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武帝以前的儒学思想:

(1)秦统一六国以后,“”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3)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思想逐渐恢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朝儒家代表人物。

(1)他是西汉时期人。

(2)他应汉武帝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赏识。

(3)晚年著有《》一书,把诸子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体系。

2、主要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他提出了“”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了“”“”“夫为妻纲”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理,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

信——诚信也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其实质又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夏冬之类也。

——《为人者天》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3、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

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

正式规定《》《》《》《》《》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世代为官的陈规。还下令在全国各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的作用。从此儒

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探究学习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春秋繁露·茶义》材料二:夫仁谊①礼知②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课堂同步]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完全一致

B 正好相反

C 压迫限制

D 大力推崇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A 秦始皇

B 汉文帝

C 汉高祖D汉武帝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 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A“君权神授” B “节用而爱人”

C “天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

C 设五经博士

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6以下对儒家思想从春秋到战国的相关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儒家是战国时期最受统治经济推崇的思想流派

B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纳

C 在秦朝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D 董仲舒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7.以下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的根本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家通过吸取各流行学派的精华从而取代各家学派

B 通过政治上的统一来维护思想上的统一

C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证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D 皇帝应该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约束自己

8.中国古代教育被儒家所垄断,始于

A 汉武帝兴办太学

B汉武帝正式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

C 汉武帝命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D 汉武帝确立”举贤良对策”的选拔人才制度

9、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提速训练]

1、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措施的异同。

2、概述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过程。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同上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发展趋势如何?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推行过那些思想文化政策?

(3)如何评价西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作业(四十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时间:月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这反映出董仲舒(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并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教师提问:西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实施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施行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黄老之学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景帝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对其十分崇信,不允许有变动。所以当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之言,提倡儒学时,引起了窦太后的大怒。不过到了汉武帝亲政时期,黄老之学还是被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材料,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老之学虽然在汉初稳定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汉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是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再加上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而这些新的问题是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的。因此黄老之学面临危机,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渴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究竟是哪一种学说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儒家学说已经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儒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家讲坛——董仲舒》视频片段,提问: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

历史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文化学院 10历史 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 【授课年级】:高二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 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讲授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元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1.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2.《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 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2.D “霸王道”就是加强王权统治,是法家思想的运用,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答案选D。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B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D 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选项是D。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5.A 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7.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 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b5E2RGbCAP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 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 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 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 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p1EanqFDPw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 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DXDiTa9E3d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RTCrpUDGi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 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 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5PCzVD7HxA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2课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3第1单元第2课习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 (2009高考广东)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解析】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D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3.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4.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D 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解析】D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

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 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A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 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 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 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以后,故排除A项;《论语》编纂于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所以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论语》中避讳“邦”字,说明西汉统治者已经接受了

最新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课《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㈡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㈡讲述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

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于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㈠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 总第2个教案

教师用: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 材料题: (1)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最全版

必修三教案: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

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

第一单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 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赞同 1.历史的选择 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符合汉代统治阶级的需要,使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形成。 2.非文化专制 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使儒家的思想成为社会中价值判断的标准,将儒学的地位置于其它学派之上,允许各种学派存在,也并不是只任用儒生。诸子流派仍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儒学发展承前启后作用 “独尊儒术”的施行使中国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奠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同时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学,锻造了儒学的兼容能力,这使儒学在后来遇到道、佛思想冲击后仍处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使得儒学能够与时俱进,对儒学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4.促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这种大一统思想直到现在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儒学被确定为统一社会思想,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建立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础,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有积极作用。 5.对教育的意义 为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教化、兴太学,用德育教化全民,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有深远影响。 6.对选贤任能风气开启 它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儒学成为解决政府官吏来源、选拔方式的标准。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历代儒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达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 之旱。”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 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选D。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选D。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 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 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 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 教学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提问: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回顾儒家思想在汉之前的经历,然后导入新课。 2 新知介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①汉初,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 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呢

[键入文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呢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一个在汉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开启了汉代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而且也对于黄老之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大力发展儒学和孔子学说而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对于其他学派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个话题,还应该分两方面来对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不利于汉代思想的繁荣,也不利于汉代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也有其积极方面,因为汉武帝上任之后,大一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出现的,所以汉武帝在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加强,不仅思想文化得到统一,就连社会生活方面也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开始呈现出统一趋势,为汉代统治基础的奠定打牢基础。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有消极影响,也有人认为有积极影响,其实这件事在汉代思想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开启了之后皇帝禁锢人民思想的先河,也使得汉代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向大一统迈进。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