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完整版

重症手足口病--完整版
重症手足口病--完整版

手足口病讲义——含重症(完整版)

病例1:患儿徐俊哲,男,2岁8月个月。于2010年5月以发热二天、手、足、口腔疱疹入院,入院T:38.8度,神清,精神尚可,心肺末闻及异常,入院后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入院第二天上午8时查房时见患儿精神萎靡,肢冷汗出,肢体抖动,皮肤花纹,脑膜刺激征(+),立即查ECG 提示HR147次/分,WBC13.4*109/L,GLU6.65mmol/L,心肌酶谱增高,考虑手足口病重症,经市专家会诊后专人专车送入随州中心医院,于第二天凌晨死亡。

问:从这个病例中你对手足口病有些什么直观了解?能获得什么经验教训?重症手足口的早期诊断指证是什么?重症手足口病如何转诊?

病例二:患儿,男,1岁9个月,以“发热皮疹2天,伴呼吸困难1小时”为主诉由乡卫生院转入省手足口病重症定点医院。入院查体:T 38℃,HR 216/min,R 44次/min,BP 158/104mmHg。神志清,烦躁不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可见呼吸三凹症,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音低钝,四肢末梢发凉,双掌心及臀部可见数个疱疹。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1.7x109,N 76.3,L 17.5,M 6.2 血糖:18.6mmol/L,胸部X线:肺水肿,血气:PH 7.25,PaO265mmHg,PaCO2 55mmHg,SaO292%,BE -7mmol/L

入院诊断:手足口病重症并肺水肿

问:重症手足口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都引起了广大家长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手足口病的关注,这里我就手足口病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疾病概述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以口腔溃疡性损伤和皮肤斑丘疹为特征性病变。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闹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大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通常感染一周后传染性最强。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其中以EV 71及Cox Al6型最为

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二、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1)肠道病毒感染机制

肠道病毒可在肠道中增殖,但通常不引起肠道病证。肠道病毒经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入侵,于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再转移至局部淋巴组织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扩散至带有病毒受体的靶组织再次增殖,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病症。(2)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发病机制推测

EV71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学者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主要有两条途径。主要途径为:EV71的VP1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随着病毒血症侵犯外周神经末梢,并通过外周神经末梢逆向轴突转运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导致免疫损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次要途径为:持续的病毒血症导致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少数病毒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感染和免疫损伤。

注明:此猜测为个人理解,不具有代表性。

(3)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机制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logic pulmonary edema,NPE)是指在无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又称“中枢性肺水肿”或“脑源性肺水肿”,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肺出血。神经源性心脏损害是指在没有心脏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由于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临床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脏损害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

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干脑炎和全身炎症反应所致。EV71感染发生急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患者既往心肺正常,经影像学和死亡病例的尸解证实几乎均有脑干脑炎(神经元坏死灶和微小脓肿等),而未发现心肌炎改变,结合肺水肿发生过程中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神经性尿潴留、肠麻痹、多汗、失眠和心动过速等,提示肺水肿、肺出血和心肺衰竭是神经源性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肺水肿是严重EV71感染所致脑干脑炎的典型标志。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继而刺激腺苷环化酶产生cAMP,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动过速和高血压。EV71感染所致脑干脑炎的肺水肿与神经源性和IL-10、

IL-13、干扰素-γ(IFN-γ)等炎性反应介质大量释放有关,这些介质导致类似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的肺血管通透性

增加和血浆外渗。

(1)冲击伤理论(blast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引起突然的颅内压增高,造成视丘下部和延髓孤束核功能紊乱,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交感神经瀑布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含量显著增高,全身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体循环阻力增加,动脉血压急剧增高,左心室射血减少,体循环内大量血液进入肺循环内。一方面肺毛细血管床有效滤过压急剧增高,大量液体潴留在肺组织间隙,形成肺水肿;另一方面血流冲击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和缓激肽等)大量释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外渗导致急性肺水肿进一步加重。

由于这一理论将血流动力性学说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学说有机结合在一起,故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NPE发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动物实验观察到随着肺动脉压增高,肺水肿明显增加。临床试验观察到NPE患者均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输出量下降,肺动脉压升高,因而证实了此机制的存在。也有人认为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对肺水肿的形成作用更

为重要。Colice将NPE分为两型:暴发型,即上述的冲击伤

循环动力学理论;非暴发型,不是突然发病的,时间可达几天,也不像前者那样致命。后者机制不清,可能为颅内损伤不猛烈,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或其他因素持续作用,损伤血气屏障的完整性,引起通透性肺水肿。

(2)渗透缺陷理论(permeability defect theory):渗透缺陷理论认为,NPE的发生由交感神经系统介导。正常情况下,肺内受体α(主要为α1受体)介导肺微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和呼吸道腺体分泌;β受体介导肺微血管和支气管扩张,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促进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从而增加肺的顺应性,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加快肺组织液的清除。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肺内α1受体活性和β受体活性比例关系失调,相互制约、协调作用被破坏,可能是导致NPE形成的另一重要机制。神经源性肺水肿过程中,两者在交感神经兴奋时比例失调,α受体兴奋,一方面,α1受体活性增高,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介导NPE的血管通透性改变:①钙内流,作用于细胞骨架,使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间连接间隙扩大,并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对细胞膜造成损伤,发生内皮细胞连接松弛和脱落,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增加及脱颗粒,ATP无氧酵解,氧代谢过程增强,产生相对过量的氧自由基,损害肺组织;③内皮素增加;④神经肽Y释放。另一方面β受,体则进行性下

降,不仅不能对抗肺血流渗漏,清除过度的肺组织液,而且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降低了肺功能。一些动物和临床实验均观察到脑外伤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明

显上升,肺组织中α受体呈持续高水平。另有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脑脊液及脑组织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明显升高,并伴有神经细胞损害和肺水肿,有人认为这是颅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启动了引起NPE 发生的中枢机制。

(3)免疫炎症:有研究证实,EV71感染患儿外周血及脑脊液IL-l0、IFN-γ、IL-6、TNF-α、IL-1β、IL-8等细胞因子或前炎症细胞因子明显升高,CD4+T细胞、CD8+T细胞及NK细胞数量下降,合并肺水肿者尤著,提示EV71感染患儿有免疫功能紊乱,推测可能与TNF-α等前炎症细胞因子改变肺血管通透性、加重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

总之,NPE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神经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对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屏障通透性综合影响的结果。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研究还表明,高血糖、白细胞升高和急性弛缓性瘫痪共同构成了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其机制尚不清楚。患儿一旦出现高血糖、肢体无力常提示病变累及脑干。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大大增高,ET-1可使中性粒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趋化、粘附和活化,促使炎性介质释放,损伤气血屏障,可能是导致NPE形成的因素之一。钠尿肽、自主神经传入C纤维也可能在NPE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尚待进一步证实。此外,颅内压、脊髓腔内压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在肺水肿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与临床分期:

(1):临床诊断病例

A:普通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B: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外周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等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若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诊断要点为:①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或一过性发热,部分病例可不发热;②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②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③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④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年龄:以0-3岁为主;③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按年龄);

④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⑤血糖升高,外周血白

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诊断要点为:①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呼吸异常:呼吸急促或窘迫、呼吸减慢或节律异常,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③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④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诊断要点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4)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3岁以下婴幼儿,病程在4天内,注意交感神经亢进表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提示为重症病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呕吐、易惊、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四)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六)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5)、转入至三级医院PICU指征

(一)重症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及时转入PIC U救治。

1、持续嗜睡、呕吐与惊跳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木僵、谵妄、呆滞、昏睡、昏迷)、肢体麻痹、共济失调。

2、颅神经损伤,出现非自主性眼球动作(眼球往上看、眼球固定偏向一侧、眼球乱转、眼球震颤、斗鸡眼等)。

3、呼吸急促(40次以上/分)、发绀、肺部病变短时间内发展快、肺水肿、出现粉红色泡沫痰、肺出血。

4、循环障碍:心率过速(160次以上/分)或过慢、肢体冰冷、面色苍白、脉搏微弱、血压上升或下降。

(二)转诊注意事项。接诊医师每次查房时,对重症病例必须对照标准进行判断,有指征时应在专业人员护送下及时转诊。如已发生肺水肿、肺出血、休克等呼吸循环衰竭和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时,应当就地救治,并请上一级专家组会诊指导抢救。

四、手足口病需要与之鉴别的疾病

(1)普通病例:需要与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分析如下:

水痘:a易感人群的区别:手足口病的患儿,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其次是3-5岁的宝宝;而水痘患儿1-6

岁均可多见。b病原体的区别: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好发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发病的

最高峰,8月份开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很有季节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冬春,夏季较少见。c 皮疹的区别: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炎或口腔溃疡的也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见。d有无免疫力的区别:小儿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而婴幼儿患过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获得永久性的免疫。e其他区别:正在使用激素的宝宝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不会病情加重;而与水痘患儿接触,则会使他们的病情很快加剧。

不典型麻疹:多发生在接种灭活麻疹疫苗以后6月~6年,再接触自然麻疹患者,或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发生本症。偶见于曾接受减毒活疫苗者。急起高热,伴头痛、肌痛、呕吐、干咳、中毒症状重而卡他症状少,罕见粘膜斑。起病2~3

日后皮疹首发于四肢,向心扩散,大多限于下半身,开始为黄红色斑丘疹,后出现瘀点、水泡、荨麻疹等,呈多形性。疹退不留斑或痂,常并发肺炎、胸腔积液、肺内阴影可持续数月至1~2年。恢复期病程第10日即可测得极高的麻疹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可达到>1∶1280。至今未从这类病人分离到麻疹病毒,似也无传染性。大多认为其发病机理是因灭活疫苗只引起机体HI上升而未引起抗F蛋白的抗体所致。此系一种对麻疹病毒的超敏反应。

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患病。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上出现小水疱,可为单个,也可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很浅的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若不经治疗,经过l-2周会自愈,但容易复发,如果宝宝反复发作,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疱疹性口炎终年可以发生,冬季为流行高峰,且具传染性,可在幼儿园等群体发病。(2)重症病例

A皮疹不典型者需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鉴别,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B以迟缓性麻痹为主要症状应与脊髓灰质炎相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C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D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五、手足口病的治疗

(一)普通病例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早期强化三大措施。

1、早期降颅内压:出现持续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时,限制入量,60ml-80ml/kg.d,给予以下脱水药物:

(1)甘露醇:0.5g/(kg.次),每4~6小时一次,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严重颅高压或脑疝时可加大剂量至1~2g/(kg.次),2~4h 1次;

(2)10%甘油果糖:0.5-1g/(kg.次),4-8h 1次,快速静脉滴注;

(3)利尿剂:有心功能障碍或肺水肿者,宜首先应用速尿1-2mg/kg,进行评估后再使用其他脱水剂或其他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

(4)人血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用法:0.4g/(kg.次),常与利尿剂合用。

2、早期气管插管:

(1)气管插管指征:①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②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③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罗音;④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渗出性病灶;⑤血气分析异常:pH在7.25以下, PaCO2示过度换气或CO2升高,PaO2降低,BE负值在10以上。⑥频繁抽搐或深部昏迷;⑦面色苍白或紫绀,血压下降。

(2)机械通气模式:常用压力控制通气,也可选用其他模式,有气漏或顽固性低氧血症者,可使用高频振荡通气。

(3)机械通气调节参数:①目标:维持PaO2在60-80 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35-45 mmHg,控制肺水肿和肺出血。②有肺水肿或肺出血者,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60%-100%,PIP20-30 cmH2O(含PEE P),PEEP6-12 cmH2O,f20-40 次/分,潮气量6-8 ml/kg。呼吸机参数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高与降低,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 2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注意同时调节PIP,确保潮气量稳定。③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吸入氧浓度21%-40%,PIP 15-25cmH2O (含PEEP),PEEP 4-5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④呼吸道管理: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且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

此外,适当给予镇静、镇痛药,常用药物包括:咪唑安定0.1-0.3mg/(kg·h),芬太尼1-4μg/(kg·h);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4)撤机指征:①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②氧合指数(OI=PaO2/FiO2)≥300mmHg,胸片好转;③意识状态好转;④循环稳定;⑤无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5)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 n,ECMO)应用:虽然ECMO已成功救治很多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但治疗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经验很少。当EV71感染重症病例经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和液体疗法等治疗无好转,可考虑应用ECMO。而脑功能衰竭患者不宜应用E CMO。

3、早期抗休克处理:按照脓毒性休克早期表现的六条标准,对符合三条以上者及时扩充血容量,应用生理盐水1 0-20 ml/kg快速静脉滴入,之后进行评估。根据脑水肿、肺水肿的具体情况边补边脱,决定再次快速静脉滴入和24小时的需要量,及时纠正休克和改善循环。

(2)把握三项基本处理。

1、及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指征:第3期和第4

期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第2期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 mg/(kg·d),地塞米松0.2-0.5 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停用。

2、掌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指征:建议应用指征为:精神萎靡、肢体抖动频繁;急性肢体麻痹;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可按照1.0 g/(kg·d)(连续应用2天)应用。第4期使用IVIG的疗效有限。

3、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第3期:此期血流动力学常是高动力高阻力,表现为皮肤花纹、四肢发凉,但并非真正休克状态,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常用米力农注射液:负荷量50-75μg/kg,维持量0.25-0.75μg/(kg·min),一般使用不超过72小时。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正常血压以上,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

(2)第4期:治疗同第3期。如血压下降,低于同年龄正常下限,停用血管扩张剂,可使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可给予多巴胺(5-15μg /kg·min)、多巴酚丁胺(2-20μg /kg·m 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 /kg·min)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左西孟旦(起始以12-24μg /k g负荷剂量静注,而后以0.1μg/kg·min维持)、血管加压素(每4小时静脉缓慢注射20μg/kg,用药时间视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而定)等。

(3)注重对症支持治疗。

1、降温。

2、镇静、止惊:可选择安定、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注意气道通畅或在气管插管后应用。如普通镇静剂效果不好者,考虑给予咪哒唑仑或吗啡。若需要使用这类镇静药品时,须注意血压,若这些药物会造成血压降低,则应该立即停用。

3、保护各器官功能:特别注意神经源性肺水肿、休克和脑疝的处理。

4、纠正内环境失衡。

六、与家属沟通要点

A:小儿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因有频繁抽搐,脑组织损害可进行性严重,可因频繁抽搐、脑细胞水肿进行性加重压迫脑干中枢、甚至并发脑疝而危及生命;

B:患儿可因脑细胞严重受损害而产生严重后遗症(如失语、失明、瘫痪、智力损害等);患儿可因脑功能损害进行性加

重,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必要时予机械通气治疗;

C:如患儿需要上机,费用可能比较昂贵,家属要提前做好

准备,避免因欠费影响小儿治疗。

D,患儿年龄小,病情重,在上机后可因种种原因导致下机

困难,如家属同意上机,请事先签好呼吸机使用同意书。

七:手足口病的相关临床知识问答

一、选择题(30分)

1、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手足口病在须申报疾病(法定

传染病)的发病率中居第位

A. 一

B. 二

C. 三

D.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

病列为类传染病管理。

A. 甲

B. 乙

C. 丙

D. 特级

3、目前引起国内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

A.EV72和Cox A16 B.EV 71和Cox A16 C.埃可

病毒D.Cox A4

4、柯萨奇病毒A 组16型(COXA16)属于:

A呼吸道病毒 B逆转录病毒 C虫媒病毒 D肠道病

5、肠道病毒71型的核酸为下列哪种类型:

A 单股负链RNA B单股正链RNA C双链RNA D

单链DNA

6、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

A. 心源性肺水肿

B. 肾源性肺水肿

C. 神经源性肺

水肿 D. 高原性肺水肿

7、重症EV71感染者,病变主要累犯的人体系统为

A.呼吸系统

B. 消化系统

C. 神经系统

D. 循环系统

8、关于手足口病的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伴口痛

B.可伴发热

C.皮疹表现斑丘疹或疱疹

D.皮

疹呈向心性分布

9、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加上以下并发症一项以上者可诊断重症手足口病,除了:

A.脑炎;

B.心肌炎;

C.肾炎;

D.肺水肿

10、手足口病病人应用“米力农”以下哪项描写正确

A.该药物具有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作用

B.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可增加心率及心肌氧耗量

C.米力农主要对慢性心衰有较好效果

D.小儿用量静脉首次剂量 2.5-5.0μg/kg,10min后以

0.25~0.5μg/kg.min静脉维持

11、下列哪个消毒方法对肠道病毒无效:

A.含氯和含碘消毒液

B.煮沸消毒

C.阳光下曝晒

D.5%来苏儿消毒液

12、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我们保持室内空气卫生:

A.开窗通风换气

B.紫外线照射

C.过氧乙酸喷雾

D.臭氧消毒

13、Chong等分析新加坡暴发流行手足口病病例时发现以下哪个因素不是死亡病例预测因素?

A心动过速 B、高血压 C、神经系统异常 D、口腔溃疡

14、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包括

A高血糖 B、高血压 C、白细胞升高 D、急性弛缓性瘫痪

15、EV71感染最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

A肺炎 B胸腔积液 C神经源性肺水肿 D心源性肺水肿。

二、填空题(30分)

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引起的传染病,以引起者最为严重。

2、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传播。

3、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的范畴。

4、典型手足口病主要表现是、、、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5、用于手足口病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和。

6、手足口病严重者白细胞总数,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与预后密切相关。

7、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是

指、、、。

8、手足口病好发于月,常在的场所发生。

9、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疫调节作用,增加吞噬细胞杀菌能力,具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总量用法。

10、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减轻脑水肿疗效确切,其作用是综合性的,脑水肿激素效果最好。首选地塞米松,每次,静脉注射,每日3~6次。

11、颅内高压的患儿应适当抬高床头度,以利颅内血液回流。

12、测定可较精确地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

13、手足口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以最为明显,其次为唾液分泌增多、颜面潮红。

14、手足口病患者脊髓受累时会出现受累平面处急性弛缓性瘫痪,而平面以下则表现为。

15、手足口病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恢复期呈升高,或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具有诊断意义。

三、判断题(10分)

1、目前发现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几乎均为双链RNA病毒。()

重症手足口病--完整版

手足口病讲义——含重症(完整版) 病例1:患儿徐俊哲,男,2岁8月个月。于2010年5月以发热二天、手、足、口腔疱疹入院,入院T:38.8度,神清,精神尚可,心肺末闻及异常,入院后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入院第二天上午8时查房时见患儿精神萎靡,肢冷汗出,肢体抖动,皮肤花纹,脑膜刺激征(+),立即查ECG 提示HR147次/分,WBC13.4*109/L,GLU6.65mmol/L,心肌酶谱增高,考虑手足口病重症,经市专家会诊后专人专车送入随州中心医院,于第二天凌晨死亡。 问:从这个病例中你对手足口病有些什么直观了解?能获得什么经验教训?重症手足口的早期诊断指证是什么?重症手足口病如何转诊? 病例二:患儿,男,1岁9个月,以“发热皮疹2天,伴呼吸困难1小时”为主诉由乡卫生院转入省手足口病重症定点医院。入院查体:T 38℃,HR 216/min,R 44次/min,BP 158/104mmHg。神志清,烦躁不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可见呼吸三凹症,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音低钝,四肢末梢发凉,双掌心及臀部可见数个疱疹。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1.7x109,N 76.3,L 17.5,M 6.2 血糖:18.6mmol/L,胸部X线:肺水肿,血气:PH 7.25,PaO265mmHg,PaCO2 55mmHg,SaO292%,BE -7mmol/L 入院诊断:手足口病重症并肺水肿

问:重症手足口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都引起了广大家长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手足口病的关注,这里我就手足口病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疾病概述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以口腔溃疡性损伤和皮肤斑丘疹为特征性病变。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闹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大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通常感染一周后传染性最强。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其中以EV 71及Cox Al6型最为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综合征,人们习惯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儿童也会传染上这种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隐性感染为主,所以没有很明显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见下图);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 王素华

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王素华 发表时间:2018-11-21T11:23:16.05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作者:王素华[导读] 目的:观察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小儿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湖南郴州永兴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南郴州 423300 【摘要】目的:观察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小儿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8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为相关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参照组患儿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分析组患儿则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分析组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且各项指标 优于参照组患儿,具体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同时患有手足口病以及脑炎的患儿护理工作,选择循证护理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脑炎;循证护理;手足口病;小儿;效果;合并 在临床儿科疾病中,手足口病十分常见,患儿的主要病变症状表现为口部疼痛、厌食、疱疹以及低热等[1]。手足口病患儿多因肠道病毒或者柯萨奇病毒感染发病,主要发病群体集中在5岁以下患儿,绝大多数患儿病情可以自愈,但是仍有部分患儿病情会出现恶化,情况严重的患儿甚至会死亡[2]。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控制,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损伤,并且合并有脑炎症状,这对于患儿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3]。我院针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分别选择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模式,现根据实验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选择58例合并脑炎患儿进行研究,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且征得患儿家属同意。患儿纳入标准为:符合手足口病与脑炎诊断标准、一般资料完整、入院时体温超过39℃、有家属监护。我院将如下对象排除;意识障碍患儿、精神功能紊乱患儿、肝肾功能不全患儿、疱疹性咽颊炎患儿、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心肺疾病患儿、个人资料不全患儿。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与分析组,每组各29例对象。参照组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年龄4个月—5岁;分析组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为14例,年龄为5个月—5岁,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后无差异存在(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对患儿生命体征与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并且严格观察其体温变化,对其用药进行指导,还要为其创造较为舒适的病房环境等。分析组患儿则接受循证护理干预,主要方法如下:护理人员与护士长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提出循证问题,对患儿的实际情况与病变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需要依据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应的参考文献与临床研究资料,收集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依据,进而获得循证依据[4]。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相应的循证支持,做好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严格进行监测,对患儿实施物理降温等。如果患儿出现呕吐、精神萎靡等状态改变,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医生。护理人员会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将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症状、恶化情况等告知对方,让患儿家属不要过于紧张,而是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护理人员保证患儿病房环境的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合理控制温度与湿度,做好患儿的保护隔离。患儿进食后,护理人员需及时清洁患儿口腔,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消化与清淡饮食,并定期更换患儿被褥等。此外,护理人员需保证患儿指甲不过长,以免抓伤皮肤等[5]。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观察,根据患儿相关症状好转程度分为无效、有效以及显效,患儿护理干预总有效为有效+显效。无效:患儿各项症状无任何改善,部分患儿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情况,引发重症脑膜炎等;有效:患儿体温在72h内恢复正常,相关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得到较好控制;显效: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48h内体温正常,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此外,针对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包括退热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需接受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患儿计数资料表示为n(%),接受X2检验,计量质量则表示为(),接受t值验算。若数据对比后显示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护理效果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分析n(%)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 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足口病重症救治

手足口病重症救治 1.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救治方案指引 (一)一般处理 1.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2.吸氧。 3.保持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液体入量应根据出量和病情而定,一般第1天入液量常多于出量,尤其是伴有休克患儿。第2天以后液体入量改为1000ml/m2.d,选用1/3~1/5张含钠液,应记录尿量。 4.控制惊厥。 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静脉注射,若为惊厥持续状态可予劳拉西泮0.05~0.1mg/kg,或苯妥英钠15~20 mg/Kg(≤100mg),静脉注射。 (二)降低颅内压 1.20%甘露醇:0.25~1g/kg,静脉推入或快速静滴,每4~6小时一次,本品一般在5~30分钟起效。 2.速尿:0.5~1mg/kg,静注,反复应用应注意水电解质紊乱,定期(每天)查1次电解质(含血钠、钾)情况,以作调整。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0.3~0.5mg/kg.次,静注,可每天1~3次使用,视患儿病情而定。 4.亚冬眠疗法。 5.过度通气: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使PaCO2下降至20~25mmHg,有利于脑血管收缩,脑血流减少而降低颅内压。 (三)支持治疗 1.血浆:休克纠正者可适当使用血浆:5~10ml/kg.d。 2.IVIG:0.3~0.4g/kg.d×3d。

2.手足口病呼吸系统重症救治方案指引 此次手足口病的大部分的重症病人的并发症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在呼吸系统方面主要的是由于神经系统受累而引起的神经性的肺水肿。因此我们要密切注意的以下几点: 1.密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如:突然呼吸浅促、困难,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呼吸节律改变;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就要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如:患儿呼吸节律不整,要考虑有神经系统受累,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以保证氧供。 2.做胸片检查有肺水肿征象(特别注意常常先发生在右侧)要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基于上一点的原因,定期的复查胸片是早期发现肺水肿的重要的客观指标。 4.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5~30cmH2O,PEEP 4~8cmH2O,I:E=1:1.2~1.5,f 20~40次/分,潮气量8ml/kg左右。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5.上机后要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如发生肺水肿者,就要适当调高PEEP。 6.呼吸机应用应由专业ICU人员进行使用。 7.专业ICU的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是病人是否能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

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综合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综合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60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以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实验组的退热、皮疹消退、神经症状消失、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可促进患儿早期康复,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脑炎;综合护理;效果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EV71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资料显示,其发生率已高达14.3%~35.1%[1]。本病以手、足、口腔斑丘疹、疱疹等为主要特征,多数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儿转为重症,并伴发严重的脑水肿、脑炎、神经麻痹等,危及患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认为,有效的抗病毒处理与积极的护理干预为提高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预后的有效方式[2]。本文对在本院治疗的30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均满足相关诊断标准,患儿表现为发热(38~40℃)、疱疹、嗜睡、呕吐、呼吸加快、全身无力、肢体抽搐等。以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 2.38±0.32)岁;病程1~13 d,平均病程(5.25±1.12)d;实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2.44±0.30)岁;病程1~12 d,平均病程(5.32±1.07)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患儿绝对卧床、为患儿补充电解质、向家长宣教、定期病房消毒等。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成立综合护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责任护士及护士担任组员,根据患儿情况查阅资料,获得可靠的护理支持数据,从而制定综合护理干预计划,并定时讨论纠正,具体护理措施为:①消毒隔离:每日对病房行2次紫外线照射消毒,并对病房床栏、门把手、床头柜及地面行消毒液擦拭,减少陪护人员,所有人员均勤洗手,严格执行消毒杀菌制度。 ②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1次,如发现发热,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③对症护理:保持患儿卫生,衣被清洁,及时为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皮肤破溃处使用抗生素软膏;为患儿提供清淡、质软及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④心理护理:患儿对医院存在恐惧感,护士应多陪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病例和重症病例。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EV71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可达10%-25%。 一般病例:病人突然起病,发热,多持续2-3天。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患儿常由于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疱内液体较少,愈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都出现。有些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少数病人,尤其是≤3岁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主要临床表现为: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由于绝大部分重症病例为≤3岁儿童,因此,及早发现小儿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活动意图】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和臀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开展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家了解此病,对此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让孩子不再害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及个人卫生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习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 2、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活动过程】 1、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2)主要通过粪口,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3)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4)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2、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吃生食。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5)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6)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7)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手足口病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洗头,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的和腐烂变质的食物;少吃冷饮,瓜果要洗干净再吃等等。同时也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知道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又知道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所以,消除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慌感,对于手足口病不再害怕。

BB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近期全国各地都发生手足口病的病例,为了做好防控工作,我们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请各家长理解和配合,请加强幼儿的个人卫生,不要带小孩到公共场所玩耍,如有不适,及时带小孩到正规的医院诊治,以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征: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股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症状图片

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的发病周期在一周左右,而且大多患儿为突然发病。手、足、口各部位的疹子不一定都会同时出现在生病宝宝身上。这种疹子叫做疱疹,就是高出皮肤表面有隆起,内有清亮或浑浊的液体,不会感觉到痒。通常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状为: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手部的症状图片,最右侧的是早期症状图片★发热:大多数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伴随发热持续1~2天,发烧的体温大约在38℃左右(宝宝的正常体温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在36~37℃),并且出现丘疹或疱疹。(如有体温持续不退,持续高温,建议尽早就医,以防引发并发症。)★厌食: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如下图)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所以在吃东西格外疼痛,患儿因而出现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因此建议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有疼痛,像绿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内的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同时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

口腔部位的症状图片 ★手足臀疱疹: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图)或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斑丘疹图片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脚部的症状图片,其中最右边的是早期症状图 重症患儿手足口病症状: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这种病症大多数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出现中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小结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 动小结(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托幼机构是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发病很容易引起聚集,所以此病是幼儿园重点防治的传染病。目前尽管有疫苗,但主要还是针对重症EV71感染的疫苗,同时也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特效药物,4-9月手足口病处于多发阶段,是流行的高峰期。所以我园开展了以“加强手足口病,提高防控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除了让孩子们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更让家长也共同参与其中,一起培养孩子良好地洗手卫生习惯,使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 活动具体内容 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1、开展正确洗手健康教育活动。为增强幼儿的健康卫生意识,让幼儿了解正确洗手的健康知识,由各班老师组织幼儿通过图片讲解,演示正确洗手的步骤,并让幼儿一起跟着老师做做洗手操,通过动动玩玩的实践,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直观地学习掌握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方法,并通过有趣生动地讲解,使孩子们明白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2、我们两位保健员分别对小班的幼儿进行了洗手教育,通过讲故事和观看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洗手,以及该在什么时候,如何进行正确的六步骤洗手。通过生动的讲课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增强卫生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改正经常将手放入口中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习惯。 3、结合每月星宝宝活动,在各班中开展“最干净小手”评选活动,对评班级中选出的“最干净的小手”幼儿给予鼓励和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孩子中形成了讲卫生意识。 二、多途径增长家长科普知识,增强防控意识 在幼儿园保健栏张贴宣传板报;并进行手足口病预防资料发放;通过老师对家长群进行微信推送;六步洗手图互动版,兴起防病热潮,增强家长防控意识,丰富家长防病知识。

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早期观察及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早期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6-06T10:02:18.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滕抒[导读] 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发展快,如果对早期出现的症状观察不仔细,不能给予及时地处理,短期内病情发展迅速,增加患儿病死率。滕抒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沈阳 110023) 【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发生于夏秋季[1]。临床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和疱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尤其是掌面、肛周等部位,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有重症征象的患儿早期识别,认真做好监测和护理,在提高HFMD抢救成功率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4月至10月,我科共收治260例手足口病患儿,有早期重症征象的患儿72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227-0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0例,男152例,女108例;年龄8个月至9岁,其中1岁以内56例,1-3岁164例,4岁以上40例,临床表现均有皮疹,口腔黏膜病变,其中持续高热21例,精神差8例,频繁惊厥15例,呕吐4例,肢体抖动1例,肌肉震颤1例,呼吸、心率增快12例,末梢循环不良10例。 1.2方法除给予抗病毒治疗外,加强对症治疗,因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拒食者及腹泻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理降温。 2 结果 260例住院5-16天,平均约7天,252例治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无护理并发症。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入院后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给予清淡、温性、可口、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皮疹及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温水沐浴,禁用肥皂、沐浴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皮疹或疱疹有破裂者,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待有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的清洁口腔,以预防感染。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爱护、关心、体贴患儿,对患儿家属要进行健康教育。[2] 3.2 重症患儿的观察与护理 3.2.1 高热的观察与护理高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表现的症状之一。每2~4h测体温1次,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饮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时动作要轻柔(有皮疹者不宜使用乙醇擦浴)。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增加测体温次数,给予物理降温的同时应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及末梢循环情况[3]。降低室温,禁忌衣物、包被过厚影响散热。在体温上升时若患儿出现畏寒症状,要给予适当保暖。应用退热剂后要注意观察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 3.2.2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等症状,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异常表现。对频繁惊厥、抽搐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牙关紧闭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人上下牙齿之间,以防舌咬伤。保持患儿中立位,头肩抬高15~30度。密切观察瞳孔变化。记录24h出入量。液体输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 3.2.3循环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若观察患儿有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等,随时触摸患儿四肢是否温暖,四肢发凉时可给予热水袋保暖(水温50℃左右),注意防止皮肤烫伤。让患儿休息,尽量保持安静,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3.2.4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呼吸浅促,口唇紫绀,危重患儿口吐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而多数患儿不能描述胸闷、憋气等自觉症状,护士应注意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监听肺部呼吸音、心音,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咳嗽、喘憋,肺部听诊有无湿罗音,咳痰时观察痰液的色质等。若发现患儿呼吸浅促,肺部听诊有湿罗音,应立即通知医生,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儿呼吸频率与节律明显变化或呼吸衰竭;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多的肺部罗音;气道分泌物突然增多或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应立即使用呼吸机。 4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发展快,如果对早期出现的症状观察不仔细,不能给予及时地处理,短期内病情发展迅速,增加患儿病死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出下列情况可作为HFMD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1)年龄<3岁;(2)持续高热不退;(3)末梢循环不良;(4)呼吸、心率明显增快;(5)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8)高血压;(9)胸片示肺内病变动态变化较快者。因此,在手足口病早期特别是在发病后2—5天,要重点观察以上内容,以便及时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征象给予积极处理,以提高手足口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湘云,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2]秦春霞.手足口病患儿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 [3]龚利纯.21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9.5.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32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6T11:42:53.3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蒋红梅杜清邓超曾明全陈红张玲[导读]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凶险,早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61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临床特征,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4年11月~2017年12月我科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3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以精神萎靡(100%)、意识障碍(75%)、频繁惊跳(100%)、四肢抖动(50%)多见。32例行咽拭子鉴定,检出肠道病毒7l型26例(81.25%)。32例均予有创机械通气,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短程冲击,糖皮质激素冲击等治疗,29例治愈(90.6%)且均无后遗症发生,3例死亡(9.4%)。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凶险,早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重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特点;预后 Clinical analysis of 32 case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encephalitis Jiang Hongmei,Du Qing,Deng Chao,Zeng Mingquan,Chen Hong,Zhang Ling.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Of Chengdu,Chengdu 61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encephalitis were analyzed and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ognosis were discussed.Method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laboratory examination,treatment and return of 32 children with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encephalitis diagnos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Nov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Mental malaise(100%),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75%),frequent startle(100%)and limb shake(50%)were common in 32 patients. 32 cases of enterovirus type 7l (81.25%)were identified by pharyngeal swab. All 3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ntravenous human immunoglobulin short-course shock,glucocorticoid shock,etc. 29 cases were cured(90.6%)without sequelae,and 3 cases died (9.4%).Conclusion:Severe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encephalitis is dangerous,early detection,timely treatment is crucial.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with encephalitis;Characteristics of illness;The prognosis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表现发热,手掌、足底、肛周皮肤及口腔黏膜出现皮疹,少数患儿可并发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预后不良,甚至死亡。为提高临床医师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认识水平,现将我科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1月~2017年12月我科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8月-3岁1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1]。病毒性脑炎诊断参照《小儿内科学》关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3治疗及预后 32例均予有创机械通气,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短程冲击,糖皮质激素冲击等治疗,29例治愈(90.6%)且均无后遗症发生,3例死亡(9.4%)。 4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等,但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性病毒,易侵犯脑干部位,EV71损伤神经系统后,使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物质失衡,随即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伤后综合征,如:神经源性肺水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3]。 积极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十分重要。本文搜集病例中,EV71感染居多,合并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常见,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睡及昏迷居多),病程中均有频繁惊跳、四肢抖动表现,脑脊液压力升高不常见,脑脊液性质异常符合病毒性感染特点。一旦有上述异常表现患儿需要高度警惕。 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以综合治疗为主:(1)脑脊液压力升高患儿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加用呋塞米,减轻脑水肿和高颅压对机体的危害。但需注意电解质、低颅压的可能。(2)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减少炎性渗出,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但需注意血糖监测,并注意防止胃溃疡和继发细菌感染可能。(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并可中和肠道病毒,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确切。(4)意识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