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2-3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9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一方面表现为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

包括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科学抽象法

以抽象思维方式分析经济运动形式与过程。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两个方面。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

4、社会的阶级的分析方法

经济制度由多种因素和历史条件形成,社会又分为不同利益的阶级和集团,因此分析经济现象必须运用社会和阶级的分析方法。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关系着社会不同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回答历史课题,揭示客观规律,同时,它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时代变迁而发展随实践变化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对垄断发展的新认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邓小平在和平发展时代的新发展。

八、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1、帮助我们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成份。

3、有利于把握时代特征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所处历史地位,理解我们的国际战略和内外政策

通过对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过程的介绍及其内容的剖析,认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贡献,理解劳动价值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实质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

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

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

1、劳动的演进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量范畴的规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过程

3、该范畴的意义

四、价值范畴的社会性

1、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性

2、关于抽象劳动的分析,深刻论述了决定价值的劳动这一范畴所具有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3、关于价值的量的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论证了价值的质的特性

4、价值形式的演进从动态上反映了价值的社会性

五、劳动价值论在当代

1、理解劳动价值论存在的误区

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服务商品的价值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从商品入手

——学习马克思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

·商品——货币——资本:逻辑分析序列

研究资本主义,似乎应该直接从资本开始。但资本是什么?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货币。要剖析资本,先要了解货币是什么。再进一步,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特殊商品而已。因此,了解商品的属性后,分析货币、资本的特性就会势如破竹了。

·从简单商品经济开始,以此为假设前提来展开分析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最简单的规定性开始,暂时撇开更复杂的规定性。把经济形式的最简单的规定性弄清以后,再将原来舍象掉的因素引入研究过程。先对简单商品经济作出最单纯的假设,然后再逐渐深入,逐渐复杂化,这样,对于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逐步对其丰富的规定性达到科学认识。

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选择了这样一个锲入点。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然后有资本

在资本形成以前,货币就已存在相当长的历史了;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早已存在。

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胚芽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构成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或者说,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可以从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矛盾中找到其根源。

·从普遍的存在发现人所未知的视野

商品是无处不在的,人人都无时不接触它。但恰恰是最普遍的存在,却被“视而不见”,“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

劳动本身的演进推动人们对劳动的认识的提高。

在中世纪,行会内劳动是具体化的、固定的、世袭的。鞋匠的劳动是制鞋,他的儿子也只能是制鞋,而不能去制伞,或制衣,他的劳动都受到行会的严格限制。如果鞋匠不制鞋了,

生存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具体化十分明显,不同劳动之间的差别昭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只能形成无数的具体劳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以后,工人受雇于工厂,其具体劳动形式也受到雇主的支配而随时改变,也许今天是在制鞋的一个工序,明天又转到另一个工序;今天是一家工厂制鞋,明天却到另一家工厂制伞。无论是哪一种劳动形式,只要能获得劳动报酬,对工人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任何一种劳动已不再是一种支配一切的劳动,个体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特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无差别的。劳动已经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特殊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当工人可以在现实中通过交换,把自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转化为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的时候,就可以不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劳动形式的改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斯密以前,人们意识到了劳动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农业劳动创造财富,工业劳动创造财富,但都不能从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只有到了斯密时代,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这个范畴。这是劳动演进过程中人的认识的升华。

另一方面,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种类、劳动能力的品种不断增多,都可以获取工资。新的劳动部门和新劳动方式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和现代劳动体系的深化与发展。不管从事什么劳动,都可以获取工资。无论是生产工序中的某一个环节,都是最终产品的完成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形式。劳动创造价值也更为表象化,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环节,而是劳动一般。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抽象劳动范畴克服了“劳动一般”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从而保证了范畴使用的彻底性,增强了劳

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应关系,突出了抽象劳动范畴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认识和理解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引言

一、剩余价值问题的由来:探寻利润的来源是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动因。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究已久的历史性课题。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利润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2、“所有经济学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

本身,而是就利

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二、马克思研究利润及资本关系的出发点--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

1、当作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G-W-G'和当做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公式W-G-W 2、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是马克思研究资本关系的一个出发点。它在联系现实和开创理

论中起到双重作用

三、从W-G-W 到G-W-G'――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资本的2个规定。

1、资本“最初的规定”:起源于流通并在流通中保存自己

2、W-G-W怎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转化为G-W-G'――资本的第2个规定:“使自身变大或增大”的

货币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解决这个矛盾的限制条件

4、能使资本增殖的劳动必须不是物化劳动,而是作为“活的主体”、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于“工人”

身上的劳动能力。所以,资本只有与劳动联系起来才能增殖并成其为资本。

四、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

1、马克思对“雇佣劳动”作的3个规定

2、劳动力为什么要直接与货币相交换,“以货币的形式”、“以财富的抽象社会形式取得维持自己生

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劳动者为什么要与生产资料分离?

4、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恰好满足了资本增殖的渴望。

五、利润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大于劳动力商品价值、同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1、为什么工人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

社会表现为剩余价值。

2、为什么是资本家而不是工人占有代表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剩余劳动这个人类

文明进步的表现和结果,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六、资本及雇佣劳动关系在历史上的确立。它们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产生的影响。

1、“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

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2、只有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发展起来了,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确立,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也才

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3、马克思如何认识资本的积极作用

4、马克思如何认识雇佣劳动的进步作用

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理论。

我们常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学习和仔细领会,但是学习之前,应该首先弄清楚,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是他仅仅为了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创造出来的自己的理论?还是继承了他的时代所提出的历史课题和前人未竟的研究,对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正确的答案显然是后者。本章就来研究一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和部分重要内容。

一、剩余价值问题的由来:探寻利润的来源是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动因,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究已久的历史性课题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利润的来源和“剩余价值”[1]的本质。

马克思以前的、同时代的、或比他晚的经济学家从各自所观察的现象和理论入手,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利润来源说,还通过对地租、利润、利息的分析,试图分析“剩余价值”的本质。

·西尼尔的“节欲”说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尼尔把利润说成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他认为生产要素有两个:一是劳动,二是资本。而安逸是人的欲望之一,劳动者节欲的报酬是工资,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就是利润。他还反对缩短工作日,认为资本家的纯利润是工人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生产出来的,劳动时间每天缩短1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缩短1个半小时,总利润就会消失。

·巴师夏的“和谐经济论”

巴师夏则竭力消除工资与利润的对立,把利润称作利息,说成是资本家“服务的报酬”。在他看来,工人劳动提供服务,得到的报酬为工资;资本家牺牲即时的满足,增加了生产资料,理应得到一部分收入予以补偿。他把服务交换看做是统治人类社会的“最高规律”。

·萨伊的“三位一体”说

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各自提供“生产服务”,创造效用和价值,因而也创造了各自所得,即三种收入:“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用这样的“三位一体”来掩饰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尔萨斯的“让渡利润”说

作为地主贵族阶级代表的马尔萨斯,将利润说成是“让渡利润”。他认为,工人在劳动中获得的要比他们所创造的、付出的少,而资本家又用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工人,这样就使工人受到双重损失。马尔萨斯看到了劳动和资本交换的不平等,并从生产领域最后转向流通领域去探求利润的来源,确实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但他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必要的,只是资本主义不合理,所以应该退回到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去。

·法国重农学派把地租当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法国重农学派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创造的,从而第一次把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转到了直接生产领域。马克思评价他们的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然而,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是惟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地租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形式。反映了他们作为重农学派的局限性。

·亚当·斯密尽管对利润、地租和利息等范畴首次作了系统研究,但没有把剩余价值作为一个专门范畴同它在利润、地租中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区别开来。

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经济学家,把利润当做独立的基本的经济范畴进行研究是他的一大功绩。他在事实上把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一部分补偿资本家垫支的工资,一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马克思称赞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但斯密以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因而无法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释利润的来源。

·“所有经济学家中惟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是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工资和利润的关系以及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认为利润来自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中除去抵偿工资那部分价值以后的余额,他所说的利润实际上已相当于剩余价值,因而被马克思称为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惟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可他同其他一切经济学家一样,也没有研究剩余价值本身,只是进一步探讨了剩余价值的一些特殊形式,如利润和地租等。由于他非常重视分配问题,专注于利润、地租、利息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没能发现剩余价值一般的范畴,因而,没有使剩余价值起源及本质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总之,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都没有抽象出剩余价值的范畴,倾向于把利润说成是资本本身的产物,割裂了利润与工人劳动之间的关系,未能真正揭示出利润与剩余价值的本质联系。

2、“所有经济学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2]

马克思则是这一历史性课题后来居上的、同时又是极为成功的加入者。他之所以能够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历史性贡献,一方面在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越来越深刻地暴露出来,为揭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创造了客观前提,另一方面,则与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他在这个问题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关。一语而言之,有着一定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历史必然性。

进入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之后,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他发现,这些研究者对价值的不同规定,制约了他们对纯粹形式的剩余价值的认识,从而认识到了自身研究的价值,并自豪地指出:“我的书最好的地方是……研究剩余价值时,撇开了它的特殊形态--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古典经济学总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来,所以在这种经济学中对特殊形态的研究是乱七八糟的。”[3]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未能深入研究利润问题的一个原因,即他们实际上未找到研究问题的正确角度和方法。

马克思是在研究利润的过程中找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本质的。他最终发现,剩余价值和利润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在数量上也是相等的。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反映了雇佣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而利润则把自己看成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此,利润范畴掩盖了剩余价值同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会千方百计论证利润这一剩余价值“转形”形式的合理性,其实在于“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地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4]寥寥数语,马克思揭示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利润问题的阶级局限性。

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怎样从剩余价值最初的具体表现形式----利润出发,从利润这个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一般,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呢?

二、马克思研究利润及资本关系的出发点--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

1、当作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G-W-G'和当做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公式W-G-W

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增大了的货币),是马克思对应于当做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提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公式。这二者之间决不仅仅是顺序的颠倒,而是分别具有各自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意义。当做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公式W-G-W,可以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商品生产者用商品通过货币换商品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具体地说,第1个W是生产者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G是他卖掉这个商品换得的货币,第2个W是他用这个货币再次换取的与第1个商品W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同时也主要是供自己使用的商品。

这个公式一方面反映出商品经济与自给自足经济的差异,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供自己使用,而是会通过货币媒介来交换使用价值更为丰富的商品。于是,生产开始表现出社会化,生产和消费将逐渐突破封闭的体系,纳入到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必须通过货币来媒介的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关系中。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飞跃,意味着普遍的社会生产和普遍的社会联系开始建立。

不过,在另一方面,这个公式也仅仅反映出这时的商品交换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因为在这个公式中,存在的只是使用价值的转化和货币充当流通媒介的职能,它反映不出价值量的变化,即价值的增殖,参与流通的当事人也不以商品价值增殖为目的。这个公式揭示的只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流通中的货币运动关系。

但在实际中,这个公式必然会向前发展,转化为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其中,后一个货币G'表示比前一个货币G在数量上有所增大。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公式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在这里,从最表面的层次,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它可以表示:将要成为或已经成为资本家的当事人,先用一定的货币额G,换取从事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W,如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使其相互发生作用,生产出一定的商品,这些商品将不仅具有最初投入的价值额G,而且有增大的价值额,当它们在市场上出售之后,最初的投资者就可以得到一个增大了的货币额G'。这里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利润。

2、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是马克思研究资本关系的一个出发点。它在联系现实和开创理论中起到双重作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 一方面能够直接反映出利润的存在,公式中经济当事人最初投入的G与最后获得的G'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当做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公式W-G-W,我们可以揭示出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实际上,理解和认识了这种异同和联系,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揭示出资本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以资本关系作为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殊性、本质及历史局限性,揭示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因此,当作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关系的第一个出发点。

三、从W-G-W 到G-W-G'――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资本的2个规定

马克思是怎样从看似简单的两个货币流通公式出发研究资本的规定性、并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的呢?

1、资本“最初的规定”:起源于流通并在流通中保存自己

从这两个货币流通公式的共同点来看,它们都能清楚地反映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运动过程,也就是说,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出存在价值增殖的货币流通公式G-W-G',和仅仅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货币流通公式W-G-W,都必须以商品生产方式为基本背景,所谓的资本关系,必须是起源于流通并在流通中保存自己的一种关系。

通过这一点,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与货币间的联系,以及资本与已经运动起来了的商品流通之间的联系,表明只有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不间断的商品流通,资本关系才可能产生。

2、W-G-W怎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转化为G-W-G'——资本的第2个规定:“使自身变大或增大”的货币

这与货币的产生和独立化有关。也就是说,货币是在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起初它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表现为公式W-G-W中稍瞬即逝的性质,而商品交换的当事人也只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拥有货币、占有商品的价值为目的。但是,一旦货币产生了,独立出来,成为外在的、对象化的物,成为价值的象征和代表,它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流通媒介功能,而是要追求价值的增大,所以,以货币为起点的商品流通,只能以增大的价值作为追求的对象,所以,G'必须比G大,不断运动的货币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5]这样马克思就得出了资本的第2个规定性:“使自身变大或增大”的货币。

至此,马克思认为,这样既要与流通相独立、又要在流通中不断保存自己且不断增大的,虽然在形式上仍然是货币,但货币作为货币不能超出其固有的、消极的规定,因此,这样运动的货币已经不再是货币,而是资本了。资本就是“在流通上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6]并“使自身变大或增大”的货币。[7]

那么,货币如何才能转化为资本呢?这就来到了我们需要解决的第2个问题?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解决这个矛盾的限制条件

从货币流通公式G-W-G'我们可以看到,它非常恰当地反映出了资本不停地运动和追求价值增大的特征,反映了利润的存在和资本运动的目的,因此,它被马克思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但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与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是指它在流通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增殖现象,不符合价值规律所要求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即我们在前一章讲过,商品交换应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而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可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利润。

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2个限制条件:一是利润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利润;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利润,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所失,盈亏相抵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并没有增加。

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无法使价值增殖,因为离开了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他自己的产品发生关系,这种封闭的劳动关系既不需要价值的概念,也无从谈及价值增殖。

那么,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的利润来于何处呢?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4、能使资本增殖的劳动必须不是物化劳动,而是作为“活的主体”、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于“工人”身上的劳动能力。所以,资本只有与劳动联系起来才能增殖、才能成其为资本

从资本总公式可以看出,为了增殖,资本会始终不断地以商品或货币的形式进行形式变换。但很显然,如果仅仅是普通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形式变换,价值是不会增加的。因为,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资本无论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还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都只是物化劳动,而物化劳动是不会增殖的,所以,能使资本增殖的劳动必须是不同于物化劳动的劳动,只能是作为“活的主体”、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于“工人”身上的劳动能力。[9]这初步证实了资本对劳动的依赖和追逐,把资本与劳动结合在了一起。

这是资本对劳动的追逐,那么劳动呢?它为什么要与资本结合起来?它又通过什么样方式与资本结合呢?

劳动是通过把自己转变为雇佣劳动,把劳动力转变为商品与资本结合起来的。只有把劳动力转变为商品,利用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他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大于他们从流通中取走的部分,才能解决资本增殖的问题,也才能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因此,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常常被称为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

四、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要与劳动发生关系,要利用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使自己增殖、使自己变成资本,那么,劳动者为什么要让它利用呢?如果说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自古以来生产活动就有的内容,那么劳动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雇佣劳动的形式、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来达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呢?

传统上,我们把劳动力为什么成为商品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和劳动者穷得一无所有,因此不得不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谋求生存。这两个原因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马克思完整的意思。实际上,马克思分析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时,涉及到了更深刻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原因。对这个原因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在更基础的层次上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及其进步意义。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看一看马克思所理解的雇佣劳动是什么,劳动力商品又是什么?雇佣劳动是不是就是被资本家雇用的劳动?

1、马克思对“雇佣劳动”作的3个规定

马克思对雇佣劳动有很深入的研究,归结起来,他对雇佣劳动主要作了三方面的规定:① 劳动力直接与货币相交换,工人“以货币的形式,……以财富的抽象社会形式取得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9]②劳动者之所以必须以出售劳动力商品的方式参加社会生产,是因为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因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了分离。③工资由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或由劳动力商品中“存在的对象化劳动量决定”[10],它不但包括“为了从身体上维持工人的劳动能力借以存在的一般实体即工人本身所必需的那些对象化劳动”,而且包括“为了把这个一般实体改变得能够发挥特殊能力所必需的那些对象化劳动”[11],如必要的培训费、发展费,这种对象化劳动还含有“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12]

我们说,这3个方面其实是分别从3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力为什么要成为商品,劳动为什么要变成雇佣劳动,不但有深刻的商品经济背景和及经济运动方式方面的要求,并且恰好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形成完美对应。以下我们分别加以研究。

2、劳动力为什么要直接与货币相交换,“以货币的形式”、“以财富的抽象社会形式取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商品、货币理论精要回顾――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发展提出了私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品、货币关系应运而生。

我们在前一章讲过,经济运行方式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向为社会生产、为别人生产的商品经济转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而商品、货币关系之所以会产生,正是在于社会化生产方式对社会劳动交换方式的需求。也就是说,凝结在商品中的私人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过程转变为社会劳动的,而商品的价值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货币,是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用共同的交换行为认定的直接的社会劳动的代表。换取了货币的商品,就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商品。任何特殊的劳动与商品,要想通过社会来证实自己是一般劳动或社会劳动,就必须转化为货币。而任何劳动与商品,只要换成货币,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体现,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因为它可以进一步换取任何其他商品与劳动。因此,个人的产品和劳动通过和货币相交换,就可以加入总的社会分工体系。

那么,对于未来的、作为可能性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私人劳动”怎样转化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为社会所承认的社会劳动呢?已经被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抽象出来的货币仍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作为个体化的交换价值,货币必须直接是一般劳动即一切个人劳动的对象、目的和产物。劳动必须直接生产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必须直接生产货币。因此,劳动必须是雇佣劳动。”

3、劳动者为什么要与生产资料分离

雇佣劳动的第2个规定是:“劳动者之所以必须以出售劳动力商品的形式参加社会生产,是因为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因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了分离。”那么,劳动者为什么要与生产资料分离呢?

这个问题与刚才提到的对“劳动力为什么成为商品”的传统解释“劳动力穷得一无所有”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们说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那马克思的原意是什么呢?

首先,马克思并不认为是资本家的私欲使得他们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使劳动者一无所有,失去了劳动和生存的条件。他声称,虽然自己“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但“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他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因为“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克思还坚持认为产生和发展出这些阶级及利益关系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会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号:2013111117000591 王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色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

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是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材 1、课程标准 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第19课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第一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所以本课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讲空想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通过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第二目“《共产党宣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意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学术和政治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讲巴黎公社的成立、措施和影响,说明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准备一诞生一实践(运用)" ,形成了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点的主要线索。为突出课标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材处理如下: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4 、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2)教材的特点(3)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人类思想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革命。其中,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解。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 确定依据:课标的要求。 (二)、说学习方法的培养 1、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史实。本课内容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应作为难点给学生讲清。“马克思”这一名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像)和提出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指导: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迁移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注意从现实生活挖掘素材,变抽象为具体。 (四)、说教学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还是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类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经济规律的类型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个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质2014年考研备考大全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第三章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以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主义生产过程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关系的实质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资本资本合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和利息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生产股份资本和股息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的实质及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其发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展阶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实质和双重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效率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平辩证统一的关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34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月 Vol.34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2 ────────── 收稿日期:2012-03-07 作者简介:黄顺彬(1970-)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109- 哲学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黄顺彬 (马鞍山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安徽 马鞍山 243099) 摘 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理论上一直努力地追寻探索着这一问题。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时代和任务根本转换的大背景下,厘清“三化”中的“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对于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化”;时代化;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3-0109-03 Several Basic Issues in Applying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HUANG Shun-bin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and Building, Maanshan Party College, Maanshan 243099, China) Abstract: How to make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the realities of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been work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ursuit and explor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rty put Marxism Chines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together, and proposed to continue to promote Marxism Chines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 Central Committee,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mes and tasks, clarifying a few basic issues of “Marxism Modernization” can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y. Key Words: Chines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modernization; basic issues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又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角度,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和各个国家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的具体环境……离开这个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 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既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就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一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论上努力追寻的境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成功探索和经验积淀,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以此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这其中,尤其是时代化,在时代和任务根本转换的大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意义更是充分凸显。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演变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概念与范畴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83年3月,胡耀邦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大会上讲到马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性指引下,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创新发展。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主体,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重要责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性、整体性逻辑思考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呈现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深层次发展、迈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指示。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几大领导核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并且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改革建设实践活动,发挥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体方向性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历史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和深化中,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着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积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延伸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的改革建设实践,保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方向性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 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理论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感知力,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向前迈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着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索道路。在继承和创新、深化改革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得以有渊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行为表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都是需要实践主体进行行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内容才能够得以较为深远的发展和践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更是人民群众话语权的表达,以最为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论指导指引着大众的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得以实现必须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一切科学的理论成果,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也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因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力量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践对策 (一)创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合理的现实语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要建构合理的现实语境,以符合大众思思维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