281-341,将计算好的五组数据放入新的excel表中,并绘制折线图 ③将步骤2中的各种地物平均值数据在ASD中打开,方法如步骤1所示,并将其按照jpg格式导出,并对其进行分析。 反射率曲线及分析:

你看得懂颜色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吗(干货)

你看得懂颜色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吗?(干货) 这周主要介绍光谱反射率曲线。今天先介绍如何根据光谱反射率曲线判断颜色。而颜色又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以下逐一分析: 1、彩色与非彩色的概念 2、非彩色的特征 3、彩色的三种判断方法:峰值法、补色法、混合法 1彩色与非彩色的概念 我们知道人眼能感知到的光的平均波长,只有380nm到750nm,称为「可见光」。这些仅仅是光这偌大范围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这个部分似乎很小,但仅仅这一部分,已经足够为我们的视觉和思维提供一幅奇幻的空间。 我们可以辨别出可见光谱中的一千万种区别。当我们看见了全部范围的可见光,或者说各个波长的可见光比例都一样,眼睛就会读出「白色」或者说「非彩色」。当某些光波消失时,眼睛就会读出「彩色」(根据补色原理,我们看到消失光波颜色的补色)。2非彩色 没有色相的白色,灰色,黑色物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都是比较平缓的曲线,反射出来的各个波长的光都一样,反射比例高就是白色,反射比例低成为黑色,反射比例居中,就是灰色。如下图所示。

▲白色 ▲灰色 ▲黑色3彩色 有色相的彩色物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到明显的高低 起伏。因为某些波长的光被物体吸收掉,物体能反射该波长的光的比例就小。而没有被物体吸收掉的光大部分被反射出来,比例就大。 (1)峰值法——最容易理解,有特征峰。峰值就是占最大比例的波长,显示出来的颜色当然是该峰值所在的波长的颜色。 ▲蓝色 ▲绿色 (2)补色法——也很容易理解,被吸收的补色,看特征谷。被吸收的波长少,而反射出来的波长种类多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反射出来的光的颜色就是被吸收的波长的补色。例如:红色,是因为物体吸收了蓝和绿光,即青色。▲红色黄色,是因为物体吸收了蓝光。 ▲黄色 而橙色是由红黄的混合而来,特征居于红黄之间。▲橙色(3)混色法:一般只针对红紫色。因为由于红紫色(purple)是非光谱色,也就是说没有代表该颜色的波长的光。但是色环的定义是每个颜色都跟该颜色相邻的颜色相近,而且色环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 波谱。波长在0.78?300卩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 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卩m (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卩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卩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入表征外,更常用波数 (wavenumber)c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及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各基团(化学键)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只要掌握了各种基团的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即可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谱带的归属,确定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进而由其特征振动频率的位移、谱带强度和形状的改变,来推定分子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