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院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学

学生姓名:肖志鹏

指导教师:舒咏平

目录

摘要 (Ⅰ)

引论 (Ⅱ)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5)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5)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 (5)

2.1.当前舆论引导的消极问题 (5)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6)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7)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7)

3.2.新闻失真,媒体随波逐流,不尽责 (8)

3.3.煽情炒作,舆论暴力,扭曲放大危机 (8)

3.4.媒体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受阻 (9)

四:媒体舆论引导的解决策略 (10)

4.1.舆论引导的有效协调方法 (10)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11)

4.3.公开透明的媒体形象 (12)

4.3.注重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12)

五.致谢词 (13)

六.参考文献 (13)

摘要

当前我国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异常状况,尤其是在处理这类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前期,一些媒体反应迟钝、煽情炒作、诱导公众,混淆是非,解释和疏导不够,甚至澄清力度也大打折扣,导致舆论暴力泛滥,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舆论引导也陷于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是媒体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解决方法和传播过程落后保守。应对舆论,媒体要处理好“双边关系”,即媒体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媒体与大众的传、受及反馈的交流信任关系。同时,媒体要利用本身已有形象和手段在新闻原生态中引导舆论,达到舆论和谐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媒体、政府、策略、信息公开、传播把关、采编控制、意见领袖。

引论

一、在当今透明度高,公开的信息环境下,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软件力量”,它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效果,正确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协助政府妥善、迅速地处理危机,甚至化危机为转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社会群体易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意见的不一致。在这种请况下,如果舆论引导发生丝毫偏差,都可能对社会群体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也不利于政府稳定社会与发挥其强势引导的功能。所以,舆论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调节和平衡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而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不仅是受众和党政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舆论走向积极良好的关键。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能影响到社会局部甚至整体的大事件”,突发事件是在某种必然因素的支配下出人意料的发生,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及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事件。如地质灾害、瘟疫流行、恐怖袭击、社会暴动等等。而突发事件的报道则是在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媒体利用自身的媒介资源就突发事件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进行通报和分析。本文特指大众传播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媒体新闻是舆论的重要载体,“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舆论的引导力对事件本身也有强大的推动力和作用力。本文所说的舆论导向,就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手段来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存在那些消极引导问题?

2.1:突发事件从形成到发展可以说是无法预计的,所以也导致舆论引导具备剧烈性,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平缓到激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跟上节奏,以强势的舆论引导社会群体,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来稳定民众的情绪。比如“汶川地震”和“非典”等灾害性事件都突出舆论引导的剧烈性。其次,舆论引导表现为阶段性(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学说),他表示突发事件属于危机传播,它的舆论自然会遵循危机传播的规律,并伴有阶段性。比如当今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群众对食物的恐慌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危机。第三,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畸变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恐

慌心理和流言产生,流言使公众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感到心理混乱,引起不良后果。比如“日本核辐射”事件,引起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危机感,日本人民及周边国家的民众普遍感到恐慌,这就需要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否则,极易导致社会混乱。

舆论引导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令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过激反应。如,哈尔滨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政府治理措施不当引起民众不满,而产生抗议等过激行为。这类事件的发生还关键在于舆论引导不到位,媒体及政府没有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来抚慰,说服民众。这是舆论引导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表现。所以,要克服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必须避免舆论引导产生的消极作用。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在对突发事件的新闻采写时,新闻记者所了解和掌握的客观信息还不是成品,为了舆论导向效果,信息不能直接被传播出去,还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过滤,在经过采—写—编—审—播一系列过程后,方可传播出去,这样有助于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对社会和公众心态稳定都产生重要作用。

在“非典”、“禽流感”的特殊时期,公众产生极大的恐慌,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正是把关不严,缺少过滤而导致大量的死亡、传染等恐慌信息被大量重复的报道。近年,突发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核辐射”事件,在对地震导致的核辐射事件报道时,日本的新闻媒体过于讲求客观事实的报道,对采集而来的信息全面报道,却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对公众情绪的消极影响,致使民众产生恐慌和抱怨。更形成民众游行,呼吁政府下台的局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所以,对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过滤,并非违背事实,对事实加以掩盖,而是

出于舆论引导的考虑,这不是失实,而是“大题小做”,缩小突发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些媒体不仅反应迟钝,甚至对事实信息进行“隐瞒封锁”,使大众不能及时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而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为了掩盖真相来控制事件,有些媒体甚至漏掉关键信息进行传播,对新闻事件作出扭曲不合理的解释,使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或人对事实任意歪曲,给谣言传播者制造了机会,虚假言论一旦泛滥,社会不安与恐慌情绪加剧,政府和媒体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导致危机进一步发展。如在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的“打砸抢烧”暴乱事件,其导火索是一个月前(6月26日)发生在广东韶关一家玩具厂部分新疆籍员工与该厂其他员工的斗殴事件,境外“三股势力”大肆炒作,散布谣言,煽动各族群众上街游行示威,以致7月5日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如果媒体与政府合作对事件作早一步解释与澄清,报道斗殴事件的真相,对民众的行为进行引导,缓和民众的情绪,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难以制造谣言和混乱,暴力事件也不会导致如此大的后果。

3.2.新闻失真,媒体随波逐流,不尽责

突发事件传播中,媒体缺乏能动性,对消极的信息把关不严,有时

甚至缺乏科学分析,混淆了是非真理,使事实新闻失真,扰乱了公众的分析思维,导致公众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社会不良情绪和错误言论滋生、蔓延。而更为司空见惯的是,媒体在报道突发新闻时,总是不下工夫,难以采访到具有深度的信息,通常是主流媒体怎么采访就怎么采访,人家从什么角度报道,自己也就跟随,人云亦云不懂得“独辟蹊径”,更别说有独家新闻角度和自己的理性判断了,可想而知,连媒体都不知道该如何传播信息才有助于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舆论引导,更别说普通公众了,从这些方面来看,媒体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汶川地震后,在2008年央视《爱的奉献》赈灾晚会上,某主持人含泪口播短信“孩子,如果你能幸免遇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接下来大量媒体连篇累牍跟风报道,一则“母爱短信”在汶川地震期间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感动了无数人。不久该新闻因无署名,无新闻源,无现场当事人被证实纯属虚构,亵渎了公众淳朴的感情,公众表示不满。若媒体能对此新闻进行分析,追根溯源,对事件分析少些主观情感,多些客观判断,那么,不仅能体现媒体有强势有力的舆情分析和导向能力,更不会有伤公众的情感。

3.3、煽情炒作,舆论暴力,扭曲放大危机

突发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习惯于抓住事件中的戏剧性方面如死亡人数、灾难性画面等来报道,并安排在媒体的显著位置和黄金时段加以突出报道;还有的铺天盖地跟风报道同一类危机。这种过度关注、持续重复的“暴力报道”使公众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突发事件上,扭曲放大了危机,

例如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期间,国内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刊发抢购碘盐的现象并反复强调“碘”的防辐射功能,如某媒体报道“六毛钱一包的盐卖到十元一包,甚至十元都买不到。早上开门不到半小时盐被枪光了”,同时配发“盐已售空”、“盐已断货”的图片。公众反复、持续获得“缺盐”、“抢盐”的信息形成情绪紧张并效仿抢购的行为,导致了“抢购碘盐”事件的发生,造成社会紧张。

3.4.媒体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受阻。

媒体占据舆论引导的有利优势,但我国媒体应对突发事件中舆论的问题,还是缺乏经验和科学引导能力,公众对媒体的公信力有所下降,致使媒体在配合政府的舆论引导措施时,不免产生阻力,积极有效的舆论措施不能顺利下达实施,民众也会对这些措施产生疑问和不信任感。例如2011年3月21日国内多家官方网站公布《地震局确定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某报撰文《全国21大城市断层带摸清》,文章建议大家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正当人们议论纷纷,谈论自己是否处在地球断层带上时,3月22日各大媒体又纷纷发文否定这一消息,如某报刊载《地震局否认对外公布京沪等21城市断层带分布图》。科技信息贵在科学性,新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让公众不知如何应对媒体的浮躁与多变,公众应对危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对媒体也多了些抱怨。所以,突发事件的报道要特别注意遵循科学的基本准则和程序,不造假、不夸张,不妄加评论,注重信息的权威性,尤其讲究权威来源,以此提高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四:媒体舆论引导的解决策略

4.1.舆论引导的有效协调方法

1.在突发事件中要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人,需要两方面(政府与媒体)的协调与配合。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不测风云”,无法预料,而应做好的就是舆论引导。但如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答案则是政府与媒体两方面努力和协调。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媒体是中介,两者只有通过沟通合作,才能有效发挥好舆论的引导效果,这样才能对受众(社会群体)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媒体与政府处于舆论的主导地位,它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控制方面,政府与媒体沟通协调互相主导舆论权,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不仅会要求媒体对可能引起恐慌的新闻进行过滤,更要求媒体发挥其强大的传播手段对舆论进行干预,如“三峡危害论”和“电荒事件”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极可能对社会及公众带来严重的不满情绪,但政府却能与媒体合作,对网络上的“危害言论”实行封锁,特别是让许多媒体进行“议题设置”,大众传播媒介则通过营造的“意见环境”制作和影响舆论。从而引导公众在这一特殊时间段主要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让公众认识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分散公众的注意力,从而方便政府解决问题进行积极的舆论。这时政府和媒体掌握“议程设置权”,能积极有效的引导当下的不利社会稳定的舆论。

3.媒体应贴近公众,对公众负责,听取、吸收公众的心声和建议。舆论引导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积极向上的舆论并非靠政府和媒体双方面就能解决的,社会的稳定形势终究是靠社会公众来支持和维护的。媒体应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建议,比如开通媒体热线、

专线以及通过网络等新兴平台来与公众协调沟通,有时还需要媒体亲自派新闻人员去与公众协商,给他们作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他们作思想指导,并把公众所反馈的建议收集起来,汲取合理有效的建议来改善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的便是流言。处理应对流言是做好舆论引导的关键所在,因为流言是缺乏客观依据,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易产生不良后果的虚假信息。必须重视流言的危害,懂得有效处理流言。而对付留言的办法就是要比它走得更快。要利用好主流媒体,通过他们发布有效信息,呈现事件全貌,引导社会言论。媒体要建立自己的流言研究处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建立了专门的“流言诊所”,当时,在波士顿爱尔兰人居住区,各种反犹太人、英国人及失败主义的流言传播极盛,引起局势紧张,之后在波士顿《先驱报》上,每周登载“流言诊所”的专栏报道,并分发张贴宣传画,使人们认清了流言中暗藏的分裂动机,缓和、防止了局势混乱。所以,媒体可以仿效欧美对于处理突发事件中流言的问题,加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协调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树立大局观念,整合传播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各类媒体,如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新闻发布技巧与能力,提高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因此,新闻发布会也是媒体有效传播、解释,澄清的有利舞台,是舆论引导的有力工具,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新闻信息越早发布越好。

4.3公开透明的媒体形象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首先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即时公开并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以掌握舆论的引导主动权。其次,通过对舆情的分析,从而使舆论引导有的放矢。再次,媒体应及时和政府发言人沟通合作。媒体要做的不仅是“守”更要注重“放”,即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这也会使舆论导向和事态朝良性发展。拿以前中国民众的“抢盐风波”来说,许多群众误信谣言,明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些谣言导致群众的“盐慌”心理,体现了舆论的消极作用。而此时媒介发挥了“舆论主动权”,主动公开事实信息,做到透明开放,并对社会上的舆情进行分析,及时把政府的政策指示传播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实情,从而平息了“抢盐风波”,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这充分体现了媒体的中介角色,媒体也发挥好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其次,媒体在舆论的引导方面表现在要及时的跟进,进行积极主动的传播引导。同时,通过媒介的联合,形成舆论合力,统一口径,使舆论的引导更有针对性。

4.4注重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意见领袖是知识面广和有一定公信力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如政府发言人或专家学者,媒体要特别重视他们对舆论引导的作用,因为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公众的言行与思想。如闹得沸沸扬扬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各大媒体都采访了专业权威人士和政府外交发言人,通过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的解读,即通过意见领袖的表达,会使媒介的可信性大大增加。此外在新闻报道上直接加以评论,使人们朝更加理性的角度思考。使中

日国民的民族情绪和气愤感得以平息、和缓。这需要媒体与“意见领袖”建立密切的联系,与意见领袖达成一定的共识,达成引导社会舆情和社会公众的目的。

最后,新闻媒介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反思,还可以直接对突发事件加以评论。因为在突发事件的后期,更要考虑的是受害民众的心理平静。这样不仅能抚慰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更能起到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致谢: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舒咏平老师的悉心指导。舒老师有问必答,诲人不倦的精神让我十分动容、感激,同时,舒老师给予学生精辟及重要建议,使我得以开阔思路,沿着论文主线内容顺利完成了写作,舒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有重要成就,更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认真、负责,于我而言,老师不仅授我以文,更教我做人。至此,我对舒老师抱以深切的感激之情,谨向老师深深的鞠躬。

参考文献

1.《做好网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331448.html,/view/bd500ffb941ea76e58fa04a9.html

2.《媒体危机报道中的舆论导向偏差及对策》

3.《危机报道中的科技新闻选择》——熊萍,第一师范学院

4.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威尔伯*施拉姆

5.赵世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新世纪传媒大视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肖志鹏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Ⅰ) 引论 (Ⅱ)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5)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5)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 (5) 2.1.当前舆论引导的消极问题 (5)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6)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7)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7) 3.2.新闻失真,媒体随波逐流,不尽责 (8) 3.3.煽情炒作,舆论暴力,扭曲放大危机 (8) 3.4.媒体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受阻 (9) 四:媒体舆论引导的解决策略 (10) 4.1.舆论引导的有效协调方法 (11)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11) 4.3.公开透明的媒体形象 (12) 4.3.注重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12)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当前我国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异常状况,尤其是在处理这类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前期,一些媒体反应迟钝、煽情炒作、诱导公众,混淆是非,解释和疏导不够,甚至澄清力度也大打折扣,导致舆论暴力泛滥,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舆论引导也陷于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是媒体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解决方法和传播过程落后保守。应对舆论,媒体要处理好“双边关系”,即媒体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媒体与大众的传、受及反馈的交流信任关系。同时,媒体要利用本身已有形象和手段在新闻原生态中引导舆论,达到舆论和谐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媒体、政府、策略、信息公开、传播把关、采编控制、意见领袖。

突发事件应对与媒体关系管理(90分)

1、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认为突发事件的反应因素的是?() A、管理 B、运营 C、传播 D 、以上都是 2、一般来说突发事件谣言产生的周期是多久?() A 、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 、4小时 3、以下哪个不是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十个黄金法则?() A、上网搜索记者 B、索要采访提纲 C、和上级及时通气 D、只传达精准的和一些没被授权的信息 4、课程中140万天价医药费说的是哪所医院?() A、哈医大一院 B、哈医大二院 C、哈医大三院

D、哈医大四院 5、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当地的一位副市长说与哪个省无关?() A、辽宁省 B、吉林省 C、青海省 D、山东省 6、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尊敬记者?() A、不吵架 B、不打架 C、不蔑视 D、不回答 7、下面不属于给政府官员的忠告的“三简”的是?() A、简要 B、简短 C、简略 D、简单 8、下面属于政府官员的视角的是?() A、提高讲话效率 B、谣言都是飞毛腿 C、媒体是一个局部的放大镜 D、以上都是

9、下面属于西方媒体负面报道中国的方式的是?( ) A 、遗漏事实,偷梁换柱 B 、转移视线,片面夸大 C 、扩散流言,传播观点 D 、以上都是 1、西方媒体负面报道中国的方式有( )。 A 、遗漏事实 B 、包庇肇事者 C 、偷梁换柱 D 、任意造谣 E 、扩散流言 2、政府官员应对媒体发言要做到( )。 A 、简要 B 、间接 C 、随意 D 、简单 E 、简短 3 、干部发表事件说明要注意按( )标准做。 A 、初一语文水平 B 、一条核心信息 C 、一个创新主意

D、一分钟内讲完 E、一份正式文稿 1、和上级及时通气是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十个黄金法则之一。() 对错 2、汶川大地震中引导媒体的经验是快讲事实,慎讲原因。() 对错 3、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居安思危,处乱不惊”。() 对错 4、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官员应对媒体要表面平静,内心激动。() 对错 5、媒体通常喜欢负面报道。() 对错 6、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要拒绝媒体采访。() 对错 7、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体时应该保持对内、对外的口径说法一致。() 对错 8、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的态度是积极引导媒体参与危机处理。() 对错

论媒体沟通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和信息发布变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凭借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其极易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干群沟通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舆论导向偏离,也可能混淆是非,误导群众,损坏公务员队伍形象,影响政府工作。能否正确运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发展全局。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社会舆论应对不力而导致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铁道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解析这些群体性事件时,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部门在舆论处置上犯 了两个相反的错误:一是有关部门处理过慢。“瓮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时回应群众越来越激烈的请求,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直接导致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后来才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二是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急、过于草率。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干群对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少数问题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缓解干群关系,但是此类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区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在舆论引导形式上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些类似公文的消息,群众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组织策划上,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力量时强时弱;在时效上,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宣传舆论攻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有“王婆卖瓜”之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事倍功半。客观地说,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迅捷多变的舆论监督的需要。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面对新形势,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相关人员没有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发展 趋势,观念陈旧,导致舆论导向偏差。当前,还存在一种观念:一提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夸”。个别领导认为宣传就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轻视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对媒体报道不能冷静对待,只能见好的,不能见坏的,见了正面报道就洋洋得意,见了负面报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扪心自问自身行为中的不妥之处,而是指责媒体报道不实,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兑关系上,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的宣传舆论方案。一些宣传干部缺乏媒体应对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新闻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普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掌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做好现场舆论引导; ●学会网络舆论引导技巧。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取决于六个方面: 1.一把手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一把手不理性、不明智,就很难处理好事情,所以一把手是排在首位的关键因素。 2.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尤其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要有对事件做出决断的魄力,要有征服公众的魅力。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使人们对事件形成一个刻板成见。 4.媒体环境 一个媒体能否有公信力、影响力、权威力,就在于是否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系统、全面、深入地报道。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媒体一定是追逐负面新闻的。 5.受众 受众指的就是人的认识、公众的认识。 6.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对一把手、新闻发言人、社会环境、媒体环境、受众都有深刻地认识的基础上,还应当要有制度作为保障。 要点提示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①一把手; ②新闻发言人; ③社会环境; ④媒体环境; ⑤受众; ⑥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技巧 具体来说,突发事件的现场舆论引导就是管好两个地方:现场舆论引导和网络舆论引导。 1.现场舆论引导技巧 现场舆论引导技巧主要包括: 时间就是生命——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这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要把握好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到达前的第一时间、媒体报道前的第一时间、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 直接当事人——火源 面对直接当事人,企业要做好四个S: 第一个S是闭嘴,不要争论; 第二个S是把自己想做的、要做的展示出来; 第三个S是保持愚钝; 第四个S是让大家满意。 此外,在新闻发言人领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让自己处于弱势。须知当自己越强势、越强悍时,对方对自己就越具有攻击性,所以新闻发言人要适当地学会处于弱势。 【案例】 ××××事件家属索赔沟通标准手册 2011年11月份一场大火震惊了全国人民,事故方为做好媒体沟通和家属沟通方面的一些工作,制定了一个对当事人的沟通标准手册。 这个标准手册里面主要含有以下内容: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医疗作为高风险高技术行业,医院随时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如:医疗事故,医疗收费,病人安全等……如果处理不当,会立即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品牌形象,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如何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将负面事件从危险转变成机遇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需要用专业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之外,还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和危机应对制度、学习现代新闻传播理念、掌握实用的媒体公关及新闻发布技巧,以做到未雨绸缪,处变不惊。 有些医务人员误认为回避媒体保持沉默情事就会过去。但现代社会是记者不“坏”观众不爱,记者不“坏”没有读者。如果他们采访到有价值的就报道;采访不到,就报道采访失败过程;如果连过程都没有,那就干脆报道郁闷不满的心情。没办法啊——记者总得写点什么东西啊! 那么面对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维护单位、个人利益,将真实信息传递给社会呢? 一、善解媒体:认识到位,不拒绝采访。 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回避和拒绝采访将不利于宣传自己或还事实以真象。所以不要怕记者、不回避记者,不拒绝采访,接待要彬彬有礼,对有些不良记者的有意挑衅行为要不亢不卑。 互联网打破了大报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有很多致命的新闻首先是从地方小报记者那里发出来,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成为大报或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深入报道的素材。 因此,我们应做到大报、小报记者一律同等对待。 二、善待媒体:面对采访要从容自如,有礼有节。 面对记者的提问,在自己准备的内容之内的,可客观、准确的回答,对把握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摘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如何妥善处理好此类事件成为创建“平安高校”和“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频发,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导致网络舆情环境恶化,甚至谣言四起,对党和政府创建和谐社会带来严重挑战,也使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关键词: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某高校学生坠亡事件描述 2011年4月30日凌晨3:26,广东某高校保安在宿舍楼下巡逻时发现有人躺在地面不起,立即报警同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联系车辆就近送往区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学校领导随即也紧急赶往医院。警察到现场后,立即进行了现场勘验。后经调取学校监控视频,发现有人于凌晨3:19分左右坠楼。由于正值五一放假期间,学校根据坠楼者的体貌特征在全校留校住宿学生中展开排查,确定坠楼者为是本学院2007级学生涂某。随后学校通知学生家长。 二、学生坠亡事件的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 1.快速发现,迅速反应,启动学校应急工作预案

高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是考验学校平时工作实效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时刻,此时,高校内部一定要形成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统一协调的局面,并要及早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发生的各项由该事件引发出的其他的突发事件。 本案例的学生坠落事件发生不到十分钟,刚好该学院的保安在执行夜间校园巡逻时发现了。该保安迅速向保卫处处长汇报了,马上报了110和120,保卫处处长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其他相关职能负责人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事发现场,部分学校领导赶赴医院开展学生抢救工作。 同时,学校启动了学校的应急工作预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应急处理小组,设立了多个工作小组,按照学校的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工作,为下一步化解危机打下了基础。 2.及时澄清,权威发布,避免不实消息的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受媒体的关注度比较高,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的参与人员聚集力比较强,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微信传播相关信息速度比较快,因此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旦被歪曲炒作,极易对学校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本案例的涂某为毕业生(性格较为内向,有心理咨询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李倩(1983-),女,山东德州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李 倩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地运用媒体使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运用媒体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欠缺,如应对媒体的能力参差不齐,常态下与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体的状态不一致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在媒体的常态采访中积累经验,明确政府和媒体的角色定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媒体的能力,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关键词〕领导干部;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1)04-0049-03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保持怎样的姿态积极 应对突发状况,如何利用新闻媒体引导群众、化解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领导干部作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重视政府同媒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媒体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采访中的纪律和规范,把握好与新闻媒体交往的尺度和分寸,有效地引导舆论,使媒体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一、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运用媒体的素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因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各级领导干部在运用媒体引导舆论方面的表现参差不 齐,急需提高运用媒体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各级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素养: (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和作用。不少领导干部只注重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往往忽视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受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稳定压倒一切”、“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报道模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过分担心符合实情的“负面报道”会影响政府形象和领导政绩,危及社会稳定,因而“捂着”、“盖着”、“压着”,这不仅不能控制流言的蔓延,更是使自身陷入被动之中,使事态进一步恶化,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允许新闻媒体说好话,更要允许新闻媒体说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舆论朝着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二)高效利用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赢得民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若想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影响作用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必须熟悉掌握新闻价值、媒体兴奋点、传播技巧等专业知识,只有了解了新闻选择标准,才能科学高 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Aug.2011Vol.34%No.4 49

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与应对媒体技巧.

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应对媒体技巧 突发事件其实是每天都在发生,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国家与社会内部,甚至包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危机矛盾的。作为一个政府、一个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是在其本职工作范围之内。今天之所以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如今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这一环节可能还有不到之处,引发媒体的过分关注,从而导致舆论对政府形成较大压力,这样根本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其中,汶川地震、马航坠机事件、2003年非典、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等就可以算是典型的突发事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原来的参与意愿强,但限于途径、渠道的问题参与是有限的;现在的民众参与政府执政社会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很多事情变得零容忍,一旦出事,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意思,我一定要通过渠道让别人知道,所以现在的民众特点是民众开始变得认真,甚至变得较真,一个事情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它个水落石出,通过法律进行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一旦事情发生以后,特别是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民意,对政府往往是“有错推定”,一旦发生事情以后,如果政 府不及时应对,不有效应对,不迅速应对的话,网民就会认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有错的,政府会面临信任危机。 案列一 2014年3月8日,载有227名乘客及12名机组人员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H370号航班,由马拉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乘客包括154名中国公民,于当天凌晨时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失联。客机失踪

关于“两会期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施方案-信访维稳公文.doc

关于“两会期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施方案-信访维稳公文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关于“两会期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两会期间”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白沟新城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全区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白沟新城组织人事局局长石进文同志担任,成员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网络舆情应对及工作机制 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出现后,为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抑制网络不实消息恶性传播,防止别有用心人员煽动网友情绪,立即启动舆情应对紧急预案。 1、迅速查明事实,第一时间发声 白沟新城应急领导小组责成涉事部门迅速查明情况,细致详实上报领导小组,宣传部门依据事实迅速撰写新闻通稿,阐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及事件发生后白沟新城管委会采取的相关措施,并联系主流纸媒、网站第一时间发声。力求迅速、公正、客观的还原事件真相,驳斥不实报道,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积极引导言论 成立新闻宣传应急指挥部,明确一名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相关进度;同时,加强舆情信息跟踪监测和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宣传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关于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及最新动态,及时汇总舆情信息并上报应急小组。 宣传部门联合公安网监大队迅速开展有效网上舆论管理及引导。及时封堵删除网站、论坛、贴吧等针对此次事件的不实、有害信息;组织网评员汇总白沟新城管委会妥善处置事故的最新情况和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时发声驳斥网络上造谣、攻击、诽谤煽动的言论。 3、做好新闻媒体接待工作

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

118 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 袁振龙 左袖阳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突发事件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不足 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先后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共同构成了全媒体时代的复杂网状图景。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属于不可忽视的传统媒体,他们在信息传播方面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和手机媒体①则是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自媒体”,它们的出现已经“给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政治运作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②。“自媒体”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的,指的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并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数的69.3%,微博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8.7%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发酵”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越来越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高风险状态中。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普及,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同时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和‘新闻记者’”。 信息互动成为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规律,冲击着人们的惯性思维。“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受控严格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⑤,BB S ⑥、播客、博客、微博、SNS ⑦、手机群发、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同时具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性质,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重构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⑧。全媒体时代既是各种媒体竞相表现的时代,也是普通民众参与信息发布、交流和讨论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中国政府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利益调整不断深化,人口【摘要】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越来越快,信息“发酵”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越来越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高风险状态中,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面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明显不足的现状,有必要采用协同政府、合作网络、消费者需求和数字技术等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理念重塑政府结构,重构政媒关系,重组政社关系,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效率。 【关键词】 全媒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13)02-0118-06 【作者简介】 袁振龙(1971—),男,江西宜春人,北京市社科院综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 要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研究;左袖阳(1980—),男,安徽巢湖人,北京市社科院综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2013年第2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 (总第 208 期)No. 2,2013Serial No. 208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 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文件要求,特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及舆论引导工作方案: 一、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于今年11月2日制定下发《****》,是促进党务、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要,也是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平息不稳定的社会情绪的需要。我局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发布新闻,接受社会的监督,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局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要把这个文件列入干部职工政治学习的内容,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讨论,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地点、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班子和工作职责,明确规范新闻发布工作管理和加强新闻发布工作基础建设的要求,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容,明确网络违规行为处理和网络行为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应遵循“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严格制度,明确职责。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规程。局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负责组织协调,由具体负责处置事件的科室或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负责事件处理的科室和单位应及时与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沟通衔接情况,配合局党组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中难以把握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党组请示;对发生的可能产生全省性、全国性、国际性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须经报请局党组批准后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并遵照指示迅速组织落实。 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措施 1、迅速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科室和单位应迅速向局党组报告。局党组对突发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应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2011年第1期总第295 期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贵州瓮安事件、邓玉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重庆 出租车罢运事件、 四川广安110事件、四川大竹117事件、 河北定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危及到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极个别地方甚至动摇了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根本权威。 本文试图从媒体责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角度出发,对突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疏导和解决,作一简陋之论述。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 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 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但到了基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打折扣, GDP 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 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渠道“肠阻梗”,使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为埋藏在心底的“民怨”。由于地方调解机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民众利益的漠视, “上访”成为我国特殊的一种诉求现象。 一遇大的节庆或重要会议,各级信访部门官员都“如临大敌”,都会派去信访干部或便衣警察到省会城市和北京进行 “截访”,要么进行空口承诺,要么强行带回,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妥善的解决。如此一来,上访群众不断的上访,地方干部不断的 “截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造成,除了基层干部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更重要的是我国所谓维稳机制对上访群众的不正确认识和不正确对待。在这个机制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察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到京城和到省会城市上访群众的次数和人数控制得如何。为了应对这个机制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立足于解决上访群众的诉求,而是立足于单纯控制上访数量。于是,特殊群体的特殊诉求渠道就被死死地堵住了。一般而言,有利益诉求的群众是算得清诉求成本的,如果地方上能解决其诉求,解开其心里疙瘩,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省会城市乃至于北京呢?他们的诉求渠道被彻底堵死后,会放弃他们的诉求,但心里疙瘩从此结下了, “民愤”、“民怨”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观近年我国诸多的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酿成。 在小事向大事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起到了极不好的发酵作用。 曾几何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网络媒体覆盖全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显然缺乏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许多网站缺乏网络道德,对那些不实不良的信息的传播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条信息上传网上后,众多网友先是网上围观,继而网上起哄,激起一种莫名的网络民愤,这种可怕的情绪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街头围观,从而演变成为打砸抢烧甚而围攻基层政府的恶性突发群体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树芬溺水窒息而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事件,却因谣传而使事件真相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在各种版本谣言的纠集下,在声势强大的网络围观下,死者家属纠集众人上街讨说法,在平时对当地政府不满的群体的掺和下,事件开始演变成一起针对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导致瓮安县委大楼、 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 坏, 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电脑数十台,骚乱共造成150余人受伤。事后,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政委、局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何南观 (达州日报社,四川达州635000) 传媒研究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