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仕女画的形式

林风眠仕女画的形式
林风眠仕女画的形式

浅议林风眠仕女画的形式

摘要:作为终生为艺术奋斗的伟大艺术家,林风眠是20世纪进行调和中西艺术实践的典范。仕女画是他在探索林风眠格体风格创作中的代表性题材,作品的表现手法中西结合,融入了鲜明的反叛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成为传达艺术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实现抒发个人情绪的重要方式。形式分析则以构图、空间、线条、色彩和光线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对象特点上的把握。

关键词:林风眠;仕女画;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83-01

丁亚平教授曾说,所有的艺术皆自形式始,尽管不以形式终,而艺术家又何尝能自外于此。艺术家正是通过形式的构造力量使自己摆脱功利性束缚和桎梏,解除物质性重负,驱散世俗阴影的笼盖,而使自己在深及美的本质的艺术历程中,透过存在的表层结构进入无限的符号宇宙,通过不懈的灵智追求进入一种自由的表现的艺术天地。此理论对追求个性的林风眠来说,必定大有强烈的共鸣之感。

一、构图

林风眠的方纸布阵构图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特写式、中心式、分散式、平远式和均衡式。其仕女画的方构图多属于均衡式,在此种构图中,无论主体形象置于画幅中央还是一侧,画家总极注意左右与上下的均衡。对称是均衡的,但林风眠一般不用对称而用

林风眠艺术

艺术创作中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家深层的心理构架与实践皈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应重视个性与时代性。传统绘画形式的高度完满化和规范化,要求对其自身的突破和超越。社会的转型,相应的文化变异也要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的出现。在20世纪之初,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坛面临着突破陈旧文人画形式和重振民族文化自尊的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风眠和一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西融合的改良和革新之路。林风眠并没有走徐悲鸿倡导的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道路,而是紧紧把握住中国传统画重神韵的文化精髓,把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形式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为传统中国画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系统。他的作品既有时代面貌,又创艺术新格,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 林风眠早年留学法国。在那里,他认识了著名雕塑家扬西斯。他对林风眠后来成为美术教育家而开辟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扬西斯的鼎力推荐下,林风眠进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学院派权威人士哥罗孟教授的工作室学习。但他不欣赏学院派画风,扬西斯来看望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啊!你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林风眠开始走出象牙塔,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学习,向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派学习。 林风眠始终把精力放在寻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来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他认为:艺术创造原由“情绪冲动”而生,情绪的表达则需要“相当的形式”,而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任需“赖乎经验”和“理性”。并指出“不能同内容一致的形式自然不会是合乎美的法则的形式”,艺术家应当把握住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以合乎这样的内容为形式。”也是由此才出发,他反对摹仿古人、外国人、也不赞成“弄没有内容的技巧”。他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改革,使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色调优雅、构图单纯、造型隽美、想象丰富、内蕴含蓄、格调清新,富于装饰性和感染力。 一、线条的运用 林风眠绘画画面用线较少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子,努力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更加单纯、简洁,以较少的用笔,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他摆脱了文人认可的以书法入画的笔墨形式,其笔墨其实是继承了唐代的笔墨,用线跨出了元以后的语言体系,主要借鉴魏晋六朝至唐代的“流动如声”的线,以自然为师的态度,通过线条的造型表现力传达生命的情感。他参照民间瓷画畅快的用线和汉代画像石刻拙朴的线条特质,以及民间硬笔单纯质朴的线条,又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温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而且畅而不浮,从而在反叛文人笔墨规范中发展了笔墨,在传统不能容忍的地方丰富了传统。林风眠推崇宋代梁楷的简笔画,谓之“自由的,冲破一切的创造”,“把复杂繁密的自然界物象,设法使之单纯化,与现代西方的速写“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时他还吸收西方画家马蒂斯的用线对情感的表现观念,再结合自己的心理经验加以综合、创造,产生了他独特的线描风格。其基本特色是:疾速、富于力度和冲击性。 中国民间瓷器与20世纪上半叶享誉巴黎的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用线,是林风眠彩墨艺术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成为既能传授理论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动态功能过程。 二、教材分析:《捣练图》主要描绘的是唐代宫廷妇女丝织劳动的场面。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突破了以前人物画只画宗教烈女题材,而转入对生活中妇女形象的描绘。主要知识点有:仕女画,唐朝仕女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技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使学生知道欣赏一幅画的一般过程。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欣赏唐代仕女画,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画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作品时,结合唐朝的社会风貌,探究出唐朝仕女画的特点。解决办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画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再从发式、服装等方面一步步探究。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 解决办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静——动——静)感受过程。既有亲身模仿体会,又有画面比较欣赏感受。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 六、板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 捣练仕女

大唐风格以形写神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领略了唐朝建筑的雄伟宏大,也欣赏过了唐诗的雅韵,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唐朝仕女画的独特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突出学科的横向联系 (二)、解题 首先课题里出现两个我们陌生的词“捣练”、“仕女”。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注解给我一个简洁的解释。学生看书回答“捣练的美女图”自然过度到新课内容。 (三)、新课环节、 1、构图形式 课件出示“捣练图”介绍一下张萱。最主要的是他突破了以前的宗教、孝女、烈女的题材,而转入对现实生活中妇女生活的描绘。{如果有学生发现和书上的作者不一样,再介绍以下赵佶,顺便提一下保护历史文物书画} 然后让学生在长卷横幅图中找出哪一部分是捣练图。教师根据学生找的出示捣练局部图。再出示缝纫、熨烫局部图,让学生观察图找答案并命名。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随意的情况下了解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构图形式。 2、审美观点 提问:如果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看画中的人物形象,她们美吗?提问:为什么唐代“以胖为美”?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不美”、“太胖了”。学生有可能回答“生活好或提到杨贵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唐朝的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设计意图:设置贴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社感觉欣赏一幅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 3、服装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画面谈一谈她们的服装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画面讨论回

丰腴华贵之美周昉和他的《簪花仕女图》浅析

万方数据

丰腴华贵之美--周昉和他的《簪花仕女图》浅析 作者:王永梅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730060 刊名: 甘肃农业 英文刊名:GANSU NONGYE 年,卷(期):2005,(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中央美院美术史家教研室中国美术史简 1990 2.吕少卿唐代绮罗人物画浅探 1999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1985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200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徐翠翠陈洪绶与周昉的仕女画比较研究2008 从美术史来看,中国绘画就题材总体而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人物、山水和花鸟。仕女人物又是人物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唐代人物画艺术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最高峰,其中仕女画成就卓著。张萱、周防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张萱开创了“绮罗人物”画的先锋,而真正把这种人物画风推向高潮的是周防,他所画人物丰腴健美,与当时唐朝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以后,代表文人意识的花鸟、山水画自成体系并得到迅速发展,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虽然仕女画在各个方面有一定发展,但画面中已没有了“大唐丽人”那种全面辉煌的震撼力。人物画发展到明末,出现了一位人物画大家——陈洪绶,他所画仕女人物脸部大都呈方形或钟形形状,给人以厚实之感。并以其古岸奇伟的造型,古茂壮朴的线描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线、造型、线条组合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形式因素,我们将陈洪绶和周防的作品放一起比较,发现三方面的不同,即线描特质,线条组合,人物造型。(1)线描特质。周昉和陈洪绶在线条的使用上,一个是细劲精微但又不失大气松快的“琴丝描”;一个是画面中似乎盘着一种郁结之气、有金石韵味的“游丝描”。(2)线条组合。线条具有丰富的结构变化,不同线条的排列给人以不同的形式美感。陈洪绶画面中常有一组组线条特别引人注目,即线条的平行重复。(3)人物造型。唐人以胖为美,周昉笔下的人物个个体态丰腴。陈洪绶的画面中却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人物造型怪诞,比例极不协调。 周昉生活在皇室贵族,他的仕女画多以当时的关中贵妇为形象准本,展示出唐朝女性的华贵之美。陈洪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入画家,既经历了社会的变革也经历了家庭的不幸。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建构了他作品中独特的风格图式。同时代画家的影响,也无疑对他的绘画起着启示作用,除此之外,根据陈洪绶“奇骇怪状”式的人物造型,我们分析是吸收了一些民间文化的营养。 周昉的仕女画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影响了唐末、五代、两宋至元代乃至明清的仕女画坛。陈洪绶的仕女人物画是在继承周畴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发展了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强化了人物画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成为当今人物画发展的一份宝贵财富。 2.期刊论文张琦唐代仕女画——张萱、周昉与"绮罗人物"-科技信息2008(25) 介绍仕女画形成的历史.张萱周昉的仕女画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张萱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周家样"的形成."用家样"创造了一种表现光洁华美,轻罗薄纱的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学位论文夏华秀周昉工笔仕女画的色彩研究2010 南齐人物画家谢赫在继承顾恺之的“神韵”观点的基础上,将其绘 画理论精神进一步地拓展和提升,在其《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气韵生动” 的绘画标准,后人称之为“六法论”,今保留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其 日:“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 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的“六法论”的提出,对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的 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历来品 评中国传统绘画的等次高低的重要的绘画理论标准和重要的创作方法。本文认 为,“六法论”也是周防在其工笔仕女画创作中遵循的绘画理论标准和重要的 创作方法,对其色彩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周防 工笔仕女画 色彩 六法论 4.期刊论文朱文晶"屏风周昉画纤腰"——唐代"宫怨题材"仕女画初探-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人物画进入唐朝,在内外合力的推动下,出现了大的飞跃,成为封建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新的"官怨题材"仕女画也从张萱、周防等画家笔下应运而生.这类创作不仅在造型、题材、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较前朝有所突破,更注重传神写照,直指人物内心,塑造出无数动人的仕女形象. 5.学位论文王晓丽周昉仕女人物画的“唐妆”样式2009 周防是唐代著名人物画家,以善画宗教人物和宫廷仕女著称于世,“唐妆”样式是周昉的仕女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其“丰厚为体”“衣裳简劲,色彩柔丽”的艺术特点,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审美习尚,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唐代宫廷仕女画的独特风格,对我国五代、两宋、元代及其以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背景,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具体分析周昉艺术创作的造型特征、造境的独特性及其现代价值。周昉“唐妆”样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其样式产生的时代风尚和历史渊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博大雄浑的时代风貌为周防“唐妆 ”样式奠定了发展的空间。大唐王朝在近三百年的统治史上,以其特有的霸气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隆盛昌明的巅峰,构建了封建王朝的辉煌。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审美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演变,为周防的“唐妆”样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二,兼容并蓄的时代气魄为周昉“唐妆”样式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唐代宽松的思想文化蓬勃发展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时期人物画及佛像造像开始走向凡尘和人间,女性的地位也随之“转变”,世俗特征已经迈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中,现实主义的仕女人物画出现。
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周昉“唐妆”样式的造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形象、情态、色彩四个方面。其一,周昉“唐妆”样式的审美特征。周昉“唐妆”样式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唐朝时代审美特征的独特风尚,“丰肥艳丽”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帝王阶层、封建庶族和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以及对上层社会女性个性美的模仿。其二,周昉“唐妆”样式的形象特征。在唐代大的社会风气和背景之下,女性的妆扮发展也很快,标新立异的着装与奇异妆容更是屡见不鲜,周昉的“唐妆”仕女画从发式、妆容、服饰中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体现的是世俗观念下的一种清朗、健康的美学品质。其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 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 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 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林风眠先生 1900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艺术家庭,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 京剧人物、 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 有房子的风景画。其作品有《春晴》 、 《江畔》 、

《仕女》 、 《山水》 、 《静物》等。并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 ,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9 岁画中堂《松鹤图》被县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名震乡里。 19 岁,即开始留学于艺术与浪漫的国度 -- 法国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其浪漫之旅。 1925 年 26 岁的他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 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同年冬天,在蔡元培先生推荐下,林风眠先生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遂偕夫人阿丽丝返国。其后,人生多转,北京、上海、 杭州的城市到处都有其辗转的背影。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

写意人物画造型中融合中西艺术

写意人物画造型中融合中西艺术 学院教育伴随中国美术近百年。国画在其潮汐中匍匐,甘苦得失自待梳理。写意人物画历经传承,是融西法最多的画种。宗白华先生曾言“将来的世界美学自当不拘一时一地的艺术表现,而综合全世界古今的艺术理想,融合贯通,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不轻勿各个性的特殊风格,因为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当下是文化融合的时代,面临多样文化滋养。国画的发展,自当深入传统,并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点,以求新的拓展。 融和是感其异同,融其所长,追寻事物共同的本质,求艺术表达之真。“六法”是传统绘画的精梁,是写意人物画的精神依托。其原理重“形而上”的表述,在绘画语言上求“神”的表现。探寻艺术规律及鲜明的形式语言风格,其各法自成系统又相关联,是造型实践中不可回避的艺术纲领。西方绘画传统主要表现事物内在的结构。现代艺术把这种理念推向对造型本质属性的寻求,既“有意味的形式”,并通过形式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对形式语言本体的发现,揭示了造型艺术共同的本质内容。自然也暗合“六法”的精神内涵;同时西方艺术有重理性分析的特征,为后人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法”“理”可示的参照。本文借用西方艺术理性思辩的原理调和“六法”的

精神元素,就写意人物画、写生、创作中的造型问题进行探索和阐述。 一、因写生而引发的造型语境 发现生活是艺术创造的途径。写意人物画是通过“写生”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写生”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传统目识心记的方法。画家靠记忆造型,取物象整体的审美特征并意象表现;其二是面对物象写生,深入物理,探索造型的形式规律。前者重“传神”的表述,后者重理性的“写照”。调和二者达到“传神写照”的目的,使气韵与形似和谐统一。在写生过程中就渐入造型的语境。造型可写实,可意象表现,可“似与不似之间”。但共同点以表现事物内部的本质为目的。 (一)气韵、形似与造型 1、“应物”以传神。 写生须“应物”。“物”是自然、是生活,也是人自身。“应”是人对物的感应。前者是客体,后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应。感应是观于物,发于心。既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精神关照,由它神入我神。由一个人的“形”以把握到人的“神”,也是由人的第一自然形象,以发现出人的第二自然的形象,进而成就艺术形象之美。因此,写形是表象,“传神”才是根本。“神”就是人特性的本质,也是人的风骨韵致;其流注于形象之间,

浅析唐代人物画家周昉

美术鉴赏 浅谈唐代人物画家周昉 课程:美术鉴赏 姓名:卢大军 院系:软件学院 学号:131530133 指导老师:郑瑞利 成绩:

周昉,唐代画家。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详,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出入卿相之门的贵族,官至宣州长史。初年学张萱,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1 个人简介 他生活于中唐时期。出身于“传家阀阅”之门,父祖曾任藩镇节制。长兄周皓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善于骑马射箭,随从名将哥舒翰西征吐蕃,在攻取石堡城的战役中,骁勇善战立了军功,因授任执金吾。哥舒翰攻克石堡城事件发生在天宝八载(749 年)六月,这时周皓的年龄当在二十岁以上。周皓是周昉的长兄,若以此来推测,周昉约生于开元(713年—741年)末年。 周昉自幼不尚武功,性好属文,尤其酷爱绘画。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穷丹青之妙”。张萱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以画贵妇人见称,而周昉“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可见,他学绘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摹,而是在绘画实践中有所变化。 周昉何时进入仕宦生涯,尚不清楚。据史载,大历(766年—779年)中,他任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长史,郭子仪听说周昉善于写真,请他为其女婿赵纵侍郎画肖像。赵纵于大历元年十二月任工部侍郎,由此看来,大历初年周昉已官至越州长史了。 之后,周昉又任宣州别驾。据<新唐书·百官志>四载,上州别驾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置,德宗在位时(780年—804年)再次省去。可见,周昉任宣州别驾的时间是在上元二年至建中元年(780年)之间。 唐德宗修造章敬寺,闻知周昉善画,命周皓再次召请周昉画章敬寺神像。时间大概是贞元年间(785—803)。至于以后的仕履情况,也就不得而知了。 周昉的绘画艺术造诣很深,技法精湛。他以善画仕女著称,又以画佛像见长。朱景玄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说他“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 周昉擅长的画科不及其师张萱广博,仅限于人物画中的各个分支。但周昉有许多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将观音绘于水畔月下,颇有艺术魅力。这不仅为画工所仿,而且也成为雕塑工匠的造型样式,流传极广。更重要的是,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创)、“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创)、“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创)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2 善画仕女 周昉创作的仕女画,被人誉为“古今冠绝”。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御府共收藏了周昉的七十二幅作品,仕女画计二十八件,约占百分之四十。其 中有<写武后真>、《明皇斗鸡射鸟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教鹦鹉图>、《纨

林风眠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1923年赴德国游学。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古代和神话世界的向往,歌咏的是神奇的爱情和英雄主义,激荡着青年画家的诗情和幻想。 其时,林风眠遇德籍奥地利姑娘罗达(Von·Roba)。她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的孤儿,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两人一见钟情,但受到许多阻力。这些作品所洋溢的热烈、憧憬、抒情乃至淡淡的忧郁,不免与画家的爱情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在咏古抒怀的描画中,

写意人物画写生方法步骤

写意人物画写生方法步骤 写生是写意人物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研究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角度讲,写意人物画写生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一、观察 观察是写生的开始,是动笔前的准备。观察一般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所谓动,即主动与模特交流使其进入自然状态,以便准确地把握人物神情,其次可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以便选择最佳的写生角度与位置所谓静,即是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体貌特征,以便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观察的同时,也是打腹稿的过程,是将客观的人物经过一番艺术处理,便其变成一种心象,一种艺术元素和一种艺术语言的过程,这便是观察的目的,同时也是观察的任务。 二、起稿 起稿是观察的深入,是心象转化为绘画的初级图像,在写生的初级阶段,起稿是必需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其目的是深化观察,研究造型,为落墨做好充分的准备,起稿的任务:第一是经营位置(构图)合理,艺术地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之上;第二是以形写神(造型),准确生动地将人物描绘在画面上。

起稿的方法:写意人物画一般采用易于修改的工具(木炭条)起稿,其用笔用线尽可能接近毛笔。这样为落墨用笔提供了方便。 三、勾勒 勾勒是写生落墨的开始,是以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对写生对象的艺术表达。它们成败关乎全局,其重要性则不言自明。因此,在落墨前要求学习对其作品的完整效果有所设计,选择适当的笔墨程序,以便决定勾勒时选择最佳的用线效果。在勾勒的过程中,笔墨的运用都围绕人物的形神展开,线的精细、浓淡、方圆、干湿、快慢的选择以最能表达人物精神风貌,个性特点为原则。 四、皴、擦 皴擦是勾勒的延伸,是以另一种用笔方式(侧笔)对前一种用笔方式(中锋)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丰富画面,表达质感,强化节奏、协调统一。 其方法是:一般采用枯笔侧锋,长短相兼的用笔方式。 五、泼墨 泼墨是写意人物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 其作用是协调关系,增加厚度,拈实为虚,调整节奏。其特点是:笔酣墨畅,大笔概括,随形写意,墨韵传其方法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体积关系,其接近于西洋画之明暗表现方法,二为表现结构关系,注重传统写意对总体关系的表达。其用墨可分为两类:一

东西方绘画观念差异

《星夜》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唐代仕女画 (1)

唐代仕女画 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多彩,自唐代独立分科以来,经五代宋代提高发展,形成了中国仕女画基本格局和形式,到元,明清几代,仕女画家在民间画师在继承唐宋格调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发展,使仕女画造型和技法具有独特的形式,成为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 仕女画是中国画的一类。“仕女画”原意为以士大夫与贵族女子为题材的人物画,后专指以古代女子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中国的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繁荣兴盛于唐代。现存最早的仕女画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肪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他们用工整的笔法,艳丽的色彩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丰腴雍容中的

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画家将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以丰肥浓丽为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说,仕女画是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美人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是以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的。 仕女画的用笔既要有粗有细,也要有墨色浓淡的区别。而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画家也很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外形特征更为显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线描形式的笔法创造,是唐代工笔人物画的一个成就;用色的大胆、色彩的富丽,是唐代仕女画的特点。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 唐朝《挥扇仕女图》卷,又名《纨扇仕女图》。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唐周昉所绘。绢地,不论从主题还是画面来看,都突破了六朝以前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妇女画束缚,而描写了贵妇的现实生活。 《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 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地,签条由乾隆亲笔御书“唐人纨扇仕女图内府珍藏”11字。设色画贵妇女官等13人。主人公是头带莲花冠、身穿红衣及粉色绿团花长裙的贵妇,坐于靠背椅上,右手执绿色纨扇,左手扶椅

圈,头微低,若有所思。对面立一头戴幞头、身穿灰紫窄袖盘领长袍、腰束朱带者,手摇金凤鸾纨扇,为贵妇消暑。贵妇背后二宫女,一持水盂,一持花盆,等候吩咐。一女侍和一侍童抱琴离去。再后男侍持镜,宫女对镜梳妆。其后是三人坐于毡上,宫女和侍童正在引线或绣花,另一宫女倚坐于绣架之旁,左手支颔,作锁眉沉思状。最后一景是宫女背坐于四足登上,右手执扇,扭头顾眄倚树而立的宫女。整幅画面除了一树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突出了人物形象。其中九妇皆面庞圆胖,短眉平直,眼小微阖,樱桃小口,表情冷漠、忧郁。此卷用笔简练刚劲,硬直凝重,色彩鲜艳浓郁,充分反映出唐代染撷工艺的高度成就。 但此画究竟是何人手笔,一向有不同见解。故此卷是否为周昉之作仍需予以考证澄清。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于贵族。其绘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大致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的40余年(公元762-805年),所作“水月观音”的形象,世称“周家样”。后人评其画为“古今冠绝”。《宣和画谱》记载周周昉画目计72件,属于仕女画题材的约30有余,其中有一件“纨扇”。《清河书画舫》可能据此订为周日方之作。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可研究一下此图描写的人物究竟是唐代哪一时期,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初唐与隋代接近,穿紧袖衣,尖头靴,天宝末年便易为“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他不仅能够描绘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还能刻画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奏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此图构图十分完美,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画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而不俗。《执扇仕女图》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肌肤丰韵、白皙。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

浅析周昉的仕女人物画

Yi Shu Ping Jian 浅析周昉的仕女人物画 郝颖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周昉是唐代继吴道子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人物画画家,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仕女画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外貌,而且通过线条、染色和布局构图来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准确地表现出当时贵族妇女忧愁寂寥的形象。 关键词:周昉“琴丝描”仕女人物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44-02 隋唐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动荡阶段后的一个中国文化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开明的外交政策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还带动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大融合。唐代的艺术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巅峰,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唐代的绘画也是唐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绘画受当时政治开明、外交积极的政策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唐代雄厚磅礴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工笔人物画家,如:吴道子、周昉、阎立本、尉迟乙僧、韩幌等,其中尤以“画圣”尊称的吴道子最为出名,他的“吴家样”“吴带当风”和“兰叶描”等画风和技法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后世人物画的发展。虽说在当时吴道子的“吴家样”备受推崇,但是要说最能体现唐代人物真实面貌,那必定还要数周昉的仕女人物画了。 一、周昉生平简介 周昉,字仲朗,是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也是“绮罗人物”的代表画家。张彦远曾经说过他“初效张萱”就证明他曾经向张萱学习过,“后则小异”则是说他虽然师从张萱,却在绘画上超越了张萱,尤其是在仕女画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周昉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见到的就是体态丰满、形姿妍丽的贵族妇女,这也对他后来能够更好的描绘贵族妇女的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也把自己所见结合自身艺术想法创作出了能够代表唐代贵族妇女风貌的画作,例如:《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二、人物画线条方面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一幅传世经典之作,这幅画描绘了六位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及她们的仕女在花园中赏花游园的情景,人物皆穿着露胸的团花衣裙,身披轻纱,头上带着盛开的牡丹、荷花,显得高贵华丽。每个人的动作也各有不同,有的手持佛尘,逗弄小狗,有的观赏红花,神情若有所思,有的在扑蝶嬉戏,画面中的贵族仕女个个身形圆润丰满,穿着华丽,但眉眼间却都透露出忧愁寂寥的神情。画面无背景,中间以仙鹤、小狗和花朵作为点缀。 在中国画当中,线条作为最重要的评判作品优异的标准一直都是工笔人物画中最主要的造型技法,而周昉在创作工笔人物画时,通过吸取吴道子的“兰叶描”和顾恺之的“游丝描”之后创造出了“琴丝描”,线条挺直却又不失变化,形如琴弦。这种方法所绘制的长线条流畅宛转,短线条精劲有力,充满了节奏感。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用淡墨细线勾画人物的面部手部和青罗纱裙,更好地表现出了人物细腻的皮肤和纱裙轻薄柔软的质感。其中的每一条线都不同于之前人物画中的线条,简劲而有力。在周昉的人物画中,虽然有线但却能表现出似无线条的高超境界,描绘脸部的线条都圆润流畅、顿挫自如随着仕女形态动作的不同而变化着,而贵族妇女身上的衣纹则是采用兰叶描来描绘,用笔行云流水、生动有力,更好的表现出人物衣纹好似随风而动的样子。而在《挥扇仕女图》中,通过“游丝描”为主,“铁丝描”为辅,勾勒了13位动作神态完全不一的仕女,画面线条劲瑾流畅,但是与《簪花仕女图》相比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