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让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4、通过介绍乘号的产生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园去玩,好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

3.大家的发现可真多。游乐园里不仅欢乐多多,而且智慧多多,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二.认识几个几

1、我们先去小飞机那儿看看。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一个问题?

2、出示右图,有谁选择的是小火车这个项目的?指名说,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算式是怎样的。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求4个6是多少,用加法算式表示。板书:6+6+6+6=24师:我来提一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节车厢,就是几个6了?算式怎么办?再增加一节车厢呢?也就是说,有几节车厢就有几个6。

3、有谁研究旋转木马的?指名按上面的顺序说一说。比较算式:这个算式与上面两个算式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板书:加数相同的加法

这个算式还能用几个几表示吗?

4、有谁研究玩过过山车?学生踊跃举手,随机找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顺序,比较算式:这样的算式和上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指名说一说:都哪儿不一样?

三、认识乘法

1.认识乘号: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发明的,乘号的样子看象什么?象叉号 "X".

2.乘法的读法和写法:

(1)老师:你能把黑板上面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出示PPT课件展示,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深的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在教师知道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的“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

四、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来加法算式,还通过合作探究认识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再去儿童乐园的别处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儿童乐园的场景。)

2、老师: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好玩的。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过山车一共有多少人?”“摩天轮上有多少人?”“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3、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4、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5、(出示课件)看!动物王国正在举行运动会,动物们的队伍多整齐呀!你能算算每个代表队有几只动物吗?

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提问结果。

7、完成做一做。(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到儿童乐园游玩,大家有什么收获呀?

出示课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完整版)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对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其实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 就整体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2)有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3)将小学五年教学视为整体。就教学而言:单元教学应关注:1)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形式;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3)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4)英语学习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5)语言活动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6)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感知,体验英语。就单元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教材的整合,把“教科书”、“英语课文活动资源和小学生的一切英语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就英语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教学中突出英语能力系统;2)适当阶段培养适切的能力;3)小学五年教学是一个整体;4)教学中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就小学而言,单元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征,认识到培养学横、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所以,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泾渭分明”,但是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文本,主题和话题,教材的结构,英语能力,英语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共同编织一张英语学习的网,而师生共同舞在网中央。 在实施“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建构)。从认知学习理论出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的“整体”是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基础,把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明确了单元内各模块、各项训练的关系。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理解主题意义,在话题的语境中体验、感知和实践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新建构和思考。 可以说单元整体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多篇彼此相关甚至于是彼此衔接的语篇,也可以由某一语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篇语篇反复呈现,不断提升教学要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英语语言的文化目标奠基。

(完整)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测验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听你们老师说,我们班学生平时表现都很优秀,爱动脑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这里听课,希望同学们表现的比平时更优秀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表现地比平时更优秀些,给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有(信心);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并且声音非常洪亮,可见同学们信心十足,这节课就看看同学们的表现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复习旧知识: 师:(教师在走动)既然你们爱动脑筋,老师有个问题:你能不能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立体几何图形? 生1(随即指个学生):长方体; 生2:长方体,正方体; 生3:我还见过圆柱体,球; 师:刚才有两个同学都提到了长方体,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长方体哪些特征? 生1:6个面,并且是平面; 生2:8个顶点,12条棱; 生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积之和,

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是4生 师:刚才这四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很牢固;我们原来学习长方体有关知识时,是从面、顶点、棱、长,宽,高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学习的。 二、设疑导课: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出示一张卡纸),这是一张卡纸,如果它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这张卡纸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齐答):长方形; 师:如果让这张卡纸立起来并且立稳了,还能够至少承受一本数学教科书的重量,(师演示横着立不稳,竖着立也不稳)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 生1:把这张卡纸折叠成长方体; 生2:把这张卡纸卷成一个圆柱; 师:(演示)卷成圆柱这种方法很好,可见圆柱能承受一定的重量,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圆柱型桥墩,桥墩上面铺上桥板就能够承受汽车通过,你们还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经常见过的圆柱体? 生1:圆柱型柱子, 生2:圆柱型茶叶盒, 生3:圆柱型自来水管子, 生4:……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这么些圆柱体,可见圆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本校教师单元结构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立足于课堂,开展课例研究、专题教研、学生知识结构绘制等,使学生在老师的研究下,学有所成,教师教有所得。通过一年的研究,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两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形成初步的研究结论,并就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1、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只是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的制定局限于一课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1、缺少了对数学知识系统整体上的把握,不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知识;2、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缺乏有效性、合理性;3、对打造高效的课堂带来一定难度,不利于“减负增效”。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有时一学期长,有时短,而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这对于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不适应,令老师们倍感困惑,有时不得不赶课,学生学的累,效果差;有时教学节奏过慢,学生学得无趣。 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来看,同一单元内,有时课程内容较简单,一课时时间较富余,而有时一课时内容很难,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行重组,合理安排教学乡优秀教研组称号,但做此课题研究,这是第一次,由于初探及为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全体成员普遍认为不能遍地开花,把研究的重点侧重某一内容,小学数学计算单元结构教学设计及其评价就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基本内容,“数与计算”是小学“数与代数”的最主要内容,每个学年段都有,计算教学占据着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 2、预计的突破: 通过单元结构教学设及其评价,意在让教师在繁杂的低效的单课时教学设计中解脱出来,让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从整体思考把握教学内容间前后联系,科学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合理分配时间,既避免了在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知识)的处理上浪费时间,又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防止了单一知识点呈现的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各个环节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对教材的整合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的艺术性。只有整合教材才能实现由“教教材”

(完整版)统整理念在低年级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尝试-教育文档

统整理念在低年级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尝试 统整,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整体构建,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教材的编排、课时安排等限制,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以相同(或相近)知识点为小整体重新进行组合、编排,更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及整体性。这里的“单元”并非指我们传统教材中的某个单元,而是指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组合成的知识块,它一般小于教材中的某个单元。因此,如何在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运用好统整理念和策略,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前测”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准确评测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进行新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十分注意了解和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笔者认为,在学习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前测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较好方法。学习前测前,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

新知识需要哪些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合理的检测题目,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测。前测后,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对前测结果的评析,必须与学生达成共识,共同制订有效的弥补措施,并及时进行补救,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正确对待前测结果,切不可借此批评羞辱学生,防止?W生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必须时刻牢记前测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整体”思想对教材知识进行恰当处理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和智力价值,但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数学内容写在教科书里,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及事实的论证。也就是说,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直接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论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数十年来,教材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思想支撑离不开李怀源校长提到的“单元整体课程”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 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两年来,它借鉴了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些想法,并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发展. 这两年来,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困惑.作为一个系统性、连贯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几个信息窗内容整合到一起,学生能否理解消化吸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编写成一本《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这是来自一线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总结.这本书,体现了课题提出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实践.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正是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以下收获:

(一)整合思想的优势 1.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有了整合这一思想,老师在教学时会深入考虑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在这一册中,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如何,对学生的数学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例如:青岛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数学转化的思想是整个单元的灵魂,所以老师无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都会注重运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会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掌握计算公式这一浅层面.学生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会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他们会逐渐的利用这一思想解决其他的问题. 2.教学方法的整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整个单元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了整合的思想,会让老师们深入考虑几节课的共性.由于是初步认识分数,学生很难理解,所以直观教学是处理这一单元很好的方法.有了这一整合点,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起来就轻松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会明确起来.再比如,青岛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凑十法是这一单元的核心,整合点.所以老师在教学“九加几”这一课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刻体验凑十法对计算带来的简洁,从而为后面的几节课做好铺垫. 3.数学内容的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

(完整word)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分析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课堂实录 /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实录资料适用于小学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第一课时P40~42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图形王国。(屏幕显示动画片)你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生: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师点击课件) 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形,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你们每个小组的篮子里也有多种形状的物体,请你们按形状分一分类。 (学生先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分成了一类。 二、动手操作,感受特点 1.摸物体的面,说感觉。

师:请你们摸一摸这三类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1:平平的,滑滑的。 生2:长方体的各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各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3: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一样大,圆圆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不一样。 2.找小脚印,猜名称。 师(出示课件):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娃娃真调皮,一路上蹦呀、跳呀,留下了快乐的小脚印。你们能说出这些脚印的形状和名称吗? 生1:第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长方形。 师:对呀,它叫长方形(板书),跟我读。 生:长方形。 师:第二个呢? 生2:第二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圆。(师板书:圆) 师:最后一个呢? 生3:最后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正方形。(师板书:正方形) 师:这些图形的名称没有学过,你们怎么都说出来了呢? 生4:在数学学具盒里有这些图形,老师要我们摆学具时不是经常说吗?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汭丰乡中心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重点,结合杜郎口中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及我乡实际,现拟定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标准,以中心小学自主创新的“合作激励”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我乡实际,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作激励”的课堂模式,还课堂与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全员参与型的学习模式。 二、教改实验班级:六一班六二班四年级二年级 二、实施过程: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学校要加强宣传,营造课改氛围,使教师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认真组织数学科任教师对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进行学习讨论,坚定信心,敢于破旧立新。

(二)、制定课改方案: 各科任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内涵,结合本班实际,学生情况,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制定好各自的课堂改革实施计划,并会同学校教研组和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对计划进行论证、分析、修改和完善。做到切实可行,灵活有效,杜绝生搬硬套,断章取义。 (三)、具体操作 1、备课: 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本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难 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困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性困难,都要在备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指导预习、教师解疑、拓展练习要有具体的教学设计。 2、上课: 课堂教学要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实验班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先展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后,师生互动,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听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完整版)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在2010年暑假继《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雏形。这也是学校提出“单元整体课程”中的一个领域,隶属于文化课程。而小学数学的单元整体教学在这之前还是一个空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李怀源校长的三个理论,即: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这三个理论作基础,再次借鉴小学语文逐步成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有了初步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雏形。 2010年暑假,我们初步探究出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探究初期,我们力图通过小学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寻找符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于是,我们对教材的单元作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初期的五步教学模式: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巩固应用、回顾整理、单元检测。 初步感知模块是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较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合作探究模块是对本单元中所重点探究的内容模块,通过前期我们一直所研究的探究方式,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点。巩固应用模块是对所学内容和能力点做一个及时的巩固拓展。回顾整理模块则是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低年级段的学生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整个单元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回顾。单元检测模块则是以现场检测或是卷面检测为主,以检测学生本单元的能力点为主做一个检测。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历经我们一个团队的艰辛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以上对教科书教学的五个模式的探究。与此同时,我们对读整本书阅读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的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可望可及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可望可及 发表时间:2015-11-04T14:17:23.6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作者:伍方红 [导读] 重庆市开县河堰初中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具体函数图像的特征,更是数学研究的顺序,数学学习的套路,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伍方红重庆市开县河堰初中405400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根据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课改的期盼、学生的发展,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设计,就能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教材编排适合单元整体教学 教材编排的特点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运用”。但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专家在编写时除遵循课标要求之外,还遵循着一定的套路。如数与代数部分,数的学习是先认识数(如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然后借助一定的工具或手段进一步深入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运算,初中阶段经历两次数的扩充,其内容编排都是如此;式的学习(整式、分式、根式等),首先了解定义,然后涉及式的运算及实际运用;函数部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实际问题建立模型,了解概念,借助图像探究性质,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不同的代数内容具有相似的编写套路。图形与几何部分,无论是三角形、四边形,还是圆,无论是全等,还是相似,往往需要借助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同样暗藏基本套路,其基本套路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是它?它有何特征?如何说明是它?学后有何用?”这说明数学教材的编写很有套路。可见,教材的编排适合单元整体教学。 二、创新设计利于单元整体教学 教材是美的,我们能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叙述的方式体悟到一种美感。教学设计就是对美的完善或者重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就《二次函数》一章的内容进行如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释题 二次函数,函数的概念并不陌生,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两个变量x和y,x变化,y也跟着变化,当自变量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给定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在前面已经研究学习过两类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掌握了学习函数知识的经验,了解了函数知识呈现的一般套路:定义——结合图像探究性质——运用知识。二次,哪儿见过?二次式,一元二次方程。联系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不难猜测二次函数的定义,其表达式肯定是一个关于自变量的二次整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不无联系,故需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同学们感到亲切并不害怕,并不陌生,并不难学。促使学生对旧知的回顾,暗藏学习套路,蕴含重要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新知不新,旧知不旧,新知可以通过类比转化为旧知,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2.创新设计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类比一次函数的定义,定义二次函数,其表达式为y=ax2+bx+c(a、b、c,为常数,a≠0),类比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分类,b为0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就k的正负画图探究其性质,说明二次函数相比一次函数类型更多,也更复杂,只有a≠0,怎么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凭经验仍需借助图像来探究,类型如此之多,从哪儿开始?我们不妨观察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将二次函数y=ax2+bx+c进行配方,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另一种形式y=a(x-m)2+n(a、m、n 是常数,a≠0),研究一个问题,可以从最一般的开始,也可以从最特殊的开始。根据经验和认知规律,为了简便起见,常常从最特殊的情形入手。假设从最特殊的开始研究,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接着研究哪一个?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商定研究顺序: 然后逐一探究,易于学习,易于把握其内在联系和细微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具体函数图像的特征,更是数学研究的顺序,数学学习的套路,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改革期盼单元整体教学 课程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感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要掌握数学思想,就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孩子们创设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二次函数概念的得出源于生活,以图像为载体探究二次函数性质,学生动手实践画出图像,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其性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提炼数学思想,如本章所涉及到的分类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程序化思想等等。 四、学生发展呼唤单元整体教学 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激发探究欲;可以减负提质,省时高效;利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便于存储和提取。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因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课改之路没有终点。只要一线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定会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