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历史总结完结小子整齐适合背诵版

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统一1、建立:

A时间581年·618年共三十七年

B 人物杨坚(隋文帝)

C 年号开皇----开皇之治

2统一 :

A条件a客观(1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2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人民渴望统一(3南方政权腐败b主观(4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5隋朝未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B过程589年,五十万人分八路大军,仅用四个月灭陈

C影响a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为隋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二、大运河1原因:

a南北交通不便 b为巩固统一,控制全国

c为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2条件:

a全国统一 b隋朝富庶,国力强盛

3概况:

b起涿郡经洛阳终余杭 c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系 a两千多千米

4作用:

a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b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c促进沿岸城镇工商业发展 d持续发挥南北大动脉的作用

5评价: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是我国的南北大动脉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建立1隋亡原因:

统治残暴引发农民战争

2唐建立: a时间;618年 b都城:长安c 人物;李渊

二、唐太宗(626登基)1年号:贞观----贞观之治

2特点:

a吸取隋忘教训 b善于用人 c虚心纳谏

三贞观新政1措施:

a政治沿用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经济改革赋役制度减少劳役天数 c法律修改隋律,制定唐律疏议

2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1措施:

a重用酷吏,控制政权

b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

2结果: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1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2措施:

a重用贤能 b整顿吏治 c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3结果:

开元盛世国家统一

4表现:

a政治稳定 b经济繁荣(因为政治稳定)

一、经济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a曲辕犁 b筒车

2手工业:

a制瓷业唐三彩白瓷青瓷 b丝织业蜀锦

3疆域辽大:

冬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1概念: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特点:以才能作为标准和原则

3科目:a明经 b进士

4能力:a记诵儒家经典 b治理政事

5影响:

a对国家: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集权的基础。人才的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b对个人为读书人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社会,积发了他们的自信和热情c对社会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新局面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二生活 1饮茶风靡全国 2胡食胡服 3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三精神风貌1表现:博大宏放,充满创新活力

2原因;

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3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2、事实:扫平东突厥,设立都督府。

二、松赞干布1、吐蕃—赞普2、多次向唐朝求婚。

三、文成公主

1、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带给西藏大量物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文的发展进步

四金成公主;丈夫:尺带珠丹五唐蕃会盟碑—和同为一家

第6课开放与交流

一、遣唐使1、概念: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2、作用:[阿倍仲麻吕(晁恒)]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六东渡1、时间,2地点:唐玄宗唐招提寺

3、贡献:

对中日经方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玄奘西行1、时间:唐太宗2、地点:天竺

3、贡献:

a、《大唐西域记》广泛流传

b、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

四、长安1、国际性大都会

2、建筑特点:a三城:宫城,外郭城,皇城,

b二部分:1西市、东市2坊110多个

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一雕版印刷术1发明唐初2印刷中心成都洛阳3印刷品868年《金刚经》二火药1发明古代炼丹术2记录唐孙思邈《丹经》3用于军事唐末火箭、飞火三赵州桥(安济桥)1时间隋朝2人物李春3特点单孔石拱桥

4意见

a开创了世界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b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一唐诗1成为诗歌黄金时代的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实行科举制度、开放的文化政策2代表(1)李白:诗仙,雄奇飘逸浪漫主义精神

(2)杜甫:诗圣、诗史,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感情真挚

二乐舞1宫廷乐舞(1)太宗秦王破阵乐(2)玄宗霓裳羽衣舞2民间乐舞公孙大娘三郭煌艺术1鼎盛时期隋唐2主要内容佛教故事

3主要艺术泥塑壁画4艺术代表:飞天

一澶渊之盟

1北宋建立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

都城:东京(汴京,汴梁)范围:中原,南方地区

2辽建立时间:916年人物: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在辽河上) 民族:契丹

3辽宋关系

a北宋:北伐失败,消极防御b辽:1004年,大规模进攻北宋

c结果:辽宋和议—澶渊之盟

d影响:(1)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岁币)

(2)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文化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二、宋夏关系西夏建立时间:1038年党项元昊兴庆

措施:学习中原文化1044年,西夏对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金建立:a时间:1115

b都城:上京(会宁,不是北京,在松花江) c

2、金强大:a,1125年,金灭辽b,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二、南宋抗金1,a建立时间1127年b人物赵构c都城临安

2,a抗金人物:岳飞b军队:岳家军c战役:郾城大捷

d意见遏制金掠夺战争,使南方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利益。

3,宋金议和 a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b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三、金朝改革1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2发展农业生产

3将女真人大规模迁到中原4鼓励女真同汉族通婚

1过程:魏晋南北朝出现南移趋势,两宋时期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3原因:a躲避北方战乱c南方劳动力增加

b大量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二、农业和手工业

1农业2手工业

a水利发展b优良水稻占城稻a煤开彩量世界第一b陶瓷业新阶段瓷之国三、商业和海外贸易

1商业纸币:

a北宋四川交子b南宋会子c有利于商业发展

2海外贸易表现:

a政府积极鼓励b开设蕃坊:专供外商居住

c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d范围:朝鲜、日本、阿拉伯、非洲东海岸海第十三课士农工商

1宋代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中上层工商统治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自耕农、佃户、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身份也有所提高

2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

3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靠剥削佃户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4宋代大部分官营、私营的手工业作坊都使用雇佣工匠,作坊主按照契约支付给工匠一定数量的工钱,工匠身份相对自由

5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交纳商税,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6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重点)

1地点2时间3人物4首都:

斡难河源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最高首领,尊称吉思汗和林

5措施:

1)政治,设立千户制度,军政合一

2)文化,创制蒙古文字 3)对外:扩张,建立蒙古帝国

二忽必烈统一全国

1时间和事件

a1260年继承汗位 b1271年改国号建立元朝

c1276年攻占临安灭南宋 d1279年统一全国

2首都大都北京

三忽必烈改革

1政治

a内容建立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

b作用:派官吏收赋税,管理全国地方行中省

2经济:

a推行重农政策1)把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2)设立司农司,规定把人口增加、赋税公平作为衡量官吏征集号坏的标准3)编写《农桑辑要》发行全国

b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历史意义:

a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b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元朝统治1等级制度;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2民族融合;

a元朝统一为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提供了有力条件

b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

c回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原,同汉、蒙等族融合

3文化趋同(认同)-元朝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表现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学习儒学的国子学,让蒙古子弟也接受入学教育结果;出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趋同

一活字印刷1时间北宋 2人物毕昇 3进步;

a可以使用多次 b保存比较方便 C节约雕版费用 d提高印刷效率

4意义

a为近代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b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400年c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夏-朝鲜-日本-欧洲)二指南针1过程a战国-司南;b宋朝-指南针2进步;天然磁石—人工磁体3传播;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4意义

a对中国和欧洲航海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b为欧洲的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火药 1发明唐朝 2改进宋朝 3用途,制成火药、火器,用于战争

4传播;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5作用

a在世界兵器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 b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棉纺织技术革新1人物:黄道婆

2贡献:a在制棉工具和纺织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b使松江改变了棉纺织的落后局面,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c促进全国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课宋元文化

一《资治通鉴》1作者司马光 2时期宋朝 3体例编年体通史

4内容战国-五代 5目的: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二宋词1豪放派;a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婉约派;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元杂剧 1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2影响;

a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b表明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四元曲,由诗歌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

第十八课明清专制一明清更替

1明 a1368年朱元璋明太

b明初,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中后期,内外交困,国力渐衰

2清 a1636年皇太极盛京改国号清 b1644年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二皇权高度膨胀1明朝措施:

a废除宰相制度(宰相这个官职从秦朝开始)

b设立厂卫制度c设立廷杖制度(abc朱元璋)

2清朝措施;设立军机处(雍正)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1八股文(明朝开始):

a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命题 b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2文字狱

a原因镇压反清思想巩固清朝统治 b后果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第十九课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由来;明朝吧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称为倭寇。

2危害;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

3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a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b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海沿岸的倭寇基本肃清

4胜利原因:

a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人心向背)

b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c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d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智慧才能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在明朝后期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地区

2郑成功在台湾的经济建设:

a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b派士兵四处屯田,帮高山族发展经济

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a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融合

c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三雅克萨反击战

1历史背景;

17世纪,40年代沙俄抢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康熙皇帝两次抗击沙俄1685年和1686年

3尼布楚条约

a时间,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b内容1)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2)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c影响;是我国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有利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第20课一平定准噶(ga)尔部、回部贵族叛乱1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

a1690年康熙乌兰布通之战(三次御驾亲征)

b1756年乾隆彻底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

2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a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b意义: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巨大作用

二将军、参赞与驻藏大臣

1设立将军和参赞大臣;

a清朝在伊犁、乌里雅苏台、黑龙江、吉林、盛京(先西东后北南)等地设立将军, b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

c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2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A创立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a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

b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B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建立金瓶掣(che)签制度:金奔巴瓶

D意义

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多伦会盟于避暑山庄

1清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特点)

2清前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笼络政策 ;

a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还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

b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c定期召见少数民族首领

3多伦会盟:在多伦与蒙古各部首领举行会盟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防

4承德避暑山庄

a目的;联络感情,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

b作用;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1课一明清皇宫

1修建;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而成

2构造;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

3紫禁城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布着气象庄严的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

4故宫建筑特色:

a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有金碧辉煌的色彩

b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

5 a外朝;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内廷;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6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

a整个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b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 c很多建筑的名称“仁、和、中、安”

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7故宫的地位;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明长城(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

1目的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

3地位: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4历史作用:

a经济上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b政治上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c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5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

6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

a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时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b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第22课一本草纲目李时珍

1作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时间;27年

3内容: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副

4所享盛誉;“东方科学巨典”

二天工开物宋应星

1作者;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

2特点;图文并茂,提供了大量准确数据

3记载内容;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 4所享盛誉;十七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5明清中国科学家;

a优势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2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b劣势(1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2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明清小说

1盛行原因;

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地位),它它展示了东汉末及三国时期个统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巨幅历史画卷(内容)

3《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地位),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内容)

4《西游记》是一篇长篇神话小说(地位)

5《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地位、盛誉)。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内容)。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揭示)

6明代中后期,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勃兴。这些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展示了这一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如《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第23课一郑和七下西洋

1时间:明初1405-1433年

2地点: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目的:

为了加强对外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4郑和精神: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5 郑和成功完成航海的原因和条件:

a明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b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c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d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e统治者的支持

6意义

a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b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c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7局限性:

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

二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

a盲目自大的观念 b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抗清的恐惧

c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b限定通商口岸(只开放广州)c严格限制进出口的种类和沿海船只的载重量 d提高关税,抑制进口

e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明清经济发展

1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中国人口已接近2亿,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3、a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

b手工业:十分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

c商业:十分发达 1)形成商帮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 3)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d对外贸易: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近代化指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1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a社会方面:人口流动性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b经济方面:出现新型雇主,雇佣劳动方式股份特征的经营方式(计时或计件)c观念方面:商贾大于农士,商人的地位提高,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

d思想方面: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9世纪时:a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

b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向近代农业国家转变

四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

a农民战争的打击

b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c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d英国鸦片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