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精品教案

2017-2018学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精品教案
2017-2018学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精品教案

2017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

计划和教案

一、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方法。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选择;能读折线形统计图;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平均数。

二、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的互化。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三、复习重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的互化。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四、复习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2、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能

正确地进行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五、方式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结合班级对复习的认识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七、复习措施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八、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等

九、课时安排。(6个午)

1、数与运算。(2个午)

2、空间与图形。(3个午)

3、统计。(1个午)

第一、二午

教学内容:P92—P95总复习数与代数相关复习试卷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会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2、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件准备:自备

教学过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一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关于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分数的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和分数的乘除运算。

师:关于代数,我们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列方程解应用题。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这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分数的运算。

师:还记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先通分,通常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说得好。分数乘法怎样计算呢?

生: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师:总结得很好。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师: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除0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置换位置即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分数的一些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动动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 9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继续完成教材第94页第1题和第3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1、3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在分数加减和分数乘除运算时,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一定要先通分,再加减。

生2:在计算分数乘法时,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生3:除以一个数(0除外),一定要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再约分计算。

师:你们讲得很重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想一想,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时应怎样思考?

生:关键是找准单位“1”。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试着解决分数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读题,说一说解决方法。

生:题目中两个分数是同一个单位“1”,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请读题,说一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6题)

生:把菊花的种植面积看作单位“1”,求玫瑰的种植面积就是求菊花种植面积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分析正确。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读题获取数学信息,说一说解决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7题)生:把上半年销售的儿童图书数量看作单位“1”,下半年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的是上半年的1/6,用乘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2、复习列方程并解方程。

师:什么是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解一组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敎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的计算非常正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方程解决-些实际问题,你们知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吗?

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把未知量用X代替并参与列式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

师:回答正确。请试着完成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55岁,智慧老人的年龄=淘气的年龄×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的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请继续看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8、9题)先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分别计算。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下面的题目可能与刚才的形式有所不同。(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0题)读题,说一说,它们行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生:由题意可知蚂蚁哥哥的速度是蚂蚁弟弟的2/5,所以在相同的时间里:蚂蚁哥哥的路程是蚂蚁弟弟的2/5,所以它们相遇点就在距离哥哥140×2/7=40(cm)处。

师:它们几秒后能相遇?

生:可根据关系式“蚂蚁哥哥行走的路程+蚂蚁弟弟行走的路程= 140cm”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请读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1题)你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知识。

师:就结合你们学过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方法,解决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三、四午

教学内容:P93—P97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相关复习试卷

教学目标:

1、对本册书中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你们还记得吗?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还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生: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对。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和确定位置,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

二、自主探究

1、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面,谁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完全相等。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展开图中相邻的面一定不是折叠后立体图形中相对的面。

生2:折叠时,要先确定底面,再想象折叠过程。

师:好。请看下面的平面展开图,想一想,哪个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关于平面展开图的第2题)

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打开教材第96页第3题,把长方体、正方体和对应的展开图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2、整理体积单位。

师:我们学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你们还记得体积单位吗?生:常用的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师: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

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师:计量液体的体积用什么作单位?

生: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师:你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吗?

生:1毫升水大约是1滴水,1升水大约有2杯水。

师:你们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下面我们来解决几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你知道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1升= 1000毫升。师:好,运用它们的关系就可以进行单位换算。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6 页第2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3、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体积呢?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们的表面积。

生2:长方体或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它们的体积。

师: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或体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通用公式为“底面积×高”。

师:好。请同学运用这些公式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4、5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根据它们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6、97页的第6?9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4、整理方向和位置。

师:我们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更准确?

生:用方向和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还要加上距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现在小猴子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你能帮它找回家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4题)

学生读题,然后打开教材第93页第4题。连接小猴家和它现处的位置,量出角度,测量出图上距离再换算成实际距离,然后再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做得很好。下面请正确描述一些场所的位置。(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五、六午

教学内容:P93—P98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相关复习试卷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绘制复式统计图。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

2、能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知识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件准备:自备

教学过程(第 1 教时)

一、情境导入

师:在统计与概率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再认识。

师: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知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

二、自主探究

1、回忆特点。

师: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与大家探讨,我要比较两个班学生患龋齿个数的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

生: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合适。因为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很明显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即可以看出两个班分别有多少人没有龋齿,有多少人有龋齿。

师:我们的想法一样。如果我想比较两个城市去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

合适?

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即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

2、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对统计图的特点非常熟悉。下面请看笑笑把调查的一些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制成了统计图,如果用粉色条表示男生,用黄色条表示女生,你认为下面哪副图是笑笑的调查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3、制统计图。

师:你想知道我国平均每天创造多少财富,又消费多少财富吗?请看下面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題)

学生读统计表,了解信息。

师: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生: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平均每天最终消费情况的增减变化倩况。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98页,完成第2题的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读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平均每天最终消费的多。

生2: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平均每天的最终消费都在逐年上升。生3:我国2010年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了一倍多。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从不同的资料中获取的统计图,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4、平均数问題。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什么意义?生: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师:你能举出例子进行表达吗?

生:比如,某同学练习了 10次60m跑步,可以用10次成绩的平均数代表这个同学的运动水平。

师:有时还要根据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这样会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3题的第(1)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生:用排名第一的国家的淡水资源减去中国的淡水资源,就是中国的淡水资源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的淡水资源的差;用中国的淡水资源除以排名第5的国家的淡水资源,就是大约是它的几分之几。

师:很好,非常棒,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怎样求出每个国家的人均淡水资源量?

生:用每个国家淡水资源量除以本国人口数。

师:很好。请用计算器计算出每个国家的人均淡水资源量,然后进行祥名,看中国排名第几位,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相差多少?大约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一板块

内容:数与运算。93—84页第1—11题。

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有关分数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重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有关分数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难点:1、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方式方法:练习法、导思点拨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过程:

第一课时分数计算(一)

一、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二、计算部分。

1、复习第1题。

(1)复习计算法则。

(2)让学生自己练习。

(3)共同交流。

2、复习第5题。

(1)复习计算法则。

(2)让学生自己练习前4题,4位学生在黑板板演。

(3)共同点评。

三、解决问题部分。

1、完成第2题。

(1)、小组内交流。主要弄明白八五折、八折表示什么。

(2)、学生自己练习。

(3)、共同交流。

2、完成第3题。

(1)集体读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及解答方法。

(3)自己计算,2生板演。

(4)共同交流。

三、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分数的混合运算跟整数的运算方法一样:在一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巩固练习。

第4、10、11题。

五、作业。

第6——9题。

第二课分数计算(二) 知识点: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都是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是分数

连乘法,可先进行约分,再进行计算。

练习题

1、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算)

72 ÷79 ÷114 94 ÷(59 +2521 ×715

51724 ×34 +51724 ÷4 12×(34 -12 +56 )

17×[38 +(54 -56 )] 4825 -715 ×35 ÷745

3.47-8÷17-

173×3 (4153+)×60-27 (4365-)÷(9432+)

21×53+52 30÷[5

4×(8543-)]) 105×(745132-+) 185÷[(3175-)×167] -+8374(73+8

3) 2、解方程。

56 ÷x =3.3 8×134 -715

x =7 6759x x +=+

5563x x -=-

214632x x +=+ 5986x x +=- 提高篇

4-

21-41-81-161-321-……-10241 1+21+41+81+161+32

1 211?+321?+431?+……+541? 411?+741?+10

71?+……+100

971?

第三课时生活中应用题 知识点: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

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解决实际问题。

1. 小熊去超市买饮料,到了超市后见到标价,不知如何买,请求你的帮助。

1000ml/10.50元

500ml/6.00元

300ml/3.00元

①要买1升的饮料,买哪一种便宜?

②要买1.5升的饮料,有多少种买法?

2. 某种品牌的牛奶,包装成长方体形状,小盒售价2.5元,容量250 ml ,量得

包装盒长8cm ,宽5cm ,高6.25cm ;如果牛奶每100ml0.8元,包装费用每平方

分米0.2元请你帮助设计大盒(容量1000ml)的包装尺寸,并估计大盒售价是多

少元?

3. 某商店运来3箱饮料,每箱24瓶,共用去216元。如果每瓶零售价为

4.50

元,这批饮料共获利多少元?

4、合理购物。

4.6元 8.8元 2.1元

1)要买1.5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

2)要买2.4升酸牛奶,怎么买合算?

5、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某小学学生向灾区踊跃捐资。

(1)( )年级的捐资金额最多,是( )元。

(2)二年级捐资金额是四年级捐资金额的( )%。

(3)三年级捐资金额比四年级多( )%。

(4)平均每个年级捐资约( )元。(得数保留整数)

②学校计划购买15台联想电脑,每台原价 5800 元。现在甲、乙两个电脑专卖店都开展

促销活 动,促销方法如下:

问题一:请你帮助学校决策:到哪家专卖店去买比较便宜?(直接回答)

问题二:购买这些电脑,共需多少元?(列式解答)

6

妈妈打算买2000毫升左右的橙汁,你认为妈妈去哪一家商场买便宜?请说明理由。

以上套餐被叫免费,超出分钟数按每分钟0.19元收费。

A 、李老师选择了A 套餐,一个月打了420分钟电话,应该付多少元话费?

B 、李老师每月大约打420分钟电话,你建议她选择哪个套餐呢?为什么?

8、卖香蕉的商贩用的秤缺斤少两,王大爷买香蕉,在商贩的秤上称出来是500克,实际上

只有400克,王大爷要求商贩给足重量,商贩自知理亏。为了称够实际上的500克,商贩在该秤称得500克的基础上再多称100克,即在商贩的秤上称600克,这时他称够500克吗?如果不够,那么还应该称多少克?

第二板块

内容:空间与图形。94——96的第12—17题。

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特征,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巩固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

思维。

3、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特征,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巩固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

思维。

难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方式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过程:

第一课时单位换算

知识点:

1、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地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4、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等。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5、容积单位有:升、毫升。

1升= 1000毫升1升= 1立方分米1毫升= 1立方厘米

7、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等。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练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旗杆高15()教室面积80()油箱容积16()一瓶墨水60()

2、3.5立方米=()立方分米47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0.8立方米=()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立方米

4300毫升=()升35立方分米=()升

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8.25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4.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公顷=()平方米4080克=( )千克 1.3吨=()吨()千克

3.4小时=( )小时( )分50.06公顷=( )公顷( )平方米4小时15分=( )小时

1010千克=( )吨198厘米=( )分米=( )米120米=( )千米

4.15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4小时15分=( )小时7千米70米=( )千米

4.15小时=( )小时( )分 2.07千米=( )千米( )米

4/3小时=( )小时( )分8.5吨=( )吨( )千克

第二课时表面积

知识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1)表面平平的部分称为面;两面相交便形成了一条棱;而三条棱又交于一点,这个点

叫作顶点。

(2)左面的面叫左面,右面的面叫右面,上面的面叫上面,下面的面叫下面(或叫底面),

前面的面叫前面,后面的面叫后面。

(3)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

度都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是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5、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展开共11种

1—4—1 型6个

2—3—1 型 3个 一个“探头”

3

—3 型 1个 两个“探头” 2—2—2 型 1个 楼梯形

注意:(1)田字型与凹字型的全错。

(2)正方体展开至少和最多都只剪开7条棱。

6、长方体的表面积

1、表面积的意义: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S 长=(长×宽+长×高+宽×高)×2;S 正=棱长

×棱长×6。

7、露在外面的面

1、在观察中,通过不同的观察策略进行观察。

如:一种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加到一起;另一种是分别从正面、上面、

侧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看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多少个面,再加到一起。

2、发现并找出堆放的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练习题:

一、填空

1. 需要( )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才能组成一个棱长为9厘米的正方体。

2. 长

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完全( )。

2. 把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分割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分割成( )块。

3. 一个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4.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 ,棱长之和是( )。

5.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条棱长是( )厘米,一个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6. 长方体的上面和( ),前面和( ),左面和( ),都是相对的两个面,相对

面的面积( )。

7. 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2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

8.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

二、判断题。

1. 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4条棱,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正方体有24条棱。( )

2. 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

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放在桌子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1平方分米。( )

4. 把一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4个面。( )

三、选择计算

1.

)号图形。

① ② ③ ④

2.下面的图形中,( )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A

B C

3. 将4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如下图摆放,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计算表面积(单位:厘米)

5

五、解决问题。

1. 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共需要

用多少块木块?

2.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3.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厘米,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的和是多少?

4. 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水桶,底面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高是4分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5. 有一房间,长5米,宽4米,高3.5米,要粉刷房子的顶面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的面积是18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 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切成的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7. 两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8、给某大厦大厅的4根顶柱刷油漆,每根顶柱的横截面都是0.5米的正方形,顶柱高5米,每平方米油漆4元,共需要多少元?

9、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要粉刷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如果门窗的面积是22平方米,并且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每千克涂料赚25元,一共赚多少元?

提高篇

1、农工商超市卖出一种皮鞋,营业员为了方便顾客,做了一些捆扎皮鞋盒的包装带子,这种皮鞋盒长33厘米,宽22厘米,高15厘米,照图的方法捆扎,接头处15厘米,一根这样的包装带至少()厘米。

①170 ②229 ③185

2、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5平方分米,它正好可以锯成两个相等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是( ).

3、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之和是

( ) 立方厘米,表面积之和是( ) 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2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5、把一个横截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5厘米,长为2米的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 平方厘米。

6、把一个长16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1厘米、6厘米、4厘米,如果高增加3厘米,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8、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50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把一个长16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堆成一个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平方厘米,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是()平方厘米。

第三课时体积

知识点:

1、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从外部测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入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从内部测量)

注意:①同一个容器,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时,容积近等于体积。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计时,容积等于体积。

②几个物体拼在一起时,它们的体积不发生改变(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2、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①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体积用V表示,体积可表示为V=abh

②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棱长用a表示,体积可表示为V=3a=a×a×

(完整版)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有学生44人,其中的大部分学生爱学习,愿意动脑,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风气也较好,但尖子生相对较少,全班整体水平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习进步步伐不快,成绩很不令人满意。 二、复习前的思考: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含计划课时安排)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学年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5)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 2 -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 、n+1。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a 2 -b ,非负数是:b 2 ,非正数是:-b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2018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2015年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2015年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 案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练习二十八第第I?4题。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程批注 一、引入课题 1.整理本册所学内容 师:本册教材中新知识我们己经学完了,同学们,这个学期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准备怎样整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 先让学生独立回忆片刻,再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整理所学的方法。 师: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你主要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最有收获的事情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名回答) 3.自我评价 师:你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在学习中有什么成功做法或存在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4.揭示课题 教师简述本次期末总复习的课时安排、复习内容、复习目的和复习要求后.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二、指导复习 1.梳理基本概念. 出示教材第116页第I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以下知识结构图: 倍 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因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 奇数

2 、3、5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2.解析疑难点。 师:这部分内容概念众多,在概念的理解上,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I?4题。 1.第1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与同伴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2题: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或错的理由,以加深认识。 对的。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说一说是怎么找的。 学生说完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1)两个数如果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2 )两个数如果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第4题:本题是两个数公倍数的实际应用。练习时,先让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2020年春季学期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0年春季学期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

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九、总复习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相关内容的复习 【教材分析】 复习因数和倍数时,首先让学生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因为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脱离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来单独认识和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紧密关联的概念系统整理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学情分析】 “因数与倍数”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其特征解决一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师:我们班有60位同学,今天分成5个小组学习,谁能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说说60和5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60是5的倍数,5是60的因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回顾整理】 1.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还学习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因数和倍数有哪些了解? 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5)什么叫做公因数?什么叫做公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1)师: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2的倍数的数称为什么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为什么数?举例说明。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计划与教案

目录 一、教学计划 二、课时备课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口算: (1)120页第1题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 10.1×85 2.85×5.2+2.85×5.8-2.85 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120页第2题 2、123页第4题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四、复习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课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在第二课时,对于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应适当加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即去尾法或进一法教材的练习中没有涉及,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册数学教案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简单的统计(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三.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